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颈癌腔内热疗合并放疗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翊涵[1](2020)在《中药治疗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是否可以影响宫颈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就诊且第一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中进行筛选。共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41例,统计患者的总生存期、临床分期、发病年龄、首诊Karnofsky(卡氏,百分法,KPS)评分、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中药治疗情况(中成药治疗+口服中药汤剂时间)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整理记录患者的基本数据资料,并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41例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首诊的KPS评分、中药治疗情况及临床分期情况为宫颈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2、73例Ⅰ期-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首诊的KPS评分及手术情况为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3、46例Ⅱb期-Ⅲ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首诊的KPS评分、放疗情况及中药治疗情况为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65例Ⅰ期-Ⅱa期术后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首诊的KPS评分为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5、34例Ⅱb期-Ⅲb期放疗后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首诊的KPS评分及中药治疗情况为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6、Ⅳ期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差,未得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对于ⅡB-Ⅲ期的患者,中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其生存期;2、对于早期(Ⅰ-ⅡA期)及晚期(Ⅳ期)的患者,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身体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无法对其生存时间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
李征[2](2018)在《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中心(NCCN)在2000年将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定义为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能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非同寻常的、持久疲乏的主观感觉,这种疲乏与近期体力活动不成比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神经内分泌是人体的能量调节的核心系统,为深入探讨CRF的机制,必须首先确定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生物相关性。癌因性疲乏(CRF)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引导人们重视癌症及癌症治疗对人体正常机能的整体影响,符合现代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CRF的科学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核心原则,即在消除肿瘤或减轻肿瘤负荷的同时,应兼顾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转,扶正与祛邪之间相辅相成。从CRF的核心治疗原则出发,热学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首次以CRF概念为引导,结合热学疗法扶正祛邪的抗癌特色探索了肿瘤治疗中以人为本取代以病为本的临床实践路径,完成了在CRF概念引导下基于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相对完善的系统理论构建。第一部分: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目的:初步探讨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为CRF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康复期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设置疲乏组及非疲乏对照组。利用多维疲乏症状量表-简化版(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short form,MFSI-SF)和疲劳症状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FSI)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CRF状况。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清晨8:00静脉血,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9例康复期肺癌患者,按照患者的CRF情况分为疲乏组(39例)和非疲乏组(20例)两组。疲乏组的血清皮质醇激素及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浓度均低于非疲乏组,疲乏组的血清ACTH浓度高于非疲乏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与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820,-0.893,-0.797,-0.717,-0.855;P<0.05);疲乏组患者的FSI评分与血清中所测得的皮质醇激素浓度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778,-0.772,-0.659,-0.661,-0.653;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FSI评分与血清ACTH浓度均呈正相关(r=0.813,0.629;P<0.05)。结论:康复期肺癌患者的CRF与肾上腺轴及甲状腺轴的神经内分泌相关。疲乏患者的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显着低于非疲乏患者,且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会影响患者CRF的程度。癌症损害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系统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疲乏患者血清中皮质醇的促激素ACTH水平升高,而甲状腺激素的促激素TSH的血清浓度则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第二部分: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目的:基础实验通过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效果的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临床研究通过CRF评分变化直接评估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效果,并通过常用具体临床指标的分析,深入探讨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机制。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常规传代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所有实验步骤均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设置化疗组及放疗组为对照组,同时设置单纯培养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包括热化联合组、热放联合组,热化联合组及热放联合组又分别设置41℃及43℃两个不同的温度组,共为7组。各组干预完成后37℃继续培养48h,然后以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增殖抑制率、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实验重复3次。应用19.0版SPSS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选取非小细胞肺癌(NSCLC)CRF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及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热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同步热疗。