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和浩特将建成国家级奶源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震[1](2020)在《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 ——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其首要要求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为有效解决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根本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①。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不言而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协调互动是实现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的结合,通过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带动,把产业链和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到农业中来。通过结构改革和制度创新,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从而打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牧区以及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品牌企业在农牧业(饲料和奶牛)、乳品加工和营销服务的三产融合上取得了可以在其它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推广的重要经验。研究内蒙古草原牧区及其知名企业的三产融合,能为同类产业(粮食、渔业、畜牧业、棉纺业等)的发展提供标杆与示范,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基于农牧业的轻工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探索出新的广阔空间。论文梳理国内外三产融合和草原牧区快速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创新驱动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萃取出关键研究问题;对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典型企业,开展深入调查,并与当地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牧民交谈,了解真实生产情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角度,以内蒙古草原牧区和伊利、蒙牛等为实证分析案例,对三产融合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创新:(1)揭示出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多种体制和机制在对三产融合内涵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纵向一体化联盟的概念。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三产融合作为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联盟组织,嵌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元素。由此,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以及哈特的新产权理论出发,揭示出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多种体制和机制。在三产融合的联盟体制上,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的体制演变;分析了伊利集团三产融合的演进过程。在三产融合的机制上,比较全面的归纳出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四种机制。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持续快速增长、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2)提出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创新——投资双驱动型高质量增长模式沿着产业协作——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融合的产业升级路径,对三产融合的乳品全产业链的上游创新(重要原料的创新)、中游创新(“关键模块”的创新)、下游创新(装配与合成创新)和营销服务创新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继而,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伊利集团产业融合的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包括资本、投资、研发、人力资本和制度等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发现伊利集团产业融合的增长模式为创新——投资双驱动型。并就如何提升科技投入的力度、创新的高度,以及开发高质量新产品走向高端,提升创新的品牌度,加快国际化等进行战略研究。(3)建立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驱动与体制机制改革的适应性的判断模型从三产融合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质量(反映产品质量,消费者的利益)、效益(反映农民利益、工人利益、经营者利益等)、带动力(反映龙头企业对农民和合作伙伴的带动作用)角度建立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伊利集团为例进行测算,并对三产融合中,先进的体制机制带来合理的社会分工、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以及对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的支撑和带动力的适应关系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建立创新驱动与体制机制的适应性的判断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只有与先进的体制机制相适应,才能实现高质量增长。
中共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委员会,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政府[2](2013)在《建设和谐赛罕 共筑首善之区》文中指出九月的呼和浩特秋高气爽,景色怡人。赛罕区的石油化工、硅材料光伏和装备制造三大集群正在加紧建设。投资72亿元的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23亿元的长呼输油管线、47亿元的4500吨神舟硅业多晶硅、37亿元的1.8GW中环光伏单晶硅、17亿元的中海油6万吨聚甲醛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赛罕区已经形成石油化工和光伏材料两个百亿规模产业基地,成为首府打造石化和光伏产业基地重要支撑。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过程中,赛罕区统—思想,形成
