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光涂料及其发展趋势

蓄光涂料及其发展趋势

一、蓄光涂料及其开发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段海婷[1](2009)在《铝酸锶:铕镝发光粉的制备及其在水性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光是物体将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本文总结和概括了稀土离子激活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对铕镝共激活的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超细粉体的合成、表面包覆改性和在涂料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高温固相法制备了质地疏松、发光强度较好的Sr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粉。利用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发光衰减曲线及扫描电镜对Sr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粉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较优的原料配比及工艺条件。原料及其配比:活性炭含量为18%,Sr/Al的比值为0.4,Eu2+浓度为2%,硼酸量为8%;合成工艺条件:原料经研细后混合均匀,并以无水乙醇研磨分散成浆状,真空干燥,活性炭以粉状覆盖在前躯体表面,焙烧温度为1300℃,焙烧时间为3小时,反应完成后随炉温冷却。此外,还研究了活性炭装法对SrAl2O4:Eu2+,Dy3+发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预聚体分散法制备了性能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WPL)。通过粒径、粘度、吸水率、稳定性、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实验材料脱水对WPL的分析,确定了原料配比及工艺条件。原料及其配比:-NCO/-OH的比值为1.6,催化剂用量为0.05%;合成工艺条件:扩链温度为80℃左右,乳化温度35~40℃,中和温度为40℃左右,原材料在反应前需经脱水处理。此外,还研究了去离子水的含量对WPL性能的影响。采用Al2O3对SrAl2O4:Eu2+,Dy3+发光粉进行包覆以改善其耐水性。通过对pH值的测定,考察了包覆样品的耐水性,研究了发光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样品被完整紧密包覆,表现出优良的耐水性能,在去离子水中,原样105min内即完全水解,而包覆后的样品在45min内稍微有水解而后不水解;同时,包覆对发光粉的发光性能影响很小,发射光强度损失约5.2%,激发光强度损失约7.6%。以改性后的发光粉为颜料,水性聚氨酯为成膜物质,制备了水性聚氨酯发光涂料,研究了发光粉和树脂的不同比例、不同涂膜厚度以及不同光照时间等因素对涂膜发光性能的影响。

