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丁山》:梦幻中的浪漫(论文文献综述)
徐蓉[1](2014)在《新世纪中泰爱情电影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情电影作为最具票房号召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电影类型之一,不仅越来越为市场所重视,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中心之一。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是,新世纪以来泰国的爱情电影异军突起,成为欧美传统电影强国和日韩等新兴电影强国之外崛起的一股新力量。而泰国与中国同处东亚,又都是发展中国家,故其成功之处对中国内地的爱情电影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论文通对中国和泰国爱情电影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探寻泰国爱情电影的可借鉴之资,与此同时,也对中国爱情电影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对中泰爱情电影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在于:第一,都具有强大的衍生力,经常与其他电影类型融合,形成新的爱情电影子类型,这种类型融合成为新世纪中泰爱情电影的新趋势;第二,近几年中泰喜剧爱情电影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票房号召力较强;第三,“情圣”、底层人物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男女成为两国爱情电影的主要人物形象;第四,线性情节结构为中泰爱情电影的传统。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第一,以都市爱情为题材的电影占据中国爱情电影的主体位置,而以校园为背景、描述初高中生的清新爱情的青春爱情电影则据泰国爱情电影的半壁江山;第二,相较泰国喜剧爱情电影中爱情和喜剧水乳交融的局面,中国的喜剧爱情电影则出现了爱情和喜剧各自为战的状况,因此审美价值稍显不足;第三,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泰国爱情电影的导演们对于青少年和酷儿群体的情感世界持更为宽容的创作态度,拍摄出的作品也广受全球观众的好评,然而中国却少有广受关注的青春爱情电影和有关酷儿题材的爱情电影;第四,从故事层面来说,中国爱情电影较泰国出现剧本原创性不足、爱情本位缺失和可信度低等方面的短板;第五,中国的“小妞”形象受到都市白领女性的追捧;第六,中国爱情电影更注重故事的情节结构的革新。中国爱情电影要想取得国际性的进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1,讲好爱情故事;2,探寻、发掘适合本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3,以人文关怀开拓情感世界的表现领域;4,强化喜剧爱情电影的审美意义。
黄忠杰[2](2012)在《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瓷器专项博物馆。该馆现藏中国历代瓷器4万2千余件,其中明清中国外销瓷24100多件,馆藏瓷器大部分来源于1670-1733年萨克森公国显赫一时的波兰王奥古斯特二世(即强者奥古斯特)及其子奥古斯特三世的皇家收藏。这些弥足珍贵的中国外销瓷器是17-18世纪欧洲与中国对外经商和贸易等社会活动的实物见证,也是考证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中西方美术交流的直接佐证。本文以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明末清初景德镇窑、漳州窑、德化窑、广州窑、潮州窑和宜兴窑的瓷器精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纹章学、艺术文化学和类型学比较方法,通过对馆藏精品和代表性中国瓷器的风格特征、纹样装饰以及其创作流派的探析,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地探讨清代初期中国外销瓷器的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发生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发中国外销瓷器与欧洲“中国热”的关系及其对18世纪西方建筑装饰和艺术风格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将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的风格与审美变化置入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进行考究,探析启蒙主义思想对中国外销瓷器的影响,揭示出隐含于洛可可艺术与中国外销瓷器之间的深刻文化内涵,为研究17-18世纪的中西方美术交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佐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三方面研究作了新的尝试:第一,借助纹章学和类型学中装饰形式的分析手法对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器展开分类研究,进而建立其对应的全息图像与数据库;第二,基于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1721-1727年的收藏清单原稿和馆藏的24100件清代初期中国外销瓷,对17-18世纪的中国瓷器工艺、流派和作初步的辨析,以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深化清代中国外销瓷艺术的研究;第三,将奥古斯都二世的瓷器艺术收藏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进行综合考量,从文化场中考察其艺术形态,又通过各种艺术特征来反观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代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多元特质。
李志方[3](2012)在《论刘伟强电影在兼收并蓄中的艺术创新》文中认为艺术与市场共舞,需要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这既是生存之需求,又是艺术之追求,更是多数导演无法破解的密码。作为香港新生代导演的杰出代表,刘伟强已执导影片37部,涵盖了黑帮片、警匪片、爱情片、悬疑片、武侠片等多种类型。犹以《古惑仔》系列、《无间道》三部曲形成两次创作高峰。凭借敏锐的视角、独特的思考,刘伟强顺利地以多元化类型交融变奏开拓了香港电影宽广的视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更让他独树一帜。在谙熟商业电影游戏规则的同时,他尤为关注人物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使他的影像作品更富有哲理的思考。本文将刘伟强导演作为一个符号来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包含了刘伟强作为商业导演的多元化的类型交融变奏,其叙事风格上的个人化抒写。最后分析刘伟强电影的生成语境以及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从而挖掘出刘伟强电影独有的魅力。
