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欧元汇率走势状况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璇[1](2020)在《汇率制度转换、关键事件与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 ——基于多样本的协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众多汇率决定理论中,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比较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在理论层面,购买力平价具有简单的逻辑和较为直观的表达,虽然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假设较为严格,但随着计量方法的进步,国内外对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从未停止。在实践层面,购买力平价除了参与国际比较项目(ICP)比较两国的GDP以外,在预测金融危机、判断汇率错配以及作为汇率名义锚等方面都能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在理论准备阶段,首先梳理了国际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以及欧元的出现及发展,接着对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的发展作了介绍。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的发展介绍了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和弹性价格货币理论等。国内外对购买力平价的研究结论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国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样本的不同都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因此在第二章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发现针对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研究,鲜少有将样本按照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事件的时间节点来进行划分的。此外,已有的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研究大多选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一定的解释力度,但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与非主权国家货币(比如欧元)的汇率是否依旧具有相同的解释力度尚存疑虑,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导向。实证部分分为全样本协整检验和多样本的协整检验两部分。全样本协整检验是在2002年7月到2018年12月的样本基础上,对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进行了协整检验。多样本协整检验部分,首先对全样本按照关键事件如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全球金融危机等的时间节点进行划分,然后在分别对各个子样本进行协整检验。最后把兑美元和兑欧元的购买力平价在相同区间内作了比较,并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样本进一步作了VECM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点启示与政策建议,并得到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改革及欧元平稳运行后的(2005.8-2018.12)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协整检验成立;(2)非主权国家货币欧元同样适用经典的购买力平价理论;(3)2008年金融危机是影响汇率市场的重要节点事件,长期看不影响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成立;(4)中欧汇率、欧元区HICP、中国CPI依次是冲击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偏离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因此,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对中欧经贸往来有一定指导作用。
周兆平[2](2018)在《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创造的历史机遇背景下,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宏观经济的强力支撑以及市场主体的强烈需求,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7月正式起航,并迅速得以推进,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注意到,自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中间价询价机制改革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急速贬值,汇率波动加剧,人民币国际化亦相对停滞甚至退步。在此背景下,部分研究文献认为,是人民币贬值拖累了人民币国际化。本文试图系统性地探讨汇率因素与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真实影响关系,旨在去伪存真,指导实践,并尝试在当前汇率走势不确定性上升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下探索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在具体研究时,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并借鉴一些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力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汇率对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影响,主要分析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尝试建立国际货币选择(即货币国际化)的理论模型,利用数学建模的分析方法推导汇率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借鉴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及其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将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近似看成是一国投资者如何在不同货币(含本币)资产之间进行配置和选择的研究,构造风险厌恶者的投资效用函数——一个与预期收益正比、风险(方差)成反比的线性表达式,求解既定财富约束下配置本币和外币资产的投资效用最大化。汇率因素作为影响外币资产收益最终折算成本币计量的重要参素,被引入模型。模型推导结果表明,某一货币资产份额与其汇率变动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具体情况受到经济结构中的参数设定、外币与本币资产的收益率变化、外币资产间收益波动的相关程度、以及外汇资产配置情况的综合影响。其次,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先是采用欧元和美元的历史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结果证实一国货币升贬值与该货币在国际投资份额中比例的上升或下降并不存在明确的正(负)相关关系;接着运用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等国际货币197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混同回归、面板回归(固定效应及动态面板)等实证分析方法,并引入现有文献中提及的诸多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检验名义汇率、汇率波动性等汇率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不同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在不含货币惯性因素的情况下,一国货币相对贬值,不利于其作为国际外汇储备份额的提高;汇率波动性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关系不够稳健,其显着性和系数符号容易受到汇率波动性不同度量方式以及控制变量增减的影响。在包含货币惯性因素的情况下,货币惯性对货币国际化起着决定性的、显着的、稳健的正影响;而名义汇率和汇率波动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均不显着、方向亦不明确,容易受到不同时间区间、控制变量增减、不同汇率波动性度量方式的影响,这与理论模型推导的结果相符。