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ai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想[1](2021)在《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进展迅速,易出现血液和淋巴结转移。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任何其他肿瘤性疾病不同,对于原发性或转移性黑素瘤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对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晚期恶性黑素瘤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生物标记物来检测和治疗该疾病。因此,进一步研究恶性黑素瘤的病因和及其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成为提高恶性黑素瘤的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关键。KAI 1是在人类染色体11p11.2上发现的一种能够抑制肿瘤转移的抑癌基因,KAI 1也称为CD82,是一种属于四跨膜蛋白超家族的Ⅲ型成员跨膜蛋白。四跨膜蛋白的特征是四跨膜区域,由四个到六个保守性良好的细胞外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大概两个到三个二硫键,细胞外环中的Cys-Cys-Gly基序和跨膜域中的极性残基。在生物学上四跨膜蛋白与许多细胞水平的病变有关,如:病毒侵袭,突触形成和免疫反应。有研究证实,KAI 1通过调节细胞粘附及融合,抑制细胞运动和增殖等多种机制来抑制肿瘤转移。KAI 1的这些抑制机制和功能通过与细胞粘附分子和其他四跨膜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膜的结构来实现的。KAI 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普遍表达,其mRNA在肺,肝,胎盘,脾脏和肾脏中较高,在骨骼肌,胰腺,胸腺也有中度表达。在肿瘤发展过程中p53可以通过启动子中的共有结合序列下调KAI 1的表达,并且已经在卵巢癌,胃癌,脑癌,子宫癌中检测到该基因表达水平降低。KAI 1还可以减弱表皮生长因子(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肺癌中,KAI1还可以通过上调mi R-203和直接下调FZD2抑制Wnt信号通路来抑制肺癌转移。因此,KAI 1可能是一个肿瘤临床诊治新的靶点,但目前关于KAI 1在恶性黑素瘤中的异常表达尚缺乏详实的实验依据。Micro RNA(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约22个核苷酸),在调节下游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NA主要通过与下游靶基因mRNA的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调节下游靶基因表达,进一步抑制蛋白质合成。人类近50%的miRNAs位于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区域或染色体的脆弱位点,miRNAs被认为是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在各种类型的肿瘤中,miRNAs既可作为癌基因也可作为抑癌基因,分别称为癌基因mi R和抑癌基因mi R。近年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miRNAs成为诊断肿瘤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成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热点。但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且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及机制尚未阐明。为此,本研究通过miRNA生物信息方法预测与KAI 1基因相关的miRNAs,发现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的关系密切,因此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是本课题研究一个重点。为进一步明确miRNA与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中miRNA-633的表达,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了人恶性黑素瘤组织miRNAs的表达。最后,本课题采用体外恶性黑素瘤细胞实验,以期明确miRNA-633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本课题深入研究miRNA-633与KAI 1靶向调控关系,进一步阐明miRNA-633或KAI基因在恶性黑素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miRNA-633或KAI 1成为恶性黑素瘤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最终阐明恶性黑素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预测与KAI 1相关的miRNAs并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使用Target Scan,mi Randa及Starbase查找可能与KAI 1相关的miRNAs,预测miRNA-633与KAI 1的3’-UTR的结合区域。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转染B16与A375细胞,检测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的有效性。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 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分别转染构建好的KAI 1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3’UTR区。应用构建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用real time-PCR实验检测KAI 1 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blot法检测KAI蛋白的表达变化。2.研究miRNA-633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探讨其调控KAI 1表达的作用分子机制。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inhibitor及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后不同时间点(0,24h,48h,72h),采用MTT法检测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在不同时间点(0,24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于相同时间点(24h),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预测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相关的miRNAs通过生物信息方法预测,结果发现与KAI1调控相关的miRNAs有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共6个,miRNA-633存在与KAI 1 3’UTR区结合序列(Fig.1-3)。并且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与癌旁中表达的差异性最大。为了检验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的转染效率,我们分别在细胞株B16和A375中转染了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实验结果显示,miRNA-633在两种细胞中的抑制和表达是成功的。为了进一步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 13’-UTR区,并通过与KAI13’-UTR结合的方式来调节KAI 1基因的表达。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共转染KAI的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发现,与KAI1(WT)载体共转染后,miRNA-633mimics组与miRNA-NC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而与KAI1(MUT)转染后两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差别,进一步说明miRNA-633能与KAI 1 3’-UTR区发生结合。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我们使用miRNA-mimics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48小时后,结果发现两种细胞系中miRNA-633表达显着升高,与之相反KAI 1蛋白水平均降低,进一步说明miRNA-633通过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下调了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2.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应用构建miRNA-633的inhibitor及其相应的对照组(miRNA-NC),转染B16和A375细胞,MTT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用transwell系统分析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细胞的侵袭,结果表明miRNA-633 inhibitor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的侵袭。划痕实验结果表明,miRNA-633inhibitor抑制了B16和A375细胞的迁移。结论:1.从预测结果分析得出,与KAI 1相关的上游miRNA包括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最大,结合预实验及文献复习,因此我们选取miRNA-633作为研究对象,检测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具有重要意义。2.本课题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了miRNA-633可以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并调控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3.miRNA-633 inhibitor可以通过调节KAI 1的表达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该研究的发现为恶性黑素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并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方向。
张玉莹[2](2021)在《SIGLEC-9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讨论Siglec-9(sialic 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s 9)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剖析其意义,以期达到指导临床的目的。研究方法:本试验所选取的临床病例共计60例,选取病变明确的卵巢肿瘤组织石蜡标本,纳入选择的病例患者均以手术治疗为第一医治方法、术后病理结果经高级医师审核证实为原发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试验组分为三小组,分别为卵巢上皮性恶性、交界性及良性肿瘤,样本量分别为30例、20例、10例,试验方法为免疫组化,检测Siglec-9在以上卵巢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并剖析Siglec-9阳性表达率与卵巢上皮性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Siglec-9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高度显示,在交界性肿瘤组织中中度显示、在良性肿瘤组织中低度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glec-9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在不同肿瘤组织分化水平中有差异显示,在不同FIGO手术病理分期中的显示亦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是否伴有腹水、病理类型为浆液性上皮性癌或者是其他类型的上皮性癌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iglec-9可能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产生作用,其表达情况可能作为判断卵巢上皮性癌分期及分化水平的指标,可能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联合新指标,可能成为未来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新的靶向治疗点。
