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教师的教学个性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超华[1](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仇淼[2](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李国忠[3](2021)在《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是现如今教育很难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个性化教学再一次备受关注。本研究聚焦于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个性化教学?为什么实施个性化教学?怎样实施个性化教学?由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回答了“什么是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通过对“个性”、“教学”的词源分析,并梳理工具书、国内外学者的各种关于个性化教学的定义,本研究试图给出个性化教学的定义并论述个性化教学的特征。本文认为个性化教学是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背景、需要、兴趣,教师优化、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及作业布置,促进学习者个性健康发展。它的特征为:情景性、主体性、开放性、双向性。第二,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并回答了“为什么能够实施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通过文献的阅读与梳理得出结论为:1.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在于:学生的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最根本原因,个性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且符合时代潮流,它也是对传统课堂弊端的一种弥补。2.个性化教学的条件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个性化教学的不懈追求;高中物理课程设置为个性化教学创设了条件。第三,回答了“怎样实施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为了充分回答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本文依次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当前个性化教学的现状如何?第二,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根据对现状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策略。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1.使用国外学者编制的个性化教学评估工具,通过对样本学生的调研,描述了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现状。结果显示,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群体学生对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评价存在差异。2.探究了教师可访问性、奉献精神、教师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环境、课堂环境六个因素对个性化教学及其三个维度的具体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教师的奉献精神对个性化教学具有正向影响;教师支持对个性化教学具有正向影响;学校环境对个性化教学具有正向影响;课堂环境对个性化教学具有正向影响。教师可访问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个性化教学不具有正向影响。3.从目标设置、环境创设、教学方式、教学反馈、作业布置这几方面提出个性化教学的策略。本研究一方面为教学评估人员、行政人员测评教学提供了一份可以借鉴的工具,同时此工具为教师改进自身的个性化教学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通过大样本获得的数据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从而避免了坐而论道的弊端。
张铮[4](2020)在《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教育产品实际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最初的产品形式多以个人辅导为主,以个人的“口碑”作为产品对家长进行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考试升学等环境影响,在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有规范组织,有老师团队的校外辅导机构。这时候的教育产品仍然还是以教师知名度,教学的口碑作为重要的市场营销手段向家长进行销售。教学的内容还是以学校教学内容为框架进行重复的加深印象的辅导。逐步的从提高分数到整体上呈现出应试的教学产品方向进行发展。进入2000年后期,课外素质类教育产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在原有的应试教育产品上,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素质类兴趣类教育产品,如英语、音乐、绘画、舞蹈等用于整体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类的教育产品。特别是2012年后,我国出现留学热(低龄留学指10岁-16岁之间),根据2014年《中国低龄留学生研究报告》调查问卷的家庭,来自北、上、广、深等18个一、二线城市,这些有留学意愿家庭的调研数据显示:准备出国读高中和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在校平均成绩85分以上的学生占50%。除了学习成绩,拥有体育类特长的学生最多,占34.3%,其次是器乐和绘画类,分别占28.5%和26.1%,这一年留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0万。低龄留学的比重在2019年已经上升到留学生占比的30%。国外学校对于考生除了成绩有所要求外,更是看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有一技之长的考生越来越受到青睐,综合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被录取。同时,在这一时期,国内的学校也开始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越发重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个性化化的教育产品开始萌芽,开始逐步形成体系,让更多的娃娃体验到了和国际化,多元化教育产品带来的不同感受,为将来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而作为企业来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差异化营销,满足更多家庭需要。本文将首先对个性化教育产品定义,其次研究个性化教育产品在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利用多种模型以及工具,详细分析该个性化教育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通过对I公司内外部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并利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到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I公司的营销策略是个性化教育产品结论。围绕I公司的差异化营销策略,从师资团队管理、课程体系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来落实差异化的个性化教育产品的营销策略。本文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以及模型为教育行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选择提供了方法上的依据,为增强这些教育机构的的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许爽[5](2020)在《初中现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其提升阅读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个性化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视界、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个性化阅读却也因其无规律和无具体章法可循,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对个性化阅读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学生不易理解等问题。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要解决认知层面和具体实施层面两方面的问题。在认知层面,本文首先从基本概念界定入手,结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影响个性化阅读教学推进的多方面原因,然后立足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中考试题等多个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有效展开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具体实施层面,主要解决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开放性探究试题的作答问题,根据现代文考查的三种不同文体,总结出相对应文体的常见考查方式、辨别方法及解题规律。本文通过对初中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出切实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孟志远[6](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宫明哲[7](2020)在《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永远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随着信息网络、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个性化教学成为了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个性化教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弘扬人的价值的重要方式,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立人格的鲜活个体,教育应当保障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人的个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明确地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个性化阅读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热词之一,个性化阅读在工具层面上致力于改变语文教育千课一构的现状,让语文教育富于生机与活力;而在人文层面,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让人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与确证,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界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整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指出当前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进一步廓清个性化阅读的本质,为之后的研究铺设道路,为一线的语文教学提出建议。