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消化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过程中的养分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生[1](2021)在《堆肥工艺对市政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增强了生物对其的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itance Genes,ARGs)的形成,造成环境ARGs污染。本试验选取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三种不同外环境温度(30℃、50℃和55℃)、添加超嗜热菌剂、超嗜热菌剂和不同比例生物炭混合堆肥,研究堆体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和ARGs丰度的变化,分析堆体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与ARGs丰度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堆肥方式对污泥中ARGs的消减机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适当提高外环境温度可以提高堆体温度,缩短堆肥周期,50℃和55℃外环境温度堆肥条件腐熟速度和腐熟程度明显高于30℃。添加超嗜热菌剂堆肥腐熟程度和腐熟速率均高于普通堆肥,堆体在第2天就达到最高温,在第24天开始达到腐熟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为57.89%,第50天达到最高73.5%。添加生物炭可以升高堆温,超高温堆肥组(HT)、生物炭比例2%超高温堆肥组(HT2)和生物炭比例5%超高温堆肥组(HT5)均在第24天开始达到腐熟,第50天GI值达到最高,生物炭添加量与GI值成正比,与堆肥腐熟程度成正比。(2)适当提高外环境温度、添加超嗜热菌剂、超嗜热菌剂和一定比例的生物炭结合会降低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堆肥初期三种堆肥方式的细菌群落组成相同,丰度较高的菌落主要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堆肥结束时,不同堆肥方式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50℃和55℃外环境温度堆肥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较高,30℃堆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占比较高;HT处理相对丰度占比较高的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普通堆肥则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HT、HT2、HT5处理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群。青岛工程化堆肥处理组(GCCT)高温期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堆肥结束时变为拟杆菌门。(3)堆肥结束时,不同堆肥处理堆体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绝对丰度均有所下降。50℃和55℃外环境温度堆肥ARGs总去除率和Int I1的去除率较高,分别为66%~83%和92%以上。超高温对堆体中ARGs总去除率达86.3%,Int I1的去除率达95.7%,远高于普通堆肥。HT5对堆体中ARGs总去除率为95.9%,对Int I1的去除率达99.5%,远高于HT、HT2和GCCT。不同堆肥条件主要是通过提高堆体温度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丰度,进而影响堆体中ARGs和MGEs的丰度。综上,适当提高外环境温度、添加超嗜热菌剂、超嗜热菌剂和一定比例的生物炭结合可有效去除污泥中的ARGs和MGEs,为进行工程化堆肥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李哲[2](2021)在《酒糟有机肥生产、肥效以及酒糟生物质炭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白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年产白酒约1300万吨,浓香型白酒超过70%。每酿造1吨白酒需消耗2.5-3.0吨高粱,约产生3.0吨酒糟(丢糟)和48吨废水。因此,在白酒的产业链上,每年约有3900万吨酒糟和处理酿酒废水产生的大量污泥(以下简称污泥)亟待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浓香型白酒的酒糟中,谷壳残渣超过70%,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二氧化硅和少量蛋白质等,pH 4.04.5,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不宜做饲料,其它再利用途径如生产沼气,提取饲料蛋白等均存在二次副产物残留,不能彻底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难于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目前,酒糟和污泥的处理方式以填埋和焚烧为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成本高昂。如何将酒糟和污泥同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尚无报道。值得注意的是,酒糟和污泥均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营养元素,是一种潜在的有机肥源。四川泸州是泸州老窖的产地,当地的酿酒高粱主要种植在风化深,淋溶强,有机质缺乏,pH低的土壤上,急需改良培肥。此外,生物炭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酒糟减量制备生物炭用于酸性土壤也鲜有报道。本文以泸州老窖酿酒公司的酒糟和污泥为原料,研制酒糟有机肥(以下简称有机肥)生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了解有机肥和酒糟生物炭对高粱、小麦产质量的影响;采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酒糟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碳氮代谢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浓香型酿酒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污泥、酒糟和腐熟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堆制,历经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水分含量持续降低,氮、磷、钾和腐殖酸含量逐渐增加,堆肥物料颜色由黄褐色变为褐色、黑褐色或黑色。污泥和酒糟按1:2(质量比)混合,添加高温发酵菌剂,经40天左右的堆肥发酵可生产出质量合格的有机肥,各项指标符合NY/525-2012国家标准。(2)在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N:化肥N=1:1)的处理中,高粱的田间产量、籽粒含氮量、植株磷钾吸收量分别比单施等养分的化肥增加12.55%、36.70%、22.22%和29.20%;土壤有效氮,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也显着提高。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适量配施有益于增加高粱产量,改善植物营养,提高土壤酶活性。(3)小麦田间试验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N:化肥N=1:1)的产量最高,单施有机肥比单施商品有机肥的小麦产量增加17.78%,说明前者的肥效优于后者。在化肥减量配施酒糟有机肥处理的土壤中,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土壤酶活(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显着高于单施化肥或商品有机肥。(4)单施有机肥、生物炭和二者配合施用均显着提高高粱的田间产量和籽粒千粒重;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改善高粱品质(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增加),提高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尽管单季高粱对单施酒糟有机肥的响应总体稍优于其他处理,但生物炭的远期效应有待通过长期试验做进一步验证。(5)土壤是决定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因适量添加酒糟生物炭而改变。在适量添加酒糟生物炭的土壤中,微生物DNA序列数和碱基数增加,说明微生物总数增加,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因种群不同而异,适量的生物炭提高未分类菌、细菌、古菌、病毒和真核生物数量,总体上增加碳氮代谢酶功能基因的丰度和通路。
