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异步串行通讯接口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熊美俊[1](2021)在《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精密驱动装置在微电子、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发兼具大行程、高精度特性的精密驱动装置对于提升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制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设计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宏动结构的磁路及磁场特性;其次,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多场耦合模型,并规划了其定位运动控制策略;然后,提出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搭建及程序调试;最后,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的驱动电源和定位测试实验系统平台,并测试了输出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音圈电机的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宏动音圈电机轴、径向截面的磁通分布和内部的磁场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宏动音圈电机气隙处的磁通在整体上分布均匀,其输入电流和输出力呈线性关系。(2)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磁-机-电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机电和电气时间常数对电机控制模型的影响;在建立电流源、电流PI控制器、前馈补偿器和PID控制器等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整体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采用T型速度曲线位移控制算法,规划了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定位的前馈-反馈闭环控制策略。(3)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的供电、通讯和下载电路、数模及模数转换电路、双向程控电流源的主电路、电流模式切换和采样电路;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控制的主程序、串口通讯及解析程序、FPGA的数模及模数转换程序、T型速度曲线的位移规划程序、前馈补偿PID程序和电流补偿PI程序。(4)测试了双向程控电流源的电流输出性能,实验结果为:在仅正电流和正、负电流连续输出两种模式下分别输出0~5 A和-5A~5 A,其电流输出非线性度分别达到了 0.0032和0.0050,平均电流输出精度分别低于0.45%和0.55%;测试了宏动音圈电机的运动定位性能,实验结果为:该宏动音圈电机的最大定位行程为48 mm,定位误差小于2.5μm,实际位移曲线与设定位移曲线跟随度较高。图[108]表[4]参[73]。
谢英男[2](2020)在《基于CANopen与以太网的嵌入式运动控制器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运动控制系统中的运动控制器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传统的集中式运动控制器结构复杂、各环节之间耦合度高、抗干扰能力差及不易维护的特点,设计、验证和分析了一种具有易于维护、系统柔性强且能够实现分布式控制和远程控制的嵌入式运动控制器。借鉴于国内外运动控制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本文所提出的运动控制器设计方案将计算机网络和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运动控制器中。首先,使用以太网将运动控制指令传送到嵌入式运动控制器;其次,嵌入式运动控制器与伺服驱动系统之间通过搭载有开放式应用层协议CANopen的CAN现场总线进行相互通讯,从而实现伺服驱动系统的控制。本文的主干部分介绍了运动控制器的硬件平台及固件程序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思路。硬件设计部分介绍了基本硬件环境和外围接口的实现;软件设计部分则按照数据传递的流程,层次化地介绍了网络通讯接口的实现、交互响应过程、数控代码解析与处理方法、基于时间分割法的圆弧插补方法、轨迹连续和速度规划方法以及基于CANopen开放式协议和CAN现场总线的运动控制方法。文章的最后,使用以立式铣床为代表的三轴直角坐标系数控装置作为实验对象,对本文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实验验证及误差和精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按照本文介绍的硬件和软件方案设计的嵌入式运动控制器能够对数控程序中常用的指令代码进行解析并能够较为精确地控制伺服驱动系统进行圆弧和直线轨迹的运行,运行过程中速度稳定、运动轨迹较为精确。
郭俸佐[3](2020)在《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是某型号雷达动态参数测试的关键设备。本文通过滑轨试验模拟弹载雷达系统的实际测试工况,基于此设计了一套兼容多种高速通信总线、具有多通道数据采集、高速率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存取功能、并且能够承受11g过载的雷达模拟实验的数据记录设备。搭配远程控制供配电遥控设备组成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在总结项目的功能需求及技术指标之后,将系统设计划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部分,并在设计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部分的功能仿真与指标测试。系统硬件由四块板卡组成,数据记录设备中的核心主控板搭载ZYNQ芯片作为整个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控制器;高速数据通讯板卡设计了系统高速数据通讯模块——光纤通讯、DDR SDRAM缓存与多路千兆以太网通讯,另外主控外围辅助电路和系统电源模块也在此板卡;串行通讯与数据采集板卡则包含串行通讯电路与模拟量采集模块、DDR缓存模块与CF存储模块等接口电路,其中串行通讯电路中有LVDS通讯、RS-485通讯等。远程配电遥控板卡实现了远程控制、系统配电、断电延时的功能。系统软件主要是固件逻辑开发和驱动程序设计两部分,在固件逻辑中首先是ZYNQ PS与PL主控通讯逻辑,用于PS与PL数据交互;在串行通讯逻辑中介绍了RS-485通讯逻辑、RS-232通讯逻辑等;另外还有20路模拟量采集逻辑、PL DDR SDRAM缓存控制逻辑以及CF卡存储逻辑设计。