茜茜[4](2010)在《新世纪中国大陆都市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都市是文明的象征,代表了时代发展的前锋,相对于乡村而言,都市是更为女性化的,由于文明程度的不同,都市给女性更多地提供了与男性平等的条件。在都市里,女性更是走出了家庭被推上了社会生活的前沿舞台,都市的经济活动中融入了她们的人力资源,都市的公共空间里活跃着她们的身影,“理所当然”地,都市女性成为了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至今天,当我们回首百年中国女性的形象时,最多地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些都市题材电影里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姿和面影曾经最多地进入了当年的摄影镜头,但这与其说是掌握镜头人的“偏见”,毋宁说是历史的“偏爱”。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历史,都市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直都在不断变化着,每一个不同时代里的女性形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在她们身上又避免不了时代所赋予她们的局限性。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女性形象在向我们诉求着什么,这些女性形象究竟是哪里在真正地吸引人们的眼睛。本文梳理了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都市影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立足于当今社会现实,对相应的都市题材电影文本进行精读,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归纳,并从都市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事业观、爱情观、家庭观三个方面入手,对其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剖析。另外我们发现在新世纪表现都市女性的影片中,叙述话语和叙事结构也有着独有的特点。
陈殿林[5](2010)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状貌的时代悄然而至,站在这个文化勃兴的时代长廊,我们没有理由回避那些最为活跃的文化类型。青年亚文化,无论从其承载、消费、再生产环节看,还是从其不断涌现的态势看,它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不可或缺的地标。作为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集体方案,青年亚文化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负载而成为他们的文化定在,那么,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逃脱不了青年亚文化影响的语境。在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下,青年亚文化以其鲜明的风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系统呈现出颇为复杂的作用原理,揭示其中的影响机制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受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启示,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也是以社会行动的方式存在者的存在,他总是不断地将自己内化了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其社会化的过程来验证,同时建构自己的人格。人的文化选择与教育接受即是在这几大系统中持续进行的。这样,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应该立足于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进行系统化阐释。惟有从三个系统的视角审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才能全面揭示出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青年亚文化是文化系统的子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系统的实践活动,因此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为直接。青年亚文化的样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无法避免的选择,它不但存在于实体性的文化环境中,而且越来越显明地寄生于虚拟性环境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载体因此也受到影响,青年亚文化既可以通过纯粹意义上的传播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也可以通过实质意义上的内容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文化的本质是实践的,青年亚文化在社会系统的实践与再生产机制现实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社会关系,更直接地表达精神生产自身的规律与要求,曲折反映了青年生活世界和视界的现实。它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强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变得扑朔迷离。经由有意识选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的非同质性,区隔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以言说的困惑,凸显了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并必然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向。