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纤溶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骆金文[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IR均会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并与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IR通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凋亡、降低纤溶活性等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改善IR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患者IR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十分明确,限制了中药在冠心病IR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关联性分析目的:对文献报道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总结药物配伍规律,寻找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文献,获得中药处方数据集。对中药的使用频次、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发现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结果:纳入39篇文献,涉及39个处方,包含98味中药,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31.1%),其次为补气药(12.6%)、清热药(9.9%)和化痰药(7.2%)。中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瓜蒌、麦冬、三七、赤芍、水蛭、红花等是常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丹参-黄芪、丹参-瓜蒌、丹参-川芎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对。结论: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患者IR时,多选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痰药等。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参-瓜蒌关联性最强,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物。研究二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IR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筛选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截止到2020年10月。两名研究者按照拟定的检索策略与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主要结局指标: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R,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次要结局指标: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空腹血糖(fast blood glucose,FBG)、餐后 2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等。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定量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944例冠心病患者,益气活血化痰组479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益气活血化痰组HOMA-IR[MD=-0.57,95%CI(-0.75,-0.39),P<0.01]和 ISI[MD=-0.45,95%CI(-0.57,-0.32),P<0.01]均显着改善。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FIN浓度[SMD=-0.85,95%CI(-1.16,-0.54),P<0.01]、FBG 浓度[MD=-0.34,95%CI(-0.61,-0.07),P=0.01]、2hPG浓度[MD=-0.93,95%CI(-1.50,-0.35),P<0.01]、HbA1c 水平[MD=-0.65,95%CI(-0.96,-0.33),P<0.01]、LDL-C 浓度[MD=-0.95,95%CI(-1.51,0.39),P<0.01]以及TC 浓度[MD=-0.91,95%CI(-1.70,-0.12),P-0.02],增加 HDL-C 浓度[MD=0.40,95%CI(0.24,0.56),P<0.01]。结论:益气活血化痰中药联合常规西药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获取黄芪、丹参、川芎、瓜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冠心病IR的治疗靶点。利用R4.0.3语言中“VennDiagram”安装包,获得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 R 4.0.3 软件“BiocManager”、“clusterProfiler”、“pathview”、“DOSE”等安装包,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丹参化合物65种、黄芪化合物20种、瓜蒌化合物14种、川芎化合物7种。获得丹参作用靶点135个,黄芪作用靶点209个,川芎作用靶点25个,瓜蒌作用靶点14个。经筛选获得冠心病IR靶点754个。将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获得8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调节脂质转运、脂质代谢、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和葡萄糖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改善冠心病患者IR。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结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改善IR,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王梦娟[2](2020)在《冠心病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从不同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角度出发,将收集到的病例按照是否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分组,对比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合并/不合并HHcy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冠脉病变特点、中医证型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CHD合并HHcy患者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CHD合并HHcy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19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简称CHD-HHcy组)和冠心病不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简称CHD组)。应用预先制作的临床调查表,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代谢异常病史,吸烟史、家族史,相关的生化指标: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uric acid,UA)、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冠脉造影结果;并根据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然后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两组间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者两组间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iis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入选冠心病患者215例,其中CHD-HHcy组132例,CHD组83例。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差异显着(P<0.05),CHD-HHcy组以男性偏多,男性占比为62%大于女性占比38%;CHD组以女性偏多,女性占比为52%大于男性占比48%。在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史方面存在显着差异,CHD-HHcy组吸烟史占比为56.1%大于无吸烟史占比43.9%;CHD组吸烟史占比为37.3%小于无吸烟史占比62.7%。