利用MFSI-SF和FS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CRF程度进行评估。按WHO标准评估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稳定率(SD)、进展率(PD)及总有效率的数据,详细观测并记录治疗后的毒副反应,选取主要的毒副反应指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治疗前后的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对比免疫功能变化。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实验中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放疗组;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放疗组;这些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CRF肺癌患者共107例,计算机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对照组2例患者因毒副反应过重中途退出,热疗联合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分别为52例和53例。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CRF程度应用MFSI-SF与FSI两种评分系统显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降低,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升高,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FSI-SF评分与FSI评分系统中,热疗联合组治疗后的CRF评分均显着低于同步放化疗组治疗后的CRF评分(P<0.05)。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同步放化疗对照组(P<0.05)。热疗联合组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肾损伤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的CD3+、CD4+及NK等淋巴细胞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在治疗后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基础实验从细胞水平证实了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热疗治疗CRF安全有效,能显着改善CRF肺癌患者的疲乏程度。热疗协同放化疗提高抗癌有效性,是热疗治疗CRF祛邪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热疗有利于降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改善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机能,是热疗治疗CRF扶正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本章样本量相对较小,本文第三章采用了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综合了高质量的大样本数据来完成第二章的理论验证。第三部分: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目的:CRF治疗就是从根本上追求更好更科学的抗癌治疗方案。以CRF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为出发点,以热学疗法为研究核心,系统评价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与单独常规疗法比较治疗肺癌、食管癌、直肠癌、胃癌及肝癌共5大类肿瘤的祛邪及扶正的具体临床指标。探讨热学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热学疗法治疗肿瘤及CRF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确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并通过预检索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检索源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共8个数据库,Google Scholar、Medical Matrix等互联网资源,以及相关的重要书籍等纸质版资源。以保证查全率从而避免漏检重要文献为主要原则,常规检索与追溯参考文献的方式同时进行,收集所有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充分应用EndNote及Excel软件,按照研究计划书执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参照Cochrane标准对所有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软件5.3版实施Meta分析。所有的方法步骤按照整体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果:检索完成后获得文献总量9098篇,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16个RCT,其中英文文献共计32篇。最终纳入的32篇英文文献全部被SCI收录,分别来自于日本、中国、德国、韩国、荷兰、乌克兰、美国、俄国、希腊、丹麦以及意大利等11个不同的国家。所有研究共计纳入16069例癌症患者,其中热学疗法联合组共8037例患者,常规疗法对照组共8032例患者。(1)肺癌最终纳入47篇RCT,共纳入3083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51例,对照组15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2)食管癌最终纳入46篇RCT,共纳入350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771例,对照组17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3)直肠癌最终纳入35篇RCT,共纳入241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196例,对照组12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4)胃癌最终纳入34篇RCT,共纳入301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46例,对照组1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5)肝癌最终纳入54篇RCT,共纳入404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973例,对照组20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有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与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相比,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能显着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近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并有利于降低部分常规疗法引起的毒副反应。治疗CRF要求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而需要同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CRF的角度考虑,热学疗法在提高肿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能降低常规疗法对肿瘤患者的伤害,同时提高了综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CRF的程度。热学疗法的临床效果依赖于热疗技术的成长,本研究为肿瘤热学疗法的实践及热疗技术开发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临床参考证据。
