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设计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成霞[1](2019)在《A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集团跨区域经营越来越多,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企业集团患上了“大企业病”,管理弊端逐渐显现。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走上了财务共享之路。财务共享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更完善的业务流程将集团内各分子机构重复的业务集中处理,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管理来努力提升企业运行的效率,以更高效的方式配置企业资源。但是在财务共享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何提高财务共享流程的运行效率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A公司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运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对优化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首先,本文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相关概念、特征、效用、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论文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以A公司费用报销流程运行中的具体环节为切入点,对费用报销流程运行现状进行剖析,发现A公司费用报销流程存在流程不完善、相关支持系统不完善、预算管理作用缺失三个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报销流程、完善整合业务系统、加强预算管理等优化方案。从效率、成本、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对优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技术、资金、人员三个方面对优化效果提出保障措施。当前我国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成功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案例并不多,尤其是费用报销流程可借鉴的经验更是很少,因此本文旨在为同行业其他企业费用报销流程的运行提供实践经验,并将此经验逐步扩展到其他业务流程,从而推动财务共享中心整个运行效率的提升。
武善兴[2](2019)在《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集团公司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单一企业主体相比,集团公司具有多主体、多层级、经营业务多元化、内部关联交易复杂化以及跨地区跨国经营的鲜明特点,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增强,集团财务管控难度随之增加。2015年以来,C集团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逐步剥离政府投融资平台职能,完成向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已经初步构建了包括地产、园区开发、建材、能源、农业、健康、教育等多元化业务板块。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C集团公司如何加强财务管控,对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及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文献资料研究、经验总结与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为研究方法,在回顾、评述国内外学者对集团管控、集团财务管控研究文献基础上,对集团管控、集团财务管控进行概念界定,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和财务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指出集团财务管控的目的是防范控制风险,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实现集团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化。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本文在对C集团公司深入分析基础上,指出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务管控目的不明确、财务管控模式不清晰、财务管控措施不科学和财务协同效应未发挥,并深刻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C集团财务管控优化方案,拟以系统性、适应性、整体利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均衡化为原则,从宏观环境保障及管控活动等两大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一是重塑C集团及子公司治理架构,二是从完善管控活动基础保障(会计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财务负责人委派、内部审计监督)、优化财务管控核心工具(投资权限划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推动发挥财务协同效应(统筹融资、资金、税务管理)等三个方向,设计更为合理的财务管控制度。本文对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希望能对C集团公司改进财务管控、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有益帮助,也希望能为同类企业构建符合本集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控体系提供借鉴作用,更希望对未来各界人士对集团财务管控的深化研究有一定启发作用。
刘亚南[3](2019)在《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财务管控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集团的运营成效。管理层级的增多、母子公司信息不对称、资金链条过长等不利因素,使得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愈加困难,资金配置难以达到最优,资金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近年来,财务共享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凭借着其在成本、效率、风险和集团管控方面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如何应对财务共享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系统分析了财务共享对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带来的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提升等积极效应,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剖析了作用机理。其次,结合H集团的实际情况,对资金管理组织结构,资金账户管理、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结算管理、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等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再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运用结构熵模型分析H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战略定位,设计了“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三位一体的资金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基于偏差控制的业务流程设计模型,对财务共享环境下资金预算管理、资金账户管理、资金结算管理、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进行设计,绘制流程图并对新流程进行详细描述;以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提出了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和业务功能设计,支撑资金管理业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本文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资金管理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H集团破解资金管理弊端、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助推财务治理转型,也为国有大型军工制造企业改进资金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刘宇[4](2019)在《政企关系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行业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集公益性、竞争性、垄断性和半军事性特征于一身,具有属性多元、主体多重、功能多向的技术特征,铁路所提供的客货运输服务,是公众高度依赖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十八大以来,重大领域的改革持续深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以更大的决心和定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和市场主体成长,力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改革实效。