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授时系统中的应用

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授时系统中的应用

一、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定时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浩军[1](2020)在《基于帧结构设计与次用户历史判决信息的频谱感知算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业务激增,现有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并且愈发的严重。而认知无线电技术则是目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则是频谱感知技术。首先,次用户通过感知技术找寻出认知环境内的授权频谱空洞,然后,次用户在不对主用户产生干扰的前提条件下尝试接入该频段进行数据传输。传统的频谱感知技术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吞吐量不高,检测性能一般等。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及改进。首先,本文在协作频谱预测技术,协作感知技术以及连续频谱感知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帧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将主用户的频段划分为两个子频段,其一被次用户用来进行数据传输,另一部分被次用户用来进行连续频谱感知工作。因此,次用户可以使用整个帧时隙进行数据传输并且连续感知技术能有效地缓解感知中断问题,从而次用户的吞吐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另外,在帧结构中加入频谱预测阶段,也为后续的感知阶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并且在预测阶段之后进行用户协作能有效地提升预测准确度,在感知阶段之后进行用户协作也能有效地提升系统的检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帧结构与传统方案相比,次用户吞吐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次,本文基于次用户的历史判决信息对多用户协作感知算法进行了研究并改进。传统的基于单阈值的能量检测算法检测性能较为一般,而传统的基于双阈值的能量检测算法在次用户经检测得出的能量统计值位于上下限阈值之间时,往往采取重新检测的策略。本文则考虑了次用户出现不确定判决的次数,当不确定次数累计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增加该次用户的采样点数来提升系统的检测性能并且在一定的信噪比范围内降低了平均不确定判决概率。另外本文提出了基于次用户历史决策与信噪比相结合的加权协作感知算法。其核心思想是融合中心对各次用户的历史判决信息进行实时的统计,然后根据历史判决信息计算出当前各次用户的判决可信度,最后结合各次用户的判决可信度与信噪比为其进行实时的权重分配。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一定时,本文改进后的双阈值协作检测方案较传统方案有着更高的检测概率。本文将改进后的双阈值协作检测方案和所提出的加权协作方案进行结合,并且在仿真中将其与传统方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方案有着更优的检测性能。

占太权[2](2020)在《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一方面,移动终端的遍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另一方面它们在私密窃取和隐私安全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在诸多涉密场合配置一个能够对特定用户进行中断通信或者保障的管控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主要是基于工程建设实践而引出的课题,研究一种基于伪基站式TD-LTE网络的通信管控设备,而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是管控设备实现管控的必要前提。目前现有的基站搜索和同步模块设备过于庞大、价格昂贵,且大多数未能真正用于工程开发当中去。论文旨在设计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方案并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同时达到管控设备参数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 TD-LTE终端管控系统现有的方案。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大功率噪声遮盖式、监听式管控方法的优劣势,设计出一套基于IMIS身份信息的TD-LTE伪基站式管控方案,并对管控方案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然后,由TD-LTE相关技术入手,对TD-LTE系统架构、系统消息、同步信号算法等相关原理和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详细介绍了基站搜索方案,设计应用LTE基站搜索软件LTE-Cell-Scanner加入对HACKRF的支持,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实现对公网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搜索和解析,获得搭建TD-LTE伪基站参数模板。同时论文给出了基站同步方法,通过GPS卫星授时技术实现了 TD-LTE伪基站与公网基站高精度同步。最后通过软件无线电平台采集真实空口数据并解析,比较测试手机软件接入公网基站信息,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基站搜索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通过使伪基站工作发送下行信号,观察测试手机解析到由伪基站发射的信号,验证了基站同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方案已经被应用到TD-LTE管控设备开发中。

张菁菁[3](2019)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导频信号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研究领域,数据信号的波形以及无线接入方式设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向,因此已经有相对丰富成熟的研究成果。相较而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导频信号却鲜有人关注,然而关键导频信号的设计对蜂窝系统性能至关重要。特别的,当今的蜂窝系统正在从人联网应用以及在授权频段部署扩展到物联网应用以及在全频段部署。在此情形下,新型导频信号的设计对于蜂窝系统在扩展领域必不可少,本文针对蜂窝无线通信技术在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mIoT)以及非授权频段应用面临的全新挑战,对关键导频信号的设计给出解决方案。蜂窝无线通信技术扩展到mIoT应用时,同步信号的获取成为终端设备接入系统的瓶颈。直接沿用传统蜂窝系统的同步信号设计会给mIoT器件造成严重的功耗开销,影响电池寿命。因此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关键导频信号便是mIoT的同步信号,更具体的为mIoT中的主同步信号,相关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直接相关接收机和差分相关接收机的性能,理论推导出以上两种接收机在不同符号SNR以及频偏下的侦测SNR。分析表明,在mIoT环境,即低符号SNR以及大初始频偏的情况下,以上两种接收机的接收性能都将恶化。随后,本文从柯西不等式出发,寻找在大初始频偏存在情况下仍能取得最优侦测SNR的新型同步波形数学模型,来更好的适应mIoT的工作条件。理论证明了这类同步波形的存在,并给出了这类波形的一种数学形式。在经过接收端的直接相关接收机后,这类同步波形具有将收发信号之间的频率偏移线性转换为时间偏移的能力。(2)提出一种实际同步波形,用于mIoT中的机器类通信。首先得出提出的这类同步波形具有渐近最优特性,即在频率偏移存在的情况下,这类同步波形的检测性能渐近地趋于没有频偏存在情况下的最优匹配滤波器检测性能。