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败决策,甩出失误合伙人(论文文献综述)
吕铮[1](2020)在《纵横四海》文中研究说明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已经四十岁了。都说四十岁是道坎儿,该人生不惑,但我迎来的却是四六不靠的中年危机。自己的警察生涯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往前似乎踮着脚就能瞄到终点,但回望却充满了遗憾和不安。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他们,那几个老警察。
王灏[2](2017)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研究 ——以浑水做空辉山乳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前后,国际空头机构浑水、香橼等公司做空东方纸业、绿诺科技等境外上市中国概念股,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沉寂数年之后,2016年底浑水高调做空辉山乳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在爆出一系列丑闻及创下港交所史上最大单日跌幅之后,辉山乳业因涉嫌舞弊被勒令停牌。而在此前连续多年,辉山乳业审计师都对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本文以浑水做空辉山乳业案例分析的形式研究审计失败,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浑水等做空机构能够发现审计师未能发现的财务舞弊;想要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可以从本案例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本文首先对现有审计失败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建立本文的理论基础。接下来通过分析我国证监会20012017年对注册会计师处罚公告,从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和审计师过错两个维度讨论审计失败的规律和共性。在此基础上,对浑水做空辉山乳业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辉山乳业舞弊手法及浑水分析方法,从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审计失败的可能原因,并对比了浑水与审计师发现财务舞弊的动机。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尹妙群[3](2016)在《角色与冲突—当代建筑师职业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运动的背景下,建筑师已经成为了当代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职业团体。在社会变迁过程当中,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遭遇到了不同的困境,但建筑师群体所遭遇到的困境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更具有典型性。全球化的作用使得中国建筑的民族性特征与非民族性特征本身就存在着冲突,建筑师在两种特征之间处于徘徊与犹豫的状态。除去群体自身的问题外,建筑师遭遇了职业自主权力式微的困境,国家的过分干预超出了国家监督的权力范围,使得建筑师在互动场域中弱化了知识语境下的专业优势,并逐步丧失对建筑设计的职业决策权力。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所面临的以职业自主权丧失为核心的职业困境影响着建筑师群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方式。为了厘清建筑师群体面临的困境以及所处冲突场域的结构关系,需要进一步挖掘建筑师群体所面临的职业困境的缘由,寻求予以解决职业困境的方法。本文在结合了文献研究法、个案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职业、角色以及冲突的社会学视角对建筑师群体以及面临的职业困境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四个发现: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的发展受到了近代西方建筑文化意识侵入的影响。在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建筑匠工开始转型为具有现代职业特征的建筑师。相比较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匠工,西方的建筑师率先完成了建筑师行业的建立,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西方建筑师的职业权力与职业内容。中国传统的建筑匠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直至唐朝才开始逐渐摆脱了原有的“百工”职业身份。除去职业身份的变化外,中西方建筑师在早期开始的分化的道路上各自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进程后,又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了群体发展的趋同。本文以社会学视角介入研究时发现建筑师的职业重心正在从关心建筑转移到关心城市空间中的人,建筑师正在认知社会学的理论,同时也在被社会学的理论所影响。建筑师职业身份的变化虽然带来了社会地位的变化,但是没有改变建筑师需要依附于权力的社会结构关系,而是继续着遵从于权力而不是服务权力的职业模式,职业权力的反抗与行政权力的反制使得建筑师群体与权力精英之间频现冲突。在现代民主化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的职业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本应存在的制度性隔阂并没有很好的建立,现有的行业制度也只是单向的管理建筑师群体,没有对建筑师的职业权力进行一个很好地保护。建筑是是民族化与国家化的符号,对于当代建筑师群体的关注也是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关注,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关心,国家权力应该给予建筑师更多的权力空间。