在吸烟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代谢异常病史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比较:两组TC、TG、LDL-C、HDL-C、Fi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cy、UA方面,CHD-HHcy组患者血Hcy、UA显着高于CH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发病类型比较:两组在发病类型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CHD-HHcy组发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多见,ACS的检出率为83.3%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的检出率16.7%,而CHD组发病以SAP多见,SAP的检出率为50.6%高于ACS的检出率49.4%。5.两组中一般资料中有差异的因素与Hcy水平的关系:男性患者血Hcy水平显着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患者血Hcy水平显着高于无吸烟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Hcy水平显着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冠脉病变特点比较:两组在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分级、Gensini积分这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CHD合并HHcy组冠脉病变支数以多支病变居多,冠脉狭窄程度分级以3级、4级居多;CHD组冠脉病变支数以单支病变居多,冠脉狭窄程度分级以3级居多;CHD-HHcy组的Gensini评分显着高于CHD组。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CHD-HHcy组以痰阻心脉证占比最多,心血瘀阻次之,CHD组以气虚血瘀证占比最多。8.CHD-HHcy组中医证型与血Hcy水平、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CHD-HHcy组不同中医证型间血Hcy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血Hcy水平在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中较高。CHD-HHcy组不同中医证型间在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分级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Gensini积分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Gensini积分较高。9.CHD-HHcy组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CHD-HHcy组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分级、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1.CHD合并HHcy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者多于不吸烟者,ACS多于SAP;CHD合并HHcy患者血UA水平高于CHD不合并HHcy患者。2.男性性别、吸烟、发病类型与血Hcy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男性、吸烟者、ACS患者血Hcy水平更高。3.CHD合并HHcy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CHD不合并HHcy患者更严重。4.CHD合并HHcy患者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多见,CHD不合并HHcy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5.CHD合并HHcy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重可能多与痰阻心脉和心血瘀阻相关。6.CHD合并HHcy患者血Hcy水平越高,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越高,Gensini评分越高,冠脉病变程度越重。
陈梅[3](2020)在《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涨,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糖尿病后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糖尿病性心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以控制血糖为主。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近年来,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普遍存在于糖尿病中,且与糖尿病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炎症等,是心脑血管意外的起始环节。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疗效机制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对防治糖尿病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课题(1)首先基于数据挖掘,通过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出治疗糖尿病的高频中药,并分析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方向;(2)基于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对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进行实验研究,从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角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导入EndNote并利用EndNote对文献进行初步查重。阅读题目摘要后人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文献。最后提取文献要素,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6中的Excel对文献要素进行记录,并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衡量方法是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实验研究:(1)应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血管环进行30分钟预处理,再使用乙酰胆碱分别诱导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小鼠颈总动脉的收缩。在加乙酰胆碱之前40分钟,加葛根素和其他抑制剂对血管环进行预处理,检测离体血管张力。随后使用葛根素分别对正常C57BL/6小鼠连续腹腔注射7天和14天,分离小鼠颈总动脉后参照之前的方法检测离体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2)利用高脂饮食喂养三周加链脲佐菌素(50mg/kg/d)连续腹腔注射一周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另设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颈总动脉前列腺素类含量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中药使用频次统计:频次≥20的中药有32味,频次最高的前5味依次是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2)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四气中性寒(842次)和性温(505次)频次最高,其次为性平(282次),再次为性凉(116次)和性热(18次);五味中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甘(1081次)、苦(911次)、辛(440次),味酸(150次)和味苦(115次)最少。归经方面,归肺(857次)、肝(850次)中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归脾(761次)、胃(662次)、心(613次)和肾(499次)经中药;3)中药类别统计:前三种类别分别是补气药(271次)、补阴药(192次)和活血调经药(172次)。另外,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频次总计为575次,频率为32.4%。清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以及清虚热药,频次总计为414次,频率为23.4%;4)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一共得到10组二联药和27组三联药对。5)聚类分析得到5组有意义的聚类组,分别是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人参、枸杞子、黄精、葛根、麦冬、天花粉、知母、玄参、生地、泽泻、五味子;苍术、白术、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白芍、水蛭、地龙;山茱萸;黄连、黄芩。第二部分:实验一:(1)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由环氧合酶和血栓烷-前列腺素受体介导;(2)环氧合酶-2而非环氧合酶-1介导了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3)葛根素40min预处理可以抑制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4)给予小鼠连续腹腔注射50mg/kg 14天可以显着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实验二: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可以显着抑制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和PGF2。和PGD2水平,但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没有影响,且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情况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糖尿病高频用药有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以补气益阴和清热活血中药为主。2.葛根素能够抑制T2DM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其机制可能在于抑制PGF2。、PGD2的释放。
