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银行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殷孪阳[1](2020)在《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4R分析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社会风险逐步上升,风险频发的问题开始凸显。支付系统作为金融支付的大动脉,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系统的运维和管理部门,在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方面,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尚未成熟,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总体看来,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突破发展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管理现状出发,应用危机管理中的经典模型:罗伯特·希斯4R(1)模型(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四阶段分析模型),对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发现,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缩减力阶段的环境监测不严密、专业人员技能存在不足;预备力阶段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不完善、模拟演练不够充分;反应力阶段的风险隔离不到位,同时风险处理协调机制不健全;恢复力阶段的恢复计划不周密,也缺乏风险后的学习和探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技术、资金、环境等客观因素,也包括管理协调机制、思想意识、专业人才这些主观性因素。基于此现状,本文从危机管理4R模型的分析思路出发,探讨提高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能力的新举措。依照4R模型的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四个阶段的要素分析,对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其中包括风险监测环境的改善、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模拟演练的加强、隔离系统的建设、风险处理预案和协调机制的完善以及风险后恢复计划的制定和经验的总结学习等方面。文章基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应用,力求将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的能力推向新的台阶。
张希越[2](2020)在《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以L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产业“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第三方支付公司转型为互联网金融企业高速发展。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公司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指数爆炸般增长,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客户的资金暴露在种种威胁之下。如何完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内部控制,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收单业务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基础业务,自然更加需要被关注。L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主营收单业务,是非常典型的垂直型支付机构。本文以L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求建立完整的收单业务内部控制。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了解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发展、支付机构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执行,结合第三方支付公司战略目标,指出收单业务的内部控制是为保证流程内各参与方利益目标,提高业务效率及经营质量,同时保证自身业务财务数据可靠以及业务运作合法合规,而实施的自行检查和调整的内部业务活动系统。其次,通过案例研究法,从内控五要素方面对L公司收单业务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其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本文创新性地将收单业务按流程划分成客户选择阶段、交易审核阶段、业务执行阶段、资金清算阶段和代理分润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针对性地执行控制活动。对其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完善建议。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本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收单业务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对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内控建设提供帮助,促进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董哲[3](2019)在《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支付系统是市场经济下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支付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定位为“血液循环系统”,使其不仅成为连接商品交易和社会经济的血脉,而且成为风险传递的主要渠道。因此,其与国家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密切相关。而跨境支付系统由于涉及跨境因素,因而面临更多风险,更加需要注重与其相关的规则制度的完善。另外,跨境支付系统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金融治理等也息息相关。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的垄断优势,成为美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辄威胁进行单边金融制裁的重要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上线,不仅有利于中国联合其他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对抗金融强权、完善国际治理格局,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文研究对象为提供大额跨境支付服务的跨境支付系统。根据服务对象与支付金额大小等标准,支付系统可以分为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其中,跨境支付系统往往提供跨境的大额支付业务,因而成为国际经贸交往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出现的高危地带之一。其也因此被归入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的范畴。对跨境支付系统的研究,目标在于明晰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并据此提出完善建议,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跨学科分析等研究方法,遵循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脉络,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分析入手,对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规则制度展开分析,以期为上线不久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供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建议。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正文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为总论,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研究的概念、特征等必要前提。