任永霞[3](2018)在《热疗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发病受遗传、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进展期食管癌常表现为食管狭窄、梗阻,钡餐造影难以通过或术中发现淋巴结转移。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方法,进展期食管癌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为主,但5年生存率仍<20%。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进展期食管癌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新辅助放化疗是在术前实施放疗或化疗,能降低术前病理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热疗则是用加热的方式引起肿瘤细胞死亡,而又不损害正常器官,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新辅助放化疗及热疗在进展期食管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本研究通过热疗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食管癌,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条件进展期食管癌患者7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1.8 Gy/d,5 d/周,总剂量为45 Gy;放疗第一天同步化疗,方案顺铂30 mg/m2,d13+5-氟尿嘧啶500 mg/m2,d15,21 d重复,2个周期;同步热疗,于放疗后30 min进行,每次45 min,2 d进行1次,2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步放化疗方案同观察组。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出现的毒副反应均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结束,收集数据,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不良反应及远期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完成相关治疗。其中,观察组获得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22例,稳定(SD)4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ORR)为83.3%;对照组CR 6例,PR 16例,SD 12例,PD 2例,ORR为61.1%。观察组OR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液学毒性、急性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以12级为主,经临床干预后均可获得缓解,两组患者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进行两组患者总生存率(77.8%VS6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无瘤生存率(72.2%)对比对照组(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疗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食管癌,与单独新辅助放化疗比,可提高近期有效率及远期无瘤生存率,且热疗未能增加新辅助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晓科[4](2013)在《复发转移宫颈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不同分次剂量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大分割适形放疗与常规分割适形放疗在复发转移宫颈癌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探讨大分割适形放疗在复发转移宫颈癌治疗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3月—2011年7月因宫颈癌复发转移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二次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资料完整并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61例,根据所接受放射治疗分次剂量的不同分为两组:大分割适形放疗组(A组)30例和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B组)31例。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单次剂量为4—8Gy,每周3次,总剂量为35—50Gy;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单次剂量为2Gy,每周5次,总剂量为40—60Gy。分析比较两组的总的有效率(CR+PR)、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放疗不良反应。结果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6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4,p>0.05);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63.3%、26.7%,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54.8%、29%,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分割适形放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53.3%低于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大分割适形放疗组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56.7%低于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两组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的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3%、16.7%,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8%、22.6%,两组比较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相比疗效相似,但近期不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且未增加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生存质量较后组有所提高。因此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是安全可行的。
邓敬锋[5](2011)在《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Ⅲ、IVa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省是全球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发病率高达34.01/10万(男)和11.15/10万(女)。长久以来鼻咽癌一直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特别是我省人民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统计显示鼻咽癌的发病率近20年来无明显变化。因此,除了加强病因学研究期望从根源上防治或降低发病率以外,寻找出有效提高鼻咽癌治疗疗效的方法是极为迫切的社会需要。由于社会经济水平和民众的医学知识水平不足等原因导致众多患者在确诊本病时已属中晚期,据统计约有60-80%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有颈淋巴结的转移,并且Ⅲ、Ⅳ期的鼻咽癌患者占总病例约70%。所以如何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应该是肿瘤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尽管放射治疗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令鼻咽癌原发灶的控制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晚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0-30%,也就是说死亡率高达70-80%,主要致死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发生。联合化疗可以使病灶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消退加速和提高局部控制率,但是对于长期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目前仍然未见显着改善,而且强度过大的化疗也可能导致治疗引致的危险。热疗能够提高放射治疗和化疗对肿瘤的杀伤效果已经被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所证实,在2000年后,全身热疗的临床研究逐步有规模地单病种、固定联合治疗方案地开展,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在欧洲和美国均有Ⅱ、Ⅲ期临床研究在进行中。而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能否令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获益,是我国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目的:利用全身热疗这个单一因素的加入,联合鼻咽癌当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分析能否改善局控率,防止或延缓远处转移的发生。研究方法:60例初治鼻咽癌均经鼻咽镜活检病理确诊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并按2008年广州分期均为Ⅲ、Ⅳa期。全身热疗联合放射治疗和药物化学治疗组(HT+RT+CT)21例,对照组放射治疗和药物化学治疗组(RT+CT)为39例。两组均接受6MV X线外照射放疗及全身化疗,鼻咽部总剂量70-76Gy,颈部治疗剂量60-64Gy,预防剂量50-55Gy;全身化疗为同步化疗和辅助化疗相结合。同步化疗于放疗第一周开始进行,顺铂80mg/㎡加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第一天,每三周1次;辅助化疗于放疗结束后三周开始,采用PF方案,顺铂80mg/㎡,加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第一天;另加氟尿嘧啶500mg/㎡,加入500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第15天,每三周重复。