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旱、高原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

高、干旱、高原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

一、高、旱、台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论文文献综述)

向雁[1](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丁磊[2](2018)在《基于喀斯特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平均海拔1100m左右,地势西高东低。特殊的地形地貌,石多土少,易受外力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在节水灌溉发展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节水模式单一、节水技术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法律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实施节水灌溉项目后,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根据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中心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4]6007号),选取贵州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和贞丰-关岭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为研究区。构建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与技术,为以后同类型的喀斯特地区提供经验。本文从如下3个方面展开研究:1、喀斯特示范区水资源赋存情况及利用状况。通过实地调查测量水资源赋存特点和开发利用状况、植被生态需水分析,为下一步区域水资源的灌溉利用、节水灌溉工程配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2、构建不同石漠化等级下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模式。以自然地理学理论、喀斯特水文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土壤-植物-大气水分循环理论、农业高效用水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通过试验示范研究,创新构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3、研究新型节水水箱根灌技术调控法,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根灌和喷灌两种方式对植物生长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产生不同的影响。1、撒拉溪示范区的水资源特点是地表水含量少,但地下水赋存居多,多年平均径流深498.2mm,全年地表径流量4298.1万m3。示范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892.5mm,降雨量为7699.5万m3,花江示范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降雨总量5678.2万m3。花江峡谷深切200-370m,提水成本高,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区内有1000m2以上的蓄水池,但由于后期缺乏维护,存在墙体开裂、地基下沉等问题,实际蓄水能力不到30%,使得干旱缺水情况加深。2、系统分析了贵州水资源特征,构建适用于贵州喀斯特山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旱地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模式。花江示范区作为中-强度喀斯特石漠化的代表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7、8月内),以三小工程集蓄的雨水作为水源,灌溉示范区内花椒林地以及栽培种植的中草药、火龙果等经济作物,构建花江示范区灌溉配套作物栽培模式。虽然在示范区进行的模式技术示范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不高,农民参与度低,水资源开发难度仍然较大,节水灌溉技术成本较高,只能应对干旱情况下农作物灌溉,节水灌溉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研究。3、根灌技术要点是对植物根系最密集的土壤浅层,设置专门的水分输导管,让水分直接滴灌到作物根系最好的部分,有效提高水分的利用率。然后,按照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候情况,适时适量地将水肥通过多功能管输入到根区。由于那里有植物密集的根毛,输入的水肥能直接到植物的根系,故吸收利用率很高。根灌较好地实现了让水分和养料停留在土壤耕作层,减少了渗漏和蒸发,但尚未惠及整个喀斯特地区,其余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4、通过分析土壤结构各项指标,土壤容重由上到下依次加大,而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率、总孔隙度都随着深度递增而呈递减趋势。同时,本研究表明,不同灌溉技术下,土壤容重呈现自然>喷灌>根灌,而孔隙度则反之,说明根灌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的疏松程度。采用根灌技术,可使作物增产20%以上,节水40%-50%,节约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用水方式,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为更好地进行田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而且投入少、产出多,操作简单,适合农村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短缺的现实情况。因此,采用该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节水,而且产量也高,经济效益明显。但其余效益评价指标仍需实验进一步证明。5、首次在本地区对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进行推广应用,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在毕节撒拉溪、贞丰花江示范面积约50hm2,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基本保证农民增收,实用性强,适合当地经济作物的生产实际,能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达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当地生态建设以及农民增收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虽然花江示范区形成了火龙果产业,但是农民难以承担较高成本的节水灌溉技术,还需要公司、政府合作,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滴灌工程还需要后期管理和维护,存在工程浪费现象等问题,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楼豫红[3](2014)在《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认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个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是正确认识本地区节水灌溉发展水平、进一步科学规划与建设,更好地推动本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基础,也是缓解本区域用水紧张局面、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对于推动区域节水灌溉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保证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本文在详细调查2010年四川省不同区域节水灌溉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四川省节水灌溉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33项指标,建立了区域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筛选出14项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逼近理想解评价法(TOPSIS)、可变模糊评价法(VFT)和集对评价法(SPA)的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四川省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处于“较差”水平,各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来发展潜力较大。