张晓伟[2](2009)在《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当前水性发光涂料和稀土离子激活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改性、苯丙乳液的合成及水性光涂料的制备、性能测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温度为80℃、PH值约为1-2的酸性条件下用改性的聚丙烯酰胺对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进行包覆。采用红外吸收光谱、热失重和荧光光谱等对包覆后的发光材料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并通过PH值测定结果和沉降实验对改性的发光材料的耐水性和分散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实现了对发光材料的包覆,包覆后发光材料的强度降低了约2%左右,但对其长余辉性能无太大影响,经聚丙烯酰胺包覆后,发光材料的耐水性和分散性得到明显地改善。本文在合成了苯丙乳液的基础上,以改性后的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为颜料,苯丙乳液为成膜物质,配制成水性发光涂料。结果表明,苯丙乳液用量、发光粉用量、粒度、填料和反应PH值等因素分别对涂膜机械性能、涂膜长余辉发光性能、涂料储存稳定性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确定出该涂料的最佳配方,测定了涂料的各种性能,并对影响涂料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喻胜飞[3](2008)在《基于配位键合的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构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以稀土激活的长余辉发光材料为基体发展起来的表面包覆技术由于在材料改性和新功能性质的附加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制备化学键连接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同时具有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的优点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以SrAl2O4:Eu2+,Dy3+(SAO-ED)长余辉发光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表面配位键合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马来酸酐(MA)、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SP)以及MA和SP的复合包覆,制备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草莓型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将其应用于水性涂料中。研究了SAO-ED长余辉发光材料常温下在水溶液和潮湿环境条件下的水解行为。XRD和XPS表征结果表明SAO-ED和水作用生成另外两种物质,使晶体结构改变,溶液pH升高,电导率增强;光致发光(PL)测试结果表明水解后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发生蓝移,发光强度降低,余辉衰减加快,余辉时间缩短。先用丙烯酸(AA)通过界面配位方法预处理SAO-ED发光粉,然后通过溶液聚合方法在其表面原位聚合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形成配位键合的PMMA/SAO-ED杂化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预处理剂浓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和聚合时间对杂化材料耐水性能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得到制备PMMA/SAO-ED杂化材料的最优条件,在此条件下MMA单体转化率为44.6%,PMMA的接枝率为10.9%,复合发光粉水溶液pH长时间保持在7.0左右,发光强度为包覆前的92.3%,余辉寿命为94.1%。FTIR、XPS表征结果表明AA通过配位键与SAO-ED发光粉表面的金属离子结合,然后引入的双键基团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发生聚合反应,在发光粉表面原位接枝了聚合物PMMA。扫描电镜显示所得PMMA/SAO-ED杂化材料具有草莓型结构,大部分PMMA粒子粒径在1μm左右。用马来酸酐(MA)为包覆剂,采用界面配位化学方法与SAO-ED发光粉进行了配位包覆形成MA/SAO-ED杂化材料。通过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确定MA包覆SAO-ED发光粉的关键因素是溶剂、MA溶液浓度、反应温度、溶液pH及反应时间,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这些参数对杂化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制备条件下MA颗粒的平均粒径在70 nm左右,包覆率为7.69%;杂化材料呈草莓型结构,其水溶液pH长时间保持在7.0左右,发光强度和余辉寿命分别为包覆前的97%和96.5%。通过FTIR和XPS研究了MA包覆SAO-ED的包覆机制:MA首先和水作用生成马来酸,马来酸通过M ? O→C和O→M两种界面配位作用化学吸附在发光粉的表面(以第一种配位方式为主),其余的马来酸通过O原子的桥联作用进一步吸附在其表面而形成浓密的、连续的包覆层。TGA-DSC法被用来监测MA包覆SAO-ED发光粉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发现配位包覆反应为扩散控制的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15.48 kJ·mol-1。合成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SP),研究了它们的光致变色性能及疲劳度。以SP为原料对SAO-ED发光粉进行包覆形成SP/SAO-ED杂化材料,该材料是通过SP杂环中的N原子与SAO-ED发光粉表面的金属离子配位成键形成的,呈草莓型结构,不仅具有SAO-ED的发光特性,而且附加了SP的光致变色的特性,并且常温下的闭环速率常数比SP小,开环-闭环重复次数更多,显色时间更长。在MA和SP包覆优化工艺的基础上,制备了MA和SP复合包覆SAO-ED杂化材料,并探讨了在控制总包覆量10%的前提下,MA和SP的质量比、MA和SP包覆顺序对复合包覆发光粉的耐水性能、光致变色性能和发光性能影响。以改性后的发光粉为颜料,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硅丙乳液)为成膜物质,配制成水性发光涂料,并对水性发光涂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颜基比、涂膜厚度、发光粉表面包覆特性等因素对涂膜机械性能、长余辉发光性能、涂膜耐水性能等有显着影响。

殷宪霞,王军,黄宇,张风生[4](2007)在《荧光夜明氟碳漆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比树脂种类、发光材料粒径和添加量、涂膜厚度等因素对涂膜余辉亮度的影响,得出荧光夜明氟碳漆的最佳配方。

