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通信网络的六大技术支柱(论文文献综述)
朱磊,梁诗敏[1](2021)在《元宇宙视角下的广告运作》文中指出2021年,元宇宙成功"出圈",引发各行各业的震动。本文对元宇宙相关技术与广告运作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元宇宙对广告行业的影响进行探讨。元宇宙并非全新的技术形态,就整体而言,仍然是现存数字技术的有机重组。元宇宙为广告行业提供"整合协同"的思维范式,其数字技术"组合拳"的底层逻辑将会打通广告运作各流程的现存痛点,推动广告行业的良性发展。广告行业应当抓住机遇,加强元宇宙技术深耕,积极开拓广告虚拟世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政办发[2021]6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日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肖寒姿,孟希希,邱悦文,高清[3](2021)在《基于信息融合视角的新兴技术成熟度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文献作为研究所必需的计量分析数据,决定了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科技文献进行信息融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的价值。本文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以及行业信息等不同维度信息的关联关系,构建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科技成果产出情况和市场前景等信息的融合分析框架,运用"四象限分析法"创新性地构建了"理论—技术—市场"的三维评价模型,提出了更加深入判断新兴技术成熟度的分析方法。并以智能建筑领域核心技术为例,对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该方法立足技术领域全景,集成论文、专利数据以及行业信息,将技术成熟度的局部特征融合为整体特征,可通过多维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获得更具参考价值的技术成熟度分析结果。
张贝贝[4](2021)在《英特尔加速拥抱万物智能时代》文中研究指明万物智能让我们进入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我们的数据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发现,在数据处理方式和计算架构的延伸方面蕴藏着很大的机遇。从万物数字、万物互联、万物移动再到万物云化,计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当前,随着万物智能时代的来临,数据量猛增,越来越多的业务场景需要处理数据密集、复杂的工作负载。未来,异构计算将成为常态。
胡鹏[5](2018)在《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必将深远影响世界力量格局的消长变化。习近平深刻指出:“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2)世界各主要强国无不积极致力于掌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拟定科技发展的方向,评估科技发展的影响,运用科技调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确保科技发展的成果能够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造福人类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纵深的历史视野及宽广的全球视野两个维度,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就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博大精深的科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科技思想是对新时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在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习近平科技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践行习近平科技思想,指导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择“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这样一个题目的研究动机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研究重点与创新点等一些基本问题。第二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思想资源。本章的重点是系统梳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系统回顾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科技思想;重点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技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理论中的科技思想;探寻了以道家和道教的超越意识、墨家“利民实用”的技术观、法家“发展耕战,厚生强国”的技术观、儒家“重义轻利”的科技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思想对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影响;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西方近现代科技思想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对习近平科技思想创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第三章习近平科技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及形成历程。本章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作为习近平科技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本章第二部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两个方面对习近平科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本章第三部分系统回顾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历程,并将其总结归纳为从萌生到初步形成、从丰富到深化发展、从体系完备到走向成熟三个阶段。第四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科技创新思想、科技战略思想、科技人才思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科技伦理思想五大部分并加以详细论述。