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本质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璐[1](2021)在《简析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关于《爱欲与文明》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马尔库塞在研究弗洛伊德关于人的精神学说中,形成了自己的爱欲理论观点。在马尔库塞的观点中,爱欲在发达的西方文明中反而受到压抑,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就是通过爱欲解放的途径。在爱欲压抑的状态中,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压抑,他指出实现非压抑文明的建立是可能的。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试图把马克思观点与弗洛伊德观点联系起来,从爱欲哲学观中形成了个人对社会批判理论。
谢静[2](2020)在《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系统解读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将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理论特色和社会批判理论相结合,以政治美学为核心线索将其一生的致思理路与政治运动实践贯穿起来,开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革命潜能和政治批判功能。选定此主题的原因在于感性、理性、美与政治作为关键范畴充斥于马尔库塞着作文本之中,本文致力于将这些看似孤立且矛盾的范畴放置于马尔库塞的学术经历中加以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演变。马尔库塞回到“美”与“知觉”同源的古希腊哲学中,探索美与感性欲望的关系。在“美”的原初语境中,它指的是柏拉图所认定的那种低级的、发源于肉体的感性欲望。而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美不只代表着少年的肉体之美,更意味着超越一切形体之美的美的原则,而美的原则是爱欲之神的化身,是生命的源泉。马尔库塞在此意义上,发现了感性欲望与爱欲的关系,重新挖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关于性本能与肉体欲望的关系,使爱欲超越性欲成为一种更大的生物本能,将体验快感的感官范围从生殖器官扩张到人的整个身体,实现身体的爱欲化。马尔库塞认为积淀在个体血肉之躯中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爱欲的存在场域,爱欲是情欲的人化,是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的理性塑造与陶冶过程,它以生物根源为基础,但其中具有理性的渗透,从而超越了动物的性质。他利用弗洛伊德关于的心理分析,挖掘审美中情欲因素与复杂性,在对“艺术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的理解中,确定了美感是爱欲这个人性总体结构中的心理本体,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新感性这个情感心理本体。马尔库塞从精神分析中关于性本能(力比多)与自我、生欲与死欲的对抗中发现了爱欲作为人类集体的生命本能所蕴含的强大政治效力。因原本自由的主体意识与精神过程在权威国家的公共生存中被同化了,个人精神的失调、爱欲的压抑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总体的失调,于是心理学问题变成了政治学问题。马尔库塞认为美体现了反抗现实原则的快乐原则,是人类爱欲本能的最高精神产物,美学与艺术是审美形式的外化结果,是爱欲、快乐本能解放动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反叛统治秩序的革命潜能。可见,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非功利的美学,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在人的审美本质基础上将人类爱欲的解放界定为广义的政治学。他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有明确的批判指向——理性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技术理性。受理性主义文化的影响,主体性原则与现代科技体系合谋将人性之中的感性丰富性从生存理性中排挤出去,人类以技术理性取代包含感性之维的生存理性,使理性中的自由、否定之义消失,导致技术理性成为一种极权统治将历时的感性生命本身整合进压抑性的文明进程与消费性的社会生产领域。这种感性生存境况造成了爱欲与新感性作为情感本体的审美之维的缺失,是人类单向度的精神危机的根源。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审美人性的复归为批判理论的切入点与理论旨归,融合多种对抗技术理性与理性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最终形成了以爱欲满足为中心的新感性政治革命路线。以人的自然生物本能为物质基础,将深藏于“类本质”之中导源于快乐原则的反叛激情挖掘出来,在理性的否定性推动力下,使人的整个身体重新回归到代表游戏与闲暇的审美冲动中去。发挥想象力对感性与理性的沟通作用与为感性秩序立法的革命潜能,重建象征着完整人性的新感性。在不满于固定规训的审美形式的更迭性运动中寻求重建通往幸福与自由的新秩序的可能。这也是马尔库塞整个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致思理路。不能否认马尔库塞以艺术与美学为解放之途的批判方式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相比,缺少对资本逻辑的分析与批判,这使他的政治美学批判最多达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水平,不能深入到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所扭结而成的社会结构领域,削弱了其理论的现实性,造成了其理论中历史性与先验性之间的矛盾。但是,他承认与积极利用审美感性的多样性、偶然性、多变性,以此拯救感性力量的否定性和批判功能,这种对本真生命的尊重态度,是值得现代人反思与借鉴的。因此,对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研究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情势变更的理论选择之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满足物质匮乏的经济革命不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的主旋律,更令人关注的是人民的现实的具体的感性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人生而为人所一直追求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研究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能够让我们在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的今天,去冷静地分析资本的逻辑与审美的价值之间的博弈,尝试解答如何在市场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和初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与主体间性,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统一,个体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乔浩博[3](2020)在《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他在不同时期的乌托邦思想得出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有别于传统乌托邦思想的结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有机结合是贯穿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始末的一条线索,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中有重大影响力。想要全面深入了解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就必须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马尔库塞思想进行研究梳理。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马尔库塞对社会主义的展望过于“乌托邦化”;在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影响下,马尔库塞对乌托邦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这为其后来的乌托邦理论打下基础。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在其早期文本中逐渐萌芽,认为”劳动解放”是实现乌托邦的重要途径,此后《爱欲与文明》中的乌托邦思想重心转为了“爱欲解放”,强调非压抑性文明的建立可以使乌托邦变得现实和具体,但在爱欲解放论的后期却陷入了“心理学乌托邦主义”的境地。在60年代末,马尔库塞的研究重点逐步从纯粹的哲学、心理学转为以艺术决定革命成败的“具体乌托邦”,提出了用“新感性”代替本能,利用审美革命取代本能革命,就此,马尔库塞从批判者变为了浪漫主义者。总的来说,马尔库塞一生都在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的联系,尝试使二者能够有机结合,从而创新出一种能够适用于当代社会、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让其引导人类解放,走向自由的生活。虽然说他的这种思想偏向于浪漫的幻想,但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要时刻保持批判和创新的学术探究精神。
