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能看懂中药处方吗(论文文献综述)
谷雪松[1](2020)在《基于“肾司二便”理论运用补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肾司二便”理论运用补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评价补肾法对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为“肾司二便”理论提供临床实践支持。方法:1.研究一文献研究,人工检索三大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中国知网),以“便秘”、“中医”、“中药”等为检索词,收集近5年治疗便秘的相关方剂,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便秘用药潜在的规律特点。2.研究二临床研究,选取120例以气阴两虚为主要表现的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黄芪汤+增液汤治疗基础上加用制首乌20克、肉苁蓉30克、桑葚30克(药性一阴一阳一平,寓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对照组不加补肾药物。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2月、3个月后随访、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符合条件的便秘方剂99个,时间跨度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本研究中药共151味,总用药次数940次,治疗便秘用药较多的为补气药(22.16%)、理气药(15.54%)、补血药(12.70%)、泻下药(11.08%);从单味药来看,使用频率依次为白术(58)、当归(53)、麻子仁(44)、甘草(43)、黄芪(40)、枳实(36)、肉苁蓉(33)、生地(33)、厚朴(25)、杏仁(24)。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临床症候总评分,治疗1月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治疗1月后,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2月后,评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周自发平均排便比较,治疗1月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2月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3月后随访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治疗便秘用药较多的为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泻下药;单味药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白术、当归、麻子仁、甘草、黄芪、枳实、肉苁蓉、生地、厚朴、杏仁。反推临床,便秘多见虚秘。2.补肾法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中医症状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改善周平均自发排便次数,降低复发率,这可能与虚之本在肾有关。3.“肾司二便”理论可能在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支持。
马得汶[2](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冉德学[3](2014)在《浅谈中西医结合》文中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给某位患者治疗开中药处方时,完全的用中医的理论,这时必须忘掉西医的理论;开西药处方时,完全的用西医的理论,这时必须忘掉中医的理论,而不是同时用中西医的理论混合在一起给患者来开处方。1无论什么病用中药必须辨证1.1比如中医用中药治疗感冒时,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开中药,也不管寒热虚实、气虚血虚,用西医的理论去治疗感冒,效果未必见效。如果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会收到很好的疗效。1.2又比如治疗癌症,一见到癌症患者,医生就先想到清热解毒、以毒攻毒、活血化瘀,把中医的理论简单化,就用这三条理论作依据,
艳鸣[4](2013)在《你能按中药处方准确用药吗》文中研究说明一般说,西医治表但见效快,中医治本但见效慢。还有一种说法:急病看西医,慢病服中药。尤其是在农村,对于一般的常见病、季节病,用中药治疗不仅省钱,而且方便。但中药治病不仅对药的配伍非常讲究,而且对于煎药方法也有诸多要求。如果不注意按医生提示的特殊要求去做,往往会产生浪费或达不到疗效。可是,对许多人来说,对于医生提示的那些方法,要么不知它的意思,要么置若罔闻。本文特介绍医生常会用到的一些提示词的含义,以便读者理解它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煎好中药。
朱缨,王琳[5](2011)在《中药调剂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思想,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职中药调剂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文章阐述了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学习方法,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医药行业的就业岗位为导向,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高职药学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朱缨,王琳,宋广大[6](2011)在《高职《中药调剂》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文章对高职《中药调剂》精品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发展方向这几个方面来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满足药学岗位对应用性、技能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为药学类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管仕伟[7](2011)在《叶橘泉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叶橘泉(1896—1989年),浙江吴兴人,为我国现代着名的中医药大家。研究其"方证学"思想、中西医结合思想、本草学思想等。文章就叶橘泉学术思想各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发现他的思想对今天仍然还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家深思。
贺彩虹[8](2011)在《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文中研究指明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性之中就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喜剧电影正是其最具活力和最具观众缘的类型之一。喜剧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对于电影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但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文以载道的思想意识和注重教化的政治功能使得喜剧电影受到严重束缚,即使在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电影人的娱乐意识逐渐增强,喜剧电影也呈现出繁荣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痼疾。