青年亚文化由于人的主体意义既投向社会现实,也内在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既人化,也化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化人的手段之一,彰显了其正向优化人格的功能,而青年亚文化以濡化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人格系统,因此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比对。认知是个体行为与外部环境因素连接并发动的起点,由于青年亚文化的强场影响大学生认知的前见,它必然在个体认知、情意、自我、需要结构等心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干扰或者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又由于个体心理系统打上青年亚文化影响的“印记”,大学生必然会在行为系统以具体的行为表征着青年亚文化的各种理念,进而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为反思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必要从话语、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加以审视。同时,我们期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景,即: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界的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领域的主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在比较中获得优势。
王丽洁[6](2007)在《配音与字幕 ——英文电影汉译研究》文中认为电影翻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最初是由无声电影的翻译和引进开始的。世界无声电影在中国缓步前行,但仍旧出现了例如卓别林等喜剧大师的很多优秀作品。1927年电影《爵士歌王》的拍摄成功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世界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为了能让中国观众看懂外语电影,配音演员做出了巨大贡献。配音时代可谓是电影翻译事业在中国发展的辉煌时期,其中涌现了一大批至今都令人难以忘怀的配音艺术家们和他们演绎的上乘作品。他们的优秀品格更是值得新一代配音演员去好好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译制片的配音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中国观众多方面的要求,原声电影加字幕应运而生。电影翻译进入了配音与字幕并存的时代,配音仍有佳作,原声片加字幕也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形成了二者竞争并存的格局。配音和字幕翻译都促进了电影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二者有着相同点:第一,二者都受归化和异化理论指导。翻译出来的英文电影要符合中国观众的视听心理,拉近与观众之问的距离,这就需要采取归化策略;同时又要保持外来引进电影的异域性,吸引中国观众去观看,这就需要采用异化策略。第二,电影翻译由于受瞬时性的限制,因此对配音和字幕的字数要求十分严格。第三,配音和字幕翻译要应电影中人物性格的需要,语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然而由于配音和字幕是电影翻译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又有不同点。配音要做到声画同步,配音演员的台词要与电影画面演员的口型相一致,而字幕是观众获取电影信息的主要渠道,字幕在用字方面要谨慎,不能误导观众。从配音与字幕的比较中也体现出了电影翻译的特点。电影翻译本身有着特殊性,然而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属于文学范畴,有些电影甚至是由文学名着改编而成,因此电影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电影翻译不能脱离开群体,无论是电影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要传递原作者的风格。而电影翻译的特殊性(口头性、瞬时性、通俗性、融和性、无注性)又要求电影翻译有别于其它的文学翻译形式。电影翻译为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一扇门,而电影翻译的特殊性要求译者要有责任心、传播媒介要把好关才能让这扇门不被破坏。其中任何一方出现漏洞都会造成配音或字幕出现差错。目前有些电影就暴露出像配音时没有删去原音,字幕翻译漏掉原文台词、错别字严重等问题。因此,译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对本职工作负责,同时传播媒介要保证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呈现给观众,只有这样,中国电影翻译的未来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少强[7](2006)在《数字时代的电影奇观现象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奇观是电影的特性之一。在叙事电影阶段,电影奇观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电影的奇观功能得到强化和突出,奇观作为吸引观众的法宝,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第一章,从对电影的历史观照中,梳理了世界电影、中国电影的奇观发展脉络。第二章,对电影奇观的社会背景作了分析,指出娱乐化、视觉化的大众文化消费,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格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奇观的展示越发明显。第三章,指出电影从叙事为主的时期过渡到奇观为主的时期,电影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奇观是电影进入高科技时代的标志,推动了电影美学的发展。第四章对如何看待奇观现象作了冷静反思,指出过分的奇观堆砌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电影也难以摆脱模式化痼疾,欠缺深刻的人文关怀,降低了艺术底蕴。同时,崇尚奇观的技术主义路线还使电影发展面临高风险。正确看待电影奇观现象,分析它的利弊得失,才有利于电影投资、创作、发行等领域的发展,找到一条切实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振兴民族电影产业。