再次,转向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在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政策演进和当前状况进行全面归纳梳理的基础上,以渣打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全球化指数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衡量指标,进一步运用2011年8月至2017年12月末的月度时序数据,就人民币即期汇率、境内外汇差、汇率预期等汇率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VAR和S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贬值、境外人民币对美元走势弱于境内、人民币对美元预期贬值均在短期内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负面的冲击,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趋于中性;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估计结果显示: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对美元即期贬值、境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弱于境内、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预期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因此,人民币汇率因素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并非简单明确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其符号与冲击期数的长短有关、亦会受是否处于或偏离均衡状态的影响。最后,本文认为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停滞或倒退的原因不在于汇率走势,而是政策当局为稳定汇率而采取的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经常账户人民币输出,资本及金融账户人民币回流‖旧模式遇到瓶颈,主张转向―产业资本净输出、经常账户净流入、金融资产净流入、离岸资金沉淀‖的新模式,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廉政[3](2018)在《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和欧元为主要储备货币、以汇率自由浮动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各国货币的汇率波动逐渐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性逐渐增强,波动幅度也逐渐变大。汇率的不确定性给各国的企业经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诸多难题。为了探究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给各国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寻找应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方法,本文围绕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效应展开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古典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再到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性如何?各个不同时期的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都包括哪些方面?各个历史时期的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有何差别?本文在第三章中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历史考察部分,依照国际货币体系沿革的内在逻辑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储备货币的形态逐步由黄金过渡到了主权货币,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性也逐步增强。同时,各个历史时期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具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但总起来看,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深化。通过历史考察表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远比以往更加重要,有必要对当前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进行深入的探究。第二,在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究竟有什么影响?其造成影响的机理是怎样的?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和非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是否有差别,即是否有差异性?如果有的话,原因是什么?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是否是对称的,即其对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造成的影响是否相同?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第三章中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进行了理论研究。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分为了“实体效应”和“金融效应”两类,前者包括“贸易效应”和“产出效应”,后者包括“价格效应”、“利率效应”和“估值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各个效应均高于非储备货币,即具有差异性;且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给非储备货币国带来更多的影响,即具有非对称性。对各种效应的影响机理和传导路径的逻辑分析表明,贸易权重和总额、利率、结算货币等因素对贸易效应有重要影响;贸易和资本流动对汇率变动敏感度差异、贸易依存度差异、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产出效应;利率价格传导差异、货币政策独立性、储备货币的结算货币地位、以及汇率制度差异等因素主要影响汇率效应;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等国别因素对利率效应影响较大;而货币地位的差异、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币种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估值效应的显着性、差异性和非对称性。第三,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是否显着?其差异性与非对称性是否显着?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又是什么?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本文在第4章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12各经济变量的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第5章和第6章利用模型的结果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各个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具有显着的贸易效应、产出效应、价格效应、估值效应,利率效应较不显着。同时,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产出效应、价格效应、估值效应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但利率效应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较不显着。在实证检验过程中,还对每一种效应的所有结论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进行了探讨。第四,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以后,世界各国如何从研究结果中找到应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方法?本文在第7章首先总结了前面章节的研究结论,随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有效应对储备货币波动效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拓宽海外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以人民币“入篮”为契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推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个:第一,历史的研究视角。翻阅众多对国际货币体系历史的研究着作,鲜有文献从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角度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进行历史的考察,以补充对不同国际货币体系影响研究的不足,加深对国际货币体系作用的理解。