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动词的比喻性浅析

短语动词的比喻性浅析

一、短语动词的形象性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香[1](2020)在《现代汉语“又+X”构式群研究》文中认为单音节副词“又”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功能方面的探讨,涉及语用、语义、语篇、标记等角度,共概括出“加强语气”、“预设否定”、“语篇衔接”、“反预期标记”、“申辩口气”、“逻辑推理”等六种类型,时贤多将这些功能归功于副词“又”。然而随着语言事实的不断挖掘,我们发现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即副词“又”难以覆盖话语功能的全貌。鉴于此,本文将副词“又”及其后面共现成分作整体研究。在BCC语料库中输入“又@”,并按类别统计,发现“又”与否定副词、疑问指代词、“了”共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副词“又”与这三种成分共现无法从字面情况的简单相加推知其话语意义,符合构式1+1>2的语法模式,故此将副词“又”与上述三种成分的共现分别码化为构式“又+Neg+Xp”“又+疑问指代词”“又+Xp+了”。这三个构式在话语意义构成成分方面呈现出一致性特征,即表达言者立场。其中构式“又+Neg+Xp”表达言者的事理立场,“又+疑问指代词”表达言者的认识立场,“又+Xp+了”表达言者的情感立场,故此统称为“又+X”构式群。“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是从言者输入交际意图再回到听者识解交际意图的过程中完成的。建构过程中,交际主体(言者与听者)接收言语行为、情况、事件三种语境刺激,遵循关联性、显着性、简洁性、适宜性原则,激活交际、意愿和能力、背景知识、命题等四种假设,通过常识推断、逻辑推断、语义推断等三种间接途径将言者立场表达与构式“又+Neg+Xp”“又+疑问指代词”“又+Xp+了”建立连接。本文从构式整体观的视角出发,结合功能语言学、互动语言学等理论,采用形式与意义相互验证、动态与静态语料相互佐证、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的方法,从构式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构式“又+Neg+Xp”“又+疑问指代词”“又+Xp+了”分别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关于构式特点,本文主要考察每一个构式的固定部件特征、变量允准条件与限制条件、构式义的浮现、话语功能和实现形式等方面内容。关于形成机制,我们主要考察每一个构式的用法来源及影响因素。“又+Neg+Xp”浮现“言者主观否定义”,核心话语功能是“为言者表达某种观点辅助提供理据,进而表达言者的事理立场”,这一功能特征除了与构式“又+Neg+Xp”常出现在“担心—劝说”、“观点—辩驳”、“询问—告知”、“意外行为—疑惑”等相邻对应答句中,常与伴随句共现,突显伴随句的语义重心有关外,还与小句整合、合作原则有关。另外,事理立场的可信度是由变量Xp在语义上具有描述性特征、量上具有连续性特征决定的。“又+疑问指代词”浮现“言者的确信义”,其前后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功能类型,当出现在反逼递进关系、总体条件让步转折关系复句中时,构式“又+疑问指代词”分别表达言者对可能性、必然性的确信认识立场。通过与“又+疑问指代词+Xp”的比较发现,“又+疑问指代词”是一个表示反诘的构式,疑问指代词具有“指代+评价”功能,“又”不可省略,二者是构成反诘框架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此外,“又”表重复义、推理机制及语境吸收是构式“又+疑问指代词”浮现“言者确信义”的影响因素。“又+Xp+了”除了表达对客观事实的“重复义”外,还浮现“言者的情感义”,既涉及正面情感立场态度,又涉及负面情感立场态度。其中以表达言者负面情感立场态度最为典型。另外,固定部件“又”表重复义,变量Xp以表负面情感类型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为主,具有否定意义句式的浸染是构式义形成的主要因素。

张晓慧[2](2019)在《图里规范论视角下的How to be a Tour Guid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本导游培训手册How to be a Tour Guide的汉译实践报告。该手册主要介绍了导游服务及其相关知识,旨在培养导游及从事旅游相关领域的优秀管理和服务人才。导游人才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导游培训手册高质量的汉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报告基于原文本How to be a Tour Guide(节选)的文本特征,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中的初始规范为指导,对培训手册中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的翻译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导游培训手册汉译的规范化问题。本次翻译实践显示:中英导游培训手册文本具有差异性,在确保文本信息传递准确的基础上,以目的语的文本特征为标准,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将松散的、口语化的、非正式的英文手册文本,转化为符合中国语言特征的文本,这样才能使导游培训手册的汉译更加规范化。希望本报告为翻译界从事导游培训手册翻译的同仁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价值。