王丹婷[4](2020)在《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病导致了生态危机,进而又引发了人的存在危机。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是西方社会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从多元视角和层面入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性道德发生了物化,技术发生了工具化,导致自然发生异化,继而引发了人的异化,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马尔库塞基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和整体利益考虑,提出人应该对传统人类中心论的道德视域进行扩展,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创建一种和谐的伦理关系。纯粹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政治结构中占主导,自然主体道德则遭到了忽视,自然界合理性依据的技术理性也遭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攻击,马尔库塞对此进行了批判,提出应该尊重人的内在自然价值与外部自然价值,继而实现双重解放。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模式下,面对生态危机应该如何解决,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性的参考,也为我们找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时代中,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路径,不仅以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理论视域,阐述了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在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特征。尽管马尔库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存在乌托邦的幻想,但是他从现实层面出发探索了人类生存状态,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本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于历史资料,在马尔库塞的诸多文本中,归纳和总结了他所提出的生态学观点,力求阐明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力图通过对下面几个问题的研究,来阐明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个问题是本文的基础性问题,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缘何而来的问题。这是本文得以立论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正确理解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包含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理论背景。因此,本文从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开始,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来展开对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并从不同的维度来展现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第二个问题是对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的揭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深入分析马尔库塞的生态批判思想,从而揭示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在反思中建构,在建构中批判。从中既可以窥见马尔库塞破解造成生态危机的具体致因,也可以领略其思想的总体性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展开的批判。而隐含在这些批判背后的则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关注这些更为关键性的问题。因为能够发现危机,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危机,解决危机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揭示出造成危机的原因。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总体异化的反思中揭示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原因所在,在于人过于强化自为原则在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呈现。生态问题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呈现。生态批判构成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动力。第三个问题是本文对生态危机解决路径及双重解放的揭示。这是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于生态危机拯救路径的探索和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前景的展望,是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全面控制的背景下,马尔库塞努力的寻求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他把生态伦理向度的解放理论不仅引入激进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科技变革,并且将解放理论引入人的心理的爱欲解放和审美解放,并且更在新的意义上来寻找新的革命主体,在总体性的意义上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人不但实现了自在与自为的同一,并且个体机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人类全面的发展获得了自由的空间,这不仅符合了马尔库塞一直所倡导的个体满足的快乐原则,而且也体现了马尔库塞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类幸福的终极理念;不仅可以达到消除发达工业社会对人与自然造成的压抑,而且也可以恢复人类在批判的同时又超越的双面维度,在诗意栖居中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马春燕[5](2020)在《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价值探究》文中提出文章叙述了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基本内容: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爱欲的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比较了其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不同之处:二者哲学基础不同、解放主体和解放方式不同。