同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种国际货币体系的优势和不足,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研究有一定的贡献。第二,以国际储备货币为对象,研究汇率波动对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同地位国家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证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存在着差异性和非对称性,探究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的非对称性影响及其机理。本文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分为“实体效应”与“金融效应”。其中实体效应包括“贸易效应”和“产出效应”,金融效应包括“价格效应”、“利率效应”和“估值效应”。随后对每种效应的传导机理、差异性和非对称性影响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拓展了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问题的研究空间。第三,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的非对称性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探讨了其背后的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多达12个经济变量的GVAR模型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显着性、差异性和非对称性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大于非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储备货币国的影响小于对非储备货币国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产出效应、价格效应、利率效应和估值效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最后,在对影响各种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黄功哲[4](2017)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来自睿博·中国的案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于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企业接单时无所适从,企业无法判断汇率走势预期,不敢接长周期订单和大额订单,这可能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订单量下滑,进而导致我国整体出口量的大幅下降。其中,长周期出口企业作为出口型企业的一种特定类型,因其出口周期跨度大、结汇周期长、货币兑换种类多等特点,受到人民币汇率影响程度更大。因此,本文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汇率波动对于此类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人民币汇率和长周期出口企业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发展走势作为分析基础,首先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单边波动对长周期出口型企业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震荡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以及人民币对多币种汇率波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提升长周期企业的出口规模和出口利润。其次,本文构建了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方法,利用历史数据定量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并印证和证实了上述理论方面的假设。最后,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长周期出口企业的销售规模和利润,当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时,长周期出口企业的销售规模和利润均会增长,这并不符合传统汇率理论的“J曲线效应”。通过深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认为长周期出口企业的经营策略应当更加灵活,采取合理措施规避汇率风险,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此外,本文还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上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于鸿泽[5](2015)在《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走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次贷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的重创还未愈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撕开欧元区经济创伤,2009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危机一直持续至今。在欧债危机爆发至今的五年多时间里,欧元区国家都深刻体会到欧债危机带来的重创。欧元作为目前仅有的非主权国家货币,其可持续性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作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欧元汇率的强烈波动影响着欧元区国家的金融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各个层面。研究欧债危机后影响欧元汇率的影响因素是判断欧元汇率走势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走势进行分析,结合欧债危机爆发与演进的过程对危机后的欧元汇率走势分四个阶段进行解释。重点对欧债危机后主要从欧元区主要成员国经济增长、欧元区国际收支、欧元区通货膨胀、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以及欧债危机中重大经济政治事件五个方面影响欧元汇率的基本面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外汇市场上欧元兑美元短期供求变化、国际黄金价格变动、国际原油价格变动三个方面对欧债危机后市场行为中影响欧元汇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欧元汇率最大的因素是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美元指数。欧元区经济增长与欧元汇率呈现正相关,美元指数与欧元汇率呈现负相关。通过因素分析进而对欧元汇率远期走势进行展望。从长期来看,欧元汇率虽有下跌趋势,但由于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分析下跌趋势很小,总体欧元汇率趋向于稳定,发生较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很小。从短期来看,欧元汇率在美元指数的压力下将继续下跌,但不会发生大幅度下跌。总结得出,欧元汇率的远期走势长期将保持稳定,有下跌趋势,但不明显,且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短期内欧元汇率将会继续下跌,但不会发生大幅下跌。
苏洁[6](2015)在《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2005年二次汇改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开启第二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此,人民币汇率波动日趋频繁且波动幅度增大。汇率作为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其波动对国内外经济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征,对深化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根据人民币汇率走势对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作了概览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其次,在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为进一步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分别运用SV-N模型、SV-T模型、SV-MN模型、SV-MT模型以及杠杆SV模型对2002年7月1日到2014年4月30日的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元汇率波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汇改前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元汇率收益率具有较大的波动风险和较强的波动持续性。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益率具有较大的波动风险和较强的波动持续性,而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元汇率收益率的波动持续性明显增强,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强,且外汇市场表现出显着的“杠杆效应”特征。此外,通过对五种SV模型拟合效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在拟合汇改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收益率的SV类模型中,SV-MN模型最优,而杠杆SV模型最差。而就汇改前人民币对日元汇率而言,则杠杆SV模型最优,SV-N模型最差。在拟合汇改后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收益率的SV类模型中,杠杆SV模型最优,而SV-N模型最差。最后,文章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发生显着变化的措施。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还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应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专业的外汇管理和风险管理人才。