在国家权力过分的干预下,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与西方建筑师相比缺乏主体意识的正确表达。建筑师群体的发展与个体的成长需要依托于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中国新型城镇化运动为中国建筑师群体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性红利。但是建筑师群体也显性化的表现出了周期性的特征。在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建筑师普遍遭遇到了权力精英通过权力将个人意识投射于公共建筑的设计之上的问题,建筑师的决策权遭遇了行政权力的替代。职业的不独立使得建筑师群内部出现了消极的群体发展导向。建筑师在面临国家的过分干预时已经开始出现部分的反抗,却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当建筑师群体在面临冲突与矛盾一定的程度时,便以大量的建筑师快速分流的方式进行群体性的应对。虽然建筑师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遭遇了群体性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城市形象的更新起到了至关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空间区域内部居民行为方式与个体意识的转型。建筑师的设计过程是知识生产与创意的植入,是新型生产方式的代表,构建中国建筑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建筑师也是在对城市这一有机体进行综合性的空间设计。城市的更新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变化,也是城市肌理的创新、传统市民关系的重构以及新型城市美学的定义,建筑师设计的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不同的建筑作品将城市的文化与集体的记忆予以保留,而不同的时代也能够通过建筑作品进行集体记忆的转换。
陈冬莹[4](2016)在《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供销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着服务“三农”和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任务。哈尔滨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其“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作为服务“三农”的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伴随着哈尔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资市场结构的变化,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原有的组织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竞争需要,因此,做好组织创新成为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亟待解决和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组织创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其次,介绍和分析了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回顾、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现状、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网络组织理论及经验分析,其中包括供销社网络组织体系的分析框架、国外典型网络组织形式分析、国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国内供销合作组织创新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对策,其中包括内部组织模式创新和外部组织模式创新。
邓超[5](2016)在《2015-2016年CBA总决赛四川队获胜因素综合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视频法、数据统计法对2015-2016赛季CBA总决赛四川队与辽宁队5场比赛的技战术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四川队的团队和团队管理、竞赛组织方法、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两队的比赛作风进行探讨,探究了四川队最终获得总决赛冠军的原因。结果表明,四川队队队员意志坚定,作风强硬,发挥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分点更多、更稳定,关键球和战术处理得当,能够稳定发挥和保持竞技状态,掌控了比赛的主动权和风向标;四川金强队第二节得分比辽宁队第二节得分更多;四川金强队的进攻比辽宁队更好;四川队在场均两分球命中率、场均三分球命中率,场均快攻比辽宁队做更好;辽宁队助攻和控制失误方面比四川队做得更好;哈达迪的统治力表现;哈达迪、邓特蒙、哈里斯组合核心作用;国内球员的出色表现;四川金强队主帅杨学增的指挥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以及四川金强队老板周仕强为四川队夺冠提供了物质保障。结果表明,四川队夺冠是实至名归。