张亚敏,薛晶晶[3](2013)在《英语短语动词的概念功能探析——以《老人与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英语短语动词(English phrasal verbs)是英语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结构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及使用上的离合性是现代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英语短语动词在小说《老人与海》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讨论在概念功能中,英语短语动词可表征的经验类型以及短语动词之间以何种逻辑关系促进小说的生成与主题意义的表达。

俞珏[4](2013)在《近40年来英语短语动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英语短语动词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句法、语义和认知研究阶段、实证研究阶段和语料库研究阶段,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对国内外英语短语动词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中的观点展开了评析。

周荣[5](2012)在《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隐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认知隐喻理论,以卓坦科沃斯克情绪五阶段认知模型为理论依据,对英语情绪类语块的概念意义加以阐述。英语情绪类语块是语言使用者大脑中对表达情绪的,具有不同新鲜度的英语语言材料加以整体认知的多词单位。它可以从构造、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类。英语情绪类语块是个抽象概念,它的认知结构由意象图式、一般特征和具体特征构成,可表示为:{英语情绪类语块概念意义}=[意象图式][一般特征][具体特征]。意象图式是蕴藏于人类大脑底层的抽象结构,它是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身体运作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得我们的身体经验具有了结构和连贯性。卓坦科沃斯克把情绪概念化为五阶段认知模型,它能够很好地映现一个人在情绪未出现、情绪出现、控制情绪、情绪失控、采取行为这一时间序列上的细微变化。它的隐喻基础是容器隐喻,通过容器隐喻发生的时间序列上的物理变化形象地展现一个人从零情绪到再次零情绪过程中的所有细节。这个认知模型对于情绪概念认知结构的建构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通过这个模型得到了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结构的一般特征,同时,本文也根据此模型抽象出情绪概念的意象图式——容器图式。英语情绪类语块的一般特征包括:原因、存在、控制、失控、动作。以一种特征表现的语块就是单一特征语块,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表现的语块就是复合特征语块。单一特征语块只有一个情绪单位。复合特征语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情绪单位。情绪单位是指英语情绪类语块内部表达情绪意义的语言形式,它由情绪词来充当。情绪单位有时由一个情绪词充当,有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情绪词充当。英语情绪类语块的具体特征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具体可见、可感知的事物,例如光与火、热与冷、身体动作或体验、各种可能引发情绪的事物或现象等。这些事物或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物理状态—指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冷、热、光、电和火等物理现象;第二人—指所有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行为反应—指人处于情绪中的各种身体表现状况,例如“他笑得前仰后合”;第四,原因—指可能导致或产生情绪的事物与现象等。这四方面具体特征可以单独形象地体现情绪类语块的语义特征,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本文选取快乐、气愤、痛苦、害怕、喜欢、吃惊等六种英语情绪类语块进行具体特征的分析。英语情绪类语块的隐喻类型包括转喻、转喻和隐喻并用、隐喻,它们与死隐喻组合到一起,一共具有七种隐喻类型:死隐喻语块、死隐喻与转喻并用语块、死隐喻与隐喻并用语块、死隐喻与转喻、隐喻并用语块、转喻语块、转喻和隐喻并用语块、隐喻语块。本文择取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的139名2011级大一新生被试,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考察他们对上述七种隐喻类型语块的识别与理解情况,得出如下结论:死隐喻语块的识别正确率高于活隐喻语块;不同英语学习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对情绪类语块的识别与理解具有不同的反应。总之,本文从描写语言学、认知隐喻理论、社会语言学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英语情绪类语块进行的研究,为各种学科的语块实证研究提供了个案,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语块理论的认识。

曾建松[6](2011)在《形象思维应用于短语动词的认知——以“go-phrase”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短语动词的理解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固定搭配,从而要求学习者死记硬背。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更愿意尝试去发现和挖掘"固定搭配"的内在工作机制和理解机制。以"go"的系列词组为例,通过形象思维来解释短语动词的理解过程,对短语动词的教与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葛建民,赵芳芳[7](2010)在《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是由动词或小品词的隐喻意义构建的或由两者共同构建的。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投射类型,即从表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及客观事物活动域的隐喻映射进一步验证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