吕兴栋[5](2005)在《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超细粉体制备、构效关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稀土离子激活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对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超细粉体合成、构效关系及其长余辉发光机理、机械发光与机械猝灭、表面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次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微波法合成出发光性能较好的无需研磨的SrAl2O4∶Eu2+,Dy3+超细发光粉体,研究了工艺条件对粉体外观形貌、粒径以及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溶胶—凝胶法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共沉淀工艺,可以消除硝酸根离子的不利影响,降低柠檬酸用量,减小发光粉粒径。在1100℃将凝胶加热2h后开始有SrAl2O4晶相生成,在1200℃加热2h后即可获得纯相的SrAl2O4∶Eu2+,Dy3+多晶粉体。硼的掺入,会导致粉体粒径的增大,但同时也能有效改善粉体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共沉淀—微波法研究结果表明,水性分散剂的添加,可有效防止前驱体颗粒进一步团聚,获得反应活性高的前驱体。前驱体经微波加热30~40min后,即可转变成纯相的SrAl2O4∶Eu2+,Dy3+多晶粉体。硼酸的掺入,会导致粉体粒径的增大,但同时也能有效改善粉体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与传统的高温固相法相比,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微波法合成的发光粉具有较小的粒径、较好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以及较高的Eu2+的临界猝灭浓度。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构效关系。SrAl2O4∶Eu2+,Dy3+相组分比例与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富Sr的SrAl2O4晶相中,稀土掺杂离子Eu2+、Dy3+较难进入Sr2+的晶格位置,晶格中发光中心Eu2+浓度、陷阱密度与深度都比富Al的SrAl2O4相低,因而使得富Sr的SrAl2O4发光粉发光强度较低,余辉时间较短。基质相组成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SrAl2O4相相比,富Al基质相中不仅Eu2+的电子能级受晶体场的影响劈裂程度较大,能级间隙加宽,而且电子陷阱深度与密度较高,因而发射峰蓝移,余辉亮度较大,余辉寿命较长。稀土掺杂离子Eu2+、RE3+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稀土掺杂离子Eu2+不仅是发光中心,同时也是余辉中心;稀土掺杂离子Dy3+掺杂量越高,余辉亮度越大,余辉寿命越长;Dy3+和Nd3+因具有合适的光学电负性,能形成具有合适深度的电子陷阱。添加剂对Sr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掺入添加剂H3BO3、ZnO2、SiO2和Ca(H2PO2)2,能有效改善SrAl2O4∶Eu2+,RE3+发光粉荧光强度,延长余辉时间。H3BO3的掺入不仅降低固相反应能垒,加快固相反应速度,还能促使稀土掺杂离子进入晶格,使得发光中心离子和陷阱浓度增加。同时由于占据Al3+晶格位置的B3+有较高的电负性,使陷阱深度加大,余辉寿命延