探究了"爱欲解放论"的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及本性发展,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李忆辛[6](2020)在《论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文中提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永恒的主题,新时代给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赋予了新内涵,对人的解放提出了新挑战,促进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是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需要,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失衡的实践需要。本文基于新时代特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解放理论的遵循、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有益借鉴、立足于我国新时代的现实着眼点,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出发,探索并提出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出发,对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特征,并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借鉴,概述了人的解放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首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和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分析了新时代人的解放的内涵转向和趋势,并围绕新时代基本特征,从自主意识的解放:摆脱科学技术造成的隐性依赖;主体选择的解放:摆脱人的需求不断满足后的主体迷失;主体思想的解放:摆脱文化多元造成的价值观模糊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的内涵体现;第四部分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提出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明确人的解放的价值导向;落实新时代战略目标,明确人的解放的历史路径;掌握新时代文化发展趋势,明确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顺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明确人的解放的现实关键等新时代实现人的深度解放的现实路径。
田俊宏[7](2019)在《马尔库塞的艺术解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赫伯特·马尔库塞是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危机。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是一个物质极度发达而人的精神依然痛苦的社会。为了将人类从这种不自由不幸福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马尔库塞进行了一生的探索,先后提出了爱欲解放理论、新感性理论和艺术解放理论。本文主要介绍地就是集马尔库塞思想之大成的艺术解放思想,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艺术解放思想提出的动因和提出之前的理论探索。首先,艺术解放思想提出的动因是人的生存困境。马尔库塞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发达工业社会,人类不自由、不幸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奴役,感到十分的痛苦,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其次,这一部分还介绍了马尔库塞在艺术解放思想提出之前的理论探索,分别介绍了爱欲解放思想和新感性理论。爱欲解放思想是马尔库塞在心理学路径上提出的救赎方案,而新感性理论则将解放的实现寄托在文化意识领域,是马尔库塞否定爱欲解放理论之后提出的新的解放路径。第二部分介绍了艺术解放思想的理论建构,是论文最核心的部分。这里先介绍了艺术形式和艺术特性的重要性,正因为艺术的形式和特性,才使得艺术具有解放的功能。另外,这部分还介绍了艺术是如何实现解放的,分别介绍了艺术的解放力量存留于艺术形式中、艺术塑造新技术、艺术塑造新感性和新社会的构建。第三部分介绍了马尔库塞艺术解放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虽然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但是其为了人类解放事业而不懈探索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艺术虽然不能改变人的不幸现状,但马尔库塞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艺术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增加人的情感体验。
晋慧[8](2019)在《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慢慢呈现出一种空虚现象,大多数人们为了生活而失去了追求生活最本真的状态,失去了内心的幸福感和追求本心的自由快乐激情,人民的心理健康也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很难找到自我的幸福感。研究马尔库塞的快乐主义思想,正是为了解决当下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和生活现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与快乐激情。本文以马尔库塞的快乐主义思想研究为题,结合比较研究、文献梳理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首先,阐述了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分别从古希腊时期、近现代以及当代下的角度去分析解读他的思想继承与创新,由简单的快乐界定到社会普遍遵循的快乐原则,从而产生了他的自由全面和谐解放的快乐思想。其次,对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及论述,先对快乐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概念性的解读,然后对其最经典的两部着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单向度的人》和《爱欲与文明》。前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单向度的弊病,即对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思想以及单向度的社会三方面进行了批判来揭示人的本质的丧失、非压抑性思想的解救以及技术进步造成的极权主义社会,后者也是从三方面解读了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即对爱欲解放、审美解放以及革命新理论的追求来实现对个体幸福的追求、对艺术更高的生存维持以及对文明发展理论的实现。最后,解读了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立足当代社会,提出了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和公民两方面的积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公民健康乐观心态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对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论述,体现了快乐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彰显了马尔库塞在其时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下社会的积极意义。
