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与文化——来自“可口可乐”

译名与文化——来自“可口可乐”

一、译名与文化──从“可口可乐”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周飞宇[1](2021)在《《医生亲授饮食术》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我国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好的生活离不开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饮食对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日本人就因长寿而被世界所熟知,而这与他们对饮食习惯的重视分不开。《医生亲授饮食术》这本书以医学、生物化学的科学视角,指出人们一直以来饮食观念上的一些误区,阐述饮食的本质,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饮食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科学严谨、真实可信的内容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次《医生亲授饮食术》的翻译实践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追求给中文读者与日文读者相近的阅读感受。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案例分析主要从专业词汇与专有名词、中日同形词、长句三个层面展开了探讨。翻译专业词汇时要注意中、日、英三语的转译以及词汇的严谨性。翻译专有名词时要注意对现有译名的参考与取舍。翻译中日同形词时要注意察觉到其语义上的差异,不能直接照搬。长句的翻译主要探讨了长定语句的翻译与长复句的翻译,要将长句进行一定的拆分。笔者希望通过这次的翻译实践,向国内读者介绍科学的饮食观念,为培养国人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易继明,韩倩旎[2](2020)在《网络空间商业标识传导中的民事责任》文中研究说明商业标识能够发挥识别、区别、营销、品质保障功能,能够让特定商品、服务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并积累商誉,成为无形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空间,商业标识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其作用也呈指数级增长。商业标识权是以商业标识为客体的无形财产权,权能包括专用权及禁用权。商业标识的种类主要包括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商品名称、商业外观及域名等,且不断扩张,包括广告语、商业形象等,也被纳入商业标识的保护范围;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商业标识都有了新的使用形式,如搜索引擎关键字、网页元标签等。从符号学、心理学及市场营销学视角考察,商业标识的功能可以统称为传导功能,意即强调商业标识本身及其对公众的引导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商业标识的传导功能来源于其符号本质和对公众的心理影响:商业标识、其对应的商品或服务、商业主体或品牌。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三元结构。而这个三元结构,正是商业标识真正呈献给公众的内容,对消费者从刺激产生、信息收集、作出决策到购后评价的整个心理过程,都具有强烈影响。商业标识在网络空间的传导,使商业标识的传导模式由线性转变为网状传导,单一的"专业传导者—受众"的关系逐渐向"传授合一"靠拢;商业主体通过在网络销售、网络公关和网络口碑打造中大量使用商业标识扩大其影响力,非商业性的网络口碑同时也进行了部分商业标识的口碑传导;商业标识正处于国家提倡、社会关注、市场重视、科技便利的传导环境之下,民众面对着网络空间中的海量信息,商业标识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和凸显。我国现实网络场景下,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传导模式,即阿里巴巴"草根→品牌"模式和拼多多"品牌+山寨"模式,这也会影响到相应的民事责任及其承担方式。根据是否达成合意,商业标识网络使用的民事责任分为合同责任、侵权责任,其中,商业标识权利也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商业标识中,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域名的使用和转让合同有法律文件明文提及,各类商业标识经常通过特许经营合同进行一揽子许可,因而在合同的签订、履行中可能涉及缔约过失或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中,网络用户可能因传统违法行为的网络表现形式、和域名或网站名有关的行为、关键词推广或网页元标签设置而侵犯他人商业标识权益;网络服务提供者更易因用户的违法行为而构成帮助侵权,其事前注意义务和所承担的注意义务的水平是理论界讨论的重点,也是司法判断的重要依据。但是,即使是行为人确实使用了他人商业标识,也可能因构成合理使用、在先权利或权利人权利用尽等,而不被认定为侵权。

金其斌[3](2019)在《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picnic音译史——七谈音译》文中提出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交流时,一些器物、概念往往先用音译确定译名,picnic也不例外。对中国古代的宴游传统进行简单的梳理后,本文考察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中picnic一词的音译,包括其在文化交流、诗歌、漫画作品中的各种译名。同时,对饮食类名词cheese、pizza、Coca-Cola和dumpling在