徐建新[3](2012)在《GM乳业关系营销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顾客忠诚关系到企业的获利能力。美国学者雷奇汉(Frederick F. Reichheld)和赛塞(W.Earl Sasser,Jr.)经研究显示,顾客忠诚率每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能增加25%-85%。因此,有意识的培养顾客忠诚是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的重要目标。关系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和顾客关系的活动,关系营销策略应该通过营销关系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内容来建立顾客忠诚和信任。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乳业连续十年高速发展,光明、蒙牛、伊利等品牌企业在提出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的同时,整个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在“猪骨精汤料”、“防腐剂”、“地沟油”等事件中,不断加重消费者的危机感,乳业也不能幸免,“三聚氰胺”阴影再现、全世界最低的乳业新国标,无不扩大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感。本文从研究GM乳业关系营销活动培育顾客忠诚的实践出发,对关系营销的现有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品牌建设流程、效果评价、管理风险、信息流中角色扮演等方面挖掘其在关系营销方面的成绩及不足。当今市场竞争是一种注意力的竞争、人心的竞争、传播的竞争、关系的竞争。关系营销运用各种沟通的策略、传播的手段、协调的方法,使市场营销真正的与消费者“互动”,即选择合适的方式或地点让消费者参与到整个销售活动中,消费者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本文提出了以顾客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塑企业市场营销架构的思路。以4Cs理论、CS战略为研究基础,通过消费者调研研究各品牌间消费者的转换,并利用“品牌钻石图”对产品的核心功能、情感诉求、利益点传播、品牌记忆点等进行解剖,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并加大品牌黏性,形成忠诚顾客。提出以消费者关系营销为核心的品牌发展策略。
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4](2012)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 加快推进“两个一流”首府建设进程》文中指出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于内蒙古四大战略定位,围绕推进生态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等重点领域,推出了11个方面50条优惠政策。呼和浩特市应发挥首府优势,从关联度较强的方面着手对接,尤其对《意见》第十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制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国土政策和工资收入分配政策等六项措施,更应逐条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意见》的支持效应,加快推进"两个一流"首府建设进程。
贺振玲[5](2011)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脱贫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处祖国西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用短短的10年时间一举由国家级贫困县变身为西部百强县。探寻它华丽转身背后的深层原因,从中总结其发展的成功路子,并为其他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一些有益经验,这就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围绕着这个主题,本文用了五章篇幅加以阐述。第一章重点讲述方兴未艾的工业生产。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给托克托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托克托县凭借建设电厂的有利条件,迅速打造起了电力集群,这为当地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工业园区更为当地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托克托县的工业呈现出了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工业的飞速发展成了拉动当地经济快速腾飞的强大引擎。第二章重点讲述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实施“农业稳县”战略,不仅使托克托县的传统农业生产得到了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特色农业、大力拓展传统养殖业,托克托县的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日益显着。第三章重点讲述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它助推了托克托县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第四章重点讲述繁荣发展的社会事业。托克托县的社会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和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当地的广大老百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第五章重点讲述托克托县的今昔变化。“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启动,使托克托县的面貌焕然一新。这凤凰浴火般的重生带给我们很多经验。对发展时机的准确把握、对发展经济的准确定位以及得力措施的有效落实,更主要的是源于国家的好政策,这一切都给托克托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此前学术界从未有过针对托克托县经济发展的系统研究,因此,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笔者深入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就其脱贫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试图找寻其脱贫致富的突破点。在查阅了当地大量(文献)资料、两次实地调研、多次深度访谈和数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调研资料做了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分析、总结,最终提炼出了托克托县脱贫发展的具体措施、成功路子和有益经验。本人作为托克托县的女儿,期望着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并能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方向推进尽一份心。