刘豪伟[3](2020)在《污泥改良风化砒砂岩理化性质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率要求的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数目和规模也越来越大。污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其处理处置问题也一直倍受关注。由于污泥中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元素,污泥土地利用不仅能有效解决污泥处置问题,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污泥土地利用是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目标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砒砂岩区由于处于生态环境多要素过渡带,环境异质性极为突出,导致砒砂岩区土壤养分不足、植被稀少及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如何有效实现砒砂岩的资源化利用,改良风化砒砂岩的理化性质,提高砒砂岩区的植被覆盖率,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污泥和风化砒砂岩在肥力上的互补,将污泥施加到风化砒砂岩中,可以提高风化砒砂岩的肥力水平,解决风化砒砂岩不利于植物生长的问题,为风化砒砂岩的资源化利用和解决污泥处置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将污泥施加到风化砒砂岩中,通过测定改良风化砒砂岩的理化性质及肥力水平,参考相关标准及前人研究,筛选出合适的污泥添加范围,对较为合适的改良风化砒砂岩进行植物种植试验,研究改良风化砒砂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种植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的影响。同时对性能较好的改良风化砒砂岩进行冲刷试验,考察其在坡面上的抗蚀性能,得出结论如下:(1)供试污泥重金属含量均满足《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2018)A级标准,可满足耕地、园地、牧草地污泥农用的要求,可用于与风化砒砂岩的改良试验研究;向风化砒砂岩中施加污泥能有效改善其理化性质,显着提高其肥力水平,结合标准《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及前人研究,污泥添量为10%的改良风化砒砂岩其性能最优。(2)改良风化砒砂岩生长的试验植物较之对照组,其鲜重、干重、株高均有显着提高,其中污泥添量为10%的改良风化砒砂岩其提升效果最高;种植植物后改良风化砒砂岩的部分理化性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有效降低了其容重、p H,提高了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改善了电导率,达到了生物改良的作用。(3)污泥添量为10%的改良风化砒砂岩其坡面抗蚀性能与风化砒砂岩相比无显着差距,但在喷洒W-OH材料后其抗蚀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表明结合WOH材料的改良风化砒砂岩应用于坡面侵蚀治理和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杨长瑞[4](2019)在《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生产生物碳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催生出了城市污泥产量巨大的问题。将污泥进行有效处理成生物碳土进行土地利用,被认为是实现污泥资源化的方式。但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是否会进入土壤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实验研究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进行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生产生物碳土,监测这两种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和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变化。本文研究了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进行好氧堆肥过程中温度、pH、EC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堆肥产品的性质,分别进行了脱水污泥(DS):园林废弃物(GW)=1:0、1:1和1:2比例的好氧堆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S:GW=]:2有利于更快的到达并维持高温期,同时有利于保氮,且EC值最低,堆肥产品的含水率、pH、有机物、粪大肠菌群菌值、细菌总数和总养分(TN+TP+TK)等指标均达标,总养分含量最大,种子发芽指数最高,达到76.2%,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和植物生长;堆肥产品中Hg含量超过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泥质标准对酸性土壤的标准限值,但满足林地土壤、园林绿化中性和碱性土壤、土地改良中性和碱性土壤的要求;单相污泥堆肥产品可施用于林地土壤、土地改良中性和碱性土壤,但未达到园林绿化用泥质标准对种子发芽指数的要求。本文研究了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进行厌氧消化过程产甲烷性能、NH4+-N、pH的变化规律,以及消化产品的性质,分别进行了剩余污泥(ES):园林废弃物(GW)--1:0、1:2、1:1和2:1以及热水解污泥(THS):园林废弃物(GW)=1:0、1:2、1:1和2:1的厌氧消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ES与GW混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明显提升,当 ES:GW混合比为1:2时,甲烷含量一直稳定在80%左右;THS与GW混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没有明显提升,但是由于THS经过了高温预处理,故种子发芽指数高于ES,且THS:GW=1:1时种子发芽指数高达88.5%;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厌氧消化产品的pH、有机物、粪大肠菌菌群值、细菌总数、TN+TP+TK均达标;但ES:GW=1:0和THS:GW=1:2两种消化产品的种子发芽指数未达到园林绿化用泥质标准限值;消化产品中Hg含量超过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泥质对酸性土壤的标准限值,且产品中EC值超过园林绿化用泥质标准限值,但消化产品满足施用于林地土壤、土地改良中性和碱性土壤的要求。
卢洋洋[5](2019)在《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好氧堆肥发酵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堆肥材料,通过添加不同外源菌剂,探讨不同组合菌剂对牛粪堆肥进程的影响,以及在堆肥过程中相关污染指标的排放趋势,进一步掌握堆体中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以此确定最佳的菌种组合,为牛场粪污处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试验分3个堆肥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其中处理组1为牛粪(70%)+玉米秸秆(30%)+复合微生物菌剂1(枯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处理组2为牛粪(70%)+玉米秸秆(30%)+复合微生物菌剂2(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处理组3为牛粪(70%)+玉米秸秆(30%)+复合微生物菌剂3(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对照组为牛粪+玉米秸秆。3个处理组分别加入0.1%(质量比)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照组不加菌剂。进行了不同菌剂组合对牛粪发酵过程中肥效指标、常规指标、毒性指标、铜(Cu)和锌(Zn)、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和堆体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好氧堆肥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堆肥过程中,添加不同外源微生物能够增加高温期持续的时间;加快堆体水分的蒸发;对pH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堆体的含氮量及总养分含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使全磷、全钾相对含量增加;对于种子发芽指数中总养分含量的提高作用显着;能够有效地提高堆肥物料种子发芽指数。