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罗001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上)(论文文献综述)
陈中泽[1](2019)在《上汽大众车系诊断思路(37)》文中认为大众车系一向以科技含量高,安全可靠着称,在我国汽车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较大。对刚走入汽车维修企业的新手而言,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类车型,由于目前汽车职业院校的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学到的汽车专业知识明显地不适应当前的维修要求,如何在实际中快速了解大众汽车的结构和特点,既是每个新手亟盼提高自己的渴望,也是故障诊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条件。维修实践证明,关注学习知识细节可以提高故障诊断能力,本文根据笔者所见所闻,愿以抛砖引玉的方法,介绍一些上汽大众汽车的知识点,以此激发起新手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巩固知识,从而加深对大众汽车的认知水平。
薛庆文[2](2012)在《大众波罗自动变速器打滑》文中研究说明一辆2005款上海大众波罗,搭载1.4L发动机,同时配备日本JATCO公司生产的型号为001型4挡电控自动变速器。故障现象:用户进行故障现象描述为车速上不去,换挡中发动机有空转现象。通过简单的问诊了解到,用户刚刚买的是二手车,买回来时故障现象就存在了,因此我们得到故障及维修的信息很少。这样先利用大众专用诊断仪进行基本检查,结果在变速器控制系统中查询到00652,关于换挡监控的故障码。检查ATF品质仅发
李思愚,杨淑霞[3](2011)在《现代汽车电控系统基本设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阐述现代汽车电控系统基本设定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基本设定实现的客观因素、匹配条件、基本设定方法和步骤,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
李明诚[4](2010)在《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的结构及维修特点》文中指出1.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的结构特点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被认为是中档乘用车的佼佼者,现有两厢和三厢2种车型,分别配备1.4L16气门和1.6L8气门横置发动机。
郭法宽[5](2009)在《大众4速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的检修》文中认为大众4速自动变速器在大众车型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桑塔纳2000、帕萨特B5使用的01N型自动变速器;捷达、宝来、高尔夫等车型使用的01M型自动变速器;波罗使用的001型、奥迪100使用的097型自动变速器都属此列。
李明诚[6](2008)在《大众车系专用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技巧》文中认为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以故障诊断为核心的综合检测和分析技术,其突出特征是电脑故障诊断设备的广泛应用。由于我国进口及合资生产的德国大众车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汽车维修人员熟练掌握大众车系专用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像许多人购买高档手机只用于通话一样,有的维修人员只知道使用电脑故障诊断仪读取汽车故障代码和清除故障代码,其实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的许多功能有待拓展和利用。如果有了先进的诊断设备而不善于发挥它的全部功能,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张毅[7](2007)在《纯电动轿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纯电动汽车是由蓄电池输出电能,采用电动机驱动,单一动力源的汽车。其具有零排放的特点,与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相比,具有许多共同的关键性技术,整车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城市运行工况,因而对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QR纯电动轿车”(2002AA501700)项目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整车系统功能设计,动力总成驱动控制、能量回馈控制,高压电管理系统的研究,控制程序的编写,仿真平台的建立及实车道路试验等一系列的工作。本文基于整车多节点控制器的架构,采用分层控制的思想,定义了各个控制器的功能及交互接口,为各控制器节点之间设计了CAN通讯网络,搭建了QREV的整车平台。围绕延长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这一核心问题,研究了动力总成驱动控制技术,提出了整车经济运行与动力运行模式,将整车运行划分为起步、驱动、失效、空转及能量回馈等五种状态并研究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深入分析了电动汽车能量回馈的原理,提出了滑行能量回馈模式及制动能量回馈模式,并提出一种基于常规汽车制动结构的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系统,研究了整车与驱动电机的交互策略,运用无刷直流电机扭矩闭环的PI调节器及半桥调制实现了能量回馈,为电动汽车的能量回馈提供了易于实现的工程解决方案。开发了电动汽车高压电管理系统ADM(Auto Disconnect Module),可监测高压电路的绝缘、预充电、接地及高压互锁等八种高压电路状态,并于高压电试验台证明了ADM高压接触器动态响应良好,在135ms内完成高压接触器稳定闭合接通过程,可于13ms内迅速断开接触器,比GB/T 18384.1-2001中20ms切断高压的响应速度要求提高35%,完全满足国标及SAE的安全性能指标。为调试动力总成控制器,基于MC68376开发了动力总成控制器的硬件在环仿真系统,于上位PC机里建立了整车模型,电机模型及蓄电池模型,采用了Labview图形语言及C语言,多线程的编程技术,实现了内嵌模型与图形监测界面的调用,保证了上位机运行的实时响应。