第一,明确支付、跨境支付、支付系统、跨境支付系统等基本概念,并对跨境支付法律关系以及其中法律权利义务进行了系统梳理。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实现资金跨境转移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第二节对全球跨境支付系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了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以及发展现状。随后文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包括了CIPS上线前在CNAPS支持下人民币跨境支付模式及其挑战,以及CIPS上线的重要作用等内容。第三节主要意在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即对文章主题——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析。从国际金融法研究角度出发,该主题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小问题: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标准研究;跨境支付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研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支付完善建议。后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第二章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与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支付经济学理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其中,支付经济学理论对支付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作用与发展趋势,支付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等内容进行分析。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则主要包括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与识别标准,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角度的金融风险应对,并结合美国与欧盟的实际标准,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重要性在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分析了金融监管中常见的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的问题。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国际标准发布的背景。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跨境运营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挑战,相应国际监管机制合作以及国际监管规则合作随之出现。这也成为有关国际标准出台的背景与依托。第二节分析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与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有关支付系统的内容,核心内容继承自《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补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相关原则可以被总结归纳为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第三节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法律性质。现有研究或将其视为国际习惯法,或将其视为国际软法。文章对于国际习惯法与国际软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前述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与特征,认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具有国际金融软法性质。第四章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与监管法律基础的问题。文章第一节对于美国与欧盟的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立法模式进行了总结。其中,美国模式表现为联邦法律与州一级法律相结合,而欧盟模式则是欧盟层级指令与条例与成员国层面的国内法结合。第二节结合美欧不同的立法模式,对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CHIPS与欧元跨境支付系统TARGET2与EURO1的法律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了法律适用规则、结算最终性规则、恢复与处置规则等方面基本规则。在探讨前述跨境支付系统的所在地域的具体法律制度之后,文章在第三节对调整跨境大额支付法律关系的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等规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它们在法律性质、法律效力、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调整范围等方面异同。第五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问题。第一节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者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了组织架构、管理与决策机制等。其中,CHIPS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EURO1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二者均为私营机构所有并运营,并且具有公司类似的多层次决策机制。TARGET2则由欧元体系所有并负责运营,后者属于欧盟层面的公共性质实体机构,具有不同于公司形式的多层级的决策机制。第二节主要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了初次准入标准、参与者层级管理与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等制度。第三节则探讨了它们的公共利益权衡、信息披露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其中,公共利益权衡部分,对于三个支付系统的公共利益体现与考量进行了比较分析。信息披露则主要分析了CHIPS所独有的利益冲突披露以及回避制度。第六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问题。支付系统风险可以分为结算风险、运行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这三类。文章第一节探讨了结算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界定与危害性,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二节探讨了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与商业风险的含义与表现,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三节系统性风险管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成因;系统性风险的传导与管理控制的原理;美国、欧盟与英国对于系统性风险管理控制的监管规则制度。相应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第七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问题。第一节分析了CIPS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CIPS法律适用、结算最终性、恢复与处置规则以及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存在具体法律法规缺失或效力层级较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则制度等不足,需要有针对性的立法进行完善。第二节分析了CIPS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完善。其中,CIPS运营者组织形式存在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决策机制不明等问题。CIPS参与者准入标准则存在国籍要求倒退,可能导致法律适用问题与相应法律风险,未来需要结合CIPS全球运营状况,分阶段予以解决。另外,CIPS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可以结合组织形式完善一并解决。第三节分析了CIPS风险管理制度不足与完善。CIPS风险管理不足表现为结算规则疏漏、违约管理机制缺失、数据备份中心建设不足等问题,未来可以在借鉴CHIPS、EURO1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在系统性风险管理完善方面,未来中国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的规定,确定具有操作性的具体SIFIs识别标准,并明确由具体的部门承担SIFIs识别与监管职责等,降低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