王爱英[8](2003)在《当代英国电影中的矛盾情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当代英国电影的解析,可以读解到英国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态:矛盾的怀旧情绪,矛盾的“酷英国”形象,矛盾的“当代英国绅士形象”,显示了当代英国人脆弱而敏感的性格特征。
杨志明[9](2000)在《《诺丁山》:梦幻中的浪漫》文中研究指明 大人物和小人物,富人和穷人,男人和女人的相互缠绵撞击,往往是艺术作品创作的原本,即使故事陈旧,但创作者通常是激情四溢、踌躇满志,不希望其脱颖而出,却相信其有不俗的卖点。 美国电影《诺丁山》就是这样一部不“鲜”却讨“巧”的片子。作为小人物的威廉竟然会被一个又高又靓的大明星安娜所倾心相爱,且是安娜要威廉明白:我只是一个女孩,站在一个男孩面前,请求他爱她……。安娜的爱情表白和主动出击,的确营造了类似梦幻与现实“背离”的一种离奇的浪漫。电
二、《诺丁山》:梦幻中的浪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丁山》:梦幻中的浪漫(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中泰爱情电影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的研究动机和意义 |
二、中泰爱情电影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世纪中泰爱情电影的创作概况 |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爱情电影的创作概况 |
一、以都市爱情为题材的电影占主体地位 |
二、喜剧爱情电影带来视听快感 |
三、青春、魔幻和时尚爱情电影崛起 |
第二节 新世纪泰国爱情电影的创作概况 |
一、青春爱情电影独具泰国特色 |
二、喜剧爱情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强 |
三、用温情策略讲述非常态情爱 |
第二章 中泰爱情电影的背景比较 |
第一节 文化语境比较 |
一、中泰喜剧爱情电影的大众文化语境 |
二、中国时尚和魔幻爱情电影的视觉文化语境 |
第二节 宗教形态比较 |
一、儒家学派影响中国爱情伦理观念 |
二、泰国佛教对爱情电影的佛性观照 |
第三章 中泰爱情电影的剧作分析比较 |
第一节 故事比较 |
一、剧本比较 |
二、爱情本位比较 |
三、故事的可信度比较 |
第二节 人物形象比较 |
一、“情圣”承载爱情理想 |
二、底层人物引发情感共鸣 |
三、新时代人物符合青年人审美 |
四、“小妞”形象观照都市白领女性 |
第三节 故事的情节结构比较 |
一、线性结构为中泰爱情电影的传统 |
二、中国爱情电影更注重情节结构的革新 |
第四章 中国爱情电影未来的发展 |
一、强化喜剧爱情电影的审美意义 |
二、探寻富有民族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
三、以人文关怀开拓情感表现领域 |
四、讲好爱情故事是立片之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现有研究的总结与文献回顾 |
三、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与前期调查 |
第一章 欧洲“中国风”与奥古斯都二世的中国外销瓷收藏 |
第一节 “CHINA”的概念与中国外销瓷的源起 |
第二节 中国外销瓷与17--18世纪的欧洲“中国风” |
第三节 欧洲中国热影响下的奥古斯都二世瓷器收藏 |
第二章 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类别及其装饰艺术 |
第一节 漳州窑克拉克瓷 |
第二节 景德镇窑青花瓷器 |
第三节 中国白—德化窑瓷 |
第四节 景德镇窑五彩瓷器 |
第五节 颜色釉瓷 |
第三章 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瓷器艺术交流与互动——以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外销瓷为切入点 |
第一节 西洋风情中国造 |
第二节 中国风情欧洲造 |
第三节 “想象”与“讲述”----由中国外销瓷引出的欧洲装饰艺术变革 |
第四章 启蒙的艺术 #187——基于奥古斯都二世的收藏看欧洲启蒙运动影响下的中国外销瓷 |
第一节 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思想对清代中国外销瓷的影响 |
第二节 启蒙运动中“自然主义”与中国外销瓷的题材、风格转变 |
第三节 启蒙时代的爱与情感在中国外销瓷中的体现 |
第五章 从“装饰”到“风格”——18世纪中国外销瓷与欧洲洛可可艺术 |
第一节 中国外销瓷器的收藏与洛可可风格装饰的兴起 |
第二节 从贵族消遣到宫廷艺术形式——影响洛可可风格的中国审美思想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奥古斯都二世收藏清单英文总目1721-1727 |
附录2: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奥古斯都二世收藏清单第三章中国瓷器(白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论刘伟强电影在兼收并蓄中的艺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多元化的类型交融变奏 |
1.1 类型观念的破格与创新 |
1.2 类型元素的杂糅与整合 |
1.3 类型模式的执着与坚守 |
第2章 刘伟强电影的叙事策略 |
2.1 新英雄主义 |
2.2 非线性叙事 |
2.3 表意性元素 |
2.3.1 多元变幻的运动镜头 |
2.3.2 表情达意的色彩影调 |
2.3.3 震撼心灵的光影造型 |
2.3.4 细腻生动的音乐曲调 |
第3章 刘伟强电影的生成语境 |
3.1 观众情绪的有效把握 |
3.1.1 特有的叙事方式 |
3.1.2 悬念的合理设置 |
3.1.3 深刻的人性揭示 |
3.3 香港现实梦境的创造 |
3.21 梦的解析 |
3.2.2 港人心中的“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新世纪中国大陆都市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都市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 |
(一) 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被侮辱、被束缚的女性与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 |
(二) “十七年”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准男人”形象 |
(三) 新时期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寻找自我的女性形象 |
(四) 九十年代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消费对象的女性 |
二、新世纪都市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一) 传统文化中的男权思想,性别歧视的观念依然存在 |
1. 默默奉献型 |
2. 忍辱屈从型 |
3. 极端复仇型 |
(二) 女性意识的勃发 |