徐境[6](2010)在《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起点上,实际上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各城市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追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研究试图依据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变革规律,结合呼包鄂城镇群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究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的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设施空间等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从产业空间优化、产业价值链与区域空间再造、城市空间复兴与结构优化、规划发展模式等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围绕区域一体化空间优化的核心命题,来探寻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路径,为呼包鄂城镇群的新一轮协调发展、优化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对策研究。本文的框架体系设计为: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架构论文的框架内容体系及所遵循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理论解读与比较经验借鉴。本章为基础理论梳理与解读部分,是全文内容体系的灵魂,结合文献搜集,力图客观准确把握当今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理念及发展趋势,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性思潮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梳理再到最新发展理论审视,力图客观找寻区域一体化发展诉求下的城市空间发展及区域规划布局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从而为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寻求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性差异分析和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价及研判,从而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第四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非合意性的评估体系构建。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问题诊断作为找寻的基点,以最终目标导向作为区域发展预测的合意性/非合意性的后评价理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绩效的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由“现状问题诊断——预测性指标体系——预期性目标实现与非实现(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技术操作理念。第五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框架。通过横向与纵向体系的战略比较分析借鉴,找寻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根据第三章的现状问题解读与第四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绩效非合意性的评估,建构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以及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体系。第六章:为呼包鄂区域产业聚集优化分析。本章是在前几章研究背景下,以产业发展现状为基本切入点,对呼包鄂区域产业进行结构性分析、产业比较发展研究、产业可行性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性调整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培育与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呼包鄂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规划布局建议提供指导性依据。第七章:为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绪论章节里的城市群(圈)的空间范围界定原理,界定呼包鄂城市群空间分层的结构体系,划定核心区域网络圈层与中心城市区圈层。本章重在对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系统构建,分析核心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找寻聚集与扩散机制下的城市群成长的模型,分析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为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发展提供思路。第八章:为中心城市圈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作为辐射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重点分析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个中心城市周边辐射影响区域内的一体化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第九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与建议。重点分析建构四大关键性的措施体系,分别为生态区划与空间管治策略、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空间融合引导策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策略。
马林[7](2009)在《汤爱军 让呼和浩特市插上腾飞的翅膀》文中研究指明呼和浩特,地处祖国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和建城历史,是蒙、汉、回、满等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地区。60年前,呼和浩特还是一个满目疮痍、贫困落后的边锤小镇。
李正洪,李兆林[8](2008)在《创新养殖模式 推动奶牛养殖业与国际接轨》文中提出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存栏突破300万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20%。呼和浩特市是国内公认的奶牛养殖适宜地区,2007年末全市奶牛存栏84.3万头,产奶量370万吨,奶牛养殖农户达11万户,饲养奶牛10头以上的奶农有4万户,达到50头以上规模的家庭小型牧场32个。奶站总数1266处。在伊利、蒙牛两家国内最大乳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先后出现了"公司+奶站+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园区、合作组