任常兴[6](2004)在《长余辉发光材料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长余辉发光材料是受紫外线、可见光或红外光激发后,撤去光源可以发光的材料。近年来,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制不断进展,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已在建筑材料、交通设施、场所标志、涂料油墨、陶瓷器件等方面得到应用,发挥着应急照明、指示、装饰等作用。长余辉发光材料由于具有发光这一特点,使得其在发光的钟表,轮船、飞机的仪表盘,道路照明,建筑标志物等的应用上有着诱人的前景,是一种绝好的“绿色”光源。特别是在安全防护中的应用前景更广阔,可利用其制成各种危险标识、警告牌;做成各种安全、逃生标志;在应付突发事件、事故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发生突发事故时,电源往往被切断,这使得许多依靠电源发光照明的安全标志失去了作用,而采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安全标志此时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自9·11事件后,美国法律规定高层建筑必须用发光材料粉饰其安全通道,必须有由长余辉发光材料制成的安全指示标记。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安全指示标识已经广泛应用在道路、商场、学校等场所,在突然断电、紧急事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见,长余辉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随着长余辉材料的研究以及产品的开发应用,国内外的发光材料企业迅速发展,国内的大连路明发光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伦博发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较迅速,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高温灼伤(烧制在1000℃~1500℃)、易燃易爆物质(氢气、丙酮等)、超细粉尘与纳米粉尘、有毒有害化学危险品、放射性(少量放射性元素)等安全隐患,因而对其危险源的辨识、过程安全的评价分析、材料安全性以及其制品安全性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就是对长余辉发光材料走向大规模产业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安全性、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安全以及过程安全、其制品的安全性能以及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其中运用了安全评价的材料性质分析法、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经验分析以及火灾爆炸指数(道化学第七版)评价法、事故后果分析法等,同时对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安全健康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长余辉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这对发光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了职员的生命财产,减少了重大事故的发生,降低了经济损失,同时提高了该产业的国际化竞争力。论文中主要涉及材料的安全性、生产过程安全性、制品安全性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的建立。其主要分析结论如下:(1)材料的安全性:硫化物型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性能不稳定,余辉时间短,为保持其持续发光而加入了某些微量的放射性物质,因此在使用和制造过程中,应注意对微量放射性物质的防护,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新型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性能稳定,余辉时间长,亮度高,在安全防护中应用前景广阔,其本身不含放射性物质,所含的微量稀土元素不会对人体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危害,所以是安全的。将从根本上解决含放射性物质的发光涂料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问题。(2)生产的安全性: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中必须注意其高温灼伤、易燃易爆、超细粉尘与纳米粉尘、有毒化学危险品以及放射性等安全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价,彻底把握其安全状况,减少事故发生。整体上其制备过程中的安全性较好,同时应加强过程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改进安全措施以及工作环境。(3 )制品的安全性:在研制和使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产品时,必须注意各种溶剂、添加剂的挥发性、易燃易爆性、毒性等,严格控制有机物的挥发总量(VOC),同时注意个人防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应急预案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在其产业化生产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分析研究中运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概念,即从原材料的生产、制备、运输、储存、产品开发以及产品回收利用等一系列过程实施安全清洁管理,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产生,从而更好的提高其安全环保性能。同时,对长余辉材料及其制品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何广英[7](2004)在《发光涂料近期发展动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介绍了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种类 ,简述了发光涂料的应用领域 ,并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发光涂料的发展动态。

李承志,廉世勋,丁立稳,李秀英,朱爱玲[8](2003)在《光致变色夜光涂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报道了一类新型的光致变色夜光涂料,具有白天装饰和夜间显示双重功能.研究了该夜光涂料的最佳配方、耐候性及涂敷工艺,讨论了各涂敷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光致变色夜光涂料的变色发光机理.

方震[9](2003)在《蓄能发光新材料及其开发动向》文中提出介绍了发光材料及其分类,详述了蓄能发光颜料用荧光体的发光特性,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比较。

陈湘南[10](2001)在《夜光涂料及其开发动向》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夜光涂料的种类、特性和制造,以及其开发动向。