通过分析堆肥中各指标变化得出,本研究中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2(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的堆肥效果最好。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堆肥过程中Cu和Zn浓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堆肥结束时,各组的全铜含量比初始分别增加了 2.28mg/kg、0.65mg/kg、2.95mg/kg、3.29 mg/kg。各组的全锌含量为:116.70 mg/kg、121.47 mg/kg、123.50 mg/kg、123.80mg/kg,处理组1、2分别减少了 5.2mg/kg、0.43mg/kg,处理组3和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1.6 mg/kg、1.9 mg/kg。本研究所添加的外源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减少堆肥中重金属Cu和Zn的浓度的增加量。其中处理组2(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对Cu增加量最少,处理组1(枯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对Zn增加量最少,且作用效果显着。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堆肥过程中氨气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堆肥的第5 d,各组的氨气浓度释放量均达到峰值,分别为380.00 ppm、406.00 ppm、325.00 ppm、471.6 ppm。其中对照组的氨气释放浓度最大,处理组3最小。在堆肥的第7d,处理组2和处理组3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分别为2.68×104 ppm、3.05× 104ppm;在堆肥的第9d,处理组1和对照组达到峰值,分别为3.06×104ppm、3.57×104 ppm。其中对照组的二氧化碳释放浓度最大,处理组3最小。说明添加外源微生物菌种可以显着降低氨气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浓度,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减排作用显着。其中,处理组3(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效果最好。不同复合微生物菌种组合对牛粪堆肥过程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组的细菌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堆肥结束时,分别为:1.56×1010copies/g、1.96×1010copies/g、2.42×1010copies/g、1.55×1010copies/g,说明添加外源菌剂可以提高细菌数量,有效的提高了堆肥物料的分解和腐熟。其中处理组3(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的效果最好;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组的真菌数量显着高干对照组,堆肥结束时,分别为:24.8××107copies/g、56.1× 107copies/g、92.2×107copies/g、51.9×107copies/g,由此可说明添加外源菌剂提高了真菌数量,有利于堆肥物料的分解和腐熟。其中处理组3(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的效果最好;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组的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堆肥结束寸,分别为:23.8× 108 copies/g、37××108 copies/g、38.5×108 copies/g、30.5××108 copies/g,其中处理组2(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和处理组3(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的效果最好。好氧堆肥是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以上研究认为,在牛粪中添加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对肥效特性、环境影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效果最佳。
陈晓天[6](2017)在《碱性吸水材料强化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开始向环保生态经济型转变,农村畜禽散养养殖模式也开始慢慢向集约规模卫生生态型转变,畜禽养殖中需要注意的环保卫生生态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对畜禽养殖中产生的养殖废物的收集利用也更加规范正式。利用好氧堆肥工艺处理生产有机肥来对养殖废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不仅能解决畜禽养殖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能生产环保肥料-有机肥,具有环保生态卫生优点,能带来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通过返料、氧化钙、过氧化钙、氧化钙与过氧化钙协同四种好氧堆肥工艺,对强化技术下奶牛养殖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含水率的下降以及有机质的降解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返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实验初步研究,返料对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影响较大,将堆肥物料起始温度提高了 5-7℃,同时较大的提升了物料的升温速率,提前4-5天进入高温期,延长高温期时间,对含水率的快速降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堆肥过程,返料处理组的含水率均处于对照组以下,降低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高温期的延长使堆肥微生物消耗了大量的有机质,返料处理组在堆肥结束时消耗的有机质含量大于对照组,但其最终含量符合国家有机肥农业标准规定。(2)通过对氧化钙强化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实验的研究,氧化钙具有快速升温的效果,堆肥过程缩短低温阶段提前进入中温阶段,提高堆体的初始温度,添加氧化钙组分的初始温度比对照着的初始温度要高7-9℃;对堆体的水分的下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快速降低含水率,堆肥结束时将含水率降至20%左右,而对照组的含水率在30%左右,同样的堆置时间含水率相差10个百分点;堆肥初期,氧化钙的添加,使堆体的pH值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堆肥结束时,pH均降至9以下。(3)通过对过氧化钙在奶牛粪便快速生物干燥技术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采用静态好氧堆肥系统,借助自然通风和翻堆等方式进行堆肥试验,观察堆体的物理表观特征,测定堆肥过程中的堆料的温度、含水率、有机质、氮、磷、钾等参数,研究奶牛粪便堆肥过程中添加过氧化钙对快速生物干燥的影响。在堆肥初期,添加过氧化钙组分与对照组相比,温度上升更快,提前4-6天进入高温发酵阶段;堆肥结束时添加过氧化钙组分含水率下降明显而且降至30%以下。在堆肥中添加过氧化钙会缩短堆肥时间,延长高温阶段,提供充足的氧气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对奶牛粪便的快速干燥有良好的效果,为奶牛粪便有效处理提供了新思路。(4)探究氧化钙与过氧化钙共同作用对堆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钙与过氧化钙(连续添加)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的效果最好,在第2天就进入高温阶段,且在升温阶段,温度在第4天达到最高温度65℃,升温效果显着;在堆肥结束时,堆体的含水率为23.5%,相较于其他处理组含水率下降至最低值,远小于有机肥农业标准规定值(≤30%);虽然,堆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有机质,总养分含量有所下降,但最终值为7.58%,远大于有机肥农业标准规定值(≥5%),提高了堆肥产物的肥效,并且产物呈碱性,对于南方酸性土壤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
