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混凝法处理造纸黑液(论文文献综述)
焦东[1](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王潇[2](2020)在《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具有本色浆白度较高、易漂、得率高、纸浆强度高、适用材种多等特点。然而,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污染负荷大、排放困难,大大限制了纸浆的产量。本论文以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为原料,采用絮凝-生化-芬顿工艺联合处理废液,以期实现降低废液的污染负荷,以及分离废液中的木质素磺酸盐并制备活性炭以达到高值化利用的目的。首先,探究了不同混凝剂对废液性能的影响,筛选得到#3 PAC在去除废液中化学需氧量(COD)、色度和木质素浓度方面表现优异。当#3 PAC添加量为7.0 g/L,废液pH 7.0时,废液中COD去除率为49.7%,色度去除率为95.9%,木质素去除率为59.4%。其次,采用筛选的最佳混凝剂(#3 PAC)与助凝剂(PAM)复配处理废液,探究了絮凝工艺条件对废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PAM复配絮凝处理废液的较优工艺(#3 PAC添加量为5.0 g/L,CPAM添加量为2.0 mg/L,pH 7.0)下,废液中COD、色度和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49.5%、95.4%和54.1%。再次,将复配絮凝处理下所得的废液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和芬顿处理。活性污泥处理后,COD、木质素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50.9%、24.3%和16.4%。进一步芬顿处理后,废液中COD、色度、木质素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4.7%、86.6%、67.2%和 79.8%。最后,进行木质素的分离、表征和应用:(1)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酸析法和超滤法)从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中提取分离出木质素,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滤木质素和酸析木质素中均含有木质素典型的芳香环结构和官能团;酸析木质素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2)通过氢氧化钾(KOH)活化,将酸析木质素制备成木质素基活性炭,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质素基活性炭材料是高度无序的,具有微孔和介孔共存的分层孔结构,并且微孔结构大量存在。经KOH活化后,木质素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81.12 m2/g,总孔容为0.806 cm3/g,其中微孔体积为0.692 cm3/g,这意味着木质素基活性炭材料有望在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胡磊[3](2020)在《造纸黑液处理论述》文中研究指明制浆造纸是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同时也是污染很严重的一个行业。本文简要对制浆造纸的工艺进行了阐述,对制浆造纸各工段产生的废水水进行了说明,突出表明制浆黑液的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对于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而且也比较成熟的几种黑夜处理工艺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总结,着重介绍了碱回收法、酸析法、混凝沉淀法以及膜分离法。
张斌,张承慈,嵇文晖[4](2019)在《造纸黑液的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造纸黑液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对比了生物法、混凝沉淀法、化学氧化法和膜分离法等技术的去除效果及运行情况,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指出膜分离法是黑液处理的趋势,膜污染问题仍然是该技术需要攻克的难题。
李波[5](2016)在《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制浆造纸和纸张消费的大国,以稻草、秸秆、芦苇等禾草类为原料的草浆造纸虽然在造纸行业中的比重只占15%,但COD排放量却占造纸行业总排放量的80%以上。以辽宁为例,辽河流域共有草浆造纸厂200多家,其草浆造纸废水COD排放量占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40%,已经成为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急待解决。本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辽河流域重化工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造纸行业节水减排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2009ZX07208-002-003)研究课题资助下,运用自组织超循环理论,研究草浆造纸产业的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草浆造纸行业的节水减排和污染治理,为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摘掉辽河重污染的帽子,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丙容和结果如下:(1)论文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了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驱动力的“内外催化剂”,提出了产业政策和法规标准为“外部催化剂”;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废水处理技术为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驱动力的“内部催化剂”。通过对辽宁省各个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发现造纸行业是辽宁产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修订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促使辽河流域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造纸企业清洁生产与节水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重要功能。(2)应用超循环理论构建草浆造纸工业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模式。