科技创新思想主要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战略思想主要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非对称”赶超战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人才思想主要从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主要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伦理思想主要从让科技为人类造福、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与哲学意蕴。在系统梳理习近平科技思想内容基础上,本章第一部分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概括总结为人民性、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实践性。第二部分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科技思想中蕴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出习近平科技思想强烈的历史意识和自觉的世界眼光。第六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章首先论述习近平科技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其次,从习近平科技思想自身已形成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为中国科技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提供思想武器;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中的重大价值;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等方面论证了习近平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结论部分。纵观全文,综合考察习近平科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促进作用,得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科技思想精髓,习近平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重要基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结论。
鲁晔[6](2018)在《基于HCPN模型检测方法的DNP3-SA协议形式化安全评估与改进》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正在快速向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转变,工业以太网协议也趋于开放化和标准化。作为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的关键因素,工业以太网协议在带来便利的情况下显着地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影响着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尽管当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性进行改进,但这些改进方案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往往专注于协议自身安全功能的实现,缺乏对协议安全性的形式化建模分析和评估。此外,大量安全改进方案需要添加额外的加解密设备来完成安全功能,对实时性和可靠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的硬件成本。因此研究工业以太网协议的形式化建模并进行安全评估,挖掘协议存在的漏洞,对协议进行有效安全性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以工业以太网安全协议“DNP3-SA”为研究对象,以有色Petri网理论和DelovYao攻击方法为指导,基于CPN Tools模型检测工具,重点研究该协议的形式化建模和安全评估,挖掘协议漏洞,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改进方案,并对所提方案应用CPN和SPAN两种模型检测工具进行安全性验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协议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阐述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以太网协议的体系结构,分析5种主要协议的脆弱性。从外部主动防御技术、内部被动防御技术和协议安全改进三个方面,提出完善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防护模型,并对主要防护技术进行介绍,指出未来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改进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2)研究基于有色Petri网理论的协议分层建模方法,在抽象出协议消息流模型的基础上,基于CPN模型检测工具,建立4层结构的DNP3-SA协议的HCPN模型,对协议工作模式(主动模式和请求应答模式)和关键消息传输过程进行细粒度的建模,精确模拟协议数据的变化过程,精确反应协议的运行细节。基于状态空间分析结果对协议HCPN模型的功能一致性进行验证。3)充分利用CPN在可视化、模型动态执行以及状态空间分析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安全协议形式化分析方法中攻击者的强大能力,研究基于Delov-Yao攻击者模型的改进方案,削减和避免攻击模型状态空间过大或爆炸的问题。在原始HCPN四层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重放、欺骗和篡改三种改进的攻击者模型建立协议的安全评估模型。并基于协议认证属性的形式化定义、CPN模型分析工具和状态空间查询方法评估全攻击状态下的协议的安全性,挖掘DNP3-SA协议存在的安全漏洞。4)根据协议的安全评估结果和协议漏洞,将可信平台引入到DNP3-SA协议中以解决工业控制网络设备的身份认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协议的改进方案,包括对协议单播模式和广播模式的安全改进。对于协议单播模式的安全改进,主要基于在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阶段引入可信平台,在密钥更新和通信阶段对消息序列号加密及引入新的随机数,确保通信实体不被劫持、协议序列不被扰乱和消息不被篡改。对于协议广播模式的安全改进,提出的方案通过现有的加密原语与仅由主站生成和分发的单向散列函数(哈希链)保证广播通信阶段的前向安全性。并对两种改进方案应用CPN和SPAN模型检测工具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验证,给出改进方案的性能分析。
刘焕彬,李继庚[7](2016)在《工业4.0及构建智能造纸企业的思考》文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本文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点是什么、智能工业有哪些基本含义与组成框架、实现造纸企业智能化需要哪些关键共性技术、如何构建智能造纸企业等问题谈谈笔者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传统造纸工业的转型应该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先易后难逐步实现造纸工业智能化。当前,首先在基础较好的企业构建智能能源管理平台,着力研发从现有MES升级为智能MES的关键技术。