沈一萍[4](2018)在《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梳理各类商标恶意抢注案件,发现大量商标恶意抢注案件都具有涉外因素,尤其是对外文商标译名的抢注。在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实体认定上,商标评审委员会和法院对于译名与外文商标对应关系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忽视了对“恶意”本身的考量;在程序问题上,存在忽视真实使用意图、程序繁琐、审理周期冗长等问题。本文针对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现象,探讨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特征以及对其加以规制的必要性。侧重于分析现行规制外文商标译名恶意抢注的法律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域外规制商标恶意抢注的实践经验,就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规制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建议。本文的篇章结构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关于规制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外文商标译名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外文商标译名的概念。根据外文商标所有人对译名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情况以及译名的知名度,区分了不同的商标译名类型,重点论述外文商标所有人未对译名进行主动使用的未注册译名商标会基于相关公众以及媒体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识别来源功能而落入商标俗称的范畴。其次,从商标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出发,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特殊性,探讨规制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目前在审理涉及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案件中存在的法律困境与问题,包括:(1)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案件区别于其他商标抢注案件的特殊性问题,就是对译名与其外文商标对应关系的认定。但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译名与外文商标的对应程度要求不一致,有的要求译名必须与外文商标达到唯一对应的程度,有的主张只要存在一定联系即构成对应,还有很多案件认为译名与外文商标应当形成稳固的对应关系;(2)认定商标抢注者主观恶意的标准不统一,尤其是关于“明知标准”以及“明知或应知标准”之间的争议;(3)对于未被外文商标所有人主动使用,但经公众使用而产生的、与外文商标相对应的译名,即商标俗称类外文商标译名,囿于我国强调对商标进行商标性使用方可产生在先权益,因此,商标被动使用保护理论在中国难以适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规制他人对商标俗称类外文商标译名的恶意抢注。第二章针对第一章提出的规制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中存在的法律困境,结合国内外司法实践经验,进行全面详细的法律分析。首先,阐述了对于外文商标译名的保护实则是对外文商标的保护,而译名与其外文商标的对应关系是认定译名是否构成外文商标的近似商标的关键问题。结合实证分析,建议审理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案件时,应当以稳固的对应关系作为认定译名与外文商标相近似的标准,从而合理地保护未注册外文商标译名,规制他人对外文商标译名的恶意抢注。第二,对比研究中国、美国、欧洲、日韩等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对商标抢注者主观恶意的判定标准,分析以“明知或应知标准”判断商标抢注者主观恶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对恶意的判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建议借助一些客观因素推定商标抢注者具有主观恶意。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归纳出以下推定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具有恶意的考量因素,包括:(1)译名抢注者与外文商标所有人的地域关系;(2)译名抢注者与外文商标所有人是否存在的代理、代表等特定关联关系;(3)被抢注译名本身以及外文商标的知名度;以及(4)译名抢注者是否存在商标囤积以及诉讼威胁行为。如果译名抢注者曾经与外文商标所有人处于同一或相近的地域范围中,或存在代理代表等特定关系,或被抢注译名及其外文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译名抢注者进行了大量商标囤积行为或利用注册商标专用权威胁他人,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则可推定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具有抢注恶意。同时,由译名抢注者承担证明自己的注册申请行为是诚实善意的举证责任。如果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不能证明自己的善意,可基于推定因素直接判定其具有抢注恶意。最后,介绍了美国公众使用规则下对商标俗称的保护发展状况,分析公众使用规则对规制恶意抢注商标俗称类外文商标译名的可借鉴性。第三章结合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在我国实务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域外经验,以我国商标法的立法宗旨为核心,分别从对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实体认定以及程序法层面,提出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规制建议。实体认定层面的规制建议包括:(1)明确译名与外文商标之间形成稳固的对应关系为判断译名与外文商标近似的标准;(2)强化商标注册申请人主观恶意在恶意抢注认定中的地位;(3)必要时弱化对商标主动使用的要求,对商标俗称类外文商标译名给予一定保护。程序法层面的规制建议包括:(1)在商标申请的程序中,要求商标注册申请人提供实际使用证据以及真诚使用意图声明,对于申请时尚未使用的商标,可在授权后的一定期限内要求权利人补充实际使用证据,以及增加对外文商标译名的审查;(2)在恶意抢注者提起民事侵权诉讼的情况下,建议法院灵活适用商标法第七条和第三十二条驳回外文商标译名恶意抢注者的诉讼请求;(3)同时,也可适当借鉴恶意诉讼制度中的罚金措施来规制恶意抢注者的诉讼行为。

胡文艳[5](2016)在《小议译名》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译名问题的历史回顾,分析了译名难的三大原因,即汉语结构的特殊性、新词产生的现状和公众认可;提出译名应统一并且应主要依靠公众的选择来统一。

