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控制软件设计

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控制软件设计

一、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控制软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杜俊岐[1](2021)在《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研制》文中认为航空磁测技术经历了总场测量、总场梯度测量和现在的矢量(三分量)测量等三个阶段。相对于总场和总场梯度测量技术,三分量测量可解决磁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垂向分辨率低的问题,在磁异常解释中可有效减少多解性,成为当前航空磁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无人机具有小型化、飞行灵活、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以其为平台,搭载三分量设备开展中小型测区高精度磁测,更容易反映局部测区的磁异常特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航磁三分量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载体飞行环境的要求,设计一套适用于旋翼无人机的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感器、芯片不同的电压等级需求,设计高性能、高稳定性、低噪声的电源模块。针对三轴磁通门传感器在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引入噪声,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单通道静态误差优于20n V/√Hz@10Hz。基于FPGA并行处理的优势,实现模数转换芯片驱动设计,完成时序约束及仿真。针对三分量数据与姿态同步问题,基于PPS秒脉冲完成硬件同步时序设计,系统同步误差优于400ns。(2)基于ARM平台高速执行串行算法的优势,通过小波阈值法实现数字滤波模块设计,通过FATFS控制结构实现SD卡收录模块设计。基于PC操作平台开发了LabVIEW上位机软件,用于噪声评估、误差标定、系统验证。基于IPAD操作平台设计了无线数据监控软件,用于无人机调控、起飞前的系统参数调配,飞行测区与测线规划及飞行方案选择。(3)开展了标定与校正实验、地面移动式测量实验以及野外飞行实验。采集系统非线性度误差优于5.5n T,静态噪声水平优于1n T。开展地面移动式磁测实验,成功探测到距测线3m的磁目标体。开展飞行实验,测得三分量数据合成总场与光泵磁力仪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具有稳定性及可靠性,满足实际勘探需求。

王浩然[2](2021)在《嵌入式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设计》文中认为依赖于工控机的传统数据采集设备是基于标准的计算机总线工作的,随着数据采集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传统数据采集设备灵活性较差的问题凸显出来,基于嵌入式的数据采集设备以灵活性、模块化的特点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出一款基于嵌入式的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实现可编程的数据采集、测量、显示、存储功能,使用嵌入式接口可与其它设备构成完整系统以完成多样化的采集任务。本文以STM32F407ZG微控制器与16位的AD7606B芯片作为核心器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显示与触摸电路、通信与存储电路,搭建了8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的硬件平台;基于Mod Bus通信协议来实现指令调控、数据查询、数据存储等可编程功能;利用嵌入式GUI界面STem Win设计了用户界面,借助TFT-LCD触摸屏幕实现了无上位机时的独立工作功能;使用USB Host连接外部大容量USB存储设备,配合程序设计实现了关键数据的实时存储;在Keil5集成开发环境下,基于μC/OS-III实时操作系统之上构建软件整体框架,完成了信号采集测量、数据存储与通信功能的软件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开发效率与后期可维护性。借助实验室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在采集稳定性测试中,交流信号的相对误差小于1%,直流信号的满量程误差小于0.05%;在多通道同步采集测试结果中,通道隔离度为90d B;数据存储测试中,非连续存储速度能达到900KB/s左右。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嵌入式设计的数据采集测量模块性能良好,具有高精度、灵活性、可编程的特点,为解决传统数据采集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孟博洋[3](2021)在《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数控系统实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4.0的技术浪潮推动,边缘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等众多先进的制造业新技术,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模式。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机床数控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的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模式中,机床的数控系统不仅需要利用云端的计算和存储优势来收集、分析加工中的相关多源数据,而且更加需要通过云端丰富的技术资源优势,来指导和优化对应的加工过程。传统的云架构数控系统,由于数据传输中的延迟、稳定性、实时性等问题,难以满足机床云端的实时感知与分析、实时优化与控制等高实时性需求。这一问题也成为传统云架构数控系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开展了边缘计算架构数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并进行了智能感知与分析、智能优化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根据边缘计算产业联盟提出的边缘计算3.0参考架构,本文分析了在智能制造环境下的边缘计算体系层级。从边缘计算在机床智能数控系统中的智能功能分析及物理平台搭建两个方面,完成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数控系统体系环境建模,并且提出了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方案。该架构在传统云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边缘计算设备端和边缘计算层级。通过基于边云协同交互的智能分析、智能优化等方法,完成了机床云端与设备端之间,高实时性任务的数据交互。以架构中的模块为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基础构成单元,对所提出的系统架构进行模块化开发。在各主模块的开发过程中,提出各子模块细分方法以及相互调用模式,详细介绍了各主模块在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分别从边缘运动控制模块、边缘逻辑控制模块、边缘计算服务器配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各主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针对边缘计算数控系统与机床原数控系统之间的关系,提出三种对接运行模式,并给出了两个系统中各个执行子模块的具体对接方法和流程。