吴海云[6](2015)在《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文中认为在2008年前后,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话语的兴起与全球地缘政治的转变,中国关照“西方”的视角和态度也情随境变。在重新理解“中西”关系的迫切需求下,论文以分析当今中国西方想象与表征为主旨,但跳脱国际学术界现有“西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视野之中。在对中国“西方观”的三种传统(古代、近现代、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梳理的基础上,论文以“理想类型”为工具进入大众文化的场域,以“感觉结构”去把握“西方”想象与表征独特的、暂时的稳定性,由此打开对当今中国社会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的探索。论文分为导论、结语和构成主体论述部分的四个章节。其中,导论介绍国内外学界对“非西方世界”西方观的研究现状,简要地梳理中国“西方观”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流变,并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河殇》与《北京人在纽约》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众文化对于“西方”的建构,为进入“当今”的文化研究提供背景与参照;第二章关注与2010上海世博会相关的文化文本,重点考察中国官方对于“西方”的定位与表征,即一种将“西方性”与“现代性”剥离的策略;第三章讨论《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2012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与评论,侧重于这两份新闻媒体围绕“国家至上论”与“市场至上论”对于“西方”话语权的争夺;第四章对《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这四部电影进行文本细读,研究“西方”/“西方人”在“民族灾难叙事”与“当代故事”中承担的意义与功用,解析当今中国在世俗层面对于西方的“理想化”建构;结语在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将前文研究的有关发现放入一个更大的历史文本中进行思考。本文以对大众文化的“个案研究”来探究“当今中国”的“西方想象与表征”的变化,所选择的“案例”力图发挥“理想类型”的作用,既顾及从“电视”到“展览”到“报纸”再到“电影”等不同的媒体形态,又对应从“官方”到“社会”再到“民间”的文化形态;再加上以“2008年”为标志直至今天还在发生变化的时间次序,由此三方面去分析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西方性”的独特面貌与不同层理。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多个领域,因而尝试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来处理。虽然借鉴了展览研究、媒体研究、城市研究和电影研究等多方面的成果,但整体上以文化符号与话语分析为主,力图发掘当今中国对于“西方”想象与表征的多重意涵。论文发现,当今中国对于“西方”的想象与表征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断点;“西方性”的“变”与“不变”,折射出中国始终处于“自己的历史”之内的前行;重建的“西方性”是中国进行下一轮自我重建与国家发展的参照,也将继续跟随中国主体性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的进一步确立与扩展。
衣娟[7](2014)在《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选择外包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财务问题,能使得企业从繁杂财务管理活动之中脱身出来,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的核心业务。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的管理成本,并且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小微企业通过财务外包获得优势的过程中,也需要承担由于财务外包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果小微企业无法很好的规避这种风险,就会导致财务外包的目的无法实现,同时还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基于此,文章以A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财务外包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对A企业的财务外包风险因素的识别方面展开了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A企业的财务外包概况,并对其财务外包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实施风险、控制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分析了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外包服务商选择不慎重,财务外包合同不规范或者不详细以及企业内外部的阻力和环境因素影响。最后,针对A企业的财务外包的风险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策,即提升财务外包的决策能力、提升财务外包的实施效果、重视外包服务合同的制定、加强留任财务人员的培养、构建科学的风险转移策略、制定完善的风险保留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广大小微企业在财务外包的过程中更好的防范风险,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蒋子丹[8](2012)在《囚界无边》文中研究表明1市看守所新任狱医沈白尘,拎着拖箱一步跨进囚车里,脸色有些难看。上岗第一天,他搭囚车去报到,本来说好坐驾驶室,临上车发现里边已经没有位子,要走只能和嫌犯一起坐在车厢里,沈白尘被这个变故搞得很不开心。他砰的一声把车门关上,听任法警从外边将门锁了,举手投足刻意显出一种狠劲儿。
蒋子丹[9](2011)在《囚界无边》文中研究表明01市看守所新任狱医沈白尘,拎着拖箱一步跨进囚车里,脸色有些难看。上岗第一天,他搭囚车去报到,本来说好坐驾驶室,临上车发现里边已经没有位子,要走只能和嫌犯一起坐在车厢里,沈白尘被这个临时的变故搞得很不开心。