斯日更[4](2013)在《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资金在不同经济主体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社会对银行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要求也更高。一个稳健的支付清算体系对于构建高效安全的资金转移通道、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和维护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站在中央银行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对中、美支付清算体系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获得借鉴与启示。通过对我国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点的剖析,从系统间风险、运行管理风险、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系统应急机制建设、配套法规制度等五个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美国先进、成熟的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优点,提出完善我国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控制策略必须着眼于优化支付清算体系系统、构建风险评估体系、整合强化监管合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五个方面。
齐亚斌[5](2012)在《多层次全异构的农信银 共享灾备系统效力凸显》文中认为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有关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管要求,配合股东单位暨全国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统称成员单位)为增强核心业务系统抗风险能力,确保系统连续安全稳定运行,于2009年组织研究论证,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可供多家成员单位共享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暨农信银共享灾备系统。该系统采用集中开发、运营的资
杨光伟[6](2008)在《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效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付清算系统是一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支付清算系统中也存在许多影响资金清算效率的问题,如何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提高资金清算的效率,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各级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的工作。本文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以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数据为基础,从查询查复率不高、清算窗口频繁开启、支付清算系统安全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影响我国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效率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解决影响资金清算效率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培训,注重日常管理等一般性措施;运用流程管理知识对不同的业务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措施及流程改进建议;运用危机管理知识,从危机防范、危机处置、总结危机三个方面,对如何建立支付清算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提出建议,并从提高危机意识,危机的预防准备,危机的监控与预警,危机处理管理小组,制定危机应急处置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做好危机防范管理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够提高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资金清算效率,并为新一代支付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许福忠[7](2006)在《银行交易系统灾备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信息数据量也急剧膨胀,并已成为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而在银行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新一代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大多采用数据集中存放、集中处理的大集中模式,替代原有的多数据中心和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处理方式,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造成业务处理系统运行中断,受影响的将是全部分支机构和几乎所有业务,这必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客户流失、声誉受损,甚至有可能引起金融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此,对于银行的业务系统,做好灾难备份,加强应急处理工作,避免各种灾难发生后所造成的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增强灾难打击下的系统恢复能力,保证业务连续性,是银行信息安全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银行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工作。本文针对灾难备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概念、分类情况、基本指标、主流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出发对灾备系统进行了阐述,从而对灾备有一个原理性的认识,对目前灾备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重点阐述了在银行业务系统的灾备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银行交易系统的特点和灾备系统的特殊性,同时提出通用的解决方案。本文作者在充分了解实际工作中对业务系统的灾难备份需求基础上,从实际所拥有硬件资源出发,利用信息系统备份基本概念和实现技术,结合目前国际银行交易系统中各种优秀灾备技术方案,设计某银行省行数据中心业务系统的灾难备份及恢复实施方案,分成二期进行建设,一期采用冷备份方式,已付诸实现,二期采用HAGEO技术设计。所设计的业务系统灾备方案,无论是对单点故障、逻辑灾难还是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都可以实现数据与应用的实时备份和恢复,满足业务系统持续性要求,达到预期目标。