铁路作为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保障国计民生,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的先行效应和示范意义非常突出。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铁路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接连出台深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已被列入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刚刚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将“持续深化铁路改革,根据自然垄断行业的属性施行网运分开”,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地方层面也积极跟进,自2013年以来,先后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综合交通运输政策,或以“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方式,加快推动地方铁路事业的发展,民众对铁路改革的期盼更是由来已久,汇聚形成了引领和推动铁路深改的强大合力,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有了更紧密的结合,铁路行业的改革就此进入窗口机遇期和政策调整活跃期。铁路行业的两大基本问题是改革与发展,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企关系之于铁路行业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影响铁路改革的进程,决定铁路发展的成色,既是基本前提,又是目标归宿,是各类问题、矛盾产生的总根源,也是寻求机制改革、模式改良和路径优化的价值依归。政企关系的转换调整是铁路行业的一个主命题,也是改革首先要做出回应的核心问题,以政企关系作为审视视角,有利于从更宏观的视域透视铁路行业的发展逻辑,从更具象的维度提出厘定政企权责,推进政企分开,科学配置权能的改革方案。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政企合一”模式影响,我国铁路长期施行国家统一管理、高度管制的运营模式。2013年3月,铁路“大部制”改革正式启动,铁道部被正式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承担企业职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一中国铁路总公司;履行政策拟定、法规制定、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由此奠定了铁路行业“三足鼎立”的组织机构格局,迈出了铁路深改的重要一步。政企关系的转换和重构,意味着铁路行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全新要求,并为后续改革标定了价值起点,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当前,我国铁路行业恰好处在2013年铁路政企分开改革的政策消化期和效应显现期。总体看,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政企不分的传统模式被瓦解,实现了组织形态和职能划转上的政企分开,改革的底层逻辑和动力机制得到根本重塑,以地方铁路局统一转制为现代经营型企业,铁路优质资产筹备股改上市,投融资领域引入多元资本,以及客货运输服务推出多项惠民举措等为标志,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和行业主要指标的世界领先,是前期改革成果外化的集中体现,表明铁路行业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尽管形式上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但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安排、经费来源、财务清算、职能设置,外部的政府与铁路企业的关系依然保留了很重的行政隶属痕迹,具有近政府、远市场的特征,与改革初衷和外界预期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本症结就在于所实现的政企分开仅是低层次、局部化、不彻底的,诸如铁路行业治理模式转型、治理结构主体建设、治理行为规制等一系列重大核心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铁路企业依然不具备独立完整、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地位,羸弱的自生能力,匮乏的造血机能,单一的投融资模式和巨额的债务压力,致使铁路行业内部各主体间权责杂糅、运行低效、管理混乱,暴露出行业治理的乱象,传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已难以为继,亟待以整体性视角进行重构。当前,如何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调适利益冲突,消除行业壁垒,破解发展瓶颈,统合治理力量,有效展现铁路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改革的典范,这是铁路行业深改和善治的关键,涉及到对铁路行业治理机制调整和改革动能转换的探讨,也是本文着墨最多,论证比重最大的部分。要有效回应上述问题,特别是着眼于政企关系转换的重大契机,寻求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要回归到对铁路所内生的三大主要矛盾的探讨上来,即国有性和市场化的矛盾,公共性和商业性,垄断性和可竞争性,第一个矛盾是铁路行业的主矛盾,也是后两者矛盾的产生根源。正是基于铁路总体国有化和部分竞争环节市场化的整体思路,为推动铁路行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政企分开,推进铁路重组,触发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产权归属、投融资机制、财务清算模式等多方面的系统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铁路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因政企分开不到位、权责配置不科学、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引致的困境,又羁绊了铁路发展的步履,倒逼改革要跳出传统的路径依赖,从建构和完善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角度寻求新的改革动力和治理机制。为此,本文引介域外多国铁路改革的宏观模式,以及优化铁路运输调度机制,扁平组织结构,改善国企运营模式的微观案例,作为我国铁路行业改革的经验借鉴;以推进政企实然分开为落脚点,按照铁路行业职能专业化、政策规范化、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治理制度化、规制法治化的总体要求,通过厘定政企权责,深化协同合作,明确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理顺铁路产权关系,改善投融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加强法治建设的优化进路,进而提出形塑和完善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系列优化路径,为深化铁路改革提供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改进模式。论文共分为七章。导论部分,概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阐明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归纳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一章 概念、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本章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等主要概念进行解读;基于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选取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并结合铁路行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适用,对铁路行业政企双方的治权分享,公私合作的边界限度,公共属性的保障机制,政企关系的耦合机制,交易成本的产生机理进行解读,找到理论范式与问题论域的结合点;从内、外部治理结构两个维度,提出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宏观分析框架,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行业域、功能域、组织域的三种划分机制;外部治理结构侧重于明确国家与铁路、执政党与铁路、政府与铁路企业,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四重关系”,并依循研究、论证的内在逻辑,绘制了技术研究路线图。第二章政企关系: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审视角度。本章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审视角度—政企关系,进行了全面阐释。