石洛祥[8](200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 ——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理语言学的信息处理经济原则。英语惯用语承载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英语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着英语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惯用语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地道的关键,是概念流利度的重要体现之一。本研究的重点是英语中的惯用语块的习得。作者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应用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中,提出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在惯用语块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上证明了概念隐喻具有文化特质性,即概念隐喻在各种文化中并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具有文化特殊性。全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论文首先以三个预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作者指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对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英语惯用语块的学习和加工策略,在语言产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现象,希望老师予以指导。二语学习者要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地道性和流利度,掌握目标语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建立目标语人们思维的概念系统非常重要,这与预测调查问卷中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写作中的“中式思维”是影响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相一致。如何克服母语概念的影响(如中式思维),提高二语概念系统的熟练程度(conceptualfluency)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二语学习者的惯用语理解的概念隐喻意识应该有助于促进对惯用语的习得,克服母语思维,提高目标语的概念流利度。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即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的理解和习得。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包括惯用语习得在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词汇习得应该是既包括分析体系中的单个词汇的习得,也包括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在内的语块的习得。以往的词汇研究存在下述明显不足:1)对词汇的深度知识研究不够。词汇深度知识不仅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性、意义、搭配、联想和同义等微观的词汇知识,还应该涉及词的概念、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元词汇知识。二语词汇的搭配知识和概念知识的习得受二语学习者母语概念知识的影响较大;搭配体现着词项之间的组合关系,搭配能力则体现了学习者二语的流利度、地道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反映着二语受母语干扰的程度。2)单个词汇研究较多,多词单位或者语块研究偏少,特别是其中比较固定的结构——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惯用语的研究更是少而又少。我们可以将词汇深度知识中的搭配和多词单位中的惯用语结合起来,看作是一个搭配连续统:处在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处于最底端的是纯习语(惯用语)。在词汇习得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连续统中的限制性搭配和比喻性的惯用语。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处于两端的自由搭配和惯用语被认为在习得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前者可根据语法规则进行生成,后者惯用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不具有可学性或者可教性,惯用语的习得被边缘化了:认为惯用语只需学习者机械记忆记就行。结果是,二语学习者感觉到词汇学习只有这两种明显的结构模式,至于中间大量的限定性搭配,一直受到了忽视。有研究(Howarth,1998)发现,从词汇角度而言,高级外语学习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外语或二语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更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更多的限定搭配和习语性搭配(惯用语),这也正是许多语言学习不成功者的问题所在。可见,搭配能力与二语语言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三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英语惯用语块可学性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语言的双重体系理论,重点借鉴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等方面为惯用语的可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系统和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意义反映出语言的民族个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因此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一个概念隐喻会产生出大量的、连贯的语言表达,可以称作“惯用语族”;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中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意象图式隐喻本质上也是概念隐喻。但是并非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是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因而只有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才可称为意象图式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典型的意象图式隐喻。与隐喻概念一样,概念转喻不仅构建着我们的语言,而且构建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转喻思维是发生在概念层次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转喻同样具有系统性。惯用语中的隐喻体现着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知识。概念隐喻等充当着大部分惯用语的认知理据。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块实际上也具有可分析性。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实验以Gibbs等人(1989;1990)、Kovecses等人(1996),Boers(2000)等的实验研究为基础,设计出了三个实验分别验证提出的三个假设。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材料在参考了上述研究设计及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书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而成。实验过程包括学前测试、课堂教学、学后测试、问卷反馈和一周后延迟测试等五个步骤。实验的受试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的大约270名二年级本科生。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实验的统计结果及其讨论。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了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证实: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意识可以促进英语惯用语块的习得。第七部分为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视角,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英语惯用语块的可学性。研究结果启示我们,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惯用语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掌握其背后的概念隐喻理据,注意惯用语组成部分与其整体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两种语言在国内结构上的差异,培养学生概念隐喻意识,帮助消除学生惯用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使用中的回避现象,逐渐提高目标语的概念能力,以达到最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程瑶[9](2008)在《巧用隐喻和明喻激活英文语句》文中研究表明修辞是一种在书面表达中广为使用的手法,对其巧妙地运用能使文章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隐喻和明喻作为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激活英文语句这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隐喻和明喻的使用为着眼点,重点鉴赏激活英文语句的实例以及探讨激活英文语句的方法,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借鉴运用隐喻和明喻激活英文语句的方法和技巧。