吴陈[9](2019)在《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尔库塞正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沉浸在虚假需要的满足中,丧失了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和不公平制度的否定和批判。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本质,形成了具有丰富含义的单向度批判思想。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中的合理元素,能为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对其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及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阐述,探讨了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此外,通过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大机器的使用,使得劳动的异化程度得到加深,人的需求也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一体化”等现实,来描述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围绕单向度的定义和单向度的表现展开论述,批判了发达工业社会不允许对立派别、对立意见、对立向度存在的极权主义特征。从危害资本主义政权统治的政治派别被消除、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资产阶级相同化、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以及高层文化中所保存的批判和超越的因素被消除等方面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现实表现,从而更全面地把握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理论内涵。第三部分从科技意识形态化、虚假需求、政治统治以及文化一体化四个方面对单向度社会形成的根源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使人们走出压抑性世界、实现自由解放的路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成为控制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科学技术变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消化它生产的产品,通过广告等媒介将不属于人的需求强加给他,使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变为个人的本能的需要。第四部分论述单向度社会的危害,阐述马尔库塞多向度社会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对爱欲解放理论、“大拒绝”的革命策略以及艺术革命展开论述,对马尔库塞构建多向度社会的实现路径进行探析。马尔库塞提出的爱欲解放理论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使人们的爱欲能够得到自由释放的非压抑性文明社会。“大拒绝”是一种非暴力的反抗形式,它把一切造反者联合起来与发达工业社会作对,与一切现存的东西实行完全彻底的决裂。艺术具有超越和否定的特性,马尔库塞提出艺术革命的道路,以消除对人的压抑,并以艺术和美学的形式解放和发展人类的本能。第五部分对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进行评价。一方面,阐述其批判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正确认识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并且对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启示;另一方面,从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走向乌托邦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释读缺乏科学依据等方面指出其思想中的局限性。马尔库塞离开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正确途径,而企图通过“本能革命”的途径去谋求人的解放不过是乌托邦幻想,我们在寻找多向度的这条路上还需要继续探索。
吕福强[10](2018)在《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理性从经济、政治、哲学、语言等多方面产生对人的操控、对人的感性的压抑,形成“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的维度。正是在此背景下,马尔库塞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感性”思想。“新感性”思想是马尔库塞晚年提出的。当时,五月风暴运动的失败促使马尔库塞反思人类解放的路径,并且认为如果人类心灵和感性不能得到解放,整个人类解放就无从谈起。所以,他从感性解放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新感性”意味着理性和感性的和谐统一、意味着人的“感受力”的恢复和爱欲解放。如何实现“新感性”,马尔库塞提出了艺术解放、语言革命和文化大拒绝的路径。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思想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恢复人的主体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感性”思想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面临着感性解放与制度变革的两难困境。
二、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本质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本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简析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关于《爱欲与文明》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尔库塞对爱欲压抑的分析 |
二、实现爱欲解放的途径 |
三、非压抑性文明的重建 |
四、对爱欲解放论的正确认知 |
五、结语 |
(2)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背景与契机:理性逻辑的辩证法 |
第一节 理性的分裂 |
一、理性的原初统一 |
二、“理性”与感性的分裂 |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统治 |
一、技术理性的产生 |
二、技术理性对感性的压抑 |
第三节 理性的颠覆与重建 |
一、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统治的颠覆 |
二、辩证理性的复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思想先声与理论来源 |
第一节 《德国艺术家小说》的美学思想 |
一、黑格尔的艺术形态演进理论对马尔库塞的启发 |
二、卢卡奇的生活、心灵、形式理论的影响 |
三、《德国艺术家小说》对浪漫主义反讽的继承与超越 |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影响 |
一、从浪漫主义文学到存在主义美学 |
二、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改造 |
三、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吸收 |
四、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批判与改造 |
第三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发 |
一、以审美人性为基础重释《手稿》的原因 |
二、人性基础在于哲学中的劳动概念 |
第四节 黑格尔的影响 |
一、历史总体性中的否定概念 |
二、否定辩证法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潜能”的实现 |
三、开启浪漫主义的深层构境:否定的乌托邦与革命的姿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思想展陈 |
第一节 政治美学的批判指向:单向度危机 |
一、发达工业社会 |
二、苏联社会 |
三、纳粹极权主义 |
四、肯定性的文化 |
第二节 政治美学批判的目标:爱欲解放 |
一、心理学范畴成为政治范畴 |
二、为爱欲而战的解放路线 |
三、美学形象成为政治形象 |
第三节 美学问题的政治意蕴 |
一、艺术“乌托邦”的现实性 |
二、艺术与革命 |
三、审美形式的自律性与异在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思想特质 |
第一节 作为政治美学的批判理论 |
一、政治美学的提出及内涵 |
二、政治美学化与美学政治化 |
三、以爱欲与新感性为批判武器 |
第二节 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的反叛 |
一、技术理性与新感性的博弈 |
二、新感性已成为政治因素 |
三、新感性本体论的政治批判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评析 |
第一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贡献与限度 |
一、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内的政治美学 |
第二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当代启示 |
一、对当代美学与政治研究的影响 |