朱静[3](2020)在《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介绍卵巢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相比其他的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略低。据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卵巢癌发病人数超过52万人,仅在我国每年卵巢癌新增患病人数即超过13万人。并且卵巢癌还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近些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呈不断上升趋势。卵巢癌恶性程度很高,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也不易鉴别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组织类型,因而在确诊时已往往处于晚期,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由于卵巢癌具有易扩散、易腹腔转移、易复发、耐药率高等特点,卵巢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极差,尤其是III-IV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5%~30%左右。在过去的20年,基于肿瘤根治手术、肿瘤减灭术治疗、多项辅助药物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总体存活率仍然较低,且化疗产生的耐药性,亦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针对卵巢癌的恶性转移、复发、耐药等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早期检测筛选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晚期治疗策略,仍是当前基础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发现抑癌基因突变或失活(P53、BRCA、ARID1A)、癌基因的异常激活(Ras、Her2、c-fms)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甲基化水平、组蛋白修饰)与卵巢癌的恶性临床表型,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以及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富含脯氨酸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 11,PRR1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候选癌基因,PRR11作用靶标范围极其广泛,包括膜蛋白受体、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转录因子等,在肿瘤发生及恶性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RR11对恶性肿瘤影响的研究最早始于肺癌,有报道显示PRR11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进展。靶向敲低PRR11表达后可引起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M1和RRM2表达下调,DNA合成速率降低,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进而促使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降低。PRR11广泛地表达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表达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管鳞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直肠癌,肝癌,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此外,PRR11还可通过调节胃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上皮细胞的间质转型,促进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然而,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PRR11在卵巢癌的表达以及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为此,在本课题中,通过临床取材分别获得51例卵巢癌组织以及51例卵巢正常上皮细胞标本,在组织水平上,分析PRR11的表达与分布,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此外,进一步在体外实验中对PRR1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为卵巢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第一部分PRR1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PRR11在卵巢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及分布,并分析PRR1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RR11在卵巢癌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1.分别采用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临床收集的51例卵巢癌组织和51例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中PRR11 m 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RR1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根据PRR11蛋白表达强度分组,进一步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的相关性。3.使用Kmplotter分析PRR11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与正常的卵巢上皮细胞标本相比较,卵巢癌组织中PRR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呈高表达状态;2.在卵巢癌细胞中,PRR1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发现PRR11表达高低与卵巢癌FIGO分期(P=0.026)、淋巴结转移(P=0.029)之间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P=0.649)、组织学分级(P=0.803)和组织学类型(P=0.869)无相关性。3.PRR11高表达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结论: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的PRR11水平与患者临床恶性表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高表达的PRR11卵巢癌患者具有较短的生存期,预后越差,PRR11可能作为一个不良预后指标,参与了卵巢癌的疾病进展。第二部分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分析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0SE80、人卵巢癌细胞系Caov3、SKOV3、OVCAR3和HO-8910中PRR11蛋白的表达。2.设计、合成靶向敲低PRR11的小干扰RNA,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RNAIMAX转染入人卵巢癌HO-8910细胞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PRR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干扰效率。3.体外构建PRR11过表达重组载体,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入人卵巢癌Caov3细胞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观察PRR1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效率。4.分别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敲低PRR11表达后对卵巢癌细胞HO-8910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5.分别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6.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或过表达PRR11对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0SE80相比,PRR11在四种卵巢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趋势;其中,PRR11蛋白表达水平在Caov3细胞系中最低,在HO-8910细胞系中最高。2.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显着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3.过表达PRR11基因可显着促进Cao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4.RNAi沉默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5.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呈高表达趋势,PRR11可能通过正调控增殖相关蛋白c-myc、cyclin D1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恶性增殖。第三部分PRR1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分析敲低PRR11表达后对卵巢癌细胞HO-8910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2.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分析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Caov3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3.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对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的影响。结果:1.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降低,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表达明显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升高。2.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表达明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降低。结论: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PRR11可能通过调节MMP2/TIMP-2比率,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PRR11调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目的:本部分旨在分析PRR11调控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1.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PRR11后,HO-8910细胞中Akt、p-Akt、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水平变化。2.Caov3细胞转染PRR11过表达重组载体,并添加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aov3细胞中Akt、p-Akt、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的表达变化,并分别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Caov3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1.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中Akt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β-catenin表达明显减少。2.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中Akt活性明显增加,细胞总β-catenin表达增加,β-catenin细胞核转入增加,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加;当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Akt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总β-catenin表达减少,细胞核β-catenin转入减少,Caov3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PRR11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β-catenin核转位继而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王晓琳[4](2020)在《KAI1基因敲低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KAI1基因敲低表达后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和肿瘤信号相关通路分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目的基因KAI1基因敲低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干扰片段siRNA,利用瞬时转染技术通过转染试剂Lpofectamin2000作用于两种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H1299,利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分别检测目的基因在KAI1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敲低表达组的表达;MTT试剂盒法以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技术检测KAI1基因敲低表达后肺腺癌细胞功能变化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KAI1基因敲低表达后Axin1、GSK3β、vimentin和Slug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各组中的变化情况;将慢病毒介导的KAI1过表达基因转染到人肺腺癌细胞A549后注射到裸鼠体内观测其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最后收集每组数据计算移植瘤的平均体积,连续观察5周后脱颈处死裸鼠并剥离瘤组织,并称取瘤组织的重量、测量瘤体体积。结果:两株细胞KAI1敲低表达组中的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比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敲低表达组中KAI1蛋白表达水平比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KAI1敲低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结果为KAI1敲低表达组穿过Matrigel基质胶的细胞数目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为KAI1基因敲低表达组Axin1、GSK3β的表达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降低,而vimentin、Slug的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组化结果为人肺腺癌组织中KAI1蛋白表达率比癌旁正常组织中低,裸鼠移植瘤生长和体积对比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明显较快(p<0.05),对照组移植瘤体积明显较实验组大,重量明显较重(p<0.05),实验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KAI1基因敲低表达后对肺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KAI1过表达基因的转染可有效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H1299在裸鼠体内的生长;KAI1基因敲低表达能抑制Axin1、GSK3β的表达,同时促进vimentin、Slug的表达;KAI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的上下游分子和参与EMT的转换来抑制肺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栗佳琦[5](2019)在《S100A1与PCNA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计,每年新诊断的卵巢癌病例约225,500例,新增死亡病例数约140,200名。