韦薇[8](2006)在《支付系统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付系统是市场经济中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关于资金转移的规则、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金融体系中的所有金融活动均表现为货币资金在各个部门的流转,金融机构通过支付系统实现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资金的给付,可以说支付系统是金融运行的“血液循环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中的关键部分和金融服务的核心手段。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柱,那么支付系统就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它被认为是金融和银行体系的“管道”,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血液”;如果说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那么支付系统安全就是金融安全的前提。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各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支付系统重要性的认识空前提高,对支付系统建设非常重视。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事关一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与社会安定之大局,一旦发生支付系统风险,其破坏作用和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支付系统的风险会给安全、可靠完成支付交易带来危险。对支付交易各方来说,都希望完全消除风险,但是完全消除风险,又有着极大的困难,基本无法实现。因此,认识并控制风险,将支付系统的风险限制在交易各方可以承受的最小程度之内,是支付系统安全、可靠完成支付交易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般来说,支付系统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模式设计风险、技术操作风险、道德(欺诈)风险、时差(外汇)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八大类。这些风险产生于支付系统的各个方面,可以是参与支付系统各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也可以是支付系统模式设计中自发的,还可以是支付系统运行所处的大环境带来的。总而言之,无论这些风险来自于何处,其表现形式都是给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甚至带来高额损失,进而影响到与之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的参与各方,对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和社会安定造成直接影响。对于支付系统风
顾浩[9](2005)在《银行业灾难备份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银行业灾难备份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灾难备份系统中的两项关键技术,并对银行业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案例进行了分析。
苏宏[10](2005)在《资金清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内容是我国一家全国性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网络基础,采用稳定的系统平台和先进的数据库开发技术,实现了该银行全辖资金清算的电子化,为银行的资金集中管理、集中运用以及集中监督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增强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实现银行的集约化规模效益。 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开发的背景,简述了金融电子化、资金清算系统的发展,然后从可行性、系统需求、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详细描述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业务处理模式的设计、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设计、数据库设计、通讯接口设计、用户使用界面设计、业务差错处理与控制设计、系统备份设计等内容,最后还介绍了系统的测试和推广情况。
二、建设银行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银行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4R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
(二)支付系统与支付系统风险 |
二、理论基础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危机管理理论 |
三、论文分析框架 |
(一)文章写作框架 |
(二)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4R模型 |
(三)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4R模型分析 |
第二章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一、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概况 |
(一)支付系统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
(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架构基本建立 |
(三)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意识基本确立 |
二、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措施 |
(一)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遵从指挥,明确职责 |
(二)建立风险监测机制:预防为主,逐步改进 |
(三)开展风险知识学习:准确操作,高效处理 |
三、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成效 |
(一)日常维护逐步加强,系统风险明显降低 |
(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法律风险合理规避 |
(三)人员培训日益增强,操作风险有效控制 |
第三章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问题 |
(一)缩减力(Reduction)阶段 |
1.环境建设不完善存在系统风险 |
2.维护人员技能欠缺存在操作风险 |
(二)预备力(Readiness)阶段 |
1.支付系统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 |
2.支付系统风险模拟演练不充分 |
(三)反应力(Response)阶段 |
1.风险隔离的备份系统建设不到位 |
2.风险处理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
(四)恢复力(Recovery)阶段 |
1.风险后的恢复计划存遗漏 |
2.风险后的学习和探索被忽视 |
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缩减力(Reduction)阶段 |
1.成本控制与技术发展速度相矛盾 |
2.技能要求与职位不相符 |
(二)预备力(Readiness)阶段 |
1.应急预案的编写存在先天滞后性 |
2.应急演练的风险性催生人员的惰性 |
(三)反应力(Response)阶段 |
1.备份系统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
2.权责分明致使风险处置机械化 |
(四)恢复力(Recovery)阶段 |
1.风险的潜在性降低了人员的警惕性 |
2.从风险中学习的意识薄弱 |
第四章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对策 |
一、缩减力(REDUCTION)阶段风险管理的对策 |
(一)“软硬兼施”:改善风险监测系统环境 |
(二)“以人为本”:提高操作人员专业素养 |
二、预备力(READINESS)阶段风险管理的对策 |
(一)“常备不懈”:完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
(二)“训练有方”:加强风险应急模拟演练 |
三、反应力(RESPONSE)阶段风险管理的对策 |
(一)“防微杜渐”:加大灾难备份系统建设 |
(二)“多管齐下”:健全风险管理协调机制 |
四、恢复力(RECOVERY)阶段风险管理的对策 |
(一)“贯彻始终”:不断改进风险管理办法 |
(二)“学以致用”:加强风险管理的学习与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以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1 第三方支付及收单业务 |
1.2.2 内部控制 |
1.2.3 研究主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
2.1.2 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则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
