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法在纳米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微乳液法在纳米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一、微乳液法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闯[1](2021)在《铬离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危害物检测是食品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食品接触材料原料种类复杂,大量有害物质含量较低且在样品基质中共存,为确保检测的准确性,需要采取必要的前处理手段对目标物进行分离与富集。但目前多数样品的富集过程并不针对单一物质,不能实现对特定目标物的选择性富集,开发具有高效吸附和特异选择性的前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题以Fe3O4@m SiO2磁性复合微球为磁性载体,Cr(Ⅵ)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为模板分子,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磁性载体表面制备铬离子印迹聚合物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和吸附性测试实验对制得的两种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结构的分析和吸附性能的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磁性载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进行Fe3O4@m SiO2磁性微球的制备,TEM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两步法制得的磁性载体具有较清晰的核壳结构;以粒径为20 nm和200 nm的Fe3O4粒子为磁核制备Fe3O4@m SiO2,结果表明磁核为200nm的Fe3O4@m SiO2磁性微球表现出更好的分散性,该制备方法未破坏完整的Fe3O4晶体结构,Fe3O4@m SiO2磁性微球比表面积可达到792.5 m2/g。(2)铬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以模板离子重铬酸钾,功能单体水杨醛肟,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和交联剂EGDMA为铬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Ⅵ)-IIPs)制备的主要因素,设计正交实验得出制备Cr(Ⅵ)-IIPs的最优实验方案为重铬酸钾用量为0.1 mmol,水杨醛肟为0.6 mmol,-甲基丙烯酸为0.5 mmol,EGDMA用量为1.5m L,磁性载体用量为0.1 g。考察了吸附操作条件对IIP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吸附最佳p H为2,在此p H环境下,IIPs在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容量为145mg/g,该印迹聚合物对竞争离子Pb2+、Cu2+、Cr3+和Cr O42-选择系数为6.32、4.21、3.00和3.30,表现出良好的特异选择性,重复吸附-解吸过程6次后,该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仍能保持在93%左右,具备一定的重复使用性能,可应用于Cr(Ⅵ)的选择性分离富集。(3)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以所用功能单体种类、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与4-乙烯基吡啶(4-VP)用量比、加入交联剂体积为影响因素,得出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为选用功能单体4-VP,MDA与4-VP的摩尔比为1:4,交联剂用量为1m L;吸附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25℃条件下,该印迹聚合物在80min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容量为56.5mol/g,印迹聚合物对4,4’-次甲基-双(2-氯苯胺),4-氨基联苯和4,4’-四甲基二氨基二苯甲烷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2、5.84和3.68,重复吸附-解吸过程6次后,该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下降了约15%,能实现4,4’-二氨基二苯甲烷的选择性分离富集。

张阳[2](2021)在《纤维素原位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基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人们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大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至关重要。选择天然可持续高分子逐步代替部分石油基合成高分子是可行的方案。因此,本文围绕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并且来源广泛、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纤维素作为基本原料,同时在纤维素表面原位生成功能性纳米四氧化三铁,制备出了微、纳米结构的纤维素原位纳米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Cellulose@Fe3O4)。基于此结构,设计了不同的功能性复合材料。第一部分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在纤维素表面原位生成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粒子,并调控了纤维素表面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含量和分布。基于氢键的叠加性、协同性以及纤维素链物理纠缠相互作用,无需任何粘合剂,仅仅通过高温热压的方式就可以把Cellulose@Fe3O4压缩成全生物质、高机械强度、结构紧密的块状材料(BCFCs)。当纤维素表面纳米四氧化三铁含量为20 wt%时,块状材料的密度为1.7 g/cm3,压缩强度为213.6 MPa,并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能力。同时,本部分工作也证明以原位生成的填料的方式比机械共混的方式在增强复合材料方面更有优势。这种全新的生物质表面功能化策略不只适用于纤维素粉末,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的生物质材料,制备出一系列的可持续生物质材料。第二部分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在纤维素表面原位生成纳米四氧化三铁、纳米铁黄(FeOOH)及纳米普鲁士蓝粒子(PB),并制备出了红(Cellulose@Fe3O4)、黄(Cellulose@FeOOH)、蓝(Cellulose@PB)三原色复合材料(三原色粒子分别为纤维素含量的10 wt%)。通过调控纤维素表面三原色粒子的含量来调节复合材料的饱和度。基于三原色基本原理,三原色之间都是独立的,自然界的任何光都是由三种光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把三原色复合材料加入到聚合物基体中就可以实现可见光任意颜色的调配。为了证明这种着色策略的普适性,我们分别选择了环氧树脂(Epoxy)、聚醋酸乙烯酯(PVAc)以及聚苯乙烯(PS)作为聚合物基体,加入三原色复合材料后调配出了一系列不同的颜色。制备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紫外吸收能力。这种着色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制备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候性、着色持久、颜色可任意调节,为聚合物着色提供了新的可借鉴方法。第三部分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在纤维素表面原位生成纳米四氧化三铁(10 wt%)。利用碱/尿素/水体系低温条件,快速溶解了木质素、Cellulose@Fe3O4,在形成的均匀的溶液中加入钙离子以及环氧氯丙烷交联剂,基于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的双网络互穿策略,制备了磁性生物质水凝胶。制备出的磁性Cellulose@Fe3O4/Lignin-Ca2+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弹性,且压缩强度高达300 kPa(70%应变下)、优异的耐火性能以及紫外吸收性能(100%)。更重要的是,基于Fe3O4纳米粒子的光热效应,在近红外光(波长为808 nm)的照射下,磁性水凝胶可以实现表面光刻和切割,也可以在水下和狭小空间内等透近红外光材料中实现精准的光刻。因此,制备出的磁性水凝胶在光学、电子和传感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四部分工作,以第三部分的工作内容为基础,在碱/尿素体系低温溶解Cellulose@Fe3O4复合材料,加入环氧氯丙烷交联剂,通过控制交联时间实现自增稠、自增强、3D打印墨水的制备。运用3D打印技术和真空冷冻技术制备出了网状结构的磁性Cellulose@Fe3O4气凝胶。磁性纤维素基气凝胶是吸附和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理想吸附剂。磁性气凝胶中的Fe3O4纳米粒子作为磁性吸附有机物的捕捉剂和载体,提供了较大的活性中心,使有机污染物快速、稳定的结合在它的表面。磁性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效果取决于溶液pH值,磁性气凝胶对MB(5.6 mg/L,pH9)的去除效率为88.5%,在室温下几乎瞬间发生。此外,收集到的气凝胶-MB杂化物可以通过酸洗(pH3)重新活化磁性气凝胶,而气凝胶的吸附性能没有显着变化。磁性气凝胶能够快速、有效、循环地吸附有机物,为水质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可循环的方法。