同时,为了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来提升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计算处理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提出了边缘计算数控系统与云端交互部分的配置策略,并且搭建了相应的云计算服务器以及交互环境。在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智能感知技术应用方面,针对机床铣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削力、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形变信息等等多源加工信息数据,提出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智能数据感知方法。针对多源信息在高速实时性要求与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时钟波动等问题,导致采集数据的不准确、不一致等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多源数据智能调度及融合方法。通过高度一致性的数据协同,将多源信息根据对应关系进行映射,使得数据的基准可以从基于时间因素的基准投影到基于工件表面因素的空间基准。为了充分利用云端计算的硬件资源优势与边缘端计算的实时性优势,提出边云混合交互的多维关联数据智能分析方法,为边缘计算数控系统提供高效、实时的分析数据。在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铣削力优化技术应用方面,根据感知到的铣削力信息与加工工件的关联数据,研究了不同加工参数和刀具参数条件下的铣削力波动特性。建立了整体螺旋刃立铣刀的铣削力波动预测模型。提出三个与轴向切削深度和刀具参数有关的铣削力波动特性:一致性,周期性和对称性,并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边云系统的铣削力优化方法。通过离线参数优化与在线铣削力控制两种方式,实验验证了所提出边缘计算数控系统实现及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康钊未[4](2021)在《一种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双通道采集模块设计》文中提出高速高精度采集模块是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对于该系统而言,其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等重要指标受采集模块性能制约。因此,设计一款高性能的,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高速高精度采集模块是有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种主要应用于拉曼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双通道采集模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拉曼型光纤传感原理的采集系统分析。本文研究了光纤传感系统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拉曼型光纤传感系统的测温原理及温度解调方式,基于此探讨了采集系统的关键地位以及指标要求。2)双通道采集模块硬件设计。通过深入讨论双通道采集模块的具体设计指标和相应功能,提出了一种1GSPS采样率、14bits信号量化位数的,具备信号“硬采集,硬处理”能力的高性能采集模块硬件设计。3)双通道采集模块逻辑功能设计。为实现相应功能,使用Vivado软件进行采集模块逻辑程序设计,完成了外围器件的配置和高速采样数据的接收。另外,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双口RAM参数可控的去噪逻辑,并于双通道采集模块中完成了拉曼型光纤传感系统的温度解调。最后,本文设计了一种参数可控的同步脉冲生成逻辑,用于控制光纤传感系统中的半导体光开关产生激光脉冲。最后本论文对所设计的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双通道采集模块硬件平台进行了测试验证工作。通过相关验证表明,本文设计的双通道采集模块具备1GSPS、14bits的采样量化能力,并且具备200MHz模拟带宽;通过改变累加次数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双口RAM的累加平均去噪逻辑,确能有效去噪,采集模块最终信噪比大于75d B;通过模拟光纤传感系统测试环境,验证采集模块的温度解调功能,以及测试同步脉冲生成功能,证明本论文设计的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双通道采集模块符合指标要求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张立[5](2021)在《三维扫描测头探测误差测定及其补偿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三维扫描测头作为齿轮测量中心或其他精密测量仪器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对测量精度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对三维扫描测头的误差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三维扫描测头的探测误差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实验对三维扫描测头进行了误差测定,并通过神经网络对三维扫描测头的探测误差进行了预测和补偿,在CNC齿轮测量中心上验证了该算法对测头探测误差补偿的有效性。课题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探测误差分析。通过对三维扫描测头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测头内部的导向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存在附加位移和附加转角从而导致探测误差,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其对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扫描测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致测头产生探测误差的原因,对测球的局部变形和测杆弯曲模型进行分析。2)测头数据采集电路设计。针对于SP80H型三维扫描测头,设计了一套适用于CNC齿轮测量中心上的数据采集电路。该采集电路以FPGA和CPLD为核心,实现对测头数据的实时采集,并与齿轮测量中心上位机进行通信,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实验设备支持。3)测头探测误差测定。在CNC齿轮测量中心上完成了对测头的探测误差的测定,通过测量不同测头压入量、不同的测针以及单点探测和扫描测量不同测量条件下的探测误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中压入量、测杆和测量模式对探测误差的影响。4)神经网络的误差补偿算法。通过对标准球进行采集,设计了相应的样本数据获取方法。在MATLAB中对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将新的测量数据导入神经网络中,通过实验验证了误差补偿算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对三维扫描测头探测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基于FPGA和CPLD的测头数据采集电路作为实验设备,完成了对SP80H扫描测头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探测误差测定。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解决了测头误差影响因素互相耦合导致误差难以补偿的问题。