黄晓丹[10](2007)在《英语短语动词的分类及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英语短语动词词义丰富,搭配多变,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现代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入手,探讨了英语短语动词的分类及主要特征,希望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二、短语动词的形象性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语动词的形象性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又+X”构式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应用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副词“又”的研究概况
        1.3.2 构式“又+X”的研究概况
    1.4 理论基础
        1.4.1 功能语言学理论
        1.4.2 互动语言学理论
        1.4.3 构式语法理论
    1.5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与相关符号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来源
        1.5.3 相关符号说明
第2章 “又+X”构式群界定及特征
    2.1 “又+X”构式群界定
    2.2 “又+X”构式群特征
第3章 构式“又+Neg+Xp”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3.1 主观否定情态义的浮现
    3.2 固定部件“又”“Neg”
        3.2.1 “又”的特征
        3.2.2 “Neg”的特征
        3.2.3 主语的特征
    3.3 变量Xp的允准条件
        3.3.1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3.2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3.3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3.4 构式“又+Neg+Xp”的言者事理立场表达
        3.4.1 核心话语功能:辅据言威
        3.4.2 构式“又+Neg+Xp”的具体话语功能
    3.5 构式“又+Neg+Xp”话语实现形式
        3.5.1 “担心—劝说”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2 “观点—辩驳”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3 “询问—告知”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4 “意外行为—疑惑”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6 构式“又+Neg+Xp”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3.6.1 小句整合
        3.6.2 低及物性
        3.6.3 合作原则
    3.7 小结
第4章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4.1 主观确信义的浮现
    4.2 “又”的功能
        4.2.1 保证语义准确与完整
        4.2.2 削弱句子现实性
    4.3 疑问指代词的功能
        4.3.1 “指代+评价”功能
        4.3.2 构成反问句的功能
    4.4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言者认识立场表达
        4.4.1 可能性确信认识立场表达
        4.4.2 必然性确信认识立场表达
    4.5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语义模式
        4.5.1 “可确”类语义模式
        4.5.2 “必确”类语义模式
    4.6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及“又+疑问指代词+Xp”比较
        4.6.1 疑问指代词意义的虚化程度
        4.6.2 “又”的省略与否
        4.6.3 变量Xp出现与否
        4.6.4 言者认识立场表达差异
        4.6.5 语义模式差异
    4.7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4.7.1 “又”的“重复义”
        4.7.2 语境吸收
        4.7.3 推理机制
    4.8 小结
第5章 构式“又+Xp+了”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5.1 主观情感态度的浮现
    5.2 固定部件“又”、“了”的特征
        5.2.1 “又”的特征
        5.2.2 “了”的特征
    5.3 Xp的分析
        5.3.1 Xp的词性
        5.3.2 Xp的允准条件与限制特征
        5.3.3 Xp的肯定与否定不对称
    5.4 主语负同盟特征
    5.5 构式“又+Xp+了”话语分布
    5.6 构式“又+Xp+了”的言者情感立场表达
        5.6.1 负面情感立场态度
        5.6.2 客观事实的陈述
        5.6.3 正面情感立场态度
    5.7 构式“又+Xp+了”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5.7.1 语境吸收
        5.7.2 “又”的“重复义”
        5.7.3 礼貌原则
    5.8 小结
第6章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
    6.1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原则
        6.1.1 关联性原则
        6.1.2 显着性原则
        6.1.3 简洁性原则
        6.1.4 适宜性原则
    6.2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途径
        6.2.1 语义推断
        6.2.2 逻辑推断
        6.2.3 常识推断
    6.3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建构过程
        6.3.1 言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6.3.2 听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图里规范论视角下的How to be a Tour Guid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翻译阶段
        2.1.1 平行文本的搜集
        2.1.2 翻译理论的了解
        2.1.3 任务计划的制定
        2.1.4 任务工具的选定
    2.2 审校阶段
        2.2.1 自我审校
        2.2.2 他人审校
第三章 文本与难点分析
    3.1 文本分析
        3.1.1 词汇特征
        3.1.2 句法特征
    3.2 翻译难点
第四章 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4.1 理论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4.2 翻译案例分析
        4.2.1 词汇层面
        4.2.1.1 缩略语翻译的处理
        4.2.1.2 短语动词翻译的处理
        4.2.2 句法层面
        4.2.2.1 被动句翻译的处理
        4.2.2.2 条件句翻译的处理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英语短语动词的概念功能探析——以《老人与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 《老人与海》中短语动词的概念功能分析
    1. 物质过程的分析
    2. 行为过程的分析
    3. 存在过程的分析
    4. 其他过程类型分析
四、结语

(4)近40年来英语短语动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英语短语动词句法、语义和认知研究
2 英语短语动词实证研究
3 英语短语动词语料库研究
4 结语