方舒[3](2021)在《基于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硫化钼(Mo S2)是过渡金属族硫化物家族中研究最为典型的一种材料,由于其在光学、电化学以及物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质,可以被应用到传感器、电催化以及超级电容器等多个领域当中,被各界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时代材料之一。纳米材料由于其本身具有不同的形状、尺寸,故表现出多方面的优异特性,比较典型的包括催化性高、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以及表面活性高等。针对纳米材料而言,金属纳米粒子在应用范围上更加广阔,能够吸引研究界的重点关注;金属纳米粒子具有自由能高以及比表面积大的特征,当修饰电极处于电极表面的时候,能够明显提升电极灵敏度。通过把金属纳米粒子引入到修饰电极当中,能够催化出某些物质,同时还可以在快速检测方面大有可为。二维(2D)纳米材料氧化锌(Zn O),由于其二维结构所产生的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制造高性能电化学传感器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以石墨烯、碳纳米管以及炭黑等为代表的碳材料目标已经被普遍应用到了无机离子以及生物分子的电化学检测领域当中。在上述材料里面,碳纳米管与炭黑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特征,比如导电性能好、应用成本低、吸附性能强以及比表面积大等,所以在各类物质电化学检测当中应用较多,受到研究者们的喜爱。借助聚丙烯酸钠合成分散性良好的花状Mo S2结构,通过修饰贵金属纳米粒子、碳材料和氧化锌来加速电子转移,促进产生的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范围,可以大幅度提高电化学信号,进而提高灵敏度,降低检测限,因此,本论文主要致力于研究以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为基础的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Mo S2/Au NP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亚硝酸根的测定本工作成功制备分散性良好的Mo S2/Au NPs复合材料,并修饰在电极表面,可用于电化学检测亚硝酸根。通过循环伏安法(CV)以及电化学阻抗法(EIS)研究分析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修饰电极Mo S2/Au NPs/GCE提高了亚硝酸根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采用计时电流法(I-t)对亚硝酸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3.92×10-6~9.26×10-3mol·L-1浓度范围内,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0-8mol·L-1(S/N=3)。该实验说明了Mo S2/Au NPs复合材料对亚硝酸盐有很好的响应,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测定结果。可应用在实际水样中亚硝酸根的检测。二、Mo S2/Zn O/CB NP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的测定本工作中Mo S2/Zn O/CB NPs/GCE修饰电极能够是的抗坏血酸(AA)对应的氧化峰电流有明显增强。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等方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做出分析,发现经修饰后电极能够在对抗坏血酸方面表现出理想的电化学响应。在最优的检测条件之下,抗坏血酸所具备的检测线性范围为5×10-6~1×10-3mol·L-1,检出限为1×10-7mol·L-1(S/N=3)。此外,葡萄糖、尿酸、过氧化氢等物质对抗坏血酸的检测没有明显干扰,可用于血清中抗坏血酸的检测,且检测结果比较满意。三、Mo S2-Ru S2/MWCNT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多巴胺的测定本工作利用MWCNT与Mo S2-Ru S2纳米复合材料层层修饰电极,成功用于电化学检测多巴胺。通过CV、DPV等电化学方法对电极的性能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Mo S2-Ru S2/MWCNT/GCE电极针对多巴胺检测线性范围为5×10-6~5×10-4mol·L-1,而检出限则是6×10-7mol·L-1(S/N=3)。该方法快速、简单、高效,在尿样中检测多巴胺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善钊[4](2021)在《微纳米铜、钼和锌氧化物的控制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特殊,在电化学、光化学、敏感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众多的微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半导体催化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探索了以下三个研究内容:(1)使用水热法一步制取了纳米氧化铜空心球,在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该材料的影响后,基于软模板法与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过程提出了可能的形态演化机理。通过引入葡萄糖为还原剂成功制备出了氧化亚铜空心结构,证明了该结构的形成机理的可扩展性,能够为指导铜氧化物空心结构提供参考。通过对罗丹明B的降解,研究发现纳米氧化铜空心球的降解率为92.4%,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2)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出了三氧化钼空心管,分别研究了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对三氧化钼形貌结构产生的影响,就空心管结构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三氧化钼的形貌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光催化实验测定了制备产物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三氧化钼空心管在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了93.3%。表现出了优秀的光催化性能。(3)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锡掺杂氧化锌花球,通过SEM、XRD、XPS等对产物进行了充分的表征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产物,研究了条件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并最终提出了可能的生长机理。通过模拟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 B)测定了该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制备的锡掺杂氧化锌花球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了97.1%,而纯的氧化锌的降解率为90.2%,表明了掺杂提高了该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实现了对材料的有效改性。通过对以上三种物质的研究,本文探索了全新的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通过调控实验条件,实现了对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有效控制。基于上述三种材料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光催化性能以及提升光催化性能可行的方法。

刘小平[5](2020)在《稀土上转换材料/螺吡喃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多重响应性质》文中认为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药物载体被广泛用于药物的传递和可控释放,这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光响应性螺吡喃因其优异的光控响应行为可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理想材料,实现药物在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受控释放。光响应基元需要在紫外光下进行激发,而直接的紫外光照射无法实现较深的组织穿透,并会对组织产生损伤。合成方法上,螺吡喃分子空间位阻大,传统的方法难以实现有效聚合。本论文引入蒸馏沉淀聚合和模板法结合制备了以上转换纳米粒子为核,聚螺吡喃为壳的复合纳米粒子,材料具备NIR/pH响应性质,并经过体外实验和细胞应用实现了复合结构在体外和细胞内的药物控制释放行为。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高质量、分散均匀的同质稀土纳米核壳结构,针对粒子的疏水特性,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在核壳结构上包覆了乙烯基化的二氧化硅壳层,UCNPs@SiO2粒子表面丰富的双键结构为合成螺吡喃和甲基丙烯酸交联网状壳层提供了反应位点。采用蒸馏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分散性好的UCNPs@SiO2@SP-MA/MAA粒子,用HF刻蚀得到UCNPs@SP-MA/MAA粒子。2.探究了在紫外,近红外,可见光等不同光照条件下粒子的光致异构行为和回复过程,接触角的变化和粒径的光响应过程以及不同pH下粒子的pH响应过程。近红外照射照射下,UCNPs@SP-MA/MAA粒子的接触角从104.10°减小到77.18°,粒径从77 nm增长到99 nm,并在523 nm处出现了强的吸收峰,并在可见光下峰消失。同时,在不同pH下粒子粒径从pH=7.4的78 nm增加到pH=4.5的92 nm,经洗涤后粒径变化为80 nm。实验表明交联网状聚合物壳层的致密度,粒径变化,亲疏水性以及静电变化为粒子的药物释放和生物应用提供前期的准备和理论解释。3.粒子在中性条件下实现了药物的高负载率,其药物负载率达到10%,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表征载药粒子不同pH和光照条件下药物释放情况,在pH=4.5,NIR协同作用下DOX-UCNPs@SP-MA/MAA的药物累计释放率达到53.8%。