总化疗疗程不超过6个周期。热放化组则在顺铂化疗当天进行全身热疗,亦为每3周一次。加热前留置直肠传感器测温,治疗温度设置为39.8℃40.5℃。达到治疗温度后予静脉输注顺铂化疗药,并恒温2小时。研究结果:6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行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及放、化疗全部结束后3个月进行近期疗效评定。热放化组完全缓解率为90.5%(19/21),常规放化组为66.7%(26/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部肿瘤放疗消退剂量热放化疗组平均为52.38Gy,常规放化疗组为64.10Gy,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 ;颈部淋巴结放疗消退剂量热放化疗组为46.19Gy,常规放化疗组为54.35Gy,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两组相似。结论:1.全身热疗联合放射治疗和药物化学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能明显改善局控率,且不增加患者毒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应用。2.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能否减少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的发生,进而提高长期生存率;是否增加远期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
董西莲[6](2011)在《108例宫颈癌病人放射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它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而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以腔内照射配合体外照射的方法应用最普遍,其适应范围广,疗效好。我科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宫颈癌病人108
祁佳[7](2009)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安全性、可行性、近期及远期疗效,总结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为氩氦刀治疗原发性肺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手术前、后中医药辅助治疗提供证候学依据。探索一种肺癌,尤其是老年中晚期肺癌临床治疗的新模式,以丰富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观察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接受氩氦刀冷冻术联合中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88例,分析氩氦刀冷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临床疗效,以及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生存期等的影响。【结果】1.影像学评价:(1)术中影响学评价88名患者,可评价目标病灶97个,术中CT影像监测显示,冷冻消融区域病灶CT值均见明显降低至负值,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限。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30个,占30.93%;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0%~100%之间者59例,占60.82%;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0%之间者6例,占5.15%;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病灶巨大或是位置较靠近大动脉)2例占2.06%。总有效率达91.75%。②氩氦刀联合中药疗效评价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价。统计有效率(CR+PR)及临床获益率(CR+PR+SD)。术后1~2周左右85.57%的瘤灶体积增大,但CT影象显示冷冻区域密度减低,CT值(增强后)均低于20HU,部分可见蜂窝空洞形成,表明肿瘤细胞已崩解坏死;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54.64%,临床获益率达73.20%;6个月有效率58.70%,临床获益率83.70%;术后12个月有效率47.62%,临床获益率仍达到73.81%:术后2年、3年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分别为14.29%和33.33%、0%和25.00%。2.行为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术后1~6个月生活质量及KP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及KPS评分降至与术前相当的水平,证明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近期行为状况及生存质量,而远期(术后12个月及以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3.临床症状变化术后14天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气短乏力、胸闷憋气等症状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其中咳嗽、胸闷憋气、气短乏力缓解尤为明显(P<0.05);术后1~3月咳嗽、咯痰、气短乏力、胸闷憋气4项症状与术前比较有显着改善(P<0.05),咯血及胸痛程度亦向轻度转化;术后6个月,死亡病例4人,有效病例79例,咳嗽、气短乏力、胸闷憋气等症状较术前好转仍理想(P<0.05),但咯痰略有增加。总体来看,术后3个月至6个月,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症状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病情相对稳定。4.中医证候学变化分析气虚、血瘀、痰热、痰湿、阴虚、阳虚、血虚、热毒、气滞、湿热10个单证在本组88例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分布情况,结果:术前证型以气虚、阴虚、血瘀、痰湿、痰热5型最多见,氩氦刀术后仍存在痰、虚、瘀证。术后1周气虚程度明显减轻(P<0.05),痰热证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阴虚、血瘀、痰湿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3月各项证候分布情况较术前均没有显着差异。5.生存期、生存率(1)术后生存期88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均超过3个月,术后6月、12月、2年、3年、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19%、46.75%、25.35%、12.50%、8.89%。术后生存时间最短3.5个月,最长已超过59个月。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5.8个月。(2)总生存期88例患者,6月、12月、2年、3年、4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6.47%、69.62%、27.03%、14.52%、12.50%、12.90%。总生存期最短4.5个月,最长已超过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2个月。6.手术安全性8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完成率100%。刺激性咳嗽、疼痛、气胸是氩氦刀术中常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寒战等,经对症治疗后均不影响手术进行。术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咳嗽、咯痰、胸痛、咯血、发热、肺部感染、气胸等,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在2周内缓解。结论:(1)氩氦刀靶向冷冻消融技术疗效确切,具有良好可控性,可以精确控制冷冻范围,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2)氩氦刀靶向冷冻技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更适合体制较弱,耐受性差的晚期肿瘤患者。(3)气虚、阴虚、血瘀、痰证是患者氩氦刀术前、术后的主要证候。中药具有“扶正”、“减毒”、“增效”作用,对于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减轻手术不良反应,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长期使用,能够稳定瘤灶,抑制复发转移。(4)“氩氦刀联合中药”是现代技术局部治疗优势与传统中医药整体治疗优势的有机结合,安全性及有效性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肺癌新方案。
周英华[8](2008)在《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
李萍,杨玲,陆杰荣[9](2007)在《宫颈癌热化疗合并放疗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
