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湾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通风的动态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樊启祥,汪志林,何炜,林鹏,王红彬,徐建荣,段杭[1](2021)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文中研究指明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基本对称布置在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河段左右岸的玄武岩山体内,各安装8台单机10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其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主厂房跨度(34 m)、穹顶型尾调室直径(最大48 m)及地下洞室群规模均居世界地下厂房之首.厂房洞室群布置复杂、相互关联、挖空率高,位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区,围岩隐裂隙发育、坚硬性脆、起裂强度低,局部发育柱状节理玄武岩,多处围岩被长大软弱缓倾角错动带切割,洞室群开挖施工的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针对高地应力环境下白鹤滩地下厂房脆硬玄武岩内部破裂、错动带不连续变形、洞室群围岩时空变形联动效应的响应特征和演化规律,遵循地下厂房洞室群"认识围岩、利用围岩、保护围岩、监测围岩、反馈优化"的建设思路和"开挖一层、分析一层,预测一层,验收一层"的工作程序,提出了"超前预控制、垂直薄分层、平面细分区、进尺短步长、爆破精细严、快速强支护、全程勤量测、数据快反馈、动态反演优化"的玄武岩洞室群围岩时空变形调控全过程施工技术,确保了白鹤滩地下厂房的安全优质有序建设,促进了中国水电工程建设技术进步,对同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李浩天[2](2021)在《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工序及通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储能、调峰能源设施,目前在我国已建、在建和近年规划建设的多达100多座。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过程中,通风散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仅关系到施工进度快慢,还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论文对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开挖期爆破施工通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意在研究合理通风策略,使得爆破开挖时产生的污染物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人员进入安全施工的浓度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现有的规范和设计手册计算出施工通风所需的风量,根据现有的施工通风方式对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期三个不同阶段的最不利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爆破后粉尘、有害气体的扩散规律和通风的气流组织,在分析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多个优化方案,再逐一进行模拟计算,直至找到各阶段满足通风时间要求的最优通风方案,并对现有的施工工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通风管道压入式送风的通风方式,竖井没有打通之前,在用于排风的洞室加装接力射流风机加强排风后,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大大缩短。第一阶段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由原来的38.3分钟减少到19.9分钟,第二阶段的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由原来的88.2分钟减少到24.9分钟。第三阶段竖井打通后,在井口提前安装厂房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排风机用于施工排风,永临结合,送风和排风气流避免短路,送风口下移,采用顺流式气流组织,保证不施工的洞室维持正压,可使污染物控制在最小范围,爆破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由原来的71.6分钟减少到24.9分钟。在现有的施工工序基础上调整施工工序,上层排水廊道和竖井分别提前打通8个月和9个月,有利于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施工通风,并能缩短整个施工工期,减小施工投资。研究结果为本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设计和施工工序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论为相应的工程技术规范的修订和类似工程施工通风设计以及施工工序安排提供可靠支撑。
王红军,廖云江,晏明,金怀锋,楚占旭[3](2020)在《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方法创新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河口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工程规模巨大、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高、片帮及岩爆问题突出。根据国内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技术发展水平,将其"三大洞室"视为"特定巨型单一洞室",开挖程序及方法采取了"以厂房为主线,主变室优先、厂房和尾调室略滞后同步错距"施工,厂房顶层采取"先中导洞行开挖,再两侧扩挖跟进",主变室、尾调室顶层各采取"半幅错距开挖",成功创造"高应力、高海拔、高寒冷、地质复杂等条件下大型地下厂房开挖支护一次完成、且围岩变形小、造价低"的开挖精品典范,实现"零死亡、零事故、零塌方"目标,工程质量、环水保绿色施工优良。