孙凡[7](2014)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分析 ——基于中欧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相对价格,它的变动会引发国内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因而汇率被视为开放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变量之一。汇率的变动,最直接的效果是导致进出口商品价格发生相对变化,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产生影响。而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引发国内通胀水平的变化,这种影响又将伴随一系列其他经济变量的调整。正是因为汇率的变动对价格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使得汇率传递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但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发达经济体,而国内学者则多以中国对外整体的汇率传递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双边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以中美为主流研究对象。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变迁,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各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此背景下,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对象应该得到拓宽与发展。欧盟在2012年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方贸易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无法避免的摩擦与矛盾。人民币兑欧元汇率的变动能否对双边贸易状况进行有效调节;双方汇率传递程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如何才能使得中国进出口商在双边贸易中获得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以汇率传递效应为起点。因此,对中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汇率传递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汇率传递问题的视角放在中国与欧元区国家,以此展开全文的讨论。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研究中欧汇率传递问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目前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全文框架和内容进行介绍并提出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对汇率传递的概念做出界定,再从市场结构、市场份额、定价方式和汇率变动与汇率制度的角度探讨影响汇率传递的原因。本文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与欧元区国家,因此,第三部分将从中国与欧元区国家贸易发展历程、现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以及汇率走势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要章节,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欧进出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为了探讨汇率传递问题,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中欧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由于并不存在官方双边价格指数,笔者通过单位价值法结合费氏理想指数进行自行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实证分为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和进口价格传递效应两个维度,并分别进行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研究。在短期分析中,进出口价格指数采用不同标价方式分别与汇率建立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显示,以人民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之间并未呈现出Granger因果关系,而以欧元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以及两种货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与汇率则均呈现Granger因果关系,这其中蕴含丰富的经济含义。在面对汇率短期波动时,两国贸易商的不同反应是基于其面对的市场结构的不同,以及两国商品的竞争力和定价方式的不同。长期协整关系则显示,中国对欧元区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系数仅为0.32,而中国对欧元区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系数高达0.95,明显呈现出“不对称性”。第五部分引出全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实证结果分析中欧汇率传递“不对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邱奕奎[8](2014)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主权债务危机下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特点,包括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和人民币有效汇率。首先分析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美元对主要非美货币走强,人民币跟着美元走强而走强,其中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货币跟着升值,人民币有效汇率也跟着升值;其次分析主权债务危机下人民币走强的经济影响;再次研究在主权债务危机下,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退出问题;最后给出本文主要结论。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王元龙[9](2011)在《2009~2011年:全球主要货币汇率趋势评析》文中指出一、美元汇率趋势评析(一)美元汇率走势回顾。2009~2010年,美元汇率呈动荡变化的基本态势。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回暖的迹象,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世界经济走势的变化,以及美国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导向都对美元汇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光远[10](2011)在《欧洲债务危机下欧元汇率走势预测 ——基于神经网络组合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由此点燃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序幕,随后债务问题一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普遍性”的言论一出,市场开始质疑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意大利等南欧地区,认为发现类似希腊的债务问题并非独有,这样,主权债务问题就从个别国家问题演化为“欧洲”问题,从而最终蔓延为“全球”问题。