崔婷[7](2016)在《小型堆肥反应器在非恒温条件下对两种不同城市污泥资源化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也随之产生。为了提高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力度,大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得到快速建设,有的仍正在建设当中,这导致了大量污泥的产生。由于缺乏合适的处理处置方法,大量污泥被临时堆放,由此引发的二次污染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寻求合理的污泥处理处置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前必须经无毒无害化处理,好氧堆肥具有在高温阶段能够杀死大多数致病菌还能稳定有机质,且能耗低等优点越来越受支持与青睐。针对恒温条件下小型规模堆肥研究的不足之处,基于40天内连续在线监测微生物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C02)释放率再现了实际工程规模堆肥过程的温度变化。分别将剩余污泥和中温消化污泥放于小型堆肥反应器中进行强制好氧堆肥,用干木屑将含水率调节为60%。40天内定期采样,检测分析多种物理化学指标,包括温度、C02释放率、含水率、pH、电导率(EC)、碳氮比(C/N)、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种子发芽指数(GI)、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比较了两种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不同,通过这些理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污泥好氧堆肥的机理,并通过堆肥腐熟度、营养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评价了污泥堆肥能否进行土地利用。主要结论如下:(1)实验所设计的污泥堆肥反应器系统,通过Co2释放率成功模拟了实际工程规模堆体的温度变化。监测结果显示剩余污泥+木屑堆体中Co2的释放速率随堆肥化进程变化幅度较大,根据4个小时平均二氧化碳释放率值核算出的堆体温度,经历了升温、高温、降温三个阶段;其中堆体温度连续超过35℃以上的时间为7天,超过45℃的为2.3天,高温时间较短,温度最高值为61.5℃。消化污泥+木屑堆体中Co2释放速率的变动在整个堆肥过程中相比于剩余污泥+木屑则平稳许多,核算出的堆体温度并没有经历高温阶段,整个过程堆体温度都在30℃以下,经过40天的堆肥后最终堆体温度为23.6℃。(2)40天堆肥过程中,两种污泥堆体含水率都在53%-75%之间,基本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未对混合堆料堆肥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两种堆肥产品的pH值都控制在5.5-9之间,且电导率均小于3.00 mS/cm时不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或毒害作用,满足污泥农用要求。堆制结束时两种堆体氨氮含量相差不大,亚硝态氮含量极低,消化污泥+木屑中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剩余污泥+木屑。(3)剩余污泥+木屑经过19天的好氧堆制后可达到完全腐熟,消化污泥+木屑则一直处于腐熟状态。两者相比,消化污泥+木屑堆肥产品中的无机氮含量较高,但相差不大,无机氮含量都在千分之三左右。两种污泥堆肥中的重金属均满足CJ/T309—2009标准中A级污泥的要求;两者相比,剩余污泥+木屑制成的堆肥重金属含量较低。(4)剩余污泥+木屑经过40天堆肥后可放心用于蔬菜和粮食作物等食物链作物和纤维作物、饲料作物、油料作物等非食物链作物;通过CO2释放速率判断出消化污泥从一开始就处于稳定状态,种子发芽指数、EC、pH值、重金属含量等监测数据也显示不需要经过堆肥过程,只需要简单处理如脱水后再高温灭菌即可直接按A级污泥使用。
张晶,鲁娟,孙学成,卢琪,隆梦佳,胡承孝,谭启玲[8](2015)在《接种白腐菌对城市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利用稻草、木屑和麸皮为调理剂进行室内城市污泥堆肥模拟试验。同时接种白腐菌,监测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指标、酶活水平及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考察其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白腐菌的对照相比,接种白腐菌能够提高堆体的温度、真菌数量、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水平,降低氮素损失、促进硝态氮累积,全面提高堆体有效N、P、K含量。其中,接种2%的白腐菌效果最好,使发酵结束时堆料全氮的损失降低8.3个百分点,铵态氮含量降低31.1%,硝态氮含量增加14.2%;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42.9%、37.5%、33.4%、13.5%。
胡伟桐[9](2015)在《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好氧堆肥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截至2014年,我国设市城市、县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717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57亿M3/日,相应的含水率80%的城市污泥产生量达10×104吨/日。由于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污泥尚未得到妥善处置,污泥随意弃置或不合理的施用已对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污泥堆肥后土地利用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式,污泥堆肥产品具有改良土壤、增产增收的效应。然而由于常规脱水污泥含水率达78%~85%,需要加入大量的调理剂或有机添加剂以降低含水率并增加孔隙率,导致堆肥占地面积大、操作不便、堆肥效率低、成本难以控制、堆肥质量不稳定。因此实现污泥高效脱水得到较低泥饼含水率(小于60%)是改善当前这些问题的关键。以复合硫杆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生物沥浸技术可以对城市污泥实现很好的调理,明显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工程实践表明,生物沥浸后的污泥可机械脱水至含水率低于60%,并且与化学调理不同,污泥生物沥浸后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无明显降低,泥饼肥效没有损失。将含水率60%的生物沥浸污泥饼进行工程化堆肥,无需加入大量调理剂调节含水率,可节约运行成本并且堆肥操作更加简便。然而,目前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堆肥处理的相关研究仍然缺失。本文针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资源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重点开展了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堆肥效果及生物沥浸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控制、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堆肥条件优化、生物沥浸污泥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的研究。经过系列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无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含水率平均值达80.8%,有机质、总氮、总磷以及总钾含量的均值为45.4%、3.49%、2.02%和0.24%,其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均高于普通农家肥,全部满足污泥土壤改良及污泥农用处置养分要求。然而脱水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污泥中的重金属是制约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2、利用污泥生物沥浸反应器对城市污泥进行生物沥浸处理。处理后的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泥饼含水率下降至55.8%,同时污泥养分含量未发生明显减少。生物沥浸污泥饼中重金属Cu、Zn、Cr与Ni的含量相比原始污泥分别下降48.2%、11.4%、9.8%和12.3%,并且重金属的形态也发生较大变化,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明显降低,有利于污泥后续土地利用。3、对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好氧堆肥效果及其降低堆肥氮素损失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所需调理剂约为常规脱水污泥堆肥的10%,堆体pH值相比常规脱水污泥堆肥低0.2~0.3;生物沥浸污泥堆肥体系中的有机物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氮更容易发生矿化,NH4+-N含量明显升高,然而累计氨气挥发量仅为常规脱水污泥堆肥的51%。