钟丽琼[6](2015)在《外文商标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愈来愈多的国际知名商品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相关的知名商标也被大家所熟知。为抢占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外国企业大刀阔斧的将其产品、商标以及文化输入到中国,以打造商标这张“黄金名片”。外文商标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个既能表述产品功能与特色,又符合中国语言文化的中文译名能使消费者迅速熟知该商标,但如果该外文商标或其中文译名在中国未经注册,则有可能被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其他生产者进行注册或被用作企业名称、域名,纠纷于是乎产生。在处理外文商标的相关纠纷时,也面临着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如在先注册的未驰名商标与未注册驰名外文商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外文商标中文译名的使用必须是主动使用还是被动使用。对这些特殊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外文商标法律保护问题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商标领域的相关制度:如商标与企业名称、域名的交叉检索制度、商标善意共存制度,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为我国企业的商标国际化策略提供借鉴,推动企业建立符合实际的商标战略。本文即聚焦外文商标在进入中国市场中所面临的典型的、特定的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所指的外文商标及其特点、外文商标的中文译名以及外文商标的相同商标、近似商标的判断;第二章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未注册外文商标在中国被利用的几种情形;第三章总结了司法实践中保护未注册外文商标的几种路径及法律依据;第四章是对未注册外文商标的保护中几个特殊问题的分析;第五章在总结前面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商标制度的构想以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彭朝忠[7](2013)在《从Coca-Cola的译名变迁看商标的翻译策略——基于商标广告功能的应用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oca-Cola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历时近一个世纪,其营销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该饮品的中文译名——"可口可乐"。然而该译名的得来并非偶然,本文通过该饮品译名的变迁,提出商标翻译必须充分关注商标的功能,特别是广告功能,进而指出商标翻译中相应可行的翻译策略,如创译、归化及音、意译结合等。

徐京伟[8](2013)在《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竞争战略改进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的不少,但是做的像可口可乐那样,既成为行业领头羊,又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崇高企业形象,其发展触角深入整个中国的企业,仅此一家。这和它根据中国市场制定和实施的竞争战略,有极大的直接联系。这不仅体现出可口可乐中国管理层非同一般的战略改进水平,更证明了可口可乐有强大的战略实施保障。这恰恰是我们中国同类企业所欠缺的。他们想要真正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尤其是在欧美市场立足,就必须学习可口可乐的经验。这就是我这篇论文的意义。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竞争战略有关理论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尤其着重介绍了我的研究创新点—不仅利用目前普遍应用的PEST环境分析、SWOT分析等工商管理学中偏重于管理方面的理论工具,还利用了工商管理学中管理和心理兼重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梅约通过着名的霍桑实验得出的社会人理论、士气理论、非正式群体理论、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等久经考验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为了分析可口可乐一方商业行为的心理动机和中国不同消费者群体购买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动机,我还引入了商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潜意识在消费中的指导作用理论。这是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二章主要对可口可乐在华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问题既有可口可乐的特殊身份造成的,也有初始战略不足或失误造成的,也有近年来频发的丑闻造成的。第三章首先对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对中国软饮料产业环境和可口可乐改善外部环境的努力进行了评价。然后对可口可乐所处的软饮料产业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可口可乐进行了核心竞争力分析和SWOT分析。得出了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价值和饮料保密配方。第四章主要是可口可乐在华战略实施及保障。可口可乐的产品战略让它生产出高度迎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可口可乐的渠道战略让可口可乐的产品在中国无所不在。可口可乐的促销战略激发了消费者购买动机、诱发消费者情感共鸣。可口可乐的价格战略集中体现为“买得起”。可口可乐的文化保障主要体现在先进性、普世性和中国化上。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的战略导向上。最后,在总结中,我就可口可乐和国内同类企业在企业文化、制度、战略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进一步肯定了可口可乐的可取之处。国内企业必须大力构建企业文化、完善管理制度、重视战略的长期性和务实性、尊重不同顾客的心理需求、才能像可口可乐一样,成为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宠儿。只有向可口可乐学习,中国的软饮料业才会诞生出像可口可乐那样既大又强的跨国巨头。

魏芳[9](2011)在《品牌名称的翻译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品牌名称是代表商品的符号,具有自己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进出口日益增多,商品名称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品牌名称的翻译不仅考察译者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还涉及到文化、营销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因素。通过列举分析许多优秀品牌名称及文字商标的译名,可从中总结归纳品牌名称翻译的基本方法,分析"零翻译"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可探寻影响品牌名称翻译的文化、美学及人们的心理等因素。

张虹然,徐婷婷[10](2008)在《遵守商标词的翻译原则 谨防“文化陷阱”》文中提出商标是消费者认识产品的重要手段。产品要想走出国门必须做好商标词的翻译工作。商标词的译名必须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本文从商标词译名的翻译原则入手,强调译者在翻译商标词时除了使其能够一目了然、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更应该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以免误入"文化陷阱"。

