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复感冒妇女应如何用药(论文文献综述)
周飘[1](2020)在《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疗效及对血清IL-1,TNF-α水平的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1、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感毒清颗粒组)和对照组(安慰剂组)。其中试验组30例患者,予服用感毒清颗粒3次/天,疗程为5天;对照组30例患者,予服用安慰剂3次/天,疗程为5天。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指标及血清IL-1、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4例,脱落1例。共完成53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显愈率71.43%,对照组显愈率20.2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更为显着;治疗后,试验组主要症状(恶风寒、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痛)及次要症状(咳嗽、咳痰)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这些症状的治疗后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感毒清颗粒在改善恶风寒、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痛、咳嗽、咯痰这些症状方面有良好的作用。(4)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异常变化,无特殊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本次试验研究表明感毒清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中医总体证候、缩短其病程,在改善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中恶风寒、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痛、咳嗽、咳痰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安全性较好。(2)本次试验研究难以对感毒清在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过程中通过降低IL-1、TNF-α发挥抗炎作用而取得疗效这一观点得出肯定的结论,未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来探讨其具体机制。
郭静[2](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着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着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着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王芸生,张保伟[3](2019)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防治气虚感冒》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防治气虚感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桂枝汤组、玉屏风散组、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白开水、桂枝汤、玉屏风散、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煎剂口服治疗,并观察分析各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组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3.33%)、桂枝汤组(63.33%)和玉屏风散组(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组停药后距首次呼吸道感染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3个月内呼吸道感染复发总次数少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组的CD4+、CD8+及其比值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可改善气虚感冒患者症状,对患者免疫力改善优于单用经方桂枝汤或时方玉屏风散。
杨培英[4](2019)在《“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德尔菲法筛选、优化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条目,为构建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提供依据;2.评价“王琦血瘀调体方”对血瘀体质的纠偏作用、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比较服药前后血瘀体质受试者的血流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差异。3.初步探索“王琦血瘀调体方”的见效的服药疗程,对血瘀体质人群有无不良反应。研究方法:1.筛选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条目,建立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候选条目池,拟订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然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的条目构成及其权重。2.采用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60例血瘀体质受试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王琦血瘀调体方”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观察血瘀体质临床表现积分及减分率。研究结果:1.专家学科代表性强,应答积极性较高,权威程度好,协调性一致,将德尔菲法引入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方法中,构建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试验完成率较好,试验组干预后血瘀体质转化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积分减分率为19.88%,各临床表现积分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经“王琦血瘀调体方”及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内不同时点(第0个月、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不同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有所差异。研究结论:1.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显示,经“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三个月后,两组血瘀体质受试者临床表现各症状积分较干预前降低,试验组临床表现总积分在干预过程中明显降低。2.“王琦血瘀调体方”加生活方式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这两种干预方式都对血瘀体质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试验组干预效果显着,对照组干预有效。3.“王琦血瘀调体方”对试验组的血瘀体质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全血粘度1/200、血沉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纠正作用。