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
第二节 布洛赫希望哲学 |
第三节 乌托邦主义的现代性困境 |
第二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的乌托邦思想 |
第二节 《论快乐主义》中的乌托邦思想 |
第三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的形成——“爱欲解放” |
第一节 爱欲解放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
第二节 爱欲解放的核心——解放劳动 |
第三节 爱欲乌托邦的批判 |
第四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向艺术和浪漫主义的转变 |
第一节 《单向度的人》中的乌托邦思想 |
第二节 马尔库塞对乌托邦的反思 |
第三节 乌托邦思想转变——艺术中的“新感性” |
第五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类 |
(二)中文论文类 |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一)个人简介 |
(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 |
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
2.1.2 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理论 |
2.1.3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 |
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
2.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
2.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
2.2.3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生活背景 |
第3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生态危机思想与生态批判思想 |
3.1 生态危机思想 |
3.1.1 生态危机的总体根源 |
3.1.2 生态危机的具体致因 |
3.1.3 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
3.2 生态批判思想 |
3.2.1 生产批判 |
3.2.2 意识形态批判 |
3.2.3 文化批判 |
3.2.4 技术理性批判 |
第4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自然解放思想与人性解放思想 |
4.1 自然解放思想 |
4.1.1 自然解放的维度 |
4.1.2 自然解放的意蕴 |
4.1.3 自然解放的路径 |
4.2 人性解放思想 |
4.2.1 人性解放的维度 |
4.2.2 人性解放的意蕴 |
4.2.3 人性解放的路径 |
第5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理论评析 |
5.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
5.1.1 前瞻性——“弱人类中心主义”的希望 |
5.1.2 批判性——“单向度”中判断力的消失 |
5.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评析 |
5.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就 |
5.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 |
第6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6.1 将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置于社会建设的框架中 |
6.1.1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 |
6.1.2 在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6.2 促进相关生态观念的转变 |
6.2.1 有益于资本观的转变 |
6.2.2 有益于生产观的转变 |
6.2.3 有益于消费观的转变 |
6.2.4 有益于科技观的转变 |
6.2.5 有益于文明观的转变 |
6.3 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
6.3.1 制度:完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
6.3.2 技术:正确认识使用科学技术 |
6.3.3 价值观:树立合理的消费价值观 |
6.3.4 教育:强化全民生态教育 |
6.3.5 行动体系: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5)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基本内容 |
1、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 |
2、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爱欲的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 |
二、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区别 |
1、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
2、解放的主体不同 |
3、解放的方式不同 |
三、“爱欲解放论”的价值探究 |
1、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及本性发展 |
2、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
(6)论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人的解放理论基础 |
2.1 主导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 |
2.1.1 关于人的解放基本内涵解读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特征 |
2.2 借鉴性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 |
2.2.1 “爱欲解放论” |
2.2.2 “物化理论” |
2.2.3 人的本性与“健全社会”理论 |
2.3 传承性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的解放思想 |
2.3.1 “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人格 |
2.3.2 “物物而不物于物” |
第3章 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的内涵 |
3.1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3.1.1 毛泽东思想: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
3.1.2 邓小平理论: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 |
3.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并重 |
3.1.4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提升到核心地位 |
3.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3.2 新时代人的解放的内涵转向:深度解放 |
3.2.1 人的解放的路径由外在向内在转变 |
3.2.2 人的解放的形态由显性向隐性转变 |
3.3 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的内涵体现 |
3.3.1 自主意识的解放:摆脱科学技术造成的隐性依赖 |
3.3.2 主体选择的解放:摆脱人的需求不断满足后的主体迷失 |
3.3.3 主体思想的解放:摆脱文化多元造成的价值观模糊 |
第4章 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的现实路径思考 |
4.1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 |
4.2 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明确人的解放的价值导向 |
4.3 落实新时代战略目标,明确人的解放的历史路径 |
4.4 掌握新时代文化发展趋势,明确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 |
4.5 顺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明确人的解放的现实手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7)马尔库塞的艺术解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章 艺术解放思想提出的动因与提出之前的理论探索历程 |
