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间盘突出症487例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1](2020)在《蒋氏推拿六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蒋氏推拿六法配合针刺组和常规推拿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探究蒋氏推拿六法在临床治疗中是否有优越性,并归纳总结其作用及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为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及新颖的思路。研究方法:收集60例就诊于安徽省针灸医院推拿科门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蒋氏推拿六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推拿结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共治疗2疗程,在治疗前后均采用SPSS 21.0对两组患者的JOA评分、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有无可比性及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有无差异性。研究结果:1.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方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意义,具有可比性。2.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评分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得出Z=-2.343,P=0.019<0.05,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蒋氏六法结合针刺治疗与常规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学处理的结果,可见蒋氏六法结合针刺较常规推拿结合针刺效果更加显着,针对性强,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是中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优先选择。
赵宏普[2](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张黎[3](2020)在《“强肾通督”穴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强肾通督”穴组与普通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差异进行对比,对“强肾通督”穴组的疗效进行分析,丰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操作提供科学性依据。方法:按照单盲、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3人,治疗组采用“强肾通督”穴组,对照组使用普通针刺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日1次,10天为1疗程)。以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为主要指标,以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次要指标,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治疗前JOA、VAS评分表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满疗程治疗结束后,JOA、VA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改善JOA和VAS评分方面有效;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评分量表进行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对照组治疗同样有效;3.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就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疗效对比:观察组疗程结束后,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满疗程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0%。两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强肾通督”穴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对照组普通针刺同样有疗效,但是与观察组相比疗效较弱,因此,“强肾通督”穴组可以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LDH的治疗,为LDH患者带来又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早日摆脱病痛,尽快恢复健康。
康鹏程[4](2020)在《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于娄底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和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其中MSLD组38例,PEID组41例。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突出类型、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伤口引流、住院天数、并发症、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脊柱稳定性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结果:MSLD组和PEI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5±6.14)min和(82.2±8.12)min(p<0.05);MSLD组和PEID组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2.0±0.77)次和(4.12±0.90)次(p<0.05);说明MSLD组和PEID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PEID组和MSLD组住院天数分别为(7.34±1.02)天和(9.44±1.13)天(p<0.05);说明PEID组比MSLD组住院天数少。MSLD组和PEID组伤口引流量分别为(27.6±6.68)ml和(25.2±6.28)ml(p>0.05);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术后伤口引流无明显差异。MSLD组2例患肢感觉障碍、1例患肢乏力、1例脑脊液漏、1例复发,MSL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PEID组5例患肢感觉障碍、2例患肢乏力、2例脑脊液漏、2例复发,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8%(11/41),MSLD组和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5.3%(2/38)、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21.9%(9/41),MSLD组和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1天、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腰腿痛评分(VAS)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同一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MSL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2.10%,PEI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0.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L5/S1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LD和PEID两种手术方法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2.MSLD较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
陈新华,樊一桦,于臻[5](2017)在《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总结近年来国内采用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分别从分期论治、辨证论治、主方加减、专病专方、中成药治疗5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着。
林玉慧[6](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窦瑜贵[7](2014)在《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系统评价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1966~2013.6). CENTRAL (1996~2013.6)、SCI (1961~2013.6)、EMBASE. com(1966-2013.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3.6)、万方数据库(1977-2013.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3.6)等。全面收集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依据Cochrane Handbook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进行交叉核对,如有争议,共同讨论或与第三者协商解决。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数据库检索共获得63条记录,最终纳入8个RCT,6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臭氧组比较,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RR=0.41,95%CI(0.24,0.70), P=0.001; RR=0.36,95%CI (0.21,0.59), P<0.0001; RR=0.24,95%CI (0.14,0.43), P=0.00001]、有效率[RR=0.31,95%CI(0.12,0.82), P=0.02; RR=0.28,95%CI(0.09,0.84), P=0.02; RR=0.22,95%CI(0.06,0.80), P=0.02]、VAS评分[MD=-1.06,95%CI (-1.83,-0.28), P=0.007]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快,患者疼痛轻,且安全有效。此结论值得临床参考。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487例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487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蒋氏推拿六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本病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强肾通督”穴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JOA评分表 |
附录 B: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
附录 C: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病例资料 |
2.1.5 症状体征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MSLD组 |
2.2.3 PEID组 |
2.2.4 术后处理 |
2.3 评价疗效 |
2.3.1 评价标准 |
2.3.2 评价方法 |
2.3.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3.1 两组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3.3.3 两组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
3.3.4 两组术后12 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比较 |
3.4 脊柱稳定性影响 |
3.4.1 两组L5/S1节段术前术后腰椎活动度(ROM)比较 |
3.4.2 两组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LL)比较 |
3.4.3 两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4.2 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4.3 MSLD和 PEID的对比 |
4.3.1 MSLD和 PEID两组疗效及优缺点比较 |
4.3.2 MSLD和 PEID两组并发症比较 |
4.4 MSLD和 PEID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分期论治 |
1.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
1.2.1 实证 |
1.2.2 虚证 |
1.2.3 其他 |
1.3不做精确辨证, 直接主方加减 |
1.3.1 补肾活血法 |
1.3.2 补肾通经法 |
1.3.3散寒通络法 |
1.3.4其他治法 |
1.4 专病专方, 无需辨证 |
1.5 中成药治疗 |
2 小结 |
(6)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 |
2.1 麻木病程 |
2.2 麻木部位 |
2.3 麻木发作频率 |
3 统计学方法 |
4 临床资料 |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
5 治疗方法 |
5.1 治疗组 |
5.2 对照组 |
5.3 合并治疗处理 |
6 疗效评定 |
7 治疗结果 |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
3.1 桂枝 |
3.2 肉桂 |
3.3 细辛 |
3.4 桑枝 |
3.5 羌活 |
3.6 秦艽 |
3.7 葛根 |
3.8 片姜黄 |
3.9 白附子 |
3.10 川牛膝 |
3.11 防己、天仙藤 |
3.12 桑寄生、杜仲 |
3.13 地鳖虫 |
3.14 生地黄 |
3.15 赤芍 |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图和系统评价流程图 |
2.1.1 技术路线图 |
2.1.2 系统评价流程图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测量指标 |
2.3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3.1 文献来源 |
2.3.2 文献检索 |
2.4 文献筛选 |
2.4.1 初筛 |
2.4.2 获取全文 |
2.4.3 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 |
2.5 数据提取 |
2.5.1 纳入研究一般信息 |
2.5.2 患者的一般信息 |
2.5.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 |
2.5.4 干预措施 |
2.5.5 测量指标 |
2.5.6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 |
2.6 统计分析 |
2.6.1 异质性检验 |
2.6.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6.3 亚组分析 |
2.6.4 敏感性分析 |
2.6.5 发表偏倚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3.3.1 随机分配方法 |
3.3.2 隐蔽分组 |
3.3.3 盲法 |
3.3.4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5 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
3.3.6 其他偏倚来源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MacNab评价结果 |
3.4.2 优良率分析 |
3.4.3 有效率分析 |
3.4.4 VAS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射频热凝在临床疾病干预的研究现状 |
4.2 本研究的结论概述 |
4.3 质量评价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5 本研究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487例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蒋氏推拿六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3]“强肾通督”穴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张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康鹏程. 南华大学, 2020(01)
- [5]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陈新华,樊一桦,于臻.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6]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D]. 窦瑜贵. 兰州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