随后,利用这种渐近最优性的性质,结合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约束条件,求得用于实际同步波形的最优波形参数。经过理论推导,得出这类同步波形具有最优参数成对性质和成对波形镜像性质。最后,利用最优同步波形的特性设计出实际的同步波形以及具有低复杂度的频率误差估计和定时机制。论文详细比较了提出的新型实际同步波形与现存LTENB-IoT同步信号的侦测性能与时频同步性能。目前蜂窝无线系统无一例外的部署在频谱资源稀缺且昂贵的授权频段上,网络容量最终受到这些许可频段资源的限制。为了获得更多频谱资源,蜂窝无线系统把目光转向了稀缺的授权频谱之外的频段——频谱资源丰富的5 GHz非授权频段。与单系统独享的授权频段不同,非授权频段的使用不需要授权许可,呈现为多系统共享的模式。如何与在5 GHz非授权频段上部署的现驻系统和谐共存是蜂窝系统入驻非授权频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关键导频信号是非授权蜂窝系统中的干扰协调信号,相关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3)研究非授权频段的蜂窝系统与非授权频段的现驻系统和谐共存的接入方案。论文首先给出了蜂窝无线系统部署到非授权频段时,符合非授权频段规章要求的两种先侦听后传输(Listen Before Talk,LBT)设计方案——基于帧的LBT和基于负载的LBT,并求出这两种LBT设计方案的信道时间占有率的闭合解。根据理论结果,得出在与非授权频段的系统(例如,WiFi系统)公平共享频段资源的角度上,基于负载的LBT方案优于基于帧的LBT方案的结论。因此,对于部署在非授权频段的蜂窝系统而言,选择基于负载的LBT方式更为合适。(4)非授权频段蜂窝系统中物理层干扰协调信号的设计。接入层面信道占用时间公平的基础是蜂窝设备与WiFi设备在LBT机制执行过程中的干扰侦测能力相同。为了达到一个蜂窝设备造成的干扰不大于一个WiFi设备造成的干扰的目标,本文提出采用WiFi系统中的CTS信号作为非授权频段上蜂窝系统与WiFi系统之间的共同语言,执行干扰协调的功能。对于蜂窝系统的下行物理信道,将CTS信号作为干扰协调信号的前导部分。对于上行物理信道,在基本干扰协调信号中注入蜂窝特征信息来区别蜂窝系统和WiFi系统。这样的干扰协调信号可以在保护上行物理信道不被其他系统夺走的同时,避免阻塞了同系统的其他上行接入设备。

王闯[4](2017)在《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为止,自然灾害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整个灾区中受困人员数目和位置是救援工作的关键一步,而现有搜救设备难以满足这种大范围的搜救任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台信号则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间接搜救资源。研究者已对GSM信号在灾后环境下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因CDMA信号具有高度的保密性特点,国内外对其在灾后环境下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技术成果较少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灾后搜救的系统方案,并针对系统方案中的各个模块做了详细的分析。依托此系统方案,本文重点对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处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灾后复杂环境下,受困人员未能接打电话的问题,提出了采用R-ACH信号作为侦测站测量信号的方案,并针对R-ACH信号的较长伪码周期性与强突发性以及侦测站本地复制载波与接收信号载波呈现的差异性,而造成信号漏捕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基站信号辅助的并行频率捕获方法,通过持续监听同步信道与寻呼信道,完成本地伪码的设计与捕获时刻的估计,降低了侦测站的信号漏捕率。针对移动台号码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信号捕获方案设计,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性能分析和实际信号的测试验证。(2)、针对R-ACH信号接入消息体由于符号扩频倍数较小而造成灾后环境下信号跟踪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入前缀辅助的EKF跟踪环路,并进行了性能分析及实际信号的性能测试。(3)、针对基带算法有效性测试的问题,设计了测试系统的架构和实物搭建的方案,并在模拟灾后环境下进行了信号采集及算法性能的测试与验证。针对基带处理算法的流程,最后设计了侦测站基带硬件的实现方案。

许一鸣[5](2013)在《CDMA2000网络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三网融合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运营商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网络质量尤其是无线网络质量已经成了决定移动通信运营商命运的根本要素。无线网络已建成,如何在现有网络基础上,通过优化与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潜力成为运营商比较关注的问题。对于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更为重要,因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干扰受限的通信系统,系统的容量是软容量,网络优化不仅能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还能增加系统的容量,使网络服务质量更高,资源利用率更高,有助于运营商更好的提升网络运营品牌。本文在研究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对CDMA2000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网络优化中常见的诸如接入困难、掉话、数据业务速率低、导频污染等问题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陈权[6](2013)在《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同时用户对室内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基站的覆盖能力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直放站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信号覆盖差的问题。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2000)是3G移动通信标准之一,目前由中国电信使用运营,因其技术兼容性好,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领域。本文主要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光纤和超五类双绞线拉远的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整个直放站系统以可编程逻辑门器件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为硬件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为编程语言,以硬件设计工具XilinxISE12.3为开发环境。本次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硬件电路设计和FPGA编程。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分成四个模块:电源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光纤传输模块和超五类双绞线传输模块。FPGA编程主要包括FIR滤波器模块、高速数据传输模块、光纤传输中的8B/10B编解码模块等。基于超五类双绞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模块是硬件电路设计阶段的难点,需要完成速率高达288Mbps的远距离数据传输(传输距离为50米)。