丁德强[6](2021)在《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变桨轴承是风力发电机桨叶调节角度的重要支撑部件,其工作状态的好坏会影响变桨系统的可靠性,进而影响风力发电机整体的工作性能,由变桨轴承损坏而造成的风力发电机故障相对较高。因此,对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工作状态检测技术和变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风电行业的重视。本课题在分析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工作原理和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包络解调检测的方法对变桨轴承故障进行检测,通过振动检测技术和包络解调技术获取故障特征,进而诊断变桨滚动轴承故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包络解调原理,设计模拟硬件电路,包括传感器的选择,设计信号放大电路、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16通道选频带通滤波电路、全波精密整流电路及峰值电路;使用USB3202数据采集卡对模拟电路处理的信号进行采集并通过数据总线传输给电脑;使用高级语言VB编写该故障检测系统的应用软件,实现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信号的时域波形的显示、时域指标分析、波形分段显示、傅里叶变换及其傅里叶逆变换、希尔波特变换、频谱细化以及倒频谱等功能;振动信号的监听和录音设备的运用;将设计的故障检测系统进行封装,在变桨轴承实验基地进行变桨轴承故障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研制的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符合包络解调原理;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正确,功能完善;数据采集模块,性能可靠;应用软件人机交互效果好,计算正确,运行可靠。

杜思雨[7](2020)在《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规模的日益增加,管道运输在五大运输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输气管道使用年限过久、施工时密封圈和焊缝不严、腐蚀、第三方破坏等都会造成管道发生泄漏,燃气泄漏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甚至引发爆炸,危害城市的公共安全,造成人员伤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仍在探索,找寻更优化的技术,所以建立一套可开展燃气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实验的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使用价值。本文从实验角度出发,在调研国内外泄漏检测的方法、国内外实验系统搭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信号检测方法和燃气管道类国家标准规范,研发了一套模拟城市燃气输配管道的实验系统。系统由气源模块、埋地直钢管模块、埋地直PE管模块、架空环状钢管模块、架空环状PE管模块、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组成。管道采用法兰连接,具有易拆装的特点,能根据实验要求更换管道,可以进行直管道、弯管道和变径管道等复杂运行条件下的燃气泄漏检测实验。实验管道模块选择可用阀门控制,可以满足支状管道、直管道的实验要求。实验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确定了实验系统的总体架构、基本组成和设备布置,详细介绍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依据模型相似原理和燃气设计规范,确定实验管道的设计压力、流量、温度、管壁厚度等参数,并结合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对管道、气源系统、变送器组和阀门进行选型;分析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的组成,用GX works软件编写PLC逻辑程序控制阀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编写上位机系统,实现各个功能模块要求。依据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城市输配燃气管道实验泄漏检测系统。对实验系统软件功能、管道强度、管道气密性、电气元件进行测试,改进测试过程发现的不足。开展基于流量法的泄漏检测实验,实验显示可以检测到泄漏发生。实验系统的功能满足了设计要求,可初步满足研究人员实验需求。图[98]表[16]参考文献[123]

谢一进[8](2020)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也是描述各种物质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同测量光、力、热、电等物理量类似,磁测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从古时候的司南到近代的高斯计以及现代的量子磁力计,磁测量工具被各个时代的人们用于认识并改造世界。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作为不同于经典体系的测量技术,利用了量子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来实现精密测量。利用量子力学原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有望突破经典测量的极限,在灵敏度等指标上有较大的优势。事实上,目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精密磁测量已经在多种量子体系中得到发展,例如超导量子干涉仪、原子/光泵浦磁力计与基于氮-空位色心的磁力计等。同时这些磁力计都已经成为磁测量领域的重要工具。氮-空位色心是金刚石中的一种点缺陷。由于其拥有的优异特性,自2008年多位学者详细阐述了其应用前景后,基于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领域开始迅猛发展。然而,相比于单氮-空位色心在生物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论文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方法展开研究,针对低频磁场测量的目标,分别研究了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与结合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其中,利用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实现了 146kHz的探测带宽以及138μHz的频率分辨率的低频磁测量技术。利用结合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实现了195 fT/Hz1/2的低频灵敏度指标。这个灵敏度高于现有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其他磁测量研究工作。此外,在前述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还开展了针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集成化工作,最终完成了首台磁力计样机的制造。本论文的内容将围绕所做的工作展开介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以及实验平台搭建2.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实现的稳态磁测量方法3.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实现的复合磁测量方法4.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集成化工作