牛博文[8](2016)在《信息主权论》文中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加速的全球化浪潮,推动着人类迈向崭新的历史阶段,即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打破印刷媒介受国家地理边界的限制、实现全球信息高速便捷流通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忽视、割离的构成要素和资源形式。但信息泄露、信息窃取和信息战等威胁公民和国家信息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一系列国内信息事故及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信息冲突,表明维护信息安全和隐私成为世界各国紧迫且棘手的新问题。公民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加剧信息流动的任意、复杂和跨国趋势。国家如何保护公民实现自由地发布和接收信息的同时,维持本国内信息流动的有序,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身信息利益,成为解决国内信息事故及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信息冲突的关键。相较于解决如何完善基础信息网络、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等具体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解释国家为何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本国公民信息权利、维持本国信息空间秩序并维护国家信息利益,国家行使何种权力及权力行使的边界在何处等基础理论问题。具体而言,传统主权理论能否适用于不断涌现的信息问题、主权的覆盖范围可否从一国地理边界扩展至信息空间?(第一章);若存在信息主权,其权力结构如何建立、是否需要通过法律途径予以限制?(第二章);世界各国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维持本国信息空间秩序并维护国家信息利益?(第三、四章)。引论部分,从问题(现实需求)和意义(理论问题)两个方面,提出研究信息主权问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无论在一国内抑或在国际上,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均存在张力。国家和公民面对高新信息技术的崛起,双方的立场和主张不完全一致。公民主张信息是自由流动的,而国家倾向于对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和共享,公民和国家的不同主张在信息空间中被凸显。如何调和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张力,成为提出信息主权问题的现实需求。信息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对信息的开发、控制和利用,成为衡量一国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信息空间顺势化作各国竞争的新战场。信息技术进步冲击了国家控制信息流动的能力,是否造成传统主权理论的变化,成为研究信息主权问题的理论意义。正文部分以主权与国家分离为前提,共分四章,从应然和实然两方面阐释了信息主权的本质及其法律限制问题。第一章探究信息时代主权理论的新变化。作为一个既重要又相当模糊的法律概念,信息主权的历时性致使其陷入法律界定的理论困境中。通过梳理主权理论的历史流变,可见主权理论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反映出主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信息空间中,信息并非毫无规则地任意流动,而是在既有的政治结构中有序地跨国界传播。尽管信息技术进步对国家控管信息流动带来了挑战,但它同样充当了信息主权生成的技术基础。由此,主权覆盖的范围由陆地、海洋、领空和底土延伸至信息空间,信息主权顺势诞生并成为调和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张力的依据。信息主权是与信息相关的主权,其法律界定为维护信息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便于厘清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公民在信息空间中的各自角色。第二章对信息主权权力的内部结构进行考察。这便于约束信息主权变异为信息霸权,实现对信息主权的有效制约。信息主权权力包含硬信息主权(信息控制权和管理权)与软信息主权(信息资源共享权)。三种权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国家信息主权权力结构的特殊情形。通过对信息控制权、管理权和资源共享权进行平面化和层级化改造,提出信息主权权力的集权结构和制约结构两种典型模式。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信息的控制、管理与共享均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在应然层面,信息的自由流动存在于一定范围内,且在一定的秩序中进行。如何解决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矛盾,要求信息主权存在的同时,对信息主权进行法律限制。信息主权权力的制约结构是法治中的权力结构,成为搭建信息主权政治现实和道德追求的桥梁。第三章考察了国内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立法现状,归纳以德国、韩国和中国为例的相对严格的限制模式和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例的相对宽松的限制模式。无论是相对严格的限制模式还是相对宽松的限制模式,均融合了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以自由与秩序的良性互动为指导,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平衡。对内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是实现信息主权权力制约结构的必然要求、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的行为规则及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则性诉求。由此,对内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路径包括区分有害信息和违法信息、运用技术手段弥补法律手段的不足,并坚守法律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准则。第四章考察了在全球信息空间中,国家对外信息法律和政策,包括单边行动、双边和多边协议。单边行动在本质上是国家推行信息霸权的表现形式,而信息霸权是权力集权结构模式下信息主权的变异。对外信息主权法律限制是为了防止信息霸权的形成和推行,维护全球信息空间的秩序和安全。实现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际路径包括保障对外信息主权的实现、依法构建全球信息空间秩序,并提出依法规范信息资源共享权的运行方向。结论部分集中回答了“信息主权是否存在”、“信息主权权力的内部结构”和“信息主权法律限制如何进行”三个问题。