本次设计采用低电压差分(Low-VoltageDifferential Signaling, LVDS)电平标准实现基于超五类双绞线的高速数据传输,LVDS最大的优势在于保证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消耗较低的功率,且采用差分传输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对FPGA性能和速度上的要求非常高,为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时钟频率,本次设计采用串并转换芯片(MAX9205/MAX9206)来实现1路高速串行信号和10路低速并行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这对串并转换芯片具有自同步的功能,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同步开销,从而大大降低了本次设计的复杂度。在FPGA编程阶段,首先设计了一个FIR滤波器,用于在数字域进一步过滤CDMA2000信号;然后根据具体设计的要求和限制,采用一种自定义的数据传输协议封装CDMA2000数据和监控数据,完成高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后在光纤传输模块中实现8B/10B编解码。以上功能模块主要是在Xilinx ISE12.3开发环境中采用verilog编程语言开发实现的,并通过Modelsim软件进行时序仿真,通过分析时序波形图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本文设计实现了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可扩展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罗梁[7](2013)在《CDMA2000系统中单载波频域均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美国Qualcomm公司的CDMA技术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普遍采用的TDMA技术,具有很多后者没有的优越性,所以,CDMA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DMA2000作为国际三大3G标准之一,由于其后向兼容IS.95标准,低成本使得CDMA2000成为了极具竞争力的标准。本文研究了单载波频域均衡的原理,分析了添加循环前缀(CP)的频域均衡方案及其信道估计方案,并对运用该方案的简单的QPSK系统以及DS-CDMA系统进行了仿真,在QPSK系统的仿真中比较了不同均衡准则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研究了不需要添加CP的重叠剪切(OC)频域均衡方案及其信道估计方法,在简单的DS-CDMA系统接收端采用了该种方案,并对其进行了仿真,比较了在接收端分别采用添加CP的传统频域均衡以及重叠剪切的频域均衡的DS-CDMA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重叠剪切频域均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还分析了在CDMA20001x在接收端采用单载波均衡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确定了基于重叠剪切频域均衡的方案可以应用在CDMA20001x系统中。根据CDMA20001x协议标准,本文建立了系统的物理层前向基本信道的MATLAB链路级仿真平台,在接收端采用了上述基于重叠剪切方案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接收机,利用前向导频信道进行信道估计。通过仿真,验证了重叠剪切频域均衡接收机应用在CDMA20001x系统中的可行性,且相比RAKE接收机,系统性能得到了提升。此外,本论文还研究了简单的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基于FPGA的硬件实现方法,测试了功能仿真的结果,并与MATLAB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可以满足实际系统的需求。

徐波[8](2011)在《CDMA2000移动台非合作定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因其低功耗和高度的安全性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在CDMA系统体制内,通过移动台与基站交互,可提供用户位置坐标服务,该业务称为合作定位。在系统体制外,若以第三方提供的设备、通过监听通信信号来确定移动台位置,称作非合作定位。由于CDMA系统具备高度安全性(保密性),通过无线信号来监听用户通话、或进行非合作定位,技术难度非常之大。在国家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行动中,这就给安全部门提出了一个技术难题。作为研制CDMA非合作定位设备的基础,其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的研究成为必然途径,由此形成本文的研究主题。CDMA非合作定位设备属于特种仪器领域,其关键技术问题属于距离测量问题。忽略移动台在地表平面的起伏高度,其位置坐标的定位可类比为平面上的坐标测定——以此定位设备为侦测站,从空中接收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从中计算出各侦测站与移动台之间的距离差,并按其几何关系来确定移动台的位置坐标。由此形成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如下:1、可听区域搜索问题:由于侦测站只能在特定的距离内接收到移动台的发射信号,而移动台的坐标是未知数,如何有效、快速地确定移动台所在的平面区域,成为CDMA非合作定位的一个关键问题。2、反向导频信道跟踪问题:测量移动台与侦测站之间的距离差,需要准确引用CDMA信号中的基准时间和系统中的长码序列片段,才能确定接收信号的有效性、并从中计算出相对时间差。由于CDMA信号体制以42阶长码作为分址和同步的基础,加上移动台上行导频信号中插入非规则的功率控制位序列、且不定期地关断发射信号,因此移动台与侦测站之间的时差测量面临瓶颈性制约难题。3、侦测站最优布局逼近问题:要确定移动台位置,侦测站的布局位置必须按一定的几何构型才能满足必要条件。在未知移动台坐标的前提下,探索侦测站的最优布局,成为非合作定位的关键技术问题。4、定位方程解算问题:移动台的位置坐标归结为定位观测方程组的解。其中时差量、侦测站的位置参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容易导致常规非线性方程组解算方法出现病态问题,需要结合非合作定位问题特点,寻找更稳健的优化解算方法。5、定位性能上限问题:非合作定位问题的解决办法肯定是多样性的,但现有研究成果很少、且缺乏完整性,很难评判一个解决方案的优劣。按照研究测量问题的基本规则,需要定量地确定测量误差,推导出定位误差的理论上限。为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文中通过理论抽象,将复杂的CDMA系统和实际定位情景转化为相对简单的信号与系统模型和测距定位模型(方程),按照时空统一的原则和分析方法,分别给出了前四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非合作定位误差的克拉美罗下限(CRLB)作为第五个问题的答案。从理论回到实践,文中介绍了自行设计的CDMA非合作定位试验样机系统。通过室内假设性条件测试,验证了上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长沙、成都、重庆三地的实际使用,检验了系统及解决方案的实用性。实际系统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得到了本专业领域专家的充分肯定。