而作为反映欧洲市场经济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经济指标——欧元汇率的波动,更是惹得全球市场人士的关注。本文针对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经济的冲击,运用神经网络组合方法研究分析此次债务危机将如何影响欧元汇率未来的走势和波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欧元汇率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对于欧洲债务危机下汇率研究的现状,并且指出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完全结束,因此其未来不确定性风险也依然存在,另外,关于欧洲债务危机下欧元汇率走势预测的研究相当的少。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与演进,并分析了欧元近几年的走势及欧元区目前所面对的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第三部分对本文所运用的神经网络组合模型进行介绍,并实证验证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优越性。数据采用2002年至2007年的欧元汇率及各基本经济变量的月度数据,实证分析验证包括汇率对两国通货膨胀率和短期金融市场利率的协整分析,ARMA模型的实证分析,神经网络组合模型以及等权组合预测模型、最小方差组合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最后,使用相对误差方法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表现。第四部分是利用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兑美元及欧元兑人民币的走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由于考虑欧洲债务危机对汇率的影响,因此对神经网络组合模型进行一些调整,将债务水平占GDP比例作为一变量加入到模型中,数据选取区间为欧洲债务危机发生期间,即2007年至2010年的汇率及相关经济变量的月度数据。最后,提出相关建议。第五部分对欧元汇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认为欧元的走势在未来的一年里仍然是不稳定,在一定区间内震荡升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的差异化复苏和各国宏观政策取向的分化是影响各国货币间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而且,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也对汇率变动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随着世界经济总体复苏进程的放缓,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将进一步增多,主要货币汇率走势也将更趋复杂。
二、对欧元汇率走势状况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欧元汇率走势状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汇率制度转换、关键事件与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 ——基于多样本的协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框架 |
1.3 创新点 |
2 汇率制度发展、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汇率制度的发展概述 |
2.1.1 国际汇率制度的发展 |
2.1.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 |
2.1.3 欧元的出现及发展 |
2.2 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 |
2.2.1 经典购买力平价理论 |
2.2.2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
2.3 国内外对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对不同对象的研究 |
2.3.2 对不同期限的研究 |
2.3.3 采用不同方法的研究 |
2.3.4 对欧元购买力平价的研究 |
2.3.5 文献述评 |
3 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的全样本实证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模型设定 |
3.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1.3 全样本的选定 |
3.2 全样本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协整检验 |
3.2.1 ADF单位根检验 |
3.2.2 滞后阶数的确定 |
3.2.3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
3.3 全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4 汇率制度转换、关键事件下的多样本实证分析 |
4.1 多样本的划分 |
4.1.1 汇率制度转换分析及选取 |
4.1.2 关键事件的选取 |
4.1.3 样本划分与选定 |
4.2 多样本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协整检验 |
4.2.1 ADF单位根检验 |
4.2.2 滞后阶数确定 |
4.2.3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
4.3 兑欧元与兑美元的比较分析 |
4.4 基于购买力平价成立样本的VECM分析 |
4.5 基于购买力平价成立样本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
5 基于实证结果的建议 |
5.1 遵循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导长期汇率的形成与波动 |
5.1.1 坚持购买力平价对中欧汇率的长期指导 |
5.1.2 遵循欧元的长期运行进而增强购买力平价的指导作用 |
5.2 重视汇率制度转换和关键事件对短期汇率的影响 |
5.2.1 重视汇率制度转换对短期汇率的影响 |
5.2.2 重视关键事件对短期汇率的冲击 |
5.3 推进人民币在欧元区的国际化 |
5.3.1 增强人民币在中欧贸易中的结算力度 |
5.3.2 推进人民币由区域化走向国际化 |
5.4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
5.4.1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5.4.2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制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始数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
1.1.2 研究汇率与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结构安排 |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货币国际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2.1.2 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及收益分析(或利弊分析) |
2.2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 |
2.2.2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 |
2.3 关于汇率与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关于汇率与货币国际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归纳 |
2.3.2 关于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归纳 |
2.3.3 关于汇率与货币国际化及人民币国际化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三章 汇率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理论模型 |
3.1 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 |
3.2 国际货币选择理论:双币种模型 |
3.2.1 基本设定 |
3.2.2 目标函数 |
3.2.3 求解及结论 |
3.3 国际货币选择理论——多币种模型 |
3.3.1 基本设定 |
3.3.2 目标函数 |
3.3.3 求解及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汇率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实证研究 |
4.1 描述性统计检验 |
4.2 计量模型设定 |
4.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2.2 模型的构建 |
4.3 基于混同回归(Pooled regression)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论 |
4.3.1 平衡面板数据:1973-1998 |
4.3.2 平衡面板数据:1999-2016 |
4.3.3 非平衡面板数据:1973-2016 |
4.4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论 |
4.4.1 豪斯曼检验 |
4.4.2 固定效应模型(FE):回归结果分析 |