继而得出三方面判断,即主权从陆地、海洋、领空和底土扩展至信息空间;信息主权权力的内部结构是信息控制权、管理权和资源共享权的平等互动关系;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包括对内和对外两种面向。对内,以规制强弱为区分标准,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分为相对严格和相对宽松两种模式。对外,应尊重各国信息主权,依法行使信息资源共享权,抑制信息主权变异为信息霸权。信息主权作为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概念,是以主权理论为基石,开放而非封闭、发展而非停滞、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现代社会,对自由的追求、理性的崇拜和人的关切,要求人从对神超验力量的顶礼膜拜中解放出来,同时应预防国家代替神重新获得超验力量。为应对信息霸权的挑战,抑制信息主权膨胀为一体化、同一化的力量,对信息主权进行法律限制,并将其维系成法治中的公共权力。在理论上,这便于厘清信息主权的归属与行使、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在实践中,为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维持本国信息空间秩序、制定全球信息空间治理规则,并建构和平与发展的信息空间秩序等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杨彩艳[9](2014)在《掌岗图变电站光纤通信工程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区电网的发展,该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络也相应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数字微波通信、载波通信、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为辅的综合性通信网络。掌岗图变作为新建220kV公共站,要实现内蒙中调和鄂尔多斯区调的双调度管理,这就需要借助大容量的数字传输通道,由此可见掌岗图变电站光纤工程的必要性。设计范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掌岗图变与布日都变、苏贝变、图忽岱变的光纤通信传输系统的设计;二是布图线、布苏线破口点至掌岗图变的OPGW光缆线路的设计。好的设计只是项目开展的一个方面,对于该项目的评估更是不可或缺。综合评价能为项目是否可行,如何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它对改进和完善项目决策水平和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鄂尔多斯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有效利用综合评价理论对于加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有着现实的意义。同时,综合评价理论也能够确保电力建设项目稳定持续的运行。本文基于蒙西电网“十二五”规划的通信部分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光缆铺设条件和破口点接入位置,同时建立了掌岗图变站光纤通信工程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针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评价,结合专家评分卡判定工程的效益程度。掌岗图220kV变电站的光纤综合评价工作将为今后鄂尔多斯地区乃至整个蒙西地区类似项目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林坚[10](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未来通信网络的六大技术支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通信网络的六大技术支柱(论文提纲范文)
(1)元宇宙视角下的广告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宇宙不是全新技术形态,而是技术的“平衡绿洲” |
二、元宇宙视域下的广告运作新流程 |
第一,元宇宙将革新广告沟通方式。 |
第二,元宇宙有利于释放数据价值。 |
第三,元宇宙激活广告创意生产。 |
第四,元宇宙赋能广告场景拓展与重构。 |
第五,元宇宙实现全场景实时评估。 |
三、元宇宙竞速开启,广告行业应抓住机遇、提早布局 |
第一,加强元宇宙技术深耕。 |
第二,开拓广告虚拟世界。 |
(3)基于信息融合视角的新兴技术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有研究 |
2 技术成熟度分析模型 |
2.1 研究基础 |
2.1.1 技术成熟度 |
2.1.2 四象限分析法 |
2.2 研究框架 |
3 应用分析 |
3.1 技术年度演化趋势 |
3.1.1 智能化集成系统 |
3.1.2 信息设施系统 |
3.1.3 信息化应用系统 |
3.1.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
3.1.5 公共安全系统 |
3.1.6 机房工程 |
3.2 市场前景分析 |
3.2.1 智能化集成系统 |
3.2.2 信息设施系统 |
3.2.3 信息化应用系统 |
3.2.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
3.2.5 公共安全系统 |
3.2.6 机房工程 |
3.3 智能建筑产业技术成熟度评价分析 |
4 结语 |
(4)英特尔加速拥抱万物智能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one API助力灵活、高效能开发 |
软件先行将“软硬兼施”进行到底 |
AI走出实验室赋能千行百业 |
(5)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的研究 |
1.2.2 关于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科技的涵义 |
1.4.2 科技思想的涵义 |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科技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
2.1.2 列宁的科技思想 |
2.1.3 斯大林的科技思想 |
2.2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理论中的科技思想 |
2.2.1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 |
2.2.2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
2.2.3 江泽民的科技思想 |
2.2.4 胡锦涛的科技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思想 |
2.3.1 道家和道教的超越意识 |
2.3.2 墨家“利民实用”的技术观 |
2.3.3 法家“发展耕战,厚生强国”的技术观 |
2.3.4 儒家“重义轻利”的科技思想 |
2.4 世界文明中的科技思想 |
2.4.1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思想 |
2.4.2 西方近代科技思想 |
2.4.3 西方当代科技思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及形成历程 |
3.1 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
3.1.1 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