王焕承[9](2007)在《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研究》文中指出奶牛集约化养殖是全世界普遍趋势,国家对奶牛集约化养殖也有明确导向。内蒙古是全国畜牧大省和奶牛养殖及乳产业大区,研究如何全面提高内蒙古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对内蒙古乳产业、农牧业乃至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分析对比内蒙古开展奶牛集约化养殖探索前后的奶产品质量、奶牛养殖的生产组织形式、养殖成本、收益水平、科技推广应用、行业管理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证明开展集约化养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分析了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较低的表现及原因,以及环境与形势变化对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的要求,证明提高内蒙古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很有必要性。论文结合国际国内奶牛集约化养殖的特点和方式,以及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探索出的经验,提出开展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是提高内蒙古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的适宜模式,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内蒙古“十一五”时期奶牛集约化养殖的目标任务。论文还分析了市场条件、资源条件及技术保证等因素,认为内蒙古的乳业发展具有广阔的需求空间,提高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具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拥有一批成熟技术储备、较完善的技术设施和较好的技术推广应用基础,证明所提出的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模式及目标具有可行性。论文分析了提高内蒙古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的相关外部条件,从养殖资金筹措、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奶牛品种改良、饲草料基地建设、牛奶及乳制品质量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以加快推广奶牛养殖小区等形式,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徐凤君[10](2007)在《科技铸就辉煌》文中研究指明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内蒙古科技事业来说,却是一段风雨坎坷、沧桑巨变的辉煌历程。60年来,内蒙古的科技事业在开拓耕耘中成长,在创新发展中腾飞,不断与时俱进,走向辉煌。 创业:举步维艰 60年之
二、呼和浩特将建成国家级奶源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将建成国家级奶源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 ——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理论模型构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三产融合理论模型构建 |
1.2 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价值 |
1.4.1 理论价值 |
1.4.2 应用价值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思路 |
2 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
2.1.1 三产融合的内涵 |
2.1.2 三产融合发展影响因素 |
2.1.3 三产融合发展实现途径 |
2.1.4 三产融合的模式及类型 |
2.1.5 产业融合概念发展进程 |
2.1.6 产业融合的类型 |
2.2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 |
2.2.1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 |
2.2.2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
3 三产融合的理论分析 |
3.1 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3.1.1 交易成本理论 |
3.1.2 产权理论分析 |
3.1.3 现代契约理论分析 |
3.1.4 合作与互惠理论分析 |
3.1.5 分工协作理论分析 |
3.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3.2.1 产业链理论 |
3.2.2 价值链理论 |
3.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3.2.4 产业集群理论 |
3.3 创新驱动理论 |
3.3.1 创新对三产融合的驱动 |
3.3.2 创新驱动三产融合的模式 |
3.4 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1 三产融合的基本逻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 |
3.4.2 三产融合的产业间分析 |
3.4.3 三产融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
3.4.4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4.5 对伊利带动的三产融合体系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全产业链创新——投资双驱动的乳品业的高质量融合 |
4.1 全产业链的四阶段创新进程 |
4.1.1 上游创新 |
4.1.2 中游创新 |
4.1.3 下游创新 |
4.1.4 营销服务的创新 |
4.2 乳品业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 |
4.2.1 创新基地的建设 |
4.2.2 乳品技术推广体系 |
4.2.3 质量——品类——效益持续提升 |
4.3 新业态和新模式 |
4.4 结构改革和创新驱动的轻工业型融合产业模式 |
4.4.1 伊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4.4.2 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的适应性的判断模型 |
4.4.3 全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5 三产融合中的联盟结构改革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体制机制模式 |
5.1 纵向一体化联盟结构模式 |
5.1.1 联盟结构的改革 |
5.1.2 利益联结机制 |
5.1.3 制度动因 |
5.2 三产融合中纵向一体化联盟的结构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 |
5.2.1 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历史回顾 |
5.2.2 未来一个时期三产融合的结构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方向 |
5.3 内蒙古自治区三产融合实证分析 |
5.3.1 多种融合模式共同发展 |
5.3.2 草原牧区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
5.3.3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内蒙古现阶段三产融合模式案例分析 |
6.1 一二产业融合模式——以伊利集团专属牧场建设发展为例 |
6.1.1 案例概况 |
6.1.2 资金投入状况 |
6.1.3 伊利集团专属牧场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
6.2 一三产业融合模式——以克什克腾牧家乐为例 |