吴翠萍[5](2019)在《健脾养胃膏对易感冒人群干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了解实验研究对于感冒易感人群感冒情况和机体健康情况的干预效果及治疗安全性,为健脾养胃膏干预易感冒人群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研究实例。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120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健脾养胃膏+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进行对比,共干预12周,在干预前、干预后12周和干预后1年,对受试者的感冒情况和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人,干预期间17人脱落,最终完成干预的有103人,完成度86.7%。入组1年后随访共99人完成随访,因随访期未到尚未完成随访者4人。受试者中女性占83.4%,青年与中老年比例大致相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为主。1.感冒次数及感冒情况:受试者经过不同的干预后,入组后12周随访,与干预前相比:实验组的感冒次数稍下降(P>0.05),无显着性差异;VAS评分下降(P>0.05),有显着性差异;感冒病程稍缩短(P>0.05),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的感冒次数、VAS评分稍下降(P>0.05),感冒病程较前缩短(P>0.05),均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感冒变动次数、VAS评分下降程度、感冒病程改变均无显着差异(P>0.05)。入组后1年随访,与干预前比较:实验组感冒次数减少(P>0.01)、VAS评分下降(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感冒病程较前缩短,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1自然年感冒次数显着性减少(P>0.01);而感冒VAS评分稍下降(P>0.05),无显着性差异;感冒病程较前缩短(P>0.01),有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实验组感冒次数减少程度较对照组减少程度大(P>0.05);而实验组感冒VAS评分改变与对照组的无显着差异(P>0.05);感胃病程缩短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实验组总体感冒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2.生活质量:对比干预前,干预后12周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P>0.05),有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实验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显着性差异。3.体质相关情况:在受试者中,体质以阳虚质为主,气虚质次之,健脾养胃膏对气虚、阴虚偏颇情况有一定改善(P>0.05),有显着性差异。阳虚、气虚质受试者感冒改善情况符合整体受试者感冒改善情况。4.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在试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未发现明显异常。实验组中出现咽痛、腹胀等不良反应的人数比例占19.2%,大部分为轻度不良反应,经干涉调理后症状可缓解、消失。结论:健脾养胃膏对易感冒人群改善易感冒情况安全有效,感冒次数、感冒严重程度、生活质量、体质偏颇情况有改善情况,可在临床上推广,辨证给予感冒易感者。部分受试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宜提前用开路方调理脾胃。
陈聪[6](2018)在《玉屏风颗粒调理气虚体质(反复感冒)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防治反复感冒及调理气虚体质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229例气虚体质受试者分为试验组174例,对照组55例;试验组给予玉屏风颗粒,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周期1年,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及第12个月观察气虚体质临床表现积分及其减分率、反复感冒次数及停药后首次出现感冒时间。研究结果:试验完成情况良好,基线可比。试验组干预后反复感冒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气虚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积分减分率为49.82%,各临床表现积分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经玉屏风颗粒及安慰剂干预3个疗程停药后首次出现感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首次出现感冒时间相较对照组明显延后。采用玉屏风颗粒干预一年内不同时点(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及第1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虚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结论:玉屏风颗粒可有效减少气虚体质受试者反复感冒次数,对感冒再次发生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并可改善气虚体质。
彭莉[7](2018)在《滋阴安神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CS)多发生于45~55岁,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阶段,此阶段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并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潮热出汗、睡眠障碍、感觉异常、情绪波动等综合症状征。