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湖公主》艺术特色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晓宇[1](2021)在《明代怀古咏史词研究》文中指出
王赛男[2](2021)在《阮元诗歌笺注》文中认为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阮元在经学、金石考据等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其创作的诗歌在清代诗歌发展中亦独树一帜,数量衆多,特色鲜明,但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研究及艺术成就的认识尚且不足,故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邓经元点校本《揅经室集》为底本,校以《文选楼丛书》本,对其中阮元诗卷部分进行笺注,同时参考学者颜建华的1佚成果,从《清代名人墨迹》《长离阁集》以及《扬州北湖续志》中补入佚诗共12首,以期为学界研究阮元之诗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笺注本。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为笺注。一、前言。该部分先是介绍阮元生平与着述,总结其在经学、史学、金石学以及文学四个方面的成就,以期对阮元本人及学术成就有全面的了解。然後《揅经室集》的版本流传情况,说明所选用的底本与参校本的缘由。其次介绍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的研究现状,详细列举这一领域内的学术成果,并予以适当评述。最後论述阮元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所体出的“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内涵,从丰富的诗歌内容、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典雅的艺术风格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对阮元诗歌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作出深入分析,对其诗歌的成就给予客观评价。二、凡例。该部分介绍本次笺注所使用底本与参校本、学界1佚成果以及笺注的内容与形式。三、笺注。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将阮元诗歌内容完整呈现,对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笺注,力求详尽。凡人物、地名、史实、典故等均加笺注,疑难或重点字词亦有注释。凡异体、俗体字等,径改为通用字。所引书籍一律注出篇名。本文在对阮元诗歌作系统而全面的笺注基础上,结合阮元诗学思想的根源和内涵,来论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做到诗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李超[3](2021)在《林逋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逋是北宋初期着名的隐逸诗人,他的咏梅佳句被后人赞叹不已。虽然林逋传世诗歌数量较多,但学界目前对其研究仍主要关注其梅花诗,其诗歌的整体丰富性还需进一步挖掘扩充。林逋其人淡泊名利、孤高飘逸,其诗清俊澄淡、隽永自然。观其人,读其诗,发现其人其诗均具有独特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因此,笔者拟在前代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再展开扎实详尽的深入研究,以期对林逋其人其诗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体悟。本文正文共分为四部分,对林逋及其诗歌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部分为林逋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主要对林逋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概况进行考察与介绍。第二部分讨论林逋诗歌的题材内容,拟将林逋诗歌题材分为以下几类进行阐述,即:隐逸诗、山水诗、咏物诗、酬唱诗。第三部分研究林逋诗歌的艺术特征,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巧用典故,构思微妙;第二,精于对仗,气韵生动;第三,善于留白,意境高远;第四,崇尚自然,清雅脱俗。第四部分为林逋诗歌的地位与影响,探讨林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王悦笛[4](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认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任雅惠[5](2020)在《王回研究及其诗文校注》文中研究指明王回(1023-1065),字深父,又作深甫,北宋福州侯官人。王回擅长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为其着述大多在後世散佚,他的名声也就愈来愈低微,学界对其研究也比较分散,不成系统,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重视。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考证王回的家世与生平,考定了侯官王氏的谱系,纠正了学界对王回父亲王平生卒年、王回侄子王汶的错误看法。第二章则聚焦於王回的交游,大致厘清了其交游情况。第三章关注的是王回的创作,深入作品本身,研究其创作与思想观念。第四章则是对王回诗文的校注,以飨读者。