6.2.1 案例经营状况 |
6.2.2 经营特征 |
6.2.3 销售状况 |
6.3 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以蒙牛集团工业旅游为例 |
6.3.1 案例发展现状 |
6.3.2 SWOT分析 |
6.3.3 蒙牛集团工业旅游给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启示 |
6.4 三产融合现阶段取得的利益成果 |
6.4.1 农产品得到广阔的销售空间 |
6.4.2 缓解现阶段就业压力 |
6.4.3 三产融合带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 |
6.5 本章小结 |
7 三产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7.1 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做法 |
7.1.1 日本提出第六产业的背景 |
7.1.2 日本第六产业的内容 |
7.1.3 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保障措施 |
7.2 韩国六次产业化的做法 |
7.2.1 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背景 |
7.2.2 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 |
7.2.3 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保障措施 |
7.3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的做法 |
7.3.1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模式 |
7.3.2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
7.3.3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
7.4 荷兰“农场十合作社”的做法 |
7.4.1 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背景 |
7.4.2 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具体做法 |
7.4.3 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保障措施 |
7.5 发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
7.5.1 重点关注农民的利益 |
7.5.2 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 |
7.5.3 注重对农民的培训工作 |
7.5.4 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7.5.5 完善法律法规和补贴等配套服务 |
7.6 本章小结 |
8 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原则与政策建议 |
8.1 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的原则 |
8.1.1 资源配置融合化原则 |
8.1.2 要素配置合理化原则 |
8.1.3 投资收益比较优势原则 |
8.1.4 农牧业优先发展差异化原则 |
8.2 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的对策 |
8.2.1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草原牧区要素深度融合 |
8.2.2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确保三产融合人力资本需求 |
8.2.3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完善草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
8.2.4 建立农牧业产业园提升三产融的科技创新含量 |
8.2.5 扶持农牧产品加工业实现第一产业收益的回归 |
8.2.6 发展乡村公共服务提高草原牧区的引人留人软实力 |
8.2.7 培育农牧业知名品牌提高草原牧区的产业竞争力 |
8.2.8 放开城市资本管控引导城市资源向农牧业流动 |
8.2.9 通过生产资料补贴实现三产融合经营主体增产又增收 |
8.2.10 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实现农牧业资源的资本化 |
8.3 本章小结 |
结语和展望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建设和谐赛罕 共筑首善之区(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园区铺就首善之路 |
推进农业夯实发展基础 |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
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
壮大经济实力普惠民生 |
(3)GM乳业关系营销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1.1 4Ps营销组合策略 |
2.1.2 4Cs组合策略挑战4Ps |
2.2 关系营销战略理论 |
2.2.1 关系营销理论的产生 |
2.2.2 关系营销对传统营销理论的变革 |
2.3 CS战略理论 |
2.3.1 顾客满意与关系营销的关系 |
2.3.2 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关系营销框架 |
2.4 研究综述 |
第3章 乳品行业消费者关系营销现状分析 |
3.1 消费者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 |
3.1.1 乳品行业新环境带来的营销挑战 |
3.1.2 乳品企业发展对消费者关系营销的需求 |
3.2 消费者关系营销在企业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
3.3 消费者关系营销在企业中的劣势分析 |
第4章 GM乳业营销环境分析 |
4.1 GM乳业概况 |
4.2 GM乳业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 |
4.2.2 品牌营销战略群组分析 |
4.3 GM乳业面临的营销困境 |
第5章 GM乳业营销的基本方法 |
5.1 品牌钻石图的应用 |
5.1.1 从消费者需求中提炼产品概念 |
5.1.2 GM乳业产品定位中的基本品牌要素 |
5.2 GM品牌传播方法的分类应用 |
5.3 消费者关系营销在GM乳业品牌营销中的地位 |
5.3.1 消费者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手段的比较分析 |
5.3.2 对消费者关系营销的初步应用 |
第6章 GM乳业关系营销的优化策略 |
6.1 顾客满意的经营哲学 |
6.2 提升整体识别价值的品牌规划 |
6.3 采用新规则利用媒体力量 |
6.4 企业组织设计的调整 |
6.5 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
6.6 建立完善的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 |
6.7 消费者关系营销核心下的传播方式新组合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4)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 加快推进“两个一流”首府建设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接产业优惠政策, 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
二、对接财税优惠政策, 发展总部经济。 |
三、对接金融优惠政策, 壮大金融产业。 |
