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眼睛的疾病隐患

来自眼睛的疾病隐患

一、来自眼部的疾病隐患(论文文献综述)

郭皓泽[1](2021)在《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60例眼肌麻痹患者病例,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视、眼斜程度检查记录分析,并观察头晕、恶心、代偿头位改善情况,讨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临床疗效及推广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以及眼科门诊和疗区被诊断为眼肌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每次30分钟,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评价,每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复视程度、眼斜程度、头晕、恶心、代偿头位临床评分进行统计,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较单纯的常规针刺疗效显着(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通过分析后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比常规针刺临床疗效更佳显着。通过电针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加快眼周受损神经和肌肉的恢复,从而改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

谭思琦[2](2021)在《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观察其有效性、复发率、安全性,为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分为治疗性研究和复发性研究两方面。治疗性研究:采取平行对照和完全随机的临床试验方法,将90例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予依美斯汀眼药水点双眼,治疗组依据养血祛风止痒法的治疗原则下予中药内服,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1周/疗程,经4个疗程的用药,以计分的形式观察两组眼部各症状、体征及眼部总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对比情况;复发性研究:患者用药4周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数和复发患者的眼部情况。安全性上:评定用药安全,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判断病情、给予积极处理并考虑是否继续参与研究。结果:1.治疗性研究:组内比较,治疗后1、2、4周与治疗前对比,两组症状、体征的以上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及眼部总评分均比上一疗程评分低,总体呈下降趋势。症状上,治疗组用药1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眼痒(P=0.041)、异物感(P=0.038)、结膜囊分泌物(P=0.039)、症状总评分(P=0.037),均<0.05,差异明显;对照组第1周的各项症状评分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眼痒(P=0.283)、异物感(P=0.291)、结膜囊分泌物(P=0.209)、症状总评分(P=0.263),均>0.05,提示差别不大;对照组第2周的各项症状评分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眼痒(P=0.046)、异物感(P=0.031)、结膜囊分泌物(P=0.028)、症状总评分(P=0.030),均<0.05,差异明显。体征上,治疗组用药1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结膜充血(P=0.189)、结膜水肿(P=0.192)、结膜乳头(P=0.133)、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147)、角膜上皮病变(P=0.216)及体征总评分(P=0.180)差异均不显着,第2周各项体征评分及体征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结膜充血(P=0.017)、结膜水肿(P=0.018)、结膜乳头(P=0.020)、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023)、角膜上皮病变(P=0.021)及体征总评分(P=0.014),均<0.05,差异明显;对照组用药1、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结膜充血(P=0.246;P=0.089)、结膜水肿(P=0.251;P=0.090)、结膜乳头(P=0.281;P=0.130)、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283;P=0.141)、角膜上皮病变(P=0.310;P=0.136)及体征总评分(P=0.269;P=0.086)差异均不显着,第4周各项体征评分及体征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结膜充血(P=0.026)、结膜水肿(P=0.031)、结膜乳头(P=0.029)、角膜缘Horner-Trantas结节(P=0.030)、角膜上皮病变(P=0.028)及体征总评分(P=0.022),均<0.05,差异明显。3.组间比较,第1周两组的症状、体征及眼部总评分比较,P=0.555、0.578、0.594,均>0.05,差异不大;第2周比较,P=0.014、0.013、0.021,均<0.05,差异明显。4周后治疗组有效人数41人,占比93.18%,比对照组高16.44%(P<0.05)。2.复发性研究:两组患者用药后随访3月结果,两组眼部各项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分别为P=0.016、0.019、0.027;各项体征评分对比,差异分别为P=0.021、0.026、0.027、0.020、0.025;眼部症状总评分、体征总评分、眼部总评分对比,P=0.002、0.000、0.000,均<0.05,差别明显。治疗组复发人数为6人,占总人数的13.64%,对照组复发人数28人,占总人数的65.12%,两者在统计学上差别明显(P<0.05)。安全性结果:治疗组1例眼干,对照组1例胃肠道不适。结论:1.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有效,且比单纯使用依美斯汀治疗更有效;2.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复发,减轻复发后眼部症状体征;3.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李敏[3](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李元宜[4](2021)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与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传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治疗二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病患的角膜知觉及其神经关联性展开探究。方法:此次所选择的探究策略为前瞻性分析。纳入探究对象即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前往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接受诊治的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以及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病患,同时满足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或是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治疗标准的92例患者的108只眼,其中药物干预组45例患者51只眼。