张征宇[9](2020)在《基于Labview的电动轮-悬架试验台测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汽车的使用是新世纪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所以电动汽车的研发有着非凡的意义。电动轮-悬架系统作为轮毂驱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开发了一款电动轮-悬架系统专用测控试验台架,对于轮毂驱动汽车的开发、测试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论文围绕电动轮-悬架系统试验台及其测控系统设计展开。首先,根据试验台的结构要求和功能原理,采用模块化理念,对试验台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对试验台架的工作电机进行了车用工况的模拟。其次,基于试验台架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三维软件对试验台架垂直加载模块、激振模块以及路面模拟模块等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对电动轮悬架系统重要部件的设计安装和性能校验,制造了实物样机。最后,通过Labview图形编程软件和相关类型的传感器,自主开发了试验台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构建了完整的试验台测控系统,并开展了电动轮-悬架系统性能测试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的可行性,测试数据的可信性。

徐赵龙[10](2020)在《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自混合干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赫兹(THz)波的电磁频谱位于毫米波和红外之间,频谱范围为0.1THz到10THz,与两者相比有着很多独特性质,在安全检查、物质检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太赫兹源的输出功率低、体积大、造价昂贵,使得太赫兹应用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能带工程和纳米结构加工工艺的发展,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QCL)应运而生。与其他太赫兹波段的激光器相比,THz-QCL的功率高、体积小、工作稳定,为太赫兹波段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现有太赫兹波段的应用中对太赫兹波的探测主要还是依靠各种类型的探测器,探测器的精度和灵敏度受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影响较大,这不仅增大了信号探测的误差,而且也增加了应用成本。在激光自混合干涉效应光路中,激光器既是辐射源又是探测器,降低了由于探测器引起的误差,同时实验成本和光路复杂度也大幅减小,而且THz-QCL相比于其他激光器有着皮秒级的载流子弛豫时间和较小的线宽增强因子,使其动力学特性在光反馈情况下更加稳定,因此更适合激光自混合干涉效应。本文基于自混合干涉效应开展了 THz-QCL在探测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自混合干涉效应对不同驱动电流下THz-QCL的频谱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电流的增加THz-QCL的频率随之减小,与理论相符。当驱动电流增加到0.7A时,激光器的工作模式由单模变为多模,模式间距为2GHz,与计算结果一致。为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又利用自建的仿真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测量的激光器频率误差在MHz级别,与实验系统1.5GHz的频谱分辨率相比,对结果的影响较小。(2)设计了基于THz-QCL自混合干涉效应的速度测量实验。实验中分别测量了单目标和多目标的运动速度,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速度测量的误差较小,并且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精度越高,物体运动速度为30mm/s时,误差仅为0.008%。对于多目标运动情况,不仅能准确测量其运动速度,还能够从信号中确定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3)利用THz-QCL自混合技术设计了一套二维成像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一角硬币局部进行了逐点扫描成像,获得了一张像素为100pix×100pix、像素间距为100μm的清晰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THz-QCL自混合干涉效应的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物体的高分辨率成像,与之前的太赫兹成像系统相比,该成像系统的光路复杂度低,准直性更高。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 THz-QCL自混合干涉在应用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控制软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控制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航磁三分量测量理论分析
    2.2 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架构
        2.2.1 硬件方案设计
        2.2.2 软件方案设计
        2.2.3 测试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3.1 电源模块设计
        3.1.1 开关电源设计
        3.1.2 线性电源设计
        3.1.3 电路布局布线优化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共模滤波模块设计
        3.2.2 信号衰减与运算放大模块设计
        3.2.3 单端转差分模块设计
    3.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3.1 LTC2508 模块设计
        3.3.2 外置基准源模块设计
    3.4 FPGA主控电路设计
        3.4.1 主控芯片选型
        3.4.2 采集控制时序设计
        3.4.3 秒脉冲同步设计
        3.4.4 数据缓存设计
    3.5 ARM主控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基于ARM的软件设计
        4.1.1 数据预处理设计
        4.1.2 滤波算法设计
        4.1.3 功能模块设计
    4.2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控制软件设计
        4.2.1 LabVIEW上位机方案设计
        4.2.2 上位机参数配置
        4.2.3 测控与数据收录设计
        4.2.4 传感器误差校正设计
    4.3 基于IOS操作平台的软件设计
        4.3.1 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调节与路线规划
        4.3.2 基于IOS的无线测控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性能评估
        5.1.1 短路噪声测试
        5.1.2 测量误差标定
        5.1.3 同步误差评估
    5.2 野外实验
        5.2.1 地面实验
        5.2.2 飞行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嵌入式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指标
        2.1.1 功能要求
        2.1.2 性能指标
        2.1.3 其它要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信号调理设计
        2.2.2 信号采集设计
        2.2.3 主控制器设计
        2.2.4 可编程功能设计
        2.2.5 独立工作模式设计
        2.2.6 数据存储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单端转差分电路