3.1.2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
3.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 |
3.2 时代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
3.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主题 |
3.2.2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
3.3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历程 |
3.3.1 从萌生到初步形成 |
3.3.2 从丰富到深化发展 |
3.3.3 从体系完备到走向成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思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4.1.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4.1.2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 |
4.1.3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
4.1.4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4.2 科技战略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4.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2.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 |
4.2.3 “非对称”赶超战略 |
4.2.4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 |
4.3 科技人才思想: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
4.3.1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
4.3.2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
4.3.3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
4.4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4.4.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4.4.2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4.5 科技伦理思想: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
4.5.1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
4.5.2 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与哲学意蕴 |
5.1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 |
5.1.1 人民性——科技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
5.1.2 创新性——科技发展要以创新为首要驱动力 |
5.1.3 时代性——科技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 |
5.1.4 开放性——科技发展要广纳互鉴世界经验 |
5.1.5 前瞻性——科技发展要抢占先机 |
5.1.6 实践性——科技发展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
5.2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哲学意蕴 |
5.2.1 蕴藏着唯物辩证法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本原则 |
5.2.2 蕴藏着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 |
5.2.3 蕴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5.2.4 蕴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5.2.5 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观 |
5.2.6 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自觉的世界眼光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6.1 习近平科技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发展到新阶段 |
6.2 习近平科技思想已形成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 |
6.3 习近平科技思想为中国科技实现“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角色转变提供了思想武器 |
6.4 习近平科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 |
6.4.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6.4.2 面向经济主战场 |
6.4.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
6.5 习近平科技思想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
6.5.1 引领“创新发展” |
6.5.2 促进“协调发展” |
6.5.3 带动“绿色发展” |
6.5.4 助力“开放发展” |
6.5.5 支撑“共享发展” |
6.5.6 保障“安全发展” |
6.6 习近平科技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 |
6.6.1 科学技术是孕育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
6.6.2 科学技术是加速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6.6.3 科学技术是决定军事发展的主要战斗力 |
6.6.4 科学技术是实现政治发展的主要影响力 |
6.6.5 科学技术是提升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生命力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HCPN模型检测方法的DNP3-SA协议形式化安全评估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的研究现状 |
1.2.1.1 协议漏洞挖掘的研究现状 |
1.2.1.2 协议安全改进的研究现状 |
1.2.1.3 协议安全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1.4 协议入侵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模型检测的安全协议形式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