滋阴安神方来源于全国名老中医秦月好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主要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滋肾阴,养五脏,燮理阴阳的功效,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症见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心悸等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系统评估滋阴安神方药理学作用,本研究从整体动物水平,观察滋阴安神方对模型动物更年期综合征病理状态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干预作用,以期为滋阴安神方的临床应用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1滋阴安神方对实验性更年期模型大鼠各指标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滋阴安神方对实验性更年期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摘除卵巢的方法建立更年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更年期模型组、滋阴安神方高、中、低剂量组、戊酸雌二醇0.00009g/kg组、更年安片0.48g/kg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2只。连续灌胃给药30天,检测大鼠自主活动及高架十字迷宫活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含量,光镜下测量大鼠子宫内膜厚度,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大鼠前额叶皮层及海马内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FSH显着升高(P<0.01),E2、P显着降低(P<0.05),子宫脏体系数、子宫内膜厚度显着下降(P<0.01);自主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放臂区的次数比例和在开放臂区停留时间比例明显减少(P<0.05);前额叶皮层及海马区DA、5-HIAA、5-HT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安神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浆中E2水平、子宫脏体系数及子宫内膜厚度都有一定程度升高,且滋阴安神方高、中剂量能降低血浆FSH水平;行为学方面,滋阴安神方高、中剂量可一定程度提高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滋阴安神方高、中、低剂量均能显着提高大鼠进入开放臂区的次数比例和在开放臂区停留的时间比例(P<0.01,P<0.05);从神经递质水平来看,滋阴安神方高、中、低剂量可显着升高前额叶皮层5-HIAA及5-HT水平(P<0.01,P<0.05);同时滋阴安神方高、中剂量可显着升高海马区5-HIAA及5-HT水平(P<0.01)。结论滋阴安神方可降低更年期大鼠血浆FSH水平,提高E2水平,增加子宫脏体系数及子宫内膜厚度,并通过升高脑内5-HIAA及5-HT水平改善抑郁状态及焦虑症状。2滋阴安神方对正常大小鼠的镇静催眠、抗抑郁及止汗作用目的观察滋阴安神方对正常小鼠行为学及正常大鼠发汗模型的影响。方法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滋阴安神方方高、中、低剂量组和地西泮0.001g/kg组,每组12只。灌胃给药7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03g/kg),记录翻正反射消失的小鼠数及入睡潜伏期。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滋阴安神方高、中、低剂量组和百忧解0.03g/kg组,每组12只。灌胃给药7天,进行悬尾实验,记录小鼠后4min的累计不动时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毛果芸香碱对照组、滋阴安神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灌胃给药7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0.00035g/kg),和田-高垣氏试液涂色法检测大鼠足掌发汗情况。结果滋阴安神方高剂量及地西泮可显着提高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小鼠的入睡率(P<0.05,P<0.01);滋阴安神方低剂量及百忧解可显着缩短悬尾试验小鼠累计不动时间(P<0.05,P<0.01);同时滋阴安神方高、中剂量可减少毛果芸香碱诱导大鼠发汗模型的汗点数(P<0.05)。结论滋阴安神方具有一定的催眠、抗抑郁及止汗作用。3滋阴安神方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滋阴安神方对女性更年期症状及肾阴虚症状的影响。方法结合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筛选30例患者入组,治疗给予滋阴安神方原方汤剂,4周为一个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月末、治疗3月末的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及肾阴虚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末及治疗3月末,其Kupperman指数及肾阴虚症状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同时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及不良反应。结论滋阴安神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着、安全性高。4小结滋阴安神方具有改善实验性更年期大鼠及正常大小鼠更年期综合征状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血清激素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紊乱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抑郁状态及焦虑症状,并有镇静催眠及止汗的作用;同时临床使用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为滋阴安神方进一步开发新药奠定了基础,其深入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梁嘉恩[8](2018)在《易感冒人群四季干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易感冒人群进行四季调养中医药综合干预,分别采用不同的固定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方案,对感冒易感人群进行干预。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观察目标方案对于目标人群感冒发生情况及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及方案安全性。方法:研究采用无对照治疗自身前后比较的病例系列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纳入研究。招募受试者137例,采用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方案干预组,每个季节中固定时间内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案进行干预,连续干预4个季节,满1年。在干预前、干预中每个季节末共5个时间点,对受试者感冒的情况及健康状态进行评价,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7人,其中124人完成研究,脱落率为9.49%,完成度好。受试者以中老年为主,女性人数较多,文化程度较高。1.感冒次数及感冒情况:受试者经过1自然年的四季干预后,1自然年中感冒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冒严重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自然年中感冒最长天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感冒情况较干预前改善。