2.2.2 第三方支付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评述 |
3 第三方支付收单业务内控特点 |
3.1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 |
3.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
3.1.2 第三方支付发展和产业链 |
3.1.3 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 |
3.2 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内控特点 |
3.2.1 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内控含义 |
3.2.2 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内控目标 |
3.2.3 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控制方法 |
4 L公司收单业务案例分析 |
4.1 公司介绍 |
4.2 内部环境 |
4.2.1 人力资源政策 |
4.2.2 企业文化 |
4.3 风险评估 |
4.3.1 整体风险的评估 |
4.3.2 客户选择阶段的风险评估 |
4.3.3 交易审核阶段的风险评估 |
4.3.4 业务执行阶段的风险评估 |
4.3.5 资金清算阶段的风险评估 |
4.3.6 代理分润阶段的风险评估 |
4.4 控制活动 |
4.4.1 客户选择阶段的控制活动 |
4.4.2 交易审核阶段的控制活动 |
4.4.3 业务执行阶段的控制活动 |
4.4.4 资金清算阶段的控制活动 |
4.4.5 代理分润阶段的控制活动 |
4.5 信息与沟通 |
4.6 内部监督 |
5 L公司收单业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建议 |
5.1 L公司收单业务内部控制的问题 |
5.1.1 内部环境方面存在缺陷 |
5.1.2 控制活动不完善 |
5.1.3 缺乏信息与沟通的控制 |
5.2 完善L公司收单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
5.2.1 优化内部环境 |
5.2.2 完善控制活动 |
5.2.3 强化信息与沟通 |
6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跨境支付系统概述 |
第一节 跨境支付与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一、支付与跨境支付 |
二、支付系统及其上位概念 |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一、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 |
二、境外跨境支付系统发展现状 |
三、发展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的提出 |
一、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与性质 |
二、跨境支付系统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国际经验 |
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支付经济学理论 |
一、支付经济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趋势 |
三、由支付经济学目标看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 |
第二节 系统重要性与SIFIs理论 |
一、SIFIs的定义与识别 |
二、SIFIs的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的应对 |
三、作为SIFIs的跨境支付系统的识别标准 |
第三节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 |
一、功能监管理论分析 |
二、机构监管理论分析 |
三、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国际标准 |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出台背景 |
一、FMIs建设、运营与监管面临的挑战 |
二、构建国际组织应对挑战 |
三、制定国际规则应对挑战 |
第二节 《FMIs原则》有关规则研究 |
一、法律基础相关原则分析 |
二、治理结构相关原则分析 |
三、风险管理相关原则分析 |
四、其他相关规则分析 |
第三节 《FMIs原则》的法律性质探析 |
一、《FMIs原则》的性质争议 |
二、国际习惯与国际软法比较分析 |
三、《FMIs原则》的国际金融软法性质及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 |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立法模式 |
一、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美国模式 |
二、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欧盟模式 |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基本规则比较研究 |
一、法律适用规则分析 |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分析 |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分析 |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分析 |
第三节 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研究 |
一、《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范围与效力 |
二、《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主要内容 |
三、《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与相关规则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治理结构 |
第一节 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
一、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
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
三、公共实体形式及其影响 |
第二节 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
一、系统参与者初次准入标准 |
二、系统参与者层级管理制度 |
三、系统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机制 |
第三节 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
一、公共利益的价值平衡 |
二、信息披露与利益冲突处理 |
三、运营者内部审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 |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 |
一、结算风险的界定 |
二、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
三、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运行风险管理 |
一、运营风险的界定 |
二、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
三、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管理 |
一、系统性风险的界定 |
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不足与完善 |
第一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 |
一、法律适用规则 |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 |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 |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 |
第二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不足与完善 |
一、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
二、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
三、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
第三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一、结算风险管理制度 |
二、运行风险管理制度 |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 |
第二章 支付清算体系概述 |
2.1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
