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部分省市作文题集

2002年部分省市作文题集

一、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论文文献综述)

曹彦杰[1](2018)在《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范与乡村的关系问题是自清末民初一直延续至今的问题。民国时期出现师范下乡运动,师范为何下乡?师范下乡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言以蔽之,乡村为何成为师范教育本土化的逻辑起点?对此,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师范下乡是乡村义务教育普及所驱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乡村师范运动是国共两党权力争斗的结果。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其均为单一起源论,实际上,乡村师范的诞生是事件社会学考量的结构、局势和行动者等三要素综合作用所致,即:(1)清末以来“模袭外邦”的城市导向的师范教育制度,(2)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教情势,(3)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及共产党等不同社会力量的道路选择与行动。不同的社会力量对师范与乡村关系有不同的考量,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师范教育,即由于知识分子、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等三种主要社会力量主导的乡村师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将其概括为乡村师范教育的三种发生模式:专业—社会模式、民族—国家模式和公平—革命模式。专业—社会模式。随着城市经济及新式教育体系的发展,乡村士绅的离乡使乡村社会出现了权力真空,外国商品的倾销加速了乡村社会的衰败。以陶行知和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创建为乡村培养师资的乡村师范学校进行乡村社会改造,设计了社会本位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和实践,意在将乡村师范生培养成为改造乡村社会的领袖。此称之为“专业—社会模式”的乡村师范教育。民族—国家模式。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确立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施政目标,师范教育成为国家统一的工具,乡村教师也由村落的“社会人”剥离出来变成“国家人”,国家把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化,意图把乡师生培养成为民族国家的建设者,我们将其称为“民族—国家模式”。公平—革命模式。共产党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受封建阶级和官僚主义双重压迫的底层民众的代言人,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创办了“红色乡村师范”,注重招收乡村贫苦儿童成为师范生,意图把乡师生培养成共产主义革命的宣传者。文中将其称之为“公平—革命模式”。论文分析了三种乡村师范教育模式与乡村社会互动的历史图景,试图还原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复杂而多变的历史动因与实践逻辑,以对“师范为何下乡”这一历史问题作出解释,即通过乡村师范挽救乡村社会危机,同时,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经验可以为解决当下乡村教师问题和乡村振兴计划提供重要历史镜鉴。

李志跃[2](2005)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鉴于此,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 教育评价改革是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关键,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息息相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将带动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学生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它决定着学生评价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学生评价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或妨碍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以及贯彻落实情况。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所在。因而,要转变理念,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观,建构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本文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从研究分析中小学生评价的现状与改革面临的问题入手,阐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关系以及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和研究转变学生评价理念,建构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评价体系,并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重点提出了建构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目的就是以此促使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与学生评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而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唐仕伦,晓君,萧珞,马正友,李阳海,曹津源,吴小进,黄琼,黄松海,罗小军,王华斌,王臻[3](2004)在《各地考题精讲》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中考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全国中语会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专题组新一轮编辑来自中考阅卷一线报告工作的开始。我们的初衷是,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把中考阅卷中的有益信息传送到一线教师和初中学生手中;我们的信心是课题组组织的老师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阅卷现场;我们的目标是,将考试与日常教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曹津源[4](2003)在《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文中研究指明

曹津源[5](2002)在《2001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津源[6](2001)在《2001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文中认为