孔卫拿[10](2011)在《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结果的阐释 ——基于四例农村抗争事件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当代中国农民的抗争,尤其是在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抗争,是在国家建设与市场渗透的双重情势下,农民通过各种抗争行动表达自己的利益或权利诉求。目前学界关于农民抗争的缘起、动员、过程、治理对策等范畴,均有相关的阐述,但对于农民抗争结果的研究却显得比较稀薄。这个方面理论的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于实践层面对民众表达行动的评价和应对理念、举措。因此,研究农民抗争的结果,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就是从这个相对薄弱的口子切入,目的就是要努力达到在界定农民抗争结果及其解释层面有所突破。本文以“理论抽样”为原则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发生在东、中、西四省市的四个农民抗争事件案例。四案例的经验材料,均系笔者分别在当地的田野调查而得来,在资料收集中分别使用了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而在分析资料时采用了案例比较研究法,具体来说就是两大步骤,即在描述抗争事件是以叙事策略描绘总体的“过程—事件”,在解释特定抗争结果时,运用“机制—过程”的解释方法。通过对四案例的深度解剖和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把农民的抗争视为一种反向运动。具体来说,在当前基层“开发—建设”政治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抗争鲜明地表现为一种对市场资本侵袭和国家抑制双重压力下的反向运动。诸类抗争性反向行动,在实践中经常演绎成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型政治。第二,通过考察农民抗议诉求的解决程度与国家治理的转变程度这样一个二维矩阵,从四个案例可以透析出农民抗争的四类典型结果,即“双占”、“非预期收获”、“衡平”和“溃败”。这样一种互动式划分,既忠实于抗争政治的重要特征与经典界定,又相对比较切合于转型期“强国家—弱社会”关系的时代特点,并且可以将抗议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合起来考察。第三,立足于经验材料,运用“机制—过程”的解释学可以发现,导致“双占”结果的有“精英突破”、“策略性暴力”、“传播”、“合法性确认”等机制;导致“非预期收获”结果的有“批评性介入”、“嵌入式联结”、“选择性切割”、“策略性暴力”等机制;导致“衡平”结果的有“舆论临时调整”、“切割”、“志愿人士纳入”、“策略性暴力”等机制;而导致“溃败”结果的有“舆论撤离”、“打压”、“常规化移交”、“非策略性暴力”等机制与过程。第四,为弥补机制解释学的不足,通过机制聚合分析后本文认为,特定机制总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抗争政治互动中特定机制的运转无法脱离对特定行动主体、行动空间的分析。从四案例的比较分析中,本文最终提出了一个“空间—行动—机制”的抗争结果分析框架。总之,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的结果,是底层政治社会、中间性公共领域、国家政治三大空间互动作用的产物,是在一系列中间性互动机制下的产物,这些互动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流动的抗争政治实践中频繁变化的,甚至某个偶然的机制性动力会对抗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中间性机制在错乱的抗争剧场中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秩序和链条,从而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复杂多变的机制是与各个空间及其互为型构的行动是紧密联系的,“行动—空间—机制”也因而可以成为分析农民抗争结果的一个重要框架。
二、失败决策,甩出失误合伙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败决策,甩出失误合伙人(论文提纲范文)
(1)纵横四海(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2)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研究 ——以浑水做空辉山乳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审计失败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审计失败的定义及理论 |
2.1.1 审计失败定义 |
2.1.2 经营风险、审计风险、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 |
2.1.3 审计的固有限制、有限保证与关于舞弊的特殊考虑 |
2.1.4 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 审计失败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上市公司与审计失败 |
2.2.2 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失败 |
2.2.3 监管处罚与审计失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现状分析 |
3.1 中国证监会对审计失败处罚情况 |
3.2 香港资本市场审计失败事件分析 |
3.3 审计失败事件中被审计单位特征及主要舞弊手法 |
3.3.1 被审计单位行业及错报总体特征 |
3.3.2 从利润表来看-收入舞弊是所有财务报表造假之首 |
3.3.3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上市公司造假主要在资产端 |
3.4 审计失败事件中注册会计师特征、主要过错及后果 |
3.4.1 审计失败事件中注册会计师特征 |
3.4.2 从基本原则来看-未保持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过错 |
3.4.3 从审计循环来看-收入和资金循环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主要领域 |
3.4.4 从审计证据来看-函证和检查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重灾区 |
3.4.5 从后果来看-对审计师的处罚力度有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本案例研究介绍 |
4.1.2 辉山乳业公司简介 |
4.1.3 浑水公司简介 |
4.1.4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事件始末 |
4.2 浑水公司分析过程与辉山乳业财务舞弊综述 |
4.2.1 辉山乳业通过虚构苜蓿饲草自己自足少计成本以虚增毛利 |
4.2.2 辉山乳业虚增奶牛养殖场资本支出可能高达17 亿元 |