第一节 艺术解放思想提出之前的动因:人的生存困境 |
第二节 艺术解放思想提出之前的理论探索历程 |
(1)爱欲解放思想 |
(2)新感性理论 |
第二章 艺术解放思想的理论构建 |
第一节 艺术形式论 |
第二节 艺术的特性 |
(1)艺术的自律性 |
(2)艺术的异在性 |
(3)艺术的否定批判性 |
(4)艺术的革命性 |
第三节 艺术的解放之途 |
(1)艺术的解放力量存留于艺术形式中 |
(2)新技术——解放的审美技术 |
(3)新感性——解放的审美感性 |
(4)新社会的构建 |
第三章 马尔库塞艺术解放思想的价值和局限 |
第一节 马尔库塞艺术解放思想的探索意义 |
第二节 马尔库塞艺术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三节 马尔库塞艺术解放思想的乌托邦色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马尔库塞快乐主义的理论来源 |
第一节 古希腊快乐主义思想 |
一、昔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 |
二、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 |
第二节 近现代快乐主义思想 |
一、康德的快乐主义思想 |
二、边沁的快乐思想 |
三、黑格尔的快乐主义思想 |
第三节 当代普遍快乐主义思想 |
一、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 |
二、唯物主义的快乐主义 |
第二章 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概述 |
第一节 马尔库塞快乐主义内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快乐主义对单向度的控诉 |
一、对单向度人的控诉 |
二、对单向度思想的控诉 |
三、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 |
第三节 马尔库塞快乐主义对人类解放的追求 |
一、对爱欲解放的追求——对个体幸福的追求 |
二、对审美解放的追求——借艺术在更高的维度生存 |
三、对革命新理论的追求——文明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马尔库塞快乐主义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伦理要求 |
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与统一 |
第二节 对建立我国公民健康乐观心态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
1.选题的来源 |
2.理论及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写作的重点及创新点 |
1.写作重点 |
2.创新点 |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提出 |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时代背景 |
1.社会逐渐“一体化” |
2.劳动异化程度加深 |
3.高层次文化被同化 |
(二)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理论渊源 |
1.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
3.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 |
二、单向度的定义及表现 |
(一)单向度的定义 |
(二)单向度的表现 |
1.政治领域的单向度 |
2.生活领域的单向度 |
3.文化领域的单向度 |
4.思想领域的单向度 |
三、单向度形成的根源 |
(一)科技意识形态化与单向度的形成 |
(二)虚假需求与单向度的形成 |
(三)政治统治与单向度的形成 |
(四)文化一体化与单向度的形成 |
四、“多向度社会”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 |
(一)“多向度社会”的理论构想 |
(二)“多向度社会”的实现路径 |
1.爱欲解放理论 |
2.“大拒绝”的革命策略 |
3.艺术革命 |
五、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评价 |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合理性 |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
2.正确认识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
3.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
(二)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
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部分释读缺乏科学依据 |
2.悲观主义的技术宿命论倾向 |
3.用本能革命取代无产阶级革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现状 |
国内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现状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章 “新感性”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
1.1 社会背景: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
1.1.1 控制的新形势——技术控制与虚假需要 |
1.1.2 社会的俗化趋势 |
1.1.3 工人阶级的衰落 |
1.2 “新感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
1.2.1 海德格尔实存思想 |
1.2.2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 |
1.2.3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思想 |
第2章 “新感性”何以为新 |
2.1 “新感性”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 |
2.2 “新感性”代表着“感受力”的恢复 |
2.3 “新感性”是“政治实践” |
2.4 “新感性”是建构“非压抑性文明”的关键 |
2.4.1 新感性”是对“生命本能”的超升和复归 |
2.4.2 “新感性”代表爱欲的解放 |
第3章 “新感性”何以建立 |
3.1 艺术解放途径 |
3.1.1 艺术的审美形式与否定向度 |
3.1.2 艺术中的新技术:审美还原 |
3.2 语言革命:破除封闭语言体系 |
3.3 文化大拒绝 |
第4章 “新感性”思想评价 |
4.1 “新感性”的理论价值 |
4.1.1 有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感性实践观 |
4.1.2 有利于人的主体地位的恢复 |
4.2 “新感性”思想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本质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简析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关于《爱欲与文明》的思考[J]. 李佳璐. 现代交际, 2021(12)
- [2]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D]. 谢静.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3]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探究[D]. 乔浩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4]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王丹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5]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的价值探究[J]. 马春燕. 新西部, 2020(12)
- [6]论新时代人的深度解放[D]. 李忆辛.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马尔库塞的艺术解放思想研究[D]. 田俊宏. 深圳大学, 2019(11)
- [8]马尔库塞快乐主义思想研究[D]. 晋慧.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9]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思想研究[D]. 吴陈.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探究[D]. 吕福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