尽管近年来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逐渐改善,但卵巢癌的死亡率仍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adenocarcinoma,HGSC)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卵巢恶性肿瘤病理学类型,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60%以上,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死亡的70%以上。长期以来,HGSC一直被认为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细胞,但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输卵管上皮细胞可能是HGSC的主要潜在来源。因为卵巢癌缺乏典型症状和早期诊断方法,寻找卵巢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迫在眉睫。S100蛋白(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家族是一类小型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特征是具有EF手型结构。S100蛋白家族多个成员的表达失调是人类癌症的一个共同特征。S100蛋白既可在细胞内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分裂,也可在细胞外与多种受体结合发挥细胞因子的作用。S100A1蛋白是S100蛋白家族中的成员,在恶性肿瘤发生等病理条件下S100A1蛋白呈现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其在DNA复制、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增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PCNA可以作为识别侵袭性肿瘤的生物标志物。鉴于S100A1与PCNA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我们推测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以HGSC为疾病模型,旨在通过检测S100A1及PCNA在HGSC中的表达水平,研究二者与HGS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探讨二者作为HGSC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研究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HGSC组织(69例)和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22例)中S100A1与PCNA的表达水平。2.分析S100A1和PCNA与HGSC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年龄、腹水量、残余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大网膜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与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相比,S100A1和PCNA在HGSC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1);2.S100A1的高表达与HGSC患者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年龄、腹水量、残余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3.PCNA的高表达与HGSC患者的FIGO分期、残余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与年龄、腹水量及大网膜转移无相关性(P>0.05);4.S100A1与PCNA在HGS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43,P<0.01)。结论:S100A1与PCNA在HGSC中明显表达上调,与肿瘤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且二者的高表达呈正相关。说明S100A1与PCNA可能通过一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HGS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黄敏[6](2010)在《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TIH4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先期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和ELISA技术发现M/Z(质荷比)为3272的ITIH4分泌片段在卵巢癌病人血清中是上调的,作为一种与粘附和渗出等肿瘤浸润转移必须过程密切相关的物质,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H4 ITIH4)在卵巢癌的增殖,浸润转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对ITIH4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进展: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49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16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ITIH4 mRNA的定量分析,ITIH4在恶性卵巢组织与良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量有差异(p<0.05),在恶性组织中ITIH4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与良性组织中差异不明显;2.通过构建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H4 ITIH4)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检测其对ITIH4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反面验证ITIH4基因的功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增强,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45.7±0.7%和31.4±0.2%,p=0.5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迁移能力实验中,pGPU6-ITIH4-917是0.4481±0.0277,与阴性组相对比,pGPU6-ITIH4-917组比阴性组迁移能力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28)3.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ITIH4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幸子[7](201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肿瘤中居首位。尽管肿瘤减灭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7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复发率高、易出现耐药,因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30%左右。基质酶类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 Hpa, CL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价值,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对已发表的基质酶类组织含量表达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期更好、更快地解决上述卵巢巢癌酶学诊断中的主要问题。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217例卵巢恶性肿瘤、101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CL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Hpa表达与远处转移有关,MMP-9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L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051,P=0.434。P>0.05,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pa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83,P=0.005。两者呈正相关,即Hpa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血清mmp9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31,P=0.044,两者呈正相关,即MMP-9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结论:基质酶类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认为几种基质酶类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目的: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以250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来建立回归模型,168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用于验证所得到模型,并与CA125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最终所建诊断模型为:Logit(P)=14.90-43.24xCL-33.12xhl-43.80xml+71.08x(CLxhl)+55.83x(CLxml)1.模型对于肿瘤性质判断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一检测,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有显着意义。2.模型对于肿瘤浸润转移判断的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63.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 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有显着意义。结论:本研究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判断肿瘤性质及进展程度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本实验尽可能收集多的血清样本,但样本量毕竟有限。如能更加大量增加样本量,对模型进行调试及完善,使其更加接近肿瘤实际演进情况,则以诊断模型协助诊断恶性肿瘤有望成为新的辅助诊断模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目的:探讨液态芯片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法检测了96例卵巢恶性肿瘤、79例卵巢良性肿瘤及55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2.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4.3%,Hpa 72.3%,MMP-973.5%;特异度分别为:CL76.0%,Hpa 84.0%,MMP-988.0%。3.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转移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67.9%,Hpa 62.5%,MMP-975.0%;特异度分别为:CL66.7%,Hpa 63.0%,MMP-963.0%。4.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含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性质的检验效能总体上优于ELISA法,尤其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的特异度明显高于ELISA法。5.液态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转移与否的检验效能相差不多。结论:液态芯片是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综合技术,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有望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基质酶类在卵巢组织中的含量对肿瘤性质的判断。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确定纳入标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开国内外发表的文献16篇。通过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生存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 4.2.10。结果:在MMP-9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7个研究,OR=11.43,OR95%C1为6.78,19.27,P<0.0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2.在Hpa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6个研究,OR=8.62,OR95%CI为4.57,15.28,P<0.00001。乙酰肝素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3.在CL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3个研究,OR=2.70,OR95%CI为0.26,27.97,P=0.41。组织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说明恶性组基质蛋白酶及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显着高于非恶性组,组织蛋白酶未见差异。由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均是一些分散的小样本病例,基质酶类在恶性卵巢中的表达作用,尚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基质酶类有望成为最新的卵巢肿瘤标志物。