赵静[4](2016)在《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方证相关及其生物学基础是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问题。而中医证候模型是方证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工具,目前由于中医证的内涵缺乏确定性,而基于现代疾病为背景的病证结合模型以其具有较为明确的病生理基础而更多地受到重视。目前关于病证结合模型的评价还只是停留于中医证候外观表征与系统病生理层面,很少有研究在整体分子层面上(如蛋白组学)对其进行评价。本课题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应用iTRAQ标记蛋白组学技术,对单纯高脂高糖喂饲和高脂高糖喂饲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复制出的两种T2DM大鼠模型的西医病理和中医证候及血清蛋白组学特征进行比较观察,从“中医证候表征-系统病生理-蛋白质组学”不同维度上评价两种模型的生物学特点,探查其潜在的病、证生物学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高脂高糖联合STZ复制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探查其分子作用靶标,以揭示该方与该病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1.模型评价: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高糖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所有大鼠连续饲养12周。于实验第36天,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mg/kg STZ,3天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大鼠纳入。12周末,观察并记录大鼠外观表征(毛发色泽、行为状态、情绪、舌质、臀尾评分、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抓握力),乙醚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快速分离脏器组织。(1)实验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血清胰岛素(Fins)、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Fla (6-keto PGFla)、内皮素(ET-1)、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肌肉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脂肪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2)血清蛋白组学检测。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6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造模组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于实验第36天,造模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mg/kg链脲佐菌素,3天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大鼠列入模型组。10周末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2.7mg·kg-1*天-’)、益气养阴方组(3.37g生药·kg-1·天-1)、益气养阴化痰方组(3.84g生药·kg-1·天-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4.80g生药·kg-1·天-1),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4天。观察并记录正常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大鼠外观表征(毛发色泽、行为状态、情绪、舌质、臀尾评分、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抓握力),于12周末,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和脏器组织。实验室检测指标同上。运用血清蛋白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正常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血清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评价:(1)高脂高糖组模型:大鼠出现毛发油腻、脱毛,嗜睡少动、舌淡、臀尾潮湿、色暗,多饮、多食、多尿、多便,FBG、cGMP含量显着升高,抓握力、ISI水平、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含量、cAMP/cGMP比值、HDL-C、 6-keto PGF1α含量显着下降;血清差异蛋白101个(上调55个、下调46个),其涉及153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11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2)高脂高糖联合STZ组模型:大鼠出现毛发油腻、脱毛,萎靡扎堆,舌、尾瘀斑,多饮、多食、多尿、多便、消瘦、抓握力显着减弱,FBG、HOMA-IR、 Fins、GHbAlc、cGMP、 TC、LDL-C含量、TXB2/6-keto PGFla比值显着升高,ISI水平、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cAMP含量、cAMP/cGMP比值、HDL-C、6-keto PGF1α含量显着下降;血清差异蛋白48个(上调40个、下调8个),其涉及20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4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选择性ELISA验证结果显示血清FCN2、 apoC4、apoB100、CYR6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3)高脂高糖组与高脂高糖联合STZ组比较,共有差异蛋白97个(上调37个、下调60个)、无显着变化蛋白32个,差异蛋白涉及116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13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与高脂高糖组相比,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血清a1I3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血清HSP71、FXII、PPKARIA、FCN2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血清UN13D、LBP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显着改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的外观表征(皮毛、行为、情绪、舌、尾部瘀斑),显着升高摄食量、体重、抓握力、ISI、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cAMP、cAMP/cGMP、 6-keto PGF1α水平,显着降低饮水量、大便量、FBG、GHbAlc、Fins、HOMA-IR、cGMP、 TG、TC、LDL-C、TXB2、TXB2/6-keto PGF1α、ET-1水平;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后共有23个差异蛋白(上调5个、下调18个),其涉及7条生物学途径;ELISA结果显示,CDC42、RhoA、CYR61在高脂高糖联合STZ组中显着升高,在益气养阴方、益气养阴化痰方、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作用效果最好。(2)盐酸吡格列酮组:显着改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的外观表征(皮毛、行为、情绪、舌),显着升高摄食量、体重、抓握力、ISI、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 cAMP、6-keto PGF1α水平,显着降低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FBG、GHbA1c、Fins、HOMA-IR、cGMP、TG、TC、LDL-C、TXB2、TXB2/6-keto PGF1α、ET-1水平;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共有12个差异蛋白(上调1个、下调11个)。(3)两种药物比较共有8个相似的治疗靶标。结论:1.模型评价:(1)在实验12周末,两种造模方法均可以成功复制出T2DM大鼠模型,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医气阴两虚及痰浊血瘀的证候表征,其中高脂高糖模型大鼠处于T2DM初期,伴有明显的气阴两虚证,病机上开始涉及到痰浊和血瘀;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复制的模型大鼠T2DM损伤较重,伴有更为明显的气阴两虚痰瘀证的变化。