4.2.3 辉山乳业董事长至少通过隐藏的关联交易侵吞了公司1.5 亿元资产·· |
4.2.4 辉山面临流动性危机-2017 中期现金流几乎可以确定是虚假的 |
4.2.5 辉山乳业资产科目被极大的虚增了 |
4.2.6 辉山乳业收入与报税务机关及其他证据不一致也显示存在造假 |
4.2.7 浑水分析思路和方法小结 |
4.3 辉山乳业审计失败原因分析——职业谨慎、职业怀疑与专业胜任能力 |
4.3.1 职业谨慎、勤勉尽责与审计实务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
4.3.2 函证程序 |
4.3.3 存货盘点、在建工程及固定资产实地考察、现场访谈 |
4.3.4 资产价值评估 |
4.3.5 风险评估与分析程序 |
4.4 辉山乳业审计失败原因分析——独立性 |
4.5 关于做空机构与审计师识别财务舞弊动机的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及讨论 |
5.1 提高审计师对行业及业务理解能力、积极寻求专家的帮助 |
5.2 加强分析程序在风险识别、实质性程序和审计结论过程中的运用 |
5.3 坚持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严格执行细节测试 |
5.4 坚持独立性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管理 |
5.5 关于法律及行政监管层面的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辉山乳业2013~2017年度及中期资产负债表 |
附录2 辉山乳业2013~2017年度及中期利润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角色与冲突—当代建筑师职业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一、职业与职业化理论视角 |
1、职业及其社会意义演化的研究 |
2、职业研究的职业化范式转向 |
3、职业自主性与结构化的社会关系 |
二、互动理论视角 |
1、角色理论 |
2、场域理论 |
三、冲突理论视角 |
1、冲突理论溯源与代表性研究视角 |
2、冲突的产生原因与发生机制 |
3、冲突的形式、结果与应用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建筑师群体的文献研究 |
1、建筑师的代际划分及特定群体研究 |
2、建筑师的职业与符号研究 |
3、知名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
二、关于职业自主性与职业-国家冲突的文献研究 |
1、职业的自主性研究 |
2、国家-职业关系与冲突研究 |
3、职业困境研究 |
三、关于作为创意阶层特定群体视角的文献研究 |
1、创意群体的发展与演化研究 |
2、创意群体与空间关系的研究 |
3、创意群体的城市影响研究 |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对象的定义与区分 |
2、研究对象的分类 |
3、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地域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深度访谈法 |
3、参与式观察法 |
三、研究过程 |
第五章 固化与束缚: 传统社会中的建筑“匠人” |
一、中国传统建筑匠人的职业肇启与早期分化 |
1、中国建筑匠人的起源 |
2、传统建筑匠人职业身份的确立与分歧 |
3、职业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区隔 |
二、朝代更迭下的“匠人”地位 |
1、社会分工专业化进程中的传统职业地位的摆脱——都料匠 |
2、多元化职业身份的融合——文人匠师 |
3、西方建筑文化意识影响下的皇家建筑匠工——样式雷 |
三、建筑师现代职业化的发生 |
1、现代职业化建筑师概念的正式发生 |
2、前苏联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师”群体 |
3、市场化体制下的新“建筑师” |
第六章 寻位与错位: 建筑师的职业认知与职业困境 |
一、急速增长的群体 |
1、西方建筑理论“试验场”的激励 |
2、本土建筑文化自觉的需求 |
3、创新与知识生产的嵌入 |
二、职业认知与选择 |
1、认知偏差的次级选择 |
2、代际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
3、“他我”与自我建构 |
三、趋同与异化 |
1、代际特征显性化下的意识趋同 |
2、建筑师的职业异质化 |
3、国家干预下的职业身份错位 |
第七章 职业与扮演: 建筑师的常人生活 |
一、日常生活方式的代表性图景 |
1、婚姻: 女性建筑师的边际人化 |
2、私活: 生活的常态 |
3、格调: 消费与社交中的个人追求 |
二、日常工作场景的再现与深描 |
1、揉合: 日常工作对生活的挤压 |
2、师徒: 传帮带与反哺 |
3、祛魅: 本土化印记的凸显 |
三、甲方乙方: 一个典型的工作过程 |
1、初接项目的喜悦与责任 |
2、历时7年共15次修改与5次“报建”的无奈 |
3、“借鉴”而来的成功 |
第八章 关系与利益: 冲突场域的主体与构型 |
一、何为建筑师职业自主性 |
1、从职业自主性到建筑师职业自主性 |
2、建筑师职业自主性的内涵与特征 |
3、厕所的困扰——职业自主性遭遇干涉的影响 |
二、冲突场域的网络 |
1、位置——场域中的主体性角色 |
2、空间——权力场域下的冲突场域 |
3、结构——场域内部的角色关系及其流变 |
三、冲突场域中的利益主体与利益构成 |
1、权力精英—政治需求与个人意志投射 |
2、住建部门—代理权力下的前途 |
3、建筑使用者—参考性的使用建议 |
4、建筑设计单位—经济利益与名声 |
5、建筑师—职业权力与个人声誉 |
第九章 权力与冲突: 冲突场域的客体与功能 |
一、冲突的认知 |
1、冲突的发生 |
2、不同视角下的冲突现象 |
3、冲突的发生机理 |
二、冲突现象的类型与过程 |
1、互动中的冲突 |
2、认知分歧下的冲突 |
3、利益纷争中的冲突 |
三、冲突的社会功能与对策 |
1、冲突的正功能 |
2、冲突的负功能 |
3、制度与意识的双向治理 |
第十章 根源与调适: 职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 |
一、冲突现象的场域内部要因 |
1、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分歧 |
2、“功能-文化-社会”建筑模式的建立 |
3、场域信任关系差序格局中的边缘化 |
二、职业与权力冲突的社会背景 |
1、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符号认知差异 |
2、区隔的替代性消失 |
3、调适机制的缺乏 |
三、冲突感知下的群体趋向 |
1、秩序: 群体内部秩序的弱化与群体归属感的式微 |