4.5 基于动态面板(Dynamic Panel)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汇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实证研究 |
5.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
5.1.1 人民币作为交易结算货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5.1.2 人民币作为国际计价货币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5.1.3 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5.1.4 主要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概述 |
5.2 汇率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
5.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基于VAR和 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4 基于VECM模型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模式和推进策略 |
6.1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形成及改进 |
6.2 人民币国际化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6.3 人民币国际化新阶段工作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3)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及其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5 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1 对汇率波动贸易效应的研究 |
2.1.2 对汇率波动产出效应的研究 |
2.1.3 对汇率波动价格效应的研究 |
2.1.4 对汇率波动利率效应的研究 |
2.1.5 对汇率波动估值效应的研究 |
2.2 对当前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历史考察与理论基础 |
3.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历史考察: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
3.1.1 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 |
3.1.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单一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 |
3.1.3 当代多元储备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 |
3.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理论基础 |
3.2.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分类 |
3.2.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
3.2.3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分析 |
3.2.4 影响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实证模型——GVAR模型的构建 |
4.1 GVAR模型的构建方法 |
4.2 模型的数据选择 |
4.2.1 储备货币国的界定和模型数据样本的选取 |
4.2.2 主要经济指标和数据来源 |
4.2.3 GVAR模型其他方面的设定 |
4.3 对模型的检验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弱外生性检验 |
4.3.3 持续性剖面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实体效应:基于GVAR模型的分析 |
5.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
5.1.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贸易效应的非对称性 |
5.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产出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2.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产出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
5.2.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产出效应的非对称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储备货汇率波动的金融效应:基于GVAR模型的分析 |
6.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价格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6.1.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价格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
6.1.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价格效应的非对称性 |
6.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利率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6.2.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利率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
6.2.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利率效应的非对称性 |
6.3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估值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6.3.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估值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
6.3.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估值效应的非对称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有效应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政策建议 |
7.2.1 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拓宽海外市场 |
7.2.2 完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
7.2.3 以人民币“入篮”为契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7.2.4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7.3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来自睿博·中国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结构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人民币汇率与长周期出口企业 |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
2.2 人民币汇率变动路径 |
2.2.1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发展走势 |
2.2.2 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发展走势 |
2.3 长周期出口企业 |
2.3.1 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基本特征 |
2.3.2 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发展现状 |
2.4 睿博·中国:一个典型的长周期出口企业 |
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对企业销售规模的影响 |
3.2 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对企业营收利润的影响 |
3.3 汇率短期震荡对企业销售规模和营收利润的影响 |
3.4 多种货币汇率变动对企业销售规模和营收利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
4.2 实证模型构建及检验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4 协整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宏观政策层面 |
5.3 微观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走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欧债危机演进与欧元汇率波动 |