向患者说明传统激光与anti-VEGF药物注射治疗的各自优势与不足后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式,其中激光干预组44例患者57只眼,主要基于常规形式的PRP治疗模式(激光干预组最初为47例患者61只眼,这之中有3例患者于PRP治疗期间出现了玻璃体出血继而排除在此次研究范畴之外)。分别就各组术前、术后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开展角膜神经等指标的检测,引入角膜知觉设备检测中心区域直径4mm的角膜知觉情况(Corneal Sensitivity,CS)。基于角膜活体共聚集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分析角膜上方、下方、颞侧、鼻侧、中间区域等各个区域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Corneal Nerve Fiber Length,CNFL)。统计学研究,结合IBM SPSS 23.0计算机应用作为统计软件,χ±S表示此次测试中计量信息,分类变量结论按照N(%)形式表示。激光组以及药物组之间亚组彼此的性别、需求继续诊治病患的占比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引入t检验校验分析各组的年龄大小、患病时间、糖化血红蛋白、手术前后同时间节点的各组CS、CNFL等指标检测情况。就组内存在的时间不同,则引入了单因素ANOVA策略、多重LSD分析与S-N-K分析深层次地对比了各亚组内部术前术后等不同时间点的各个观测指标结果的不同。所有观测指标均以P<0.05即表示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果:1.药物干预组内部术前术后CS于CNFL对比,差异并不明显,(即P值均>0.05);激光干预组内部术前术后CS于CNFL对比,有了明显的降低(术前CS=39.21±10.28mm、CNFL=15.91±3.36mm/mm2),差异相对显着(即P值均<0.05),此外、观测到于术后一个星期以内两参量降幅最高(术后1周CS=19.47±8.21mm,CNFL=6.87±2.29mm/mm2),而在时间不断地推移的情况下CS和CNFL等参数逐步地恢复(术后1个月CS=23.33±9.51mm、CNFL=8.67±3.19mm/mm2,术后3个月CS=26.67±9.32mm、CNFL=10.58±2.98mm/mm2),术后的6个月时各个观测指标(CS=33.16±10.42mm,CNFL=12.08±2.88mm/mm2)依然处于恢复之中,但仍低于术前指标。2.激光干预组与药物干预两组组间的CS及CNFL在术后各时间点相比,药物干预组的CNFL和CS均大于激光干预组,差异较为显着(P值均<0.05)。3.术后6个月左右再次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各组依旧需求给予补充诊治的病患占比对比(药物干预组2.2%的患者需要补充药物注射,激光干预组4.3%的患者需要补充激光治疗)差异并不显着(P=0.447,P值>0.05)。结论:1.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角膜损伤不具有临床意义,目前尚未观察到多次进行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会对患者的角膜造成影响。2.视网膜激光光凝存在进一步损害糖尿病病患的角膜神经情况,减少角膜知觉和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术后的一个星期左右其相关指标减退最为严重,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观察指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持续跟踪直到第6个月其神经观测指标依旧没有恢复到术前情况。

李志会[5](2020)在《老年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服务于老年群体的药品包装信息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老年药品包装设计信息可视化研究成为未来药品包装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伴随着老年人的用药,在使用药品中会出现很多药品包装信息可视的问题,比如文字看不清,颜色分辨不明确,分辨率及辨识度低等现实问题。老年受众对拿到的药品信息模糊及使用方法的模糊是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用药的主要障碍,所以课题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解决老年药品包装可视这一问题,让老龄受众拿到药品就可以让他们轻松的使用,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特别是认知和视知觉特征,改善老年人用药体验。我们在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时,应当让老年人识别过程变的简单易懂,准确无误的识别药品关键信息,所以信息可视化从药品包装的文字、图形、包装结构等多角度深入探究老年人的使用规律和习惯,并结合老年人的视觉特征,对包装信息进一步调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包装形式。我们通过信息可视化中的思维引导,帮助老年人有计划、有秩序的使用药物,通过文字转变图形大大的增加老年人对信息的识别效率。其次通过信息可视化的原则,我们把药品包装的信息等级进一步划分,不同等级的信息,出现的次数频率不同的信息都进行分类,这样就使得老年人能够重点去关注有效信息。我们将信息可视化理论与包装设计的创新实践合二为一,运用合理的包装结构提醒老人在不同时间用药和用量。这样能更好的解决老年受众在药品包装中问题。我们通过对老年的身体视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理性的数据得出哪些更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哪些能够加强老年对药品信息详细的深入,整合信息可视化改进新形式的包装,强化药品包装信息的传递功能。本文的核心点是通过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去探讨老年用药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药品和受众快速有效的视觉沟通,并提出可视化的要求,通过对图形、色彩、文字再设计,做出更符合老年人人性化的包装设计,为后续的药品包装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理论研究成果。

高杉[6](2020)在《以营造幼儿成长健康的自然光环境为引导的幼儿园设计策略及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幼儿园中生活和成长,人们对幼儿园空间环境品质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通过研究发现,自然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眼部发育以及学前教育都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诸多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新建的幼儿园建筑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光环境的营造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基于这个问题,本文旨在运用软件模拟的方式,以利于幼儿成长健康为目标,进行幼儿园自然采光优化及相关策略的专题性研究。本文首先对幼儿健康与幼儿园光环境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幼儿生理、心理学特征及其与成年人的差异,探讨自然光对幼儿视力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社交行为及生物钟的具体影响,进而指出各项自然光环境指标与幼儿成长健康的关系。