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探究出UCNPs@SP-MA/MAA,DOX-UCNPs@SP-MA/MAA在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浓度对细胞存活性的影响,表明癌细胞的弱酸性环境和体外的近红外刺激DOX-UCNPs@SP-MA/MAA载药粒子进行药物释放,进而杀死乳腺癌细胞,这为该NIR/pH响应体系的生物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包中华[6](2020)在《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发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二氧化铈的结构性质、资源状况和实际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并说明了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各个参数对二氧化铈粒径的影响,同时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进行了比较。超重力旋转床制备过程研究了物料浓度、pH、分散剂用量、超重力旋转床参数、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于二氧化铈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同时,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Zeta电位、润湿性能、TG-DSC、XRD、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检测,进一步分析了在纳米二氧化铈制备过程中二氧化铈粉体的团聚状态、形貌、微观结构和晶体生长情况;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研究了使用不同的硝酸铈浓度、pH、填装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纳米CeO2粉末,并应用XRD、FE-SEM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及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比表面积及Zeta电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硝酸铈溶液初始浓度为0.7mol/L,初始pH为4-5,硝酸铈和碳酸氢铵摩尔比为1:3,分散剂OP-10的质量分数为30%,物料通入旋转床的流量为300ml/min,旋转床转速为1200r/min,铈的前驱体粉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的二氧化铈粒径最小,结晶效果最好。纳米氧化铈前驱体在溶液中以胶体状态存在,通过氨水调控前驱体溶液的pH值为9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最大,铈的前驱体溶液存在状态更稳定,不易发生团聚。OP-10分散剂溶液缩短了前驱体的润湿时间,显示着优于水溶液的润湿性能。在分散剂溶液中用氨水调控pH=9可使亲水性达到最大,分散效果最佳。通过XRD进行定性分析,前驱体在50℃干燥得到的产物为Ce2(CO3)3·8H2O,在100℃烘干时,前驱体分解为Ce2O(CO3)2·H2O和Ce(CO3)2O·H2O,当温度大于350℃焙烧时得到了二氧化铈纳米粉体。但是在650℃焙烧得到的二氧化铈粉体结晶效果最好。通过电镜分析,前驱体小颗粒被分散剂包裹,形状为细小的条形颗粒,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纳米而氧化铈形,貌类似于球形,且颗粒分散效果较好,粒度约在200nm左右。通过TEM对所制备的氧化铈的晶格条纹和晶体衍射进行了分析。使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测量晶格条纹规整区域的晶面间距,得到的晶面间距为0.19nm、0.27nm和0.32nm,正好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进行了衍射分析后,衍射斑点也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对应XRD测试结果,得到氧化铈的生长晶面为(220)、(200)和(111)。以Ce(NO3)3·6H2O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的粉末为单一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CeO2,结晶度良好。硝酸铈浓度低时制备的颗粒细小,形貌近似于球形;随着硝酸铈浓度增大和溶液pH降低,颗粒形貌从近球形变化为纤维棒状后又变为立方结构,但粒径明显增加;纤维棒状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83.4 m2/g。当浓度为0.1mol/L、pH=2时,CeO2溶胶的Zeta值最高,溶液稳定性良好,不易团聚。超重力技术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无论是设备成本、使用环境及操作要求还是在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铈结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超重力技术是工业化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理想方法。

王鑫[7](2020)在《碳基纳米复合材料控制合成与催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碳材料因其具有耐酸耐碱、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导电性高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吸附、电化学和医药工程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深入研究碳材料或者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结构表征及应用,对于发展材料制备科学和拓展碳材料的应用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间苯二酚-甲醛树脂(resorcinol formaldehyde,RF)碳材料为研究主体,溶胶-凝胶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RF复合材料的控制合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RF基铂碳催化剂的研制以及催化性能研究。初步探索了特殊构型RF及其复合材料的控制合成条件,为进一步制备新型复合材料提供了更多实验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包括:1.以胶体二氧化硅微球为核体材料,针对RF包覆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为增强核体材料与RF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核体颗粒进行合理化改性以改变其表面电性是实现RF成功包覆的关键。引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氨基官能团均能有效改变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负电性,从而成功实现Si O2@RF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组装。此外,核体颗粒表面电性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合成体系中自由粒子基团的富集予以实现。2.利用RF与二氧化硅微球形成核壳结构的特性,将Pt纳米粒子引入合成体系中,可以进一步构筑限域型铂碳催化材料(Pt@C)。研究发现,Pt@C对于硝基芳香化合物选择加氢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与负载型催化剂相比,其还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另外,我们也发现RF在碳化过程中也会对Pt活性位产生毒化作用,这为高效铂碳催化剂的研制提供了新的启示。3.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引入溶胶-凝胶合成体系中,控制合成了不同构型的RF产物。直链脂肪胺会诱导形成RF空心球构型,而且会使RF形成不同质地的碳材料,这可能与其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特性以及其与RF的相互作用有关。以上研究结果为组装新型核壳结构和制备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限域型MNP@C复合材料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有助于推进该类材料在生产实践中的真正应用。

赵程浩[8](2020)在《Au NP/PB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产生了能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其可逆的稳定性、小电压光学性质可调的性质,可以应用于建筑等领域,达到节能的目的。普鲁士蓝因具有开放框架结构的优点,常被应用于电致变色材料中,然而由于带隙较宽,其电子导电性较差。传统通常使用与高导电材料复合或掺杂等方法提高材料本身导电性,却忽略了薄膜与基底间的高接触电阻,如何降低接触电阻成为研究重点。此外还存在薄膜发生破碎、脱落的问题。金纳米粒子由于具有可控的费米能级、高导电率和强抗氧化性,可与普鲁士蓝半导体薄膜形成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并且界面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可有效缓解体积膨胀产生的压应力。本文以普鲁士蓝为研究对象,通过界面修饰金纳米粒子,降低接触电阻、提高界面稳定性,满足对其响应速度和循环性能的需求。为制备单分散性好的金纳米粒子,并实现对纳米粒子粒径的调控,利用阶跃电沉积法在ITO基底上合成金纳米粒子。对粒子的粒径、单分散性、光谱特性进行表征,以研究成核电压、生长电压和生长时间对金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通过调节生长电压和生长时间,可以实现最有利于金纳米粒子单分散性的生长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一调节成核电压,可以获得一系列单分散性好、粒径可控的金纳米粒子。研究了Au NP/PB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恒电压法在修饰金纳米粒子的ITO基底上沉积普鲁士蓝薄膜,通过控制沉积时间,获得最大光学调制范围的复合薄膜。由于复合薄膜更低的接触电阻增大了界面电荷转移,因此具有快速的响应时间:tb=1.88s、tc=1.19s。同时,薄膜表面裂纹和体积膨胀的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循环性能从1500圈保持36.5%提升至保持98.9%。为探索界面修饰金纳米粒子提升普鲁士蓝电致变色性能的机理,对单一薄膜和复合薄膜进行EIS、XPS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一方面,高比表面积的金纳米粒子增大了与普鲁士蓝间的电接触面积,并且通过与配位水掺杂半导体性质的普鲁士蓝之间通过电荷交换形成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约90%;另一方面,单分散性好的金纳米粒子促进普鲁士蓝在界面处的均匀生长,降低压应力并通过界面耦合增大结合力,提高循环性能。