1.1.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 |
1.3.1 写作思路与框架结构 |
1.3.2 写作方法 |
第2章 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走势 |
2.1 欧债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
2.2 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总体走势 |
2.3 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阶段性走势 |
2.3.1 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6 月欧元汇率走势 |
2.3.2 2010 年 6 月至 2011 年 5 月欧元汇率走势 |
2.3.3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7 月欧元汇率走势 |
2.3.4 2012 年 7 月至今欧元汇率走势 |
第3章 欧债危机后影响欧元汇率的基本面因素分析 |
3.1 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基本面因素 |
3.2 欧盟主要成员国经济增长对欧元汇率影响 |
3.2.1 德国经济增长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2.2 法国经济增长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2.3 意大利经济增长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3 欧元区国际收支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3.1 欧元区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 |
3.3.2 欧元区国家资本账户收支的影响 |
3.4 欧元区通货膨胀指数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4.1 欧债危机后欧元区通货膨胀指数分析 |
3.4.2 欧元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影响 |
3.4.3 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 |
3.5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6 欧债危机后欧元区重大事件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6.1 欧债危机后重大经济事件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3.6.2 政治军事事件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第4章 欧债危机后市场行为中影响欧元汇率的因素分析 |
4.1 市场行为中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因素 |
4.2 外汇市场上欧元兑美元短期供求变化分析 |
4.3 其他相关市场变动对欧元汇率影响 |
4.3.1 黄金市场对欧元汇率影响 |
4.3.2 原油市场对欧元汇率影响 |
第5章 欧元汇率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与远期展望 |
5.1 欧债危机后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因素综合分析 |
5.2 对远期欧元汇率走势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汇率决定及汇率制度相关理论 |
1.2.2 刻画汇率波动特征的模型 |
1.2.3 简单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2章 汇率波动理论分析 |
2.1 波动性的描述性分析 |
2.2 汇率波动的测度理论 |
2.2.1 条件异方差类模型 |
2.2.2 随机波动模型 |
第3章 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分析 |
3.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2 国内背景 |
3.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3.3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
3.3.1 汇改前情况 |
3.3.2 汇改后情况 |
3.3.3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比较 |
3.4 人民币汇率波动原因分析 |
3.4.1 经济的迅速增长 |
3.4.2 国际收支双顺差 |
3.4.3 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
3.4.4 政府的干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选择 |
4.2 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
4.3 数据的统计特征 |
4.4 SV类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4.4.1 汇改前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4.4.2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4.4.3 模型的比较 |
4.4.4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比较 |
第5章 政策建议及应对措施 |
5.1 推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 |
5.2 进一步完善市场定价功能 |
5.3 企业应加强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分析 ——基于中欧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汇率传递效应的理论分析 |
2.1 汇率传递的概念界定 |
2.2 汇率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基于市场结构的视角 |
2.2.2 基于市场份额的视角 |
2.2.3 基于国际定价方式的视角 |
2.2.4 基于汇率波动与汇率制度的视角 |
3. 中国与欧元区经贸关系状况分析 |
3.1 中国与欧元区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 中国对欧元区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
3.3 人民币兑欧元双边汇率走势分析 |
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欧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构建 |
4.2 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4.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4.2.3 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指数的短期影响 |
4.2.4 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指数的长期影响 |
4.3 进口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4.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4.3.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4.3.3 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价格指数的短期影响 |
4.3.4 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价格指数的长期影响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1.1 实证结论 |
5.1.2 中欧之间汇率传递的影响因素 |
5.2 政策建议 |
5.2.0 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
5.2.1 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
5.2.2 培育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表Ⅰ |
附录Ⅱ |
附表Ⅱ |
致谢 |
(8)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 |
二、人民币对美元有效汇率 |
三、人民币汇率指数 |
四、主权债务危机下人民币跟着美元升值的主要影响 |
(9)2009~2011年:全球主要货币汇率趋势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元汇率趋势评析 |
(一) 美元汇率走势回顾。 |
1.第一阶段: |
2.第二阶段: |
3.第三阶段: |
4.第四阶段: |
(二) 影响美元汇率变动的因素。 |
1.第一次升值阶段。 |
2.第一次贬值阶段。 |
(1) 美元避险功能弱化。 |
(2) 量化宽松政策打压美元。 |
(3) 利差因素推动美元下跌。 |
3.第二次升值阶段。 |
(1) 欧洲和日本债务赤字问题。 |
(2) 强烈的加息预期。 |
4.第二次贬值阶段。 |
(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缓解。 |