整理光环境评价相关规范与标准,为文章后续分析奠定基础。本文研究对象为幼儿日常活动主要区域——幼儿园班级单元。通过对已建成幼儿园的空间形式进行调研、归纳,以及对其空间结构、室内构件、装饰材料的抽象与简化,建立了具有普适性、代表性的幼儿园班级单元空间模型。并对此空间模型进行后续自然光软件模拟工作。在技术方面,对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自然光模拟软件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对幼儿园自然采光模拟方法和流程做详细介绍。基于对幼儿成长健康、自然光环境指标及软件模拟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本文提出以营造幼儿成长健康的自然光环境为引导的幼儿园设计策略。通过增加优质朝向采光、合理退进、缩小班级尺度、优化装饰材料的方式保证充足光照,驱动幼儿生物节律;通过利用窗口格栅、反光板、控制壁面材质的方式避免眩光进入班级单元,削弱幼儿眼部刺激;通过提升侧窗高度、合理布置天窗、补充班级北向自然光的方式均匀幼儿园班级光照,塑造幼儿开朗性格;通过增加有色玻璃、彩色墙面以及人工光源的方式为幼儿园活动室添加彩色光,培养幼儿活跃思维。最后,通过4个国际上比较优秀的幼儿园的实际案例进行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及研究,分别对其使用的退台布局、日光筛选、剖面设计、装饰设计等各项设计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对这些采光优化策略进行自然采光模拟,提出各项策略的使用对幼儿园班级单元光环境的优化程度,得出数据及可视化结论。从而对本文第四章提出的采光优化策略进行佐证。本文通过理论调查、现状剖析、总结策略、案例佐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借鉴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幼儿健康管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优化重点、归纳设计策略,进一步深入拓展了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李奇[7](2020)在《基于失能老人需求的介护型养老设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0%,据统计,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人,这个数字会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进一步攀高,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问题也愈发的得到关注。但是,目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近年来,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子女通常和父母两地分居,仅仅靠家庭养老无法有效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因此对于面向失能老人养老设施的研究十分必要。失能不仅仅包括行动能力缺失,视觉、语言等其他能力缺失也可归为失能。不同类型的失能老人对建筑空间的诉求自然各不相同。但是由于行动能力缺失是失能老人的普遍特征,本文主要将目光聚焦于行动能力较弱的老人群体。而这一类失能老人入住养老设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目前这一类养老设施的床位数量较为短缺,且养老设施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老人无法甄别选择合适自己的设施。此外,失能老人没有另外的经济来源,还面临照护费用较高,支付能力不足等诸多社会维度问题。另一方面,从设施维度来看,虽然养老设施、养老机构已经有意识的空间上采取了诸多适老化的措施,但是总体上都较为粗犷,忽视了较多的细节问题,很难满足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需求,甚至起到一些反作用。本文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针对失能老人在社会维度与养老设施维度的需求展开研究。在社会维度方面,提出了失能老人对于养老设施数量、精细化的养老服务、足够的养老保障资金三个方面的需求,通过分析国外养老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方式、精细的分类体系与多样的养老服务方式、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政策,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养老设施市场化发展、养老服务精细化发展、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发展的建议。在设施维度方面,首先分析了失能老人的生理与心理及行为特点,从而将其在养老设施中的行为分为居住、卫浴、进餐、医护、移位、文娱六类,并基于此探讨这六类行为对于养老设施空间的需求。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目前国内现有的养老设施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优秀案例分析、相关设计规范以及老年人人体工程学相关要求提出养老设施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全文字数:6.3万字图表:145幅

边军[8](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与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高涨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其中作为交通事故主要诱导因素之一的疲劳驾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及时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并且在其疲劳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目前通过机器视觉检测驾驶疲劳状态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复杂的驾驶环境以及驾驶员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此类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领域已有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图像识别与生理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融合驾驶疲劳状态识别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得到接近真实驾驶的实验数据,搭建了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模拟驾驶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分别采集模拟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和正常状态下的视频数据和脉搏数据。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可靠,实验增设疲劳状态激发环节,有效的激发了模拟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实验选择在校研究生作为数据采集对象,身体状况良好且均无重大病史。最终采集到有效数据疲劳状态下322组,正常状态下403组。(2)针对单一的视频信号源,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疲劳状态识别。