(2)3种评价模型对四川省的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真实反映了实际情况。TOPSIS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最为一致;SPA模型计算简便,但对不同区域处在同一等级时其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映节水水平的差异性;VFT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评价结果略偏向好的方面。(3)3种评价模型均可应用于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且均准确了反映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的整体发展水平。TOPSIS模型评价结果最为准确,VFT模型次之,SPA模型相对较差。TOPSIS模型可以推广应用于不同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4)未来四川省不同节水灌溉区域的发展重点为:盆地腹部区在充分利用当地径流的前提下,从盆周山区调水,抓好大中型灌区与水源工程新建,对已成大中型灌区实施渠道防渗及田间工程配套,并努力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盆周山区重点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已成渠道防渗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加快新建灌区建设步伐;攀西山地区应加快各类灌区节水改造与水源工程整治,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西部高山高原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力度,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并推广管道输水灌溉与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谢太生[4](2011)在《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别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各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总是千差万别,迫切需要补充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科学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该论文结合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综合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出对我国现行灌溉与排水建设的可借鉴之处和重要启示。对我国已经开展的灌溉与排水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研究该地区实际工程,走访当地技术人员和群众,收集有关数据、图片和资料,通过查阅有关灌溉与排水理论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学科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县各种工程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和所建工程多年运行情况;对该县以茶陵县岩口灌区为案例的水量平衡计算进行了分析;对该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解决方案和建议,补充和完善了工程规划设计中的一些方法、原则和理论,对今后指导该县和相似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马泽朝[5](2009)在《宁夏黄河引水灌区灌溉技术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她养育了中华儿女,缔造了华夏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位于黄河母亲怀抱的宁夏平原,干旱少水却成了长期困扰这一地区人民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修建一定的水利工程,实现引黄灌溉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的是宁夏黄河引水灌区,通过研究国内外渠系防渗措施,对灌区渠系采用先进的砌护方式和土工膜应用技术,把水安全有效的引入到灌区。利用喷灌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膜灌技术等灌溉技术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使水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合理的灌溉有效的预防和制止了土壤盐渍化进程。最后,本文又对该工程带来的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充分肯定了它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扶贫致富项目,它大大改善了宁夏南部山区的落后面貌,在经济、环境、社会及人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总之,本文对宁夏黄河引水灌溉工程从施工建设到效益评价作了全程的分析研究,为以后工程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文中的试验结论及技术路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许一,徐得潜,王莉莉,张萍,朱湖根,邵俊峰[6](2009)在《节水灌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省水资源紧缺,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建立了相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分析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并给出实例分析,对安徽省8个节水灌溉分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种植模式。

钱蕾[7](2009)在《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郑州地处豫西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年平均降水量650mm左右,且降水时空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常有干旱发生,属于半湿润易旱区,西部黄土岗地和低山丘陵无灌水条件,农业生产全靠天然降水。据统计,郑州市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近50%,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西部丘陵区(包括新郑、荥阳、新密的大部分、巩义东北部、登封中部及东部),虽然土层深厚,但受黄土性母质的影响,土壤质地多数为砂壤土,蓄水保水能力较差。因此,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是本地区农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大力发展当地的旱作节水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针对郑州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综合开发研究。到90年代末,己初步形成了以渠道防渗、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构成要素的旱作节水农业栽培技术体系。