樊启祥,林鹏,蒋树,魏鹏程,李果[4](2020)在《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金沙江下游已建和在建的4座梯级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地质环境复杂,构造活动强烈,面临诸多岩石力学与工程建设难题。该文结合4座电站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枢纽工程布置、坝基勘察分析及处理、巨型地下洞室群关键岩石力学问题及开挖支护、高边坡稳定以及精细爆破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形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4座水电工程的坝基、地厂开挖等关键单元顺利建设得益于"认识岩体、利用岩体、保护岩体、监测反馈"的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指导思想及严格贯彻实施"开挖一层,分析一层,验收一层,预测一层"的程序,成功经验对类似的大型岩石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杨建林[5](2019)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处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电站规划装机容量3600MW,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开挖工作面工作环境差,粉尘、爆破烟雾不能及时排除,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健康和工程进度,目前常规的治理方式是采用通风机配接风管向施工洞内送风,以达到运送新鲜空气及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但风流携带的污染物在稀释和扩散的过程中会污染整个洞室,危害洞室内的施工人员及作业环境,此外,通风机的使用还伴随着高昂的用电费用。因此,本文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洞室群的散烟系统,施工期及运营期的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研发了一种可移动式的烟尘净化系统用于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除尘散烟工作,并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主厂房施工现场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机动性高,操作简单,除尘效果良好,可快速降低掌子面的烟尘浓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资料对施工期通风系统进行了分期规划,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洞室群不同施工时期的通风情况进行了模拟,依据计算结果,得出了地下洞室群的风流运行规律及粉尘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的洞室群通风阶段,提出了相应的通风优化建议。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uent对运营期不同通风方案下的永久通风系统进行了模拟,得出了洞室群永久通风的风流运行规律及排风风井在不同空间位置下永久通风系统的排风效率,给出了满足地下洞室群通风的最优风井布置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永久通风系统优化建议,为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施工时除尘散烟的问题,保障了地下洞室群的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的健康,为相关水电工程的通风设计提供了参考。
任彤[6](2018)在《基于水电工程的地下廊道/洞室热湿环境变化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深部空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下洞室群中,如地下水电站、地铁或人防工程及国防工程中的热湿环境计算及控制问题是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深埋地下洞室不同于地上建筑,不受阳光照射,受地形地貌、壁面渗透传湿等因素影响较大。深埋地下建筑的热湿环境对人员的工作效率乃至生命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时,潮湿的环境亦可能导致地下洞室机电设备线路短路,从而引发重大事故,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研究地下洞室廊道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特性及热湿环境控制方法、以及技术措施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对地下水电站洞室廊道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特性及热湿环境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基于水电工程地下廊道的结构形状特点,建立了一般性旋转曲面地下廊道与空气热湿传递方程,获得了地下廊道围护结构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和传湿关系,提出了圆形廊道、拱形(马蹄形)廊道和矩形廊道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简化预测公式,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其应用于工程计算的实用性。研究发现,等横截面面积下,矩形廊道比拱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0.25%,比圆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0.8%。等横截面周长下,矩形廊道比拱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0.51%,比圆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1.37%。三种形状廊道的当量直径相同时,热湿传递效果几乎没有差异。其次,通过对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大岗山电站、锦屏一级电站夏、冬典型季节工况地下廊道热湿效应现场测试,补充完善了地下廊道围护结构的热、湿物性边界条件,得到了各电站地下廊道内空气温湿度变化解析式。