然而,当前泛喜剧文化的整体社会语境呼唤喜剧电影的良性发展,广大观众期待深入人心的健康喜剧,当前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喜剧电影的激活和带动,众多电影人在喜剧电影方面的努力和在广大观众中的深入影响应该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本论文以喜剧性笑的发生作为逻辑起点,从喜剧性营构的特殊规律和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在喜剧电影中的应用出发,充分发掘喜剧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具体模式,通过对中外喜剧和喜剧电影理论的研究,结合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实际,参照喜剧心理学、观众接受学、电影叙事学等观点,从探询喜剧性营构的规律出发进入喜剧电影的文本内部,对通过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喜剧情境、喜剧语言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的策略加以全面剖析,并从接受学的角度对喜剧产生的文化土壤进行探源式追问,从文化学的维度对喜剧内蕴的人文内涵和近年来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喜剧建构模式的同时对我国喜剧电影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喜剧电影的繁荣与发展。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于笑的发生原理进行了考辨与梳理,分别从优越理论、不和谐理论、解脱理论等三个不同的理论路向对人类哲学和美学史上的有关笑论进行总结,从中发现笑的来源往往与我们同类的某种缺陷、癖病或不自量力的固执己见以及由此带来的受挫性遭遇有关系。并厘定了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的相关概念,从世界喜剧电影、中国喜剧电影的源起出发回顾其发展历程。第二章从类型和风格的角度概述中国19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现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文化多元,电影的娱乐价值渐渐彰显,而喜剧电影的类型在分化和杂糅中不断满足着观众的娱乐诉求;从现实与超现实的两极风格对喜剧电影的不同倾向进行梳理,指出只有将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分寸,才能够创作出成功的喜剧作品。最后,在总结类型与风格衍化得失的基础上以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为例,分析其艺术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三章为喜剧叙事研究,指出叙事视点的转换、叙事知情权的分配、叙事时空的倒错以及运用间离手段等都是有效的喜剧叙事技巧;而在叙事结构方面,不同的结构样式也会带来效果各异的喜剧情节;一些永恒不变的喜剧母题对应着不同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喜剧叙事的不变策略。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叙事方面还不够成熟,而近年来伴随着戏仿叙事的运用,戏仿喜剧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喜剧模式,不过,风生水起的群起效仿却并未带来真正有力的喜剧创作,反而加重了近期喜剧电影中浮躁庸俗的闹剧风潮。第四章为喜剧人物研究,分别从喜剧人物的身份、喜剧人物的性格以及喜剧人物的生存境遇等几个方面对喜剧电影如何利用人物营构喜剧性效果进行了探析,从身份地位上说,他们往往是地位低下甚至较为卑微的小人物,或者是某些脱离常态的“大人物”;从性格上看,他们或具备某种无法摆脱的癖病,或具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距离甚远的大胸怀而与社会环境不合;从生存境遇看,不断受挫陷入窘境又是他们常见的人生遭遇,而从结局看,他们又往往在某种阴差阳错的巧合和偶然中解决危机成就愿望。最后,从喜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对中国喜剧电影中喜剧人物塑造的得失进行了辨析,指出对喜剧人物塑造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喜剧电影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五章为喜剧情境研究,在喜剧电影中,由人物、时空环境或意外事件作为推动力,由误会、巧合、错位等策略,制造出某种假定性的喜剧情境乃是喜剧性的重要基础。其中喜剧情境的假定性往往成为最有效的喜剧前提。中国喜剧电影多从喜剧情境的营构出发去制造喜剧效果,从而带来了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小品化的喜剧电影往往能够带来即时性的喜剧效果,而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入闹剧化,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和回味的空间。第六章为喜剧语言研究,通俗化和陌生化的双重要求使得喜剧性语言的营构既需采用传统的曲艺技巧和修辞策略,又要运用戏仿、拼贴等手段将喜剧语言的营构推至狂欢化的境地。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论是冯小刚的京味幽默,还是冯巩的津味调侃,不论是近年来古今拼贴的话语狂欢,还是方兴未艾的方言荟萃,都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喜剧语言的新风潮。然而如果仅仅将喜剧性的营构停留在语言的表层,那么喜剧的层次也必然将难以提升,如果仅仅把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流行语作为喜剧电影的终极目标,那么其总体意义必将大打折扣。结语部分对喜剧电影之于当下与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展望,指出当前观众更需要优秀的喜剧电影,而优秀喜剧电影需要创作者想象力和智力的发挥,同时指出,虽然喜剧性的笑可以作为喜剧电影的目的,但属于未来的真正喜剧还应落实到对人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对人类的热情与悲悯中,怀有诚意的创作,才能创造出既有喜剧效果又富精神内涵的高质量喜剧影片。
黄萍[9](2010)在《去处(中篇小说)》文中研究说明一我在这个柜台的箱子里已经整整呆了两年三个月二十九天了。人们在这个箱子里翻来翻去、挑来挑去、选来选去,可从来就没把我选中。有很多次,有些人的手曾碰到过我,可他们最后还是挑选了那些看上去漂亮一点的同伴。
杨发成[10](2010)在《门诊中药处方书写中常见问题》文中指出目的:促进中药处方规范化。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门诊中药处方3658张,对不规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不规范处方共计1215张,也就是说大约三分之一处方存在问题,我院处方不规范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结论:中药处方不规范现象应引起重视,并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中药处方书写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二、你能看懂中药处方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能看懂中药处方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肾司二便”理论运用补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便秘的研究 |
1.1 病名来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1.4 中医中药治疗的优缺点 |
1.5 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 |
1.6 从中医来看便秘与肾的关系 |
1.7 当前便秘的中医治疗现状 |
2.西医对便秘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病因及发病机理 |
2.3 诊断及存在的问题 |
2.4 治疗及存在的问题 |
3.基于数据的中医治疗便秘文献用药研究 |
3.1 绪言 |
3.2 文献来源 |
3.3 检索方法 |
3.4 文献选择 |
3.5 数据录入及处理 |
3.6 统计分析 |
3.7 结果 |
3.8 讨论 |
3.9 结论与不足 |
第二部分 运用补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
1.绪言 |
2.病例来源 |
3.病例入选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病例纳入标准 |
3.4 病例排除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终止标准 |
3.7 脱落标准 |
3.8 研究对象的临床质量控制 |
4.研究方法 |
4.1 一般治疗 |
4.2 药物制备 |
4.3 治疗方法 |
4.4 观察指标 |
4.5 统计学分析 |
5.结果 |
5.1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
5.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5.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5.4 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 |