孙维艳[9](2020)在《纳米CeO2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铈(CeO2)因独特的电子效应、氧空位理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众多制备方法中微乳液法因“可控合成”优势而深受青睐。常规的水基微乳液体系,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污染。为满足制备生产过程的绿色清洁化,本课题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非水微乳液纳米粒子制备体系。首先通过对非水微乳体系的研究,确定了三组分体系的三元相图,筛选出了适宜的非水微乳液体系:AEO-3/正辛烷/甲醇。采用UV-Vis光谱和染色法确定了该非水微乳液为W/O型,可提供纳米液滴作为微反应器来合成纳米CeO2粒子。此外测得非水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CeO2的较优条件如下:m(AEO-3)︰m(正辛烷)=4︰6,c(Ce(NO3)3)浓度0.3 mol/L,c(NaOH)浓度0.9 mol/L,甲醇质量分数14%。利用该非水微乳液体系在较优条件下制备了纳米CeO2,与水热法、直接沉淀法制得的纳米CeO2进行比较。通过热重、XRD、SEM等手段对制备的CeO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EO-3/正辛烷/甲醇非水微乳液体系制备的纳米CeO2是萤石结构且纯度较高,颗粒分散均匀呈球状,颗粒尺寸位于10~20nm,而水热法、直接沉淀法制备的纳米CeO2团聚相对严重。将非水微乳液法、水热法、直接沉淀法制得的纳米CeO2作为载体制备了Ni-CeO2催化剂并对甲烷重整进行催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以非水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CeO2为载体的Ni-CeO2催化剂能提高镍的分散性,具有一定的抗积碳能力。相比较水热法、直接沉淀法制备的纳米CeO2为载体的Ni-CeO2催化剂而言,具有更高效的催化性及稳定性,甲烷与二氧化碳转化率都高于43%。此外,还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铈对甲醇燃油的催化作用。将含有纳米氢氧化铈粒子的非水微乳液体系加入甲醇燃油中,结果表明添加氢氧化铈助剂的甲醇燃油燃烧更加完全,能明显降低尾气中的HC、NOX等有害物质的排量,实现了甲醇燃油的清洁排放。

王娇[10](2020)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相行为、物化性质及其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SFME)体系与传统微乳液(SBME)体系具有相似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质,但不含有对环境有害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酶促反应、化学反应和纳米材料合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构建新型SFMEs体系,研究其结构、性能,对拓展SFMEs体系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分别选取卤代烃和酯类为油相、异丙醇为“双溶剂”,构建了多个SFMEs体系,分别研究了各体系的相行为、物化性质及其在SiO2、BaCrO4、TiO2等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水/异丙醇/三氯乙烯SFME体系的构建及其在SiO2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水/异丙醇/四氯乙烯SFME体系的相行为、增溶性能及其在BaCrO4合成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SFME模板法合成纳米TiO2及其光催化性能。一、绪论简述了微乳液的概念及发展历程。阐述了SFMEs的定义、表征方法及其在酶促反应、化学反应和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二、水/异丙醇/三氯乙烯SFME体系的构建及其在SiO2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构建了水/异丙醇/三氯乙烯新型SFME体系。(1)通过目视滴定法绘制了SFME体系在25°C下的三元相图,采用电导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表面张力法、动态光散射法和电镜法等研究了体系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质。(2)以O/W型SFME为模板,分别合成了实心(SSNs)、中空(HSNs)和蛋黄-蛋壳(SYSNs)结构的SiO2纳米材料,并考察了模板组成、硅源正硅酸四乙酯(TEOS)浓度和催化剂氨水的浓度对SYSNs粒径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微乳液液滴尺寸的增大、TEOS和氨水浓度的增加,SYSNs的粒径逐渐增大,从而可对SYSNs的尺寸进行调控。(3)分别考察了合成的SSNs、HSNs和SYSNs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及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随比表面积的增大,合成的SiO2纳米材料对MB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其中,SYSNs的吸附量最大,为33.14 mg g-1。三者对MB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三、水/异丙醇/四氯乙烯体系的相行为、增溶性能及其在BaCrO4合成中的应用构筑了水/异丙醇/四氯乙烯SFME体系。(1)利用电导法将SFME体系的单相区划分为水包油(O/W)、双连续(B.C.)和油包水(W/O)三种类型,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表面张力法进行了测定,结果均与电导法吻合。(2)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考察了SFME体系对一些金属盐类(K3Fe(CN)6、CoCl2、CuCl2)和生物大分子(核黄素)的增溶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对上述无机盐和核黄素均具有很强的增溶能力。CoCl2和核黄素的增溶实验证明了W/O微乳液液滴的形成。(3)以W/O型SFME为模板合成了BaCrO4纳米材料,改变反应时间可调控其尺寸。四、SFME模板法合成纳米TiO2及其光催化性能构建了水/异丙醇/乙酸乙烯酯SFME体系。(1)绘制了SFME体系在25°C下的三元相图,采用电导法将体系的单相区划分为水包油(O/W)、双连续(B.C.)和油包水(W/O)三个亚微区,并以甲基橙为探针,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考察了微环境极性的变化规律。(2)采用微乳液法-水热法联合技术,合成了TiO2纳米粒子(Nano-TiO2),考察了水热温度、钛源(TBT)及氨水加入量对Nano-TiO2形貌、尺寸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TiO2的结晶度逐渐升高。而TBT和氨水的浓度主要影响样品的分散性。(3)基于SFME模板法辅之煅烧法在高温下合成了尺寸相对较大的Nano-TiO2,并考察了煅烧温度对其形貌和晶相的影响。(4)考察了合成的Nano-TiO2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样品的光催化活性与结晶度、晶型等有关,在相对较高的水热条件下合成的TiO2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

二、微乳液法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乳液法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铬离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害物的前处理方法与主要吸附材料
        1.2.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主要制备方法
        1.2.3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常用载体和功能单体
        1.2.4 磁性载体的制备与表面改性
        1.2.5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e_3O_4@m SiO_2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Fe_3O_4@m SiO_2 的制备
        2.1.4 Fe_3O_4@m SiO_2表面氨基修饰
        2.1.5 Fe_3O_4@m SiO_2 的表征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Fe_3O_4@m SiO_2的制备影响因素
        2.2.2 红外光谱表征
        2.2.3 X-衍射分析
        2.2.4 热重分析
        2.2.5 磁滞回曲线
        2.2.6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磁性铬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磁性铬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3.2.4 磁性铬离子印迹材料的表征实验
        3.2.5 Cr(Ⅵ)-IIPs的吸附实验方法
        3.2.6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r(Ⅵ)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3.3.2 磁性铬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影响因素
        3.3.3 Cr(Ⅵ)-IIPs的表征结果分析
        3.3.4 pH对吸附结果的影响
        3.3.5 Cr(Ⅵ)-IIPs的等温吸附性能研究
        3.3.6 Cr(Ⅵ)-IIPs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7 Cr(Ⅵ)-IIPs的选择吸附性
        3.3.8 Cr(Ⅵ)-IIPs的重复利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4’-二氨基二苯甲烷磁性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3.1 磁性载体的制备