表明四季干预能降低易感冒人群的感冒次数,改善其感冒情况。2.健康程度:四季干预能降低舒张压,提高体重,干预前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的健康程度、体温、收缩压、心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四季干预对于易感冒人群的健康程度、体温、收缩压、心率的影响不明显。3.体质相关情况:在受试者中,气虚质和阳虚质两类占较大的比例(70.16%),四季干预对气虚、阳虚的偏颇有一定调理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过去1年中感冒发生次数方面,气阳虚组下降情况优于非气阳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冒情况的严重程度方面,气阳虚和非气阳虚人群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四季干预对于易感冒人群的实验室指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四季干预对于易感冒人群的实验室指标无影响,但会引起一些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大部分较轻。结论:四季干预对于易感冒人群改善易感冒情况安全有效,通过四季干预,易感冒人群的感冒次数减少,感冒的严重程度减轻,气虚、阳虚质者效果更为显着,并且对气虚、阳虚的偏颇还有一定调理作用。表明四季干预对于减少易感冒人群的易感冒次数、减轻易感冒人群感冒的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证明四季调养中医药综合干预,能改善易感冒状态,是一套适宜推广的、实用性强的中医方法。
邓福霞(Tang Fuk Ha)[9](2018)在《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学术思想与治疗不孕症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刘敏如教授是我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至今六十余年,学术见解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本论文旨在:一、全面和深入整理研究刘敏如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症精华。二、在全面了解刘敏如教授的学术思想的前提及基础下,分析刘敏如教授从2007年至2016年治疗不孕症的门诊病历,研究刘老临床治疗不孕症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因此,本研究对继承及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富有价值与意义,把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宝贵的经验薪火相传,有益于学术的传承、发展及升华。方法:一、通过对刘敏如教授着作、医案、论文、科研成果、编审的教材、教案、以及以往带教的研究生的论文等,结合跟师随诊,整理研究刘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症精华。二、收集刘敏如教授2007年-2016年在东华医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专科门诊治疗不孕症时所使用的处方,运用SPSS 2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刘敏如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用药规律,并研究其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特色。结果:一、刘敏如教授系统地进行中医理论整理,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为建构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作出巨大贡献,包括:发展中医学生殖理论,首先提出“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作“补肾中药对女性生殖轴影响”的系列研究,从不同侧面基本证实了补肾中药复方对调节“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确实有效,确立“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学术观;补遗月经周期调节的中医观,从实验验证了月经周期气血变化呈月节律、月波动的现像,提出“月亏勿泻”、“月满勿补”的中医调经治疗原则;提出崩漏、痛经病机新论;提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观,建议确立一个中医病名为“胞宫脂膜瘀阻诸症”,以体现病证关系和内在病机联系,以利研究;生理带下的机理充实;泌乳与肾的生理关系的新识;产后“多虚多瘀”的科学验证与新药研究;归纳受孕条件中医观;建立与发展新病种,如“女阴白色病变”、“盆腔疼痛症”、“盆腔瘀血综合征”、“经断前后诸证”、“骨虚症”、“天癸早竭”等。临床治疗上富有特色:衷中参西,承前纳新;药物为主,身心并调;三因制宜,灵活化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重视一般,研究疑难;药食同源,防治同步。治疗月经疾病,择期论治;对治疗症瘕、多囊卵巢综合征、血证、妇科痛症、带证、妇科热症、妇科的厥证、痉证及绝经前后诸症丰有经验及独特心得,屡获良效。二、本研究共收集了刘敏如教授在2007年至2016年之间,在香港东华三院东华医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中医专科门诊治疗不孕症的患者共158例,共统计158张处方,使用中药167味,共计2519药次,平均每张处方用药15.08味。从药物使用的频率分析,使用频次和频率较高的前11味中药分别是:山茱萸、白芍、山药、枸杞子、熟地、菟丝子、川牛膝、当归、淫羊藿、鹿角胶、龟板胶。从药物药性归纳统计显示,使用药物以性平的最多(占31.15%)。从药物归经统计显示,使用药物以归属肝经(占30.2%)及肾经(占20.8%)的最多。从药物种类统计结果显示,使用药物以补益药最多(占53.9%),其后依次为活血化瘀药(10.9%),清热药(10.5%)。而补益药当中,补阳药、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分布比较平均。聚类结果显示,刘敏如教授治疗不孕症的核心药物是: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熟地、菟丝子、川牛膝、淫羊藿、鹿角胶、龟板胶,以上都是补肝肾的药物;2类白芍和3类的当归、川芎,养血活血;4类的枳壳、柴胡理气行气;5类的车前子和6类的茯苓、白术、炙甘草,利水祛湿健脾;其后药物多为随证加减药物,如牡丹皮清热凉血,黄芪补气。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因子1由左归丸的药物组成,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说明刘敏如教授治疗重视补肾。因子2由补血活血之品组成,说明血气的充足对治疗不孕症也很重要,“精生血,血化精”,气血和阴精是相互转化的。因子3茯苓具利水渗湿之功,牡丹皮具清热活血活血之效,能祛除湿浊阻滞或瘀热阻滞,又能使补而不滞,又体现刘老治病时“气血贵在流通”的思想。因子4炙甘草、白术、茯苓,为健脾药物。因子5枳壳、柴胡,为疏肝、理气、行气药。因子5黄芪补气,白芍养血,体现刘敏如教授治疗不孕症气血双补、气血同调。因子7淫羊藿性温,温肾壮阳,车前子性寒,利水渗湿,又为种子类药物,两者寒温并用,有利通调,具促排卵之功。