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采石场关闭后

南山采石场关闭后

一、南山采石场关闭之后(论文文献综述)

吴刚[1](2021)在《“重庆九寨沟”炼成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提示青山碧水,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被称为“重庆九寨沟”。可曾想,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在矿山生态修复中,重庆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充分挖掘矿区资源,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政策,打造矿山公园、绿化育苗基?

王曦雨[2](2021)在《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进程中,由于对山体资源的过度开采,遗留下大量受损情况较为严重的破损山体,这些山体地貌遭到严重破坏,以致水土流失情况加剧,出现山体坍塌、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山体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与景观风貌也相应受到影响,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破损山体修复问题亟待解决,山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随着人们对于破损山体修复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对绿地空间有了更高追求,如何将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结合起来,构建兼具生态性与景观性的自然环境,是当前的一项研究课题。本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破损山体和公园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改造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对徐州邱山山体改造、法国Biville采石场、日本国营明石海峡三个案例的背景、设计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一般实践经验与做法。通过对破损山体修复相关理论技术和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的研究,为济南市小北山山体生态修复和公园设计改造打下理论基础。结合济南市自然条件、文化条件和场地现状,对小北山山体公园的山体生态修复与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结,发现小北山山体公园存在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景观独特性不足、遗留碎石坡、采石坑、废弃厂房等未能合理利用、地域文化未体现、功能分区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并针对各个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根据破损山体修复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筛选出适合小北山边坡类型的修复方法及植物配置模式,提出小北山山体生态修复的改进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北山山体公园进行绿化提升改造,探索利用小北山破损山体资源,使其具有资源、精神、文化等层面更加深层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对公园整体布局、结构、元素等的相互融合,设计出兼具娱乐性和休闲性的山体公园。小北山山体公园设计以“尊重自然、弘扬文化”为理念,在尊重小北山原有景观特征和现状地形的基础上,寻求可以体现旧景观内涵的新的景观表达形式。公园以“山与石”为主题,向游人展现济南市多年来开山采石的历史,并通过泉水、荷花等元素的表达弘扬济南市地域文化。小北山山体公园设计在原有地形和景观节点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因地制宜,将全园规划为“两轴、两环、八区、多节点”的景观布局。公园划分为游客服务与入口景观区、体育活动区、少年儿童活动区、漫步观光区、老年人活动区、密林游憩区、采石纪念花园区和农田科普体验区八个功能分区,以及阳光草坪、露天剧场、观景台、旱溪、观景楼和采石文化主题广场等一系列景观节点。最后,从竖向、植物、雨洪系统、照明、公共设施几个方面对小北山山体公园进行了专项设计。通过公园全面设计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可以亲近自然、休闲娱乐、了解采石活动与济南地域文化的绿色山体公园环境。