        4.3.2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3.3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实验
        4.3.4 吸附实验方法
        4.3.5 数据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4,4’-二氨基二苯甲烷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
        4.4.2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的影响因素
        4.4.3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表征结果
        4.4.4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5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等温吸附性能研究
        4.4.6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4.4.7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重复利用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纤维素原位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的简介
    1.3 纤维素化学结构
    1.4 纤维素的溶剂
        1.4.1 离子液体溶剂体系
        1.4.2 碱/尿素溶液体系
    1.5 纤维素的功能化
        1.5.1 纤维素纳米化
        1.5.2 纤维素的矿化
    1.6 纳米四氧化三铁(Fe_3O_4)
        1.6.1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1.6.2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表面修饰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思路与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7.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2章 具有磁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全生物质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纯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纤维素原位Fe_3O_4纳米粒子
        2.2.4 磁性块状材料的制备
    2.3 实验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磁性块状材料的合成
        2.4.2 纤维素和纤维素原位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
        2.4.3 磁性块状材料的断口形貌
        2.4.4 机械性能
        2.4.5 磁性性能
        2.4.6 可降解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纤维素原位三原色纳米粒子用于聚合物着色与紫外防护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纤维素原位三原色纳米粒子的制备
        3.2.3 三原色复合材料调节聚合物颜色
    3.3 实验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三原色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3.4.2 原位生成三原色粒子的形貌
        3.4.3 三原色复合材料的表征
        3.4.4 三原色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3.4.5 三原色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机械性能
        3.4.6 三原色聚合物颜色的调配
    3.5 结论
第4章 具有光刻性能的生物质水凝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生物质水凝胶的制备
    4.3 实验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生物质水凝胶的制备
        4.4.2 生物质水凝胶的结构和形态分析
        4.4.3 生物质水凝胶的机械性能
        4.4.4 生物质水凝胶的热性能
        4.4.5 生物质水凝胶的光刻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3D打印磁性气凝胶用于有机物的吸附与收集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水凝胶Cellulose@Fe_3O_4墨水的制备
        5.2.3 3D打印磁性的纤维素气凝胶
    5.3 实验表征方法
        5.3.1 磁性水凝胶的流变学分析
        5.3.2 磁性气凝胶对有机物的吸附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ellulose与Cellulose@Fe_3O_4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分析
        5.4.2 Cellulose@Fe_3O_4墨水的流变学性质
        5.4.3 Cellulose@Fe_3O_4气凝胶的结构和微观形态
        5.4.4 Cellulose@Fe_3O_4气凝胶吸附有机物(次甲基蓝)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3)基于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电化学传感器
        1.1.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1.1.3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1.4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1.5 电化学传感器的展望
    1.2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
        1.2.1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简介
        1.2.2 二硫化钼的简介
        1.2.3 二硫化钼的结构与性质
        1.2.4 二硫化钼的制备
        1.2.5 二硫化钼的应用
        1.2.6 二硫化钼的展望
    1.3 金纳米粒子
        1.3.1 金纳米粒子的简介
        1.3.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1.4 炭黑
        1.4.1 炭黑的性质
        1.4.2 炭黑的制备
        1.4.3 炭黑的应用
    1.5 碳纳米管
        1.5.1 碳纳米管的简介
        1.5.2 碳纳米管的性质
        1.5.3 碳纳米管的改性方法
        1.5.4 碳纳米管的应用
    1.6 氧化锌纳米材料
        1.6.1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简介
        1.6.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
        1.6.3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MoS_2/Au NP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亚硝酸盐的电化学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MoS_2/Au NPs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5 修饰电极的表征
        2.2.5.1 材料表征
        2.2.5.2 电极表征
        2.2.6 电化学检测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修饰电极的表征
        2.3.1.1 Mo S_2、Mo S_2(加 PAAS)、Mo S_2/Au NPs(加 PAAS)修饰电极的形貌表征
        2.3.1.2 层层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2 亚硝酸根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3.3 pH对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4 扫描速度对硫酸联氨响应的影响
        2.3.5 MoS_2/Au NPs/GCE对亚硝酸根测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6 MoS_2/Au NPs/GCE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2.3.7 干扰物质对MoS_2/Au NPs/GCE检测的影响
        2.3.8 实际样品中亚硝酸根的测定及回收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oS_2/ZnO/CB NP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MoS_2/ZnO/CB NPs复合材料的合成
        3.2.4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5 修饰电极的表征
        3.2.5.1 材料表征
        3.2.5.2 电极表征
        3.2.6 电化学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修饰电极的表征
        3.3.1.1 Mo S_2、Mo S_2/Zn O、Mo S_2/Zn O/CB NPs修饰电极的形貌表征
        3.3.1.2 层层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2 抗坏血酸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3 二硫化钼、氧化锌和炭黑纳米粒子比例的优化