从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发掘方面,发现刘敏如教授有以下经验药对:山茱萸+淫羊藿,山茱萸滋肾阴,淫羊藿补肾阳,共同使用具调整肾阴肾阳之功,助排卵期之阴阳转化,有促排卵的功效;健脾祛湿,常用茯苓+白术;枳壳+益母草,枳壳行气,益母草活血,气血并调,有助气血的运行,常用于气滞血瘀证或症瘕一类的疾病;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枸杞子补肾阳、益精血﹐五味子补肾固涩,皆为种子,取“以子补子”之义,治疗不孕症;川牛膝+桔梗,共同配用,一上一下,使气血通调达利;牡丹皮+黄柏,除肾热,治相火;山茱萸+麦冬+熟地滋肾阴;橘核+荔枝核+山楂+枳壳行气散结,临床常用于治症瘕一类疾病。结论:刘敏如教授具有鲜明的学术观点,在她提出的“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观点下,认为很多妇科病,包括不孕症,是由于此生殖轴失调引起,因此临床治疗妇科病,刘敏如教授尤重视补肾,以营脑髓资天癸、养精血、调冲任。对于不孕症,其治疗特色为:衷中参西,审因为先;补肾填精,左归丸为主;精血同源,肝肾同治,佐以养肝补血;病证结合,随证化裁;顺应月经,择期论治;用药平和,重视气血的流通;又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身心同调。治疗具有特色,颇有良效,值得借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2016)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应掌握哪些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国家层面上来看,近年来一直努力振兴中医药,例如国家主席习近平近两年就多次发表相关的讲话。然而,临床上,相比于西医药,缺乏规范是中医药的一个主要不足,即便是中成药的使用也存在这种问题,这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无异于是定时炸弹。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当然,除此之外,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二、反复感冒妇女应如何用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复感冒妇女应如何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1)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疗效及对血清IL-1,TNF-α水平的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西医对普通感冒的认识及防治现状 |
1.1 普通感冒的定义 |
1.2 普通感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普通感冒的病因 |
1.2.2 普通感冒的发病机制 |
1.3 普通感冒西医防治进展 |
1.3.1 普通感冒的治疗 |
1.3.2 普通感冒的预防 |
1.4 当前存在的普通感冒不合理用药问题 |
2.中医对普通感冒的认识及防治现状 |
2.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中医治疗原则 |
2.3 当前文献报道中防治气虚感冒的中医思路 |
2.3.1 健脾补肺 |
2.3.2 和解少阳 |
2.3.3 补肾益气 |
3.体虚感冒类中成药的市场需求及研发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病例纳入标准 |
1.2.3 病例排除标准 |
1.2.4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药物 |
2.3 服药方法及疗程 |
2.4 试验指标 |
2.4.1 疗效观察指标 |
2.4.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4.3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伦理要求 |
3.研究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3.2.1 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3.3.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3.4.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1水平比较 |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TNF-α水平比较 |
3.5 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理论及研究依据 |
1.1 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中医组方理论依据 |
1.2 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药理研究依据 |
1.2.1 感毒清组成药物的药理研究 |
1.2.2 感毒清前期的药理研究 |
1.3 感毒清组成药物的毒理研究 |
2.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依据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3.2 炎症指标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病例报告表 |
附件2:知情同意书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背景 |
2.目的 |
3.资料与方法 |
3.1.文献检索策略 |
3.2.文献纳入标准 |
3.2.1.研究类型 |
3.2.2.研究对象 |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
3.2.4.结局指标 |
3.3.文献排除标准 |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
3.6.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4.2.1.患者特征 |
4.2.2.干预措施 |
4.2.3.疗程及随访 |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4.4.1 中药vs.安慰剂 |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
4.4.5 中药vs.抗菌药 |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
4.5 发表偏倚 |
5.讨论 |
5.1 疗效和安全性 |
5.2 方法学质量 |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6.结论 |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中止标准 |
2.研究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样本量的选择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
3.治疗方法 |
3.1 观察药物 |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1.1 主要结局指标 |
4.1.2 次要结局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
4.4 观察时间点 |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
5.1 症状评分 |
5.2 疗效评定 |
5.2.1 中医症状积分 |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3 安全性评价 |