程钰翔[3](2021)在《EGS诱发地震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力压裂已经成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也称干热岩)地热增产的标准技术,裂缝产生过程中会释放地震能量,这种人工地震活动,通常称为诱发地震活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日本,新西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地的EGS工程水力压裂过程中均有发现。这些地震震级大多小于3级,因此没有伤亡和经济损失。然而,这种储层刺激方法在部分EGS项目中也造成了大地震,超过了公众的接受程度,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建筑破坏。例如,美国Geysers水热型地热田,在1997年、2003年两次注水过程中,每年监测到ML=1.5级以上微震近1000次,ML=4.0级以上地震1-2次。在瑞士Basel的EGS项目水力压裂过程中,2006-2007年发生了3500次诱发地震事件,其中4次3级左右的地震,最大地震震级达ML=3.4,此事件的发生和随后的地震风险分析导致这一EGS项目永久关闭,并对居民进行了灾害补偿。2009年8月,在德国兰道,地热循环过程中发生了ML=2.7事件。2007年11月,韩国Pohang的EGS项目也经历了类似的问题,一个压裂井底部接近断层,另一个井穿过断层平面,虽然注入的压裂液体积较小,但仍造成ML=5.5的灾难性地震。这是韩国自1978年建立地震监测系统以来的第二大地震,造成近80人受伤,1100多所房屋受损,1800多人无家可归。诱发地震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地EGS工程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文围绕EGS开发过程中引起的诱发地震开展研究,分析诱发地震因素、特征、风险评价及预测方法等关键问题,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EGS工程诱发地震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影响诱发地震关键参数及特征研究,结合EGS诱发地震数据,进行最大震级预测,风险评价,以期实现EGS开发诱发地震管控,并进行实际场地应用。首先开展室内高温压大尺寸流体注入物理模型4D声发射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分析不同条件下水力压裂特征参数,裂缝分布形式,并记录了压裂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位置、能量和压力曲线,测试不同温压条件、注入流量、注入周期的声发射事件演化特征,研究声发射的时空分布序列、累积声发射能量和最大声发射能量。之后利用离散元水-力耦合模型研究了水力压裂和声发射活动,构建具有花岗岩数值储层模型,结合室内实验条件,测试了各种注入方案、温度和围压等条件下裂缝的产生、发生及结束,分析了水力压裂特征;比较了声发射事件(诱发地震)与流体压力分布的时空演变关系。其次,提出一种基于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震能量释放,并结合其他流体注入参数的震级综合分析方法,评估诱发地震震级,使用了收集到的多个工程诱发地震数据汇编,进行多种参数诱发地震震级相关性、敏感性分析,建立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回归预测公式。并基于震级预测两个最优参数,注入能量和断层长度,建立了基于非齐次泊松过程统计模型,分析水力压裂诱发地震震级的超越概率,该模型可用于评估与水力压裂工程作业的地震危险性。最后,通过地震地质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理清工程场区及其附近断层地表行迹和活动,判断注入诱发地震潜在诱因及主控因素,根据野外花岗岩露头天然裂隙和节理调查结果,依据前述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场地级EGS储层模型,将水力压裂实验结果参数输入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诱发地震,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国内外典型注水诱发地震案例,根据前述震级回归预测及风险评估方法,对青海共和EGS场地开展诱发地震风险评价,估算其产生的地震动和可能形成的工程潜在影响。

尚佳楠[4](2020)在《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恢复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鹤壁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开采方式主要有煤矿与建筑石料开采。长年累月开采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以鹤壁市为研究区,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整理,了解鹤壁市矿山基本情况与地质环境特征,查清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评价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为鹤壁市政府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调查访问、水文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山地工程调查、物探、遥感解译、水土样采集测试、综合研究)等工作手段,了解鹤壁市344个矿山的基本情况与地质环境特征。(2)通过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查清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面塌陷伴生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土地资源破坏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土壤污染及废弃矿井等并具体分析其特征。(3)选用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矿山土地资源破坏程度、矿山水、土污染程度、矿山地下水系统破坏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脆弱程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等6个因子建立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以专家分项打分评判法为主,综合单项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单因子评分基础上,将各因子值叠加综合评判,根据评价分级共划分出4个严重影响区、6个较严重影响区,1个轻微影响区。(4)根据分区原则和方法,共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区7个、矿山地质环境预防区3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7个,并进一步提出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结论建议。

窦强[5](2020)在《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资源与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大量矿山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深圳市是新中国第一个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由于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废弃露天矿山,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迫切需要系统地开展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为废物矿山的治理和恢复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深圳市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的研究和地质环境现状的调查,总结了露天废弃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对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研究区露天废弃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统计和分析,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统计指数法对露天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DD2014-05)中的规范,选取了6个评价指标,对露天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现状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地质环境背景评价和地质环境现状评价的结果相结合,进行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划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级别。在最后的评价结果中,本文研究的61座存在地质环境问题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的废弃矿山分别有17、13、18、13座,地质环境问题“严重”、“较严重”的废弃矿山面积占所有矿山面积的71.19%,研究区露天废弃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DD2014-05)中的规范,针对矿区不同区域存在的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将废弃矿山划分为开采边坡、采坑、固体废弃物、工业广场四个评价区域,进行单个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提高评价精度,为矿山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利用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对深圳市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的评价结果显示,开采边坡和工业广场在废弃矿山中普遍存在,且存在比较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和采坑在废弃矿山中较少存在,但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根据深圳市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单个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的结果,并结合深圳市发展规划,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景观和生态修复,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政策制度四个方面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措施。