围绕政企关系的概念意涵、转换形态、影响因素、演进脉络进行论证;聚焦政府与企业的力量对比,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的关系演化,影响政企关系形态的多维因素,分别建构了三个分析模型,揭示政企关系的生成逻辑、运行机理和一般规律;梳理了政企关系与我国铁路行业改革发展紧密的内在联系,对特定时期形成的“政企合一”、“政企分离”“政企分开”三种模式的特征进行逐一解析,并从政企分开的视角透视铁路行业加快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契机。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变迁。本章从历史的视角梳理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发展脉络。以改革开放为分野,在此之前,铁路行业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和生产运营,基本照搬苏联模式,维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对铁路统一管理、高度规制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处于高度封闭僵化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行业的政策调整进入活跃期,按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放松规制,打破行业垄断,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基本思路,在厘定政企边界,激发企业活力,优化管理体制,改良运营模式,扁平组织机构,明晰产权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积累,推动铁路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日益走向国家重大领域改革发展的前沿。第四章政企关系重构对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本章从治理理念、目标建构、治理原则、价值维度、现实意义等五个方面,明确政企关系重大调整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致力于在政企关系重构,铁路行业的改革条件、外部环境和目标导向同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围绕铁路行业治理的相关主体,从党政善治、行业自治、厉行法治、多元共治的角度,描绘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应达致的理想状态。第五章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现实审视。本章重点审视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铁路行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全景扫描,找准铁路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从铁路行业宏观治理模式转型困难,中观治理结构主体缺失和微观治理行为失范等三个层面,论述现行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体制羁绊、功能制约、执行壁垒、现实瓶颈四个方面揭示问题成因,由此引申说明加速铁路深改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形成倒逼铁路改革发展的又一现实动力。第六章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引介。本章重点引介域外国家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选取有启发性的实证案例,为推动我国铁路深改提供可资借鉴模式。重点介绍英国、瑞典的网运分离模式,日本的区域公司模式,美国的平行线模式,德国的民营化模式,以及俄罗斯的分步改革模式,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同时,围绕铁路基础设施调度指挥、扁平组织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改革重、难点的推进,专题引入调度公共化导向下的铁路组织结构建设,朔黄铁路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运营模式三个实证案例,为促进我国铁路行业结构的优化完善提供宏观模式和微观实践的参考。第七章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完善的路径依归。本章是全文论证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基于前文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历史沿革、现实审视、问题反思、原因剖析、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依循“铁路行业总体国有、局部竞争,政府减少规制,企业强化职能”的改进思路,聚焦推进政企分开这一基本前提,秉持立足我国国情,扎根铁路发展实际,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价值立场,分别从铁路行业职能厘定专业化、政策执行规范化、企业运营市场化、治理行为制度化、产权主体多元化、规制保障法治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良策略和优化路径,通过科学划分政企权责,明确铁路国家所有权,优化铁路产权安排,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制度供给,夯实法治保障的实践进路,进一步规范和妥处国家与铁路、政府与铁路企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起权责明晰、协同配合、内涵丰富、体系合理、科学规范、法治保障的现代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结语和展望。铁路行业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在铁路改革发展中所形成的经验、模式和案例,都可迁移、推广到相关行业和关键领域中,为其他行业的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发挥铁路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扩散铁路深改善治的正面效应,推动国家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王颖[5](2019)在《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涌现,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大型企业集团往往存在地域广、业务多、组织架构复杂的特点,对企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资金管理,企业集团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资金管理积极性、挖掘集团资金整体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而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普遍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情况不一样,同一家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资金管理的实际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关键要科学规划,根据企业战略实现对资金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突出资金管理模式中的战略导向,以企业战略指导公司资金管理,以企业资金管理促进企业战略实施。本文首先通过对企业资金管理以及企业战略等相关理论的整理研究,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团案例分析,论证了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管理升级的积极效果和实际可操作性,对于企业集团转变思维模式、提升经营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和增强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ZJJD集团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理论研究及相关单位资金集中管理的成功经验,就如何构建符合ZJJD集团实际需求的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展开分析研究。对ZJJD集团而言,在企业改革持续升温的今天,能否做到科学管理,是ZJJD集团下阶段“十三五”战略布局和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所在。资金管理作为公司战略实施在实际运营中的直接体现,对ZJJD集团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ZJJD集团资金管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对发现的问题逐一作了研究梳理,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重点对如何构建符合ZJJD集团实际需求的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展开研究论述,针对管理理念、预算体系、考评体系、信息平台等重要环节,探讨创新与实践的方式方法,形成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整体设计构想,并对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预测评价。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调研促进改革,希望能够为ZJJD集团的管理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能够为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为存在类似问题情况的企业集团提供参考价值。