研究发现相对较低的堆体pH值、微生物氨同化作用以及生物沥浸污泥中存在的水溶性铁离子联合抑制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氨气挥发,减少了氮素损失,因而生物沥浸污泥堆肥产品肥力更高并且重金属含量低。4、使用不同有机调理剂进行生物沥浸污泥条垛式堆肥,发现麦糠的加入可以促进堆体升温,堆料有机物和粗纤维降解率最高,麦糠是生物沥浸污泥堆肥快速腐熟的高效有机调理剂;添加菇渣的堆肥氨气挥发速率最低,氨气挥发量仅为麦糠处理的31%,且堆肥产品的总氮含量最高,较堆肥前增加23.6%。通过分析得知,菇渣比表面积较高,结构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氨气吸附能力。菇渣是减少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氮素损失的优良调理剂。5、采用硫酸亚铁、沸石和过磷酸钙作为减少氨气挥发的生物沥浸污泥堆肥保氮剂。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处理,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的加入使得累计氨气挥发量分别减少了30%和94%,而沸石处理增加了38%。实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固定了堆肥过程中产生的NH4+-N,堆肥氮素损失减少45.6%。硫酸亚铁可以作为生物沥浸堆肥工程中高效、廉价的氮素损失抑制剂。6、通过对不同堆肥时期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样品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指标分析,建立了一种简单快捷的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标准:以CO2释放速率≤5000 mg CO2/kg vs/d作为堆肥样品完全腐熟的标准;当CO2释放速率<12000 mg CO2/kg vs/d时,可以认为堆肥样品接近腐熟,对作物没有毒害作用,可直接进行土地利用。选取不同原料堆肥样品进行腐熟度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原料的堆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7、建立了生物沥浸脱水污泥饼高温堆肥工程并详细分析工程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运行参数、处理效果及经济性。二年多的工程实践结果表明,生物沥浸污泥堆肥系统解决了目前常规脱水污泥堆肥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堆肥产品用于园林绿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研究成果对于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堆肥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常志州,于建光,黄红英,吴华山,沈明星[10](2013)在《有机物料“差别堆腐”及其评价方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克服有机物料高温堆肥腐熟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差、过度腐熟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而解决目前堆肥腐熟指标与实际应用间存在脱节的现象,本文提出了有机物料"差别堆腐"概念及其判断方法,并提出相应判定标准及主要控制指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室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对目前堆肥腐熟度采用的评价方法、判断标准进行讨论,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同时结合有机物料堆腐中的养分含量变化及损失,对不同堆腐时间有机物料施用的农学与改土培肥效应进行阐述。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好氧堆肥过程中,在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其物料腐熟程度,应依据堆肥施用目的与作物对象不同,而采取"差别堆腐";有机物料好氧堆肥达到无害化、初步腐熟、基本腐熟和完全腐熟后,其产物可分别作为土壤改良剂、较长生育期作物肥料、较短生育期作物肥料以及栽培基质施用;从企业生产实用性出发,堆肥积温可推荐作为腐熟程度判断的重要控制指标。采用差别化堆腐方式,可能是实现有机物料好氧堆肥中资源高效利用与低碳环保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未消化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过程中的养分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消化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过程中的养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堆肥工艺对市政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概述 |
1.3 市政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处理方法 |
1.3.1 生物处理法对污泥中ARGs的影响 |
1.3.2 臭氧氧化处理对污泥中ARGs的影响 |
1.3.3 其他处理方法对污泥中ARGs的影响 |
1.4 好氧堆肥技术及其在抗性基因消减中的应用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6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环境温度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堆肥原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采集 |
2.2.4 堆体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5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测定 |
2.2.6 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测定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的变化 |
2.3.2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
2.3.3 堆肥过程中抗性基因的动态变化特征 |
2.4 小结 |
第3章 超高温堆肥对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堆肥原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 |
3.2.4 堆体理化性质的测定 |
3.2.5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测定 |
3.2.6 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测定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的变化 |
3.3.2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
3.3.3 堆肥过程中抗性基因的动态变化特征 |
3.4 小结 |
第4章 生物炭对超高温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生物炭的制备 |
4.2.2 生物炭的特性表征 |
4.2.3 堆肥原料 |
4.2.4 试验设计 |
4.2.5 样品采集 |
4.2.6 堆体理化性质的测定 |
4.2.7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测定 |
4.2.8 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测定 |
4.2.9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生物炭的主要理化性质、扫描电镜分析及其元素组成 |
4.3.2 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的变化 |
4.3.3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
4.3.4 堆肥过程中抗性基因的动态变化特征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2)酒糟有机肥生产、肥效以及酒糟生物质炭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酿酒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 |
1.1.1 酒糟 |
1.1.2 酿酒污泥的性质特征 |
1.2 固态酿酒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1 酒糟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处置现状 |