(5)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结构
第一章 英语情绪类语块研究综述
    第一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界定
        一、语块称谓、界定的多样性
        二、语块的界定
        三、英语情绪类语块的界定
    第二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分类
        一、语块的分类
        二、英语情绪类语块的分类
    第三节 国内、外英语情绪词语研究情况
        一、心理学领域
        二、语言学领域
    第四节 理论依据
        一、英语情绪词语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小结
第二章 英语情绪类语块构造、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构造
        一、自由语块
        二、半自由语块
        三、固定语块
    第三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特征
        一、构造特征
        二、语义特征——认知整体性
        三、语用特征——变化性
    第三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功能
        一、句法功能
        二、语用功能
    小结
第三章 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结构
    第一节 概念认知结构
        一、慨念认知结构
        二、意象图式
        三、具体属性
    第二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结构
        一、容器原型
        二、情绪五阶段认知模型
        三、英语情绪类语块具体属性
    第三节 英语情绪类死情绪和活隐喻语块认知结构
        一、死隐喻语块认知结构
        二、活隐喻语块认知结构
    小结
第四章 英语情绪类语块隐喻类型
    第一节 认知隐喻类型
        一、转喻
        二、转喻—隐喻连续体
        三、隐喻
    第二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隐喻类型
        一、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转喻
        二、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转喻、隐喻并用
        三、英语情绪类语块的隐喻
    第三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隐喻分析
        一、快乐类
        二、气愤类
        三、痛苦类
        四、害怕类
        五、喜爱类
        六、吃惊类
    小结
第五章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识别与理解
    第一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识别与理解
        一、调查目的和受试对象
        二、调查内容、方法和步骤
        三、调查结果
        四、分析与结论
    第二节 英语情绪类语块识别与理解的社会变量分析
        一、社会变量的确定
        二、不同语言水平大学生对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识别和理解
        三、男、女大学生对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识别和理解
        四、文、理科大学生对英语情绪类语块的识别和理解
    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回顾
    二、存在的问题
    三、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形象思维应用于短语动词的认知——以“go-phras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象思维
    1.模仿法。
    2.想像法。
    3.组合法。
    4.移植法。
二“go”的系列词组形象思维模式
    (一) 定向式形象思维模式
        1.以S的静止状态为参照物
        2.以S的已有行为为参照物
    (二) 延伸式形象思维模式
        1.以他者或他者行为为参照物
        2.以对他者的作用力为参照物
    (三) 辐射式形象思维模式
三结语

(7)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动作型动词的隐喻用法及隐喻投射类型
    2.1 单字动作型动词中的概念隐喻
    2.2 短语动词隐喻类型及机制
3 结束语