杨久春[9](2006)在《cdma2000 1x EV-DV系统中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cdma2000无线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了cdma2000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问题。全文工作如下:⑴归纳和总结了集中式和分布式功率控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功率控制模型、已有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以及影响功率控制效果的因素等。⑵根据cdma2000系统协议和3GPP2建议的系统仿真方案,介绍了在OPNET仿真平台上搭建的cdma2000 1x EV-DV系统反向语音业务的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以模拟移动台的移动、多小区通信、衰落和阴影等仿真场景,实现诸如语音通信、切换以及功率控制等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仿真。⑶针对cdma2000系统功率控制协议里内环功控方案存在的功控指令时间滞后问题和功控升降步长固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时采用信道预测来解决时延问题、通过多普勒估计来解决功控步长选择问题的综合功率控制算法。本文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移动台距离信息引入功率控制方案中,提出了另一种利用移动台距离和速度信息的功率控制算法。计算机仿真表明,这两种算法相对于协议中的原始功控方案,其性能有较大改进。⑷对于纯语音业务的CDMA系统,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很好的克服干扰,维护系统内用户的平均通信质量,而对于支持多业务的数字通信系统,由于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让吞吐量最大化,仅仅采用功率控制的手段将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结合速率控制,来最大化吞吐量。本章归纳了前人所提出的联合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的数学模型、准则和算法,并介绍了cdma2000系统中采用的联合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方案。

陈玉[10](2006)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码分多址(CDMA)以其频率规划简单、频谱利用率高和独特的抗多径衰落、软容量、软切换、宏分集以及灵活的变速率传输等技术特点,目前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论文以宽带CDMA系统关键技术中的干扰抵消与接收机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cdma2000系统的物理层传输技术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适用于宽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抵消与接收机技术。首先,论文研究了量化处理和有限字长效应对cdma2000系统下行链路RAKE接收机和Viterbi解码器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研究了A/D转换器字长、信道估计区间长度、移动台速度以及导频功率增益因子等参数的选取对定点仿真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对量化噪声统计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合理设计滤波器以提高量化信噪比,增加量化器有效字长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系统的硬件电路以及ASIC设计之中。针对具有连续导频辅助的DS-CDMA系统,论文分析了接收信号中导频干扰、用户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噪声等各分量的统计特性;推导了单小区与多小区环境中、均匀多径分布和(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导频干扰抵消前后系统平均符号错误概率的理论公式;分析了均匀多径分布条件下,滑动平均信道估计误差的统计特性,给出了导频功率增益因子与信道估计噪声方差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给出了码片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和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说明了两种算法的等价性;系统仿真表明,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接收机的性能,而且在符号速率上处理时将大大降低硬件实现的复杂度。该算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多个蜂窝小区的情形,有效地消除相邻小区基站发送的导频信号对于本小区中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更好地满足话音和数据业务的传输要求。针对具有连续导频辅助的DS-CDMA系统,论文给出了扩频序列部分互相关函数的精确描述,得到了低扩频比时关于多址和多径干扰更为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基于对导频干扰、用户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噪声等各分量统计特性的分析,推导了单小区环境与多小区环境中、均匀多径分布和(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低扩频比DS-CDMA系统平均符号错误概率的理论公式,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RAKE合并与符号级Viterbi均衡及多级干扰抵消相结合的联合接收算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接收机结构。既可以利用RAKE接收技术合并多径信号,实现接收分集;又可以利用符号级Viterbi均衡及多级干扰抵消算法消除各径信号中的符号间干扰,从而有效地克服在低扩频比情况下、传统RAKE接收机中存在严重的符号

二、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定时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定时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帧结构设计与次用户历史判决信息的频谱感知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概述
        1.2.2 研究机构及标准化组织
        1.2.3 已有研究成果
        1.2.4 问题及挑战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认知无线电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2.1 引言
    2.2 认知无线电的概述
        2.2.1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原理
        2.2.2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2.3 频谱感知技术
        2.3.1 频谱感知技术概述
        2.3.2 基于信号处理方式的感知算法
        2.3.3 基于用户协作的感知算法
    2.4 频谱预测技术
        2.4.1 频谱预测技术概述
        2.4.2 频谱预测方法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吞吐量和系统检测性能优化的帧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BPNN频谱预测算法
        3.2.1 BPNN算法原理及权值计算
        3.2.2 基于BPNN进行频谱预测
    3.3 系统模型及分析
        3.3.1 认知无线电中的信号模型
        3.3.2 传统帧结构及吞吐量分析
    3.4 改进后帧结构及吞吐量分析
        3.4.1 连续性感知帧结构
        3.4.2 引入频谱预测后继续改进帧结构
        3.4.3 引入用户协作预测后继续改进帧结构
        3.4.4 本文改进后的帧结构
    3.5 理论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次用户历史决策的协作频谱感知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信号模型
        4.2.2 传统单阈值能量检测
        4.2.3 传统双阈值能量检测
        4.2.4 基于能量检测的协作感知
    4.3 基于历史数据优化双阈值协作感知
        4.3.1 基于次用户历史优化双阈值判决策略
        4.3.2 基于次用户历史决策与信噪比进行加权协作感知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TD-LTE管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基站搜索研究现状
