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Faces Six Major Challenges(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华,王继勇,董雷,高凡婷[1](2021)在《油企何处去?——数字化现实与想象》文中研究指明"未来10年,数字化将给油气行业创造1.6万亿-2.5万亿美元的价值",全球最大的上市咨询公司埃森哲预测。昔日,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如今,谁抢占了数字化先机,谁就能立于不败。写在前面金秋9月,2021服贸会在京开幕,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纷纷亮相。其中,"梦想云"综合智能平台、"梦镜"头盔、一体化产业链沙盘等来自中国石油企业的数字化成果,因其极具颠覆性,引来了大量参观者。
李燕玉[2](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王静文[3](2020)在《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平稳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8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6亿辆,较上年增长8.83%。从各省份的数据来看,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首位,而机动车保有量数据的增长使广东省成品油市场保持较高的需求。加油站作为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替代性。2019年,全国加油站数量已经达10.39万座,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国有集团依然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随着成品油零售市场向外资全面放开,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将继续深化。本论文着手研究的是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S公司于2012年在广州成立,是一家国有上市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S公司的成立主旨是致力于广东省的能源行业发展。创立初期投身于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后来发现加油站行业的发展机会,于2015年进入了成品油零售行业,目前在广东省拥有四座加油站。近几年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加油站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对S公司的扩张和经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时,S公司未能迅速地做出战略调整,不但没有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张,甚至加重了经营成本,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公司陷入了发展困境。S公司若想继续在竞争剧烈的加油站行业发展,需要重新理性评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动态化市场环境下的机会与威胁,及时调整或改变经营战略、商业模式等关键性企业活动,才能保持公司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本论文以S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战略工具模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对S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加油站业务的经营现状,发现其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其次运用PEST模型分析经济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分析成品油市场、汽车市场和加油站市场的供需情况,同时利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更加深入剖析加油站行业的竞争程度,探析目前广东省加油站行业是否值得继续发展。经过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后,利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确定S公司的战略选择,调整S公司的经营战略,最后为经营战略提出针对性措施,并进行有效实施。
董少明[4](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傅向升[5](2020)在《收官再布局 稳中再求进 持续推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新局面》文中指出3月3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利用中国化工报社网络直播平台,在京召开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客观分析了2019年行业经济运行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并对2020年行业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了研判,指出了业内需高度关注的六大问题,这对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特刊发全文,以供业内参考。
傅向升[6](2019)在《立足“十三五” 开创“十四五”》文中认为明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同时明年又是一个承前启后之年,在"十三五"收官之时即开启"十四五"的帷幕。国民经济及社会和各行各业都已开始"十四五"的规划工作,石化行业也是一样。"十三五"的基础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又积累了哪些矛盾?如何开创"十四五"的新局面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谈了他的思考,希望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唐婕[7](2019)在《供给侧改革下石化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以中国石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放缓,我国市场需求低迷,石化行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在2015年,我国石化行业平均增速近40年来首次从两位数增长变为个位数增长。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的压力,石化行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首次提出的,强调“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此后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强调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石化行业作为重点改革行业之一,行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反映改革的效果,反映“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情况,研究石化行业的财务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比较分析三种方法结合,选取我国石化行业中带头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龙头企业——中国石化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中国石化作为央企,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坚决落实各项供给侧改革任务,在上中下游各个板块采取各种方式响应供给侧改革并取得明显效果。本文首先对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财务绩效和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梳理,以相关理论为本文分析依据;其次利用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源选取整个石化行业的财务数据,将近几年的亏损情况、杠杆水平、经营业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利用中国石化年度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资源梳理其在实践供给侧改革做出的重要举措,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中国石化从2013年到2018年六年间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分析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石化财务绩效的建议;然后探讨整个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如何进行实践,得出结论与启示,为全行业能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石化行业健康有序良性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石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石化在改革正式落地实施的2016年至2018年积极实践供给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使其财务绩效在逐渐变好,显现出“三去一降一补”等不同程度好转的实施效果,供给侧改革后中国石化杠杆水平降低、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库存规模降低、产品质量升级以及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