尹悦琦[6](2020)在《曾巩诗歌笺注》文中研究表明作爲中国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曾巩一直以来因其散文成就闻名于世,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一句“曾子固短于韵语”让其诗歌成就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争论不已。尽管对曾巩诗文的评价褒贬各执一词,但其诗歌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在宋代文坛自成一家,也确实推动了文学的进步,这种推波助澜之功我们还是不应该忽视的,对于其诗歌的研究也不应停止。对于曾巩诗歌的研究,目前学界仍有些薄弱,尚未有学者对其诗歌进行系统完备的笺注,因此并无良好的笺注底本以供研究人员和读者使用。有鉴于此,本论文着重以《曾巩集》中诗歌部分爲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曾巩诗歌进行笺注。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兼及诗人交游情况、年谱、史实典源考证等,尽力做到订正补缺,极尽所能爲曾巩诗歌的研究作出贡献。本论文主要分爲三部分:绪论、凡例、笺注。本文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对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介绍。因已有论文对曾巩的文学建树进行详细的介绍,故本文不再赘述,只选及要点进行论述。其次本文对《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梳理。最後还将学术界现有的曾巩作品研究分成师承交游、思想、散文、诗歌、影响贡献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本文的凡例对本笺注集所用的底本、笺注的体例等进行说明。本文的笺注部分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版《曾巩集》目录顺序分爲八卷进行笺注。在笺注内容上本论文对诗歌中涉及的地名、人物、景观、典故、风俗等均作笺释,并将部分诗歌以诗歌内容或现有史实资料爲依据进行编年考证,真正做到对曾巩诗歌研究有所帮助。
李正丹[7](2020)在《《太平乐府十三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乐府十三种》是清代戏曲家吴震生的戏曲作品,包括《换身荣》《天降福》《世外欢》《秦州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希》《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形仙》。吴震生的戏曲作品《太平乐府十三种》,以历史史实为蓝本,取奇人奇事进行构思创作,内容上别树一帜,颇具特色。作品保存相对完整,总量居多,并且成集刊行,对研究清代戏曲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太平乐府十三种》剧本作为分析重点,通过梳理文献资料,进一步探求《太平乐府十三种》的艺术特色与价值。第一部分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重要的时间节点来梳理吴震生的生平,为其创作观的研究提供写作背景。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分析《太平乐府十三种》的戏曲理论,初步了解吴震生艺术创作的基础,结合戏曲作品,从创作取材、创作目的、创作形态等几个方面更深层的把握吴震生的创作观,对后世舞台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三部分着力于探究《太平乐府十三种》的剧本内容,以宏观角度对其主旨思想进行挖掘及解读,了解吴震生笔下的“太平世界”。第四部分着眼于单个曲本,从微观角度了解《太平乐府十三种》的艺术特色,首先结合剧本与本事的对比分析,从吴震生编剧过程中视角、角色、转折点、合理性以及时间限制等方面来分析其编剧艺术;其次是情节设置下以剧作中“闹喜”情节为重点进行剖析探究;第三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两类的研究,分析其剧作所关注的群体;第四是梳理演员舞台装束,把握吴震生的舞台艺术及演员观。附录部分为《太平乐府十三种》相关史料辑录。
李晓洁[8](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提出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陈芳[9](2020)在《邓志谟小说戏曲研究 ——兼论小说与戏曲关系》文中提出邓志谟是晚明比较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作家,编写“三记”小说《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戏曲《五局传奇》,《山水争奇》《花鸟争奇》《风月争奇》《蔬果争奇》《童婉争奇》等,这些作品的内容富有趣味,文体较为新奇,受到不少学者关注。由于某些限制,诸如材料不可见等问题,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三部小说,几部“争奇”研究相对较少,戏曲方面的成果仍然匮乏。研究邓志谟及其作品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特征,特别是对晚明通俗文学的创作情况有更多认识。本论文据《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所收邓志谟的传奇、杂剧及相关资料,对其小说、戏曲、“争奇”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邓志谟小说戏曲内部、外部关系。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分析邓志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选题缘起,说明邓志谟的作品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譬如《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三部小说的类型及文体界定、“争奇”的文体及作者界定、戏曲的结构体制及创新等。