而驱动程序中基于多核ZYNQ中断与共享内存的方式实现多路千兆以太网通讯链路的设计,满足系统要求的多网口数据传输的功能。最后,本文对设计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部分硬件及逻辑仿真,同时利用已有的设备条件进行了硬件与软件测试。在硬件仿真中对抗高过载保护壳进行结构力学仿真与高速信号完整性进行仿真,逻辑中主要对设计的部分通信功能逻辑与存储逻辑进行仿真。在硬件测试中主要对板卡进行部分功能性测试,软件测试中主要对以太网链路的收发功能与系统速率指标进行测试,其单端口具备800Mbps的平均通信速率。系统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王志伟[4](2019)在《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相控阵敏感器由信号处理器、波控机、T/R组件和天线四部分组成,为保障相控阵敏感器的各项性能,需要在相控阵敏感器的研制、生产、交付和使用等各个阶段对其进行严格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鉴于此,本课题研制一套便携式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该设备能够模拟多个环境实现对相控阵敏感器整机级和组合级的全部功能指标测试,快速的为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评测数据,确保相控阵敏感器达到全部技术要求,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保驾护航。针对相控阵敏感器测试设备集成度低、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XI和FMC双重总线的解决方案,主要方法为:测控设备选用便携式控制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开发了基于PXI总线的模拟采集卡、1553B通讯卡和异步422通讯卡。板卡均采用“载卡+夹层卡”的结构形式,载卡和夹层卡设计遵循可支持高10Gb/s的信号传输速率FMC总线接口标准,通过标准化总线形式将I/O接口与FPGA分离开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本文重点介绍了载卡的电源管理、可编程控制器、总线接口的关键电路和夹层卡模数转换模块、1553B总线模块的关键电路设计;详细说明了各功能模块FPGA逻辑架构和时序关系。应用软件方面选择NI公司的Lab VIEW作为开发和调试平台,针对软件中同步和实时性的问题,测试软件主要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并结合同步队列技术,多线程技术主要通过高效率的生产者/消费者结构来实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针对T/R组件多阵列多通道收发系统的大工作量测试,测试软件通过控制硬件资源实现了自动测试。软件中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基于VISA库的驱动程序设计、上位机界面的设计、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测试流程的设计和数据管理方法的设计。硬件和软件高度配合共同完成对相控阵敏感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测试任务,文章最后给出了测控设备的验证测试方法。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现已交付用户使用,运行状态良好、可靠,能够满足相控阵敏感器的全部测试需求,同时具有操作便捷、集成度高、通用性强、可维修性高等特点。
董磊[5](2019)在《某模拟飞控机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模拟飞控机是一种应用于某型号雷达系统的测试设备,它在测试与判断雷达系统的运行状态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雷达系统研制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测试的接口类型越来越多、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对具备多接口测试功能的模拟飞控机设备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强烈。并且,雷达系统的测试环境多变且经常出现多场合调度情况,所以在模拟飞控机设备研制工作中还应考虑设备便携、运输方便的需求。本文以雷达系统的实际测试需求为出发点展开研究,研制出了一套多接口、小型化的模拟飞控机设备。本文首先总结了设备的功能和指标需求,并对研制方案进行了讨论,然后按照确定的方案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详细地设计。系统硬件采用多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分成三个硬件板卡来实现,核心主控板上搭载ZYNQ SoC芯片作为系统主控制器;光纤外设板卡上设计了系统所需的全部外设接口电路,并且考虑到高速信号的完整性将光纤通道接口电路也设计在该板卡中;串行通讯板则包括1553B、RS485、RS422等通讯接口电路。系统软件由固件逻辑和嵌入式软件组成,在固件逻辑中首先在ZYNQ PL上设计了所有通讯方式的数据传输逻辑模块,然后从PS引出两路总线,AXI-Lite总线用于控制各逻辑模块的寄存器,AXI-Stream总线用于传输测试过程中产生的通讯数据;在嵌入式软件中首先对Linux操作系统进行了移植,并设计了设备树文件来描述硬件信息,然后提出了一种通讯协议可配置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法,根据此方法设计出的应用软件能够通过读取协议表来配置软件界面和数据处理方式,修改协议表即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雷达系统。最后,本文对研制的模拟飞控机设备进行了系统地测试,在硬件上测试了板卡电源和外设功能,在软件上测试了协议可配置功能和数据文件存储及共享功能,在软硬件联调中对各通讯方式的接口速率和处理周期进行了测试,各项测试结果均符合设备的性能要求。而且,设备在实际现场联调过程中能够完成对最小5ms通讯周期的实时数据传输、处理、显示和存储等各项工作。