二、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教育史研究的底层视角
        (二)乡村师范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三)多学科思想方法的关照
    二、学术史回顾
        (一)现代化与传统(乡土)化理论研究
        (二)乡村师范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三)乡村师范教育的研究范式
    三、研究意义、目标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意义阐释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框架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一)乡村与乡村教育
        (二)乡村师范教育与兴起
    六、史料来源
        (一)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学术专着
        (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期刊报纸史料
        (三)地方志、日记与回忆录等文史资料
第一章 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生活与乡村重建
    第二节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距离
        一、乡村教育理论流派与乡村师范教育的思想渊源
        二、学校本位的新教育与乡村普及教育的背离
        三、私塾教育在乡村普及教育中现代价值的再认识
        四、新教育的“乡村化”改造
    第三节 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的疏离
        一、乡村教育的师资危机
        二、师范教育的城市化及离农批评
    小结
第二章 乡村师范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发轫于地方师范:以山西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建立
    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本土化:知识分子与乡村师范教育试验
    第一节 师范教育本土化思想的孕育
        一、知识界对师范教育的批评
        二、知识分子对乡村师范的初步设想
        三、乡村师范观念的确立:师范学校乡村分校
    第二节 中国师范教育的乡村转向:晓庄师范
        一、陶行知本土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来源考察
        二、晓庄师范:从乡村师范到乡村改造
        三、晓庄师范模式的传播
    第三节 从乡村建设到乡村师范:邹平乡村师范教育的考察
        一、梁漱溟与乡村师范教育
        二、张宗麟与邹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小结
第四章 民族国家建设:国民政府与乡村师范教育
    第一节 乡村师范教育政策及学制
        一、乡村师范学校的独立及学制建立
        二、关于乡师入学程度及修业年限的讨论
        三、乡师生之待遇政策
        四、乡村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及组织结构
    第二节 乡村师范教师队伍的形成
        一、乡村师范教员教育背景考察
        二、教员检定制度与乡师教员资格的检定
    第三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课程改革
        一、乡村师范课程的设置
        二、乡村师范课程的改进
        三、课程学习与推广事业的论争
    第四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师范生
        一、乡师生的入学背景
        二、乡师生的来源考察
        三、乡师生的教育生活
    小结
第五章 共产主义革命:共产党与乡村师范教育
    第一节 到农村去:知识阶层与农民阶层的思想关联
    第二节 共产党的战略转移与乡村师范战略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
        一、列宁师范学校
        二、鲁迅师范学校
        三、“北大荒的晓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
    小结
结语
    一、三种乡村师范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二、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当代观照
    三、民国乡村师范教育的批判性分析
    四、研究创新、存在的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乡村师范教育大事记
    附录二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学校统计
    附录三 乡村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举要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 学生评价的现状与改革面临的问题
    1.1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1.1.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发展趋势
        1.1.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关系
    1.2 学生评价的现状与改革面临的问题
        1.2.1 评价功能单一: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1.2.2 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1.2.3 评价方法单一: 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的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差异性评价
        1.2.4 教育评价主体“错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1.3 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二章 转变学生评价理念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2.1 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及学生评价改革的目标
        2.1.1 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2.1.2 学生评价改革的目标
    2.2 学生评价的新理念
        2.2.1 学生评价的功能
        2.2.2 学生评价的重心
        2.2.3 学生评价的指标
        2.2.4 学生评价的方法
        2.2.5 学生评价的主体
        2.2.6 学生评价的特征
    2.3 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2.3.1 考试改革的重点
        2.3.2 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2.3.3 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4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4.1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4.2 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2.4.3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2.4.4 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第三章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建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3.1 重视联系实际,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3.2 重视一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
        3.2.1 加强对有效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核
        3.2.2 加强对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元认知)的考核
        3.2.3 提高对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要求
    3.3 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3.4 加强学生学业评价技术的现代化
    3.5 加强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的评价
    3.6 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评价制度,取代单一的成绩考试制度
    3.7 逐步建立评价考试的中介机构,加强评价考试的研究
    3.8 继续深化高考改革,探讨和试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
    3.9 以教学为本,逐步建立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使考试与教学一体化
    3.10 在考试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3.11 在考试中体现人文精神
    3.12 大胆尝试确立“宽松”的标准,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各地考题精讲(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深圳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广东省中考作文题评析]
[山东省济宁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河北省中考作文题评析]
[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江苏省盐城中考作文题评析]
[湖北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湖北鄂州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题评析]
[安徽中考作文题评析]
[陕西中考作文题评析]
    一、试题特点
    二、写作指导
        1、读懂文、题。
        2、审准话题。
        3、个性表述。
[四川中考卷作文题评析]

(4)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命题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
三、给材料作文
四、话题作文

四、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D]. 曹彦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若干思考[D]. 李志跃. 延边大学, 2005(03)
  • [3]各地考题精讲[J]. 唐仕伦,晓君,萧珞,马正友,李阳海,曹津源,吴小进,黄琼,黄松海,罗小军,王华斌,王臻. 现代语文, 2004(09)
  • [4]2002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J]. 曹津源. 现代语文, 2003(01)
  • [5]2001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J]. 曹津源. 现代语文, 2002(02)
  • [6]2001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试题集萃[J]. 曹津源. 应用写作, 2001(12)

标签:;  ;  ;  ;  

2002年部分省市作文题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