2、身份: 中西方建筑师不平等的认知与待遇 |
3、职业: “产品”意识对“作品”意识的替代 |
第十一章 文化选择与自适应:建筑师群体的现代性表达 |
一、从建筑空间到城市空间 |
1、隐性化职业责任与显性化职业需求下的城市设计 |
2、社会价值表达与整体意识投射 |
3、从建筑到城市——一种生产空间的空间生产方式 |
二、从市民关系到城市意象 |
1、空间创新与行为方式再塑 |
2、城市文化元素的回归 |
3、集体记忆的转换 |
三、非理性繁荣后的群体发展思考 |
1、理性的归位 |
2、价值标准的重构 |
3、隐性的正功能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本信息问卷与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录及基本概况 |
附录三: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告知书 |
附录四: 1998-2014年开设建筑学专业高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全国本科招生数及全国本科毕业人数 |
附录五: 成果目录 |
致谢 |
(4)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2.4 基本概念内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回顾 |
2.2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现状 |
2.2.1 机构沿革 |
2.2.2 组织架构 |
2.2.3 经营现状 |
2.3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组织基础弱化和基层社改革滞后 |
2.3.2 组织体系涣散和缺乏经济利益联系 |
2.3.3 产权制度缺失和所有者缺位 |
2.3.4 治理结构虚置和内部人控制 |
2.3.5 政府体制色彩严重和外部人控制明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的国内外合作组织创新经验及启示 |
3.1 哈尔滨市供销社网络组织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
3.1.1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安排 |
3.1.2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的组织间网络分析 |
3.2 境外典型网络组织形式分析 |
3.2.1 日本供应商网络 |
3.2.2 美国联合企业网络 |
3.2.3 台湾中小企业网络 |
3.3 国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
3.4 国内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案例分析 |
3.4.1 云南模式 |
3.4.2 山东模式 |
3.5 对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的启示 |
3.5.1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
3.5.2 增强为社员服务的意识 |
3.5.3 正确认识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对策 |
4.1 内部组织模式创新 |
4.1.1 组织制度创新 |
4.1.2 治理结构创新 |
4.1.3 组织体系创新 |
4.2 外部组织模式创新 |
4.2.1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
4.2.2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与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
4.2.3 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与营利组织的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5)2015-2016年CBA总决赛四川队获胜因素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趋势预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川金强队团队介绍 |
3.1.1 四川金强队球员引进 |
3.2 四川金强队团队管理 |
3.3 CBA竞赛组织 |
3.3.1 CBA竞赛竞赛方法 |
3.3.2 CBA四川队三外援政策 |
3.4 两队进攻对比 |
3.4.1 两队总决赛单节得分对比 |
3.4.2 投篮得分能力比较分析 |
3.5 两队防守对比 |
3.5.1 助攻和失误比较分析 |
3.5.2 篮板球、盖帽等数据比较分析 |
3.6 两队外援和国内球员的总决赛技术统计对比分析 |
3.6.1 哈达迪的统治力表现 |
3.6.2 哈达迪、邓特蒙、哈里斯组合核心作用 |
3.6.3 两队国内重要球员总决赛技术统计对比分析 |
3.7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
3.8 四川队和辽宁队比赛作风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从“东方主义”到“西方主义”:文献综述 |
二、从“方位”到“价值”:中国“西方观”的历史流变 |
三、“2008年”对“当今中国”意味着什么? |
四、重建“大众文化”的视野:表征研究与“理想类型” |
第一章 “拥抱蔚蓝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西方”图景 |
第一节 “黄河终将入海”:从《河殇》看1980年代中国的“西方”憧憬 |
一、“河殇热”与“文化热” |
二、《河殇》批评视野中的“西方” |
第二节 “它是战场”:从《北京人在纽约》看1990年代中国的“西方”描绘 |
一、流行的“美国梦” |
二、天堂与地狱 |
三、战场与赌场 |
第三节 改革时代的现代想象与作为现代化标杆的“西方” |
第二章 展览的策略——“2010上海世博会”的“西方”表征 |
第一节 “城市”概念的“去西方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 |
第二节 美国馆:话语与场景 |
一、“亲美”与“反美”:“美国馆风波”网络话语的民族志研究 |
二、编码与解码:世博会现场的美国馆景观 |
第三节 重编世界:以城市足迹馆为例 |
一、主题馆中的博物馆 |
二、中西互照:体系化与“真理化” |
三、奇观化西方 |
第三章 新闻的政治——中国报刊“2012伦敦奥运会”的报道话语 |