1. 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女性话语权的进一步掌握 |
2. 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
3. 对男权文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解构、颠覆 |
(三) 大众消费的对象 |
三、新世纪都市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事业观、爱情观与家庭观 |
(一) 新世纪女性的事业观 |
(二) 新世纪女性的爱情观 |
(三) 新世纪女性的家庭观 |
四、新世纪都市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 |
(一) 视角的不同 |
1. 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
2. 女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
(二) 叙述者话语 |
1. 独白 |
2. 旁白 |
3. 对白 |
(三) 叙事结构 |
1. 人物关系设置 |
2. 分段讲故事 |
3. 以女性的心理为线索结构全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的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态与风格解读 |
一、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时代万象举要 |
(一) 张扬的青春独白:从“美女作家”到“80 后”写作群的作品 |
(二) 另类的文化表征:从“大话西游”到“恶搞” |
(三) 神奇的媒介制造:从“超女”到“快男” |
(四) 集体的情感宣泄:从“hip-hop”到“快闪族” |
(五) 疯狂的偶像崇拜:从“粉丝”到“哈韩”、“哈日”族 |
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态 |
(一) 经济全球化的境遇 |
(二) 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环境 |
(三) 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 |
(四) 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
三、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解读 |
(一)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扫描 |
(二)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建构 |
(三)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解码 |
第二章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分析模式 |
一、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演进 |
(一) 人存在于文化场域之中 |
(二) 文化选择与教育担当 |
(三) 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确证 |
(一)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逻辑确证 |
(二)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际确证 |
三、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分析模式 |
(一) 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模式得到的启示 |
(二) 青年亚文化的系统性存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的关联性 |
(三)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分析模式的建构 |
第三章 文化系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一) |
一、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状态 |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意义上载体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依附于媒体工业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体秩序 |
(二) 青年亚文化隐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
(三) 青年亚文化挑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 |
三、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在特质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挤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 |
(二) 青年亚文化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
(三) 青年亚文化纷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 |
第四章 社会系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二) |
一、青年亚文化的实践机制与再生产机制 |
(一) 青年亚文化的实践机制 |
(二) 青年亚文化的再生产机制 |
二、青年亚文化的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的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影响的两个维度 |
(二) 青年亚文化以其现实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三、青年亚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
(一) 青年亚文化的泛起凸显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陷 |
(二) 青年亚文化的活跃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向 |
第五章 人格系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三) |
一、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系统的认知结构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濡化下的大学生认知背景与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前见 |