2.1 ICS系统与协议 |
2.1.1 工业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2 工业控制网络与传统IT网络的区别 |
2.1.3 工业以太网协议的体系结构 |
2.1.4 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防护模型与发展趋势 |
2.2 DNP3与DNP3-SA协议 |
2.2.1 DNP3协议的层次划分 |
2.2.2 DNP3协议的通信模式 |
2.2.3 DNP3协议应用层关键数据单元 |
2.2.4 DNP3-SA协议的安全机制与工作模式 |
2.3 有色PETRI网 |
2.3.1 Petri网的数学定义 |
2.3.2 有色Petri网的数学定义 |
2.3.3 有色Petri网的动态特性与分析工具 |
2.3.3.1 SSA工具 |
2.3.3.2 CTL工具 |
2.3.4 CPNTools建模工具与实例分析 |
2.3.4.1 CPNTools建模工具 |
2.3.4.2 CPNTools建模实例 |
2.4 AVISPA自动化模型检测工具 |
2.4.1 AVISPA的架构与协议自动化分析过程 |
2.4.2 SPAN安全性验证工具 |
2.4.3 基于HLPSL形式化语言的Yahalom协议描述 |
2.5 本文研究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DNP3-SA协议的HCPN建模 |
3.1 CPN的分层建模方法 |
3.1.1 分层原则 |
3.1.2 变迁触发规则 |
3.1.3 建模步骤 |
3.2 DNP3-SA协议的消息流模型 |
3.3 DNP3-SA协议的建模假设与颜色集 |
3.3.1 建模假设 |
3.3.2 关键消息与颜色集定义 |
3.4 DNP3-SA协议的HCPN模型建立 |
3.4.1 DNP3-SA协议的顶层模型 |
3.4.2 DNP3-SA协议的中层模型 |
3.4.3 DNP3-SA协议的底层模型 |
3.4.3.1 DNP3-SA协议的第3层模型 |
3.4.3.2 DNP3-SA协议的第4层模型 |
3.5 原始模型的功能一致性验证 |
3.5.1 预期结果分析 |
3.5.2 状态空间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攻击者模型的协议安全评估 |
4.1 DELOV-YAO攻击者模型 |
4.2 改进的DELOV-YAO攻击者模型 |
4.2.1 基于消息拆分组合的攻击者模型 |
4.2.2 参数化的攻击者模型 |
4.2.3 应用改进Delov-Yao攻击者模型的NS协议 |
4.2.4 改进Delov-Yao攻击者模型的优势分析 |
4.3 协议的安全评估模型建立 |
4.4 CPN模型分析与验证方法 |
4.4.1 ASK-CTL形式化方法 |
4.4.2 State-Space工具验证方法 |
4.5 安全评估模型的状态空间分析 |
4.5.1 DNP3-SA协议安全评估模型的状态空间报告 |
4.5.2 功能一致性分析 |
4.6 基于状态空间的协议安全评估 |
4.6.1 协议认证属性的形式化定义 |
4.6.2 协议安全性验证 |
4.6.3 全攻击状态下的协议安全评估 |
4.6.4 协议漏洞分析 |
4.7 HCPN模型评估方法的优越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DNP3-SA协议的安全改进 |
5.1 可信计算与可信平台 |
5.1.1 可信平台TPM的架构 |
5.1.2 TPM的密钥管理 |
5.2 SCADA环境下协议面临的攻击向量及安全需求 |
5.3 协议单播模式的改进方案 |
5.3.1 改进协议单播模式的MSC模型 |
5.3.1.1 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子协议的MSC模型 |
5.3.1.2 密钥更新与通信子协议的MSC模型 |
5.3.2 改进协议单播模式的CPN安全评估模型 |
5.3.3 改进协议单播模式安全评估与性能分析 |
5.3.3.1 改进协议单播模式的安全评估 |
5.3.3.2 改进协议单播模式的性能分析 |
5.4 协议广播模式的改进方案DNP3-BAE |
5.4.1 基于Hash链方法的TESLA认证算法 |
5.4.2 DNP3-BAE的MSC模型 |
5.4.3 DNP3-BAE协议的CPN安全评估模型 |
5.4.4 DNP3-BAE协议安全评估与性能分析 |
5.4.4.1 DNP3-BAE协议的安全评估 |
5.4.4.2 DNP3-BAE协议的性能分析 |
5.5 基于SPAN的广播协议安全性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HCPN模型的颜色集 |
(7)工业4.0及构建智能造纸企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工业4.0”与“智能企业” |
1.1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来临及其标志 |
1.2 企业智能化的基本含义与组成框架[1,6,7,8,9] |
2.1企业智能化的基本含义 |
1.2.2 企业智能化的内容 |
1.2.3 智能企业的基本组成架构 |
1.2.4 流程工业智能企业的基本架构 |
2 面向流程工业的企业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 |
2.2面向流程工业企业智能化的关键共性技术 |
2.3过程自动化与工业大数据信息的采集传送技术[9,10,11] |
(1)新一代互联网研发进展 |
(2)“工业互联网”与“Predix”平台 |
(1)云计算平台是新一代计算工具又是一种商业模式 |
(2)云计算平台的层次结构与服务 |
(3)云计算平台的进展 |
(4)企业云计算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
思考1趋势:造纸工业能否进入智能化行列? |
思考2基础:发展智能造纸企业需要哪些基础,我们有什么基础? |
思考3.转型:先易后难逐步实现 |
思考4起步:在基础较好的企业构建智能能源管理平台 |
思考5着力:研发从现有全厂自动化三层次结构升级为智能化三层次结构的关键技术 |
思考6节能-环保-生态云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
4. 几点认识 |
(8)信息主权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主权问题 |
第一节 主权理论的历史流变 |
一、前现代主权理论的起源 |
二、现代主权理论的发展 |
三、后现代主权理论的反思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主权的挑战 |
一、信息技术影响一国忠诚度市场 |
二、信息技术提供干涉他国政治进程的技术条件 |
第三节 信息主权存在的可行性 |
一、信息主权生成的技术支撑 |
二、信息主权:调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的张力 |
三、信息主权的概念及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信息主权权力结构考察 |
第一节 制约信息主权的理论尝试 |
一、自然法理论:将主权置于应然规范的权威下 |
二、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权威制约主权的肆意膨胀 |
三、主权与治权的分离理论:假设的更高权力主体 |
四、权力结构及其合理性:对权力的有效限制途径 |
第二节 信息主权权力及其相互关系 |
一、信息成为一种权力来源 |
二、信息主权权力:信息控制权、管理权与资源共享权 |
三、信息控制权、管理权与资源共享权的平等互动关系 |
第三节 信息主权权力的两种结构模式 |
一、信息主权权力的集权结构模式 |
二、信息主权权力的制约结构模式 |
第四节 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必要性 |
一、信息主权的政治现实 |
二、信息主权的道德理想 |
三、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 |