二、蓄光涂料及其开发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光涂料及其开发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铝酸锶:铕镝发光粉的制备及其在水性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特性和种类
        1.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特性
        1.1.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
    1.2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
        1.2.2 发光粉的表面包覆改性
        1.2.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
    1.3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机理研究现状
        1.3.1 空穴转移发光模型
        1.3.2 位型坐标模型
        1.3.3 能量传递模型
        1.3.4 热致发光模型
    1.4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铝酸锶:铕镝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6.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铝酸锶:铕镝发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产地
        2.1.2 合成实验设备
    2.2 实验和工艺流程
        2.2.1 实验步骤
        2.2.2 工艺过程
        2.2.3 升温制度的制定
    2.3 性能测试和分析方法
        2.3.1 测试仪器
        2.3.2 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发光粉的性质和外观形貌
        2.4.2 活性炭装法对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
        2.4.3 活性炭的含量对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
        2.4.4 不同锶铝配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2.4.5 Eu~(2+)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2.4.6 合成温度的影响
        2.4.7 助熔剂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保型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仪器设备
    3.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3.2.1 合成原理
        3.2.2 工艺过程
        3.2.3 原料的精制
        3.2.4 实验过程
        3.2.5 实验装置
    3.3 聚氨酯乳液及涂膜性能的测定
        3.3.1 膜的制备
        3.3.2 粘度的测定
        3.3.3 平均粒径的测定
        3.3.4 稳定性的测定
        3.3.5 固含量的测定
        3.3.6 吸水率的测定
        3.3.7 附着力的测定
        3.3.8 红外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CO/-OH的比值对涂膜吸水率的影响
        3.4.2 催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3 扩链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乳化温度的影响
        3.4.5 中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3.4.6 去离子水含量对聚氨酯乳液(WPL)性能的影响
        3.4.7 含不同去离子水制备的聚氨酯乳液(WPL)的谱图解析
        3.4.8 聚氨酯涂料的泛黄性
        3.4.9 实验材料脱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和性能
    4.1 发光粉表面包覆的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原理
        4.1.4 实验过程
        4.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发光涂料制备
        4.2.1 发光涂料配方
        4.2.2 实验过程
        4.2.3 喷涂方法
        4.2.4 测试仪器
        4.2.5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2)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涂料的组成与作用
        1.1.1 涂料的组成
        1.1.2 涂料的作用
    1.2 水性涂料
    1.3 发光涂料
        1.3.1 发光涂料的组成
        1.3.2 发光涂料的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水性发光涂料的研究进展
        1.4.2 国外水性发光涂料研究进展
    1.5 碱土铝酸盐发光材料
        1.5.1 硫化锌系发光材料
        1.5.2 稀土激活碱土金属铝酸盐发光材料
        1.5.3 硅酸盐体系发光材料
    1.6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1.7 SRAL_2O_4:EU~(2+),DY~(3+)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1.7.1 高温固相法
        1.7.2 溶胶-凝胶法
        1.7.3 燃烧法
        1.7.4 共沉淀法
    1.8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
        1.8.1 无机包覆
        1.8.2 有机包覆
    1.9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
        1.9.1 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1.9.2 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1.9.3 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1.9.4 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制备
    1.10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10.1 研究目标
        1.10.2 研究内容
        1.10.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2.1 成膜物的选择与使用
    2.2 发光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2.3 填料的选择与使用
    2.4 助剂的选择
        2.4.1 消泡剂
        2.4.2 防沉剂
        2.4.3 增稠剂
        2.4.4 硅烷偶联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光材料的预处理及性能测试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过程
        3.2.1 包覆处理材料的选择
        3.2.2 实验配方及工艺
        3.2.3 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3.3 测试方法
    3.4 结果讨论与分析
        3.4.1 包覆改性机理
        3.4.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4.3 热失重分析
        3.4.4 耐水性分析
        3.4.5 长余辉发光特性分析
        3.4.6 分散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苯丙乳液的合成及性能检测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配方
    4.3 实验过程
        4.3.1 单体的预乳化过程
        4.3.2 聚合过程
        4.3.3 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4 测试方法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配方
    5.3 实验过程
        5.3.1 发光涂料的配制
        5.3.2 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4 测试方法
    5.5 结果讨论与分析
        5.5.1 发光涂料的发光性质
        5.5.2 发光涂料的余辉衰减特性
        5.5.3 涂料的储存稳定性
        5.5.4 发光涂料的发光时间
        5.5.5 涂料的综合性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3)基于配位键合的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构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1.3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的种类和特性