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农业旱作节水认识不够,缺乏宏观调控;循环再利用水资源在农业上的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旱作节水整体集成度低,技术落后,难以发挥整体节水效益。面对郑州早作节水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经验,河南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历程,结合郑州地区多年对早作节水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郑州地区发展早作节水农业的如下对策: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包括加强旱作节水农业的宣传、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旱作节水农业宏观规划,指导节水农业的发展;注重开发地区结构性农业节水;加强劣质水的农田安全灌溉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改进旱作节水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旱田种植集成化模式,发挥整体效益。

郝利芬[8](2009)在《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因此,对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在针对我国现有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体系的优点、存在问题以及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的基本情况,指出现有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需要修改完善的必要性。建立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首尾测算法”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测算分析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阐述了有关测算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具体分析了测算过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综合概率和水文学的知识,建立一套样点选取以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的特殊情况分析方法,同时,对一些特殊情况的灌溉水利用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将该方法在河北省进行了具体的应用测算。依托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与分析课题,通过全国典型区域(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不同区域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具体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区域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节水措施。

孙秀玲[9](2008)在《基于R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灌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是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淡水资源,近年来黄河断流日趋严重,并表现出断流时间逐年延长和断流时间提前的特点,并且黄河三角洲农业灌溉方式多采用大田漫灌,由于粗放的农业用水方式和落后的灌溉技术,使得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因此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需要施行节水灌溉的方式来解决淡水资源匮乏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春秋两季尤甚,形成全年两次有规律的返盐高峰,加之该区地处海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而造成土壤严重盐渍化,不适当的开发极易导致新生土壤次生盐渍化,要治理该地区的盐碱地,就需要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盐量,暗管排水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缨帽变换、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等综合分类的方法,将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成9类,并将盐碱地分成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光板地四个级别,经过精度评价,这种综合分类法在精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总体分类精度从82.67%提高到89.00%;然后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的水资源状况、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现有节水灌溉方式(滴灌、喷灌、低压管道灌溉)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近代黄河三角洲的节水灌溉方式——低压管道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能克服黄河水泥沙含量大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风力大的缺点,并且具有投资较少的优势;在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渍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排水方式——暗管排水方式,运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理,将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盐量,对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进行改良;最后,对典型示范区进行了低压管道灌溉系统和暗管排水系统的设计。

曹建如[10](2007)在《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提出旱作农业技术评价是农业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不少的研究。由于旱作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再加上农业项目本身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目标的多元性,评价的方法以及指标的设置多种多样。本文利用加权综合评价与效益增长速度与效益稳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主要应用的六项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本研究确定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量等十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特尔菲法,在广泛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技术上,结合河北省旱作农业特点,构建了一套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加权评价模型和效益增长速度和效益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便于不同作物、不同指标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作物系数调整和效益指标量纲处理方法。