从反应循环层面通过开展清洁生产,使造纸企业实现源头减量化,在取水-用水-排水环节中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排;从催化循环的层面通过开展造纸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造纸用水网络优化的方式大幅提升水的循环利用效率,节约新鲜水资源;从超循环的层面构建芦苇湿地-造纸一体化超循环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芦苇湿地深度处理实现造纸废水良性二元水循环。(3)构建了超循环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化方面,开展了碱性过氧化氢低温蒸煮清洁制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NaOH/H2O2清洁制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为10~11%,H202用量为15~18%,二者投料间隔时间为1 h,总蒸煮时间为2.5 h;采用NaOH/H2O2清洁制浆工艺较传统烧碱制浆工艺降低草浆造纸黑液的COD浓度和排放负荷,生产的纸浆性能和质量也得以大副提升。对制浆黑液资源化方面,开展了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原液浓缩后,在反应釜中首先加入固形物含量5%的甲醛,加热至60℃反应1 h,然后加入固形物含量10%的亚硫酸钙,升温至130℃反应2 h,木质素制备活性炭载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料比为3.5:1,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60 mmin,粘合剂性能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从水循环经济过程方面,开展了梯形平板膜SMBR技术优化研究。通过对Vries建立的气泡与竖直平板相互作用模型的分解、演算,重新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描述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的相互作用,从而对SMBR中梯型平板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同等条件下提高曝气冲刷利用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对于半径较小的小气泡(0.5-1.51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8.1°,对于半径较大的气泡(1.5~2.5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6.8°,用梯形膜组件的SMBR工艺处理造纸废水,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5%、95.1%,梯形膜组件比平板膜组件具备更好的抗污染性能;多级串联湿地系统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等草浆造纸水循环技术研究。寒冷地区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草浆造纸废水表现出较好的造纸污染物去除效果,该系统中各污染物的脱除效果受进水负荷影响显着,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混凝—氧化沟—气浮—氧化塘—苇田湿地”三级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出水水质较稳定在COD 20~50 mg/L、SS 10~20 mg/L,达到了《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要求;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后经氧化塘处理后进入苇田深度灌溉芦苇湿地对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对芦苇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芦苇制浆企业用水网络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优化模型与节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可以识别草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制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利用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模型,对辽宁某大型苇浆造纸企业A进行用水网络优化,节水效果显着:吨纸水消耗量减少了49 m3/t,吨纸新鲜水消耗减少98 m3/t,吨纸废水排放量降低到0 m3/t,水资源效率提升268.1%,水环境效率提升+∞,水循环率提升了24.2%。
贾洪玉,安亮亮,刘翠云,司传领,王冠华[6](2016)在《高木素含量制浆废液处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制浆蒸煮段废液由于含有大量生化性差的木素,是制浆造纸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类废水。针对高木素含量制浆废液的来源及特点,基于木素回收利用及降解处理,综述了国内外对高木素含量制浆废液处理的研究进展,并对各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评价,以期对制浆废水的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郭伟杰,周海骏[7](2013)在《超滤膜在造纸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了有机高分子超滤膜处理废水(制浆黑液与造纸白水)的工艺,并对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过滤次数、废水的pH值等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超滤膜处理,可使酸析木素后制浆黑液的CODCr降为614 mg/L,白水的CODCr降为460 mg/L,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而先用混凝法预处理再用超滤膜处理,当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达到2000时,酸析木素后制浆黑液的CODCr降为61 mg/L,白水的CODCr降为49 mg/L,可以达到GB3544—2008排放标准的要求。