李腾飞[6](2019)在《多功能电声测试系统的蓝牙通讯接口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多功能电声测试系统不能测试蓝牙电声设备的缺陷,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对电声测试系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改进了多功能电声测试仪。将USB HID(Universal Serial Bus Human Interface Device)通信改为稳定性好、速度快的USB转串口(Universal Serial Bus to Serial UART Interface)通信方式;设计了输出通道直流控制模块,实验证明通过闭环控制能够将输出通道的直流偏置控制在0.1mV以内;改进了功率放大模块的设计,实验证明通过这些改进,成功消除了输出通道的工频电磁干扰噪声,并减小了热噪声。设计了比专业声卡更适用于电声测试系统的音频接口。计算机可通过USB CDC(Universal Serial Bus Communication Device Class)协议与音频接口进行通信。实验证明,音频接口的输入和输出通道的幅频特性,输出通道的THD+N(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Noise),输入通道的SNR(Signal to Noise Ratio)参数均优于专业声卡,并且做到了录音和播放的完全同步。设计了适用于电声测试系统的蓝牙通讯接口。计算机可通过USB HID协议与其进行通信,监测其运行状态,控制蓝牙电声设备的连接和音频协议的选择,还可以通过USB Audio协议与其进行音频数据传输。设计了通信设备管理模块。使得采用USB转串口、USB CDC、USB Audio、USB HID通信方式的多种设备能够在同一上位机软件的控制下高效而稳定地进行通信,组成蓝牙电声测试系统。设计了实现同步录音的新方法,冲激信号标记法。实现了音频接口与蓝牙电声设备之间录音和播放的同步。图81幅,表4个,参考文献52篇。
周正驰[7](2019)在《全自动提花手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针织行业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成的产业链。其中全自动提花手套机作为编织机的一种,其效率高、成本低、定制性强,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为了稳固住国内市场,并且扩展国外市场,本课题设计改良了现阶段国内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电控系统,能够适应七针、十针、十三针等针板,可以编织各种特殊形状的手套,以及更多、更复杂的提花花型,满足了现今人们对手套品质、美观程度日渐提高的要求。同时,提高控制系统稳定性,增加更多的功能模块,提升了机器生产效率,可以一人管理数十台机器,并且机头编织速度达到1.5m/s,平均每6分钟完成一双复杂的提花成人手套,比传统机器效率提高了 2~3分钟左右,大大减少了如今日益提高的人力成本。因此本课题开发的新型全自动提花手套机控制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价值。本文首先叙述了针织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研究背景,并着重介绍了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技术分析。接着说明了本课题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机械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之后根据功能需要和技术指标制定了硬件系统方案和软件系统流程,并提出了以两路独立CAN总线为通讯方式,多硬件单板的电控系统方案以及使用ARM+CPLD的多处理器结构提高产品性能。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设计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了对伺服电机,8台步进电机,16个电磁铁以及12个选针片的协调动作控制,4台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控制,以及人机交互功能模块的设计。同时,介绍了整个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包括了花型解析流程,编织控制逻辑,步进电机控制流程,CPLD逻辑控制步骤以及各通讯协议。最后,所设计的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经过模块测试以及多次的现场联调,完成了目标要求。并在之后近一年的国内外市场检验下,不断的更新升级,使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辅助功能越来越多,人机交互系统更为人性化。相比较国内其他的全自动提花手套机,有着高性价比的市场优势。
冉自博[8](2014)在《基于U盘高速串行数据记录器设计》文中指出现代化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要求应用于其中的数据存储设备具备存储高速数据和海量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在对GPS导航数据的存储方面。在调研当前存储测试技术发展动态及学习掌握USB传输协议、FAT文件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存储技术、USB总线技术及MFC程序上位机软件开发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以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28控制USB接口芯片CH376读写U盘数据,添加FPGA控制读写大容量Flash数据作为高速数据缓冲以实现脱离计算机存储高速串行数据至U盘功能的设计方案,其数据为两路波特率均为460800bps的422总线串行数据。采用现场数据存储、事后通过计算机读取U盘的方式获取数据,并使用自行开发的上位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U盘高速串行数据记录器主要由大容量数据缓冲和单片机读写U盘模块构成,相对于传统的U盘读写设计方案,其关键技术及创新点有:(1)首次以U盘作为高速串行数据记录器的存储介质,应用于飞行参数数据记录器系统中。数据遵循FAT文件系统格式,采用“日志式”文件管理办法以文件形式存储,可通过回事后收U盘并由计算机直接读取,具备标准的USB2.0接口,数据存储容量为8GB,并可通过更换大容量的U盘而升级,U盘数据写入速度可达到64Kbps,可记录两路波特率为460kbps的串行数据,单次数据记录时间可达40小时,能够处理的数据最大输入速度为156KBps,存储可靠性高。(2)具有Flash数据断点续存功能。设计了专门的掉电检测电路,以MAX709作为掉电检测电路的核心器件,在系统电源电压欠压或因故切断时,掉电检测电路及时反馈掉电信息,采用VHDL语言编写断点地址保护程序,实现Flash数据断点续存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因电源故障带来的损失。(3)具有抗强冲击、防静电功能的结构设计。针对U盘数据记录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保护结构选用金属材料以达到静电屏蔽作用,带有推拉式U盘槽保护结构的设计保证电路在工作过程中U盘连接稳定,从而使数据存储可靠。由MFC编程的上位机软件对测试数据处理、分析,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彭超[9](2013)在《PXI可重构串行通讯模块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串行通讯模块在工业控制、通讯以及测试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在不同的应用中,其通讯协议往往不同,从而增加了用户成本和系统集成难度。