魏汉林[6](2018)在《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过去以房地产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缓,而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需求大量涌现,与此相应的PPP模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层面。PPP模式的出现使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单一的建设施工转变为集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向发展转型,而建筑企业现有的组织流程不能满足PPP项目的诉求。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参与PPP项目是建筑企业生存和转型升级的需求,设计优化组织流程,提高企业的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综合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建筑市场发展新要求的关键。因此,探索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为建筑企业成功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论文从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出发,提出建筑企业战略、组织流程再造、绩效表现理论逻辑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科学合理的战略转型有利于指导组织流程再造,同时组织流程再造是对绩效表现有正向影响,该部分研究为全文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其次,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和建筑企业战略转型分析进行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对建筑企业组织流程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建筑企业流程存在的缺陷主要有覆盖面不足、支撑体系落后、项目前期流程不合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筑企业的组织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管理层级多,各层级职责不明;职能部门不能够支持参与PPP项目;人力资源水平低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风险控制能力;管控体系不科学,项目管理易失控。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诊断分析结果进行解决问题,提出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设计构想,将PPP项目的业务流程分为项目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实施建设阶段和项目运营移交阶段,基于PPP三个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持续时间以及业务特点,按民营建筑企业的战略目标、政府与建筑企业的伙伴关系和节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原则出发,提出针对PPP的三层级四套组织结构,并结合案例分析验证组织流程再造设计构想的可行性。本论文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找出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流程再造与绩效表现之间的影响路径,结合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诊断结果提出适合我国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的企业流程和组织体系,对我国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学术研究和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曹力,王田[7](2015)在《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探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企业集团的概念及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健全全面预算制度、计算最优资本结构、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和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赵飞[8](2015)在《基于代建制模式的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投资项目是我国基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下,由于受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控制工作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政府项目的实施存在超概严重、资金挪用、管理不力与监督缺位、腐败滋生等现象,导致政府投资效率低下。2004年7月,随着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和代建制的逐步推行,克服了原有建管模式下的弊端,实现了投、建、管、用各项职能的分离和项目的专业化管理。但代建制作为一种从我国本土发源的新生事物,还存在法制建设滞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定位不够明确、过程控制不到位、取费标准偏低、代建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怎样才能发挥代建制的优势,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普遍存在的“三超”问题?本文的分析结构如下:首先,对我国政府投资顶目的发展、财务控制的背景及现状作了探讨,并对主要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模式作了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扩展代建制的适用范围、培育和完善代建人市场、建立监督与制约机制、加强项目财务管理与投资控制、重视人才选拔与培养等手段,试图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其次,以项目代建制为背景,基于代建制模式下的全过程财务控制基本原理为基础,对项目财务控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同时,结合政府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投资支出特性,从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通过组织控制、制度控制、预测控制、概算控制、程序控制、审计控制、风险控制、激励控制等具体方法和措施,对项目的资金投入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确保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最后,通过K市滇池环湖截污工程建设案例,对项目财务管理与投资控制状况进行分析,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结合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结合上文,提出通过加强项目前期初设概算编制、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全过程财务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并完善建设项目信息披露制度引入社会监管、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强化项目全程管理与投资控制,确保政府投资的效率和投资目标的实现。
张兆亮[9](2015)在《大型施工企业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研究 ——以中铁A集团公司MT项目为例》文中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的建筑市场不断扩张,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通过采取新的建设模式来扩大企业的建设规模和数量,EPC模式是大型施工企业常用的建设模式之一。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是指项目业主将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以及试运行等工作以总承包的形式发包给承包商,承包商对项目全面负责,并在项目竣工后,将验收合格的工程移交给业主,业主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只负责监督和管理。采取EPC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了保证项目和企业的利益,对EPC项目的财务进行集中管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针对大型施工企业EPC工程项目的财务集中管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阐述了大型施工企业EPC项目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介绍了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的相关理论,对施工企业集团中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特点与集中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剖析施工企业集团中工程项目财务集中管理的几种模式与运行机制;论文再次以A集团的某EPC项目为例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介绍了EPC项目的基本概况、管理模式、管理特点等,详细分析了A集团中EPC项目财务管理状况,对A集团中EPC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EPC项目合同履行阶段、财务内部控制、财务业务管控等三个维度对EPC项目财务集中核算方案进行了设计、实施;然后对A集团的EPC项目实施采取集中管控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