杨莹珠[8](2009)在《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恶性肿瘤以其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早期发现率低以及生物学特性错综复杂,加之术后易复发,5年生存率徘徊在25%至30%,而成为目前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威胁最大的疾病。目前CA125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实践表明单一指标对于早期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仅能达到25~30%,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物仍然无法替代CA125的诊断效果。而各种影像学检查和外科手术存在费用高、创伤大等缺点,对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妇女诊断率低。故寻找一种更加可信的肿瘤标志物,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急需。趋化因子配体18是一种炎性趋化性小分子分泌蛋白,但新近的研究表明,CCL18可以起着局部抗肿瘤免疫调节因子的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先期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结合IMAC-Cu和WCX-2蛋白质芯片分析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与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出31个潜在血清标志物蛋白,其中被鉴定为CCL18的标志蛋白对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8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体外细胞实验对CCL18与人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学术进展:1、通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31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14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14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CL18的表达量,发现CCL18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分析CCL18的表达量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联系,结果均无明显相关。2、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PET SUMO-CCL18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获得趋化因子配体18的重组成熟肽段。进一步将此肽段作为标准品,使用LCM联合免疫磁珠及MALDI-TOF检测不同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蛋白表达情况,发现卵巢恶性肿瘤上皮细胞确实表达CCL18蛋白,且表达阳性率高(9/10),良性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表达率50%,正常卵巢上皮细胞无明显CCL18蛋白表达。3、检测各种体外培养的卵巢上皮癌细胞株发现有CCL18基因的表达。构建CCL18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体外实验了解CCL18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SKOV3-CCL18组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为32.8%,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CCL18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区别;SKOV3细胞在转染前后的侵袭能力、粘附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有明显增加(p<0.05)。4、构建CCL18的RNAi真核载体,转染卵巢上皮癌细胞株SKOV3后测定细胞功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无明显变化;干扰组细胞周期中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明显减少;侵袭、迁移、粘附实验均发现干扰组细胞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卵巢上皮癌细胞及冰冻切片的卵巢上皮癌细胞中均发现有CCL18表达,且其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体外细胞学实验表明CCL18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的浸润转移也有明显相关。表明CCL18有潜力成为卵巢上皮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分子靶点。
王素梅[9](2008)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卵巢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5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组织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从而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活性,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平衡失调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血清中组织蛋白酶L(CTSL)及其组织抑制剂(CC)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CTSL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从而寻找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TSB、CTSL、CTSD、CC的mRNA表达,进行阳性率和半定量的比较,并分析其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CTSB、CTSL、CC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半定量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TSD在三组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B的表达与腹水量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T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C的表达与病理分级、肝转移和大网膜转移有关(p<0.05);CTSD的表达与肝转移和腹水量的多少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阳性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TSL阳性率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卵巢恶性肿瘤中CTSB、CTSL、CC表达增高,并与卵巢恶性肿瘤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指标。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CTSL及CC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4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并对其中17例初诊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血清CTSL和CC含量的动态观察,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TSL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血清中CTSL及CC含量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CTSL的含量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残余灶的大小有关(p<0.05);CC的含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CTSL、CC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血清CTSL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6.7%,阳性预测值为70.58%和阴性预测值为76.7%,准确率75.0%。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的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残余灶大小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血清CTSL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血清CTSL水平有可能作为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判断有无复发及转移的生物学指标。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总RNA中逆转录CTSL基因的ORF全长,克隆到PMD18-T载体上;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O8910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TS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扩增CTSL ORF全长,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CTSL基因已正向插入pcDNA3.1质粒。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证实CTSL基因能够在HO8910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卵巢癌细胞HO891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转染成功。通过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转染后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HO8910-CTSL和HO8910-pcDNA3.1。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CTSL基因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是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CTSL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CTSL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4对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瞬时转染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通过RT-PCR检测其对CTSL基因的沉默效果,从中筛选一对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序列。并根据psilencer4.1载体插入片段设计要求,设计带有BamH1、HindⅢ粘性末端且能表达shRNA的寡核苷酸碱基对序列,退火后与psilencer4.1-CMV neo载体定向连接,测序进行鉴定,并通过RT-PCR验证其干扰效果。结果:成功构建CTSL的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r4.1-CMV neo-CTSL,经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并通过RT-PCR证明psilencer4.1-CMV neo-CTSL载体可沉默该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奠定了基础。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NA干扰CTSL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CTSL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A278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干扰成功。通过测定转染细胞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干扰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A2780-CTSL、A2780-Control、A2780-psilencer,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其能够沉默CTSL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沉默CTSL基因后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RNA干扰CTSL基因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陈泓[10](2008)在《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己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与粘附和渗出等肿瘤浸润转移必须过程密切相关的物质,乙酰肝素酶(HPSE)在卵巢癌的浸润转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对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构建了HPSE基因慢病毒表达和RNAi载体,为今后的基因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扩增和携带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扩增出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构建其真核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乙酰肝素酶与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选取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作为模板提取人卵巢癌组织总mRNA,RT-PCR技术扩增cDNA,利用PCR技术进行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的扩增。将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进行克隆及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全长,并经测序验证其同源性达100%。