第一章主要对邓志谟的生平经历及着述交友情况进行讨论。邓志谟博学多识,年轻时游历四方,中年遭遇变故,不得不入闽寓旅书林,以写书为生。邓氏长期活跃于文坛,编写大量作品,其身份应为书坊主作家。第二章主要讨论“三记”小说类型及文体特征。“三记”选取仙道题材,但并非出于宗教目的创作,在类型上划入仙道小说更合理。文体上分卷分回、结构简单、较强的拟说书风格,呈现出“章回化话本”的特色。第三章主要讨论“争奇”文体、“争奇”中杂剧作者及溯源。“争奇”文体是小说,其中的“杂剧”系创作,“争奇”中的杂剧《秦楼箫引凤》《唐苑鼓催花》《折梅逢驿使》《见雁忆征人》《幽王举烽火》《龙阳君泣鱼固宠》《青楼访妓》是邓志谟所作单折剧。第四章主要对戏曲思想内容、结构体制及艺术特色进行讨论,指出其戏曲南北曲并用、分卷、分出标目、末上开场等体制特点与晚明整体戏曲创作情况相仿。形式上,运用百种骨牌名、药名、花名、鸟名作为人物名字体现作者对“新奇”的不懈追求。此外,内容上的“情理统一”可见作者在传统“情理冲突”模式下的创新。第五章主要对邓志谟小说、戏曲内外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邓志谟的小说、戏曲创作表现出相似的创作习惯、明显的模式化、以及“以娱为主”的创作倾向。小说戏曲外部关系表现在题材的因袭,双线结构和程式化出目,以及传奇为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参考范式,“争奇”极大地打破了小说戏曲文体界限。结语部分对邓志谟通俗文人的创作身份、创作价值、局限作了总结,认为邓志谟的创作心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中下层文人的创作状态,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赵雅辞[10](2020)在《飞来峰造像研究》文中认为飞来峰造像毗邻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佛教造像遗存,其开凿年代为五代至明代,其中以元代造像最具特色。飞来峰造像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多年来,学界对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争议颇多,尤以21世纪初开始的西夏说与西天梵相说最具影响力。通过造像宝冠、发髻、服装、璎珞、台座等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观点——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不隶属与西夏和西天梵相,它有自身的特色,分别是:空间塑造中的中国园林美感;避免过多的细节刻画;雕凿边界线的模糊性。概言之,飞来峰元代造像并未沿袭前代风格,它更多是具有自身的特色,创造了一种新风格,并对明代永宣造像产生影响。在飞来峰元代造像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同时,毋宁说也是一个新时代造就了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独特风格。飞来峰元代造像独特的风格并非横空出世,它背后隐含着君主忽必烈的意志和有元一代的政策。包括:民族一统的政治局面;推崇汉法治国;兼容并包、莫不崇奉的宗教政策。元代君主对长寿的渴求和对下一代君主的期许,也在造像题记中有所展现。又,一直困扰学界的第99龛造像独特组合形式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和造像题记来解释。与此同时,《大元至元辨伪录》所记载的佛道之争,与飞来峰开凿的时间接近,从中可以窥见飞来峰造像汉藏并存式布局的意义。无论是从造像风格,还是从造像背后的历史情境来看,飞来峰造像均体现出佛教的中国化。正是宋代以来佛教的本土化逐渐完成、忽必烈对汉法的重视与海纳百川的胸怀、西藏自元代以来的归附促成了汉藏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等原因,促成了中国化的飞来峰造像的形成。指出飞来峰造像中国化的特色,对飞来峰造像的整体认识,以及佛教中国化进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个案价值。
二、《西湖公主》艺术特色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湖公主》艺术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阮元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阮元生平与着述 |
(二)版本流传 |
(三)阮元诗歌研究现状 |
1.诗歌整理 |
2.诗歌内容与艺术分析 |
3.诗学思想 |
(四)“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及艺术特色 |
二、凡例 |
三、笺注 |
(一)《琅嬛仙馆诗略》(《揅经室集》四集诗卷一) |
(二)《文选楼诗存》(《揅经室集》续集卷五) |
(三)补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林逋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林逋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 |
(一)林逋生平经历 |
(二)林逋诗歌创作概况 |
二、林逋诗歌的题材内容 |
(一)隐逸诗 |
(二)山水诗 |
(三)咏物诗 |
(四)酬唱诗 |
三、林逋诗歌的艺术特征 |
(一)巧用典故,构思微妙 |
(二)精于对仗,气韵生动 |
(三)善于留白,意境高远 |
(四)崇尚自然,清雅脱俗 |
四、林逋诗歌的地位及影响 |
(一)林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二)林逋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林逋诗歌典故使用情况汇总 |