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QR纯电动轿车”(2002AA501700)上,并于专用试车场进行了道路试验,整车性能良好,0~50km加速为8.4s,采用制动回馈技术后,能量回馈率达9%,车辆续驶里程达300多公里,超出国家科技部要求50%,整车性能通过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北方车辆所的检验,圆满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屈敏[8](2007)在《汽车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及其测控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车载网络系统的主流标准——CAN总线技术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简化了汽车的电气线路,提高了其电控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性。近年来,国内关于CAN总线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与研究开始起步,本论文主要针对汽车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及其测控技术方面展开研究。本论文综述了CAN总线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状况;概括、分析了CAN总线的相关理论与技术要点;简述了车载网络系统的基本特点与组成结构,并对国产大众车型中的车载CAN总线网络系统进行了实例分析,总结出车载CAN总线的网络应用方案。设计、搭建了车载CAN总线系统测控分析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实验的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进行测试、仿真与分析。通过测试得出实验的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上传输信号的典型波形与数据帧值,分析了其基本运作特点与方式;并根据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网络仿真实验结论为车载网络系统设计提供实验依据。在对实验的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控制功能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单片机和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收发器PCA82C250等元件,设计开发了CAN总线数据采集通讯节点,在不改变原车身舒适系统的网络硬件结构的情况下实现系统匹配。通过采集车内温度、空气质量、空调开关和车速信号,完善了原车身舒适系统对车窗升降与车锁的控制功能,提升了该车身舒适系统的安全与舒适性。通过对实验的车身舒适系统的左前门主控单元节点J386控制策略的分析,设计了左前门主控单元节点J386的替代节点,并在实现其主要控制功能的同时,改进了原节点不能接受外部CAN总线上的控制数据帧对左前门窗与后视镜远程控制的问题。
裘玉平[9](2007)在《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载网络系统的汽车已遍及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并已成为汽车制造业作为推销产品的一个亮点。由于车载网络技术在汽车的应用属直接引进型实用尖端技术,汽车运用行业和职业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其深入系统研究,因此企业和学校急需有人研究车载网络实用原理及诊断技术。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零距离接触和相关设备高成本的矛盾,研究在学校实验室台架结合汽车维修企业实车上进行。通过研究不同的车载网络系统协议和网络结构,将不同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各自特点;同时通过典型的故障模拟试验,提出了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的有效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我国现有在用车上使用的车载网络系统类别、结构、原理和特点;并指出了车载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2.重点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在用车上大量应用的CAN、LIN、WAN、MOST等车载网络系统的常见故障现象、检测项目、检修注意事项和诊断步骤。3.通过试验和诊断案例分析,验证了故障码读取、万用表检测、数据流分析和波形分析等综合应用对车载网络故障诊断的有效性。4.分析了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提出了应对车载网络技术的对策。
李巍[10](2006)在《汽车诊断数字化专题之六——波罗转向沉重》文中研究表明
二、波罗001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罗001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上汽大众车系诊断思路(37)(论文提纲范文)
(4)09G变速器电控系统方面的诊断 |
09G变速器电控系统诊断实例 |
故障1 |
故障2 |
故障3 |
(5)09G/M变速器机械液压方面的维修 |
(6)09G变速器新的知识点 |
(3)现代汽车电控系统基本设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汽车电控系统基本设定的原理 |
2 基本设定的实现 |
2.1 基本设定的客观因素 |
2.2 基本设定的种类 |
2.3 基本设定的条件 |
2.4 基本设定的方法及步骤 |
2.4.1 正确使用故障诊断仪 |
2.4.2 电控系统基本设定的方法及步骤 |
2.5 基本设定的注意事项 |
3 结束语 |
(4)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的结构及维修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的结构特点 |
(1)发动机管理系统。 |
(2)变速器。 |
(3)空调系统。 |
(4)防盗系统。 |
(5)组合仪表。 |
(6)轮胎气压监控系统。 |
2. 电子节气门指示灯点亮的原因分析 |
3. 注意防止控制单元编码失误 |
4. 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零部件的通用互换问题 |
5. 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几个故障的排除 |
(1)发动机无法起动 |
(2)排气管烧红 |
(3)制动开关不起作用 |
(4)车窗玻璃升降器不受控制 |
(5)大众4速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的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见故障的检修 |
1. 变速器拖底 |
2. 怠速油压过高 |
3. 执行机构打滑 |
4. 行星齿轮早期磨损 |
5. 空档开关受潮 |
6. 换档手柄无法从P位移出 |
7. 大修后D位不能行驶 |