姚艳[10](2007)在《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CC)是在全球最常见的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临床上出现症状就诊的病人往往多为中晚期,根治性放疗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模式。但是由于剂量限制因素,中晚期宫颈癌的预后较差,放疗失败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Ⅲ期以上的宫颈癌5年存活率仅为30%-50%。随着美国的国立癌症中(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于1999年2月向全世界宣布,肯定了同步放化疗结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放射治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已经逐步取代单纯放射治疗,成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在急性、晚期放疗并发症允许的情况下,在增加肿瘤放疗的敏感性同时增加局部肿瘤放疗剂量,提高大直径肿瘤的无瘤生存率仍是今后研究的课题的方向。目的:超分割放疗结合以铂类为基础化疗方案的制定及其可行性,以及该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2006年间在广西肿瘤医院妇瘤科首诊的45例Ⅲb期初治宫颈癌患者随机分入超分割放疗+化疗组(研究组)和常规分割放疗组+化疗组(对照组)。研究组(24例)放疗采用超分割方法,1.2Gy/次,2次/天,间隔>6h,5天/周,在外照射达2周后(DT 24Gy)加行腔内照射(后装当天不行外照射),每周1次,A点剂量42Gy,7Gy/次。当外照射达36Gy时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55.2Gy,对照组(21例)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法,1.8Gy/次/天,5天/周,照3周后(DT 27Gy)加行腔内照射,盆腔中平面剂量达DT 30.6Gy后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45Gy,腔内照射剂量、方法同研究组。总放疗时间是8-10周。病人因为节假日所延迟的放疗计划实施,治疗结束后需补加总剂量的10%-20%。放疗后4-5周同时开始介入化疗灌注药物:顺铂(DDP)100mgd1+长春新碱(VCR)lmg d1-d3+博莱霉素(BLM)30mg d1-d3,每三周重复一次,连用2个疗程。治疗中阴道镜下动态观察宫颈肿物的变化,记录外照射完肿瘤的消退情况和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对治疗后的早期毒副反应、近期疗效和生存率的评价。结果:①在外照射结束时发现,研究组:肿物完全消退有14例,局部呈小糜烂或小菜花状有10例,菜花或空洞无明显改变有0例。对照组:肿物完全消退9例,局部呈小糜烂或小菜花状有7例,菜花或空洞无明显改变有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tail=0.017)。②研究组与对照组中,菜花型肿物对放疗最敏感,而空洞型肿物对放疗最不敏感,菜花型肿物和糜烂型肿物脱落时间相似,而空洞型肿物改变在常规放疗组中普遍比超分割组晚1周左右。③早期毒副反应按RTOG/EORTC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评分为2-3分,在严密的对症处理后,均能完成全程治疗。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为Ⅰ-Ⅱ度,直肠反应发生率、膀胱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毒副反应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118,P=0.130)。研究组急性毒副反应发生时间普遍比常规组早,且粘膜反应发生较重。④在外照射结束后,研究组能较好的提高局部肿瘤消退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tail=0.017)。虽然近期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33,P=0.135),研究组有希望提高总体生存率,无瘤存活率和盆腔局控率。⑤随访时间是11-27个月(从放疗开始之日起),至截止日期共死亡6例,研究组1例(4.17%)死亡(局部未控),1例(4.17%)已出现远处转移(双肺转移):对照组4例(19.05%)死亡(局部未控),1例死亡(4.17%)全身转移,2例(9.52%)已出现局部复发。6例死亡病人和3例复发转移病人均是40-42岁的生育期妇女,两组老年患者的预后都较好。⑥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绘制1年生存率曲线(见图4)和总体累计生存率曲线(见图5),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P累=0.212)。结论:超分割放疗结合同期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安全有效,虽急性毒性反应发生早且较重,但患者均能耐受,后期反应组织损伤无增加。是否有提高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二、宫颈癌腔内热疗合并放疗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颈癌腔内热疗合并放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宫颈癌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试剂 |
1.1.3 疲乏量表 |
1.2 方法 |
1.2.1 资料的收集 |
1.2.2 血清激素水平的检测 |
1.2.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
2.2 组间MFSI-SF评分、FSI评分比较 |
2.3 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
2.3.1 组间血清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比较 |
2.3.2 组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
2.3.3 组间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
2.4 疲乏组患者MFSI-SF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4.1 MFSI-SF评分与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
2.4.2 MFSI-SF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5 疲乏组患者FSI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5.1 FSI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
2.5.2 疲乏组FSI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相关性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基础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
1.1.1 细胞培养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实验分组 |
1.1.5 热化放疗的方法 |
1.1.6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方法 |
1.1.7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1.1.8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方法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临床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
1.2.1 患者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2 同步放化疗及热疗的临床方案 |
1.2.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热疗协同放化疗实验结果 |
2.2 临床研究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
2.3 患者治疗前后的MFSI-SF及FSI评分对比 |
2.4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常规临床指标对比 |
2.4.1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抗癌近期疗效对比 |
2.4.2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对比 |
2.4.3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测定对比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1.1 研究类型 |
1.1.1.2 研究对象 |
1.1.1.3 干预措施 |
1.1.1.4 测量的结局指标 |
1.1.2 文献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1.7 GRADE结果总结表 |
1.8 技术路线和系统评价流程图 |
第二节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外文文献的基本信息分析 |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5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Meta分析结果 |