吕志雄[8](2019)在《控排企业主动参与碳资产管理研究 ——以中国石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环境问题的加剧,企业甚至国家的生存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更加严格的环境约束。碳排放权作为未来发展重要的约束条件和资源之一,是构成企业碳资产的核心,诞生于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协议规定的“总量抑制,国家个别目标”策略下,从而产生了碳资产这种新概念,使得碳排放权成为商品,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风险。本文结合全国性统一碳市场成立的大背景,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探讨中国石化充分运用碳排放配额和碳减排信用所具备的价值储存、流通和交易的功能,进而建立主动参与碳市场交易的管理机制。从中国石化应对碳约束时代的来临和国内碳市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企业不仅在技术上需要持续节能降碳,同时在企业碳资产管理机构建设、信息监督体系、交易运作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进。通过对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现状和与国际其他同行业大型企业的对比研究,将企业管理机制与碳资产管理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大型控排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参与到全国性的碳市场中,并为中国石化碳资产的战略化管理、规范化监督、价值化交易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王倩倩[9](2018)在《中国石化改革风云录(1983~2018)》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石化在改革中诞生,因改革而发展,在改革中壮大。35年前,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宣告中国石油化工管理体制迎来一次重大变革。然而,这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事",曾一度引来非议,被质疑多余,应当撤销。企业存在与否,究竟依靠什么?回答这一攸关生死的命题,成为中国石化改革发展的主线。"中国石化总公司能不能存在,关键是看它的业绩,看它的工作,工作搞好了,事业发展了,别人想把它解
杨洋[10](2018)在《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垄断特征明显。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正面临低油价的冲击,存在常规油气采收率低,非常规油气田的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旋律下,油气垄断企业如何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油气垄断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油气垄断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行业或产业层面,将垄断属性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具有垄断属性的油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分析归纳、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有关研究方法,围绕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的垄断属性、影响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提升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总体逻辑思路是:通过研究我国油气垄断的属性、油气垄断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确定我国油气垄断的市场结构,考虑到我国油气垄断的特殊性,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时,将垄断作为单独的一类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共同研究,发现各类影响因素对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根据各类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构建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家油气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多角度评价和比较分析,提出提升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借鉴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有关理论,界定了我国油气垄断存在自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三重属性,分析了我国油气行业和国外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分析描述了我国油气企业在垄断经营前提下的技术创新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分析垄断属性、油气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诸多不同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式和层级结构,利用DEMATEL模型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强弱关系。三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气垄断企业2005-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以投入为导向分析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效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从整体出发评价三大油气垄断企业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最终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四是基于比较视域,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10家代表性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评价,采用同期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国外三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与国内代表性企业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代表性企业相比偏低。五是基于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依托实证评价结果,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种视角,从国家创新政策、油气经营管理体制、企业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完善了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未来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对油气垄断企业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调整技术创新战略,降低经营活动和技术创新过程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Faces Six Major Challeng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Faces Six Major Challenges(论文提纲范文)
(1)油企何处去?——数字化现实与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 |
第一篇章 |
第二篇章 |
第三篇章 |
第四篇章 |
第五篇章 |
第六篇章 |
记者手记 |
(2)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主要不足 |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
2.2.2 国际投资理论 |
2.2.3 资源外交理论 |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
5.1.1 领导机构 |
5.1.2 服务机构 |
5.1.3 推进机构 |
5.1.4 执行机构 |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
6.1 财政政策措施 |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
6.2 金融政策措施 |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
6.3 税收政策措施 |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
6.4 保险政策措施 |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