第一节 话语与描述:《环球时报》2012 伦敦奥运报道中的“西方”与“英美” |
一、《环球时报》奥运报道的泛政治化 |
二、沿承与变形:《环球时报》的“西方”批判 |
三、异质的“英美” |
第二节 抵制与战术:《南方周末》2012伦敦奥运报道中的“西方” |
一、空白的抵制:《南方周末》的“反奥运”姿态 |
二、策略与战术:《南方周末》的“西方”话语 |
第三节 模糊的边界:“复杂中国”与“乡村英国” |
一、孰“左”孰“右”?——《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的话语反用 |
二、殊途同归——《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文本中的英国形象 |
第四章 影像的建构——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西方”与“西方人” |
第一节 “救世主降临”——民族灾难叙事中的西方角色 |
一、“自我东方化”与国际化 |
二、西方“拯救者” |
三、高尚的基督教 |
第二节 成功与幸福——执迷的“美国梦” |
一、资本力量与“攻陷美国” |
二、庸常化美国:从“战场”到“家园” |
并非结语:在“变”与“不变”之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综述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
2.1 财务外包理论 |
2.1.1 财务外包的界定 |
2.1.2 财务外包的动因 |
2.1.3 财务外包的类别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的内涵 |
2.2.2 财务外包风险的特征 |
2.2.3 风险管理的流程 |
2.3 相关理论的研究框架安排 |
2.3.1 相关理论在后文中的应用 |
2.3.2 研究框架的安排 |
2.3.3 分析方法 |
第3章 A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因素识别 |
3.1 A 企业财务外包的概况 |
3.2 A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因素分析 |
3.2.1 财务外包决策风险 |
3.2.2 财务外包实施风险 |
3.2.3 财务外包控制风险 |
3.2.4 其他风险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成因分析 |
4.1 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 |
4.2 外包服务商选择过程不够慎重 |
4.3 财务外包合同不规范或不详细 |
4.4 其他 |
4.4.1 企业内部的阻力较大 |
4.4.2 内外部环境差异较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控制策略 |
5.1 提升财务外包的决策能力 |
5.2 提高财务外包的实施效果 |
5.2.1 计划业务知识与交接质量 |
5.2.2 完善外包实施与控制监控 |
5.3 重视外包服务合同的制定 |
5.4 加强留任财务人员的培养 |
5.5 构建科学的风险转移策略 |
5.6 制定完善的风险保留策略 |
5.7 改善后效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结果的阐释 ——基于四例农村抗争事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设 |
第五节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样本资料 |
第七节 研究不足与后续建议 |
第八节 篇章结构与叙述体系 |
第二章 巨变时代的农民反向运动 |
第一节 巨变时代的地方“开发—建设”型政治 |
第二节 作为反向运动的农民抗争 |
第三章 跨区域四例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 |
第一节 云南 L 县石村农民抗争 |
第二节 重庆市 T 县黄村农民抗争 |
第三节 安徽 G 县桥村农民抗争 |
第四节 江苏 Z 市南村农民抗争 |
第四章 抗争结果及其解释——机制学路径 |
第一节 “双占”结果与机制阐释 |
第二节 “非预期收获”结果与机制阐释 |
第三节 “衡平”结果与机制阐释 |
第四节 “溃败”结果与机制阐释 |
第五章 抗争行动结果阐释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比较维度及其聚合 |
第二节 行动/空间/机制的共通性比较 |
第三节 行动/空间/机制的分殊性比较 |
第六章 基本结论 |
后记及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失败决策,甩出失误合伙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纵横四海[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6)
- [2]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研究 ——以浑水做空辉山乳业为例[D]. 王灏.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3]角色与冲突—当代建筑师职业群体研究[D]. 尹妙群. 南京大学, 2016(05)
- [4]哈尔滨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研究[D]. 陈冬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5]2015-2016年CBA总决赛四川队获胜因素综合分析[D]. 邓超.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6]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D]. 吴海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7]A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 衣娟.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囚界无边[J]. 蒋子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3)
- [9]囚界无边[J]. 蒋子丹. 作家, 2011(23)
- [10]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结果的阐释 ——基于四例农村抗争事件的比较分析[D]. 孔卫拿.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