采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河北省六项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综合效益,各效益指标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该技术的生态效益在六项技术中表现最好,效益加权指数分别为8.933365,综合效益居第二,效益加权指数为10.58796。此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也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六项技术中列第二,增长系数分别为3.46879、1.23336、1.84177。该技术的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六项技术中表现最好,稳定性系数为0.97698。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在六项技术中排位靠后,在加权评价中列第五和第六。但该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其中社会效益的稳定性在各项技术中列第一,稳定性指数为0.98369。小麦免耕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在六项技术中排位欠佳,但该技术的生态效益有较快而且稳定的增长,其生态效益的增速最快,增长系数为2.39422,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管道灌溉节水技术在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其中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在各项技术中表现最好,加权效益指数分别达20.21752和10.59772。该技术的各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居中,但稳定性指数均在0.9以上。农艺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很好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的加权评价指数在各项技术中表现最好,效益指数5.70307;该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的增长速度居第一位,增长系数分别为7.2134、2.32743和3.7695,生态效益增长速度居第二位,效益指数0.61967。该技术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六项技术居第二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97420和0.97273。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的加权评价指数列第二位,效益指标达18.62831。各效益指数在年际间也表现有很强的稳定性,其中,生态和综合效益的稳定性居第一位,稳定性指数为0.98227和0.97982。根据以上的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河北省旱作农业生态分区,提出了河北省不同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旱、台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旱、台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喀斯特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节水灌溉研究概况
    2 喀斯特地区节水灌溉研究概况
    3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国内外目前已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目前仍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监测指标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资源状况调查和植被生态需水分析
    1 喀斯特示范区水资源基本状况
        1.1 喀斯特轻-中度石漠化朝营小流域
        1.2 喀斯特中-强度石漠化顶坛小流域
        1.3 喀斯特示范区工程性缺水成因分析
    2 喀斯特示范区植被生态需水分析
        2.1 喀斯特示范区植被生态需水的内涵
        2.2 喀斯特示范区植被潜在耗水量的计算
        2.3 花椒全年耗水规律
    3 比较分析两个示范区灌溉方式
四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构建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集水型-节水型相统一的生态混农林业发展模式
        2.2 引水灌溉的节水型混农林业发展模式
        2.3 节水型旱作混农林业发展模式
        2.4 坡面保水固土和合理调配模式
    3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节水灌溉模式
        4.2 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节水灌溉模式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五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研发
    1 喀斯特地区现有节水灌溉技术和成熟技术分析
        1.1 集雨开源技术
        1.2 工程保水技术
        1.3 保水剂技术
        1.4 地膜覆盖技术
        1.5 农艺抗旱技术
    2 喀斯特地区关键节水灌溉技术创新
        2.1 低压管道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2 水箱根灌节水措施
    3 喀斯特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
        3.1 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轻度-潜在石漠化节水灌溉技术选择
        3.2 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节水灌溉技术选择
六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示范
    1 示范区布局与范围
        1.1 朝营小流域示范点布局与范围
        1.2 顶坛小流域示范点布局与范围
    2 朝营小流域示范点建设与效果
        2.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2.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2.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3 顶坛小流域示范点建设与效果
        3.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3.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4 示范建设成效对比分析
七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监测评价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 监测布局与监测点
    3 监测过程与实验过程
    4 数据分析与计算结果
        4.1 不同灌溉技术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不同灌溉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八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1 模式存在问题与优化
    2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3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
        3.1 毕节撒拉溪节水灌溉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3.2 贞丰-花江节水灌溉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4 模式推广应用保障措施
        4.1 技术措施
        4.2 政策措施
        4.3 其他措施
九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1.3 区域节水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评价指标与方法