对采集的视频像进行帧读取,将所读取到的帧基于OpenCV识别并提取图像中的人眼部分,做归一化处理并按照网络标准输入修改图片格式,然后基于inception-V3网络模型做迁移学习训练新的网络模型,对每一帧的疲劳状态进行识别,最后经过多次实验对比不同阈值下的识别率得出有效参数,对每10秒的视频做出疲劳判断,最终得到基于视频信号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率。(3)针对单一的脉搏信号源,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疲劳状态识别。首先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对脉搏信号进行降频重采样,基于db5小波滤波去除脉搏信号的噪声及基线漂移;然后采用自适应差分阈值法对脉搏信号的关键点进行识别,提取了信号的时域频域中的48个特征,最后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疲劳状态识别,最终得到基于脉搏信号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率。(4)基于加权平均法的集成学习,决策级融合两种信号源进行驾驶疲劳状态识别。为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对样本数据基于SMOTE算法进行均衡化处理,保证正负样本无偏差。将单一视频信号源识别率做映射处理,并以平均识别率作为各自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融合,得到最终信息融合的疲劳状态识别率。对比单一信号源以及算术平均信息融合算法识别率,本文算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及识别率上具有一定优势,解决了在实际应用中特殊情况导致某一通道数据采集无效而无法做出疲劳状态判断这一问题。

毛艳[9](2020)在《ORTCC模式护理在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ORTCC模式护理在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控制水平、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中的应用效果,旨在获取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更佳的血压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的血压管理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长沙市某三甲医院眼科行择期手术治疗的100例青光眼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证填写的床号为依据,采用非随机化分组的方式,统一规定入住一病区患者为对照组、二病区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48例,实施围术期常规血压管理;试验组52例,在常规血压管理基础上运用精细化管理的ORTCC模式护理,即从“目标(Objective)、规则(Rules)、训练(Training)、考核(Check)、文化(Culture)”五个层面制定标准化血压管理流程和健康教育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使用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量表对被研究者予以调查,同时测量患者入院血压、围术期血压、出院血压,并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使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录入,双人核对后采用SPSS20.0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若符合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性检验则以中位数(Q25,Q75)表示,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干预前后的比较,若符合正态性检验则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符号秩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如理论频数过小,有五分之一的格子理论频数小于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血压控制情况:组内比较结果可见两组患者干预后围术期血压、出院血压均较干预前下降,组间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组内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经过干预后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6.279、-6.603、-6.376、-6.389、-6.503、-6.442、-6.22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干预后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6.037、-6.538、-6.000、-6.081、-5.983、-5.848、-5.66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病情监测、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4.217、-2.397、-2.740、-3.581,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用药管理、工作与休息管理、情绪管理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0.081、-1.952、-1.679,但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组内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高血压治疗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6.285、-6.133、-6.341、-6.407、-6.31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干预后上述各项得分均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6.058、-4.602、-6.093、-6.547、-6.13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上述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6.237、-5.227、-3.985、-5.901、-5.961,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组内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6.289、-6.401、-6.325、-6.384、-6.40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干预后上述各项得分均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6.039、-6.106、-6.608、-5.992、-5.938,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服药治疗态度及信念、治疗性生活方式态度及信念、坚持治疗态度及信念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4.416、-3.148、-2.418、-3.000,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持续治疗困扰顾虑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Z值为-1.455,但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ORTCC模式护理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提高血压管理质量有积极作用。