四、对接投资鼓励政策, 争取中央预算投资。 |
五、对接国土资源优惠政策, 增加土地年度计划。 |
六、对接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政策, 加快电源点建设步伐。 |
七、对接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政策, 发展新型煤化工。 |
八、对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发展新能源产业。 |
九、对接加快发展服务业政策, 推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
十、对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策,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
(5)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脱贫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原因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动态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方兴未艾的工业生产 |
第一节 迅猛发展的电力工业 |
一、内蒙古大唐托克托电厂的建设 |
二、内蒙古托克托自备电厂的开工建设 |
第二节 工业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 |
一、托克托工业园区的建设 |
二、三大产业链的规模化建设 |
第二章 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 |
第一节 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 |
一、新型种植业的发展 |
二、特色农业园区的培育 |
第二节 传统养殖业的拓展 |
一、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
二、特禽养殖业的启动 |
三、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扩大 |
第三节 农业发展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
一、农田水利化目标的率先实现 |
二、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 |
三、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推广应用 |
四、农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
第三章 蓬勃兴起的第三产业 |
第一节 现代旅游业的兴起 |
一、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兴起 |
二、自然生态旅游业的兴起 |
三、现代工业旅游业的兴起 |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 |
一、环保型煤炭物流园区的建设 |
二、粮食仓储物流业的建设 |
三、铁路物流业的建设 |
四、建筑建材物流业的建设 |
第四章 欣欣向荣的社会事业 |
第一节 "科教兴县"战略的全面实施 |
一、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二、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扩大接受教育范围 |
三、形成教育奖励机制,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
四、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公平受教育的大环境 |
第二节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
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全面推开 |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 |
第五章 对比今与昔经验与思考 |
第一节 昔日的托克托县 |
一、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 |
二、昔日贫困的主要原因 |
第二节 今天的托克托县 |
一、今天的西部百强县 |
二、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 |
第三节 脱贫致富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与启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城市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 |
1.1.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
1.1.3 呼包鄂城镇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2 区域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
1.3.3 呼包鄂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地域范围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 |
1.5.2 系统架构和比较分析 |
1.5.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1.5.4 理论解析和实证结合 |
1.6 论文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思路 |
1.7 可能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
2.1 区域城市发展态势及启示 |
2.1.1 新经济全球化思潮 |
2.1.2 新城市区域化思潮 |
2.1.3 新区域主义理念 |
2.1.4 新城市主义理念 |
2.1.5 第三条道路理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梳理 |
2.3.1 传统经典理论 |
2.3.2 现代经典理论 |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借鉴 |
2.4.1 国外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
2.4.2 中国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
2.4.3 发展启示 |
2.5 小结 |
3 呼包鄂区域发展现状及比较分析 |
3.1 发展历程回顾 |
3.1.1 呼包鄂"金三角"的形成 |
3.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提出 |
3.2 区域现状解析 |
3.2.1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
3.2.2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
3.2.3 核心区域极化,圈层结构明显 |
3.2.4 城镇群尚在雏形,哑铃型结构显着 |
3.2.5 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迥异,两类中心并存 |
3.2.6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运量需求日益扩大 |
3.3 呼包鄂与国内城市群的比较 |
3.4 发展存在问题 |
3.4.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
3.4.2 土地利用粗放,地均产值低下 |
3.4.3 核心区域内聚强于膨胀,辐射扩散不足 |
3.4.4 城镇体系不健全,缺乏中等城市 |
3.4.5 中心城市压力较大,中心功能疏解低效 |