FPGA可重构技术的出现为此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FPGA能够在运行过程中对其全部或部分逻辑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使硬件系统的更新或修改变得十分容易,提高了硬件系统的资源利用率。目前,可重构技术在工业制造、医疗、航天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可重构技术扩展至串行通讯模块的设计中具有明显地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可重构仪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可重构仪器以及串行通讯模块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对主流生产厂商的FPGA的重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对FPGA可重构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具备本地重构以及远程重构能力的PXI串行通讯模块。该模块以Xilinx公司的Virtex-5系列FPGA作为重构硬件基础,由重构载板和功能板构成,增强了设计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在重构载板设计中,通过System ACE CF配置方式实现本地重构功能;利用Virtex-5系列FPGA内嵌的TEMAC硬核以及开源的LwIP协议栈实现以太网功能,进而结合System ACECF配置方式实现远程重构功能。除支持目前的可重构串行通讯模块外,该载板可作为主控板挂接在根据不同需求而设计的功能板上,从而使整个仪器模块具备可重构能力,实现同一硬件通过重构对不同测试需求的适应。最后,对本地重构、远程重构、通讯功能进行了测试。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可重构串行通讯模块不仅可以通过本地触发重构实现基于System ACE CF配置方式下的本地重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以太网远程发送配置数据文件并触发重构来取得远程重构功能的效果。从多个方面验证了FPGA重构技术的巨大优势。本文对于其它从事该项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梁宇[10](2012)在《某雷达自动测试系统研制》文中认为雷达用于实现对目标的准确定位,帮助武器系统锁定目标,继而命中并摧毁目标。因此,雷达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对目标的定位精度,继而影响了整个武器系统的功效。本课题研究某型号雷达的自动测试系统,用于在研制、生产、维护过程中对雷达的性能指标进行详细、全面的测试,有力保证了雷达工作的可靠性。本文详细分析了某型号雷达的测试需求,提出了基于PXI总线平台的雷达自动测试系统总体方案。整个系统由PXI机箱及嵌入式控制器、数据采集卡、专用串行通讯卡、信号转接组合、供电组合、自检组合、运动目标支架以及回波信号模拟器组成。该系统实现了雷达的供电控制及状态监测,雷达基本电气参数的测量,以及与雷达的同步485定时通讯、专用异步422通讯和基于TCP、UDP协议的以太网通讯等功能,且满足测试系统小型化的需求。详细介绍了自研的专用串行通讯卡和自检组合的设计方法。专用串行通讯卡集标准异步422通讯、专用异步422通讯、同步485定时通讯功能于一身,分别实现了运动目标支架的控制、遥测设备与雷达通讯的模拟、飞控机与雷达定时通讯的模拟,且各通讯能够并行工作,降低了系统成本。自检组合基于DSP和FPGA的系统架构,实现了对雷达工作流程、测试信号以及多种通讯功能的模拟,为系统全面自检奠定了基础,其中对以太网通讯接口的模拟采用以太网协议芯片W5300实现,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使用LabWindows/CVI软件平台完成了测试系统软件的开发,系统软件采用VISA技术、ODBC技术、多线程技术进行设计,主要由测试管理软件、仪器驱动软件、手动测试软件、自动测试软件四部分组成。整个软件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思想,满足通用性和可移植性的要求。系统联调结果表明,该雷达自动测试系统能够完成现阶段雷达的全部测试项目,符合雷达的测试需求。
二、高速异步串行通讯接口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异步串行通讯接口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宏微复合驱动器研究现状 |
1.4 音圈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和磁路、磁场分析 |
2.1 引言 |
2.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组成 |
2.3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 |
2.3.1 宏动音圈电机永磁体设计 |
2.3.2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设计 |
2.3.3 宏动电机磁轭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
2.4 宏动音圈电机磁路分析 |
2.4.1 磁路原理 |
2.4.2 宏动电机轴向截面磁路分析 |
2.4.3 宏动电机径向截面磁路分析 |
2.5 宏动音圈电机磁场仿真分析 |
2.5.1 磁场数值分析理论 |
2.5.2 宏动音圈电机整体电磁场仿真 |
2.5.3 宏动音圈电机轴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
2.5.4 宏动音圈电机径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
2.5.5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推力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3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模型建立和运动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学模型 |
3.2.1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模型 |
3.2.2 宏动音圈电机力-电模型 |
3.3 宏动音圈电机动态特征参数分析 |
3.4 宏动音圈电机闭环控制设计 |
3.4.1 控制系统组成 |
3.4.2 双向程控电流源控制模型 |
3.4.3 电流及位移闭环控制器模型 |
3.5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过程运动学规划 |
3.6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3 DSP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3.1 DSP功能介绍和型号选择 |
4.3.2 DSP供电电路及晶振电路原理图设计 |
4.3.3 JTAG下载调试电路原理图设计 |