对比不同气候分区地下廊道通风温降(升)、散热量、散湿量指标发现,仙游电站和大岗山电站夏季工况下廊道具有降温冷却作用,交通洞对流入空气进行减湿,冬季工况下都有升温加热效果,但仙游电站对流入空气进行减湿处理,而大岗山电站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锦屏一级电站夏季交通洞的散湿量为0,冬季对空气进行冷却降温,空气处于加湿过程。得出影响地下廊道热湿变化特性因素主要包括:廊道结构尺寸(截面尺寸、廊道进深长度、廊道壁温)及流经空气物性参数(空气流速、温度、相对湿度)。此外,依据实测获得的热、湿物性边界条件,建立了预测地下廊道与空气热湿耦合传递数值计算模型,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对地下廊道进行全尺寸数值模拟,进一步对比分析廊道截面尺寸、壁面温度、进深深度及入口空气流速、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变化对地下廊道与空气热湿传递效果的具体影响。研究得出,在夏季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廊道横截面当量直径、壁面温度的升高,廊道对空气的降温加湿效果逐渐减弱。随着进风速度的增大,廊道对空气的降温效果逐渐减小,当入口送风速度v>2 m/s时,增大送风速度对廊道岩壁与空气的吸放热影响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当量直径和流速下,廊道存在一个有效长度提供的冷量最大。廊道入口空气温度越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湿)差越小,廊道对空气的冷却效率越低。入口空气的相对湿度(含湿量)是影响廊道内结雾的主要因素。廊道内空气温湿度随着进深增加呈周期性变化,波动幅度随着廊道的进深逐渐减小。最后,本文以仙游电站地下洞室主厂房发电机层为例,通过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速度和热源强度下地下高大空间洞室热湿环境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送风方式对发电机层内速度场、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工作区气流组织效果评价指标,提出了适用于仙游电站地下水电站高大空间顶送风方式的最优送风速度,为地下洞室复杂的气流通风及热湿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从系统节能和大空间气流组织舒适性的角度出发,v=8 m/s是仙游电站风口射流速度的最优值。本文为水电行业暖通空调领域相关行业标准和通风空调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值模拟设计工具。
姜晓文[7](2018)在《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系统开挖施工组织设计》文中指出辽宁电网为火主电网,电源结构不合理,系统十分缺乏调峰电源,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用电结构的调整,未来辽宁电网负荷将迅速增加,峰谷差逐渐增大。据预测,2025年辽宁电网最大负荷63800MW,日最大峰谷差达到24000MW,电网对调峰电源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满足辽宁电网调峰需求,维护辽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改善电源结构,配合核电、风电等新能源电源,提高供电质量,优化辽宁电网蓄能电站的布局,辽宁电网迫切需要兴建一定规模调节性能好的抽水蓄能电站。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临近沈阳负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装机规模大,利用水头适中,开发建设条件良好,无水库移民和环境保护等制约性因素,工程技术经济条件较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本设计为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系统施工组织设计,地下厂房系统施工的质量、安全、进度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工程的管理目标。本电站地下厂房属于特大洞室,工程量大且洞室布置错综复杂,施工难度大,同时其施工工期要求又非常紧张。本文结合现场实际地质环境,类比其他大型水电站,根据施工原则,从其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支洞布置等方面进行地下厂房的开挖施工组织设计。本施工组织设计地下厂房开挖施工按照"分层分区"的原则进行开挖,同时注重上游边墙支护、厂房III层的岩锚梁和高边墙上开洞口等施工重点。施工坚持“小洞进大洞”“先洞后墙”的原则,采用控制性爆破设置,双预裂面预留,保护层控制,爆破单项要量等技术措施来保证开挖质量。在编制中还提出了开挖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以此来保证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等目标的有效实现。
孙会想,汪海平[8](2018)在《大型地下洞室群变频施工通风系统运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传统的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通风管理中存在的系统匹配性差、安装不规范、风管漏风率高、风机能耗大等问题,以确保工作面通风效果,节能降耗,规范管理为目标,依托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通过对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通风系统选型配置、安装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通风效果良好、高效节能的变频施工通风系统运行管理体系。采用FLUENT流体数值计算软件,建立洞室群三维非稳态湍流模型,研究了主厂房施工期污染物逸散规律,并通过现场污染物测试进行了验证。数值仿真计算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变频施工通风系统布置合理,运营维护到位,风管漏风率小于9. 5%,洞内气流组织顺畅,作业面爆破通风15 min内污染物即可随风流排出洞外,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变频风机根据不同工序调节开度,可节省电能49. 5%以上,节能效果明显。