    2.1 节水灌溉及其发展水平的内涵
    2.2 影响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2.3 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5 逼近理想解评价方法
    2.6 可变模糊评价方法
    2.7 集对分析
    2.8 主成分分析法
    2.9 均值标准差分级法
    2.10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区域工程节水评价
    3.1 评价区域概况及节水工程现状
    3.2 区域工程节水评价体系的构建
    3.3 四川省工程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3.4 四川省工程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3.5 四川省工程节水集对评价
    3.6 结果分析
    3.7 小结及讨论
第四章 区域农艺节水评价
    4.1 农艺节水技术
    4.2 四川省农艺节水技术应用及指标体系构建
    4.3 四川省农艺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4.4 四川省农艺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4.5 四川省农艺节水集对评价
    4.6 结果分析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灌溉管理节水评价
    5.1 我国灌溉管理现状与改革
    5.2 灌溉管理节水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5.3 四川省灌溉管理发展评价指标分析
    5.4 灌溉管理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5.5 灌溉管理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5.6 灌溉管理节水集对评价
    5.7 评价结果分析
    5.8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6.1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6.2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主成分提取及权重
    6.3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逼近理想解评价模型构建
    6.4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构建
    6.5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集对评价模型构建
    6.6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7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7.1 节水灌溉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四川省区域未来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7.3 保障措施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层现实需求
        1.1.2 新时期发展要求
        1.1.3 建设茶陵县农田水利工程的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
        1.2.1 保障粮食安全
        1.2.2 增强抗旱涝灾害能力
        1.2.3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农田水利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2.1.1 国外灌溉概述
        2.1.2 国外排水事业
        2.1.3 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
    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2.1 农田水利发展的历程
        2.2.2 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3.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定义
    3.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内容
    3.3 灌区水量平衡计算研究路线
    3.4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步骤
    3.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3.5.1 水源工程
        3.5.2 输水工程
        3.5.3 田间工程
        3.5.4 附属建筑物
第四章 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4.1 茶陵县概况
        4.1.1 自然情况
        4.1.2 社会经济情况
        4.1.3 交通设施状况
        4.1.4 农业灌溉状况
        4.1.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4.2 水量平衡计算案例分析
        4.2.1 岩口灌区概况
        4.2.2 灌溉制度与土地利用
        4.2.3 灌溉用水过程及用水量推求
        4.2.4 干渠支渠特性
        4.2.5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
        4.2.6 设计代表年来水量计算
        4.2.7 水量平衡计算
    4.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4.3.1 水源工程规划设计
        4.3.2 输水工程规划设计
        4.3.3 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4.3.4 附属建筑物规划设计
    4.4 项目效益评价
        4.4.1 社会效益
        4.4.2 生态效益
        4.4.3 经济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宁夏黄河引水灌区灌溉技术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灌区灌溉技术前沿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灌区灌溉技术前沿发展
        1.2.2 国内灌区灌溉技术前沿发展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技术难点及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2 宁夏黄河引水灌区灌溉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灌溉技术概论
        2.1.1 国内外引调水发展
        2.1.2 高扬程梯级提水灌溉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1.3 扬黄灌区灌溉方式选择
    2.2 灌区和灌区田间配套
        2.2.1 灌区基本概况
        2.2.1.1 灌区地理位置
        2.2.2.2 灌区自然条件
        2.2.2 灌区土壤
        2.2.3 灌区田间配套
        2.2.3.1 引黄灌区综述
        2.2.3.2 红寺堡灌区
        2.2.3.3 固海扩灌灌区
    2.3 灌溉制度及灌溉用水量
        2.3.1 红寺堡灌区
        2.3.2 固海扩灌灌区
    2.4 本章小结
3 宁夏黄河引水灌区盐渍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分析
        3.1.1 气候因素
        3.1.2 土壤质地及结构
        3.1.3 水文地质因素
        3.1.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1.5 微地貌因素
    3.2 土壤盐渍化的现状评价
        3.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灌区盐渍化类型及发展趋势