(2)两种方法复制的T2DM病证结合模型产生的机制在胰岛素分泌、凝血、糖酵解方面确有不同;炎症损伤是二者产生的共同机制,但引起炎症损伤的诱因不尽相同。(3)FCN2、apoC4和apoB100和可作为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CYR61可作为潜在的气阴两虚痰瘀证生物标志物。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与盐酸吡格列酮对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治疗作用。(2)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可通过显着改善大鼠体内炎症反应、细胞间信号转导、蛋白激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相关蛋白的含量来治疗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从而实现对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及其并发症的多通路、多靶点治疗。(3)CDC42、RhoA、CYR61同是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的潜在靶标之一。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法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中医气阴两虚痰瘀证特点,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发现FCN2、apoC4和apoB100可作为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CYR61是气阴两虚痰瘀证的可能生物标志物;因证组方方药(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此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发现其作用的潜在靶标有CDC42、RhoA、CYR61。
黄任佳,杨宏杰[5](2015)在《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重视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的治疗,有益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和冠心病已经显示了一些特色和优势,开展对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伴冠心病证候病机的研究,加强有效中成药的科学评价,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研究水平。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6](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陈敏[7](2010)在《参芪复方调控GK大鼠大血管病变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的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低度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参芪复方调控内皮细胞凋亡的通路,揭示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微观机制,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3只GK大鼠随机分为4组:GK组18只、模型组19只、阿托伐他汀组18只、参芪复方组18只,Wistar大鼠1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参芪复方组均给予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0.1mg·m1-1·d-1,加入饮用水中进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造模,造模时间为35天。造模同时开始给药,Wistar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喂饲高脂饲料。Wistar组、GK组及模型组按5m1·kg-1·d-1灌服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组按1.6mg·kg-1·d-1灌服阿托伐他汀钙悬液,参芪复方组按1.4-4g·kg-1·d-1灌服参芪复方混悬液。期间观察一般状况、饮水量、摄食量、血糖及体重。35天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血糖、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a,腹主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表达,腹主动脉环氧化酶(COX)-2mRNA表达,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及胸主动脉Akt、phospho-Akt(Ser473)、eNOS、phospho-eNOS (Ser1177)蛋白表达量情况。结果:实验开始时,Wistar大鼠与各组GK大鼠随机血糖及体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各组GK大鼠间随机血糖及体重比较无差异。实验第3周两治疗组与GK组、模型组饮水量出现差异(P<0.01),第4周起参芪复方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组之间饮水量存在差异(P<0.05),参芪复方可以改善饮水情况;实验第5周,模型组较两个治疗组摄食量显着减少(P<0.05)。参芪复方组处死前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1),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5)。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RP、TNF-α水平及主动脉caspase-3、COX-2 mRNA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参芪复方可以降低血清TC及TG水平,降低血清CRP及TNF-a含量,抑制主动脉COX-2 mRNA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主动脉caspase-3表达,抑制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抑制主动脉phospho-Akt (Ser473)、phospho-eNOS (Ser1177)蛋白表达。结论:参芪复方可以减少模型大鼠饮水量,增加体重,改善糖、脂代谢,具有抗T2DM低度炎症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抑制caspase-3表达,降低TNF-α、CRP血清含量,降低主动脉COX-2 mRNA表达,抑制主动脉phospho-Akt (Ser473)、phospho-eNOS (Ser1177)等蛋白表达,阻止病理性血管新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等来实现的。
韩旭[8](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陈频,徐向进[9](2007)在《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及对凝血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着重从其对凝血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影响的角度探讨葛根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68例T 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HOM 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血浆中凝血纤溶活性及内皮功能指标包括纤溶酶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结果:经葛根素治疗后,T 2DM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活性改善、内皮素明显下降、一氧化氮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尿微量白蛋白和HOM 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葛根素可通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活性,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减轻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发挥改善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作用。
史卫国,王津文,毕建亭[10](2004)在《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胰岛素抵抗 (IR)及纤溶活性异常的影响。方法 :6 3例 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 (30例 )和葛根素治疗组 (33例 )。葛根素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 5 0 0 mg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3周为 1个疗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测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 (FINS)、纤溶指标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并行静脉闭塞试验 (VOT)。选择 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CS患者 FINS浓度增高 ,ISI降低 ,VOT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活性降低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活性升高 ,P均 <0 .0 1。葛根素组治疗后 ,FINS浓度降低 ,ISI增高 ,VOT前后 t PA活性增高 ,PAI 1活性下降 (P<0 .0 5或 P<0 .0 1)。常规组治疗前及葛根素组治疗后 FINS、ISI与 PAI 1及 VOT后 t PA活性之间呈线性相关 (P<0 .0 5或 P<0 .0 1)。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 ACS患者的 IR及与 IR密切相关的纤溶活性异常。