研究成果对大埋深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通风运行维护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费万堂,马雨峰,王兰普,陈磊,王波,高昌炎[9](2017)在《高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期通风、保暖、散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河北省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各洞室贯通的先后顺序,将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通风分为一期通风、二期通风、三期通风3个阶段,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设计出高寒地区冬季隧道内施工防寒保暖散烟系统,结合管道通风和自然通风的方式进行通风。现场应用效果明显,各掌子面及掘进施工断面粉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施工断面通道附近粉尘浓度降低到10 mg/m3及以下的水平,通风洞主体通道粉尘浓度甚至降低到5 mg/m3以下的水平。该技术实现了洞室群内施工周期各阶段风流的有序流动更新,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了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为同类型高寒地区水电站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王仁坤,邢万波,杨云浩[10](2016)在《水电站地下厂房超大洞室群建设技术综述》文中指出我国水电站地下厂房历经60年的建设发展,数量、规模、技术难度、建设水平等稳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大地下洞室群建设技术体系。本文从建设成就、洞群布置、围岩稳定分析、洞群开挖与支护、监测与反馈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电站超大地下洞室群的主要建设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小湾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通风的动态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湾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通风的动态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与特点 |
2.1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及地下厂房洞室群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脆硬玄武岩 |
2.2.2 柱状节理玄武岩 |
2.2.3 层间错动带 |
2.2.4 地应力及围岩分类 |
2.3 围岩变形特征与控制要求 |
2.3.1 脆硬玄武岩变形特性 |
2.3.2 层间错动带变形特性 |
2.3.3 洞室群围岩变形联动关系 |
2.3.4 白鹤滩洞室群围岩变形控制相关要求 |
3 洞室群围岩变形时空调控技术 |
3.1 超前预控制 |
3.2 垂直薄分层 |
3.3 平面细分区 |
3.4 进尺短步长 |
3.5 爆破精细严 |
3.6 快速强支护 |
3.7 全程勤量测 |
3.8 数据快反馈 |
3.9 动态反演优化 |
4 洞室围岩变形调控案例 |
4.1 主厂房顶拱变形控制 |
4.1.1 顶拱锚固观测洞 |
4.1.2 顶拱分层分区分步开挖支护 |
4.1.3 主厂房下挖过程中围岩变形控制 |
4.2 高边墙层间错动带变形控制 |
4.2.1 置换主支洞联合抗剪系统 |
4.2.2 超前深层锚固及锁口加固系统 |
4.2.3 层间错动带C2处理效果 |
5 结论 |
(2)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工序及通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污染物研究概况 |
1.2.2 地下洞室施工通风风量与气流组织研究概况 |
1.2.3 地下洞室施工通风方案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爆破施工烟尘形成与通风理论研究 |
2.1 爆破烟尘形成理论 |
2.2 爆破烟尘的组成 |
2.2.1 爆破烟尘成分 |
2.2.2 爆炸烟尘理化性质 |
2.3 爆破烟尘扩散规律 |
2.4 爆破烟尘初始参数 |
2.4.1 炮烟抛掷区长度确定 |
2.4.2 CO与粉尘初始参数确定 |
2.4.3 通风安全控制标准 |
2.5 爆破施工通风方式选择与风量风压计算 |
2.5.1 通风方式选择 |
2.5.2 风量与风压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模型研究 |
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3.2 流体控制方程 |
3.2.1 气体扩散数学模型 |
3.2.2 粉尘颗粒扩散数学模型 |
3.3 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概况 |
3.3.1 厂房布置工程概况 |
3.3.2 厂房施工条件介绍 |
3.4 水电站地下厂房模型建立 |
3.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4.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3.5 Fluent模拟计算 |
3.5.1 求解器设置 |
3.5.2 边界条件设置 |
3.6 模型有效性验证 |
3.6.1 物理模型验证 |
3.6.2 验证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基础工况模拟计算 |
4.1 第一阶段基础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1.1 工况条件 |
4.1.2 CO扩散分布 |
4.1.3 粉尘扩散分布 |
4.2 第二阶段基础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工况条件 |
4.2.2 CO扩散分布 |
4.2.3 粉尘扩散分布 |
4.3 第三阶段基础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工况条件 |
4.3.2 CO扩散分布 |
4.3.3 粉尘扩散分布 |
4.4 基础工况通风气流组织分析 |
4.4.1 第一、二阶段气流组织分析 |
4.4.2 第三阶段气流组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优化策略 |
5.1 第一阶段优化策略及结果分析 |
5.1.1 通风系统优化策略 |
5.1.2 通风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
5.2 第二阶段优化策略及结果分析 |
5.2.1 通风系统优化策略 |