        1.2.3 基站同步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TD-LTE终端管控系统方案设计
    2.1 管控系统功能
    2.2 管控方案
        2.2.1 大功率噪声遮盖式干扰方案
        2.2.2 侦听式管控方案
        2.2.3 管控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TD-LTE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3.1 TD-LTE系统概述
        3.1.1 系统架构
        3.1.2 LTE帧结构
        3.1.3 TD-LTE物理资源
        3.1.4 物理信道
    3.2 TD-LTE系统消息获取
        3.2.1 MIB信息
        3.2.2 SIB信息
    3.3 小区搜索相关研究
        3.3.1 Zadoff-Chu序列
        3.3.2 小区和扇区的划分
        3.3.3 下行同步信号PSS/SSS
        3.3.4 同步设计算法
    3.4 小区搜索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HackRF的TD-LTE基站搜索方案设计与实现
    4.1 实现功能
    4.2 软件无线电平台
        4.2.1 软件无线电概述
        4.2.2 硬件平台HackRF
        4.2.3 软件平台
    4.3 Linux系统下搭建HackRF环境
    4.4 基站搜索方案设计及实现
        4.4.1 基站搜索总体设计方案
        4.4.2 硬件连接
        4.4.3 基站搜索实现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站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基于GPS卫星授时的时间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5.2.1 GPS授时系统
        5.2.2 基站同步原理及实现
        5.2.3 同步结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导频信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大规模物联网研究现状
        1.1.2 非授权蜂窝网络研究现状
    1.2 导频信号研究现状
        1.2.1 蜂窝mIoT系统同步信号
        1.2.2 蜂窝非授权频段干扰协调信号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低功耗大规模物联网的同步信号理论波形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获取过程
    2.3 同步信号实例
        2.3.1 直接相关接收机
        2.3.2 差分相关接收机
    2.4 抗频偏波形推导
        2.4.1 波形性能要求
        2.4.2 抗频偏波形存在性证明
        2.4.3 波形抗频偏性能修正
    2.5 Zadoff-chu序列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低功耗大规模物联网的实际同步信号设计
    3.1 引言
    3.2 实际波形最优解
        3.2.1 波形限制
        3.2.2 频率误差限制
        3.2.3 频谱限制
    3.3 实际波形设计
    3.4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蜂窝系统非授权频段接入方式研究
    4.1 引言
    4.2 非授权频段部署蜂窝通信面临的挑战
    4.3 非授权频段蜂窝系统传输结构设计
        4.3.1 蜂窝传输结构
        4.3.2 LBT的传输结构
        4.3.3 两种LBT结构的共存分析
        4.3.4 共存性能仿真
    4.4 蜂窝系统非授权频段设计实例
        4.4.1 下行信道设计
        4.4.2 上行信道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非授权频段干扰协调信号设计
    5.1 引言
    5.2 干扰协调信号基本设计方案
        5.2.1 方案比较
        5.2.2 基本信号设计
    5.3 具备系统内协作功能的干扰协调信号设计
        5.3.1 数学模型
        5.3.2 信号设计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6.1 全文研究内容及成果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灾后搜救系统的需求分析
        1.1.2 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定位搜救技术背景
    1.2 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成果
        1.2.2 国外研究成果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
    2.1 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中定位方法的分析
        2.1.1 现有移动台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
        2.1.2 现有移动台定位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2.2 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方案分析
    2.3 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研究与设计
        2.3.1 CDMA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3.2 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灾后环境下移动台信号的捕获算法研究
    3.1 灾后环境下移动台信号的选取
        3.1.1 移动台信号的分析
        3.1.2 R-ACH信号体制分析
    3.2 现有的信号捕获算法
        3.2.1 现有定位导航信号的捕获算法
        3.2.2 现有R-ACH信号的捕获算法
    3.3 灾后环境下R-ACH信号捕获算法的设计
        3.3.1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捕获算法理论概述
        3.3.2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捕获算法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灾后环境下R-ACH信号的跟踪技术研究
    4.1 信号跟踪技术的原理
    4.2 现有R-ACH信号跟踪环路的误差信号分析
        4.2.1 早-迟DLL的误差信号分析
        4.2.2 T型抖动环误差信号分析
    4.3 灾后环境下R-ACH信号的跟踪技术设计
        4.3.1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跟踪技术概述
        4.3.2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跟踪环路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侦测站基带算法性能测试与硬件实现方案设计
    5.1 实验平台概述
        5.1.1 Agilent 8960简介
        5.1.2 射频板简介
        5.1.3 其他设备简介
    5.2 实验环境搭建
        5.2.1 实验系统架构
        5.2.2 模拟灾后环境CDMA系统搭建
        5.2.3 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的测试验证