二、使用注意事项 |
(6)大众车系专用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大众车系专用诊断仪的主要功能 |
2. 模式号、地址码、功能码与通道号 |
3. 正确输入车辆识别码 (VIN) 及服务站代码 (WSC) |
4. “基本设定”功能的多种用途 |
5. 分析数据流的要领 |
6. 故障诊断仪无法通讯的原因及处置措施 |
7. 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操作 |
(7)纯电动轿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
1.2.1 电动汽车的种类 |
1.2.2 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 |
1.2.3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
1.3 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难点与本文拟进行的思路 |
第二章整车控制系统网络及软件开发的研究 |
2.1 整车控制系统网络的构建 |
2.1.1 分布式控制网络的布局 |
2.1.2 整车运行状态逻辑 |
2.1.3 PTCM与DMCM的交互策略 |
2.1.4 PTCM与BPCM的交互接口 |
2.1.5 PTCM与ADM的交互接口 |
2.2 控制器通讯网络的研究 |
2.2.1 CAN通信原理 |
2.2.2 基于MC68376 的CAN通信开发 |
2.2.3 纯电动轿车CAN总线网络 |
2.3 动力总成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2.3.1 上层主控制模块 |
2.3.2 系统控制软件的接口 |
2.3.3 中断服务模块 |
2.3.4 动力总成应用程序 |
2.3.5 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动力总成驱动与能量回馈控制 |
3.1 加速踏板控制策略 |
3.1.1 正常状态下加速踏板的输出 |
3.1.2 加速踏板信号的诊断与失效处理 |
3.2 基于扭矩的驱动控制 |
3.2.1 经济运行模式与动力运行模式 |
3.2.2 两种运行模式的扭矩脉谱 |
3.2.3 扭矩输出低通滤波器 |
3.2.4 动力运行模式的保护策略 |
3.2.5 驱动模式的逻辑状态控制 |
3.3 纯电动汽车的能量回馈控制 |
3.3.1 典型工况的制动能量分布规律 |
3.3.2 制动能量回馈原理 |
3.3.3 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馈系统方案 |
3.3.4 滑行能量的整车回馈控制(Coasting Model; C 模式) |
3.3.5 滑行能量回馈电机控制的研究 |
3.3.6 制动能量的整车回馈控制(Braking Model; B 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管理系统 |
4.1 高压电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
4.1.1 高压电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
4.1.2 纯电动轿车高压电布置 |
4.2 高压电路模型 |
4.2.1 高压电路绝缘电阻模型 |
4.2.2 高压电路等效电容模型 |
4.2.3 剩余电量计算模型 |
4.3 自动断路控制模块ADM的硬件系统 |
4.3.1 PIC18F258 单片机简介及管脚定义 |
4.3.2 继电器控制电路 |
4.3.3 预充电电路 |
4.3.4 高低压保护 |
4.3.5 高压环路互锁电路 |
4.3.6 绝缘监测电路 |
4.4 高压系统的控制策略 |
4.4.1 上电自检策略 |
4.4.2 高压接通控制策略 |
4.4.3 高压电路的状态控制策略 |
4.4.4 高压电断开控制策略 |
4.5 高压试验台试验 |
4.5.1 控制指令响应试验 |
4.5.2 动态过程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系统 |
5.1 硬件在环系统总体方案 |
5.2 仿真MCU的功能 |
5.3 HIL系统的软件开发研究 |
5.3.1 仿真ECU软件的开发 |
5.3.2 上层PC机实时软件系统的研究 |
5.4 HIL系统仿真模型 |
5.4.1 整车模型的建立 |
5.4.2 电机模型的建立 |
5.4.3 动力蓄电池模型的建立 |
5.5 HIL仿真试验 |
5.5.1 动力蓄电池充放电及热量管理仿真 |
5.5.2 动力性能及能量回馈仿真 |
5.5.3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纯电动轿车性能试验研究 |
6.1 底盘测功器上的试验研究 |
6.2 道路试验 |
6.2.1 道路试验研究 |
6.2.2 道路认证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汽车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及其测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
1.2.1 控制器局域网CAN 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
1.2.2 CAN 总线技术在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应用状况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车载网络基础——CAN 总线技术要点分析 |
2.1 CAN 总线的特点 |
2.2 CAN 总线的分层模型 |
2.3 CAN 的数据链路层 |
2.3.1 CAN 的报文帧 |
2.3.2 CAN 的错误管理与异常操作 |
2.4 CAN 的物理层 |
2.5 CAN 总线系统的网络构建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车载CAN总线网络系统分析 |
3.1 车载网络概述 |
3.2 车载网络的特点 |
3.3 车载网络的基本组成结构 |
3.4 车载CAN 总线网络系统实例分析 |
3.4.1 大众汽车上的车载CAN 总线系统概述 |
3.4.2 大众汽车上的车载CAN 总线系统实例分析 |
3.5 车载CAN 总线网络应用方案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车载 CAN 总线系统测控分析平台设计 |
4.1 车载CAN 总线系统测控分析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
4.2 车载CAN 总线数据通讯系统设计 |
4.2.1 车载CAN 总线数据通讯系统硬件设计 |
4.2.2 车载CAN 总线数据通讯系统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汽车车身舒适系统的 CAN 总线测试、仿真与分析 |
5.1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传输信号的波形测试分析 |
5.1.1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传输信号的波形测试分析 |
5.1.2 测试分析结论 |