5.2.2 通风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
5.3 第三阶段优化策略及结果分析 |
5.3.1 通风系统优化策略 |
5.3.2 气流组织分析 |
5.3.3 通风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
5.4 通风优化策略 |
5.5 施工工序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3)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方法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工程概况 |
1.2 地质条件 |
1.3 工程特点 |
1.3.1 工程规模大,建造难度高 |
1.3.2 工程地质复杂,属高地应力区,安全风险问题突出 |
1.3.3 隧洞密集布置、长隧洞通风散烟难度大 |
1.3.4 工程地处高海拔、寒冷地区、外围施工环境复杂 |
2 开挖方法创新思路 |
3 开挖方法创新与实践 |
3.1 特殊复杂地质条件及其认识 |
3.2 开挖程序及通风散烟问题[2] |
3.2.1 改变传统开挖方式,“三大洞室”开挖程序调整如下 |
3.2.2 施工通风对策 |
4 结语 |
(4)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水电工程岩石力学工作方法 |
2 坝基勘察及处理 |
2.1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精准勘察方法 |
2.2 坝线选择 |
2.3 防渗抗滑处理与坝基变形控制 |
2.4 建基面优化及置换处理 |
2.5 坝基固结灌浆 |
2.6 复杂坝基开挖保护 |
3 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关键技术 |
3.1 天然地应力场反演 |
3.2 地下洞室群布置 |
3.3 洞室群围岩稳定与处理 |
3.4 时空开挖变形协调控制 |
3.5 开挖设备与通风技术 |
4 坝肩高边坡开挖与加固稳定 |
4.1 高位自然边坡稳定问题 |
4.2 高边坡开挖与防治 |
4.3 监测预警系统 |
5 精细爆破技术 |
5.1 拱坝建基面精细化开挖技术 |
5.2 地下厂房岩锚梁精细化施工 |
5.3 高地应力脆硬岩地下洞室精细爆破技术 |
5.4 数字化爆破 |
6 总 结 |
7 展 望 |
8 结 语 |
(5)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背景 |
1.2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难点 |
1.3 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系统研究 |
2.1 烟尘净化系统介绍 |
2.2 烟尘净化系统现场应用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3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规划及数值计算研究 |
3.1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规划 |
3.2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数值计算分析 |
3.3 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优化 |
3.4 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数值计算及通风优化研究 |
4.1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数值计算分析 |
4.2 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优化 |
4.3 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运行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水电工程的地下廊道/洞室热湿环境变化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
1.3.1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影响因素 |
1.3.2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存在问题 |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2 地下电站洞室热湿传递模型建立 |
2.1 物理模型 |
2.1.1 水电站通风廊道洞室物理模型 |
2.1.2 水电站发电机层洞室物理模型 |
2.1.3 水电站洞室厂房湿量来源 |
2.2 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数学模型 |
2.3 不同形状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模型对比 |
2.3.1 地下廊道空气特性计算参数 |
2.3.2 地下廊道实测基本参数 |
2.3.3 不同形状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模型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地下通风廊道热湿传递效果实测分析 |
3.1 概述 |
3.2 现场测试 |
3.2.1 测试内容及测试仪器 |
3.2.2 测点布置 |
3.3 水电站地下廊道散热散湿计算 |
3.4 地下廊道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1 仙游抽水蓄能电站交通洞测试及数据分析 |
3.4.2 大岗山电站交通洞测试及数据分析 |
3.4.3 锦屏一级电站交通洞测试及数据分析 |
3.5 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效果实测对比分析及验证 |
3.5.1 热湿传递指标对比 |
3.5.2 实测与理论模型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地下廊道热湿传递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数值计算模型 |
4.2 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
4.3 湍流模型选择及网格划分 |
4.3.1 湍流模型选择 |
4.3.2 网格划分 |
4.3.3 模型的验证 |
4.4 热湿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廊道截面尺寸 |
4.4.2 入口气流速度 |
4.4.3 入口空气湿度 |
4.4.4 廊道壁面温度 |
4.4.5 入口空气温度 |
4.4.6 廊道进深长度 |
4.5 本章小结 |