        3.3.4 p H对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5 扫描速度对抗坏血酸响应的影响
        3.3.6 MoS_2/ZnO/CB NPs/GCE对抗坏血酸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3.7 MoS_2/ZnO/CB NPs/GCE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探究
        3.3.8 干扰物质对MoS_2/ZnO/CB NPs/GCE检测的影响
        3.3.9 实际样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及回收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oS_2-RuS_2/MWCNT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多巴胺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4 修饰电极的表征
        4.2.4.1 材料表征
        4.2.4.2 电极表征
        4.2.5 电化学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修饰电极的表征
        4.3.1.1 Mo S_2-Ru S_2NPs、MWCNT、Mo S_2-Ru S_2/MWCNT修饰电极的形貌表征
        4.3.1.2 层层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2 多巴胺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3 MoS_2-RuS_2/MWCNT比例的优化
        4.3.4 pH对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5 扫描速度对多巴胺响应的影响
        4.3.6 MoS_2-RuS_(2/)MWCNT/GCE对多巴胺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4.3.7 MoS_2-RuS_2/MWCNT/GCE的重现性和抗干扰性探究
        4.3.8 实际样品中对多巴胺的测定实验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微纳米铜、钼和锌氧化物的控制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1.1 纳米材料的分类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2 纳米材料的应用
        1.2.1 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2.2 纳米材料在废水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
        1.2.3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2.4 纳米材料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
    1.3 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溶剂热法/水热法
        1.3.2 模板法
        1.3.3 微乳液法
        1.3.4 微波合成法
        1.3.5 溶液-凝胶法
    1.4 无机纳米材料与光催化性能的关系
        1.4.1 无机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4.2 无机纳米材料提升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选题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氧化铜空心球的控制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氧化铜空心球的形貌表征和分析
        2.3.2 尿素用量对样品的影响
        2.3.3 SDS的添加量对样品的影响
        2.3.4 乙醇的量对样品的影响
        2.3.5 反应时间对样品的影响
        2.3.6 形成机理的讨论
        2.3.7 制备的氧化亚铜空心球的分析
        2.3.8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三氧化钼的形貌控制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氧化钼空心管形貌表征和分析表征
        3.3.2 反应时间对样品的影响
        3.3.3 PEG-2000 的用量对样品的影响
        3.3.4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样品的影响
        3.3.5 三氧化钼空心管的形成机理
        3.3.6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花球状锡掺杂氧化锌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Sn~(4+)/Zn~(2+)比制备产物的形貌表征和分析
        4.3.2 草酸钠的添加量对样品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对样品的影响
        4.3.4 形成机理的讨论
        4.3.5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稀土上转换材料/螺吡喃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多重响应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材料的介绍及其发光原理
        1.2.1 稀土发光材料介绍
        1.2.2 稀土上转换材料发光原理
    1.3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
    1.4 上转换材料的组成
    1.5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5.1 共沉淀法
        1.5.2 热分解法
        1.5.3 水热/溶剂热法
        1.5.4 溶胶-凝胶法
    1.6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1.6.1 二氧化硅包覆法
        1.6.2 聚合物包裹法
        1.6.3 表面配体交换法
        1.6.4 配体氧化法
    1.7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8.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8.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表征
    2.3 实验方法与技术
        2.3.1 NaYF_4:Yb~(3+)/Tm~(3+)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
        2.3.2 NaYF_4:Yb~(3+)/Tm~(3+)@NaYF_4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
        2.3.3 NaYF_4:Yb~(3+)/Tm~(3+)@NaYF_4@SiO_2复合微球的合成
        2.3.4 1?-(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3?,3?-二甲基-6-硝基螺-(2H-1 苯并吡喃-2,2?-二氢吲哚)单体(SP-MA)的合成
        2.3.5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SiO_2@螺吡喃/甲基丙烯酸复合微球的合成
        2.3.6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聚甲基丙烯酸复合微球的合成
        2.3.7 样品的表征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2.4.2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上转换发光光谱分析
        2.4.3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2.4.4 SiO_2包覆的复合微球的形貌分析
        2.4.5 SP-MA的近红外图谱分析
        2.4.6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甲基丙烯酸复合微球形貌分析与讨论
        2.4.7 OA-UCNPs,UCNPs@SiO_2,UCNPs@SiO_2@SP-MA/MAA,UCNPs@SP-MA/MAA的FTIR光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甲基丙烯酸的光响应/pH响应行为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表征
    3.3 实验方法与技术
        3.3.1 1 ?-(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3?,3?-二甲基-6-硝基螺-(2H-1 苯并吡喃-2,2?-二氢吲哚)单体(SP-MA)的合成
        3.3.2 UCNPs@SP-MA/MAA粒子的合成
        3.3.3 样品的表征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SP-MA在 UV/Vis照射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2 在UV/Vis光下包覆前后UCNPs@SiO_2,UCNPs@SP-MA/MAA粒子的紫外吸收峰
        3.4.3 在NIR/Vis条件下UCNPs@SP-MA/MAA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4 NIR光照下UCNPs@SP-MA/MAA粒子亲疏水性的变化
        3.4.5 不同光照条件、pH下 UCNPs@SiO_2@SP-MA/MAA,UCNPs@SP-MA/MAA粒子的粒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和生物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表征
    4.3 实验方法与技术
        4.3.1 NaYF_4:Yb~(3+)/Tm~(3+)@NaYF_4@SP-MA/MAA复合微球的药物负载
        4.3.2 在不同pH下载药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复合微球的药物控制释放行为