        3.2.2 信号放大电路
        3.2.3 低通滤波电路
    3.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主控制电路设计
    3.5 通信电路设计
    3.6 显示与触摸电路设计
    3.7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8 硬件布局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2 μC/OS-Ⅲ操作系统
        4.2.1 μC/OS-Ⅲ移植
        4.2.2 μC/OS-Ⅲ任务管理
    4.3 信号采集处理软件设计
        4.3.1 AD采集程序设计
        4.3.2 DMA程序设计
        4.3.3 FFT算法程序设计
    4.4 可编程功能软件设计
        4.4.1 可编程指令设计
        4.4.2 Mod Bus程序设计
        4.4.3 浮点数传输算法
    4.5 显示与触摸软件设计
        4.5.1 显示界面设计
        4.5.2 显示及触摸程序设计
    4.6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运行测试
    5.1 数据采集性能测试
        5.1.1 数据有效性测试
        5.1.2 采集准确性测试
        5.1.3 采集稳定性测试
        5.1.4 通道一致性测试
        5.1.5 通道隔离度测试
    5.2 可编程功能测试
        5.2.1 调控指令测试
        5.2.2 数据查询测试
    5.3 独立工作模式测试
    5.4 数据存储功能测试
        5.4.1 数据存储有效性测试
        5.4.2 数据存储速度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路原理图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数控系统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控系统架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云架构数控系统研究现状
    1.4 边缘计算架构数控系统研究现状
        1.4.1 边缘计算架构研究现状
        1.4.2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技术应用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2.1 引言
    2.2 智能制造下的边缘计算体系架构
        2.2.1 边缘的概念与特点
        2.2.2 边缘计算在智能制造中的体系层级
    2.3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体系环境建模
        2.3.1 数控系统中边缘计算智能功能
        2.3.2 数控系统中边缘计算物理平台
    2.4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5 机床数控系统模拟测试平台
        2.5.1 机床执行端设备模拟
        2.5.2 机床边缘控制模拟测试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边缘计算架构数控系统的关键模块开发
    3.1 引言
    3.2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程序开发模式
        3.2.1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边缘计算数控系统
        3.2.2 子模块间交互调度及内部代码设计模式
        3.2.3 插补子模块程序接口及代码调度示例
    3.3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平台集成
    3.4 边缘运动控制模块设计
        3.4.1 Sercos-Ⅲ的通讯程序设计
        3.4.2 基于Sercos的机床边缘运动控制技术
    3.5 边缘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3.5.1 边缘逻辑控制模块的搭建
        3.5.2 基于软PLC的边缘逻辑控制程序设计
    3.6 边缘计算服务器搭建
        3.6.1 云存储服务器搭建
        3.6.2 云计算服务器搭建
        3.6.3 工业云平台物联网接入
    3.7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3.7.1 边缘数控系统执行模块搭建及调试
        3.7.2 边缘计算数控系统的云环境搭建及调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边云协同的数控系统感知与分析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边云协同的数控系统感知与分析模块总体架构
    4.3 数据实时感知技术基础
        4.3.1 高速信号采集数据流模型
        4.3.2 经典采样定理理论
        4.3.3 高速信号采样通讯方式
        4.3.4 RTX实时系统及时钟性能分析
    4.4 数据实时采集周期的智能补偿策略
        4.4.1 时钟周期累积误差智能补偿
        4.4.2 时钟周期临界误差智能补偿
        4.4.3 时钟周期优先级误差智能补偿
    4.5 智能实时采样补偿策略应用与验证
    4.6 多源感知数据的智能融合关联策略
        4.6.1 多尺度感知数据的智能融合方法
        4.6.2 多源数据的智能关联方法
    4.7 智能融合关联策略实验验证
    4.8 边云混合交互的多维关联数据智能分析
        4.8.1 加工参数驱动的动态关联分析模型
        4.8.2 基于边云混合的智能关联仿真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边云协同的加工优化与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基于边云协同的铣削力优化理论研究
        5.2.1 整体螺旋刃立铣刀铣削机理
        5.2.2 铣削力波动建模
        5.2.3 虚拟刃投影等效替换方法
    5.3 铣削力波动特征理论推导
        5.3.1 铣削力波动一致性
        5.3.2 铣削力波动的周期性
        5.3.3 铣削力波动的对称性
        5.3.4 铣削力波动强度指数
    5.4 铣削力波动理论实验验证
    5.5 基于边云协同的铣削力优化知识集搭建
        5.5.1 边缘端铣削力波动预测方法
        5.5.2 基于边云协同的铣削力离线优化方法
    5.6 边缘数控系统加工实验测试
        5.6.1 基于边云协同的在线控制测试
        5.6.2 基于边云协同的离线铣削力参数优化测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G代码插补子模块代码程序开发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4)一种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双通道采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现状
    1.3 数据采集模块研究现状与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拉曼型光纤传感原理的采集系统
    2.1 光时域反射技术
    2.2 拉曼型光纤传感系统基本架构
    2.3 拉曼型光纤传感系统原理及温度解调方法
        2.3.1 拉曼散射测温原理
        2.3.2 拉曼型传感系统温度解调方法
    2.4 采集模块对光纤传感系统的影响
        2.4.1 采集模块采样率对光纤传感系统的影响
        2.4.2 采集模块同步脉冲对光纤传感系统的影响
        2.4.3 采集模块信号量化位数对光纤传感系统的影响
        2.4.4 采集模块信噪比对光纤传感系统的影响
    2.5 信号去噪处理方案