5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热湿分布规律研究 |
5.1 概述 |
5.2 发电机层热湿环境现场测试 |
5.2.1 测点布置 |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发电机层热湿环境数值模拟 |
5.3.1 计算模型建立 |
5.3.2 湍流模型的选择和验证 |
5.3.3 边界条件 |
5.3.4 网格划分和无关性验证 |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1 速度场 |
5.4.2 温度场 |
5.4.3 湿度场 |
5.5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及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系统开挖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工程简介及主要施工内容 |
2.1 项目工程简介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水文条件 |
2.1.4 气象特征 |
2.1.5 交通条件 |
2.2 主要施工内容 |
2.2.1 工作内容 |
2.2.2 主要工程量 |
第三章 地下厂房系统开挖施工方案与措施 |
3.1 主要技术要求 |
3.1.1 地下洞室暗挖 |
3.1.2 特殊部位及特殊地段开挖 |
3.1.3 爆破振动控制 |
3.2 施工布置 |
3.2.1 施工交通 |
3.2.2 施工风水电 |
3.2.3 施工通风 |
3.2.4 施工排水 |
3.3 施工程序 |
3.3.1 施工程序安排的原则 |
3.3.2 施工程序 |
3.4 施工方案与措施 |
3.4.1 主厂房开挖施工 |
3.4.2 主变洞开挖施工 |
3.4.3 母线洞开挖施工 |
3.4.4 主变运输洞及交通电缆洞开挖施工 |
3.4.5 出线洞开挖施工 |
第四章 主要建筑物开挖施工进度安排及资源配置 |
4.1 主厂房开挖施工进度安排 |
4.1.1 总体施工进度安排 |
4.1.2 施工强度分析 |
4.2 主变洞开挖施工进度安排 |
4.2.1 总体施工进度安排 |
4.2.2 施工强度分析 |
4.3 主要设备配置 |
4.4 劳动力配置 |
第五章 重点部位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
5.1 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风险控制 |
5.2 爆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
5.3 高处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型地下洞室群变频施工通风系统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通风方案 |
2.1 风机选型 |
2.2 通风方案 |
3 施工通风系统安装运行维护管理 |
3.1 施工通风系统采购管理 |
3.2 施工通风系统安装管理 |
3.3 施工通风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
4 通风效果 |
4.1 流场控制方程 |
4.2 网格划分 |
4.3 边界条件 |
4.4 流场风速分布及污染物逸散规律 |
4.5 污染物浓度测试 |
5 结论和展望 |
(9)高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期通风、保暖、散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难点分析 |
3 技术方案 |
3.1 空气加热系统 |
3.2 保暖风门 |
3.3 隧道烟尘净化系统 |
3.4 地下洞室群施工通风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
3.4.1 一期通风方案 |
3.4.1. 1 一期第一阶段通风方案 |
3.4.1. 2 一期第二阶段通风方案 |
3.4.2 二期通风方案 |
3.4.3 三期通风方案 |
4 通风方案数值模拟计算验证 |
4.1 计算内容及物理模型 |
4.2 计算工况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1个施工断面爆破 |
4.3.2 3个施工断面爆破 |
4.3.3 6个施工断面爆破 |
5 施工现场空气质量及温度检测 |
5.1 检测目的 |
5.2 检测地点 |
5.3 监测设备及仪器 |
5.4 检测方法 |
5.5 检测结果分析 |
6 结论 |
四、小湾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通风的动态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J]. 樊启祥,汪志林,何炜,林鹏,王红彬,徐建荣,段杭.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09)
- [2]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工序及通风策略研究[D]. 李浩天.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方法创新与实践[J]. 王红军,廖云江,晏明,金怀锋,楚占旭. 云南水力发电, 2020(04)
- [4]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J]. 樊启祥,林鹏,蒋树,魏鹏程,李果.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5]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研究[D]. 杨建林.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
- [6]基于水电工程的地下廊道/洞室热湿环境变化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D]. 任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系统开挖施工组织设计[D]. 姜晓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8]大型地下洞室群变频施工通风系统运行管理研究[J]. 孙会想,汪海平. 水利水电技术, 2018(11)
- [9]高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期通风、保暖、散烟系统研究[J]. 费万堂,马雨峰,王兰普,陈磊,王波,高昌炎.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4)
- [10]水电站地下厂房超大洞室群建设技术综述[J]. 王仁坤,邢万波,杨云浩. 水力发电学报,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