(二) 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 |
二、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系统的其它结构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情意结构中弱化思想政治教育 |
(二)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自我结构中干扰思想政治教育 |
(三)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需要结构中比对思想政治教育 |
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行为系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
(一) 青年亚文化影响接受者的行为定位而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
(二) 青年亚文化影响接受者的行为策略而抵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六章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愿景 |
一、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
(一)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审察 |
(二)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检视 |
(三)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省思 |
(四)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审视 |
二、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景 |
(一)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界的融合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领域的主动拓展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在比较中获得优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获奖情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6)配音与字幕 ——英文电影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中国电影翻译的历史 |
2.1 无声时代 |
2.2 配音时代 |
2.2.1 早期配音人物及其优秀作品 |
2.2.2 配音艺术家优秀品格 |
2.3 配音与字幕并存时代 |
3. 电影翻译的特点 |
3.1 电影翻译两种形式:配音和字幕 |
3.1.1 二者相同点 |
3.1.1.1 受相同翻译理论指导 |
3.1.1.2 字数受时空限制 |
3.1.1.3 表现人物性格 |
3.1.2 二者不同点 |
3.1.2.1 配音要对口型 |
3.1.2.2 字幕用字要谨慎 |
3.2 电影翻译与文学翻译比较 |
3.2.1 二者相同点:传递原文风格 |
3.2.2 二者不同点 |
3.2.2.1 口头性 |
3.2.2.2 瞬时性 |
3.2.2.3 通俗性 |
3.2.2.4 融和性 |
3.2.2.5 无注性 |
4. 中国电影翻译目前面临的状况和未来的出路 |
4.1 目前的状况 |
4.1.1 配音面临的现状 |
4.1.1.1 多元娱乐时代 影片风格变化 |
4.1.1.2 观众水平提高 青睐原声原味 |
4.1.1.3 配音粗制滥造 新人望而止步 |
4.1.2 字幕出现的问题 |
4.1.2.1 译名混乱 |
4.1.2.2 胡译乱译 |
4.1.2.3 错字严重 |
4.1.2.4 漏译现象 |
4.1.2.5 不看剧情 |
4.1.2.6 望文生义 |
4.2 未来的出路 |
4.2.1 译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
4.2.1.1 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 |
4.2.1.2 提高中英文水平 |
4.2.1.3 拥有对翻译的热情 |
4.2.2 传播媒介要保证质量 |
4.2.2.1 对字幕配音人员严格把关 |
4.2.2.2 加强国内外电影之间的交流 |
4.2.2.3 发展多系列的电影频道和栏目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数字时代的电影奇观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文 |
第一章 电影奇观现象探源 |
第一节 奇观是电影的特性之一 |
第二节 世界电影奇观现象的变迁 |
第三节 中国电影奇观现象的变迁 |
第二章 电影奇观现象的背景追索 |
第一节 娱乐化、视觉化的大众文化消费 |
第二节 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格局 |
第三节 技术发展创造电影奇观 |
第三章 电影进入奇观新时代 |
第一节 从叙事到奇观——电影形态的转变 |
第二节 从纪实到奇观——电影美学的发展 |
第三节 从辅助到主导——技术与艺术的互动 |
第四章 艺术与技术:如何看待电影奇观 |
第一节 奇观堆砌引发审美疲劳 |
第二节 模式化降低艺术底蕴 |
第三节 讲好故事丰富人文内涵 |
第四节 规避技术主义误区 |
结语 |
参考书目 |
致谢词 |
四、《诺丁山》:梦幻中的浪漫(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中泰爱情电影比较研究[D]. 徐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5)
- [2]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D]. 黄忠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3]论刘伟强电影在兼收并蓄中的艺术创新[D]. 李志方. 南昌大学, 2012(12)
- [4]新世纪中国大陆都市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茜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殿林. 上海大学, 2010(01)
- [6]配音与字幕 ——英文电影汉译研究[D]. 王丽洁. 河北大学, 2007(S1)
- [7]数字时代的电影奇观现象探析[D]. 李少强. 中国传媒大学, 2006(11)
- [8]当代英国电影中的矛盾情绪[J]. 王爱英. 铜陵学院学报, 2003(04)
- [9]《诺丁山》:梦幻中的浪漫[J]. 杨志明. 电影评介,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