4.3.4 串行通讯端口设计 |
4.4 双向程控电流源硬件电路设计 |
4.4.1 双向程控电流源整体方案设计 |
4.4.2 FPGA工作原理介绍 |
4.4.3 FPGA外围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
4.4.4 电压转电流功率增大运放调整电路设计 |
4.4.5 电流采样电路和电流模式切换电路设计 |
4.5 本章总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DSP与FPGA开发软件环境 |
5.3 总体系统主要程序组成 |
5.4 DSP程序设计 |
5.4.1 DSP主程序设计 |
5.4.2 串口接收与发送程序设计 |
5.4.3 T型速度曲线位移规划程序设计 |
5.4.4 前馈补偿PID位置控制程序设计 |
5.4.5 位移反馈程序设计 |
5.5 FPGA程序设计 |
5.5.1 FPGA主程序设计 |
5.5.2 FPGA功能模块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实验系统构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
6.1 引言 |
6.2 实验设备组成 |
6.3 电流源输出电流性能实验 |
6.4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性能实验测试 |
6.4.1 有无前馈补偿位置闭环测试实验 |
6.4.2 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和不同加速时间定位性能测试实验 |
6.4.3 宏动音圈电机最大定位行程试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基于CANopen与以太网的嵌入式运动控制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运动控制器的结构方案与若干关键技术 |
2.1 系统总体结构方案的设计 |
2.2 以太网与TCP/IP协议栈 |
2.3 CAN现场总线与CANopen应用层协议 |
2.4 插补方法与速度前瞻规划方法 |
2.4.1 数控技术中的插补方法 |
2.4.2 连续轨迹与速度前瞻规划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运动控制器的硬件结构方案 |
3.2 ARM微控制器及其周边电路部分 |
3.2.1 Cortex-M3 系列ARM微控制器介绍 |
3.2.2 ARM微控制器的最小系统 |
3.2.3 周边辅助功能电路 |
3.3 通讯接口部分 |
3.3.1 以太网通讯接口 |
3.3.2 CAN总线通讯接口 |
3.3.3 串行通讯接口 |
3.4 数字量输入输出部分 |
3.5 电源供应部分 |
3.6 印刷电路板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动控制器的固件程序设计 |
4.1 运动控制器固件的层次化结构 |
4.2 以太网数据通讯接口的程序设计 |
4.3 交互响应与状态控制程序设计 |
4.4 数控G代码解析与插补预处理程序设计 |
4.5 圆弧插补的实现 |
4.6 连续轨迹与速度前瞻规划的实现 |
4.7 速度曲线的生成与时间片分割 |
4.8 伺服设备配置和运动控制 |
4.8.1 开源CANopen协议栈的移植和搭建 |
4.8.2 CANopen主站的实现 |
4.8.3 伺服电机的驱动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1 基本通讯功能测试 |
5.2.2 单轴定位功能测试 |
5.2.3 圆弧插补和同步性能测试 |
5.3 精度分析及优化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滑轨试验数据记录设备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雷达测试滑轨试验的发展现状 |
1.2.2 雷达测试数据记录设备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 |
2.1.1 功能需求及分析 |
2.1.2 技术指标 |
2.2 系统总体硬件方案设计 |
2.2.1 硬件板卡总体设计 |
2.2.2 数据记录设备抗高过载结构设计 |
2.3 系统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
2.3.1 固件方案设计 |
2.3.2 驱动程序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3.1 核心主控板卡选型 |
3.2 高速数据通讯板卡硬件设计 |
3.2.1 光纤通道接口电路设计 |
3.2.2 三路千兆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2.3 DDR3L SDRAM缓存接口电路设计 |
3.2.4 主控外围辅助电路设计 |
3.2.5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3 串行通讯与数据采集存储板卡硬件设计 |
3.3.1 LVDS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3.3.2 模拟量采集接口电路设计 |
3.3.3 Compact Flash存储卡接口电路设计 |
3.4 数据记录设备抗高过载设计 |
3.4.1 抗高过载板卡设计 |
3.4.2 抗高过载结构设计 |
3.5 远程供配电遥控设备硬件设计 |
3.5.1 高效充电式电池组选型 |
3.5.2 远程配电遥控板卡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
4.2 固件逻辑设计 |
4.2.1 系统主控通讯模块逻辑设计 |
4.2.2 同步RS-485通讯逻辑设计 |
4.2.3 模拟量数据采集逻辑设计 |
4.2.4 Compact Flash存储逻辑设计 |
4.2.5 DDR SDRAM控制逻辑设计 |
4.2.6 时间基准信号组合逻辑设计 |
4.3 驱动程序设计 |
4.3.1 TCP/IP协议栈 |
4.3.2 单核以太网通讯设计 |
4.3.3 多核以太网通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仿真及测试 |
5.1 测试内容概述 |
5.2 硬件与仿真测试 |
5.2.1 高速信号完整性仿真 |
5.2.2 抗高过载保护壳结构力学仿真 |
5.2.3 板卡功能测试 |
5.3 固件逻辑仿真 |
5.3.1 RS-485通讯仿真 |
5.3.2 模拟量采集逻辑仿真 |
5.3.3 CF卡存储控制逻辑仿真 |
5.4 软件测试 |
5.4.1 千兆以太网接收功能测试 |
5.4.2 千兆以太网发送功能测试 |
5.4.3 性能指标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2 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分析 |
1.2.1 国外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
1.2.3 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测控设备总体方案 |
2.1 引言 |
2.2 需求分析 |
2.2.1 硬件需求分析 |
2.2.2 软件需求分析 |
2.3 硬件总体方案 |
2.3.1 硬件平台 |
2.3.2 硬件组成 |