    5.3 侦测站基带硬件架构方案设计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5)CDMA2000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CDMA2000 网络概述
    1.1 CDMA2000 发展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CDMA2000 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2.1 CDMA2000 网络结构分析
        2.1.1 移动台(MS)
        2.1.2 基站子系统(BSS)
        2.1.3 网络交换子系统(NSS)
    2.2 CDMA2000 关键技术
        2.2.1 功率控制
        2.2.2 分集技术
        2.2.3 软容量
        2.2.4 软切换技术
        2.2.5 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
        2.2.6 同步技术
第三章 CDMA2000 网络存在的问题
    3.1 呼叫失败
    3.2 掉话问题
    3.3 软切换失败
第四章 CDMA2000 网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4.1 呼叫失败分析
    4.2 呼叫失败问题解决方案
    4.3 掉话问题分析
    4.4 掉话问题解决方案
    4.5 软切换失败问题分析
    4.6 软切换失败问题解决方案
第五章 网络优化路测及具体案例分析
    5.1 路测方案
    5.2 案例分析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CDMA2000 系统概述
        1.2.1 CDMA 系统的基本特点
        1.2.2 CDMA2000 系统标准的演进
    1.3 室内覆盖系统的解决方案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第2章 直放站
    2.1 直放站简介
        2.1.1 直放站的定义
        2.1.2 直放站的分类
        2.1.3 直放站与基站的比较
        2.1.4 直放站的应用
    2.2 CDMA 直放站的原理及主要指标
        2.2.1 CDMA 直放站的原理
        2.2.2 直放站的主要指标
    2.3 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2.3.1 扩频通信
        2.3.2 CDMA 系统的空中接口
        2.3.3 CDMA 系统的信道
        2.3.4 CDMA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电源模块设计
        3.2.1 远程供电
        3.2.2 电源电路设计
    3.3 数字处理模块设计
        3.3.1 ADC 和 DAC
        3.3.2 FPGA 概述
        3.3.3 FPGA 选型
    3.4 基于超五类线的高速 LVDS 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3.4.1 LVDS 差分传输技术
        3.4.2 基于超五类线的 LVDS 高速数据传输收发机的实现
    3.5 基于光纤的高速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DMA 数字智能中继系统的 FPGA 实现和测试
    4.1 智能中继上行链路合路方案的分析及仿真
        4.1.1 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
        4.1.2 中继模块上行链路合路方案分析及 matlab 仿真
    4.2 CDMA2000 智能中继的 FPGA 实现
        4.2.1 FIR 滤波器的设计
        4.2.2 高速数据传输模块中自定义传输协议的实现
        4.2.3 光纤传输中 8B/10B 编解码的实现
    4.3 CDMA2000 数字智能直放站点对点测试结果及分析
        4.3.1 硬件测试环境搭建
        4.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CDMA2000系统中单载波频域均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2 CDMA2000简介
        1.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标准
        1.2.2 CDMA2000简介
    1.3 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系统
    2.1 传统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
        2.1.1 单载波频域均衡的原理及系统结构
        2.1.2 单载波频域均衡准则
        2.1.3 IEEE802.16中的单载波频域均衡
    2.2 重叠剪切(Overlap-cut)单载波频域均衡
        2.2.1 添加CP与Zero-Padding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方案
        2.2.2 基于重叠剪切(Overlap-cut)的方案
        2.2.3 重叠剪切方案的信道估计
    2.3 单载波频域均衡在QPSK和CDMA系统中的仿真
        2.3.1 单载波频域均衡四种均衡准则的比较
        2.3.2 OC频域均衡方案与CP频域均衡方案性能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DMA2000 1x物理层及前向信道仿真
    3.1 CDMA2000 1x物理层
    3.2 CDMA2000 1x反向信道
        3.2.1 CDMA2000 1x反向信道结构
        3.2.2 CDMA2000 1x反向信道发送端的信号处理过程
    3.3 CDMA2000 1x前向信道
        3.3.1 CDMA2000 1x前向信道结构
        3.3.2 CDMA2000 1x 前向信道发送端的信号处理过程
    3.4 单载波重叠剪切频域均衡在CDMA2000 1x 中的应用
        3.4.1 CDMA2000 1x 重叠剪切频域均衡(OC)的发送端处理过程
        3.4.2 CDMA2000 1x 重叠剪切频域均衡(OC)的接收端处理过程
        3.4.3 CDMA2000 1x 重叠剪切频域均衡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载波频域均衡的FPGA实现
    4.1 FPGA设计简介
        4.1.1 FPGA简介及设计流程
        4.1.2 FPGA硬件开发环境
        4.1.3 开发与仿真软件
    4.2 单载波频域均衡FPGA设计的系统结构
    4.3 单载波频域均衡FPGA设计仿真验证过程
    4.4 单载波频域均衡FPGA设计的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CDMA2000移动台非合作定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移动台定位研究现状综述
        1.2.1 合作定位研究现状
        1.2.2 非合作定位研究现状
    1.3 移动台非合作定位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论文研究主题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TDOA非合作定位性能限分析
    2.1 CDMA2000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1.1 演进过程
        2.1.2 空中接口
        2.1.3 物理信道
        2.1.4 关键技术
    2.2 移动台非合作定位方法优选
    2.3 TDOA非合作定位误差的CRLB分析
        2.3.1 TDOA非合作定位时空统一观测模型
        2.3.2 LOS传播条件下的CRLB分析
        2.3.3 NLOS传播条件下的CRLB分析
        2.3.4 CRLB的物理意义解释
    2.4 定位性能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
        2.4.1 定位性能影响因素
        2.4.2 定位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听区域搜索与最优布局逼近