二、译名与文化──从“可口可乐”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译名与文化──从“可口可乐”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医生亲授饮食术》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与意义
    1.2 翻译实践报告的结构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1.1 文本类型分析
        3.1.2 文本特点分析
        3.1.3 翻译理论选择
    3.2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专业词汇与专有名词翻译
        4.1.1 专业词汇翻译
        4.1.2 专有名词翻译
    4.2 中日同形词翻译
        4.2.1 词义相近
        4.2.2 词义不同
    4.3 长句翻译
        4.3.1 长定语句翻译
        4.3.2 长复句翻译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3)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picnic音译史——七谈音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的宴游传统
二、中西文化交流中的picnic掠影
三、胡适和吴宓笔下的picnic
四、漫画家笔下的“皮啖泥啖”
五、由picnic到其他饮食类名词的音译
六、结语

(4)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规制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外文商标译名的概念分析
        一、外文商标译名的内涵
        二、外文商标译名的外延
    第二节 规制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必要性
        一、维护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商标权取得与使用秩序
        二、贯彻诚实信用原则
        三、实现商标权人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第三节 规制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困境
        一、对被抢注译名与外文商标的对应程度要求不一致
        二、判断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主观恶意的标准不统一
        三、商标俗称类外文商标译名难以获得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认定分析
    第一节 被抢注译名与外文商标的对应关系认定
        一、被抢注译名与外文商标形成稳固的对应关系
        二、被抢注译名与外文商标对应关系的认定因素
    第二节 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的恶意认定
        一、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明知或应知他人在先商业标识的认定
        二、推定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恶意的考量因素
    第三节 美国公众使用规则下对抢注商标俗称类译名的规制
        一、肯定公众对商标俗称的使用等同于商标性使用
        二、适用美国公众使用规则的限制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规制建议
    第一节 强化对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实体认定
        一、明确稳固的对应程度为译名与外文商标相近似的标准
        二、重视对外文商标译名抢注者主观恶意的考量
        三、规制对商标俗称类外文商标译名的恶意抢注
    第二节 完善对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程序规制
        一、重视对商标注册申请人使用意图与使用行为的审查
        二、在商标授权确权程序中增加对外文商标译名的审查
        三、驳回商标恶意抢注者主张的诉讼请求
        四、引入规制商标恶意抢注者的恶意诉讼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小议译名(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
二、译名难
三、译名应统一

(6)外文商标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外文商标及其中文译名
    一、外文商标
        (一)外文商标的界定
        (二)在我国的外文商标
    二、外文商标的中文译名
        (一)外文商标的中文翻译
        (二)外文商标与其中文译名的关系
    三、外文商标的相同或近似商标
        (一)外文商标的相同商标
        (二)外文商标的近似商标
第二章 外文商标在国内的利用
    一、使用与外文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
        (一)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判断
        (二)实例分析
    二、将相同或近似商标用作企业名称或字号
        (一)商标与企业名称产生冲突的原因
        (二)商标与企业名称冲突的处理原则
        (三)实例分析
    三、将外文商标或其中文译名用作域名
        (一)域名抢注法律规制的基本规则
        (二)恶意抢注的形式
        (三)实例分析
第三章 驰名的未注册外文商标的保护路径
    一、将外文商标的中文译名认定为未注册驰名商标
        (一)“苏富比”案
        (二)法律依据分析
    二、将外文商标或其中文译名认定为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
        (一)“拉菲”案
        (二)外国知名商品的知名度认定
        (三)“特有”的判断以“具有与其他相关商品名称相区别的显着特征”为标准
        (四)主观恶意
    三、将中文译名纳入外文商标的禁用权保护范围
        (一)“利莱森玛”案
        (二)中文译名商标与外文商标的对应程度是审查重点
        (三)中文译名的“近似商标”不能递推保护
    四、其他保护路径的选择
        (一)适用“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第四章 外文商标保护的特殊问题分析
    一、正当注册的与外文商标或其中文译名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一)商标构成要素的近似与混淆可能性
        (二)在先注册的商标与未注册驰名外文商标的冲突与协调
    二、外文商标中文译名的主动使用与被动使用
        (一)学术界的不同认识
        (二)美国的司法实践
        (三)商标使用的界定
第五章 完善我国商标制度的构想和启示
    一、加强商标注册的审查
        (一)立法上明确规定“在先权利”包括他人已登记、注册的“商号”、“域名”
        (二)完善和建立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交叉检索系统
        (三)借鉴ICANN的商标信息交换库,完善中外文商标与域名的保护体系
    二、完善商标立法中商标善意共存制度
        (一)外文商标共存产生的原因
        (二)商标善意共存成立的条件
        (三)商标善意共存的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7)从Coca-Cola的译名变迁看商标的翻译策略——基于商标广告功能的应用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Coca-Cola译名的变迁
3. 商标的功能
4. 商标的翻译策略
5. 结语