2.4 软件总体方案 |
2.4.1 软件平台 |
2.4.2 软件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控设备关键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FMC标准载卡 |
3.2.1 载卡电源管理 |
3.2.2 载卡总线控制器 |
3.2.3 载卡可编程控制系统 |
3.2.4 载卡总线接口 |
3.3 基于FMC标准异步422夹层卡 |
3.3.1 接口电路 |
3.3.2 控制逻辑 |
3.4 基于FMC标准模拟采集夹层卡 |
3.4.1 接口电路 |
3.4.2 控制逻辑 |
3.5 基于FMC标准1553B夹层卡 |
3.5.1 接口电路 |
3.5.2 控制逻辑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控制软件详细设计 |
4.1 引言 |
4.2 VISA驱动程序 |
4.2.1 VISA驱动程序简介 |
4.2.2 VISA驱动程序开发 |
4.3 测试程序架构 |
4.4 手动测试程序 |
4.4.1 异步422通讯程序 |
4.4.2 1553B通讯程序 |
4.4.3 SPI通讯程序 |
4.4.4 手动测试程序界面 |
4.5 自动测试程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控设备测试及验证 |
5.1 引言 |
5.2 硬件测试 |
5.2.1 模拟采集卡测试 |
5.2.2 1553B通讯卡测试 |
5.2.3 异步422通讯卡测试 |
5.2.4 数字I/O卡SPI通讯测试 |
5.2.5 T/R组件多通道网络控制器测试 |
5.3 软件测试 |
5.4 系统联调 |
5.4.1 整机测试功能联调 |
5.4.2 波控机通讯功能联调 |
5.4.3 T/R组件测试功能联调 |
5.4.4 联调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某模拟飞控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模拟飞控机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模拟飞控机系统概述 |
1.2.2 模拟飞控机设计架构研究现状 |
1.2.3 模拟飞控机通讯总线的发展及应用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模拟飞控机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 |
2.1.1 功能需求及分析 |
2.1.2 技术指标 |
2.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2.1 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2.2.2 硬件板卡方案设计 |
2.3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3.1 固件方案设计 |
2.3.2 嵌入式软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拟飞控机设备硬件详细设计 |
3.1 核心主控板卡选型 |
3.1.1 ZYNQ芯片调研和各型号参数对比 |
3.1.2 PL逻辑资源需求分析 |
3.1.3 DMA通道数量和系统地址需求分析 |
3.1.4 ZYNQ核心板选型 |
3.2 光纤外设板卡硬件设计 |
3.2.1 光纤接口电路设计 |
3.2.2 功能外设接口电路设计 |
3.2.3 板卡电源电路设计 |
3.3 串行通讯板卡硬件设计 |
3.3.1 1553B接口电路设计 |
3.3.2 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
3.3.3 RS422 接口电路设计 |
3.3.4 RS232 接口电路设计 |
3.3.5 板卡电源电路设计 |
3.4 硬件结构及壳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拟飞控机设备软件详细设计 |
4.1 软件整体框架概述 |
4.2 固件逻辑设计 |
4.2.1 系统功能模块逻辑设计 |
4.2.2 串行通讯模块逻辑设计 |
4.3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3.1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4.3.2 设备树程序设计 |
4.3.3 通讯协议可配置方法设计 |
4.3.4 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指标测试 |
5.1 测试内容概述 |
5.2 硬件板卡测试 |
5.2.1 板卡电源供电测试 |
5.2.2 系统外设功能测试 |
5.3 软件功能测试 |
5.3.1 协议可配置功能测试 |
5.3.2 数据文件存储及共享功能测试 |
5.4 多接口通讯功能及指标测试 |
5.4.1 光纤通讯测试 |
5.4.2 1553B通讯测试 |
5.4.3 RS485 通讯测试 |
5.4.4 RS422/RS232 通讯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多功能电声测试系统的蓝牙通讯接口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2 多功能电声测试系统改进 |
2.1 硬件设计 |
2.1.1 USB转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2.1.2 直流控制电路设计 |
2.2 软件设计 |
2.2.1 USB转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2.2.2 数据采集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2.2.3 程控衰减电路驱动程序设计 |
2.2.4 直流偏置消除程序设计 |
3 音频接口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硬件设计 |
3.2.1 USB通信电路设计 |
3.2.2 音频编解码器电路设计 |
3.2.3 SDRAM电路设计 |
3.2.4 电源电路设计 |
3.2.5 USB HUB电路设计 |
3.3 软件设计 |
3.3.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3.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 蓝牙通讯接口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3 软件设计 |
4.3.1 USB HID通信软件设计 |
4.3.2 USB Audio通信软件设计 |
5 蓝牙电声测试系统设计 |
5.1 通信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5.2 同步录音方法设计 |
6 性能测试与改进 |
6.1 功放输出通道噪声改进 |
6.2 音频接口性能测试 |
6.3 同步录音实验 |
6.4 通信稳定性实验 |
6.5 实验结果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全自动提花手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发展趋势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1.6 论文内容结构安排 |