蒋才良[10](2013)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究》文中认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集团公司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并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而财务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环节,认真研究和探讨财务管理的手段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应对外来的各种压力。但是,目前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在分析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拟提出设计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想。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设计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设计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共享概念研究 |
1.2.2 财务共享效用研究 |
1.2.3 财务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
1.2.4 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应用价值 |
第二章 财务共享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相关概念 |
2.1.1 财务共享概念及特征 |
2.1.2 财务共享发展模式及历程 |
2.1.3 财务共享运行影响因素 |
2.2 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组织机构扁平化理论 |
2.2.4 流程再造理论 |
第三章 A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现状分析 |
3.1 A公司基本情况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A公司财务组织架构 |
3.2 A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情况 |
3.2.1 财务共享中心实施背景及目标 |
3.2.2 财务共享中心组织职能 |
3.2.3 财务共享中心支持系统 |
3.3 A公司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运行现状 |
3.3.1 费用报销流程总体概述 |
3.3.2 费用报销流程具体分析 |
3.4 A公司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费用报销流程不完善 |
3.4.2 相关支持系统不完善 |
3.4.3 预算管理作用缺失 |
第四章 A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方案 |
4.1 A公司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动因分析 |
4.1.1 外部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2 A公司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目标及步骤 |
4.2.1 费用报销流程优化目标 |
4.2.2 费用报销流程优化步骤 |
4.3 A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方案 |
4.3.1 优化报销流程 |
4.3.2 完善相关系统 |
4.3.3 加强预算管理 |
第五章 A公司费用报销流程优化效果分析及保障措施 |
5.1 A公司费用报销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
5.1.1 时效性提高 |
5.1.2 成本降低 |
5.1.3 服务质量提高 |
5.2 A公司费用报销流程优化保障措施 |
5.2.1 技术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人员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1 A公司共享前的财务组织架构 |
(2)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集团及集团管控研究相关文献 |
1.2.2 财务管控与集团财务管控研究相关文献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集团公司 |
2.1.2 集团财务管控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2.2.4 财务治理理论 |
3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1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现状 |
3.1.1 C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
3.1.2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情况 |
3.2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2.1 财务管控目的不明确,管控模式不清晰 |
3.2.2 管控措施不科学 |
3.2.3 财务协同效应未发挥 |
3.3 本章小结 |
4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优化方案 |
4.1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思路优化方案 |
4.1.1 进一步明晰财务管控目的与模式 |
4.1.2 进一步明确财务管控体系构建原则 |
4.1.3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控顶层设计 |
4.2 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活动优化方案 |
4.2.1 加强财务管控基础保障 |
4.2.2 优化财务管控核心工具 |
4.2.3 推动发挥财务协同效应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财务共享与资金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概念内涵界定 |
2.1.1 财务共享 |
2.1.2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
2.2 财务共享对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2.2.1 财务共享给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带来的积极效应 |
2.2.2 财务共享对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影响的作用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H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H集团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2.1 资金管理组织结构现状 |
3.2.2 资金管理业务流程现状 |
3.2.3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3.3 H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资金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2 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3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3.4 H集团资金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4.1 资金精益化管理理念不强 |
3.4.2 相关配套制度机制建设未跟上 |
3.4.3 资金管控的方法与手段缺乏 |
3.4.4 资金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差距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设计 |
4.1 资金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
4.1.1 结构熵模型 |
4.1.2 基于结构熵模型的资金管理组织结构方案优选 |
4.1.3 财务共享环境下资金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
4.2 资金管理业务流程设计 |
4.2.1 基于偏差控制的流程设计模型 |
4.2.2 资金账户管理流程设计 |
4.2.3 资金预算管理流程设计 |
4.2.4 资金结算管理流程设计 |
4.2.5 融资管理流程设计 |
4.3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3.1 体系架构 |