(2) 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
(3) 财政与贸易双赤字。 |
(4) 选择贬值转嫁调整压力。 |
(三) 2011年美元汇率走势展望。 |
1.美元中长期呈继续走弱的趋势。 |
(1) 美元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
(2) 量化宽松政策压低美元汇率。 |
(3) 美国财政赤字问题难以改观。 |
(4) 欧洲与日本经济复苏吸引资金。 |
(5) 新兴市场国家存在的利差因素。 |
2.美元短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二、欧元汇率趋势评析 |
(一) 欧元汇率走势回顾。 |
(二) 影响欧元汇率变动的因素。 |
1.欧元区经济低速增长的基本态势。 |
2.主权债务危机深度拖累欧洲经济。 |
3.欧元资产利差收窄推动欧元下跌。 |
4.强化金融监管对欧元的影响。 |
(三) 2011年欧元汇率走势展望。 |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前景未卜。 |
(1) 欧元区仍深陷债务危机。 |
(2) 债务危机经济问题政治化。 |
(3) 财政状况能否改善。 |
(4) 日本大地震的不利影响。 |
2.经济结构失衡对欧元向下压力。 |
3.加息及其预期推高欧元汇率。 |
三、日元汇率趋势评析 |
(一) 日元汇率走势回顾。 |
1. 2009年日元汇率走势。 |
2. 2010年日元汇率走势。 |
(二) 影响日元汇率变动的因素。 |
1.日本经济持续缓慢增长。 |
(1) 外需拉动作用逐渐下降。 |
(2) 经济基本面仍显疲弱。 |
2.日元升值的外部因素。 |
(1) 美元走弱促日元升值。 |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 |
(3) 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
3.日本债务稳定支撑日元升值。 |
4.日本央行干预汇市效力有限。 |
5.政治因素加剧日元汇率变化。 |
(三) 2011年日元汇率走势展望。 |
1.加息预期促使日元下行。 |
2.中长期下行趋势或难改变。 |
(1) 地震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 |
(2) 灾后重建将增加债务压力。 |
(3) 国际资金回流使日元短期升值。 |
3.弱日元政策可能成为重要选项。 |
(1) 实施弱日元政策的动因。 |
(2) 弱日元政策对日元走势影响。 |
四、人民币汇率趋势评析 |
(一) 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 |
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
2.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汇率走势。 |
(二) 影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 |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因素。 |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因素。 |
(1) 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
(2) 中国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 |
(3) 中国利差与通胀因素。 |
(三)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1.人民币升值的正面作用。 |
(1) 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2) 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
(3) 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
(4) 有助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造。 |
2.准确把握人民币升值的正面作用。 |
(1) 警惕过分夸大升值抑制通胀的作用。 |
(2) 警惕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常态化。 |
3.人民币加快升值的负面影响。 |
(1) 损害中国的出口和就业。 |
(2) 吸引“热钱”加速流入。 |
(3) 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破灭。 |
(4) 外汇储备与投资收益损失。 |
(四) 2011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展望。 |
(10)欧洲债务危机下欧元汇率走势预测 ——基于神经网络组合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本研究基本思路 |
1.4 本研究基本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1.5.2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2. 欧洲债务危机的演进及欧元走势分析 |
2.1 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与演进 |
2.2 欧元区近年来的状况 |
2.3 欧元汇率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 |
3. 汇率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评述 |
3.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3.1.1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历史发展 |
3.1.2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3.1.3 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
3.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
3.1.5 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 |
3.1.6 BP神经网络理论与算法 |
3.2 组合预测理论 |
4.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人工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选择 |
4.1.1 基本经济模型 |
4.1.2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ARMA模型 |
4.1.3 实证检验 |
4.2 人工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调整及数据说明 |
4.3 欧元兑美元汇率走势实证分析 |
4.3.1 基本经济模型实证分析 |
4.3.2 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 |
4.3.3 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实证分析 |
4.4 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实证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文所用变量的原始数据 |
附录2 本文所用变量的原始数据 |
附录3 本文所用变量的原始数据 |
致谢 |
四、对欧元汇率走势状况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汇率制度转换、关键事件与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 ——基于多样本的协整分析[D]. 邓璇.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2]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周兆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及其应对研究[D]. 廉政.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周期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来自睿博·中国的案例[D]. 黄功哲. 浙江大学, 2017(03)
- [5]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走势影响因素分析[D]. 于鸿泽. 吉林大学, 2015(08)
- [6]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研究[D]. 苏洁. 湖南大学, 2015(03)
- [7]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分析 ——基于中欧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D]. 孙凡.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3)
- [8]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J]. 邱奕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09)
- [9]2009~2011年:全球主要货币汇率趋势评析[J].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王元龙. 经济研究参考, 2011(31)
- [10]欧洲债务危机下欧元汇率走势预测 ——基于神经网络组合方法的研究[D]. 刘光远. 湖北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