    2.6 双通道采集模块技术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通道采集模块硬件设计方案
    3.1 双通道采集模块总体方案
    3.2 双通道采集模块硬件平台关键方案设计
        3.2.1 前端调理通道方案设计
        3.2.2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3.2.3 高速时钟系统方案设计
        3.2.4 同步脉冲信号调理电路方案设计
        3.2.5 光纤环环面测温电路方案设计
    3.3 双通道采集模块FPGA逻辑器件选型
    3.4 双通道采集模块关键器件散热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通道采集模块逻辑功能设计
    4.1 前端调理通道控制逻辑
    4.2 高速ADC转换器配置及采样数据接收逻辑
        4.2.1 AD9680 的配置
        4.2.2 FPGA片内采样数据接收逻辑
    4.3 高速锁相环配置与光纤环环面测温逻辑
        4.3.1 LMK04828 的配置
        4.3.2 光纤环环面测温逻辑
    4.4 参数可控的同步脉冲信号生成逻辑
    4.5 基于双口RAM参数可控累加平均逻辑
        4.5.1 双通道数据N次累加模块
        4.5.2 双通道累加数据求平均模块
    4.6 拉曼型光纤传感系统温度解调逻辑
        4.6.1 双通道数据对应点除模块
        4.6.2 光纤传感系统温度数据获取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板调试与验证
    5.1 采集模块采样率和数据量化位数验证
    5.2 采集模块模拟带宽验证
    5.3 采集模块去噪算法和最终信噪比验证
    5.4 采集模块温度解调的仿真测试
    5.5 采集模块同步脉冲生成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三维扫描测头探测误差测定及其补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5 课题主要内容
2 三维扫描测头探测误差理论模型
    2.1 导向机构误差分析
        2.1.1 理想状态导向机构形变分析
        2.1.2 非理想状态下导轨形变分析
    2.2 测量条件对探测误差的影响
        2.2.1 局部变形模型
        2.2.2 测杆弯曲变形模型
    2.3 减少误差的措施
    2.4 本章小结
3 测头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1 测头数据采集电路方案设计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测头信号调理电路
        3.2.2 FPGA和CPLD电路
        3.2.3 CAMAC接口电路
        3.2.4 PCB绘制
    3.3 FPGA和CPLD程序设计
        3.3.1 测头信号的细分辨向
        3.3.2 测头信号的可逆计数
        3.3.3 CAMAC总线译码
    3.4 采集卡调试
        3.4.1 状态信息测试
        3.4.2 测头数据采集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三维扫描测头探测误差测定
    4.1 探测误差评定准则及算法
    4.2 工件定位方法及实现
    4.3 三维扫描测头单点探测误差测定
        4.3.1 三维扫描测头单点探测误差测量路径
        4.3.2 三维扫描测头单点探测误差实验步骤
        4.3.3 三维扫描测头单点探测误差实验结果
        4.3.4 标准球安装位置对测头探测误差的影响
    4.4 三维扫描测头扫描探测误差
        4.4.1 三维扫描测头扫描探测误差测量路径
        4.4.2 三维扫描测头扫描探测误差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误差补偿算法研究及实现
    5.1 神经网络算法选择
    5.2 误差模型建立及误差补偿原理
    5.3 测头误差样本数据采集
        5.3.1 样本数据获取方法
        5.3.2 测量机光栅误差测定
        5.3.3 样本数据采集步骤及软件编程
    5.4 基于RBF神经网络探测误差补偿的MATLAB实现
        5.4.1 通过RBF神经网络预测测头探测误差
    5.5 补偿效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诊断的背景和意义
    1.2 轴承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
    2.1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形成的原因及故障主要形式
    2.2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的振动机理
    2.3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特征频率计算
    2.4 包络解调诊断原理
    2.5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信号处理步骤
第3章 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硬件电路总框图
    3.2 压电式传感器的选择
    3.3 信号放大电路
    3.4 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3.5 二阶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3.6 反相比例电路的设计
    3.7 16 通道选频带通滤波器设计
        3.7.1 带通滤波器
        3.7.2 16通道选频带通滤波器电路
        3.7.3 CD4051 连接电路
        3.7.4 16通道选频带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3.8 全波精密整流电路的设计
    3.9 峰值电路的设计
    3.10 变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硬件电路
第4章 数据采集模块
    4.1 数据采集卡的介绍
    4.2 AI模拟量采集
    4.3 USB3202数据采集卡的数字量输入输出端口
    4.4 USB3202采集卡数字输出端控制流程图及其关键程序
第5章 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软件设计总体框图
    5.2 时域数据采集及波形显示
    5.3 时域波形分段显示及对应波形的时域指标
    5.4 傅里叶变换
    5.5 频谱细化
    5.6 倒频谱分析
    5.7 傅里叶逆变换
    5.8 希尔伯特变换
第6章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检测实例
    6.1 实验设备及条件
        6.1.1 监听录音设备
        6.1.2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下位机
        6.1.3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
        6.1.4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上位机
    6.2 法库某风力发电机厂变桨轴承故障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6.2.1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的共振频率检测
        6.2.2 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检测理论分析
        6.2.3 法库某风力发电机厂变桨轴承故障信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管道泄漏检测定位方法综述
        1.2.1 直接检测法
        1.2.2 间接检测法
    1.3 国内外泄漏检测方法研究
        1.3.1 直接检测研究现状
        1.3.2 间接检测研究现状