    3.1 基于诱发检测的可听区域搜索方法
        3.1.1 最大可听区域覆盖范围的影响因素
        3.1.2 基于诱发检测的搜索方法
        3.1.3 结论
    3.2 侦测站布局影响的GDOP描述与快速计算
        3.2.1 侦测站布局影响的GDOP描述
        3.2.2 基于惯性矩和惯性积的GDOP快速计算
    3.3 侦测站非奇异布局条件
        3.3.1 理论推导
        3.3.2 物理意义解释
        3.3.3 仿真验证
    3.4 侦测站最优布局模型
        3.4.1 理论推导
        3.4.2 物理意义解释
        3.4.3 模型的简化与物理实现
        3.4.4 仿真验证
    3.5 最优布局的逼近策略
        3.5.1 三站粗定位
        3.5.2 多站精定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台信号捕获与跟踪
    4.1 CDMA2000 反向链路捕获性能与跟踪精度
        4.1.1 CDMA2000 反向链路信号特征
        4.1.2 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模型
        4.1.3 捕获性能与长码捕获方法
        4.1.4 早-迟DLL跟踪模型与跟踪精度
        4.1.5 多径对捕获性能与跟踪精度的影响
    4.2 R-PICH结构对跟踪性能的影响与实验验证
        4.2.1 跟踪信道优选
        4.2.2 R-PICH结构分析
        4.2.3 R-PICH结构对跟踪性能的影响与实验验证
    4.3 基于差分判决反馈的FPCB插入影响消除方法
        4.3.1 R-PICH复解扩后数据模型
        4.3.2 FPCB符号检测变量构造与检测性能分析
        4.3.3 实验验证
    4.4 基于假设检验与最优线性预测的门控影响消除方法
        4.4.1 门控检测变量构造与检测性能分析
        4.4.2 门控关断信号的最优线性预测
        4.4.3 实验验证
        4.4.4 改进的早-迟DLL跟踪环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位方程解算方法研究
    5.1 TDOA非合作定位中传统解算方法的局限性
    5.2 联合估计融合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定位解算新方法
        5.2.1 基本原理
        5.2.2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引入
        5.2.3 Taylor展开所需初值的估计
        5.2.4 解算流程
    5.3 定位解算误差分析
    5.4 数值仿真
        5.4.1 收敛域扩展的仿真
        5.4.2 定位解算性能的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样机设计与性能测试
    6.1 试验样机硬件设计
        6.1.1 下行模块硬件设计
        6.1.2 上行模块硬件设计
        6.1.3 其他辅助设备选型
    6.2 试验样机软件设计
        6.2.1 下行模块软件设计
        6.2.2 上行模块软件设计
    6.3 测试系统构成与测试流程
        6.3.1 实际应用环境测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6.3.2 测试系统构成
        6.3.3 测试流程
    6.4 试验样机性能测试
        6.4.1 早-迟DLL跟踪精度测试
        6.4.2 GDOP对定位精度影响测试
        6.4.3 上行模块位置误差对定位精度影响测试
        6.4.4 不同解算方法的解算误差与成功率测试
        6.4.5 结论
    6.5 实际环境下的试验测试
        6.5.1 试验测试系统准备
        6.5.2 典型试验测试情况
        6.5.3 初步结论与说明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CDMA2000 反向链路捕获过程公式推导

(9)cdma2000 1x EV-DV系统中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功率控制及其在CDMA系统中的作用
    1.2 功率控制方案的分类
        1.2.1 前向功控与反向功控
        1.2.2 集中式功控与分布式功控
        1.2.3 开环功控与闭环功控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功率控制理论概述
    2.1 功率控制问题
        2.1.1 CDMA系统中的干扰源
        2.1.2 SIR 平衡功率控制模型
    2.2 功率控制方法
        2.2.1 集中式功率控制方法
        2.2.2 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法
    2.3 影响功率控制效果的因素
        2.3.1 测量信息和测量误差
        2.3.2 信干比估计误差
        2.3.3 功率控制命令延时和错误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dma2000 1x EV-DV 系统及其仿真平台
    3.1 cdma2000 1x EV-DV 系统简介
        3.1.1 cdma2000 协议实体与业务接口总体框图
        3.1.2 cdma2000 信令系统
        3.1.3 cdma2000 系统中的语音和数据业务
        3.1.4 cdma2000 系统链路层协议简介
        3.1.5 cdma2000 系统物理层协议简介
    3.2 cdma2000 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3.2.1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技术
        3.2.2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技术
        3.2.3 功率控制时序图
    3.3 cdma2000 1x EV-DV 系统反向语音业务仿真平台
        3.3.1 物理层建模
        3.3.2 仿真场景的网络拓扑
        3.3.3 仿真场景的节点层模型
        3.3.4 仿真场景的进程层模型
        3.3.5 参数配置
        3.3.6 仿真结果与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dma2000系统反向功率控制算法改进
    4.1 相关技术背景
        4.1.1 现有实现方案及其不足
        4.1.2 前人的研究成果
    4.2 一种基于移动信道的多普勒估计和信道预测技术的反向链路功率控制算法
        4.2.1 改进方案的框架
        4.2.2 移动信道的多普勒估计与功控步长的选择
        4.2.3 信道预测与功率升降命令的确定
        4.2.4 仿真结果
    4.3 一种基于移动台距离和速率信息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
        4.3.1 距离和速度信息对功控步长选择的影响
        4.3.2 改进方案的框架
        4.3.3 移动信道的多普勒估计
        4.3.4 移动台距离信息的获取
        4.3.5 根据距离和速率信息选择功控步长
        4.3.6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联合功率控制与速率控制技术
    5.1 多业务 CDMA 系统中的无线资源控制问题
        5.1.1 多业务 CDMA 系统中无线资源控制的目标
        5.1.2 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技术的模型
        5.1.3 确定最佳功率与速率向量的准则
    5.2 多业务 CDMA 系统中的联合功率和速率控制方法
    5.3 cdma2000 系统中的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技术[3][4]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0)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 略 词