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着手,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以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阐述个性化阅读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说明了问题提出的缘由以及研究目的,系统地梳理了个性化阅读的相关文献,并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个性化阅读的理论研究,包括个性化阅读的相关概念以及我国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并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证了个性化阅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当前一线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对策。
杜思源[8](2020)在《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1]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在充分地阅读中有所感悟,得出自己独特的认识,而不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或是教参的答案去被动地阅读,教师不应该用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可见,学生亲自阅读、思考、理解、感知和表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教学符合《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的独特理解,而千篇一律地“肢解”古诗词的现象。无论是从《课标》要求还是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角度,个性化阅读都应得到充分重视。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前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特征、教学实施策略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识到了“个性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很少有学者将“个性化阅读”与“初中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该领域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结合《课标》要求,针对当前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本文具体可分为如下三章:第一章个性化阅读概述与价值审视。对个性化阅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审视个性化阅读的价值。第二章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开展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总结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情况;教师主导学习,忽视学生的自我驱动能力;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归纳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时代久远造成认知和理解的隔膜;古诗词教学模式化,学生内驱动力缺失;学生缺乏知识积淀,自我评价能力缺失。第三章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此章是本文的亮点暨重要章节,针对当前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探讨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策略,采取以诵促学、填补空白、创设情境、以意逆志等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升个性化阅读能力,感受诗歌之美。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9](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孙华洁[10](2020)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角,提出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原则,并以原则探析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力图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更好地开展。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研究基础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点。本文界定了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两个概念;研究基础为接受美学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点包括四方面:过程中具有主体性;理解上具有独特性;情感上具有体验性;结论上具有开放性。第二部分为初中小说教学篇目统计及小说文体特征。本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篇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小说文体特征包括三方面:叙事上强调虚构性;内容上具有期待性;意义上强调社会性。第三部分为初中生学习心理及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原则。初中生学习心理主要包括四点:理性思考能力逐渐增强;独立探究意识日益凸显;自我意识鲜明且发展迅速;注重他人对学习的显性评价。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包括三方面:第一,立足读者中心,遵循学生小说意义建构的主体性原则;第二,注重学生的期待视野,遵循小说阅读体验的发展性原则;第三,根据召唤结构,遵循小说内涵理解的启发性原则。第四部分为当前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主要存在问题有四方面:初中生小说意义建构的主体性意识薄弱;初中生小说意义建构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关注不够;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缺少启发性的阅读指导。主要原因也包含四方面:第一,师生对“读者中心”的阅读理念理解与实践不到位;第二,师生对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定位模糊;第三,教师将小说阅读教学目标单一理解为理性认知;第四,教师对学生的小说阅读元认知水平没有清晰把握。第五部分为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秉持读者中心,促进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小说;第三,合理运用期待视野,彰显初中生的个性;第四,以小说召唤结构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试论教师的教学个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教师的教学个性化(论文提纲范文)
(1)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 科学性 |
(二) 预设性 |
(三) 确定性 |
(四)逻辑性 |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一) 什么是“体验” |
(二) 体验的类型 |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三、研究发现 |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2)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外对个性化教学的高度重视 |
(二)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理想选择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国内个性化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个性化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思想 |
第三章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一、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一)词源分析 |
(二)工具书中关于个性概念的分析 |
(三)学者关于个性化教学的理解 |
(四)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二、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主体性 |
(三)开放性 |
(四)双向性 |
第四章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及条件 |
一、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
(一)学生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原因 |
(二)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 |
(三)符合时代的要求 |
(四)学习风格客观存在 |
(五)弥补传统课堂的弊端 |
二、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条件 |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
(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个性化教学的不懈追求 |
(三)高中物理课程设置为个性化教学创设条件 |
第五章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现状及差异分析 |
一、个性化教学现状及差异 |
(一)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总体情况 |
(二)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差异分析 |
二、教师可访问性现状及差异 |