2.5.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1.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1.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1.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2.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2.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2.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3.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3.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3.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5.1 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5.5.2 温热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5.5.3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6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GRADE结果总结表 |
2.6.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结果总结表 |
第三节 讨论 |
3.1 癌症的流行病学分析 |
3.2 五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
3.3 肿瘤热学疗法的简介 |
3.4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基本原理 |
3.5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 |
3.6 研究结论 |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热疗试验研究的建议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癌因性疲乏及肿瘤热学疗法的相关综述 |
第一节 癌因性疲乏的简介 |
第二节 热学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热学疗法在五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
第四节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探讨与展望 |
第五节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Ⅰ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Ⅱ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参编专着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
致谢 |
(3)热疗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疗与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复发转移宫颈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不同分次剂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Ⅲ、IVa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目的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
第8章 附图 |
第9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一: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综述二: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4 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中英文对照及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文献综述) |
1.子宫颈癌的概述 |
2.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
2.1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适应证和方法 |
2.1.1 子宫颈癌的外照射放疗 |
2.1.2 子宫颈癌的腔内照射放疗 |
2.1.3 放疗总剂量和治疗时间 |
2.2 放疗治疗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改进 |
2.2.1 腔内放疗技术的发展 |
2.2.2 体外照射的发展 |
2.2.3 放射野的延伸 |
3.早期宫颈癌的放射治疗状况 |
3.1 术前放射治疗状况 |
3.2 术后放射治疗状况 |
4.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状况 |
5.复发转移宫颈癌的治疗 |
6.子宫颈癌的非常规放射治疗 |
6.1 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
6.2 子宫颈癌的超分割放疗 |
6.3 子宫颈癌的加速分割放疗 |
6.4 子宫颈癌的加速超分割放疗 |
6.5 子宫颈癌的大分割放疗 |
6.6 宫颈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 |
7.宫颈癌的化学治疗 |
7.1 新辅助化疗 |
7.1.1 新辅助化疗药物、方案及给药途径 |
7.1.2 动脉插管新辅助化疗 |
7.2 同步放化疗 |
7.2.1 同步放化疗的药物和方案: |
8.放疗后化疗 |
9.放疗后局部复发宫颈癌的治疗 |
10.热疗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 |
11.电化学治疗的应用 |
12.低氧放疗的应用 |
13.激光治疗的应用 |
14.激素替代治疗的应用 |
15.基因治疗的初步探讨 |
16.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研究 |
1.前言 |
2.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本组临床资料 |
2.1.1 入组条件 |
2.1.2 一般资料 |
2.1.3 分组方法 |
2.1.4 分期方法 |
2.1.5 放疗前临床检测 |
2.2 放射治疗方案 |
2.2.1 体位固定和摆位方法 |
2.2.2 放射野的设计 |
2.2.3 放射治疗仪器 |
2.2.4 放射治疗的具体计划 |
2.2.5 实施照射方案 |
2.3 同期介入化疗 |
2.4 放疗前准备 |
2.5 放疗中的处理 |
2.6 放疗后的处理 |
2.7 观察指标 |
2.8 疗效评价 |
2.8.1 疗效评价标准 |
2.8.2 急性放射毒性反应评分 |
2.8.2.1 一般周身反应及其处理 |
2.8.2.2 胃肠道反应及处理 |
2.8.2.3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
2.8.2.4 急性放射性膀胱炎 |
2.8.2.5 皮肤反应 |
2.8.2.6 血细胞反应 |
2.8.3 评价方法: |
2.8.4 补加方法: |
2.9 随访及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早期毒副反应 |
3.2 近期疗效: |
3.3 外照射完肿瘤的消退情况 |
3.3.1 阴道镜观察宫颈肿物变化情况: |
3.3.1.1 宫颈癌类型与消退的关系 |
3.3.1.2 肿瘤血管的动态变化 |
3.3.1.3 阴道壁的改变 |
3.4 随访情况及累积生存率: |
4.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已发表的综述: |
彩图 |
四、宫颈癌腔内热疗合并放疗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 马翊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D]. 李征. 兰州大学, 2018(02)
- [3]热疗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的评价[D]. 任永霞. 郑州大学, 2018(12)
- [4]复发转移宫颈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不同分次剂量的比较研究[D]. 苏晓科. 山西医科大学, 2013(S1)
- [5]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Ⅲ、IVa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D]. 邓敬锋.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6]108例宫颈癌病人放射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 董西莲. 护理研究, 2011(08)
- [7]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D]. 祁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护理[J]. 周英华. 吉林医学, 2008(18)
- [9]宫颈癌热化疗合并放疗的护理[J]. 李萍,杨玲,陆杰荣. 微创医学, 2007(06)
- [10]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研究[D]. 姚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