结论:成功从恶性卵巢癌组织中扩增出HPSE全长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目的:了解乙酰肝素酶对卵巢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其作为早期诊断、治疗靶向的价值。方法:成功构建HPSE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后,将其转染无HPSE基因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A2780,G418筛选后经RT-PCR及western-blot鉴定确认获得稳定转染的HPSE/A2780细胞株。然后进行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变化、黏附能力、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实验。结果:通过转染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HPSE蛋白的卵巢癌细胞株。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2780-HPSE组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为46.5%,G1期为53.5%,对照组则相应为54.5%和45.6%,其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有减少的趋势。HPSE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几近重合。两组的克隆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780细胞在转染前后粘附率分别为0.5183±0.0796和0.7283±0.0893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Transwell小室实验发现转染HPSE基因后的A2780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其迁移能力未受影响(p=0.618)。结论: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HPSE能够增强卵巢癌A2780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其黏附能力;对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无影响。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体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人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检测其对HPSE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反面验证HPSE基因的功能。方法:针对HPSE mRNA的不同区域构建不同的shRNA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HPSE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实时定量PCR检验干扰效率,选择抑制率最高的一组细胞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稳转细胞株,western-blot检验HPSE蛋白受抑制情况,然后进行细胞功能实验。结果:用荧光定量PCR对不同shRNA干扰载体的干扰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GPU6/GFP/Neo-HPSE-1222组相对拷贝数为0.936±0.417,与其他3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为48.63%。获得的该组稳定干扰表达株western-blot检验其HPSE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延长。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0.0433±0.0451和0.0397±0.00687,p=0.05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侵袭能力实验中,干扰组吸光值为0.5697±0.106,对照组为0.8097±0.333,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细胞粘附能力检测,干扰组0.7533±0.07685,对照组0.5833±0.11994,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侵袭能力实验干扰组为0.69±0.085,对照组为1.091±0.27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采用构建shRNA干扰载体对HPSE基因进行干扰,有效地抑制了HPSE基因的活性,使卵巢癌细胞侵袭和黏附能力降低。HPSE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和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目的: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HPSE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和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首先扩增HPSE全长序列,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WPI连接后测序BLAST检索,并将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48小时后提取mRNA,RT-PCR检验HPSE基因表达情况。其次,选取干扰效果最佳的siRNA,设计shRNA结构,退火反应形成双链后与慢病毒载体pSico连接并送测序。结果:重组慢病毒质粒HPSE-pWPI测序结果经BLAST,与HPSE基因的同源性达99%。转染293T后有HPSE基因的表达。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pSico/HPSE测序结果与设计的sh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的构建了HPSE基因的重组慢病毒系统和慢病毒干扰系统。为今后的HPSE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Kai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ai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恶性黑素瘤中miRNAs及其与KAI 1的靶向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恶性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SIGLEC-9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4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Siglec-9 的表达情况 |
3.2 Siglec-9 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综述 Siglec-9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PRR11在卵巢癌临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PRR1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PRR11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浆液性卵巢肿瘤的细胞起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KAI1基因敲低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在校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5)S100A1与PCNA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组织标本 |
1.1.2 试剂盒 |
1.1.3 一般试剂 |
1.1.4 抗体 |
1.1.5 实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组织切片的准备 |
1.2.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1.3 结果判定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S100A1在HGSC组织及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 |
2.2 PCNA在 HGSC组织及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 |
2.3 S100A1和PCNA蛋白的表达与HGS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关系 |
2.4 S100A1和PCNA蛋白在HGSC中表达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结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
1.1.1 发病率 |
1.1.2 发病因素 |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卵巢癌的筛查 |
1.2.2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
2、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
2.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2.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 |
2.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
2.4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
3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
3.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3.1.1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3.1.2.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 |
3.1.3 CA125与卵巢上皮性肿瘤(EOC)的筛查 |
3.1.4 CA125与EO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3.1.5 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与EOC临床的关系 |
3.1.6 CA12与EOC的化疗疗效及复发转移 |
3.1.7 CA125与EOC的预后 |
3.1.8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9 血清HE4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3.1.10 其它血清抗原抗体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2 激素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2.1 尿促性腺激素片段 |
3.2.2 UGF与卵巢癌 |
3.2.3 抑制素 |
3.2.4 INH与卵巢上皮性肿瘤 |
3.2.5 激活素 |
3.2.6 绒毛促性腺激素(HCG) |
3.2.7 内固醇类激素的测定 |
3.2.8 米勒管抑制激素(MIS) |
3.2.9 抑制素 |
3.3 酶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3.1 端粒酶(Telomerase,TLMA) |
3.3.2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MMPs) |
3.3.3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 |
3.3.4 谷胱甘肽S2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GSTs) |
3.3.5 神经细胞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
3.3.6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
3.4 肽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4.1 组织多肽抗原(TPA)和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 |
3.4.2 细胞角蛋白19(CK19)/CYFRA21-1 |
3.4.3 甲胎蛋白(AFP) |
3.4.4 滤泡调整蛋白(FRP) |
3.4.5 血清唾液酸或脂连唾液酸的检测(LSA) |
3.5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
4、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
4.1 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4.1.1 HER-2/neu癌基因 |
4.1.2 c-myc基因 |
4.1.3 ras基因 |
4.2 抑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4.2.1 p53抑癌基因 |
4.2.2 nm23基因 |
4.2.3 p16基因 |
4.2.4 KAI-1基因 |
4.2.5 PETN |
4.3 生长因子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4.3.1 白介素-6(IL-6) |
4.3.2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
4.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4.3.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
4.3.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1) |
4.3.6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 |
4.3.7 内皮抑素 |
4.3.8 溶血磷脂酸 |
4.4 细胞DNA及RNA含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
4.5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
5、ITIH4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糸研究 |
5.1 ITIH4基因的发现、结构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
5.2 ITIH4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糸研究现况 |
5.3 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糸及分子机理 |
6、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