小结 |
第三章 对内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 |
第一节 对内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现状 |
一、“强信息规制、弱信息自由”模式——以德国、韩国和中国为例 |
二、“规制与自由并重”模式——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例 |
三、自由与秩序:两种法律限制模式的价值博弈 |
第二节 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内依据 |
一、实现信息主权权力制约结构的必然要求 |
二、国家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行为规则 |
三、法律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则性诉求 |
第三节 实现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内路径 |
一、法律介入信息空间的边界:区分有害信息和违法信息 |
二、法律手段与技术手段并举 |
三、法律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准则 |
小结 |
第四章 对外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 |
第一节 对外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现状 |
一、国家推行单边对外信息政策和行动 |
二、与信息相关的双边、多边协议和国际决议 |
第二节 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际依据 |
一、抑制信息主权在国际信息空间中的变异 |
二、推行信息霸权的本质及根源 |
三、维护全球信息安全的需求 |
第三节 实现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际路径 |
一、保障权力制约结构模式下信息主权的自然延伸 |
二、依法构建全球信息空间的良好秩序 |
三、依法规范信息资源共享权的运行方向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掌岗图变电站光纤通信工程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所做工作及意义 |
第2章 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
2.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2.2 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2.2.1 构建原则 |
2.2.2 构建方法 |
2.3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定及赋权 |
2.3.1 评价指标的选定 |
2.3.2 指标的赋权 |
2.4 层次分析法 |
2.5 模糊综合评价 |
2.5.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程序 |
2.5.2 构建综合评价矩阵及运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掌岗图变电站光通信网络的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通信现状及规划 |
3.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3.2 设计原则 |
3.3 通信网络方案 |
3.4 光传输系统中继距离的确定 |
3.5 线路概况及OPGW选型 |
3.5.1 送电线路概况 |
3.5.2 OPGW设计范围及选择条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掌岗图变电站光纤工程综合评价 |
4.1 掌岗图变电站光纤工程项目概况 |
4.2 掌岗图变电站光纤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掌岗图变电站光纤工程项目综合评价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4.3.2 确定评价集 |
4.3.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4.3.5 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二、产业转移理论 |
第四节 博弈论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
一、产业结构 |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
一、区域分布 |
二、区域演进 |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
一、GDP总量大 |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
四、投资成本低 |
五、人才储备多 |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
七、政策环境好 |
八、区位条件优越 |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
一、产业升级 |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
一、基本格局 |
二、区域定位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
三、产业集群战略 |
四、科技人才战略 |
五、科技园区战略 |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
二、合作生产模式 |
三、良性竞争模式 |
四、资源整合模式 |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未来通信网络的六大技术支柱(论文参考文献)
- [1]元宇宙视角下的广告运作[J]. 朱磊,梁诗敏. 现代视听, 2021(12)
- [2]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3]基于信息融合视角的新兴技术成熟度研究[J]. 肖寒姿,孟希希,邱悦文,高清.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1(02)
- [4]英特尔加速拥抱万物智能时代[J]. 张贝贝.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21(01)
- [5]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D]. 胡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6]基于HCPN模型检测方法的DNP3-SA协议形式化安全评估与改进[D]. 鲁晔. 兰州理工大学, 2018(10)
- [7]工业4.0及构建智能造纸企业的思考[J]. 刘焕彬,李继庚.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16(03)
- [8]信息主权论[D]. 牛博文.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2)
- [9]掌岗图变电站光纤通信工程综合评价研究[D]. 杨彩艳.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10]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