6.伦理考量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一般情况 |
8.3 疗效性分析 |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4 安全性分析 |
8.5 合并用药情况 |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
9.讨论 |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
9.2.1 组方分析 |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
10.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
1.2 中药靶点筛选 |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防治气虚感冒(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 |
1.2.2 中医诊断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6.1 对照组 |
1.6.2 桂枝汤组 |
1.6.3 玉屏风散组 |
1.6.4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组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气虚感冒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各组气虚感冒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各组气虚感冒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水平比较 |
2.4 各组气虚感冒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血瘀体质研究进展 |
1.理论研究 |
1.1 血瘀体质的定义及形成因素 |
1.2 血瘀体质的特点 |
1.3 血瘀体质的兼夹情况 |
2.临床研究 |
2.1 血瘀体质与血瘀证的关系 |
2.2 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
2.3 血瘀体质的调治 |
3.基础实验研究 |
4.文献研究 |
4.1 文献来源与管理 |
4.2 文献搜索结果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瘀体质调理方研究进展 |
1.历代着名的活血化瘀方 |
2.“王琦血瘀调体方”的组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基于德尔菲法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构建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选择咨询专家 |
1.2 研究方法 |
1.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
1.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
1.2.3 评分标准 |
1.2.4 评价指标 |
2.统计与结果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2.2 专家积极程度 |
2.3 专家权威程度 |
2.4 专家协调程度 |
2.5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
2.5.1 预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
2.5.2 第一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
2.5.3 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
3.数据验证 |
3.1 体质量表数据 |
3.2 体质量表数据纳入标准 |
3.3 体质量表数据排除标准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统计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王琦血瘀调体方”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2.1 病例来源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中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受试者分组 |
2.2 干预方案 |
2.2.1 药物干预 |
2.2.2 生活方式干预 |
2.3 观察指标及检验方法 |
2.3.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3.2 血瘀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指标 |
2.3.3 检测方法 |
2.4 疗效指标 |
2.4.1 主要疗效指标 |
2.4.2 次要疗效指标 |
2.5 效果评价标准 |
2.6 资料收集 |
2.6.1 常规信息收集 |
2.6.2 签署知情同意书 |
2.6.3 质量控制 |
2.6.4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
2.7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2.1 干预前后血瘀体质判定条目总积分减分率与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减分率比较 |
3.2.2 干预前后试验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得分减分率比较 |
3.2.3 干预前后对照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得分减分率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不同时点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情况 |
3.4 试验组干预各时间点血瘀体质血瘀体质各项临床表现变化情况 |
3.5 次要疗效指标 |
3.5.1 实验检查指标 |
3.6 个案分析 |
3.6.1 干预前后舌下静脉曲张对比图 |
3.6.2 药物干预前后血瘀体质面部对比图 |
3.6.3 特殊案例情况说明 |
3.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3.7.1 安全性分析 |
3.8 小结 |
4.讨论 |
4.1 体质的趋同性和可调性 |
4.2 血瘀体质的形成因素及辨识要点 |
4.3 血瘀体质调体思路分析——“王琦血瘀调体方” |
4.4 关于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方法 |
4.5 关于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及判定标准 |
4.6 关于血瘀体质服用疗程 |
4.7 临床试验研究质量控制 |
4.8 关于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
4.9 关于血瘀体质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 |
4.9.1 血瘀体质与血流变的关系 |
4.9.2 血瘀体质与血沉的关系 |
4.9.3 血瘀体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
5.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意义 |
5.4 研究不足 |