武首香[8](2012)在《浅析造纸黑液的处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黑液作为造纸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是重要的污染源。国内外对造纸黑液处理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显着成果。本文对造纸黑液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分类综述,指出造纸业应走向环保、节能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徐建华[9](2012)在《陈年造纸黑液预处理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陈年造纸黑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析法和絮凝沉淀法分别对其进行预处理。酸析实验过程中,首先通过初步酸析发现酸析工艺存在泡沫多、酸析木质素颗粒小,酸析液不易分离等问题。针对泡沫问题,提出了三种酸析和消泡的方式,实验发现:相比酸析---消泡方式,消泡---酸析和消泡+酸析两种方式可有效解决黑液酸析泡沫问题。而针对后面两个问题,又进行了PAM助凝实验。结果显示:PAM助凝剂能使酸析木质素絮体很快凝聚,且分层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黑液过滤性能,并提高了木质素的回收率。在上述问题基本解决的前提下,采用硫酸+消泡剂协同酸析消泡+PAM助凝的方式,研究了pH对造纸黑液酸析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当pH≤<4时,木质素大量析出,致使黑液CODcr和色度也大幅度得到去除。当pH=2时,黑液色度最低,为620度;当pH=3时,黑液CODcr最低,为6648mg/L。同时发现,不同酸对黑液进行酸析处理时,处理效果差异性较大。其中,就木质素析出而言,磷酸效果最好,硝酸次之,甲酸最差。而对于色度去除,硫酸的效果最好,色度去除率达97.9%。就CODcr去除而言,除了甲酸的加入增大了原黑液中的CODcr值,其余各酸都对CODcr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盐酸的CODcr去除率为58.1%,而硫酸、硝酸、磷酸和草酸的CODcr去除率都高达65%以上。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选用硫酸进行酸析处理,其经济性和技术性都较佳。针对“pH≤4的条件下,投加絮凝剂PAC或助凝剂PAM对黑液进行处理,去除机理主要归因于絮凝剂或助凝剂的作用”的结论,研究了PAC絮凝与酸析在处理造纸黑液上的对比效果。实验表明:对于造纸黑液CODcr和色度的去除,不论pH为何值,PAC的处理效果均优于单纯的酸析效果,但是单纯PAC的絮凝去除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在pH≥5时,PAC的絮凝作用才得到明显体现。当pH≤4时,采用絮凝剂处理造纸黑液,其CODcr和色度的去除机理应该主要归因于酸析作用,而絮凝剂的絮凝去除仅仅起到辅助作用。在絮凝沉淀实验过程中,通过单一絮凝剂的pH和用量的优化絮凝实验,对论文中提及的四种混凝剂逐级进行复配,并研究了优选pH和pH不变两种情况下,复配混凝剂对造纸黑液的处理效果。结果发现:四种混凝剂溶液的最佳复配质量比为:硫酸铁:硫酸铝:聚氯化铝铁:硫酸铝钾=19:8:27:13,且优选pH为6。pH=6时,投加4mL复配混凝剂溶液,可有效去除黑液中的CODcr和色度,出水CODcr为533mg/L,色度为680度。而当黑液pH不变(即pH=7.8)时,随着复配混凝剂溶液投加量的增加,黑液CODcr出现不断减小的现象,但最小CODcr仍在10584mg/L。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黑液色度却没有太大波动,基本维持在4500度左右。这说明pH对复配混凝剂的处理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优化的酸析工艺和复配混凝工艺进行经济技术指标分析,结果发现:采用酸析法处理造纸黑液的药耗成本为19.46元/吨,同时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2.35%和97.69%;而采用复合混凝法处理造纸黑液的药耗成本为10.53元/吨,同时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7.78%和97.74%。因此采用复合混凝法处理造纸黑液是一种较佳的选择。与此同时,为了合理利用从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将木质素污泥进行回收处理并做成吸附剂。实验表明:两种木质素污泥对Cr6+和对硝基苯酚均具有一定的吸附去除效果,但酸析木质素污泥对Cr6+的吸附去除效果要优于混凝木质素污泥;而混凝木质素污泥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去除效果要优于酸析木质素污泥。
张佳,张安龙,景立明[10](2012)在《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文中提出简述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及成分,并针对不同工段所产生废水的特点,提出了目前常用的一些废水处理方法,介绍了每个方法的作用原理及处理效果。最后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新技术,以期对今后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用混凝法处理造纸黑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混凝法处理造纸黑液(论文提纲范文)
(1)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
1.1.1.1 备料废水 |
1.1.1.2 制浆废水 |
1.1.1.3 中段废水 |
1.1.1.4 造纸白水 |
1.1.1.5 污冷凝水 |
1.1.1.6 末端废水 |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
1.1.2.2 废纸脱墨 |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
1.2.1 化学处理法 |
1.2.2 物化处理法 |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
1.2.2.2 混凝气浮法 |
1.2.3 生化处理法 |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
1.3.2 吸附法 |
1.3.3 膜分离技术 |
1.3.3.1 概述 |
1.3.3.2 基本原理 |
1.3.3.3 应用 |
1.3.4 高级氧化法 |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3.4.3 声化学氧化 |
1.3.4.4 臭氧氧化法 |
1.3.4.5 芬顿氧化法 |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
1.3.6 生态处理法 |
1.3.7 生物酶法 |
1.3.8 组合技术法 |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
1.4.1 概述 |
1.4.2 中水回用技术 |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
3.1 实验部分 |
3.1.1 造纸废水来源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
3.2.1.1 PH值的测定 |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
3.2.2 PFS的制备 |
3.2.3 絮凝实验 |
3.2.4 响应面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
4.2.1 实验方法 |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分析方法 |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
4.2.2.3 CODCR的测定 |