2.1.1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 |
2.1.2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
2.1.3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 |
2.2 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作用 |
2.2.1 支付清算体系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
2.2.2 支付清算体系对政策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中美支付清算体系及风险控制实践的比较与启示 |
3.1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分析 |
3.1.1 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概貌 |
3.1.2 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架构 |
3.1.3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主要应用系统 |
3.2 美国支付清算体系分析 |
3.2.1 美国支付清算系统概况 |
3.2.2 美国支付清算系统的主要应用系统 |
3.3 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对比 |
3.3.1 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相似点 |
3.3.2 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差异 |
3.4 美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启示及其风险控制实践 |
3.4.1 美国支付清算体系对我国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启示 |
3.4.2 美国支付清算体系风险控制实践的启示 |
第四章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点的剖析 |
4.1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风险种类 |
4.1.1 流动性风险 |
4.1.2 信用风险 |
4.1.3 操作风险 |
4.1.4 道德风险 |
4.1.5 运行风险 |
4.2 当前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4.2.1 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
4.2.2 对系统运行风险的控制状况 |
4.3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风险点剖析 |
4.3.1 系统风险点:CNAPS和ACS关系上的风险点 |
4.3.2 运行风险点 |
4.3.3 流动性风险点和信用风险点 |
4.3.4 应急机制风险点 |
4.3.5 支付清算体系配套的法律制度较为薄弱 |
第五章 完善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控制策略 |
5.1 升级优化现有支付清算系统与簿记系统 |
5.1.1 对系统关联风险的防范措施 |
5.1.2 对系统结构的风险防范措施 |
5.1.3 对系统结构账户摆放的风险防范措施 |
5.1.4 适时淘汰支付清算系统中的潜在风险系统 |
5.1.5 经营机构在现有系统前提下的业务防范措施 |
5.2 构建支付清算体系的风险评估体系 |
5.2.1 建立六类评价指标 |
5.2.2 设定风险权重 |
5.2.3 划分风险等级并实施风险预警 |
5.3 加强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管 |
5.3.1 整合监管合力,维护支付清算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
5.3.2 强化监管措施,健全支付机构监管机制 |
5.3.3 推进支付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5.4 健全支付清算体系应急机制 |
5.4.1 加快建设永久灾备中心 |
5.4.2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5.5 建立健全支付清算体系法律法规体系 |
5.5.1 推进支付清算法规的出台 |
5.5.2 修订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法规制度 |
5.5.3 完善债券交易结算法规制度 |
5.5.4 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 |
5.5.5 优化支付清算服务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层次全异构的农信银 共享灾备系统效力凸显(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建设目标 |
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三、总体方案技术架构 |
四、数据同步方案 |
五、系统接管 |
六、网络总体方案 |
七、取得的成效 |
(6)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流程管理与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
2.1 流程管理概述 |
2.1.1 流程管理概念 |
2.1.2 流程管理理论概述 |
2.2 危机管理概述 |
2.2.1 危机管理概念 |
2.2.2 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
2.3 支付系统相关概念 |
第三章 支付清算系统概述 |
3.1 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
3.1.1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过程 |
3.1.2 我国支付清算系统构成 |
3.2 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
3.2.1 美国支付清算系统特点 |
3.2.2 美国支付清算系统构成 |
3.2.3 美联储支付风险控制简介 |
3.3 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基本运行情况 |
3.3.1 基本情况 |
3.3.2 查询查复业务 |
3.3.3 账户透支、支付排队、清算窗口 |
3.3.4 其他情况 |
3.4 资金清算效率 |
3.4.1 资金清算流程 |
3.4.2 资金清算效率的计算 |
第四章 影响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效率问题的分析 |
4.1 查询查复问题分析 |
4.1.1 查询查复的意义 |
4.1.2 查询查复业务流程 |
4.1.3 不及时进行查询查复原因分析 |
4.2 清算账户透支分析 |
4.2.1 清算账户透支的危害 |
4.2.2 清算账户透支原因分析 |
4.2.3 清算账户透支时不及时筹资原因分析 |
4.3 支付清算系统安全运行管理问题分析 |
4.3.1 确保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意义 |
4.3.2 影响支付清算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分析 |
4.4 系统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 |
第五章 提高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效率的措施 |
5.1 一般性措施 |
5.1.1 提高各级参与者的认识 |
5.1.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5.1.3 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相互交流 |
5.1.4 加强CCPC日常管理 |
5.2 针对性措施 |
5.2.1 提高查询查复率措施 |
5.2.2 减少清算账户透支措施 |
5.2.3 保障支付清算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措施 |
5.2.4 解决其他问题的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银行交易系统灾备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灾难备份的起源和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的工作 |
第二章 灾备概述 |
2.1 灾难与灾难备份 |
2.2 灾难备份等级 |
2.3 灾难备份模式 |
2.4 灾难备份分类 |
2.5 灾难备份建设的设计目标 |
2.6 灾难备份与恢复计划的基本流程 |
2.7 灾难恢复能力评价指标与灾难备份等级的相关性 |
第三章 灾备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
3.1 灾备技术介绍 |
3.1.1 按灾备实现形式划分的灾备技术 |
3.1.2 实际灾备工程中采用的灾备技术 |
3.2 当前最新的灾备方案 |
第四章 银行交易系统的灾备情况概述 |
4.1 银行灾备技术发展概况 |