(一)教师可访问性的描述统计 |
(二)教师可访问性的差异分析 |
三、个性化教学实践现状及差异 |
(一)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描述统计 |
(二)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差异分析 |
四、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差异 |
(一)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描述统计 |
(二)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
五、教师访谈与分析 |
(一)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的初步结论 |
第六章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问卷的开发 |
(一)影响因素的选择 |
(二)调查问卷的构成 |
(三)专家评定与师生访谈 |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一)问卷预测 |
(二)问卷正式调查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
(五)理论模型的设定 |
(六)个性化教学与影响因素的验证 |
(七)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七章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策略 |
一、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目标设置策略 |
(一)评估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及需求 |
(二)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
二、个性化教学环境创设的策略 |
(一)改善学校环境 |
(二)构建个性化师生关系 |
三、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方法策略 |
(一)探究性教学 |
(二)合作学习 |
(三)积极学习 |
四、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反馈策略 |
(一)反馈应具体明确 |
(二)反馈应以任务为中心,自我参考,并确定下一步行动 |
(三)避免规范性反馈 |
(四)避免对学生个人进行个性化反馈 |
五、高中物理个性化作业布置策略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当前我国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现状研究结论 |
(二)个性化教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论 |
(三)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调查问卷原版 |
附录二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调查问卷修订版 |
附录三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对高中物理老师的访谈 |
附录五 论文中的表格呈现 |
致谢 |
(4)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 |
1.4.1 研究方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下 |
1.4.2 研究资料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目标市场 |
2.1.2 营销策略 |
2.1.3 个性化教育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2.2.2 4PS理论 |
2.2.3 STP理论 |
2.2.4 发展战略理论 |
2.3 相关政策原则 |
3 国内外个性化教育经验借鉴与启示 |
3.1 国外相关经验介绍 |
3.2 国内相关经验介绍 |
3.3 借鉴与启示 |
4 I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I公司组织结构 |
4.1.3 I公司战略目标 |
4.2 I公司主营业务 |
4.2.1 主营业务项目 |
4.2.2 I公司市场分布 |
4.2.3 近三年I公司业绩 |
4.3 I公司营销策略 |
4.3.1 渠道策略 |
4.3.2 产品策略 |
4.3.3 价格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4 主营业务营销策略评价 |
5 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问卷调查 |
5.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1.3 购买影响因素分析 |
5.2 I公司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5.3 营销策略问题原因分析 |
5.3.1 市场调研不准确 |
5.3.2 传统渠道策略阻碍发展 |
5.3.3 产品上线及研发时间较短 |
5.3.4 价格策略针对特定人群 |
5.3.5 成本控制大于市场占有率 |
5.3.6 人才开发及培训体系欠缺 |
5.4 影响营销策略的因素分析 |
5.4.1 产品定位及功能改进分析 |
5.4.2 促销与渠道分析 |
5.4.3 市场潜力分析 |
5.4.4 产品使用情况分析 |
6 优化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对策建议 |
6.1 明确市场定位 |
6.2 多渠道整合开发推进 |
6.3 持续完善产品结构并增加实践时间 |
6.4 价格定位多样化 |
6.5 增加促销力度及手段 |
6.6 制定人才开发及培训体系 |
6.7 组织管理提升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基本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调查问卷线上模板 |
(5)初中现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个性化阅读的内涵研究 |
2.个性化阅读教学现存问题研究 |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相关对策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调查法 |
4.案例分析法 |
一、初中现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
(一)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 |
1.个性化与个性化阅读 |
2.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内涵 |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1.接受美学之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支撑 |
2.建构主义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潜在影响 |
3.语文课程标准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的纲领性依据 |
(三)个性化阅读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
1.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
2.有助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更新 |
3.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及独立人格构建 |
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
(一)初中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1.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认知程度调查分析 |
2.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态度调查分析 |
3.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二)初中生个性化阅读学习现状调查 |
1.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
2.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的调查统计结果 |
3.学生的阅读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
4.学生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的调查结果 |
5.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三)现代文个性化阅读考查现状调查 |
1.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个性化阅读考查文体状况 |
2.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个性化阅读考查数量统计 |
3.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个性化阅读考查区域调查 |
4.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个性化阅读考查分值比较 |
(四)初中语文现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1.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因素 |
2.个性化阅读学习的主体——学生因素 |
3.课时与教材因素影响个性化阅读的推进 |
4.应试评价体制标准(中考)对个性化阅读发展的制约 |
三、初中现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设计 |
(一)师生共同树立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理念 |
1.提升教师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专业素养 |
2.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个性化阅读观念 |
(二)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环境的可行性建议 |
1.为学生创设助力于个性化阅读的学习环境 |
2.营造充满激励的个性化阅读课堂氛围 |
3.拓展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多方途径 |
4.构建多元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
(三)探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用性教学方法 |
1.记叙文中的个性化阅读的文本借鉴法 |
2.议论文中的个性化阅读的提炼概括法 |
3.说明文中的个性化阅读的链接迁移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
结语 |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时代精神的呼唤 |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 |
(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一)国内个性化阅读研究 |