2.ORTCC模式护理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提高患者的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和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艾玲[10](2020)在《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0年以来,中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上青少年近视患病率比较高的国家之—。近视患病率持续增长,近视率一直保持在高位,近视的低龄化变得更为严峻,对青少年健康产生影响,这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庭、青少年等不同主体重视的问题。基于此,党中央政府、国务院等部门,开始密切关注儿童眼部健康问题。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青少年近视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个案分析主要是对武汉市视防专业机构进行分析,分析其参与主体及措施、案例特色、武汉市青少年近视防控成效并总结其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模式,进而提出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路径,最后得出结论。研究认为:1)影响青少年近视的因素复杂,虽目前医学治疗青少年近视技术突飞猛进,但单一医学防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未能遏制住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势头。教育部门积极采取了很多预防近视的措施,诸多原因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主体协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适用于本文青少年近视问题的解决。2)武汉市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教育部立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试验区,目前防近经验已是领先国内其他地区,且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表彰。通过深入分析得到武汉市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经验的启示:(1)建立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体系;(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3)成立近视防控专业机构;(4)开展视力健康管理创新。3)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需要协同治理模式,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专业视防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各主体各司其职,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协同治理。4)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主要路径:(1)构建政府主导的组织与管理保障机制;(2)积极出台政策,保障协同治理的深度融合;(3)整合资源,保障协同治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4)创新方法,保障协同治理的治理效果;(5)完善评价方法,保障评价效果;(6)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是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的有效手段。

二、来自眼部的疾病隐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自眼部的疾病隐患(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2.西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3.总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
    2.治疗方案
        2.1 技术路线
        2.2 随机方法
        2.3 方案设计
    3.观察评分
        3.1 评分标准
        3.2 眼科检查
        3.3 评价标准
    4.统计方法
    5.疗效分析
        5.1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数据分析
        5.2 治疗结果分析
    6.安全性分析
    7.讨论
        7.1 选题依据
        7.2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7.3 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7.4 选穴依据
        7.5 结果分析
        7.6 小结
        7.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与过敏性结膜炎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祖国医学与时复目痒
        2.1 时复目痒的溯源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2 临床试验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用药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病例剔除、脱落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效果
        3.4 安全性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课题设计思路
        4.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与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综合治疗对角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老年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需求
        1.3.2 创新包装形式迎合老年消费群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性
    1.7 研究流程
第2章 当前我国老年受众药品包装设计中体现的问题
    2.1 药品包装的信息不便于老年人识别
    2.2 药品包装审美不符合老年人的情趣
    2.3 药品包装未照顾老年人的用药体验
第3章 药品包装功能与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
    3.1 药品包装设计的功能
        3.1.1 保护药品与传递信息
        3.1.2 运输储存
        3.1.3 指导功能
    3.2 信息可视化设计
        3.2.1 信息可视化含义
        3.2.2 信息可视化设计
    3.3 药品包装与信息可视化设计
        3.3.1 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含义
        3.3.2 药品包装设计中信息可视化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龄受众药品包装设计研究
    4.1 老年群体划分