    1.4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1.4.1 Eu~(2+)离子的发光特性
        1.4.2 Eu~(2+)激活的碱土铝酸盐的基质组成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1.4.3 SrAl_2O_4:Eu~(2+),Dy~(3+)的发光过程动力学
    1.5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应用
        1.5.1 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1.5.2 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1.5.3 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1.6 长余辉发光材料表面包覆研究现状
        1.6.1 长余辉发光材料表面包覆的目的和意义
        1.6.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技术
        1.6.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机理
        1.6.4 改性剂的选择
        1.6.5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效果
    1.7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7.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7.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SRAL_2O_4:EU~(2+),DY~(3+)发光粉的水解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EM
        2.3.2 XPS
        2.3.3 XRD
        2.3.4 水解反应方程式
        2.3.5 水解对SAO-ED 光致发光的影响
        2.3.6 SAO-ED 在潮湿空气中的稳定性
        2.3.7 SAO-ED 水溶液中的pH 和电导率变化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的配位键合型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表征
        3.2.5 MMA 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及接枝效率及PMMA 残余量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PM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表征
        3.3.3 MMA 单体转化率及PMMA 接枝率的计算
        3.3.4 PM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性能
        3.3.5 PMMA 包覆SAO-ED 发光粉的包覆机理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马来酸酐配位包覆的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包覆工艺参数的确定
        4.3.2 包覆工艺条件对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3 正交试验设计
        4.3.4 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表征
        4.3.5 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性能
        4.3.6 MA 包覆发光粉的包覆机理
        4.3.7 MA 包覆发光粉的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螺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修饰构筑有机/无机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的合成路线
        5.3.2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的表征
        5.3.3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的特性
        5.3.4 光致变色化合物表面包覆SAO-ED 发光粉的表征和形成机理
        5.3.5 影响因素分析
        5.3.6 螺吡喃/SAO-ED 双功能化合物的性能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马来酸酐和螺吡喃复合包覆SRAL_2O_4:EU~(2+),DY~(3+)发光粉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A 和SP 质量比的影响
        6.3.2 MA 和SP 包覆顺序的影响
        6.3.3 FTIR 分析
        6.3.4 SEM
        6.3.5 耐水性能、发光性能及光致变色性能
    6.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水性发光涂料的配制
        7.2.3 性能测试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颜基比的影响
        7.3.2 涂膜厚度对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7.3.3 发光粉表面包覆特性对涂料的影响
        7.3.4 发光涂料综合性能测试
    7.4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超细粉体制备、构效关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1.2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1.3 碱土金属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1.3.1 制备技术现状
        1.3.2 长余辉发光机理研究现状
        1.3.3 表面改性与应用研究现状
    1.4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方向与展望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5.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超细发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2.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2.1.1 实验药品
        2.1.2 主要仪器
        2.1.3 样品测试方法
    2.2 溶胶—凝胶法(sol—gel)
        2.2.1 样品制备
        2.2.2 发光粉的外观形貌
        2.2.3 发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
        2.2.4 Eu~(2+)的临界猝灭浓度
        2.2.5 结论
    2.3 共沉淀—微波辐射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发光粉体的表面形貌
        2.3.3 发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
        2.3.4 Eu~(2+)的临界猝灭浓度
        2.3.5 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光粉的构效关系及其长余辉发光机理研究
    3.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3.1.1 实验药品
        3.1.2 主要仪器
        3.1.3 样品测试方法
    3.2 SrAl_2O_4相组分比率与SrAl_2O_4:Eu,Dy发光性能的关系
        3.2.1 样品制备
        3.2.2 XRD测试结果
        3.2.3 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
        3.2.4 余辉衰减与热释光谱分析
        3.2.5 晶格中Eu~(2+),Dy~(3+)浓度与基质组分的关系
        3.2.6 结论
    3.3 基质相组成的变化与发光性能的关系
        3.3.1 样品制备
        3.3.2 XRD分析结果
        3.3.3 发射与激发光谱分析
        3.3.4 余辉衰减特性分析
        3.3.5 晶体结构对Eu~(2+)能级结构和电子陷阱深度的影响
        3.3.6 结论
    3.4 稀土掺杂离子Eu~(2+)、RE~(3+)的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
        3.4.1 样品制备
        3.4.2 Eu~(2+)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
        3.4.3 稀土掺杂离子Dy~(3+)的作用
        3.4.4 不同三价稀土离子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3.4.5 结论
    3.5 添加剂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3.5.1 样品合成
        3.5.2 不同添加剂对SrAl_2O_4:Eu,Dy发光性能的影响