        4.3.3 光照和pH共同作用下载药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复合微球的药物控制释放行为
        4.3.4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复合微球的细胞活性探究
        4.3.5 不同光照条件下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螺吡喃复合微球的细胞活性探究
        4.3.6 样品的表征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UCNPs@SP-MA/MAA粒子的载药探究
        4.4.2 DOX-UCNPs@SP-MA/MAA粒子的p H释放行为
        4.4.3 在NIR/pH协同作用下DOX-UCNPs@SP-MA/MAA载药粒子的释放行为
        4.4.4 UCNPs@SP-MA/MAA与 DOX-UCNPs@SP-MA/MAA纳米粒子的细胞活性
        4.4.5 光照前后UCNPs@SP-MA/MAA,DOX-UCNPs@SP-MA/MAA粒子的细胞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1.2 二氧化铈简介
        1.2.1 二氧化铈的结构与性质
        1.2.2 二氧化铈的资源状况
    1.3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1.3.1 微乳液法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喷雾热分解法
        1.3.5 金属盐水解法
        1.3.6 超重力法
    1.4 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所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3.1 物料浓度、pH和分散剂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1 物料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2 pH对粒度的影响
        3.1.3 分散剂对粒度的影响
    3.2 流量和转速对二氧化铈粒度的影响
        3.2.1 物料流量对粒度的影响
        3.2.2 超重力选转床转速对粒度的影响
    3.3 Zeta电位分析
    3.4 润湿性能分析
    3.5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径的影响
        3.5.1 原料TG-DSC分析
        3.5.2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3.6 XRD衍射分析
    3.7 二氧化铈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3.7.1 二氧化铈形貌粉体
        3.7.2 二氧化铈微观结构分析
    3.8 小结
4 使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4.1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XRD晶体结构分析
        4.2.2 FE-SEM形貌分析
        4.2.3 粒径与比表面分析
        4.2.4 Zeta电位分析
    4.3 小结
5 实验机理分析与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5.1 实验机理分析
    5.2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碳基纳米复合材料控制合成与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碳材料的概述
    1.2 碳材料的种类
        1.2.1 碳球
        1.2.2 碳纳米管
        1.2.3 石墨烯
        1.2.4 介孔碳
    1.3 碳基复合材料
        1.3.1 负载型
        1.3.2 包覆型
    1.4 包覆型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水热法
        1.4.3 溶剂热法
        1.4.4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5 微乳液法
        1.4.6 自组装法
    1.5 包覆型碳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1.5.1 催化
        1.5.2 吸附
        1.5.3 电化学
        1.5.4 生物医学
    1.6 选题目的与依据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合成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3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
        2.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Zeta电位测量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2.5 催化性能测试
3 RF树脂包覆硅球核壳材料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方法
        3.2.1 有机配体修饰下SiO2@RF的制备
        3.2.2 官能团修饰下SiO2@RF的制备
        3.2.3 SiO2诱导下RF的包覆
    3.3 无修饰SiO2微球表面RF树脂的包覆研究
    3.4 配体修饰下SiO2微球表面RF树脂的包覆研究
        3.4.1 修饰配体类型对RF包覆的影响
        3.4.2 修饰配体用量对RF包覆的影响
        3.4.3 其它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RF包覆的影响
    3.5 官能团修饰对RF包覆的影响
    3.6 RF树脂包覆机理
    3.7 本章小结
4 Pt-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铂碳催化剂S-Pt@C的制备
        4.2.2 铂碳催化剂M-Pt@C的制备
        4.2.3 硝基芳香化合物选择加氢反应
    4.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4.4 催化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具有特殊构型RF材料的设计合成
    5.1 引言
    5.2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RF树脂构型的影响
        5.2.1 制备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直链脂肪胺存在下RF树脂合成研究
        5.3.1 直链脂肪胺用量的影响
        5.3.2 醇水比例的影响
        5.3.3 烷基链长的影响
        5.3.4 结构表征
        5.3.5 空心结构合成机理推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Au NP/PB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普鲁士蓝的基本性质及制备方法
        1.2.1 基本性质
        1.2.2 制备方法
    1.3 普鲁士蓝复合材料提高导电性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碳材料的复合
        1.3.2 导电聚合物的复合
        1.3.3 纳米颗粒的复合
    1.4 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的原理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试剂
    2.3 材料表征
        2.3.1 SEM测试
        2.3.2 FT-IR 测试
        2.3.3 XPS测试
        2.3.4 XRD测试
    2.4 电致变色性能测试及计算
        2.4.1 循环伏安测试
        2.4.2 原位光谱测试
        2.4.3 响应时间测试
        2.4.4 循环稳定性测试
        2.4.5 着色效率的计算
        2.4.6 交流阻抗测试
第3章 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1 成核电压的影响
        3.1.1 微观形貌表征
        3.1.2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3.2 生长电压的影响
        3.2.1 微观形貌表征
        3.2.2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3.3 生长时间的影响
        3.3.1 微观形貌表征
        3.3.2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u NP/PB 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Au NP/PB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4.1.1 复合薄膜的制备
        4.1.2 微观形貌表征
        4.1.3 结构成分分析
        4.1.4 元素价态分析
    4.2 Au NP/PB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4.2.1 循环稳定性测试
        4.2.2 循环伏安特性曲线测试
        4.2.3 可见-近红外透过率变化范围测试
        4.2.4 响应时间测试
        4.2.5 着色效率测试
    4.3 金纳米粒子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交流阻抗谱分析
        4.3.2 XPS分析
        4.3.3 机理阐述
        4.3.4 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纳米CeO2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2 CeO_2 材料概述
    1.3 纳米CeO_2材料应用
        1.3.1 催化剂中的应用
        1.3.2 光催化中的应用
        1.3.3 抛光粉中的应用
        1.3.4 电化学中的应用
        1.3.5 紫外吸收剂中的应用