4.2.2.4 色度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中试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无机膜的制备 |
5.2.2 pH值的测定 |
5.2.3 TDS的测定 |
5.2.4 电导率的测定 |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5.2.6 色度的测定 |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
5.2.9 总铁含量测定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我国制浆造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1.3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概述 |
1.4 化学法制浆概述 |
1.5 化学法制浆废液 |
1.6 化学法制浆废液的处理方式 |
1.6.1 混凝法 |
1.6.2 膜分离技术 |
1.6.3 高级氧化法 |
1.6.4 生物法 |
1.7 化学法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
1.7.1 木质素 |
1.7.2 木质素的分离 |
1.7.3 木质素的应用 |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8.1 研究对象 |
1.8.2 研究内容 |
1.8.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化学药品及设备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流程 |
2.2 实验方法 |
2.2.1 化学组分测定 |
2.2.2 酸析处理 |
2.2.3 混凝处理 |
2.2.4 PAC/PAM复配絮凝处理 |
2.2.5 活性污泥处理 |
2.2.6 芬顿处理 |
2.2.7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
2.2.8 活性炭的制备 |
2.2.9 活性炭的表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废液化学组分分析的研究 |
3.2 废液的处理 |
3.2.1 酸析处理 |
3.2.2 混凝剂处理对废液特性的影响 |
3.2.3 PAC/PAM复配的处理效果 |
3.2.4 活性污泥处理 |
3.2.5 芬顿处理 |
3.3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热重分析 |
3.4 活性炭的表征 |
3.4.1 酸析木质素的化学组分分析 |
3.4.2 活性炭的表面形貌分析 |
3.4.3 活性炭的N_2等温吸附脱附曲线 |
3.4.4 活性炭的孔径分析 |
3.4.5 活性炭的XRD分析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3)造纸黑液处理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造纸废水的分类和特点 |
1.1 黑液 |
1.2 中段水 |
1.3 白水 |
2 造纸黑液的处理技术 |
2.1 碱回收法 |
2.2 酸析法 |
2.3 混凝沉淀 |
2.4 膜法除盐 |
3 结语 |
(4)造纸黑液的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废水特性 |
2 处理现状 |
2.1 生物法 |
2.2 混凝沉淀法 |
2.3 化学氧化法 |
2.4 膜分离法 |
2.5 资源化利用 |
3 存在的问题 |
4 结束语 |
(5)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草浆造纸行业水污染分析 |
1.3 草浆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
1.3.1 草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述 |
1.3.2 草浆造纸清洁制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
1.4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理论及研究进展 |
1.4.1 超循环理论概述 |
1.4.2 循环经济系统的驱动力 |
1.4.3 实现循环经济“催化剂”的途径 |
1.4.4 超循环理论应用进展 |
1.4.5 超循环理论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结构与模型构建研究 |
2.1 前言 |
2.2 草浆造纸大系统的结构和边界条件 |
2.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研究 |
2.3.1 水循环经济原理及运作模式 |
2.3.2 草浆造纸用水排水及水循环系统分析 |
2.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构建 |
2.4.1 循环经济中的超循环运行机制 |
2.4.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反应循环 |
2.4.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催化循环 |
2.4.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 |
2.5 小结 |
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
3.1 前言 |
3.2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分析 |
3.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驱动力“外部催化剂” |
3.3.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
3.3.2 排放标准驱动力 |
3.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内部催化剂” |
3.4.1 规划选址驱动力 |
3.4.2 建立可持续废物处理技术体系,提高废水处理循环化的经济性 |
3.4.3 开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构建禾草纤维素-纸浆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
3.5 小结 |
4 草浆造纸水循环关键技术—黑液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草浆造纸黑液减量化-清洁制浆技术研究 |
4.2.1 清洁制浆工艺流程 |
4.2.2 试验检测方法 |
4.2.3 清洁制浆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4.2.4 清洁制浆工艺实际运行效果 |
4.2.5 结果分析与小结 |
4.3 黑液资源化技术研究 |
4.3.1 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技术 |
4.3.2 黑液制备活性炭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5 草浆造纸超水循环技术及水网络优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优化研究 |
5.2.1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5.2.2 梯型平板膜组件 |
5.2.3 曝气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相互作用模型 |