        4.1.1 老年群体的界定
        4.1.2 老年群体范围
        4.1.3 老年群体适用范围
    4.2 老龄受众视觉特征
        4.2.1 视觉感知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4.2.2 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
    4.3 老年药品包装调研与设计思路
        4.3.1 药品包装设计现状与类型
        4.3.2 药品包装设计存在的可视问题
        4.3.3 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主要因素
        4.3.4 老年人对药品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
        4.3.5 老年药品包装定位
        4.3.6 老年药品包装设计方向
    4.4 章节小结
第5章 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
    5.1 信息可视原则
        5.1.1 信息感应
        5.1.2 思维引导视觉
    5.2 满足老龄受众视觉需求原则
        5.2.1 简练性
        5.2.2 易识别性
        5.2.3 醒目性
        5.2.4 易操作原则
        5.2.5 科学性原则
        5.2.6 可读性原则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人所使用的药品封面的设计
    6.1 老年受众视觉需求设计
        6.1.1 增强字体的识别度,变得更加醒目。
        6.1.2 加强文字图形转化率,以图形突显文字
        6.1.3 颜色表达更加引人瞩目,增强视觉敏锐度
        6.1.4 合理设计内容排版,让阅读更加舒适
    6.2 包装信息可视设计
        6.2.1 规定信息内容
        6.2.2 优先信息级别
        6.2.3 信息元素设计
    6.3 包装信息识别设计
        6.3.1 格式塔设计法
        6.3.2 色彩原理设计法
    6.4 设计方便的包装结构
        6.4.1 方便使用的结构
        6.4.2 包装布局的合理使用
        6.4.3 增加辅助功能
    6.5 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6.5.1 药品标识再设计-通心络胶囊药品信息梳理
        6.5.2 药品包装结构设计
    6.6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以营造幼儿成长健康的自然光环境为引导的幼儿园设计策略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幼儿园环境品质需求的提高
        1.1.2 幼儿健康对自然光环境的依赖
        1.1.3 现今幼儿园建筑自然采光不足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自然光环境与幼儿健康的研究现状
        1.2.2 自然采光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幼儿园自然光环境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幼儿园自然光环境与幼儿成长健康的关联解析
    2.1 幼儿园儿童生理及心理特征
        2.1.1 幼儿生理特征研究
        2.1.2 幼儿心理特征研究
    2.2 促进幼儿成长健康的光环境要素
        2.2.1 充足的自然光照度
        2.2.2 柔和均匀的光线分布
        2.2.3 避免眩光的室内光效
        2.2.4 多样化的光色
    2.3 自然光对幼儿成长健康的影响
        2.3.1 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2.3.2 对幼儿视力发育的影响
        2.3.3 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2.3.4 对幼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幼儿成长健康的幼儿园自然光环境数字模型建构及模拟方法
    3.1 采光模拟软件与实验设定
        3.1.1 采光模拟软件介绍
        3.1.2 年典型气象数据——以北京地区为例
        3.1.3 模拟方法及流程
    3.2 幼儿园采光模拟空间模型的构建
        3.2.1 空间形式的归纳
        3.2.2 空间结构的简化
        3.2.3 室内构件的简化
        3.2.4 室内材料的简化
        3.2.5 采光模型的建立
    3.3 幼儿园自然采光分项模拟分析
        3.3.1 幼儿工作面照度模拟
        3.3.2 幼儿园眩光干扰模拟
        3.3.3 室内采光均匀度模拟
    3.4 幼儿园数字模型自然光环境模拟结果分析研究
        3.4.1 自然光环境模拟结果小结
        3.4.2 自然光环境优化重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幼儿成长健康的幼儿园自然光环境设计策略
    4.1 保证充足光照,驱动幼儿生物节律
        4.1.1 增加东南朝向优质采光
        4.1.2 体型退进增大反光面积
        4.1.3 缩小尺度汇聚反射光线
        4.1.4 装饰设计增加室内照度
    4.2 避免眩光干扰,削弱幼儿眼部刺激
        4.2.1 窗口格栅平衡冬夏日光
        4.2.2 反光构件合理利用眩光
        4.2.3 调节壁面材质减弱眩光
    4.3 提高采光均匀度,塑造幼儿开朗性格
        4.3.1 侧窗高度形态顺应日光
        4.3.2 顶部天窗漫射柔化日光
        4.3.3 北向开窗补充漫射日光
    4.4 调节室内光色,培养幼儿活跃思维
        4.4.1 彩色玻璃透射获得色光
        4.4.2 彩色墙壁反射获得色光
        4.4.3 人工光源介入增加色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幼儿成长健康的幼儿园自然光环境实证研究
    5.1 长颈鹿儿童看护中心——保证充足光照的退台设计
        5.1.1 利于反光的退台体量设计
        5.1.2 利于采光的活动室布局设计
        5.1.3 减弱眩光的窗口构造设计
        5.1.4 房间深处、近窗处照度模拟对比与优化
    5.2 “花生”幼儿园——避免眩光干扰的日光筛选
        5.2.1 筛选冬夏采光的侧窗构造设计
        5.2.2 幼儿优先的活动室合理分区
        5.2.3 均匀照度的壁面材料设计
        5.2.4 冬、夏各分区采光质量模拟与优化
    5.3 维尼奥拉新建幼儿园——提升采光均匀度的剖面设计
        5.3.1 顺应光线的侧窗形态设计
        5.3.2 均匀光照的剖面构造设计
        5.3.3 改善光色的玻璃材质运用
        5.3.4 东西向剖面采光均匀度模拟与优化
    5.4 瓦莱斯·卢比奥幼儿园——调节室内光色的装饰设计
        5.4.1 增添光色的彩色玻璃运用
        5.4.2 平衡照度的侧面高窗设计
        5.4.3 生动活泼的彩色墙壁设计
        5.4.4 活动室综合采光效果模拟与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失能老人需求的介护型养老设施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现状
        1.1.2 失能老人数量巨大
        1.1.3 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1.1.4 国内养老设施服务体系不完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社会维度需求的养老设施政策及体系分析
    2.1 失能老人社会维度需求分析
        2.1.1 社会养老设施数量的需求