        1.3.6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 纳米CeO_2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法
        1.4.2 气相法
        1.4.3 液相法
        1.4.3.1 沉淀法
        1.4.3.2 溶胶-凝胶法(Sol-Gelrt)
        1.4.3.3 水(溶剂)热法
        1.4.3.4 微乳液法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2 非水微乳液体系的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元相图的绘制
        2.3.2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与染色法研究非水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2.3.3 电解质浓度对AEO-3/正辛烷/甲醇非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2.3.4 AEO-3/正辛烷/甲醇非水微乳液体系合成纳米CeO_2配比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CeO_2的制备
    3.1 前言
    3.2 纳米CeO_2材料的制备
        3.2.1 非水微乳液法
        3.2.2 水热法
        3.2.3 直接沉淀法
    3.3 纳米CeO_2的表征
        3.3.1 热重(TG and DTA)表征
        3.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eO_2 前驱体热重分析
        3.4.2 CeO_2 晶体扫描电镜分析
        3.4.3 CeO_2 晶体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4.4 CeO_2 晶体透射电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CeO_2对甲烷重整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评价装置
        4.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2.2 催化剂催化活性评价装置
    4.3 催化剂的表征
        4.3.1 催化剂热重(TG)分析
        4.3.2 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3 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催化性能测试
        4.4.2 Ni-CeO_2 催化剂热重分析
        4.4.3 Ni-CeO_2 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
        4.4.4 Ni-CeO_2 催化扫描电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纳米CeO_2对甲醇燃油催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方法与装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参比油与试验油发动机速度特性
        5.3.2 参比油与试验油发动机负荷特性
        5.3.3 试验油与参比油排放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相行为、物化性质及其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微乳液
    2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
    3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表征方法
        3.1 电导法
        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3 表面张力法
        3.4 动态光散射法
        3.5 电镜法
    4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4.1 酶促反应
        4.2 化学反应
        4.3 纳米材料合成
    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异丙醇/三氯乙烯SFME体系的构建及其在SiO_2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相图的绘制
        1.2.2 电导率的测量
        1.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1.2.4 表面张力的测定
        1.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测定
        1.2.6 动态光散射(DLS)的测定
        1.2.7 SiO_2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1.2.8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异丙醇/三氯乙烯SFME体系的三元相图
        2.2 SFME的性质
        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SFME微环境的极性
        2.2.2 SFME体系的表面张力
        2.3 TEM测定SFME的结构
        2.4 以O/W型 SFME为模板合成SSNs、HSNs、SYSNs
        2.4.1 SFME模板组成对SYSNs合成的影响
        2.4.2 正硅酸乙酯浓度及氨水浓度对SYSNs合成的影响
        2.4.3 不同结构SiO_2纳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比较
        2.4.4 不同结构SiO_2纳米材料对MB的吸附动力学及比较
    3 结论
第三章 水/异丙醇/四氯乙烯SFME体系的相行为、增溶性能及其在BaCrO_4合成中的应用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相图的绘制
        1.2.2 电导率的测量
        1.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1.2.4 表面张力的测定
        1.2.5 金属盐类和生物大分子在体系中的增溶性能测定
        1.2.6 铬酸钡纳米材料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元相图
        2.2 电导率的测定
        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2.4 表面张力的测定
        2.5 金属盐类和生物分子在W/O SFME中的增溶
        2.5.1 K_3Fe(CN)_6 的增溶
        2.5.2 CoCl_2 的增溶
        2.5.3 CuCl_2 的增溶
        2.5.4 核黄素的增溶
        2.6 BaCrO_4 纳米材料的合成
        2.6.1 W/O型微乳液合成BaCrO
        2.6.2 反应时间对BaCrO_4纳米材料合成的影响
    3 结论
第四章 SFME模板法合成纳米TiO_2及其光催化性能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相图的绘制
        1.2.2 电导率的测量
        1.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1.2.4 TiO_2 纳米材料的合成
        1.2.5 TiO_2 纳米材料的光催化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异丙醇/乙酸乙烯酯SFME体系的相行为
        2.2 微乳液法与水热法相结合制备TiO_2纳米粒子
        2.2.1 水热温度的影响
        2.2.2 钛源(TBT)及催化剂(氨水)的影响
        2.3 微乳液法与煅烧相结合制备TiO_2纳米粒子
        2.4 Nano-TiO_2 的光催化性能
    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微乳液法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铬离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郭闯. 江南大学, 2021(01)
  • [2]纤维素原位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张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 方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微纳米铜、钼和锌氧化物的控制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 李善钊.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稀土上转换材料/螺吡喃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多重响应性质[D]. 刘小平.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6]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D]. 包中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7]碳基纳米复合材料控制合成与催化应用[D]. 王鑫. 辽宁师范大学, 2020
  • [8]Au NP/PB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D]. 赵程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纳米CeO2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D]. 孙维艳. 中北大学, 2020(11)
  • [10]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相行为、物化性质及其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D]. 王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微乳液法在纳米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