3.4.6 交通设施滞后,限制区域连通 |
3.5 小结 |
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合意性评价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2 相关指标体系评述 |
4.1.3 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 |
4.2 评价方法及步骤 |
4.2.1 评价方法 |
4.2.2 评价步骤 |
4.3 子系统合意性评价 |
4.3.1 权重计算及评语集构建 |
4.3.2 支持系统评价 |
4.3.3 动力系统评价 |
4.3.4 实力水平评价 |
4.3.5 发展绩效评价 |
4.3.6 生态安全评价 |
4.4 综合性评价 |
4.5 不合意的根源 |
4.5.1 生态本底——水资源短缺制约 |
4.5.2 能源格局——资源型发展模式 |
4.5.3 空间失衡——城镇均衡点缺失 |
4.5.4 通道瓶颈——区域联通滞后 |
4.5.5 文化基因——传统游牧文化影响 |
4.6 小结 |
5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及目标 |
5.1 区域SWOT组合分析 |
5.1.1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
5.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
5.1.3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
5.1.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
5.2 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
5.2.1 京包兰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
5.2.2 国家能源战略重要保障基地 |
5.2.3 国家原材料及重化工产业基地 |
5.2.4 节约利用能源和生态示范基地 |
5.3 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5.3.1 城镇化(郊区化)——社会因素推动 |
5.3.2 交通条件进步一一技术因素影响 |
5.3.3 工业化的加速——能源需求拉动 |
5.3.4 空间规划引导——国家政策推动 |
5.4 发展的适宜模式构建 |
5.4.1 模式选择 |
5.4.2 模式设计 |
5.5 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 |
5.5.1 发展构思 |
5.5.2 战略重点 |
5.6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
5.6.1 总体定位 |
5.6.2 发展目标 |
5.7 小结 |
6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
6.1 发展阶段认知 |
6.1.1 发展历程简述 |
6.1.2 发展阶段判读 |
6.2 发展前期分析 |
6.2.1 发展模式分析 |
6.2.2 发展动力分析 |
6.2.3 发展路径分析 |
6.3 产业现实基础 |
6.3.1 现状分析 |
6.3.2 发展优势 |
6.3.3 存在问题 |
6.3.4 面临机遇 |
6.4 产业战略导向 |
6.4.1 战略思路 |
6.4.2 定位目标 |
6.5 产业发展策略 |
6.5.1 产业组织框架 |
6.5.2 产业布局指引 |
6.5.3 产业发展重点 |
6.5.4 产业推进时序 |
6.6 小结 |
7 呼包鄂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
7.1 核心区域的空间构成 |
7.1.1 核心区域的空间范围 |
7.1.2 核心区域的发展现状 |
7.2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分析 |
7.2.1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
7.2.2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机制分析 |
7.2.3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
7.2.4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障碍分析 |
7.3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战略导向 |
7.3.1 发展思路 |
7.3.2 战略目标 |
7.3.3 发展导向 |
7.4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组织 |
7.4.1 城镇职能分工 |
7.4.2 城镇空间结构 |
7.4.3 产业空间结构 |
7.4.4 城市发展引导 |
7.5 小结 |
8 呼包鄂区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8.1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8.1.1 空间一体化的演变机制 |
8.1.2 中心城市空间现状特征 |
8.1.3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评价 |
8.1.4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诊断 |
8.2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
8.2.1 城市品牌产品思路 |
8.2.2 空间动力组织模式 |
8.2.3 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
8.2.4 空间发展目标导向 |
8.3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的优化方案与对策 |
8.3.1 城市功能结构优化 |
8.3.2 产业聚集效益优化 |
8.3.3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 |
8.4 小结 |
9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及政策建议 |
9.1 生态区划及空间管制 |
9.1.1 生态功能区划 |
9.1.2 区域空间管制 |
9.2 产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
9.2.1 产业政策指引 |
9.2.2 产业推进措施 |
9.3 空间融合及引导策略 |
9.3.1 发展政策引导 |
9.3.2 空间融合措施 |
9.4 交通一体化策略 |
9.4.1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
9.4.2 提升铁路枢纽地位 |
9.4.3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
9.4.4 有序推进城际交通 |
9.4.5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 |
9.5 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展望 |
10.2 研究结论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
(9)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奶牛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1 国外奶牛养殖现状 |
1.1.2 国内奶牛养殖现状 |
1.1.3 国外奶牛养殖模式发展趋势 |
1.1.4 我国奶牛养殖模式发展趋势 |
1.2 内蒙古奶牛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内蒙古奶牛养殖现状 |
1.2.2 内蒙古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 |