表3-1 明典 |
表3-2 暗典 |
表3-3 翻典 |
谢辞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
(二)园林文学研究 |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
一、辋川别业概况 |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
一、成都浣花草堂 |
二、夔州之园 |
三、植物与寄兴 |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
一、窗竹意象简史 |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
一、“种木”即“种德” |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
一、苏白之同 |
二、苏白之异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
本章结语 |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
一、“出墙”的画趣 |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
本章结语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
二、学术专着类 |
三、论文类 |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王回研究及其诗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王回家世与生平 |
(一)王回家世 |
1.祖辈 |
2.父辈:王平、曾氏、王甲 |
3.弟王向 |
4.诸弟妹:王固、王同、王冏、王氏 |
5.子侄:王汾、王汶 |
(二)王回生平 |
二、王回交游考述 |
(一)师友 |
1.黄曦 |
2.苏颂 |
3.刘敞 |
4.刘攽 |
(二)前辈 |
1.欧阳修 |
2.吕公着 |
(三)同辈 |
1.王安石 |
2.曾巩 |
3.常秩、姚辟、黄好谦、王无咎、吕夏卿、陈襄、潘兴嗣 |
(四)後辈 |
三、王回创作考论 |
(一)王回着述考 |
1.文集 |
2.谱学 |
3.《故迹遗文》 |
4.《王氏书目》 |
(二)王回诗文分类与内容 |
1.王回诗文情况 |
2.诗赋 |
3.判词 |
4.书序 |
5.其他文体 |
(三)王回文的艺术特色 |
1.镕经铸史,用事精赡 |
2.合於义理,长於议论 |
3.语言古淡,词短意深 |
(四)王回的思想与观念 |
1.复古守礼,考与法度 |
2.循义听命,淡泊名利 |
3.注重历史,以史为鉴 |
四、王回诗文校注(附王向文) |
凡例 |
(一)王回诗 |
1.浙江有感 |
2.悠悠西江水送李殿丞 |
(二)王回文 |
1.事君赋 |
2.驷不及舌赋 |
3.责难赋 |
4.爱人赋 |
5.抱关赋 |
6.判词一 |
7.判词二 |
8.与弟容季书 |
9.与常夷甫书 |
10.答姚子张书 |
11.答黄好谦书 |
12.答曾子固书 |
13.答王补之书 |
14.故迹遗文序 |
15.王氏书目序 |
16.古列女传序 |
17.三黜赋序 |
18.谨微赋序 |
19.书种放事 |
20.书襄城公主事 |
21.晋蔡谟赞 |
22.嵇绍赞 |
23.告友 |
24.毁戒 |
25.嫌戒 |
26.水议 |
27.霍邱县驿记 |
28.杜诗解题 |
(三)王向文 |
1.某先生讼学子不行束修判 |
2.记客言 |
3.公默先生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墓志铭 |
(二)祭文、哀辞、挽辞 |
(三)传记、文集序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曾巩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
二、《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 |
三、曾巩作品的研究现状 |
凡例 |
卷第一 古诗三十六首 |
卷第二 古诗三十三首 |
卷第三 古诗三十九首 |
卷第四 古诗四十三首 |
卷第五 古诗四十首 |
卷第六 律诗七十一首 |
卷第七 律诗六十八首 |
卷第八 律诗八十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太平乐府十三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吴震生生平述略 |
第一节 伉俪共携,觅有情之词阶段(1711-1736左右) |
第二节 孤求于文,寓风木之悲阶段(1737-1753左右) |
第二章 吴震生的创作观 |
第一节 吴震生的戏曲理论 |
一、选材论 |
二、曲调论 |
三、舞台表演论 |
四、演员论 |
第二节 吴震生的创作观 |
一、创作取材:有态度的虚构性 |
二、创作目的:“闹喜”望娱世 |
三、创作形态:动态的创奇 |
第三节 吴震生创作观形成的原因 |
第三章 《太平乐府十三种》主旨思想 |
第一节 宣扬忠孝 |
第二节 感慨历史兴亡 |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凸显 |
第四章 《太平乐府十三种》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编剧艺术:奇平难平解不平 |
一、《太平乐府十三种》本事对比 |
二、编剧艺术 |
第二节 情节设置:“闹喜”之中有太平 |
第三节 人物形象:太平之中显不平 |
第四节 演员选择:公平之间求太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太平乐府十三种》本事简表 |
附录二 《太平乐府十三种》序文辑录 |
附录三 《太平乐府十三种》历史人物史料辑录 |
附录四 《太平乐府十三种》曲牌整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婚恋诗界定 |
三 学术史回顾 |
四 本文研究重点 |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
第一节 婚恋观念 |
第二节 婚姻缔结 |