4.3.2 业务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实施路径及预期效果 |
5.1 资金管理模式的实施路径 |
5.1.1 构建适应新模式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
5.1.2 分阶段推进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
5.1.3 推行资金管理绩效考核 |
5.1.4 培养专业化的资金管理人才队伍 |
5.2 资金管理模式实施的预期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政企关系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
1.1 概念释义 |
1.1.1 铁路行业 |
1.1.2 治理结构 |
1.1.3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 |
1.2 理论工具 |
1.2.1 治理理论 |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2.3 公共物品理论 |
1.2.4 政府规制理论 |
1.2.5 委托代理理论 |
1.2.6 理论工具在铁路行业的适用 |
1.3 分析框架 |
1.3.1 我国铁路行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三域”划分 |
1.3.2 我国铁路行业外部治理结构的“四维”关系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政企关系: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审视角度 |
2.1 政企关系的意涵 |
2.1.1 政企关系的内涵释义 |
2.1.2 政企关系的类型划分 |
2.1.3 政企关系的转换形态 |
2.1.4 政企关系的影响要素 |
2.2 我国政企关系转型发展的历史变迁 |
2.2.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管制型”的政企关系 |
2.2.2 改革开放初期“间接引导型”的政企关系 |
2.2.3 体制转轨期“统分结合型”的政企关系 |
2.2.4 改革深化期“寻求平衡型”的政企关系 |
2.2.5 深度转型期“协作互助型”的政企关系 |
2.2.6 我国政企关系转型调整的内在规律 |
2.3 政企关系转换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的发展演进 |
2.3.1 政企合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铁路的高度管制 |
2.3.2 政企分离:计划向市场转轨阶段铁路发展的过渡模式 |
2.3.3 政企分开:市场经济体制下铁路行业的现实状态 |
2.4 政企分开后铁路行业治理面临的重大契机 |
2.4.1 赋予铁路深改全新制度保障 |
2.4.2 加速铁路行业转型升级 |
2.4.3 凸显政企分开对铁路发展的激励效应 |
2.4.4 促进铁路行业治理环境更趋制度化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
3.1 基于对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活力的有效激发:1978-1999年 |
3.1.1 铁路行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尝试 |
3.1.2 实行全面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改革尝试 |
3.1.3 地方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初体验 |
3.1.4 首次启动铁道部机构改革 |
3.1.5 施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
3.2 基于对铁路行业管理体制的改良优化: 2000-2007年 |
3.2.1 “网运分离”、“主辅分离”的改革试点 |
3.2.2 撤销铁路分局扁平组织结构 |
3.2.3 铁路全行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
3.3 基于对铁路安全责任事故的深度反思:2008-2012年 |
3.3.1 透视两起特大铁路责任事故的原因 |
3.3.2 铁路安全责任事故引发的负面影响 |
3.4 基于对实现铁路行业政企分开的纵深推进:2013-至今 |
3.4.1 铁路行业完成组织形态的政企分开 |
3.4.2 高速铁路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
3.4.3 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落地 |
3.4.4 铁路投融资体制持续优化 |
3.4.5 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循序铺开 |
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行业转型发展述评 |
第四章 政企关系重构对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
4.1 重塑铁路行业治理理念 |
4.1.1 实施行业分类优化 |
4.1.2 有效引入市场竞争 |
4.1.3 坚持立法规制导向 |
4.1.4 保持渐进稳妥步调 |
4.2 建构铁路行业治理目标 |
4.2.1 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体制优势的铁路行业治理体系 |
4.2.2 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铁路运输服务体系 |
4.2.3 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政企分开 |
4.2.4 坚持和完善党对铁路行业的绝对领导 |
4.3 明确铁路行业治理原则 |
4.3.1 铁路国有的原则 |
4.3.2 先行先试的原则 |
4.3.3 保持公益的原则 |
4.3.4 循序渐进的原则 |
4.4 衡量铁路行业治理效能的价值维度 |
4.4.1 党政善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价值取向 |
4.4.2 行业自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
4.4.3 厉行法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 |
4.4.4 多元共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 |
4.5 完善铁路行业治理的现实意义 |
4.5.1 针对现实问题和改革呼声的有力回应 |
4.5.2 优化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 |
4.5.3 适应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现实审视 |
5.1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的实证分析 |
5.1.1 行业指标保持领先 |
5.1.2 铁路发展质效显着 |
5.1.3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铁路发展形势 |
5.2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失衡的问题分析 |
5.2.1 铁路行业宏观治理模式转型不畅 |
5.2.2 铁路行业中观治理结构主体缺失 |
5.2.3 铁路行业微观治理行为无序失范 |
5.3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运行阻滞的原因分析 |
5.3.1 体制羁绊:政企关系难以实然分开 |
5.3.2 功能制约:僵化的财务清算模式抑制企业成长 |
5.3.3 执行壁垒:铁路投融资机制改革优化受阻 |
5.3.4 现实瓶颈:铁路行业产权关系界定不清 |
第六章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引介 |
6.1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的宏观模式 |
6.1.1 英国、瑞典的“网运分离”模式 |
6.1.2 日本的“区域公司”模式 |
6.1.3 美国的“平行线”模式 |
6.1.4 德国的“民营化”模式 |
6.1.5 俄罗斯的“渐进式”模式 |
6.2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优化的微观案例 |
6.2.1 “调度公共化”导向下的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结构 |
6.2.2 “朔黄铁路”的管理体制创新 |
6.2.3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运营模式 |
6.3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启示 |
6.3.1 立足本国国情,凸显铁路特色 |
6.3.2 深化政企分开,科学厘定权责 |
6.3.3 注重法治先行,依靠政府支持 |
6.3.4 理顺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
第七章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完善的路径依归 |
7.1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促进铁路行业职能专业化 |
7.1.1 科学厘定政企权责,合理规范履职范围 |
7.1.2 保持铁路公益属性,推进政府职能回归 |
7.1.3 准确区分属性差异,有序实现“公商分离” |
7.1.4 创新铁路规制模式,提升行业规制实效 |
7.2 明确铁路国家所有权,推动铁路行业政策规范化 |
7.2.1 阐明内涵要义,准确把握铁路行业的国有属性 |
7.2.2 组建专门机构,加强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的顶层设计 |
7.2.3 推进协同联动,完善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的保障机制 |
7.3 厘清铁路产权关系,实现铁路行业产权多元化 |
7.3.1 明晰铁路行业内部产权关系 |
7.3.2 优化铁路行业产权安排 |
7.3.3 形塑铁路行业多元产权格局 |
7.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铁路行业运营市场化 |