二、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纤溶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纤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
1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
2 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
3 胰岛素抵抗与纤溶系统 |
4 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 |
5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因素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有效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1 多糖类化合物 |
2 黄酮类化合物 |
3 皂苷类化合物 |
4 生物碱类化合物 |
5 其他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关联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规范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频次统计 |
2.2 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对频次统计结果的讨论 |
3.2 对关联规则结果的讨论 |
3.3 核心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与筛选 |
1.4 数据提取与风险偏倚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风险偏倚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中药成分与作用靶点的筛选 |
1.2 疾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
1.3 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
1.4 基于STRING 11.0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
1.5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 |
2.2 冠心病IR靶点与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的作用靶点 |
2.3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疾病靶点复杂网络 |
2.4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
2.5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讨论 |
3.2 对作用靶点的讨论 |
3.3 对GO功能富集分析的讨论 |
3.4 对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冠心病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CHD合并HHcy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CHD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HHcy的认识 |
3. CHD与HHcy的中医联系 |
4. CHD合并HHcy的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Hcy及其与CHD关系的认识 |
1. Hcy的研究概述 |
2. 现代医学对HHcy与CHD关系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研究 |
2. 两组冠脉病变特点比较 |
3.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
4. CHD合并HHcy患者中医证型与血Hcy水平 |
5. CHD合并HHcy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 |
6. CHD合并HHcy患者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1. CHD合并/不合并HHcy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CHD合并/不合并HHcy对冠脉病变影响的比较 |
3. CHD合并/不合并HHcy在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上的差异 |
4. CHD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血Hcy水平的关系 |
5. CHD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
6. CHD合并HHcy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表 |
个人简历 |
(3)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研究 |
1.1.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1.1.3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治疗 |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1.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机制 |
1.2.2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 |
1.2.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1.3 中医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1.3.1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4 中医治疗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
1.4.1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中医学认识 |
1.4.2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4.3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现代文献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检索策略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数据规范方法 |
2.1.4 数据筛选和提取 |
2.1.5 数据挖掘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文献检索流程图 |
2.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2.2.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2.2.4 中药类别统计 |
2.2.5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2.6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葛根素对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
3.1 葛根素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结果 |
3.1.3 讨论 |
3.2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防治 |
1. T2DM的西医认识与治疗 |
2. T2DM的中医辨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蛋白组学技术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1. 实验研究 |
2. 临床研究 |
3. 蛋白组学技术在T2DM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前言 |
研究思路 |
研究一:两种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病证及其生物学特点比较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研究二: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痰瘀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分子靶标探查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1. 综合讨论 |
2.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的关系 |
2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的研究 |