第二章 ITIH4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肿瘤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条件建立 |
2.2 ITIH4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条件建立 |
2.3 各类卵巢组织中的ITIH4基因mRNA比较 |
2.4 卵巢癌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2.5 利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 |
2.6 卵巢癌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三章 siRNA沉默ITIH4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2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转染细胞系培养 |
1.3.2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
1.3.3 siRNA片段最佳沉默效应的筛选 |
1.3.4 shRNA-ITIH4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1.3.5 脂质体介导的ITIH4-PGPU6-917质粒细胞转染 |
1.3.6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HO8910pm细胞的筛选 |
1.3.7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HO8910pm细胞的克隆 |
1.3.8 转染前后细胞中ITIH4基因mRNA表达测定 |
1.3.9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3.10 细胞体集落形成实验 |
1.3.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
1.3.12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
1.3.13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ITIH4基因表达情况 |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
2.3 不同的siRNA干扰片段瞬时转染HO8910pm细胞前后其ITIH4mRNA表达结果 |
2.4 ITIH4-PGPU6-917siRNA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2.5 ITIH4-PGPU6-917载体转染HO8910pm细胞结果 |
2.6 HO8910pm-ITIH4-PGPU6-917(+)和HO8910pm-ITIH4-PGPU6(+)细胞筛选 |
2.7 不同细胞中ITIH4mRNA表达测定 |
2.8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9 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0 各类细胞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
2.11 不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2 不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3 讨论 |
第四章 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ITIH4 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1.2.1.1 shRNA的设计 |
1.2.1.2 插入片段退火反应 |
1.2.1.3 Hpa I和Xho I双酶切pSico |
1.2.1.4 连接反应 |
1.2.1.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1.2.1.6 挑选阳性克隆 |
1.2.1.7 质粒DNA的提取 |
1.2.1.8 重组质粒DNA-PCR |
1.2.1.9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2.1.10. 转染293T细胞 |
1.2.1.11 病毒滴度测定 |
2 结果 |
2.1 psico质粒双酶切电泳 |
2.2 RNAi重组质粒提取 |
2.3 重组质粒ITIH4-Psico PCR鉴定 |
2.4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2.5 ITIH4-Psico转染293T细胞结果 |
2.6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7)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主要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
1.1 关于肿瘤转移存在的两种学说 |
1.2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 |
1.2.1 癌基因 |
1.2.2 抑癌基因 |
1.2.3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1.3 糖类复合物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
1.4 凝集素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
1.5 细胞黏附分子及其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生物行为 |
2.1 细胞外基质 |
2.2 细胞黏附 |
2.3 蛋白酶分泌 |
2.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
2.3.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
2.3.3 组织蛋白酶 |
2.3.4 乙酰肝素酶 |
2.4 细胞运动 |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
3.1 肿瘤血管生成 |
3.2 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 |
3.3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
3.4 肿瘤细胞定位生长,转移灶形成 |
3.5 转移的休眠 |
3.6 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 |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
4.1 局部蔓延 |
4.2 盆腹腔种植 |
4.3 淋巴转移 |
4.4 血行转移 |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
6.1 影像学诊断 |
6.1.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6.1.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6.1.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6.1.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6.2 肿瘤标志物检测 |
6.3 基因标志物 |
7.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 |
7.1 手术治疗 |
7.1.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范围 |
7.1.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
7.1.3 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 |
7.1.4 二探术 |
7.1.5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6 腹后淋巴结清扫术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 |
7.1.7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8 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
7.1.9 肠道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
7.1.10 手术并发症 |
7.2 化学治疗 |
7.2.1 新辅助化疗 |
7.2.2 晚期卵巢癌的术后化疗 |
7.2.3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
7.3 介入治疗 |
7.4 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
7.5 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
7.5.1 自杀基因疗法 |
7.5.2 抗肿瘤多重耐药(MDR)基因治疗 |
7.5.3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
7.6 卵巢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
7.6.1 主动免疫治疗 |
7.6.2 被动免疫治疗 |
8. 目前有关有关肿瘤基质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血清标本来源 |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
2.3 主要试剂 |
2.4 试剂配制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 血清收集 |
3.2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上述蛋白酶浓度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步骤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酶蛋白浓度的比较 |
5.1.1 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
5.1.2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5.1.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5.1.3.1 不同病理类型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
5.1.3.2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与组织分化程度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
5.1.3.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及大网膜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
5.1.3.4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盆、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
5.2 术前血清基质酶类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分析 |
5.2.1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含量在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 |
5.2.2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含量与CA125含量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
5.2.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与CA125对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
5.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与CA125的关系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血清标本来源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模型建立的原理及方法 |
2.3.1 原理 |
2.3.2 模型建立方法及步骤 |
3. 结果 |
3.1 模型建立过程 |
3.2 CA125与CL、Hpa和MMP-9判断结果的差异性比较结果 |
3.3 建立联合诊断模型 |
3.4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数学验证 |
3.5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临床应用验证 |
3.5.1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性质的ROC曲线比较 |
3.5.2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浸润转移的ROC曲线比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血清标本来源 |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
2.3 主要试剂 |
2.4 血清收集 |
2.5 芯片制备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CL,MMP-9,Hap抗体-微球交联结果 |
3.2 液态芯片检测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
3.3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性质的价值 |
3.4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转移的价值 |
3.5 液态芯片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效能比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几种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检索)方法 |
2.2 资料选择标准 |
2.3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
2.4 统计方法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入选研究资料的特征性描述 |
3.2 分析结果 |
3.2.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
3.2.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
3.2.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
3.3 偏倚分析 |
3.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
3.3.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
3.3.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
3.4 异质性分析及模型的选择 |
3.5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8)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略写缩语列表 |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2、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