        3.2.3 具体的试验研究分析
    3.3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策略
        3.3.1 土壤盐化防治的基本策略
        3.3.2 土壤盐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3.3.3 土壤盐化防治的初步成效
    3.4 本章小结
4 宁夏黄河引水灌区渠系防渗技术及土工膜应用
    4.1 国内外渠系防渗技术发展
        4.1.1 国外技术发展
        4.1.2 国内技术发展
    4.2 灌区渠道基本情况
        4.2.1 基本情况
        4.2.1.1 地理环境
        4.2.1.2 渠道工程概况
        4.2.2 研究现状及目的
        4.2.2.1 渠道衬砌研究现状
        4.2.2.2 宁夏灌区砌护形式对比
        4.2.2.3 研究背景及目的
        4.2.3 渠道砌护现状
        4.2.3.1 自流灌区渠道
        4.2.3.2 扬水灌区渠道
    4.3 水源工程渠道砌护方案研究
        4.3.1 七星渠扩整工程
        4.3.1.1 渠道断面形式
        4.3.1.2 砌护现状
        4.3.1.3 砌护设计
        4.3.1.4 砌护方式选用
        4.3.1.5 砌护效果
        4.3.2 高干渠扩整工程
        4.3.2.1 渠道断面形式
        4.3.2.2 砌护现状
        4.3.2.3 砌护设计
        4.3.2.4 砌护方式选用
        4.3.2.5 砌护效果
    4.4 扬水工程渠道砌护方案研究
        4.4.1 骨干渠道
        4.4.1.1 已建扬水工程渠道砌护经验
        4.4.1.2 砌护设计
        4.4.2 田间渠道
        4.4.2.1 渠道断面形式
        4.4.2.2 砌护设计
        4.4.3 砌护效果
        4.4.3.1 渠道断面设计
        4.4.3.2 防渗效果
        4.4.3.3 砌护方式选用
    4.5 本章小结
5 宁夏黄河引水灌区节水技术及措施研究
    5.1 灌区渠系节水技术研究
        5.1.1 渠系所在地理环境
        5.1.1.1 地形地貌
        5.1.1.2 气象、水文
        5.1.1.3 灌区土壤
        5.1.2 渠系合理布置
        5.1.2.1 水源工程
        5.1.2.2 渠系布置方式
        5.1.3 渠系防渗技术
        5.1.3.1 研究现状及目的
        5.1.3.2 渠系砌护防渗技术应用
    5.2 灌区节水灌溉措施研究
        5.2.1 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5.2.2 几种重要的节水灌溉措施
        5.2.3 灌区节水灌溉
        5.2.3.1 灌溉方式选择
        5.2.3.2 节水灌溉措施
    5.3 灌区节水农业发展
        5.3.1 节水农业思路
        5.3.2 节水农业目标
        5.3.3 节水农业的模式
        5.3.4 节水灌溉的规模
        5.3.5 节水灌溉实际实施
        5.3.6 节水灌溉的实施意见
    5.4 本章小结
6 宁夏黄河引水灌区效益分析及评价
    6.1 经济效益评价
        6.1.1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6.1.2 费用计算
        6.1.3 经济效益
        6.1.4 综合评价
    6.2 环境效益评价
        6.2.1 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估测分析
        6.2.2 项目建成后环境效益评价
        6.2.2.1 局部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6.2.2.2 土壤环境的影响
        6.2.2.3 移民人群健康的影响
    6.3 社会效益评价
        6.3.1 项目区社会环境
        6.3.2 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6.3.3 社会综合评价
    6.4 人文效益评价
        6.4.1 生存条件改善
        6.4.2 人文素质提高
        6.4.3 道德修养加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6)节水灌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与农业种植结构关系
    1.1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水灌溉
    1.2 节水灌溉与农业种植结构
2 基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2.1 数学模型
    2.2 模型求解
3 实例分析
4 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影响
    (1) 淮北平原缺水井灌干旱区。
    (2) 淮北平原缺水河灌灌溉旱农区。
    (3) 淮南丘陵缺水灌溉区。
    (4) 江北丘陵缺水灌溉区。
    (5) 皖西山区微缺水灌溉区。
    (6) 沿江圩区微缺水灌溉区。
    (7) 江南丘陵缺水灌溉区。
    (8) 皖南山区微缺水灌溉区。
5 结 语

(7)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旱作节水农业研究背景
    1.2 世界水资源利用状况
    1.3 国外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状况
        1.3.1 以色列模
        1.3.2 美国模式
        1.3.3 澳大利亚模式
        1.3.4 印度模式
        1.3.5 保加利亚模式
        1.3.6 埃及模式
    1.4 国内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状况
        1.4.1 国内旱作区基本情况
        1.4.2 国内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成效
    1.5 河南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历程
        1.5.1 河南干旱历史状况
        1.5.2 河南旱作农业发展历程
    1.6 郑州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状况
        1.6.1 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区划
        1.6.2 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成果
        1.6.3 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主推技术
    1.7 相关概念
        1.7.1 旱作农业
        1.7.2 节水农业
        1.7.3 旱作节水型农业
        1.7.4 工程节水技术
        1.7.5 农艺节水
        1.7.6 保护性耕作
2. 引言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研法
        3.2.3 实证分析法
        3.2.4 归纳分析法
        3.2.5 访谈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外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特点
        4.1.1 大力推进适应性种植,注重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技术同步发展
        4.1.2 重视农艺节水技术的应用,挖掘内在增产潜力
        4.1.3 资本替代劳动力,发展工业型农业经营模式
        4.1.4 节水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迅速
        4.1.5 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节水技术的实施
        4.1.6 建立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注重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4.2 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差距分析