(二)国外母语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倾向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问卷调查 |
(三)个案分析 |
第二章 个性化阅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
一、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
(一)个性 |
(二)阅读与阅读教学 |
(三)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 |
二、不同历史时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个性化阅读思想的呈现 |
(一)大纲时代“个性化阅读”思想的萌芽 |
(二)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要求的提出 |
(三)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逐步被重视 |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三章 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和调查分析 |
三、调查结论和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
一、文本解读:多元有界 |
(一)文学类文本的多元解读 |
(二)多元有界与个性化阅读教学 |
二、教学设计:巧妙提问 |
(一)综合考量——问题设计的维度 |
(二)另辟蹊径——问题设计的角度 |
三、教学实施:多重对话 |
(一)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 |
(二)主体间性的多重对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理论依据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个性化阅读概述与价值审视 |
第一节 个性化阅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个性化阅读的涵义 |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涵义及特征 |
第二节 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审视 |
一、对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
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
第二章 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
二、问卷结果的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思考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探析 |
第三章 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
一、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 |
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驱动 |
三、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评价 |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
一、以诵促学,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
二、填补空白,在想象中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
三、创设情境,在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以意逆志,在亲历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
五、以生为本,完善古诗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自主学习能力 |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
2.2 对外汉语教学 |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
2.4 O2O教学模式 |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
3.4.1 教学流程 |
3.4.2 教学条件 |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
3.5.1 评价目标 |
3.5.2 评价维度设计 |
3.5.3 评价方案 |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
4.1 案例简介 |
4.1.1 案例简介 |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
4.1.3 案例评价方案 |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
4.2.1 对象简介 |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2.3 实践结果分析 |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
4.3.1 对象简介 |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3.3 实践结果分析 |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
4.4.1 对象简介 |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4.3 实践结果分析 |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
4.5.1 案例总结 |
4.5.2 讨论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论文的贡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越南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研究基础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一)概念界定 |
1.个性化阅读 |
2.个性化阅读教学 |
(二)研究基础 |
1.接受美学理论 |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点 |
1.过程中具有主体性 |
2.理解上具有独特性 |
3.情感上具有体验性 |
4.结论上具有开放性 |
二、初中小说篇目统计及小说文体特征 |
(一)初中小说篇目分析及统计结果 |
(二)小说文体特征 |
1.叙事上强调虚构性 |
2.内容上具有期待性 |
3.意义上强调社会性 |
三、初中生学习心理及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 |
(一)初中生学习心理 |
1.理性思考能力逐渐增强 |
2.独立探究意识日益凸显 |
3.自我意识鲜明且发展迅速 |
4.注重他人对学习的显性评价 |
(二)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 |
1.立足读者中心,遵循学生小说意义建构的主体性原则 |
2.注重学生的期待视野,遵循小说阅读体验的发展性原则 |
3.根据召唤结构,遵循小说内涵理解的启发性原则 |
四、当前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基本信息 |
1.问卷调查基本信息统计 |
2.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
(二)当前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初中生小说意义建构的主体性意识薄弱 |
2.初中生小说意义建构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
3.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关注不够 |
4.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缺少启发性的阅读指导 |
(三)当前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归因 |
1.师生对“读者中心”阅读理念理解与实践不到位 |
2.师生对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定位模糊 |
3.教师将小说阅读教学目标单一理解为理性认知 |
4.教师对学生的小说阅读元认知水平没有清晰把握 |
五、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秉持读者中心,促进初中生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 |
1.在课堂导入时设置悬念,唤起初中生对小说的阅读期待 |
2.恰当设计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理清小说人物、情节 |
3.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初中生对小说的感受 |
4.遵循“三级阅读理论”,通过创设阶梯型问题逐层深入文本 |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初中生合理解读小说 |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多元对话 |
2.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实现初中生学习评价多元化 |
3.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整体把握小说三要素 |
(三)合理运用期待视野,彰显初中生的个性 |
1.关注初中生已有的期待视野,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
2.指导初中生阅读,拓展初中生的期待视野 |
(四)以小说召唤结构为突破口,指导初中生深入解读文本 |
1.着眼人物留白,把握作者情感 |
2.着眼情节留白,多角度挖掘小说主题 |
3.着眼细节留白,多方位感受小说人文内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生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关于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试论教师的教学个性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3]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 李国忠.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研究[D]. 张铮. 西南大学, 2020(05)
- [5]初中现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许爽.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6]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宫明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初中古诗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 杜思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10]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与策略研究[D]. 孙华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