8.1.2 金属矿产资源 |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3.1 技术支持 |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
8.4.2 实施技术转移 |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
9.2.3 结论与分析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
10.1.1 经验 |
10.1.2 教训 |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1.2.2 加油站行业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2.1.1 公司背景 |
2.1.2 发展历程 |
2.2 资源分析 |
2.2.1 实物资源 |
2.2.2 财务资源 |
2.2.3 人力资源 |
2.2.4 组织资源 |
2.2.5 品牌资源 |
2.3 能力分析 |
2.2.1 采购管理能力 |
2.2.2 融资能力分析 |
2.2.3 整合能力分析 |
2.2.4 对加油站的专业评估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因素 |
3.1.2 政治与法律因素 |
3.1.3 技术因素 |
3.1.4 社会文化因素 |
3.1.5 自然环境因素 |
3.2 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广东省成品油市场的供需情况 |
3.2.2 广东省汽车市场分析 |
3.2.3 广东省加油站发展现状分析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
3.3.3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
3.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5 行业内部竞争的特点 |
3.4 竞争与合作环境分析 |
3.4.1 战略群分析 |
3.4.2 合作环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定位及经营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战略愿景与使命 |
4.3 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4.3.1 目标市场选择 |
4.3.2 目标市场定位 |
4.3.3 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经营战略实施 |
5.1 经营目标 |
5.2 调整商业模式 |
5.2.1 轻资产经营 |
5.2.2 组织结构调整 |
5.2.3 风险控制 |
5.3 服务营销策略 |
5.3.1 营销组织策略 |
5.3.2 建立CRM系统 |
5.4 建立智慧化和综合性一体化的加油站 |
5.4.1 便利店的外包经营策略 |
5.4.2 强化终端油站的互联网思维 |
5.4.3 增加非油产品业务 |
5.5 企业文化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收官再布局 稳中再求进 持续推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2019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
2019年石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
2020年石化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2020年石化行业再创新局面的思路和思考 |
(6)立足“十三五” 开创“十四五”(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成就斐然 |
(一)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进步明显 |
1. 总体发展保持稳定。 |
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3.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
4.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5.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
(二)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发展体会 |
1. 确立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即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的跨越。 |
2. 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即石化产业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
3. 坚持两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即创新驱动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 |
4. 坚持两个服务上水平:即为政府服务和为会员服务。 |
5. 坚持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
(三)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存在严峻挑战 |
1. 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 |
2. 某些关键技术难以攻克仍是最大瓶颈。 |
3. 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
4. 效益差距仍然很大。 |
5. 谈化色变呈蔓延态势。 |
新时代石化产业“十四五”展望 |
(一)我国石化产业“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
(二)我国石化产业“十四五”基本设想 |
(7)供给侧改革下石化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以中国石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供给侧改革文献综述 |
1.2.2 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2.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1.2 财务绩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再生产理论 |
2.2.2 新供给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价值管理理论 |
3.石化行业发展概况 |
3.1 石化行业现状 |
3.1.1 原料结构及原油价格的变化使行业发展充满变数 |
3.1.2 部分化工产品产能过剩 |
3.1.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自给率不足 |
3.2 石化行业发展方向 |
3.2.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
3.2.2 去产能 |
3.2.3 提升传统产业 |
3.2.4 优化产业布局,建设规范化工园区 |
3.2.5 坚持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
3.3 供给侧改革下石化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
3.3.1 样本数据选择 |
3.3.2 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对比 |
4.中国石化实践供给侧改革案例分析 |
4.1 中国石化基本情况 |
4.2 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石化的实施 |
4.2.1 上游勘探及开发板块降成本 |
4.2.2 炼油板块补短板 |
4.2.3 化工板块提高有效供给 |
4.2.4 销售板块内外结合,贴心服务客户 |
4.2.5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
4.2.6 坚持绿色安全发展 |
4.3 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石化财务绩效分析 |
4.3.1 加快固定资产周转,化解产能过剩 |
4.3.2 降低库存规模,增强存货流动性 |
4.3.3 降低杠杆水平,优化企业债务结构 |
4.3.4 全面削减成本,助力企业利润增长 |
4.3.5 加大科研投入补短板,提高经营业绩 |
4.3.6 实现社会效益,促进环境保护 |
4.3.7 提升企业价值,促进生产经营 |
4.3.8 缓解财务危机,降低企业破产风险 |
4.4 提升中国石化财务绩效的建议 |
4.4.1 下游坚持“去库存”,增强存货流动性 |
4.4.2 各板块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营业成本 |
4.4.3 持续坚持带头推进供给侧改革 |
5.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坚持创新驱动,弥补产品短板 |
5.2.2 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过剩产能 |
5.2.3 生产差异化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
5.2.4 承担社会责任,绿色清洁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控排企业主动参与碳资产管理研究 ——以中国石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2章 企业碳资产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企业碳资产管理相关概念 |
2.2 企业碳资产管理研究现状 |
2.3 企业碳资产管理相关政策与法规 |
2.4 国内外企业碳资产管理实践现状分析 |
2.4.1 国内企业碳资产管理实践现状分析 |
2.4.2 国外企业碳资产管理实践现状分析 |
第3章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1 中国石化概述 |