第三节 婚姻解除 |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
第一节 恋诗 |
一 婚前恋诗 |
二 婚后恋诗 |
第二节 婚诗 |
一 嫁娶诗 |
二 闺怨诗 |
三 赠内诗 |
四 弃妇诗 |
五 离婚诗 |
六 悼亡诗 |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
一 动物类意象 |
二 植物类意象 |
三 自然类意象 |
四 生活类意象 |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
一 巧用典故 |
二 穿插回忆 |
三 合理想象 |
四 生动比喻 |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
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致谢 |
(9)邓志谟小说戏曲研究 ——兼论小说与戏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邓志谟的生平经历与着述情况 |
第一节 邓志谟的生平及交游 |
一、游历四方 |
二、交友广泛 |
第二节 邓志谟的着述经历 |
一、长期活跃文坛 |
二、着述较为丰富 |
第二章 《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研究 |
第一节 “三记”的类型界定 |
一、邓志谟的文人作家身份 |
二、追求商业利益的创作目的 |
三、缺乏严谨的编创态度 |
第二节 “三记”的文体特征 |
一、“话本体”体制 |
二、较强的拟说书风格 |
三、故事结构简单 |
四、有意分卷分回 |
第三节 “三记”的民间叙事特征 |
一、注重故事价值 |
二、借预叙引兴趣 |
三、叙事模式化 |
第三章 “争奇”研究 |
第一节 “争奇”释疑 |
一、“争奇”作者考 |
二、“争奇”文体界定 |
三、“争奇”中杂剧的作者考 |
第二节 “争奇”溯源 |
一、两物相争的“争辩型” |
二、多文体融合型 |
第四章 邓志谟戏曲研究 |
第一节 戏曲的思想内容 |
一、戏剧类型多样 |
二、人物形象的创新 |
三、情理的矛盾统一 |
第二节 戏曲的结构体制 |
一、脚色体制 |
二、开场方式 |
三、体例形态 |
第三节 戏曲的艺术特色 |
一、冷热兼济 |
二、形式求奇 |
三、曲唱自由 |
第五章 从小说与戏曲关系看邓志谟创作 |
第一节 邓志谟小说戏曲的创作共性 |
一、惯用花名药名 |
二、熟练运用“神话” |
三、以娱为主 |
第二节 邓志谟对小说戏曲创作传统的借鉴 |
一、题材的承袭 |
二、双线结构 |
三、程式化出目 |
第三节 邓志谟作品对小说戏曲的影响 |
一、传奇为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提供参考范式 |
二、“争奇”打破小说戏曲文体界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明末清初小说标目与分卷形式 |
附录二 : 单折杂剧 |
附录三 :“争奇”中嵌入的六种杂剧 |
附录四:《六十种曲》中的第一出标目及开场方式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飞来峰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张岱笔下的飞来峰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梳理 |
第三节 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飞来峰五代至宋代造像 |
第一节 五代时期造像 |
第二节 两宋时期造像 |
第三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 |
第一节 造像背景 |
第二节 佛部造像 |
第三节 菩萨部造像 |
第四节 其它造像 |
第五节 个案研究:飞来峰摩利支天像浅析 |
第四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风格来源问题 |
第一节 飞来峰元代造像与西夏佛教艺术 |
第二节 飞来峰元代造像与“西天梵相”——以菩萨造像为例 |
第三节 飞来峰元代造像风格 |
第四节 个案研究:飞来峰第93龛四臂观音像分析 |
第五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的政治意蕴 |
第一节 民族一统的政治局面 |
第二节 推崇汉法治国 |
第三节 兼容并包、莫不崇奉的宗教政策 |
第四节 从《大元至元辨伪录》看飞来峰元代造像的开凿意义 |
第五节 附议:造像题记隐含的政治问题 |
第六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与永宣造像 |
第一节 飞来峰造像与永宣造像的对比 |
第二节 永宣造像继承飞来峰造像的历史渊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四、《西湖公主》艺术特色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怀古咏史词研究[D]. 丁晓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阮元诗歌笺注[D]. 王赛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林逋诗歌研究[D]. 李超. 延安大学, 2021(12)
- [4]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王回研究及其诗文校注[D]. 任雅惠.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曾巩诗歌笺注[D]. 尹悦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太平乐府十三种》研究[D]. 李正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邓志谟小说戏曲研究 ——兼论小说与戏曲关系[D]. 陈芳. 兰州大学, 2020(12)
- [10]飞来峰造像研究[D]. 赵雅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