2.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 |
2.2 激素类标志物 |
2.3 酶类标志物 |
2.4 肽类标志物 |
2.5 多指标联合应用的应用价值 |
3、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
3.1 癌基因检测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3.2 抑癌基因检测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3.3 生长因子检测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3.4 细胞DNA及RNA含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
3.5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
4、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
4.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4.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 |
4.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
5、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 |
5.1 CCL18基因概述 |
5.2 CCL18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
5.3 CCL18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
5.4 CCL18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可能价值 |
6、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肿瘤组织中CCL18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条件建立 |
2.2 趋化因子配体18的荧光定量PCR条件建立 |
2.3 各类卵巢组织中的CCL18基因mRNA比较 |
2.4 卵巢癌组织中CCL18基因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2.5 利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 |
2.6 卵巢癌组织中CCL18基因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三章 趋化因子配体18重组成熟肽段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CCL18成熟蛋白表达序列的克隆 |
2.2 重组质粒PET SUMO-CCL18的构建 |
2.3 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 |
2.4 MALDI-TOF-MS验证重组融合蛋白表达 |
2.5 重组CCL18成熟肽段的表达 |
3 讨论 |
第四章 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在卵巢肿瘤细胞中的定位及定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病例资料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LCM捕获各类细胞的条件建立及捕获效果 |
2.2 免疫磁珠联合MALDI-TOF检测各种细胞中CCL18的表达情况 |
2.3 不同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蛋白的定位 |
2.4 不同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蛋白的初步定量 |
3 讨论 |
第五章 CCL18过表达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上皮癌组织中CCL18 cDNA全长PCR扩增结果 |
2.2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2.3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结果 |
2.4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测序结果 |
2.5 重组质粒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SKOV3 CCL18表达测定结果 |
2.6 CCL18过表达对体外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
2.7 CCL18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8 CCL18过表达对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粘附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RNA干扰卵巢上皮癌细胞系CCL18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CCL18 SiRNA有效片断筛选结果 |
2.2 CCL18 RNA干扰载体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 |
2.3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mRNA表达测定 |
2.4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介导的生长曲线比较 |
2.5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生长周期比较 |
2.6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外侵袭能力测定 |
2.7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外迁移能力测定 |
2.8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外粘附能力测定 |
3 讨论 |
全文小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
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临床特点 |
1.1 局部蔓延 |
1.2 腹腔种植 |
1.3 淋巴转移 |
1.4 血行转移 |
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与预后 |
2.1 腹腔种植转移 |
2.2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2.3 血行转移 |
2.4 卵巢癌转移的预后 |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及分子机理 |
3.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
3.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 |
4.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4.1 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4.2 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
4.3 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
5.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诊断现况 |
5.1 影像学诊断 |
5.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6.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治疗现况 |
6.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手术治疗 |
6.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化学治疗 |
6.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生物治疗 |
7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研究现况 |
7.1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结构 |
7.2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 |
7.3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
7.4 卵巢肿瘤组织中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7.5 卵巢肿瘤患者外周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7.6 蛋白酶及抑制物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
7.7 针对蛋白酶及抑制物的靶向治疗研究 |
8.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卵巢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前言 |
1. CTS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2. 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CTSL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七章 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10)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
1.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
1.1 原发恶性肿瘤的浸润 |
1.1.1 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
1.1.2 肿瘤细胞的分离 |
1.1.3 粘附并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 |
1.1.4 肿瘤细胞运动 |
1.2.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 |
1.2.1 恶性肿瘤细胞粘附到脉管基底膜 |
1.2.2 穿过脉管壁进入循环系统 |
1.3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 |
1.3.1 逃脱免疫监视在循环系统中生长 |
1.3.2 锚定粘附并破坏脉管壁 |
1.3.2.1 锚定粘附 |
1.3.2.2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
1.3.3 转移灶的形成 |
1.3.4 转移的休眠 |
1.3.5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
2.1 腹腔种植 |
2.2 淋巴转移 |
2.2.1 卵巢的淋巴系统 |
2.2.2 恶性卵巢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 |
2.2.3 卵巢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规律 |
2.3 影响卵巢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
2.3.1 临床期别 |
2.3.2 病理分型 |
2.3.3 细胞分化程度 |
2.3.4 原发病灶大小 |
2.3.5 腹水性状 |
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
3.1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1.1 肿瘤转移基因 |
3.1.2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3.2 黏附因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2.1 钙粘蛋白家族 |
3.2.2 整合素 |
3.2.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3.2.4 选择素家族 |
3.2.5 CD44 |
3.3 血管的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3.3.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3.4 蛋白溶解酶与卵巢恶性肿瘤 |
3.4.1 基质金属蛋白酶 |
3.4.2 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 |
3.4.3 组织蛋白酶 |
3.4.4 乙酰肝素酶 |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4.1 盆、腹腔种植转移 |
4.1.1 子宫及附件 |
4.1.2 腹膜 |
4.1.3 肠道 |
4.1.4 肝、脾 |
4.1.5 大网膜 |
4.2 淋巴结转移 |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物理诊断 |
5.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4.1 PET-CT的原理 |
5.4.2 PET-CT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诊断 |
6.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基因诊断 |
6.1.1 C-erbB-2 |
6.1.2 nm23基因 |
6.1.3 p53基因 |
6.2 肿瘤标志物 |
6.2.1 肿瘤相关抗原 |
6.2.2 激肽释放酶家族 |
7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治疗 |
7.1 手术 |
7.1.1 原发卵巢恶性肿瘤FIGO分期 |
7.1.2 术后残余灶与预后的关系 |
7.1.3 大网膜切除术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3.1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的发生率 |
7.1.3.2 卵巢癌大王膜切除与预后的关系 |
7.1.3.3 大网膜切除范围 |
7.1.4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4.1 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率 |
7.1.4.2 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 |
7.1.4.3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
7.1.5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意义 |
7.1.5.1 卵巢癌阑尾转移率 |
7.1.5.2 卵巢癌阑尾切除与预后 |
7.1.6 脾等远处转移灶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6.1 脾切除术 |
7.1.6.2 横膈膜手术 |
7.1.6.3 卵巢癌肠道转移瘤手术 |
7.2 卵巢癌的化学治疗 |
7.2.1 晚期卵巢癌化疗的适应症 |
7.2.1.1 先期化疗 |
7.2.1.2 术后化疗 |
7.2.1.3 腹腔化疗 |