        3.5.3 热重—差热分析(TG-DTA)结果
        3.5.4 H_3BO_3对基质相组成及晶粒粒径的影响
        3.5.5 H_3BO_3添加量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3.5.6 作用机理
        3.5.7 结论
    3.6 晶格点缺陷的形成及其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3.6.1 样品制备
        3.6.2 点缺陷的形成及其组成结构
        3.6.3 电子陷阱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3.6.4 电子陷阱与发光中心离子之间的作用
        3.6.5 空穴陷阱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3.6.6 结论
    3.7 长余辉发光机理
        3.7.1 发光材料的能带和定域能级结构
        3.7.2 陷阱与复合中心
        3.7.3 长余辉发光的电子迁移机理模型
        3.7.4 结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Al_2O_4:Eu,Dy发光粉的机械发光与机械猝灭研究
    4.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4.1.1 实验药品
        4.1.2 主要仪器
        4.1.3 样品测试方法
    4.2 机械发光研究
        4.2.1 样品合成
        4.2.2 机械发光光谱(ML)
        4.2.3 机械发光与压力的关系
        4.2.4 机械发光与稀土掺杂离子的关系
        4.2.5 机械发光机理
        4.2.6 结论
    4.3 机械猝灭研究
        4.3.1 样品合成
        4.3.2 荧光猝灭与余辉猝灭
        4.3.3 机械猝灭与研磨时间的关系
        4.3.4 机械猝灭与晶格缺陷的关系
        4.3.5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光粉的表面改性研究
    5.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5.1.1 实验药品
        5.1.2 主要仪器
        5.1.3 样品测试方法
    5.2 发光粉表面的二氧化硅包覆
        5.2.1 样品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5.2.2 样品微观结构
        5.2.3 长余辉发光性能
        5.2.4 热稳定性能
        5.2.5 结论
    5.3 发光粉表面的氧化铝包覆
        5.3.1 样品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5.3.2 样品的微光结构
        5.3.3 长余辉发光性能
        5.3.4 热稳定性能
        5.3.5 结论
    5.4 发光粉表面的有机包覆
        5.4.1 包覆工艺、包覆原理与过程分析以及工艺条件
        5.4.2 包覆后发光粉颗粒的外观形貌与吸油量
        5.4.3 发光性能
        5.4.4 结论
    5.5 发光粉表面的无机—有机复合包覆
        5.5.1 样品制备
        5.5.2 红外光谱分析
        5.5.3 外观形貌与吸油量
        5.5.4 包覆前后发光粉的耐水性能与长余辉发光性能
        5.5.4 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6.1.2 涂料的配制
        6.1.3 性能检测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水性发光涂料的助剂选择
        6.2.2 颜基比对涂膜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的影响
        6.2.3 颜基比对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6.2.4 涂膜厚度与涂料发光性能的关系
        6.2.5 涂料储存稳定性与发光粉表面状况的关系
        6.2.6 涂膜耐水性能与发光粉表面状况的关系
        6.2.7 发光粉对涂膜耐光性能的影响
        6.2.8 发光涂料综合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长余辉发光材料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概述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1 金属硫化物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1.2 碱土铝酸盐体系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1.3 硅酸盐体系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1.4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现状
    1.2 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和应用特性
        1.2.1 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1.2.2 发光材料的应用特性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第二章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生产方法及其过程安全问题
    2.1 长余辉发光材料常用的生产方法
        2.1.1 高温固相法
        2.1.2 溶胶-凝胶法
        2.1.3 微波合成法
        2.1.4 燃烧法
        2.1.5 铝酸盐系的生产工艺控制
    2.2 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安全问题
        2.2.1 高温灼伤问题
        2.2.2 火灾爆炸问题与有毒物质
        2.2.3 超细粉尘问题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与高温固相法的安全评价
    3.1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介绍
        3.1.1 评价程序
        3.1.2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评价基本内容
    3.2 溶胶-凝胶法与高温固相法的安全评价实例
        3.2.1 评价项目概述
        3.2.2 选择评价单元
        3.2.3 单元火灾、爆炸事故经济损失评价
    3.3 有毒有害物质危险因素分析
        3.3.1 有毒有害因素分析
        3.3.2 危险因素分析
    3.4 泄漏后果分析以及火灾爆炸模型计算
        3.4.1 泄漏后果分析
        3.4.2 氢气的蒸气云爆炸(VCE)模型
第四章 企业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4.1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简介
        4.1.1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4.1.2 国内外在重大事故应急领域发展概况
    4.2 长余辉发光材料生产企业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4.2.1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4.2.2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4.2.3 化学事故的应急演习
        4.2.4 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救援实例
第五章 长余辉发光材料产业化生产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5.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简介
    5.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长余辉发光材料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5.2.1 新厂房的安全要求
        5.2.2 保健计划
        5.2.3 经理的自我审核
第六章 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品的应用安全性
    6.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安全性
        6.1.1 硫化物发光材料安全性
        6.1.2 新型稀土发光材料及安全性
    6.2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安全性
        6.2.1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种类
        6.2.2 发光涂料的制备
        6.2.3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安全性
    6.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
        6.3.1 向非污染型粉体方向发展
        6.3.2 制备方法向软化学方向和多种制备技术复合的方向发展
        6.3.3 粉体包覆技术的应用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页1 长余辉发光材料国内主要产业信息