第2章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系统方案设计 |
2.1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机械结构 |
2.2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电子控制系统 |
2.3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工作原理 |
2.4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电子控制硬件系统结构 |
2.4.1 机身主控板框架构成 |
2.4.2 机头部分硬件框架构成 |
2.4.3 多路异步电机控制板框架构成 |
2.4.4 人机交互系统板框架构成 |
2.5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的整体软件设计概述 |
2.6 功能要求及技术指标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控系统框架 |
3.2 机身主控板硬件设计 |
3.2.1 三核处理器的选择及其最小系统 |
3.2.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3.2.3 伺服电机控制电路 |
3.2.4 撞针报警电路设计 |
3.2.5 输入输出控制电路 |
3.2.6 掉电存储电路 |
3.2.7 PCB设计 |
3.3 机头控制驱动板硬件设计 |
3.3.1 控制芯片的选择及其外围电路 |
3.3.2 度目电机控制电路 |
3.3.3 电磁铁与选针器的应用电路设计 |
3.3.4 PCB设计 |
3.4 多路异步电机控制板硬件设计 |
3.4.1 双向可控硅开关电路设计 |
3.4.2 相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3.4.3 PCB设计 |
3.5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3.5.1 CAN通讯 |
3.5.2 无线模块 |
3.6 电源模块整体设计 |
3.6.1 整体供电方案设计 |
3.6.2 数字电源设计 |
3.7 整体设计注意事项以及防干扰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交互系统硬件设计 |
4.1 人机交互显示屏板整体结构设计 |
4.2 主控芯片的选择及其外围电路 |
4.3 显示屏的选择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 |
4.4 人机交互模块电路设计 |
4.4.1 薄膜键盘输输入模块 |
4.4.2 SD卡及USB模块的应用 |
4.4.3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4.5 整体设计注意事项以及防干扰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软件的整体框架 |
5.2 通讯单元软件设计 |
5.2.1 CAN总线通讯 |
5.2.2 板级通讯程序的实现 |
5.3 人机交互系统软件设计 |
5.4 机身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
5.4.1 机身主控单元程序设计 |
5.4.2 步进电机模块驱动软件实现 |
5.5 CPLD逻辑程序设计 |
5.5.1 机身控制逻辑程序的实现 |
5.5.2 机头控制逻辑程序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与结果分析 |
6.1 开发平台与调试工具 |
6.2 硬件模块调试 |
6.2.1 电源测试 |
6.2.2 机头驱动模块调试 |
6.2.3 各类电机模块调试 |
6.2.4 人机交互系统调试 |
6.3 通讯系统调试 |
6.3.1 CAN总线通讯调试 |
6.3.2 无线模块通讯调试 |
6.4 全自动提花手套机整机联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8)基于U盘高速串行数据记录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来源 |
1.3 存储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 |
1.3.1 数据记录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2 USB接口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 |
1.3.3 存储技术的近现代化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任务及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串行数据U盘记录器总体设计方案 |
2.1 U盘记录器功能要求及应用优势 |
2.2 系统功能技术支持 |
2.2.1 USB总线概述 |
2.2.2 422串行总线 |
2.3 系统器件选型 |
2.3.1 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28 |
2.3.2 Xilinx公司FPGA |
2.3.3 U盘接口芯片CH376 |
2.4 大容量Flash数据缓存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2.5 数据分析与上位机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盘高速数据记录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 电源模块设计 |
3.2 Flash数据存储模块 |
3.2.1 FPGA控制数据Flash存储 |
3.2.2 Flash数据读取 |
3.3 掉电监测及复位电路设计 |
3.4 CH376接口电路设计 |
3.5 串口通信监视部分 |
3.6 JTAG下载接口电路 |
3.7 PCB防干扰措施 |
3.8 电路保护结构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调试 |
4.1 USB通讯协议基础 |
4.1.1 USB数据包简介 |
4.1.2 USB数据传输模式 |
4.2 FPGA软件VHDL程序设计 |
4.2.1 串行数据接收及数据编帧 |
4.2.2 读写FIFO控制 |
4.2.3 Flash读写控制模块 |
4.2.4 断点保护 |
4.3 单片机控制CH376读写U盘 |
4.3.1 整体程序设计 |
4.3.2 扇区方式写U盘 |
4.4 “日志式”U盘文件管理 |
4.5 调试结果及分析 |
4.6 U盘读写速度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PXI可重构串行通讯模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串行通讯模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可重构仪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FPGA 可重构技术 |