5.5 两组治疗后周平均自发排便次数比较 |
5.6 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 |
5.7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从中医来探讨便秘 |
1.1 中医便秘与肾的关系 |
1.2 当前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优缺点 |
2.从现代医学探讨便秘与肾的关系 |
2.1 现代医学便秘与肾的关系 |
2.2 探讨现代医学治疗便秘的不足 |
3.选药的意义 |
4.临床对比分析 |
5.便秘治疗的未来展望 |
6.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便秘认识及治疗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便秘中医文献部分列表 |
附录2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
一、进入田野点 |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
一、甲状腺疾病 |
二、患者访谈 |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一、患者自我评估 |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
一、择医 |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
一、医生们的“早课” |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
三、晚上熏香查房 |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
一、寻医问药 |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
三、其他做法 |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
一、医生的作用 |
二、认真行赛拜布 |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
结语 |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浅谈中西医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无论什么病用中药必须辨证 |
2用中医的理论开西药处方疗效显着 |
3中医西医优点案例分析 |
4中医不要畏惧“病名” |
(4)你能按中药处方准确用药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名前标加工方法 |
二、药名后标煎服方法 |
(5)中药调剂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的设置吻合高职教育的岗位需要 |
(一) 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
(二) 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
(三) 教学项目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
二、教学策略 |
(一)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
(二)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
三、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
四、项目化的教学设计, 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效果 |
五、通过分层次, 项目化教学,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
(6)高职《中药调剂》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中药调剂》课程设置 |
1.1 课程性质 |
1.2 设计思路 |
2 教师队伍的建设 |
3 教学内容 |
3.1 针对性和适用性 |
3.2 教材及相关资料 |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 教学条件 |
5.1 校内设备与环境 |
5.2 校外建设与利用 |
6 教学效果 |
7 建设方向 |
7.1 学科梯队建设 |
7.2 教材建设 |
7.3 实训基地的建设 |
7.4 校企业合作, 工学结合 |
8 结束语 |
(7)叶橘泉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方证学”的思想 |
2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
3 关于研究本草药物学的思想 |
4 重视中外交流 |
5 以中医科普为己任 |
6 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教育 |
(8)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喜剧电影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笑的发生原理与喜剧形式 |
第三节 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 |
第四节 中国喜剧电影历史概况 |
第二章 类型与风格:1990 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新变 |
第一节 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文化语境 |
第二节 喜剧电影类型的分化与杂糅 |
第三节 喜剧电影的两极风格呈现 |
第四节 喜剧电影类型与风格衍化的得与失 |
第三章 喜剧叙事模态研究 |
第一节 喜剧叙事概说 |
第二节 喜剧叙事结构常见样式 |
第三节 喜剧叙事母题与大团圆结局 |
第四节 喜剧叙事运用的得与失 |
第四章 喜剧人物研究 |
第一节 喜剧人物概说 |
第二节 喜剧人物身份设置 |
第三节 喜剧人物性格设置 |
第四节 喜剧人物生存境遇设置 |
第五节 喜剧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
第五章 喜剧情境研究 |
第一节 喜剧情境概说 |
第二节 建构喜剧情境的常见模式 |
第三节 营造喜剧情境的文化探源 |
第四节 喜剧情境运用的得与失 |
第六章 喜剧语言研究 |
第一节 喜剧语言概说 |
第二节 喜剧语言的传统营构方式 |
第三节 喜剧语言营构方式的当下嬗变 |
第四节 喜剧语言的人物及会话要素 |
第五节 喜剧语言运用的得与失 |
结语:喜剧电影之于当下和未来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990 年以来中国主要喜剧电影(导演)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门诊中药处方书写中常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分析结果 |
3. 不规范中药处方常见问题 |
3.1 处方前记不全; |
3.2 处方书写字迹潦草: |
3.3 药名书写不规范: |
3.4 省略脚注: |
3.5 药味偏多: |
3.6 计量单位不规范: |
3.7 不符合组方原则: |
3.8 处方中药物重复: |
4. 结语 |
四、你能看懂中药处方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肾司二便”理论运用补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谷雪松.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3]浅谈中西医结合[J]. 冉德学. 内蒙古中医药, 2014(17)
- [4]你能按中药处方准确用药吗[J]. 艳鸣. 农村百事通, 2013(23)
- [5]中药调剂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究[J]. 朱缨,王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11)
- [6]高职《中药调剂》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J]. 朱缨,王琳,宋广大. 价值工程, 2011(30)
- [7]叶橘泉学术思想研究[J]. 管仕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6)
- [8]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D]. 贺彩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9]去处(中篇小说)[J]. 黄萍. 边疆文学, 2010(09)
- [10]门诊中药处方书写中常见问题[J]. 杨发成.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