1.3 提高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发展导向 |
1.3.1 国外对中国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研究 |
1.3.2 国内对奶牛集约化养殖的导向 |
1.4 研究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4.3 研究采用的主要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必要性 |
2.1 奶牛集约化养殖的优越性 |
2.1.1 可以明显提高产品质量 |
2.1.2 可以有效缓解小生产与大服务、小规模与大群体的矛盾 |
2.1.3 可以明显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奶牛养殖户的收入水平 |
2.1.4 可以为加强行业管理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便利条件 |
2.1.5 可以明显提高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
2.2 内蒙古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表现和成因 |
2.2.1 集中饲养少,养殖规模不足 |
2.2.2 畜种结构差,单产水平低 |
2.2.3 管理落后,经营方式粗放 |
2.2.4 饲料工业不配套,优饲优育不足 |
2.2.5 社会化服务不健全,疫病防治水平低 |
2.2.6 经营机制不完善,养殖风险较高 |
2.3 地区经济形势迫切要求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 |
2.3.1 内蒙古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
2.3.2 内蒙古农牧业健康发展 |
2.3.3 改善内蒙古农牧业结构 |
2.3.4 增加农牧民收入 |
第三章 内蒙古提高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的模式选择 |
3.1 有关国家奶牛集约化养殖模式总体特征 |
3.1.1 以集约化养殖保障奶业快速增长 |
3.1.2 以一体化促进集约化发展 |
3.2 中国奶牛集约化养殖的现成模式 |
3.3 内蒙古的奶牛集约化养殖模式探索 |
3.3.1 伊利的集约化养殖探索 |
3.3.2 蒙牛的集约化养殖探索 |
3.3.3 内蒙古的适宜模式:建立奶牛养殖小区 |
3.3.4 提高内蒙古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的目标 |
第四章 内蒙古实现奶牛集约化化养殖目标的可行性 |
4.1 市场需求空间 |
4.1.1 行业消费需求增长 |
4.1.2 乳业未来市场空间 |
4.2 自然条件保障 |
4.2.1 气候条件 |
4.2.2 土地资源条件 |
4.3 技术支撑 |
4.3.1 设施条件 |
4.3.2 推广基础 |
4.3.3 成熟技术 |
第五章 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保障措施 |
5.1 多渠道筹集集约化养殖资金 |
5.1.1 科学整合农口资金 |
5.1.2 适当增加政府投资补助 |
5.1.3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5.1.4 实行倾斜的土地政策 |
5.2 开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5.2.1 疫病防治服务 |
5.2.2 饲草饲料配送服务 |
5.2.3 机械化挤奶服务 |
5.2.4 适用技术培训服务 |
5.3 加强奶牛畜种改良 |
5.3.1 强化依法管理 |
5.3.2 加强质量监督 |
5.3.3 实施良种登记 |
5.3.4 提高科技含量 |
5.4 开展饲料饲草基地建设 |
5.5 加强对牛奶及乳制品质量监管 |
5.6 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 |
5.7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
5.7.1 加强龙头企业与奶农间的管理 |
5.7.2 培育奶农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 |
5.7.3 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组织 |
5.8 制定奶业发展地方性法规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奶牛集约化养殖是内蒙古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6.1.1 集约化养殖成为普遍趋势 |
6.1.2 集约化养殖具有明显优势 |
6.1.3 集约化养殖符合内蒙古发展要求 |
6.1.4 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
6.2 小区化奶牛养殖是内蒙古提高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的可行性选择 |
6.2.1 国内外奶牛集约化养殖模式各具特色 |
6.2.2 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符合内蒙古区情 |
6.2.3 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小区养殖应争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
6.3 推进奶牛小区建设,提高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需要完善配套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呼和浩特将建成国家级奶源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 ——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业为例[D]. 李英震.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 [2]建设和谐赛罕 共筑首善之区[J]. 中共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委员会,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政府.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3(11)
- [3]GM乳业关系营销策略探讨[D]. 徐建新. 华东理工大学, 2012(10)
- [4]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 加快推进“两个一流”首府建设进程[J]. 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01)
- [5]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脱贫发展研究[D]. 贺振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6]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徐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7]汤爱军 让呼和浩特市插上腾飞的翅膀[J]. 马林. 中华儿女, 2009(10)
- [8]创新养殖模式 推动奶牛养殖业与国际接轨[A]. 李正洪,李兆林. 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 2008
- [9]提高内蒙古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的研究[D]. 王焕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10]科技铸就辉煌[N]. 徐凤君. 内蒙古日报(汉),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