7.4.1 下放核心权力,赋予铁路企业主体地位 |
7.4.2 优化财务清算模式,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 |
7.4.3 循序放松价格管制,发挥价格机制正面功效 |
7.4.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优质资产股改上市 |
7.5 提升制度供给能力,推进铁路行业治理制度化 |
7.5.1 强化铁路行业激励约束机制 |
7.5.2 建立铁路行业利益协调机制 |
7.5.3 完善铁路行业公益补偿机制 |
7.6 全面加强法治建设,保障铁路行业规制法治化 |
7.6.1 尽快启动铁路基本法的专项修改 |
7.6.2 加强配套法规的协同配合 |
7.6.3 拟定针对高铁的专门法规 |
7.6.4 推进铁路公安机关管理机制改革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战略的内涵 |
二、战略主导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权变理论 |
五、激励理论 |
六、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
七、理论总结 |
第二节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用及分类 |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用 |
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类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ZJJD集团及其资金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第一节 ZJJD集团概况及整体战略简介 |
一、ZJJD集团概况 |
二、ZJJD集团整体战略简介 |
第二节 ZJJD集团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一、资源配置方面战略性不强 |
二、资金账户管理方面规范性不够 |
三、资金预算管理战略导向性不足 |
四、资金管理战略实施控制不到位 |
五、资金流向及使用监督管控不力 |
第三节 成因分析 |
一、战略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
二、多元化扩张加速 |
三、管理手段缺失 |
四、集团上下级单位沟通不畅 |
五、资金预算管理合理性缺失 |
六、业务与财务协作困难 |
七、资金管控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
八、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仍需推进 |
第四章 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企业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经验借鉴 |
一、JH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分析 |
二、YY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分析 |
三、JT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分析 |
四、案例经验借鉴 |
第二节 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一、战略导向原则 |
二、“三个不变”原则 |
三、统筹运作、分级管理原则 |
第三节 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构建的措施 |
一、建立以战略为主导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二、明确战略导向的资金管理界限 |
三、建立战略导向的资金预算体系 |
四、完善配套的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
五、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
六、构建资金结算中心 |
七、加大资金管理中心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与管理 |
第四节 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效果预测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局限性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研究 |
1.3.2 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研究 |
1.3.3 战略、组织流程再造及绩效表现的关系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PPP的概念和范围 |
2.1.2 企业战略 |
2.1.3 建筑企业 |
2.1.4 组织流程 |
2.2 基础理论 |
2.2.1 社会系统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战略过程理论 |
2.2.4 流程再造理论 |
2.2.5 基础理论对建筑企业流程再造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企业战略、组织流程再造及绩效表现实证分析 |
3.1 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研究基础 |
3.1.1 模型思路 |
3.1.2 战略、组织流程再造及绩效表现模型 |
3.1.3 变量测量 |
3.2 假设提出 |
3.2.1 战略与组织流程再造的关系 |
3.2.2 组织流程再造与绩效表现的关系 |
3.2.3 战略、组织流程再造及绩效表现三者整合关系 |
3.3 数据收集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样本及数据分析 |
3.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4 模型估计 |
3.4 研究结论 |
3.4.1 建筑企业科学合理的战略转型有利于组织流程再造 |
3.4.2 组织流程再造是建筑企业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诊断 |
4.1 PPP背景下的战略调整 |
4.1.1 PPP背景下宏观环境分析 |
4.1.2 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战略调整 |
4.2 建筑企业现行的组织流程 |
4.2.1 建筑企业现行的企业流程 |
4.2.2 建筑企业现行的组织体系 |
4.3 建筑企业组织流程诊断 |
4.3.1 组织流程诊断分析框架 |
4.3.2 建筑企业战略转型分析 |
4.3.3 建筑企业流程弊端 |
4.3.4 建筑企业组织体系弊端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 |
5.1 建筑企业流程的再造 |
5.1.1 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基本原则 |
5.1.2 基于PPP战略的业务流程再造 |
5.1.3 基于PPP战略的管理流程设计构想 |
5.2 建筑企业组织体系的再造 |
5.2.1 组织体系再造原则 |
5.2.2 基于PPP战略的组织再造对象识别与选取 |
5.2.3 组织体系设计构想 |
5.3 建筑企业PPP项目公司管理 |
5.3.1 PPP项目公司招投标管理 |
5.3.2 PPP项目公司合同评审管理 |
5.3.3 PPP项目公司付款管理 |
5.4 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对照与实施 |
5.4.1 组织流程新旧对比分析 |
5.4.2 组织流程再造推进实施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背景介绍 |
6.1.1 A建筑企业战略转型 |
6.1.2 A建筑企业的组织流程现状 |
6.2 A建筑企业的组织流程诊断 |
6.2.1 A建筑企业流程诊断 |
6.2.2 A建筑企业组织体系诊断 |
6.3 A建筑公司组织流程再造 |
6.3.1 A建筑公司流程再造 |
6.3.2 A建筑公司组织体系再造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探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及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一) 企业集团的概念 |
(二)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 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二) 职责权限划分不清, 财务目标不一致 |
(三) 集团内部缺乏全面预算 |
(四) 资金管理不善, 存在严重财务风险 |
(五) 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 |
(六) 财务信息不对称, 集团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
三、加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
(一) 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意识, 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来对待 |
(二) 建立健全有效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 适当地握权与放权 |
(三)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制度, 并进行有效监督 |
(四) 计算最优资本结构, 合理融资, 合理利用资金 |
(五) 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降低企业成本, 增加企业利润 |
(六) 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全面掌控企业集团内部经营管理体系 |
四、结论与反思 |