        1.3.3 实验系统构建现状
        1.3.4 泄漏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实验系统结构和参数设计
    2.1 实验系统总体结构
    2.2 实验系统基本组成
        2.2.1 气源系统
        2.2.2 实验管道系统
        2.2.3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2.3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2.4 实验系统参数设计
        2.4.1 相似理论
        2.4.2 系统流速设计
        2.4.3 设计压力
        2.4.4 管材壁厚选择及强度校验
        2.4.4.1 管壁厚度计算
        2.2.4.2 管道稳定性校验
        2.4.5 水力计算
        2.4.6 热力计算
    2.5 实验仪器的选型
        2.5.1 气源系统的选型
        2.5.2 变送器的选型
        2.5.3 阀门的选型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
    3.1 总体架构
    3.2 硬件组成
        3.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3.2.2 高速数据采集卡
        3.2.3 串口服务器
    3.3 PLC逻辑控制
        3.3.1 PLC编程软件介绍
        3.3.2 PLC逻辑控制程序实现
    3.4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4.1 虚拟仪器介绍
        3.4.1.1 虚拟仪器的概念与特点
        3.4.1.2 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
        3.4.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3.4.2.1 系统通讯模块和参数设置模块
        3.4.2.2 数据采集与显示模块
        3.4.2.3 数据保存模块
        3.4.2.4 阀门控制模块
        3.4.2.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3.4.2.6 泄漏检测模块
        3.4.2.7 信号处理与泄漏定位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构建与测试
    4.1 实验系统搭建
        4.1.1 架空环型管道搭建
        4.1.2 埋土直管道搭建
        4.1.3 气源系统搭建
        4.1.4 数采与控制模块硬件搭建
    4.2 系统测试
        4.2.1 管道强度和气密性测试
        4.2.2 系统软件测试
        4.2.3 基于流量法的泄漏检测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磁测量的历史背景
    1.3 磁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1.3.1 地磁测绘
        1.3.2 地磁导航
        1.3.3 生物磁学成像
        1.3.4 工业无损检测
        1.3.5 小结
    1.4 现有基于量子体系的磁测量技术
        1.4.1 超导量子干涉仪
        1.4.2 原子/光泵浦磁力计
        1.4.3 氮-空位色心磁力计
        1.4.4 其他
    1.5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技术的前沿进展
第2章 氮-空位色心背景介绍
    2.1 氮-空位色心介绍
    2.2 氮-空位色心的荧光光谱
    2.3 氮-空位色心的相干控制
    2.4 氮-空位色心的基本参数
        2.4.1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
        2.4.2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_2
        2.4.3 非均匀自旋弛豫时间T_2~*
    2.5 系综氮-空位色心金刚石样品
第3章 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及系统架构
    3.1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
        3.1.1 连续波方法
        3.1.2 脉冲方法
    3.2 基于连续波方法的磁测量灵敏度及其相关参数
        3.2.1 激光泵浦速率Γ_P与微波操控场强度Ω_R
        3.2.2 物理场不均匀性
        3.2.3 调制频率f_m与调制幅度A_m
        3.2.4 激光偏振角θ_L
        3.2.5 夹角系数α
        3.2.6 有效传感自旋数N_(eff)
        3.2.7 荧光收集效率ε_f
        3.2.8 非均匀自旋弛豫时间T_2~*
        3.2.9 系统噪声δS
        3.2.10 小结
    3.3 系综氮-空位色心实验平台的系统架构
        3.3.1 连续波方案系统架构
        3.3.2 脉冲方案系统架构
    3.4 磁测量实验平台所需电子学装置的研制
        3.4.1 任意序列发生器
        3.4.2 任意波形发生器
        3.4.3 集成化控制与读出系统
    3.5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搭建
        3.5.1 光学系统的搭建
        3.5.2 微波系统与读出系统的搭建
        3.5.3 样品装载台的搭建
        3.5.4 实验平台控制软件的开发
        3.5.5 脉冲实验测试示例
    3.6 脉冲磁测量方法的实验尝试
第4章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
    4.1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原理
    4.2 连续波稳态实验硬件框架
    4.3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实验结果
        4.3.1 时域磁场测量结果
        4.3.2 系统带宽测试结果
        4.3.3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测试结果
    4.4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的潜力与展望
第5章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与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
    5.1 复合磁测量方法原理
        5.1.1 磁通聚集
        5.1.2 系综氮-空位色心结合磁通聚集方法
    5.2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实验硬件框架
        5.2.1 磁通聚集器的设计
        5.2.2 实验系统框架
    5.3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实验结果
        5.3.1 磁通聚集器放大倍数测试
        5.3.2 复合磁力计灵敏度测试
    5.4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潜力与展望
第6章 集成化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研制
    6.1 集成化磁力计系统架构
    6.2 集成化磁力计光学系统
    6.3 集成化磁力计微波系统
    6.4 集成化磁力计读出系统
    6.5 集成化磁力计探头
    6.6 集成化磁力计整机
    6.7 集成化工作小结
第7章 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7.1 灵敏度优化展望
    7.2 集成化工作展望