        4.2.1 在旱作节水基础研究领域方面
        4.2.2 在节水农业制度方面
        4.2.3 在先进灌溉技术应用方面
    4.3 郑州地区干旱特点分析
        4.3.1 郑州地区自然地理状况
        4.3.2 郑州地区水资源状况
        4.3.3 郑州地区干旱特点
    4.4 郑州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结构型节水缺乏宏观调控
        4.4.2 对旱作节水农业认识不到位
        4.4.3 循环再生水资源不能有效应用于农田灌溉
        4.4.4 节水技术应用落后
        4.4.5 旱作节水整体集成度低,难以发挥整体节水效益
    4.5 郑州地区旱作农业未来发展策略与建议
        4.5.1 制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注重开发地区结构型农业节水
        4.5.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4.5.3 加快循环再生水的农田安全灌溉技术研究
        4.5.4 提高田间旱作节水技术水平
        4.5.5 发展集成模式,发挥旱作节水农业整体效益
5 结论与讨论
    5.1 国外旱作节水农业对我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启示
        5.1.1 利用自然降水资源,建立符合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节水种植结构
        5.1.2 以效益为中心确立有限水资源开发战略
        5.1.3 加速节水农业的技术创新
        5.1.4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节水农业投融资和管理体制
    5.2 郑州地区应着重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5.2.1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缓解郑州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
        5.2.2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确保郑州地区粮食安全
        5.2.3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促进郑州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2.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5.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8)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进展
        1.2.2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测算分析方法模型的构建及其理论分析
    2.1 测算分析方法模型构建
        2.1.1 省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推算
        2.1.2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推算
    2.2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理论分析
        2.2.1 动态代表性研究
        2.2.2 样点灌区现状水平年与灌溉水平代表年的选择
        2.2.3 典型样点灌区选择
        2.2.4 权重分析与判定
    2.3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过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
        2.3.1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
        2.3.2 净灌溉用水量确定
        2.3.3 特殊情况
第3章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测算分析方法的应用
    3.1 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的影响
        3.1.1 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影响的定性分析
        3.1.2 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影响的定量分析
    3.2 灌区规模的影响
        3.2.1 灌区规模影响的定性分析
        3.2.2 灌区规模影响的定量分析
    3.3 不同灌溉类型的影响
        3.3.1 不同灌溉类型影响的定性分析
        3.3.2 不同灌溉类型影响的定量分析
    3.4 节水灌溉工程的影响
        3.4.1 节水灌溉工程影响的定性分析
        3.4.2 节水灌溉工程影响的定量分析
    3.5 灌溉管理水平的影响
        3.5.1 灌溉管理水平影响的定性分析
        3.5.2 灌溉管理水平影响的定量分析
    3.6 测算分析方法的应用
        3.6.1 研究区概况
        3.6.2 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分析及检验
        3.6.3 样点灌区的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定
        3.6.4 基于样点灌区的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定
    3.7 小结
第4章 不同分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比较分析研究
    4.1 分区原则
    4.2 不同分区的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华北地区
        4.2.2 东北地区
        4.2.3 东南地区
        4.2.4 西北地区
        4.2.5 中部地区
        4.2.6 西南地区
    4.3 不同区域提高系数的措施建议
        4.3.1 华北地区
        4.3.2 东北地区
        4.3.3 东南地区
        4.3.4 西北地区
        4.3.5 中部地区
        4.3.6 西南地区
    4.4 小结
结论
    1、小结
    2、问题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基于R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灌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3.2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1.3.3 暗管排水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RS 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分布监测
    2.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2 信息源的选取
    2.3 数据预处理
        2.3.1 数据的转化和组合
        2.3.2 影像的裁剪
        2.3.3 影像的几何配准
        2.3.4 缨帽变换
    2.4 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分类方案
    2.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2.5.1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方法
        2.5.2 影像的非监督分类
        2.5.3 影像的监督分类
    2.6 分类后处理
    2.7 精度评价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灌溉方式
    3.1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现状