(8)基于代建制模式的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趋势与展望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 |
2 理论综述 |
2.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特征 |
2.1.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 |
2.1.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分类 |
2.1.3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特征 |
2.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发展简介 |
2.2.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 |
2.2.2 代建制的产生与发展 |
2.3 财务控制概述 |
2.3.1 财务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
2.3.2 财务控制的作用 |
2.4 相关理论概述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内部控制理论 |
2.4.3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 |
3 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综合分析及启示 |
3.1 发达国家经验分析 |
3.1.1 发展概况 |
3.1.2 主要管理经验 |
3.1.3 共同特点 |
3.2 国内管理经验分析 |
3.2.1 发展回顾 |
3.2.2 经验分析 |
3.3 代建制模式下项目财务控制的发展要求 |
4 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控制的总体思路 |
4.1 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控制要素的设计 |
4.1.3 框架建立 |
4.2 财务控制方法的应用 |
4.2.1 组织控制法 |
4.2.2 制度控制法 |
4.2.3 预测控制法 |
4.2.4 概算控制法 |
4.2.5 程序控制法 |
4.2.6 审计控制法 |
4.2.7 风险控制法 |
4.2.8 激励控制法 |
4.3 建立并完善过程绩效评价和后评价体系 |
4.3.1 建立项目过程绩效评价体系 |
4.3.2 完善项目后评价体系 |
4.4 建立代建制模式下全过程财务控制体系的优点 |
5 案例研究——K市滇池环湖南岸干渠截污工程建设案例分析 |
5.1 工程情况简介 |
5.1.1 实施背景 |
5.1.2 建设内容 |
5.1.3 管理模式 |
5.2 项目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5.3 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
5.4 对策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型施工企业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研究 ——以中铁A集团公司MT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EPC项目 |
2.1.2 财务集中管理 |
2.1.3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 |
2.2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及特点 |
2.2.1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
2.2.2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特点 |
2.3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的原则与内容 |
2.3.1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原则 |
2.3.2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内容 |
第三章 中铁A集团公司EPC项目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
3.1 中铁A集团公司概况 |
3.1.1 企业发展历程 |
3.1.2 企业施工能力 |
3.1.3 企业组织结构 |
3.1.4 企业人力资源 |
3.1.5 企业业绩 |
3.2 EPC项目概况情况介绍 |
3.2.1 EPC项目基本概况 |
3.2.2 EPC项目管理模式 |
3.2.3 EPC项目管理特点 |
3.3 中铁A集团公司EPC项目现行财务管理情况 |
3.3.1 EPC项目会计核算情况 |
3.3.2 EPC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
3.3.3 EPC项目预算管理情况 |
3.3.4 EPC项目成本管理情况 |
3.4 中铁A集团公司EPC项目现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观念需进一步更新 |
3.4.2 现行管理体制影响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
3.4.3 EPC项目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
3.4.4 EPC项目市场环境不规范财务风险高 |
3.4.5 EPC项目合同签订模式存在税收风险 |
3.4.6 EPC项目分散极易形成资金孤岛 |
第四章 中铁A集团公司MT项目财务集中管控方案设计 |
4.1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方案设计总体思路 |
4.2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理方案的具体设计 |
4.2.1 EPC项目合同各履约阶段的财务管控措施 |
4.2.2 EPC项目财务内部控制 |
4.2.3 EPC项目财务业务管控 |
第五章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实践成效 |
5.1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实践成效 |
5.1.1 促使管理理念转变 |
5.1.2 实现多维度查询功能 |
5.1.3 规范了业务流程管理 |
5.1.4 发挥了风险预控的作用 |
5.1.5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
5.1.6 用系统规范个人行为 |
5.1.7 实现了外创信誉的目标 |
5.2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5.2.1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5.2.2 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完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 文献 |
致谢 |
(10)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财务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合理性 |
(二)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
(三) 财务管理体制松散 |
(四) 资金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
(五) 预算制度不健全 |
二、集团公司新财务管理体系设计构想 |
(一) 建立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
(二) 建立内部虚拟银行 |
(三) á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设计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流程优化研究[D]. 成霞.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2]C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研究[D]. 武善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4)
- [3]财务共享环境下H集团资金管理研究[D]. 刘亚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政企关系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研究[D]. 刘宇. 山东大学, 2019(09)
- [5]ZJJD集团战略导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索研究[D]. 王颖.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4)
- [6]基于PPP战略的建筑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研究[D]. 魏汉林. 重庆大学, 2018(04)
- [7]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探究及对策分析[J]. 曹力,王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8)
- [8]基于代建制模式的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控制方法研究[D]. 赵飞. 云南大学, 2015(09)
- [9]大型施工企业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研究 ——以中铁A集团公司MT项目为例[D]. 张兆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4)
- [10]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究[J]. 蒋才良. 财会通讯,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