    7.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A.1 激光偏振角度对样品连续波谱的影响
    A.2 角度系数α与磁场-主轴夹角以及外磁场强度的关系
    A.3 锁相放大器的解调原理
    A.4 样品温度与激光功率的关系
    A.5 特定场景下的灵敏度评估及讨论
        A.5.1 接近一般配置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2 激光全反射增加光程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3 优化样品提高T_2~*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4 小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Labview的电动轮-悬架试验台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轮毂电机的性能和试验台的研究方法
    2.1 轮毂电机的性能
        2.1.1 轮毂电机性能分析
        2.1.2 轮毂电机性能测试平台搭建
        2.1.3 测试检验
        2.1.4 电机耐久性试验
        2.1.5 效率试验
    2.2 电动轮-悬架系统试验台的研究方法
        2.2.1 理论分析
        2.2.2 试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台的方案设计
    3.1 试验台的方案设计
        3.1.1 试验台的设计要求
        3.1.2 试验台的模块化划分
    3.2 试验台的整体方案
    3.3 激振系统的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台结构设计
    4.1 试验台垂直加载机构设计
        4.1.1 加载方案的确定
        4.1.2 丝杠的选择
        4.1.3 垂直加载机构设计
        4.1.4 垂直载荷的确定
    4.2 激振系统的设计
        4.2.1 激振系统结构
        4.2.2 电机选型
        4.2.3 联轴器的选型
        4.2.4 激振系统工作原理
    4.3 滚筒装置设计
        4.3.1 滚筒轴与轴承
        4.3.2 滚筒轴的最小直径
        4.3.3 滚筒轴的结构设计
        4.3.4 轴的强度校核计算
        4.3.5 滚筒结构的强度分析
        4.3.6 滚筒结构的模态分析
    4.4 电动轮-悬架系统试验台样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基于LABVIEW软件的数据采集系统测控界面
    5.1 虚拟仪器与LABVIEW
        5.1.1 虚拟仪器的硬件配置
        5.1.2 Labview软件介绍
    5.2 试验台测控系统的开发
        5.2.1 试验台测控系统的原理
        5.2.2 传感器的选择
        5.2.3 信号调理设备
        5.2.4 测试系统的硬件搭建
    5.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3.1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5.3.2 测试硬件的安装和调试
        5.3.3 Labview的初始化
        5.3.4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5.4 数据采集程序的调用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LABVIEW的电动轮悬架测控系统试验台实验
    6.1 试验台的数据采集实验
        6.1.1 实验硬件器材
        6.1.2 实验步骤
        6.1.3 实验测试
        6.1.4 实验控制
        6.1.5 实验结果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自混合干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太赫兹波简介
        1.1.1 太赫兹波概念及特点
        1.1.2 太赫兹波的产生
    1.2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
    1.3 自混合干涉技术
    1.4 THZ-QCL自混合干涉技术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激光自混合干涉理论模型及仿真
    2.1 三镜F-P腔理论模型
    2.2 LANG-KOBAYASHI速率方程模型
    2.3 模型仿真研究
    2.4 自混合信号的调制手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混合干涉效应的THZ-QCL光谱测量
    3.1 光谱测量原理与实验设置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HZ-QCL的自混合测速
    4.1 多普勒测速原理
    4.2 激光自混合测速原理
    4.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3.1 单目标运动速度测量
        4.3.2 多目标运动速度测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THZ-QCL自混合干涉技术的二维成像
    5.1 传统太赫兹成像技术介绍
        5.1.1 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技术
        5.1.2 太赫兹连续波成像技术
        5.1.3 两种成像方式的比较
    5.2 自混合成像原理及信号提取
    5.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控制软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研制[D]. 杜俊岐. 吉林大学, 2021(01)
  • [2]嵌入式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设计[D]. 王浩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数控系统实现方法研究[D]. 孟博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4]一种应用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双通道采集模块设计[D]. 康钊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三维扫描测头探测误差测定及其补偿技术研究[D]. 张立.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6]风力发电机变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研制[D]. 丁德强.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7]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D]. 杜思雨.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8]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D]. 谢一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基于Labview的电动轮-悬架试验台测控系统研究[D]. 张征宇.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10]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自混合干涉技术研究[D]. 徐赵龙. 山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NT的高速数据采集卡控制软件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