        2.1.2 社会养老服务精细化、体系化、多样化的需求
        2.1.3 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
    2.2 国外养老设施运营方式分析
        2.2.1 日本养老设施运营概况
        2.2.2 美国养老设施运营概况
        2.2.3 英国养老设施运营概况
        2.2.4 国外养老设施发展及运营经验总结
    2.3 国外养老设施分类及服务体系分析
        2.3.1 日本养老设施分类及服务体系
        2.3.2 美国养老设施分类及服务体系
        2.3.3 英国养老设施分类及服务体系
        2.3.4 养老设施分类及服务体系发展经验总结
    2.4 国外养老保障体系分析
        2.4.1 日本养老保障体系
        2.4.2 美国养老保障体系
        2.4.3 英国养老保障体系
        2.4.4 国外养老保障体系经验总结
    2.5 国外养老设施发展经验及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2.5.1 政府通过引导与监督,推动养老设施市场化发展
        2.5.2 建立统一养老设施分类体系,推动养老服务精细化发展
        2.5.3 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能老人特征及设施维度需求分析
    3.1 失能老人特征分析
        3.1.1 失能老人生理特征分析
        3.1.2 失能老人心理特征分析
        3.1.3 失能老人活动特征分析
    3.2 失能老人设施维度需求分析
        3.2.1 养老设施中失能老人心理需求
        3.2.2 养老设施中失能老人行为活动空间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老设施空间现状调研
    4.1 颐乐养老院
        4.1.1 颐乐养老院概况
        4.1.2 颐乐养老院空间现状调研
    4.2 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
        4.2.1 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概况
        4.2.2 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空间现状
    4.3 康宇轩老年公寓
        4.3.1 康宇轩老年公寓概况
        4.3.2 康宇轩老年公寓空间现状
    4.4 调研问题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设施维度需求的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5.1 失能老人“居”的需求——居住空间设计策略
        5.1.1 平面布局形式
        5.1.2 重度失能老人居住单元设计
        5.1.3 轻度失能老人居住单元设计
        5.1.4 失能老人居室室内设计
    5.2 失能老人“净”的需求——卫浴空间设计策略
        5.2.1 居室卫生间单元设计
        5.2.2 重度失能老人洗浴空间设计
        5.2.3 卫浴空间室内设计
    5.3 失能老人“食”的需求——餐厅空间设计策略
        5.3.1 餐厅空间位置选择
        5.3.2 餐厅单元布局
        5.3.3 餐厅室内设计
    5.4 失能老人“护”的需求——护理康复空间设计策略
        5.4.1 护理空间功能配置
        5.4.2 护理站设计
        5.4.3 康复设施设计
    5.5 失能老人“行”的需求——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5.5.1 室内交通空间
        5.5.2 室外交通空间设计
    5.6 失能老人“娱”的需求——文娱空间设计策略
        5.6.1 室内文娱空间设计
        5.6.2 室外文娱空间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深度学习与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立题依据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视频信号与脉搏信号数据采集
    2.1 实验方案设计
        2.1.1 实验平台搭建
        2.1.2 设备介绍
    2.2 实验数据采集
        2.2.1 正常状态下的数据采集
        2.2.2 疲劳状态下的数据采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眼部图像的疲劳状态识别
    3.1 卷积神经网络
        3.1.1 Inception模块
        3.1.2 Inception-V3网络结构
    3.2 基于Inception-V3的网络模型构建
        3.2.1 迁移学习的定义及分类
        3.2.2 眼部定位
        3.2.3 模型训练
    3.3 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脉搏信号的疲劳状态识别
    4.1 脉搏信号
    4.2 基于小波变换的脉搏信号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4.2.1 脉搏信号预处理
        4.2.2 脉搏特征提取
    4.3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4 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疲劳状态识别
    5.1 集成学习
        (一)集成学习概念
        (二)集成学习优势
    5.2 基分类器结合策略
    5.3 基于SMOTE平衡数据集
    5.4 基于加权平均法的信息融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ORTCC模式护理在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框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抽样方法
        2.2.3 研究工具
        2.2.4 干预方法
        2.2.5 资料收集方法
        2.2.6 技术路线图
        2.2.7 质量控制
    2.3 伦理学原则
3.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3.2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比较
    3.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得分的比较
    3.5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得分的比较
4.讨论
    4.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4.2 ORTCC模式护理对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
    4.3 ORTCC模式护理对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4.4 ORTCC模式护理对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4.5 ORTCC模式护理对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态度与信念的影响
    4.6 创新与不足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青少年近视情况严重
        1.1.2 我国青少年近视危害严重
        1.1.3 国家采取防治青少年近视的措施
        1.1.4 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青少年近视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协同治理研究