5.5 今后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2009 版)》 |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
附录3 第一轮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附录4 第二轮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附录5 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 |
附录6 血瘀体质生活方式指导保健方案 |
附录7 人群观察表 |
附录8 “王琦血瘀调体方”调理血瘀体质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
附录9 病例记录表 |
(5)健脾养胃膏对易感冒人群干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易感冒的文献综述研究 |
1.1 感冒流行病学 |
1.2 西医感冒病因 |
1.3 体虚易感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1 虚人感冒中医历代病因病机 |
1.3.2 虚人感冒的历代治疗研究 |
1.3.3 易感冒人群体质研究 |
1.3.4 易感冒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干预治疗研究 |
1.3.5 易感冒人群的膏方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受试者 |
2.2.1 判定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干预措施 |
2.3.1 主要干预措施 |
2.3.2 关于合并干预措施的规定 |
2.3.3 于对照组完成随访后的处理说明 |
2.3.4 评价指标与评价时点 |
2.3.5 研究流程 |
2.3.6 样本量 |
2.3.7 随机方案 |
2.3.8 统计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受试者筛选纳入研究情况 |
2.4.2 基线情况 |
2.4.3 干预前感冒情况 |
2.4.4 主要评价指标 |
2.4.5 次要评价指标 |
2.4.6 体质相关分析 |
2.4.7 安全性指标 |
2.5 讨论 |
2.5.1 关于结果的讨论 |
2.5.2 研究局限性与改进方法 |
2.5.3 可推广性与创新性 |
2.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感冒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录2:健康调查简表 |
附录3:中医体质量表 |
附录4:感冒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录5:疗效观察报告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玉屏风颗粒调理气虚体质(反复感冒)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 |
1 理论研究 |
1.1 气虚体质的形成 |
1.2 气虚体质特点 |
1.3 气虚体质兼夹情况 |
2 临床研究 |
2.1 气虚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
2.2 气虚体质与感冒的关系 |
2.3 气虚体质与气虚证的关系 |
2.4 气虚体质的调治 |
3 基础实验研究 |
4 文献分析 |
4.1 文献来源及管理 |
4.2 文献检索结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玉屏风散研究进展 |
1 源流及古代应用 |
2 方义分析 |
3 药理研究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3.2 抗氧化作用 |
3.3 抗感染作用 |
3.4 抗过敏作用 |
4 制剂研究 |
5 现代临床使用情况 |
5.1 呼吸系统疾病 |
5.2 免疫系统疾病 |
5.3 泌尿系统疾病 |
5.4 其他疾病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受试者分组 |
2.2 干预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3 次要疗效指标 |
3.4 干预后不同时点气虚质临床表现情况 |
3.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4 小结 |
讨论 |
1 关于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方法 |
2 关于气虚体质疗效评价量表及判定标准 |
3 关于玉屏风颗粒服用疗程 |
4 关于临床试验研究质量控制 |
5 关于气虚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
结语 |
1 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本研究意义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 今后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7)滋阴安神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 更年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 滋阴安神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
1 对实验性更年期模型大鼠各指标的干预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2 对小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3 对小鼠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4 对毛果芸香碱诱导大鼠发汗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第二部分: 滋阴安神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滋阴安神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 |
(8)易感冒人群四季干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易感冒的研究概况 |
1.1.1 感冒易感人群的定义 |
1.1.2 易感冒状态的临床表现 |
1.1.3 易感冒状态的形成原因 |
1.1.4 易感冒相关的干预研究 |
1.1.5 历代医家对易感冒状态的相关描述 |
1.2 四季调养的重要意义及研究 |
1.2.1 四季调养的意义 |
1.2.2 四季调养技术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2 方法 |
2.2.1 试验总体设计 |
2.2.2 受试者 |
2.2.3 干预措施 |
2.2.4 评价指标与评价时点 |
2.2.5 样本量计算 |
2.2.6 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形成 |
2.2.7 统计学方法 |
2.2.8 伦理学要求 |
2.2.9 研究注册及方案获取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试者筛选纳入研究情况 |
2.3.2 一般信息 |
2.3.3 主要评价指标 |
2.3.4 次要评价指标 |
2.3.5 体质相关分析 |
2.3.6 安全性指标 |
2.4 讨论 |
2.4.1 纳入研究的易感冒人群特点 |
2.4.2 四季干预的疗效分析 |
2.4.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2.4.4 可推广性与创新性 |
2.4.5 展望 |