1.3.2 可重构仪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PXI 可重构串行通讯模块研制方案 |
2.1 功能和技术指标 |
2.1.1 技术指标 |
2.1.2 需求分析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2.1 FPGA 选型 |
2.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基于 Xilinx FPGA 本地功能重构方案 |
2.3.1 方案设计 |
2.3.2 存储系统设计 |
2.4 基于 Xilinx FPGA 平台的远程网络化重构方案设计 |
2.4.1 远程重构片上系统设计方案 |
2.4.2 微处理器及片上总线的选择 |
2.4.3 以太网接口设计 |
2.5 通讯功能电路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FPGA 外围电路设计 |
3.1.1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1.2 晶振电路设计 |
3.1.3 调试串口硬件电路设计 |
3.1.4 调试指示灯电路设计 |
3.2 本地重构配置电路设计 |
3.2.1 JTAG 链路 |
3.2.2 基于 System ACE CF 的配置电路设计 |
3.3 远程重构电路设计 |
3.3.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3.2 DDR2 SDRAM 接口电路设计 |
3.4 通讯功能电路通用化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固件设计 |
4.1 本地重构固件设计 |
4.1.1 固件结构 |
4.1.2 异步通讯 UART 协议模块设计 |
4.1.3 同步通讯 HDLC 协议模块设计 |
4.2 远程重构系统固件设计 |
4.2.1 SOPC 系统结构 |
4.2.2 SOPC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3 远程重构控制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方案 |
5.1.1 本地重构测试方案 |
5.1.2 远程重构测试方案 |
5.1.3 通讯功能测试方案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本地重构测试与分析 |
5.2.2 远程重构测试与分析 |
5.2.3 通讯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一 可重构载板与功能板实物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某雷达自动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自动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
1.2.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
1.2.2 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状况 |
1.2.3 自动测试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测试需求分析 |
2.1.1 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
2.1.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2.2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测试机箱、主控计算机及显示器选择 |
2.2.2 数据采集卡 |
2.2.3 专用串行通讯卡 |
2.2.4 供电组合 |
2.2.5 信号转接组合 |
2.2.6 自检组合 |
2.2.7 回波信号模拟器 |
2.2.8 运动目标支架 |
2.2.9 系统结构 |
2.3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软件开发平台 |
2.3.2 系统软件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关键硬件设计 |
3.1 专用串行通讯卡设计 |
3.1.1 SDLC 协议简介 |
3.1.2 板卡总体方案设计 |
3.1.3 板卡 FPGA 逻辑设计 |
3.2 自检组合设计 |
3.2.1 组合总体方案设计 |
3.2.2 以太网接口硬件设计 |
3.2.3 组合 FPGA 逻辑设计 |
3.2.4 组合 DSP 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测试管理软件 |
4.2 仪器驱动软件 |
4.3 手动测试软件 |
4.3.1 供电控制程序 |
4.3.2 数据采集程序 |
4.3.3 通讯程序 |
4.4 自动测试软件 |
4.4.1 自动测试软件架构 |
4.4.2 自动测试界面 |
4.4.3 雷达自动测试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验证 |
5.1 系统调试综述 |
5.2 硬件调试 |
5.2.1 数据采集卡调试 |
5.2.2 专用串行通讯卡调试 |
5.2.3 自检组合调试 |
5.3 系统联调 |
5.3.1 供电控制及状态监测功能调试 |
5.3.2 数据采集功能调试 |
5.3.3 同步 485 通讯功能调试 |
5.3.4 遥测通讯功能调试 |
5.3.5 调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高速异步串行通讯接口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D]. 熊美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CANopen与以太网的嵌入式运动控制器设计与研究[D]. 谢英男.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郭俸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研制[D]. 王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某模拟飞控机研制[D]. 董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多功能电声测试系统的蓝牙通讯接口设计[D]. 李腾飞.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7]全自动提花手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正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U盘高速串行数据记录器设计[D]. 冉自博. 中北大学, 2014(08)
- [9]PXI可重构串行通讯模块研制[D]. 彭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10]某雷达自动测试系统研制[D]. 梁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