        1.3.2 近视的概念
        1.3.3 青少年近视现状
        1.3.4 青少年近视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个案分析法
        1.5.3 逻辑分析法
        1.5.4 专家访谈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近视治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我国青少年近视现状
    2.2 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的治理现状
        2.2.1 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医学防治
        2.2.2 教育部门的青少年近视防治措施
        2.2.3 国家体育总局的青少年近视治理方式
        2.2.4 学术界对于青少年近视问题的研究
    2.3 影响我国青少年近视治理效果的因素
        2.3.1 环境因素方面
        2.3.2 遗传因素方面
        2.3.3 不良习惯方面
    2.4 小结
第三章 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应然逻辑
    3.1 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实践逻辑
        3.1.1 教育部政策强调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
        3.1.2 国家政策重视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实践
    3.2 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
        3.2.1 协同治理的基本内涵
        3.2.2 协同治理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用性
第四章 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武汉经验的个案分析
    4.1 武汉市近视防控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4.2 案例分析
        4.2.1 参与主体及其措施
        4.2.2 武汉市青少年近视防控成效
        4.2.3 案例特色
    4.3 启示
        4.3.1 建立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体系
        4.3.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4.3.3 建立专业视防机构
        4.3.4 创新视力健康管理方式
第五章 我国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模式构建
    5.1 模式的框架体系
    5.2 多元主体的确定
    5.3 多元主体的职责
        5.3.1 政府主体的职责
        5.3.2 社会主体的职责
        5.3.3 医院的职责
        5.3.4 学校的职责
        5.3.5 家庭的职责
        5.3.6 专业视防机构的职责
    5.4 多元主体的协同方式
第六章 我国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路径分析
    6.1 构建政府主导的组织与管理保障机制
        6.1.1 成立省级学生近视等常见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6.1.2 组建多学科专家体系,成立视力健康指导委员会
    6.2 积极出台政策,保障协同治理的深度融合
        6.2.1 从政策与法律上保障协同治理
        6.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设协同治理环境
        6.2.3 优化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避免“囚徒困境”
    6.3 整合资源,保障协同治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6.3.1 整合人力资源,组建多学科防近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团队
        6.3.2 整合财力资源,设立近视防控专项资金
        6.3.3 整合物力资源,保障防近所需物质设备与环境条件
    6.4 创新方法,保障协同治理的治理效果
        6.4.1 开展视力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6.4.2 建立智慧化近视防控系统
        6.4.3 开展师生眼保健操培训活动
    6.5 完善评价方法,保障评价效果
        6.5.1 加强政府内部的考核评价,督促多元主体协同防近
        6.5.2 加强社会评价,对各主体进行有效监督
    6.6 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是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的有效手段
        6.6.1 出台政策增加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
        6.6.2 加大学校体育改革
        6.6.3 开展家庭体育活动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青少年近视治理的访谈提纲
致谢

四、来自眼部的疾病隐患(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D]. 郭皓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养血祛风止痒法联合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血虚生风型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D]. 谭思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4]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与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影响的比较研究[D]. 李元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老年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 李志会.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以营造幼儿成长健康的自然光环境为引导的幼儿园设计策略及模拟研究[D]. 高杉.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基于失能老人需求的介护型养老设施设计策略研究[D]. 李奇.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深度学习与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研究[D]. 边军. 山东大学, 2020(02)
  • [9]ORTCC模式护理在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毛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协同治理研究[D]. 艾玲.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来自眼睛的疾病隐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