1.2.2 酿酒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 |
1.3 污泥堆肥化技术 |
1.4 生物炭技术 |
1.4.1 生物炭 |
1.4.2 酒糟生物炭制备 |
1.4.3 生物炭的土地利用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酒糟堆肥的生产及其对高梁产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酒糟堆肥积制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和pH变化 |
3.2.2 酒糟堆肥积制过程中的外观、养分和腐殖酸含量变化 |
3.2.3 酒糟有机肥质量评价 |
3.2.4 酒糟有机肥对高粱产质量的影响 |
3.2.5 酒糟有机肥对高粱养分吸收的影响 |
3.2.6 酒糟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酒糟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4.1 材料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地概况 |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酒糟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4.2.2 酒糟有机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
4.2.3 酒糟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酒糟生物炭与有机肥对高粱产质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高粱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2.2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高粱吸收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
5.2.3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
5.2.4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5.2.5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酒糟生物炭对微生物种群及土壤碳氮代谢功能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1.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数 |
6.2.2 物种注释 |
6.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6.2.4 碳、氮代谢酶的基因及其丰度 |
6.2.5 碳、氮代谢通路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3)污泥改良风化砒砂岩理化性质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污泥土地利用 |
1.2.2 砒砂岩资源化利用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供试污泥 |
2.1.2 供试风化砒砂岩 |
2.1.3 实验所用仪器 |
2.2 改良风化砒砂岩性质分析 |
2.2.1 污泥重金属指标测定 |
2.2.2 改良风化砒砂岩的制备 |
2.2.3 改良风化砒砂岩指标测试 |
2.3 改良风化砒砂岩种植试验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植株指标测定 |
2.3.3 土壤指标测定 |
2.4 改良风化砒砂岩冲刷试验 |
2.4.1 实验设计 |
2.4.2 实验装置 |
2.4.3 实验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第3章 污泥改良风化砒砂岩性质分析 |
3.1 污泥农用风险评估 |
3.2 污泥添量对风化砒砂岩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1 容重 |
3.2.2 孔隙度 |
3.2.3 持水量 |
3.2.4 保水性 |
3.3 污泥添量对风化砒砂岩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1 pH |
3.3.2 电导率 |
3.4 污泥添量对风化砒砂岩肥力水平的影响 |
3.4.1 有机质 |
3.4.2 碱解氮 |
3.4.3 有效磷 |
3.4.4 速效钾 |
3.5 小结 |
第4章 改良风化砒砂岩与植物生长的相互影响研究 |
4.1 改良风化砒砂岩对植物生长影响 |
4.1.1 供试植物特性 |
4.1.2 苜蓿生长情况 |
4.1.3 草木樨生长情况 |
4.1.4 披碱草生长情况 |
4.2 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1 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容重的影响 |
4.2.2 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饱和持水量的影响 |
4.2.3 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孔隙度的影响 |
4.2.4 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p H的影响 |
4.2.5 植物对改良风化砒砂岩电导率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改良风化砒砂岩坡面抗蚀性能研究 |
5.1 改良风化砒砂岩坡面产流规律 |
5.1.1 进水流量对坡面侵蚀产流的影响 |
5.1.2 坡面坡度对坡面侵蚀产流的影响 |
5.2 改良风化砒砂岩坡面产沙规律 |
5.2.1 进水流量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
5.2.2 坡面坡度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生产生物碳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
1.3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用药品 |
2.2 实验方案 |
2.2.1 好氧堆肥实验方案 |
2.2.2 厌氧消化实验方案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1 检测指标分析方法 |
2.3.2 数据分析方法 |
3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生产生物碳土的研究 |
3.1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的研究 |
3.1.1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温度的变化 |
3.1.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pH的变化 |
3.1.3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EC值的变化 |
3.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的研究 |
3.2.1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理化指标分析 |
3.2.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养分指标分析 |
3.2.3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卫生学指标分析 |
3.2.4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污染物指标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生产生物碳土的研究 |
4.1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过程的研究 |
4.1.1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产甲烷的研究 |
4.1.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的研究 |
4.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产品的研究 |
4.2.1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产品理化性质分析 |
4.2.2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产品养分指标分析 |
4.2.3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产品卫生学指标分析 |
4.2.4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产品污染物指标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好氧堆肥发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畜禽养殖业概况 |