3.2 中国石化碳资产主要来源 |
3.3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分析 |
3.3.1 制定公司碳资产管理策略 |
3.3.2 上线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
3.3.3 建立多板块碳资产管理流程 |
3.3.4 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3.4 中国石化与其他企业碳资产管理比较分析 |
3.4.1 推动碳核查动力不同 |
3.4.2 碳交易市场经验有差距 |
3.4.3 碳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风险与问题分析 |
4.1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风险与机会分析 |
4.1.1 碳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
4.1.2 碳资产管理机会分析 |
4.2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
4.2.1 企业碳资产管理高成本阻碍参与 |
4.2.2 企业碳资产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 |
4.2.3 企业碳资产市场交易流动性不足 |
第5章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机制构建及应用 |
5.1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机制的构建 |
5.1.1 以公司化管理为基础的运行机制 |
5.1.2 以标准化信息为核心的约束机制 |
5.1.3 以市场化交易为手段的动力机制 |
5.2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机制的应用 |
5.2.1 完善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
5.2.2 强化中国石化碳资产信息监督体系 |
5.2.3 提高中国石化碳资产交易市场参与度 |
第6章 结论 |
6.1.1 总结与成果 |
6.1.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世界各国2018年碳价数据(节选) |
附录B CDP企业碳排放数据(节选) |
致谢 |
(9)中国石化改革风云录(1983~2018)(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时代孕育 |
中国石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
30亿也干 |
承包尝甜头 |
自筹资金振兴石化 |
不开放, 死路一条 |
第二章脱胎换骨 |
确立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地位 |
石化大重组 |
屹立南北 |
资本市场“混”不进去 |
入世, 上游 |
科技“出龙” |
第三章搏浪翱风 |
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
调结构推动市场化改革 |
转向管资本 |
创新驱动成“火车头” |
资源统筹、开放合作 |
党建铸就红色盾牌 |
(10)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
1.2.2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 |
1.2.3 垄断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观点、思路与方法 |
1.4.1 主要观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重点 |
1.5.3 研究难点 |
第2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与现状研究 |
2.1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2.1.1 市场结构理论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油气资源及其产业 |
2.1.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2.2 油气垄断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油气垄断属性分析 |
2.2.2 油气垄断市场结构分析 |
2.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2.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 |
2.3.2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 |
2.3.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
2.3.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2.4 小结 |
第3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垄断属性影响因素 |
3.1.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
3.1.3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
3.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3.2.1 建立影响因素集及分析相关性 |
3.2.2 构建可达矩阵 |
3.2.3 描绘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
3.3 基于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强弱分析 |
3.3.1 模型分析步骤 |
3.3.2 模型构建与计算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4.1.2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
4.1.3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4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 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的评价 |
4.2.1 DEA方法 |
4.2.2 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 |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4 应用及结果分析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
4.3.1 BP神经网络方法 |
4.3.2 评价指标处理 |
4.3.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应用 |
4.3.4 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 |
5.1 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
5.1.1 比较分析模型及比较样本企业选择 |
5.1.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比较分析 |
5.1.3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
5.2 与国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
5.2.1 国外样本油气公司简介 |
5.2.2 国内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
5.3 小结 |
第6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策略及建议 |
6.1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
6.1.1 研究结果 |
6.1.2 原因分析 |
6.2 策略与建议 |
6.2.1 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 |
6.2.2 针对政府层面的提升建议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Faces Six Major Challenges(论文参考文献)
- [1]油企何处去?——数字化现实与想象[J]. 孙明华,王继勇,董雷,高凡婷. 国企管理, 2021(22)
- [2]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3]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D]. 王静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5]收官再布局 稳中再求进 持续推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新局面[J]. 傅向升.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20(03)
- [6]立足“十三五” 开创“十四五”[J]. 傅向升.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9(12)
- [7]供给侧改革下石化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以中国石化为例[D]. 唐婕.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8]控排企业主动参与碳资产管理研究 ——以中国石化为例[D]. 吕志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中国石化改革风云录(1983~2018)[J]. 王倩倩. 中国石化, 2018(07)
- [10]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杨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