(8)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 ——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隐喻认知的惯用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1.1.2 基于语块的二语习得研究视角
    1.2 研究背景: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难点以及惯用语块习得的现状调查
        1.2.1 问卷调查结果
        1.2.2 问卷调查结果对本研究的启示及本研究的意义
        1.2.3 国内外英语惯用语块研究现状及不足
    1.3 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1.3.1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惯用语研究视角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基本观点及创新点
        1.5.1 论文的基本观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框架及简要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2.1.1 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2.1.2 中国外语环境下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2.1.3 二语词汇习得的内容
        2.1.4 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2.2 二语心理词汇研究
        2.2.1 双语心理词汇表征
        2.2.2 二语心理词汇表征模式研究
        2.2.3 母语对二语心理词汇发展的影响
    2.3 多词单位、语块、搭配与短语学研究综观
        2.3.1 多词单位—词汇研究的生长点
        2.3.2 语块习得综述
        2.3.3 短语学研究
        2.3.4 语块研究小结
    2.4 传统的英语惯用语研究
        2.4.1 惯用语的定义
        2.4.2 惯用语的分类研究
        2.4.3 惯用语的特征
        2.4.4 惯用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2.5 惯用语的理解
        2.5.1 惯用语词单假说
        2.5.2 词汇表征假说
        2.5.3 直接通达假说
    2.6 惯用语的可构造观点
        2.6.1 分解性假说
        2.6.2 结构假说
    2.7 惯用语习得研究
        2.7.1 母语的惯用语习得研究
        2.7.2 二语环境下的惯用语习得研究
        2.7.3 母语对二语惯用语习得的干扰
    2.8 词汇、语块及惯用语研究小结
第3章 惯用语认知研究的理论支持
    3.1 哲学基础
        3.1.1 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相对论
        3.1.2 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与二语词汇习得
        3.1.3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3.1.4 语言的体验性和词汇化的体验性
    3.2 语块研究的理论基础
    3.3 隐喻认知理论
        3.3.1 隐喻与隐喻认知
        3.3.2 隐喻认知与语言世界观
        3.3.3 隐喻的三大特征
        3.3.4 隐喻认知的类型
        3.3.5 概念隐喻的文化特质性和文化意象性
    3.4 惯用语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3.4.1 概念隐喻与惯用语
        3.4.2 概念隐喻对惯用语的解释
        3.4.3 意象图式隐喻与惯用语理解
        3.4.4 概念转喻与惯用语
    3.5 惯用语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3.5.1 字面义优先模式—标准语用模式
        3.5.2 字面义独立模式
        3.5.3 层级突显模式
        3.5.4 惯用语语义加工的认知语义学分析
        3.5.5 心理意象与惯用语加工
        3.5.6 影响惯用语加工的因素
    3.6 小结
第4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惯用语块可学性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问题
    4.3 假设1实验研究
        4.3.1 研究假设1
        4.3.2 研究材料
        4.3.3 研究方法
    4.4 假设2实验研究
        4.4.1 研究假设2
        4.4.2 研究材料
        4.4.3 研究方法
    4.5 假设3实验研究
        4.5.1 研究假设3
        4.5.2 研究材料
        4.5.3 研究方法
第5章 实验研究结果
    5.1 引言
    5.2 实验1结果
        5.2.1 数据统计结果
        5.2.2 结果描述
        5.2.3 结论
    5.3 实验2结果
        5.3.1 数据统计结果
        5.3.2 结果描述
        5.3.3 结论
    5.4 实验3结果
        5.4.1 数据统计结果
        5.4.2 结果描述
        5.4.3 结论
第6章 结果与讨论
    6.1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促进惯用语块的理解及习得
    6.2 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促进作用
    6.3 概念转喻理论对英语惯用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应用
    7.3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7.4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假设1惯用语块学习材料(教师用)
    附录2 假设1惯用语块学前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共用)
    附录3 假设1中的惯用语块学习材料(控制组)
    附录4 假设1中惯用语块学习材料(实验组)
    附录5 假设1、2、3英语惯用语块学后问卷调查(实验组用)
    附录6 假设1英语惯用语块学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共用)
    附录7 假设1英语惯用语块一周后测试(实验组和控制组共用)
    附录8 假设2实验材料(教师用)
    附录9 假设2短语动词学前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10 假设2短语动词学习与测试(控制组)
    附录11 假设2短语动词学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12 假设2短语动词一周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13 假设3概念转喻学前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共用)
    附录14 假设3概念转喻学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15 假设3概念转喻一周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16 调查问卷1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难点调查(学生用)
    附录17 调查问卷2 中国英语教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难点调查
    附录18 调查问卷3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惯用语学习状况调查
后记

(9)巧用隐喻和明喻激活英文语句(论文提纲范文)

一、巧用隐喻激活英文语句
    (一) 名词性隐喻
        1.名词① + be 动词 + 名词②
        2.a / an +名词① + of +名词②
        3.a / an / the + 名词① + of +名词②
    (二) 动词性隐喻
        1.形象性动词 + 抽象名词
        2.形象性动词 + 介词 + 抽象名词
        3.形象性动词 + 介词, 即形象性短语动词
    (三) 形容词性隐喻
二、巧用明喻激活英文语句
    1.比喻词为like
    2.比喻词为 as
三、综合巧用隐喻和明喻激活英文语句

四、短语动词的形象性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又+X”构式群研究[D]. 李冬香. 吉林大学, 2020(03)
  • [2]图里规范论视角下的How to be a Tour Guid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张晓慧. 三峡大学, 2019(06)
  • [3]英语短语动词的概念功能探析——以《老人与海》为例[J]. 张亚敏,薛晶晶.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04)
  • [4]近40年来英语短语动词研究综述[J]. 俞珏. 池州学院学报, 2013(02)
  • [5]英语情绪类语块认知隐喻研究[D]. 周荣.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6]形象思维应用于短语动词的认知——以“go-phrase”为例[J]. 曾建松.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
  • [7]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J]. 葛建民,赵芳芳. 外语学刊, 2010(03)
  • [8]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 ——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D]. 石洛祥. 西南大学, 2009(01)
  • [9]巧用隐喻和明喻激活英文语句[J]. 程瑶.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 [10]英语短语动词的分类及特征研究[J]. 黄晓丹.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5)

标签:;  ;  ;  ;  ;  

短语动词的比喻性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