    3.2 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
        3.2.1 滴灌方式简介
        3.2.2 喷灌方式简介
        3.2.3 低压管道灌溉方式简介
        3.2.4 各种节水灌溉方式在黄河三角洲的适应性
    3.3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的设计
        3.3.1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的类型
        3.3.2 灌溉制度
        3.3.3 管网规划布置
        3.3.4 田间灌水系统布置
        3.3.5 水力计算
        3.3.6 水泵扬程计算
        3.3.7 不同盐碱度土壤的灌溉方式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排水方式
    4.1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现状
    4.2 暗管排水改碱技术的基本原理
    4.3 暗管排水系统的设计
        4.3.1 暗管埋深的确定
        4.3.2 暗管间距的确定
        4.3.3 管材的选择
        4.3.4 管径的选择和比降的确定
        4.3.5 滤料和包裹料的组成
        4.3.6 暗管排水系统的布设形式
        4.3.7 不同盐碱度土壤的暗管排水方式
第五章 示范区的灌排系统规划设计
    5.1 示范区概况
    5.2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设计
        5.2.1 灌溉制度
        5.2.2 管网布置方案
        5.2.3 管道水力计算
        5.2.4 设计扬程计算
    5.3 暗管改碱系统设计
        5.3.1 暗管埋深与间距的确定
        5.3.2 管材与滤料设计
        5.3.3 检查井的设计
        5.3.4 暗管改碱系统布设形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概况
    1.2.2 旱地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2.1 农业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及历史回顾
    2.1.1 项目评价的类型
    2.1.2 项目评价的历史回顾
2.2 国外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评价进展
    2.2.1 经济效益评价
    2.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2.3 社会影响评价
2.3 国内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评价进展
    2.3.1 国内旱作农业项目经济评价
    2.3.2 旱作农业项目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4 总结 第三章 河北省旱作节水技术概述
3.1 河北省概况
3.2 河北省的水资源利用现状
3.3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
    3.3.1 节水灌溉技术
    3.3.2 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四章 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方法
4.1 评价指标设置
    4.1.1 指标设置的原则
    4.1.2 河北旱地农业技术评价指标的内容
    4.1.3 指标的含义及指标的数量化模型
4.2 评价方法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统一量纲
    4.2.3 模型的确立
    4.2.4 评价步骤 第五章 旱作农业技术效益加权综合评价
5.1 基础数据采集
5.2 标准化处理
    5.2.1 作物系数调整
    5.2.2 效益指标的量纲(单位)处理
5.3 效益加权综合指数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旱作农业技术效益增长性和稳定性评价
6.1 基础数据采集
6.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6.3 综合指数的计算
6.4 建立时间趋势线性回归模型
6.5 用拟合度 R2代表效益稳定性的合理性分析
6.6 效益增长性和稳定性回归模拟
    6.6.1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6.6.2 玉米秸秆覆盖技术
    6.6.3 小麦免耕技术
    6.6.4 小麦管道灌溉技术
    6.6.5 小麦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6.6.6 玉米免耕技术
6.7 结果与分析
    6.7.1 增长速度比较
    6.7.2 效益稳定性比较 第七章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7.1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7.2 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7.3 小麦免耕技术
7.4 小麦管道灌溉技术
7.5 小麦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7.6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第八章 河北省旱作农业发展技术战略
8.1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选择
    8.1.1 冀西北丘陵山区和坝上高原节水农区
    8.1.2 太行山和燕山山地丘陵区
    8.1.3 平原区(包括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
8.2 河北省旱作农业的发展技术对策
    8.2.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8.2.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8.2.3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高、旱、台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基于喀斯特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初探[D]. 丁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2)
  • [3]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楼豫红.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4]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研究[D]. 谢太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5]宁夏黄河引水灌区灌溉技术及效益分析[D]. 马泽朝.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节水灌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研究[J]. 许一,徐得潜,王莉莉,张萍,朱湖根,邵俊峰. 节水灌溉, 2009(05)
  • [7]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 钱蕾.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8]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郝利芬.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9]基于R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灌排模式研究[D]. 孙秀玲.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10]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曹建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标签:;  ;  ;  ;  ;  

高、干旱、高原地区应大力发展喷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