3结语 |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
3 讨论 |
(7)参芪复方调控GK大鼠大血管病变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品 |
1.3 主要材料与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流程图 |
2.2 造模及分组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2.4 取材 |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1 大鼠的一般状况 |
2.5.2 饮水量、摄食量 |
2.5.3 体重 |
2.5.4 随机血糖 |
2.5.5 生化指标检测 |
2.5.6 CRP血清含量 |
2.5.7 血清TNF-α含量 |
2.5.8 腹主动脉caspase-3表达 |
2.5.9 胸主动脉凋亡检测 |
2.5.10 腹主动脉COX-2 mRNA表达测定 |
2.5.11 胸主动脉Akt、phospho-Akt(Ser473)、eNOS、phospho-eNOS(Ser1177)蛋白表达测定 |
2.6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动物一般状况 |
3.2 给药前随机血糖和体重情况 |
3.3 饮水量情况 |
3.4 摄食量情况 |
3.5 体重变化情况 |
3.6 血糖变化情况 |
3.7 血清TC及TG水平变化情况 |
3.8 对CRP血清含量的影响 |
3.9 对TNF-α血清含量的影响 |
3.10 对腹主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3.11 对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1.1 对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 |
3.11.2 对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 |
3.12 内参β-actin扩增曲线及融解曲线情况 |
3.13 腹主动脉COX-2 mRNA RT-PCR扩增曲线、融解曲线情况及表达水平变化 |
3.13.1 腹主动脉COX-2 mRNA RT-PCR扩增曲线及融解曲线情况 |
3.13.2 对腹主动脉COX-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4 对胸主动脉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5 对胸主动脉phospho一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6 对胸主动脉eNOS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7 对胸主动脉phospho-eNOS(Ser1177)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8 胸主动脉phospho-eNOS(Ser1177)与phospho-Akt(Ser473)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
3.19 主动脉凋亡内皮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与caspase-3表达及phospho-Akt(Ser47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小结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DM大血管病变的阐释 |
1.1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DM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DM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1 DM大血管病变流行病学资料 |
2.2 DM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
2.3 DM大血管病变与炎症的关系 |
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 DM常用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介绍 |
3.2 本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的依据 |
4 药物的选择 |
4.1 参芪复方研究 |
4.2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 药物剂量的确定 |
5 参芪复方对早期DM大血管病变防治作用的机制探讨 |
5.1 参芪复方对DM大血管病变GK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5.2 参芪复方对DM大血管病变血糖及血脂的影响 |
5.3 参芪复方对DM大血管病变CRP的影响 |
5.4 参芪复方对DM大血管病变TNF-α的影响 |
5.5 参芪复方对DM大血管病变COX-2的影响 |
5.6 参芪复方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5.7 参芪复方对Akt/eNOS通路的影响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中医药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内皮功能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病机转化 |
2.4 病势发展转归 |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3.1 辩证分型标准 |
3.2 临证分型 |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1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
1.1 基本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危险因素 |
1.4 发病机制 |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
2.1 ApoE的结构 |
2.2 ApoE的功能 |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
3.1 ApoE基因多态性 |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4.1 ApoE与血脂水平 |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
5.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2.3 合并用药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一般记录项目 |
3.2 观察记录项目 |
3.3 检测方法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
(9)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及对凝血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检测指标 |
1.2.3 测定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葛根素治疗后对T2DM患者FBG、PBG、FINS、PINS和 |
2.2 葛根素治疗后对T2DM患者HOMA-IR、IAI的影响 |
2.3 葛根素治疗后对血浆tPA-α、PAI-1、ET、NO的影响 |
2.4 安全性 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肝功能异常。 |
3 讨论 |
(10)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3.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 活性测定: |
1.3.2 空腹血糖 (FBG) 、空腹胰岛素 (FINS) 测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正常对照组与ACS组胰岛素敏感性及纤溶检测指标比较 (表1) : |
2.2 葛根素组与常规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及纤溶各项指标测定值比较 (表2) : |
2.3 相关分析结果: |
3 讨 论 |
四、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纤溶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D]. 骆金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冠心病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D]. 王梦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D]. 赵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J]. 黄任佳,杨宏杰. 医学综述, 2015(23)
-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7]参芪复方调控GK大鼠大血管病变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凋亡的实验研究[D]. 陈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及对凝血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的影响[J]. 陈频,徐向进.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7)
- [10]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影响[J]. 史卫国,王津文,毕建亭.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