1.1.1 我国和内蒙古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
1.1.2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量 |
1.2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
1.2.1 对大气的污染 |
1.2.2 对土壤的污染 |
1.2.3 对水体的污染 |
1.3 畜禽粪便处理方法及利用技术 |
1.3.1 饲料化 |
1.3.2 能源化 |
1.3.3 肥料化 |
1.4 畜禽粪便好氧堆肥 |
1.4.1 畜禽粪便好氧堆肥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
1.4.2 影响畜禽粪便好氧堆肥的因素及腐熟度评价 |
1.4.3 微生物接种剂对堆肥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好氧堆肥进程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1.4 结果与分析 |
2.1.5 讨论 |
2.1.6 小结 |
2.2 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堆肥过程中铜(Cu)和锌(Zn)浓度变化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2.4 结果与分析 |
2.2.5 讨论 |
2.2.6 小结 |
2.3 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堆肥过程中氨气(NH_3)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3 数据处理 |
2.3.4 结果与分析 |
2.3.5 讨论 |
2.3.6 小结 |
2.4 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堆肥过程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3 数据分析 |
2.4.4 结果与分析 |
2.4.5 讨论 |
2.4.6 小结 |
3 论文总结与展望 |
3.1 总体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碱性吸水材料强化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洱海流域畜禽养殖现状 |
2.1.1 大理农村家庭奶牛散养养殖现状 |
2.1.2 家庭散养养殖污染特点 |
2.1.3 养殖废物处理与利用现状 |
2.2 好氧堆肥技术 |
2.2.1 好氧堆肥处理技术原理 |
2.2.2 好氧堆肥技术的特点 |
2.2.3 好氧堆肥影响因素 |
2.2.4 常见好氧堆肥系统 |
2.3 堆肥技术的研究背景 |
2.3.1 国外堆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
2.3.2 国内堆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项目及检测方法 |
3.2.1 翻堆与取样 |
3.2.2 温度的测定 |
3.2.3 含水率的测定 |
3.2.4 pH的测定 |
3.2.5 有机质的测定 |
3.2.6 氮含量的测定 |
3.2.7 磷含量的测定 |
3.2.8 钾含量的测定 |
3.3 实验设计 |
3.3.1 返料堆肥工艺 |
3.3.2 脱水剂强化升温堆肥工艺 |
3.3.3 补氧剂强化生物干燥堆肥工艺 |
3.3.4 脱水剂与补氧剂的协同堆肥工艺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返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的影响 |
4.1.1 实验分组 |
4.1.2 温度变化 |
4.1.3 含水率的变化 |
4.1.4 有机质的变化 |
4.1.5 返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影响小结 |
4.2 氧化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的影响 |
4.2.1 实验分组 |
4.2.2 温度的变化 |
4.2.3 含水率的变化 |
4.2.4 pH值的变化 |
4.2.5 有机质的变化 |
4.2.6 氮含量的变化 |
4.2.7 磷含量的变化 |
4.2.8 钾含量的变化 |
4.2.9 氧化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影响小结 |
4.3 过氧化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的影响 |
4.3.1 实验分组 |
4.3.2 堆肥物料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其分析 |
4.3.3 温度的变化 |
4.3.4 含水率的变化 |
4.3.5 pH值的变化 |
4.3.6 有机质的变化 |
4.3.7 氮含量的变化 |
4.3.8 磷含量的变化 |
4.3.9 钾含量的变化 |
4.3.10 总养分的变化 |
4.3.11 过氧化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影响小结 |
4.4 氧化钙与过氧化钙对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共同作用的研究 |
4.4.1 实验分组 |
4.4.2 温度的变化 |
4.4.3 含水率的变化 |
4.4.4 有机质的变化 |
4.4.5 氮含量的变化 |
4.4.6 氧化钙与过氧化钙共同强化堆肥小结 |
第五章 好氧堆肥微生物菌群及强化机制分析 |
5.1 氧化钙与过氧化钙共同强化奶牛粪便堆肥微生物菌群分析 |
5.1.1 堆肥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分析 |
5.1.2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
5.1.3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分析 |
5.2 堆肥微生物菌群分析小结 |
第六章 碱性吸水材料强化奶牛粪便堆肥化机制分析 |
6.1 对堆肥微生物的作用 |
6.2 氧化钙对堆肥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7)小型堆肥反应器在非恒温条件下对两种不同城市污泥资源化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及发展趋势 |
1.3.1 卫生填埋 |
1.3.2 焚烧处理 |
1.3.3 土地利用 |
1.4 堆肥技术概述 |
1.4.1 堆肥的原理 |
1.4.2 堆肥技术的发展历史 |
1.4.3 堆肥过程对污泥无害化的作用 |
1.4.4 影响堆肥化的主要因素 |
1.4.5 堆肥腐熟与稳定的概念及判定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利用CO_2释放率模拟实际工程规模堆体温度的研究 |
2.1 堆肥反应器系统设计 |
2.1.1 堆肥反应器 |
2.1.2 供气系统 |
2.1.3 排气系统 |
2.1.4 设置反应器密闭性 |
2.1.5 堆肥反应器系统运营与维修 |
2.2 堆肥材料准备 |
2.2.1 污泥脱水 |
2.2.2 投加干木屑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气体分离方法 |
2.3.2 CO_2释放率分析 |
2.3.3 反应器温度计算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CO_2释放速率分析 |
2.4.2 温度变化分析 |
2.5 小结 |
3 堆肥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含水率及有机质的变化 |
3.2.2 EC和pH的变化 |
3.2.3 碳氮比分析 |
3.2.4 氨氮变化研究 |
3.2.5 亚硝态氮变化研究 |
3.2.6 硝态氮变化研究 |
3.3 小结 |
4 污泥堆肥质量评价 |
4.1 污泥堆肥腐熟度评价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 堆肥中营养物质含量评价 |
4.3 堆肥重金属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
(8)接种白腐菌对城市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材料 |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测定方法 |
1.4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接种白腐菌对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影响 |
2.2接种白腐菌对堆肥过程中真菌、细菌数量的影响 |
2.3接种白腐菌对堆肥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
2.4接种白腐菌对堆肥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2.5接种白腐菌对堆肥过程中堆料NH4 |
+-N、NO3 |
--N的影响 |
2.6接种白腐菌对堆肥过程中堆料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9)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好氧堆肥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污泥生物沥浸技术及污泥堆肥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1 我国城市污泥的基本性质及处置现状 |