4.1.1 银行交易系统的特征 |
4.1.2 银行交易系统的灾备技术特点 |
4.1.3 目前国内银行交易系统灾备现状 |
4.2 银行交易系统的灾备问题解析 |
4.3 银行交易系统灾难备份需求分析 |
4.3.1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
4.3.2 国内央行对银行信息系统灾难备份的要求 |
4.3.3 银行交易系统可用性要求 |
4.4 银行交易系统的灾备解决方案 |
4.4.1 银行交易系统的灾备的系统分析 |
4.4.2 选择灾备技术 |
4.4.3 提出设计指标 |
4.4.4 制定灾备计划 |
第五章 灾难备份/恢复技术方案设计案例-某银行交易系统灾备方案 |
5.1 该银行业务系统灾备背景介绍 |
5.2 交易系统介绍 |
5.3 交易系统架构 |
5.4 交易系统灾难备份/恢复基本需求 |
5.5 交易系统灾难备份/恢复方案(一期) |
5.5.1 灾备方案一期概述 |
5.5.2 灾难备份与恢复关键技术选择 |
5.5.3 一期灾难备份方案效果说明 |
5.6 交易系统灾难备份/恢复方案(二期) |
5.6.1 系统灾难备份/恢复方案二期建设概况 |
5.6.2 灾难备份与恢复关键技术选择 |
5.6.3 交易系统灾难备份系统架构 |
5.6.4 数据和应用灾难备份/恢复实现 |
5.6.5 网络灾难备份/恢复实现 |
5.7 灾难恢复计划 |
5.7.1 灾难恢复目标及范围 |
5.7.2 灾难宣告流程 |
5.7.3 灾难恢复团队及人员构成 |
5.7.4 联络清单 |
5.7.5 灾难切换流程 |
5.8 灾难备份系统维护管理 |
5.8.1 灾难备份系统的维护 |
5.8.2 灾难备份切换演练管理 |
5.8.3 保持恢复计划持续可用 |
5.8.4 测试和演练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8)支付系统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支付系统概述 |
1.1 支付系统的相关概念 |
1.2 支付系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
1.3 支付系统与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 |
第二章 支付系统的结构及运作 |
2.1 支付系统的等级结构 |
2.2 支付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 支付系统的分类 |
2.4 支付系统的运作实例 |
第三章 支付系统的风险 |
3.1 支付系统的风险概述 |
3.2 支付系统的风险类别及后果 |
3.3 两种典型支付系统的风险 |
第四章 支付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
4.1 风险管理程序 |
4.2 国外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经验 |
4.3 我国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现状 |
4.4 对我国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9)银行业灾难备份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难备份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灾难备份的定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典型灾难备份系统简介 |
1. 数据备份技术 |
2. 数据的存储备份技术 |
三.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案例———建行总行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方案 |
(10)资金清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资金清算系统开发的背景 |
2.1 金融电子化 |
2.1.1 金融电子化的概念 |
2.1.2 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
2.2 国内外资金清算系统简介 |
2.2.1 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系统)在银行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
2.2.2 国外典型资金清算系统简介 |
2.2.3 国内资金清算系统概况 |
2.3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清算的现状 |
2.3.1 国家开发银行简介 |
2.3.2 国家开发银行电子化建设的现状 |
2.3.3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清算业务处理现状 |
3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资金清算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3.1.2 资金清算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的业务功能需求 |
3.2.1 参加清算的机构和职责 |
3.2.2 资金清算系统需要涵盖的业务范围 |
3.2.3 需要实现的业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
3.2.4 资金清算系统的安全性 |
3.3 系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数据交换功能 |
3.3.2 资金清算功能 |
4 系统开发技术及工具 |
4.1 AIX操作系统概述 |
4.1.1 UNIX操作系统的历史与演变 |
4.1.2 IBM UNIX—AIX操作系统 |
4.2 Informix数据库介绍 |
4.2.1 Informix的简介 |
4.2.2 Informix-Online Dynemic Server介绍 |
4.2.3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4.3 中间件技术的应用 |
4.3.1 中间件技术简介 |
4.3.2 本项目使用的中间件 |
5 资金清算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总体设计 |
5.2.1 核心业务系统的系统结构 |
5.2.2 资金清算系统与综合业务(会计)系统的关系 |
5.2.3 资金清算系统与人行现代支付系统的关系 |
5.2.4 资金清算系统与国际业务系统的关系 |
5.3 业务处理模式的设计 |
5.3.1 交易实时确认 |
5.3.2 资金定时清算 |
5.4 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设计 |
5.4.1 日间交易的柜台处理流程 |
5.4.2 日间交易的清算中心处理流程 |
5.4.3 日终业务的处理流程 |
5.4.4 系统日启的处理流程 |
5.5 数据库设计 |
5.5.1 资金清算系统数据库设计的规范 |
5.5.2 资金清算系统的实体—联系模型(E-R图) |
5.6 通讯接口设计 |
5.7 用户使用界面设计 |
5.7.1 用户使用界面设计规则 |
5.7.2 资金清算系统屏幕示例 |
5.8 业务操作控制环节及差错处理设计 |
5.8.1 业务操作控制环节设计 |
5.8.2 差错处理设计 |
5.9 系统备份设计 |
5.10 系统的特点 |
6 系统的测试与上线 |
6.1 系统测试 |
6.2 系统培训 |
6.3 系统上线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数据库表 |
附录B 部分数据流图(DFD) |
附录C 部分程序代(伪)码 |
四、建设银行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4R分析模型[D]. 殷孪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以L公司为例[D]. 张希越.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D]. 董哲. 武汉大学, 2019(08)
- [4]央行支付清算体系风险控制研究[D]. 斯日更.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5]多层次全异构的农信银 共享灾备系统效力凸显[J]. 齐亚斌. 金融电子化, 2012(08)
- [6]辽宁省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清算效率问题研究[D]. 杨光伟. 东北大学, 2008(03)
- [7]银行交易系统灾备技术研究与应用[D]. 许福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8]支付系统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 韦薇.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2)
- [9]银行业灾难备份系统[J]. 顾浩. 福建电脑, 2005(12)
- [10]资金清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宏.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资金清算论文; 央行支付清算系统论文; 跨境人民币业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收单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