5.2.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
5.2.5 梯型平板膜SMBR处理草浆造纸废水实验效果 |
5.3 草浆造纸废水湿地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
5.3.1 湿地概况 |
5.3.2 多级串联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3 工程背景 |
5.3.4 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造纸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实际运行结果及分析 |
5.3.5 造纸废水对苇田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
5.4 草浆造纸造纸厂用水网络优化研究 |
5.4.1 物质流分析 |
5.4.2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构成 |
5.4.3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优化模型 |
5.4.4 用水指标 |
5.5 案例分析 |
5.5.1 辽宁省某草浆造纸企业A |
5.5.2 草浆造纸企业A用水网络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浅析造纸黑液的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碱回收法 |
1.1 燃烧苛化法 |
1.2 电渗析法 |
1.3 黑液气化法 |
2 物理化学法 |
2.1 混凝法 |
2.2 膜分离法 |
2.3 吸附法 |
3 化学处理法 |
3.1 化学氧化法 |
3.2 光电催化法 |
3.3 湿式氧化法 |
4 生物处理法 |
4.1 好氧活性污泥法 |
4.2 厌氧生物法 |
5 其它方法 |
6 结 语 |
(9)陈年造纸黑液预处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造纸黑液的来源、成分及污染现状 |
1.1.1 造纸黑液来源 |
1.1.2 造纸黑液成分 |
1.1.3 造纸黑液污染现状 |
1.2 造纸黑液的污染治理方法 |
1.2.1 碱回收法 |
1.2.2 黑液气化法 |
1.2.3 酸析法 |
1.2.4 碱析法 |
1.2.5 絮凝沉淀法 |
1.2.6 吸附法 |
1.2.7 电化学法 |
1.2.8 化学氧化法 |
1.2.9 膜处理法 |
1.2.10 超声处理法 |
1.2.11 生物法 |
1.3 造纸黑液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
1.3.1 木质素的结构 |
1.3.2 造纸黑液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
1.4 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1.4.3 课题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造纸黑液的酸析处理 |
3.1 黑液初步酸析探讨 |
3.1.1 初步酸析过程及现象 |
3.1.2 造纸黑液酸析处理存在的问题 |
3.2 黑液酸析消泡方式的定性研究 |
3.2.1 酸析---消泡方式 |
3.2.2 消泡---酸析方式 |
3.2.3 消泡+酸析方式 |
3.3 PAM投加对黑液过滤性能的影响 |
3.3.1 PAM对黑液絮凝效果的定性研究 |
3.3.2 PAM对黑液过滤性能的定量研究 |
3.4 pH对造纸黑液酸析效果的影响 |
3.5 酸种类对造纸黑液酸析效果的影响 |
3.6 酸析工艺确定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造纸黑液的絮凝处理 |
4.1 PAC絮凝与酸析效果的对比研究 |
4.1.1 PAC絮凝最佳用量的研究 |
4.1.2 PAC絮凝与酸析效果的对比研究 |
4.2 针对造纸黑液的复配混凝剂的研究 |
4.2.1 四种混凝剂最佳pH的研究 |
4.2.2 四种混凝剂最佳用量的研究 |
4.2.3 混凝剂复配的实验研究 |
4.2.4 复配混凝剂对造纸黑液处理效果的研究 |
4.3 絮凝工艺确定 |
4.4 酸析法与复合絮凝法的药耗成本及技术指标 |
4.4.1 实验过程中药剂使用量及处理效果 |
4.4.2 药耗成本对比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木质素污泥的资源化初探 |
5.1 木质素污泥的回收处理 |
5.2 木质素污泥的形貌特征及元素分析 |
5.2.1 木质素污泥的形貌特征 |
5.2.2 木质素污泥的元素分析 |
5.3 木质素污泥对Cr~(6+)的吸附研究 |
5.4 木质素污泥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研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造纸废水的来源及成分 |
1.1 废水的来源 |
1.2 废水的成分 |
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的一般方法及机理 |
2.1 黑液的处理方法 |
2.1.1 碱回收法 |
2.1.2 酸析法 |
2.1.3 膜分离法 |
2.1.4 微生物酶催化氧化碱回收 |
2.2 中段废水的处理方法 |
2.2.1 气浮法 |
2.2.2 混凝法 |
2.2.3 絮凝沉淀法 |
2.2.4 生物法 |
2.3 白水的处理方法 |
3 国内外的一些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新技术 |
3.1 湿式空气氧化法 |
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
3.3 液膜分离法 |
3.4 联合技术 |
3.4.1 臭氧联合技术 |
3.4.2 仿酶-混凝技术处理造纸厂综合废水 |
4 结束语 |
四、用混凝法处理造纸黑液(论文参考文献)
- [1]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D]. 王潇.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造纸黑液处理论述[J]. 胡磊. 山东化工, 2020(06)
- [4]造纸黑液的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A]. 张斌,张承慈,嵇文晖.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一), 2019
- [5]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李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6]高木素含量制浆废液处理的研究进展[A]. 贾洪玉,安亮亮,刘翠云,司传领,王冠华.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7]超滤膜在造纸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郭伟杰,周海骏. 中国造纸, 2013(03)
- [8]浅析造纸黑液的处理技术[J]. 武首香. 广州化工, 2012(13)
- [9]陈年造纸黑液预处理工艺的研究[D]. 徐建华. 南京大学, 2012(10)
- [10]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J]. 张佳,张安龙,景立明. 黑龙江造纸,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