第一章 绪 论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 多径衰落信道的特性及其仿真
    2.1 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2 多径衰落信道的物理特性
    2.3 频率选择性信道的抽头延迟线模型
    2.4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与 RAKE 接收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2000 下行链路的定点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cdma2000 下行链路定点仿真系统
        3.2.1 定点仿真系统结构
        3.2.2 cdma2000 下行链路 RAKE 接收机及其定点化
        3.2.3 Viterbi 解码器的定点化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量化噪声滤波器的设计及其对于系统性能的改善
        3.3.1 量化噪声统计特性的分析
        3.3.2 量化噪声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接收机方案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MA 系统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单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2.1 发射机模型
        4.2.2 信道模型
        4.2.3 接收机模型
        4.2.4 性能分析
        4.2.5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4.3 多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4.3.2 性能分析
        4.3.3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DMA 系统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
    5.1 引言
    5.2 单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与系统性能仿真
        5.2.1 码片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
        5.2.2 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多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与系统性能仿真
        5.3.1 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单小区环境中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2.1 发射机模型
        6.2.2 信道模型
        6.2.3 接收机模型
        6.2.4 性能分析
        6.2.5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6.3 多小区环境中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6.3.2 性能分析
        6.3.3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接收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单小区环境中 RAKE 合并与符号级 Viterbi 均衡及干扰抵消联合接收算法
        7.2.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7.2.2 算法的实现
        7.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3 多小区环境中 RAKE 合并与符号级 Viterbi 均衡及干扰抵消联合接收算法
        7.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7.3.2 算法的实现
        7.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迭代软干扰抵消技术在低扩频比系统中的应用
    8.1 引言
    8.2 单小区环境中 MMSE 滤波预处理与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
        8.2.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8.2.2 MMSE 滤波预处理
        8.2.3 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及其实现
        8.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8.3 多小区环境中 MMSE 滤波预处理与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
        8.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8.3.2 MMSE 滤波预处理
        8.3.3 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及其实现
        8.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本论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9.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滑动平均信道估计误差统计特性的分析

四、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定时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帧结构设计与次用户历史判决信息的频谱感知算法[D]. 方浩军.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D]. 占太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3]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导频信号研究[D]. 张菁菁.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研究[D]. 王闯.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1)
  • [5]CDMA2000网络优化研究[D]. 许一鸣.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6]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D]. 陈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7]CDMA2000系统中单载波频域均衡的研究与实现[D]. 罗梁.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8]CDMA2000移动台非合作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 徐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9]cdma2000 1x EV-DV系统中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D]. 杨久春. 东南大学, 2006(04)
  • [10]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D]. 陈玉.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时间误差预测技术在cdma2000基站授时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