1.1 城市污泥的来源及种类 |
1.2 城市污泥的理化性质 |
1.3 城市污泥处置方法 |
2 污泥生物沥浸技术研究进展 |
2.1 生物沥浸技术原理 |
2.2 污泥生物沥浸技术工艺流程 |
2.3 污泥生物沥浸技术的工程应用 |
3 好氧堆肥技术研究 |
3.1 好氧堆肥技术原理 |
3.2 好氧堆肥的影响因素 |
3.3 污泥好氧堆肥工艺流程 |
3.4 污泥好氧堆肥系统 |
3.5 污泥好氧堆肥技术中的氮素损失问题 |
3.6 污泥好氧堆肥腐熟度评价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5.1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 |
5.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江苏无锡市城市污泥泥质调查及污泥生物沥浸前后理化性质变化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脱水污泥样品的采集 |
1.2 测定方法 |
1.3 相同来源的生物沥浸污泥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无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况及脱水污泥养分含量分析 |
2.2 无锡市城市污泥重金属含量分析 |
2.3 生物沥浸前后脱水污泥饼性质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沥浸污泥好氧堆肥效果及其降低堆肥氮素损失的机理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堆肥原料 |
1.2 条垛式堆肥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生物沥浸污泥与常规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2.2 生物沥浸污泥与常规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2.3 生物沥浸污泥与常规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 |
2.4 生物沥浸污泥堆肥与常规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变化特征 |
2.5 污泥堆肥产品质量评价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生物沥浸污泥好氧堆肥工艺:Ⅰ.不同有机调理剂对工程化堆肥过程的影响及保氮效果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堆肥原料 |
1.2 堆肥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1.4 氨气挥发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调理剂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2.2 不同调理剂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2.3 不同调理剂堆肥过程中有机物及粗纤维含量的变化 |
2.4 不同调理剂堆肥过程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 |
2.5 不同调理剂堆肥过程中氨气释放动态变化 |
2.6 不同调理剂堆肥前后物料性质变化 |
2.7 不同调控因素对氨气挥发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生物沥浸污泥好氧堆肥工艺:Ⅱ.堆肥保氮剂的选择及其保氮机理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堆肥原料 |
1.2 堆肥试验装置及设计 |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保氮剂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氨气挥发的影响 |
2.2 不同保A氮剂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温度的影响 |
2.3 不同保氮剂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pH值的影响 |
2.4 不同保氮剂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有机质降解的影响 |
2.5 不同保氮剂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产品质量的影响 |
2.6 硫酸亚铁抑制氮素损失效应的机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生物沥浸污泥堆肥腐熟度测定方法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堆肥样品基本信息 |
1.2 测定方法 |
1.3 堆肥样品CO_2释放速率测定装置及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堆肥时期污泥堆肥样品的好氧呼吸速率 |
2.2 不同堆肥时期污泥堆肥样品的理化性质 |
2.3 不同实验条件对CO_2释放速率测定结果的影响 |
2.4 不同原料堆肥样品CO_2释放速率差异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生物沥浸污泥饼高温堆肥系统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 |
前言 |
1 污水处理厂概况及脱水污泥性质 |
2 脱水污泥处置存在的问题 |
3 生物沥浸工程概况及生物沥浸污泥饼理化性质 |
4 生物沥浸污泥好氧堆肥工艺 |
4.1 设计的生物沥浸污泥堆肥产品性质 |
4.2 生物沥浸污泥堆肥工程的选择 |
4.3 污泥堆肥工程建设规模 |
4.4 生物沥浸污泥高温堆肥工程概况及工艺流程 |
5 生物沥浸污泥堆肥工程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 |
6 生物沥浸污泥好氧堆肥工程生产运行效果 |
6.1 生物沥浸污泥好氧堆肥效果 |
6.2 生物沥浸污泥堆肥工程生产运行成本 |
6.3 工程效益分析及市场预测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有机物料“差别堆腐”及其评价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判断标准及存在问题 |
2 不同堆腐程度有机物料施用后的农学效应 |
2.1 有机物料堆腐进程中的养分含量变化及损失 |
2.2 不同腐熟程度有机物料在蔬菜上施用的农学效应 |
2.3 不同腐熟程度猪粪在花生上施用的农学效应 |
2.4 不同腐熟程度有机物料施用的改土培肥效应 |
3 有机物料差别堆腐的分类与表征 |
3.1 差别堆腐的分类 |
3.2 差别堆腐评价指标 |
4 结 论 |
四、未消化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过程中的养分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堆肥工艺对市政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的影响研究[D]. 张爱生.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酒糟有机肥生产、肥效以及酒糟生物质炭的效应研究[D]. 李哲. 西南大学, 2021(01)
- [3]污泥改良风化砒砂岩理化性质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D]. 刘豪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4]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生产生物碳土的研究[D]. 杨长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不同菌种组合对牛粪好氧堆肥发酵的影响研究[D]. 卢洋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6]碱性吸水材料强化奶牛粪便好氧堆肥化研究[D]. 陈晓天.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4)
- [7]小型堆肥反应器在非恒温条件下对两种不同城市污泥资源化的评价[D]. 崔婷.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8]接种白腐菌对城市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J]. 张晶,鲁娟,孙学成,卢琪,隆梦佳,胡承孝,谭启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1)
- [9]生物沥浸污泥工程化好氧堆肥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 胡伟桐.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有机物料“差别堆腐”及其评价方法初探[J]. 常志州,于建光,黄红英,吴华山,沈明星. 江苏农业学报,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