(8)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竞争战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PEST 环境分析法
        1.2.2 SWOT 分析法
        1.2.3 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2.3.1 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1.2.3.2 管理心理学试验方法
        1.2.4 商业心理学理论
        1.2.5 潜意识在消费中的指导作用理论
        1.2.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2.7 4P 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可口可乐公司中国市场发展问题分析
    2.1 美国文化代表的双刃剑效应:可口可乐中国业务的不稳定性
    2.2 瓶装软饮料融入中国饮食文化核心层的困难性
    2.3 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战略失误
    2.4 丑闻对公司形象的破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口可乐公司中国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及对策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3 产业经济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3.4 可口可乐在华内部环境分析
        3.4.1 可口可乐在华核心竞争力分析
        3.4.2 可口可乐公司在华 SWOT 分析
        3.4.2.1 可口可乐公司在华优势
        3.4.2.2 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弱势
        3.4.2.3 可口可乐在华机会
        3.4.2.4 可口可乐在华威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竞争战略改进及保障
    4.1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产品战略
        4.1.1 严格的标准带来的高质量
        4.1.1.1 可口可乐质量系统
        4.1.1.2 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
        4.1.2 富有感召力的专用标识和中文译名
        4.1.3 产品多元化和包装多样化
    4.2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渠道战略
        4.2.1 无所不在的诱惑:可口可乐全国销售网络管理
        4.2.1.1 装瓶厂系统管理
        4.2.1.2 KA 渠道管理
        4.2.1.3 批发渠道管理
        4.2.1.4 直营渠道管理
        4.2.1.5 可口可乐 101 系统管理
        4.2.1.6 营销渠道平衡管理
        4.2.2 强强联手的优越性—可口可乐与麦当劳的战略合作
    4.3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促销战略
        4.3.1 具有可口可乐特色的宣传策略组合
        4.3.1.1 终端生动化
        4.3.1.2 名人广告效应与追星族心理
        4.3.1.3 可口可乐体育促销与体育迷心理
        4.3.1.4 可口可乐有奖促销与消费者投机心理
        4.3.2 公益、环保—可口可乐的绿色促销
    4.4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价格战略
    4.5 实施保障
        4.5.1 制度保障
        4.5.2 文化保障
        4.5.2.1 可口可乐文化的先进性
        4.5.2.2 可口可乐文化的普世性
        4.5.2.3 可口可乐文化的中国化倾向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品牌名称的翻译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商标及其意义
二、品牌名称翻译的方法
    1.音译法 (Transliteration)
    2.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3.意译法 (Free Translation)
    4.音译、意译与直译合璧法
    5.另译法或归化法
    6.“零翻译”趋势
三、影响品牌名称翻译的几个因素
    1.文化因素
        (1) 增加亲近感。
        (2) 兼顾中西文化。
        (3) 蕴含吉祥词语。
    2.美学因素
        (1) 音韵美。
        (2) 联想美。
    3.心理因素
        (1) 准确定位消费群体。
        (2) 注意“逆反心理”。
四、结 语

(10)遵守商标词的翻译原则 谨防“文化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商标词的翻译原则
    1. 通俗易懂, 一目了然, 易读易记
    2. 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文化习惯, 激起购买欲望
三、谨防“文化陷阱”

四、译名与文化──从“可口可乐”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生亲授饮食术》翻译实践报告[D]. 周飞宇.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2]网络空间商业标识传导中的民事责任[J]. 易继明,韩倩旎. 私法, 2020(02)
  • [3]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picnic音译史——七谈音译[J]. 金其斌. 东方翻译, 2019(03)
  • [4]恶意抢注外文商标译名的法律规制研究[D]. 沈一萍.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5]小议译名[J]. 胡文艳. 新校园(上旬), 2016(07)
  • [6]外文商标保护研究[D]. 钟丽琼. 中国政法大学, 2015(12)
  • [7]从Coca-Cola的译名变迁看商标的翻译策略——基于商标广告功能的应用翻译研究[J]. 彭朝忠. 考试周刊, 2013(54)
  • [8]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竞争战略改进研究[D]. 徐京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9]品牌名称的翻译及影响因素[J]. 魏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0]遵守商标词的翻译原则 谨防“文化陷阱”[J]. 张虹然,徐婷婷. 商场现代化, 2008(08)

标签:;  ;  ;  ;  ;  

译名与文化——来自“可口可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