7.2.2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
7.2.2.1 化疗药物 |
7.2.2.2 化疗方案及给药途径 |
7.3 晚期卵巢癌化疗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临床验证 |
7.3.1 铂类+紫杉醇 |
7.3.2 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 |
7.3.3 表柔比星 |
7.3.4 拓扑替肯 |
7.4 晚期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
7.4.1 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
7.4.2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 |
7.4.3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7.4.4 抗血管生成药物 |
7.4.5 基因治疗 |
7.4.5.1 多重耐药基因 |
7.4.5.2 启动子 |
7.4.5.3 抑癌基因 |
7.4.5.4 分子化疗 |
7.4.6 光动力学治疗 |
8 乙酰肝素酶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8.1 乙酰肝素酶的分子结构 |
8.1.1 HPSE基因结构及定位 |
8.1.2 HPSE蛋白质结构 |
8.2 乙酰肝素酶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
8.2.1 细胞外基质的结构 |
8.2.2 HPSE的生物学功能 |
8.3 乙酰肝素酶的分子调节机制 |
8.3.1 细胞因子调节 |
8.3.2 启动子去甲基化 |
8.3.3 转录因子调控 |
8.3.4 微环境的PH值 |
8.3.5 HSPG内化调控 |
8.3.6 激素 |
8.4 乙酰肝素酶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
8.4.1 HPSE在各种恶性肿瘤的表达情况 |
8.4.2 HPSE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9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
9.1 HPSE在卵巢癌中的表达 |
9.2 HPSE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的关系 |
9.3 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
9.3.1 HPSE降解细胞外基质 |
9.3.2 HPSE促进卵巢癌血管生成 |
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扩增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标本 |
1.1.2 质粒与菌株 |
1.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3.1 试剂 |
1.1.3.2 试剂的配制 |
1.1.4 仪器 |
1.1.5 器具的处理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1 HPSE引物 |
1.2.2 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 |
1.3 实验方法 |
1.3.1 卵巢癌组织总RNA的提取 |
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3.3 HPSE全长扩增 |
1.3.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3.5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
1.3.6 PCR产物的酶切反应及回收 |
1.3.7 质粒的制备 |
1.3.8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1.3.9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 |
1.3.10 挑选阳性克隆 |
1.3.11 质粒的快速提取 |
1.3.12 PCR鉴定 |
1.3.13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1.3.14 重组质粒测序 |
1.3.15 测序结果的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卵巢癌组织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2 β-actin内参检测cDNA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3 HPSE全长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4 HPSE全长PCR产物测序结果 |
2.5 携带HPSE基因的pcDNA3.1与原质粒pcDNA3.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6 重组质粒HPSE-pcDNA3.1的PCR鉴定及酶切鉴定结果 |
2.7 携带HPSE基因的pcDNA.1测序结果 |
3 讨论 |
3.1 HPSE基因的结构特点及测序结果分析 |
3.2 pcDNA3.1载体选择的意义 |
3.3 HPSE-pcDNA3.1真核载体构建的意义 |
第三章 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癌上皮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与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2.1 试齐 |
1.1.2.2 试剂的配制 |
1.1.3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转染细胞系的选择 |
1.3.2 脂质体介导的HPSE-pcDNA3.1质粒的转染 |
1.3.3 携带HPSE基因的A2780细胞的筛选 |
1.3.4 携带HPSE基因的A2780细胞的克隆 |
1.3.5 RT-PCR检测转染后A2780细胞的HPSEmRNA表达 |
1.3.6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 |
1.3.7 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 |
1.3.7.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3.7.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
1.3.7.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1.3.7.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1.3.7.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3.7.6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 |
1.3.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HPSE基因表达情况 |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
2.3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N1阳性对照结果 |
2.4 筛选A2780细胞的G418浓度的确定 |
2.5 G418筛选结果 |
2.6 筛选出的A2780细胞RT-PCR检测HPSE表达情况 |
2.7 筛选出的A2780细胞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结果 |
2.8 筛选出的A2780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
2.9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10 筛选出的A2780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1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2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2.13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1.4 shRNA载体的设计与合成 |
1.2 实验方法 |
1.2.1 转染细胞系的选择 |
1.2.2 脂质体介导的shRNA载体转染SKOV3细胞 |
1.2.3 对HPSE沉默效果最佳的shRNA的筛选 |
1.2.3.1 转染后SKOV3细胞总RNA提取 |
1.2.3.2 SYBR GREE1实时定量PCR检测六种干扰载体转染SKOV3细胞后HPSE基因表达 |
1.2.4 转染shRNA载体的SKOV3细胞的筛选 |
1.2.5 筛选出的SKOV3细胞的克隆 |
1.2.6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 |
1.2.7 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 |
1.2.7.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2.7.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1.2.7.3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1.2.7.4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2.7.5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HPSE基因表达情况 |
2.2 shRNA转染SKOV3细胞48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结果 |
2.3 构建好的GADPH-pTG-T质粒测序结果 |
2.4 不同shRNA干扰载体对SKOV3细胞HPSE抑制效果的检测结果 |
2.5 标准品QRT-PCR扩增标准曲线结果 |
2.6 标准品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融解曲线结果 |
2.7 转染不同shRNA载体后QRT-PCR检测HPSE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
2.8 转染不同shRNA载体后QRT-PCR检测HPSE基因表达的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
2.9 转染后SKOV3细胞筛选后14天结果 |
2.10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结果 |
2.11 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13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4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2.15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HPSE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和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HPSE引物的的设计与合成 |
1.3 实验方法 |
1.3.1 HPSE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1.3.1.1 HPSE全长的扩增 |
1.3.1.2 PCR产物的纯化和回收 |
1.3.1.3 SpeI酶切PCR产物及回收 |
1.3.1.4 PCR产物磷酸化 |
1.3.1.5 载体的准备 |
1.3.1.6 HPSE与pWPI的连接 |
1.3.1.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HB101_ |
1.3.1.8 挑选阳性克隆 |
1.3.1.9 质粒DNA的提取 |
1.3.1.10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1.3.1.11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3.1.12 测序结果分析 |
1.3.1.13 HPSE-pWPI转染293T |
1.3.1.14 转染后mRNA提取并转录为cDNA |
1.3.1.15 HPSE-pWPI转染的293THPSE表达 |
1.3.2 HPSE 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1.3.2.1 shRNA的设计 |
1.3.2.2 插入片段的退火 |
1.3.2.3 HpaI和XhoI双酶切pSico |
1.3.2.4 连接反应 |
1.3.2.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1.3.2.6 挑选阳性克隆 |
1.3.2.7 质粒DNA的提取 |
1.3.2.8 重组质粒的测序 |
2 结果 |
2.1 HPSE全长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2.2 HPSE和pWPI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后涂板生长结果 |
2.3 阳性克隆提取的质粒电泳结果 |
2.4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2.5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2.6 HPSE-pWPI转染293T结果 |
2.7 HPSE-pWPI转染后HPSE表达结果 |
2.8 RNAi重组质粒提取结果 |
2.9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Kai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正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SIGLEC-9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玉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 朱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KAI1基因敲低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D]. 王晓琳.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S100A1与PCNA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栗佳琦. 青岛大学, 2019(01)
- [6]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D]. 黄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7]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D]. 杨幸子.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8]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D]. 杨莹珠.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9]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王素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10]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D]. 陈泓.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