(7)发光涂料近期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蓄光型发光涂料(以下称发光涂料)与其它光功能涂料的区别[2]
    1.1 荧光涂料
    1.2 反光涂料
    1.3 自发光涂料
    1.4 蓄光型发光涂料
2 发光材料及发光涂料
3 发光涂料的近期发展动态
    3.1 国内发光涂料的近期发展动态
    3.2 国外发光涂料的近期发展动态
4 结 语

(8)光致变色夜光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仪器
    1.2 夜光颜料的改性处理
    1.3 光致变色夜光涂料的研制
    1.4 涂料试样的制备
    1.5 试样的测试实验
        1) 夜光涂料发光衰减性质的测定:
        2) 光谱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处理对夜光颜料耐水性的影响
    2.2 光致变色夜光涂料的研制
        2.2.1 夜光颜料的含量对发光涂层效果的影响
        2.2.2 荧光颜料的含量对涂层发光效果的影响
        2.2.3 其他助剂的选择
    2.3 涂料光致变色的发光机理
    2.4 各涂敷层对发光层的影响
        2.4.1 不同反射层对夜光涂料发光效果的影响
        2.4.2 透明保护层对夜光涂层耐侯性的影响
3 结论

四、蓄光涂料及其开发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铝酸锶:铕镝发光粉的制备及其在水性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段海婷. 湖南工业大学, 2009(02)
  • [2]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晓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3]基于配位键合的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构筑及应用[D]. 喻胜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08(12)
  • [4]荧光夜明氟碳漆的制备[J]. 殷宪霞,王军,黄宇,张风生.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7(03)
  • [5]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超细粉体制备、构效关系及其应用研究[D]. 吕兴栋. 中南大学, 2005(06)
  • [6]长余辉发光材料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研究[D]. 任常兴. 中国地质大学, 2004(09)
  • [7]发光涂料近期发展动态[J]. 何广英. 涂料工业, 2004(04)
  • [8]光致变色夜光涂料的研制[J]. 李承志,廉世勋,丁立稳,李秀英,朱爱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04)
  • [9]蓄能发光新材料及其开发动向[J]. 方震.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3(05)
  • [10]夜光涂料及其开发动向[J]. 陈湘南. 化工新型材料, 2001(03)

标签:;  ;  ;  ;  ;  

蓄光涂料及其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