5.2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传输信号的数据帧测试分析 |
5.2.1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传输信号的数据帧测试分析 |
5.2.2 测试分析结论 |
5.3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网络测试与仿真分析 |
5.3.1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网络测试分析 |
5.3.2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网络仿真分析 |
5.3.3 测试仿真结论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汽车车身舒适系统的 CAN 总线控制功能完善与改进 |
6.1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控制功能测试分析 |
6.2 车身舒适系统的CAN 总线控制功能完善 |
6.2.1 CAN 总线数据采集通讯节点的总体设计方案 |
6.2.2 CAN 总线数据采集通讯节点的硬件设计 |
6.2.3 CAN 总线数据采集通讯节点的软件设计 |
6.2.4 CAN 总线数据采集通讯节点的整体调试 |
6.3 车身舒适系统的左前门主控单元节点J386 控制功能的改进 |
6.3.1 左前门主控单元节点J386 控制策略分析 |
6.3.2 左前门主控单元节点J386 的替代与改进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
1.1.1 汽车传统线束的缺陷 |
1.1.2 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 |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 |
2.1 车载网络系统类别与协议 |
2.1.1 A类网络协议 |
2.1.2 B类网络协议 |
2.1.3 C类网络 |
2.1.4 D类网络 |
2.1.5 E类网络 |
2.1.6 汽车故障诊断协议 |
2.2 常见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
2.2.1 车载网络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
2.2.2 LI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3 VA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4 CA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5 MOST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6 蓝牙技术 |
2.2.7 下一代的车载网络: FlexRay |
2.3 车载网络系统总体拓扑结构 |
2.3.1 网络层次结构 |
2.3.2 网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设备与试验分析 |
3.1 试验用车载网络系统台架和车辆 |
3.2 诊断设备和仪器 |
3.3 实验方案 |
3.4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试验 |
3.4.1 CAN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试验 |
3.4.2 LIN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 |
3.4.3 VAN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 |
3.4.4 光纤系统通信中断实车检测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
4.1 汽车电系故障诊断基础 |
4.1.1 不同控制方式汽车电系的类别和特点 |
4.1.2 车载网络系统的检测特点 |
4.2 车载网络系统检测项目 |
4.2.1 公共电源电路的测试项目 |
4.2.2 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项目 |
4.3 车载网络通信链路环节故障诊断 |
4.3.1 CAN-BUS通信环节故障诊断 |
4.3.2 MOST中的光纤故障检测与诊断 |
4.3.3 蓝牙传输故障诊断与检测 |
4.4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注意事项 |
4.4.1 CAN网络故障检测与诊断注意事项 |
4.4.2 VAN多路传输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注意事项 |
4.4.3 光导纤维维护注意事项 |
4.5 车载网络系统诊断的一般步骤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实例 |
5.1 日本车系 |
5.2 欧州车系 |
5.3 北美车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和应对网络技术的对策 |
6.1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 |
6.2 应对网络技术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波罗001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汽大众车系诊断思路(37)[J]. 陈中泽.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19(11)
- [2]大众波罗自动变速器打滑[J]. 薛庆文. 汽车维修技师, 2012(02)
- [3]现代汽车电控系统基本设定分析[J]. 李思愚,杨淑霞. 装备制造技术, 2011(03)
- [4]上海大众波罗(POLO)轿车的结构及维修特点[J]. 李明诚. 汽车维修, 2010(11)
- [5]大众4速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的检修[J]. 郭法宽. 汽车维修, 2009(06)
- [6]大众车系专用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技巧[J]. 李明诚.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8(04)
- [7]纯电动轿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07(12)
- [8]汽车车身舒适系统的CAN总线及其测控技术的研究[D]. 屈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9]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D]. 裘玉平. 长安大学, 2007(06)
- [10]汽车诊断数字化专题之六——波罗转向沉重[J]. 李巍.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