2.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学术思想与治疗不孕症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刘敏如教授学术思想 |
1.1 刘敏如教授学术源流 |
1.1.1 刘敏如教授学术渊源 |
1.1.2 传承情况 |
1.2 刘敏如教授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
1.2.1 发展中医学生殖理论,首先提出“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
1.2.2 “补肾中药对女性生殖轴影响”的系列研究,确立“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学术观 |
1.2.3 充实妇科生理病理的中医观 |
1.2.4 疑难病病机与治疗新论 |
1.2.5 新病种的建立与发展 |
1.3 刘敏如教授的临床治疗特色 |
1.3.1 衷中参西,承前纳新 |
1.3.2 药物为主,身心并调 |
1.3.3 三因制宜,灵活化裁 |
1.3.4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1.3.5 重视一般,研究疑难 |
1.3.6 药食同源,防治同步 |
1.4 刘敏如教授的临证经验精华 |
1.4.1 月经疾病,择期论治 |
1.4.2 症瘕论治心得 |
1.4.3 多囊卵巢综合征论治心得 |
1.4.4 血证论治心得 |
1.4.5 妇科痛证论治心得 |
1.4.6 带证论治心得 |
1.4.7 妇科热证论治心得 |
1.4.8 妇科厥证、痉证论治心得 |
1.4.9 绝经前后诸证论治心得 |
第二章 刘敏如教授治疗不孕症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选择 |
2.1.3 中药标准化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统计分析结果 |
2.2.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
2.2.2 药物药性统计结果 |
2.2.3 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
2.2.4 药物种类统计结果 |
2.2.5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2.2.6 药物因子分析结果 |
2.2.7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衷中参西,审因为先 |
2.3.2 补肾填精,左归丸为主 |
2.3.3 病证结合,随证化裁 |
2.3.4 顺应月经,择期论治 |
2.3.5 精血同源,肝肾同治 |
2.3.6 用药平和,通调气血 |
2.3.7 药物为主,身心并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10)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应掌握哪些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
1. 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
1. 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1. 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
1.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
1. 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
2. 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
2.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
2.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颗粒、胶囊、片)。 |
3.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例如西黄丸(胶囊)、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 |
3. 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例如十滴水。 |
3. 解表温里剂适用于外有表证而里有寒象之证。临床兼见表寒与里寒的症状。小青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五积散。 |
3.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
4.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 |
4. 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证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证。症见遗精滑泄或尿频遗精等。例如缩泉丸(胶囊)、金锁固金丸。 |
5. 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证。症见月经过多、漏下不止或带下量多不止等。例如千金止带丸。 |
5. 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不化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证。症见小便混浊、淋漓涩痛,或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豆腐渣状,气味酸臭、舌苔厚腻、脉滑等。例如血脂康胶囊、白带丸。 |
6. 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湿痹阻经络证。症见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等。例如独活寄生丸。 |
四、反复感冒妇女应如何用药(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疗效及对血清IL-1,TNF-α水平的影响的临床研究[D]. 周飘.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2]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3]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防治气虚感冒[J]. 王芸生,张保伟. 中医学报, 2019(06)
- [4]“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D]. 杨培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健脾养胃膏对易感冒人群干预临床研究[D]. 吴翠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玉屏风颗粒调理气虚体质(反复感冒)临床研究[D]. 陈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7]滋阴安神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观察[D]. 彭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易感冒人群四季干预临床研究[D]. 梁嘉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学术思想与治疗不孕症的经验研究[D]. 邓福霞(Tang Fuk H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应掌握哪些原则[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