张春燕[6](2019)在《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首都矿山生态修复非常关键。目前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已经有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了总结矿山治理成果、评价治理效果,该研究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分析北京市已治理矿山的植被恢复效果和生态修复模式的成效,评价了适宜北京市发展的生态修复模式并优化。该研究以北京市废弃矿山为研究对象,选取13座典型废弃矿山,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无机人航拍调查矿山的生态修复状况和43个典型样地的植被恢复情况,并采集土样进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获得研究数据。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分析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按照修复目标将矿山划分为三种修复模式,分别是旅游景观再造模式、农林渔禽模式和植被复绿模式(一级分类)。在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修复手段,将矿山分为七种修复类型(二级分类),分别是:矿山公园类型、旅游开发区类型、农业及林果业类型、鱼塘景观类型、近自然修复类型、工程绿化技术修复类型和其他类型。其中植被复绿模式的矿山数量约占研究区矿山的一半。(2)矿山植被恢复效果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13座矿山的植被恢复效果,景观再造模式中的矿山公园类型恢复的最好,第二是植被复绿模式中的近自然修复类型,第三是农林渔禽模式中的农业及果业类型和鱼塘景观类型。(3)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综合评价。根据综合效益最好的目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大修复模式均有综合效益较好的矿山,其中以平谷塔洼金矿为代表的矿山公园类型和以怀柔崎峰茶金矿为代表的农业及林果业类型,是13座矿山中最好的修复类型。总体来看,除了植被复绿模式和农林渔禽模式中部分矿山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大多数矿山的生态修复效果均较好。

卓百会[7](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贾玲钰[8](2019)在《牙克石市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采矿业是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主要能源产业和关键性经济要素。随着矿业资源开采的日渐枯竭,在采矿所在地留下了满目疮咦、难以利用的土地。这些矿区废弃地影响当地的社会发展,如若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这样既能改善生态平衡,还能提升土地利用率,激活那些衰落、萧条的土地,利于社会的有序地发展。正因如此,很多国家对矿区废弃地选择积极地态度,有望经过矿区废弃地的景观改造,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生态污染严重,产业转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关停采矿生产场地和控制其规模以及其他政策和行政措施,并不断深入到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景观“重建规划”,完成生态恢复,将这些采矿场由“废地”变成“宝地”,这一直是国内外专家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矿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而且关系到矿区环境改善、矿区信心重振和生活质量提升,归根到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是一个广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集中许多专业机构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包括生物学和生态学专家、采矿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和环境工程师等。如果从一开始就将景观规划作为生态恢复过程的一部分,生态恢复的过程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带着这样的思考,论文主要探讨了景观规划在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本研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矿区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和其生态恢复和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通过从多元视角对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规划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剖析和总结,提出基于生态恢复的矿区废弃地景观规划策略,包括建立基本目标、实施程序和功能定位,从水体、地貌、土壤、遗留结构物处理等方面梳理了景观改造的策略。并且以五九煤炭集团鑫鑫煤矿景观规划为例,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和论证。这些研究对指导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春娟,陈国建,李春利,李娟娟,廖良宇,韦杰,张超,肖卓勇[9](2017)在《重庆市采石场生态修复新思路》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重庆市的露天采石场被迫大量关闭。对重庆市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采石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矿山所在地的立地条件与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矿山生态修复思路:按照离大型城镇居民点的距离远近,即10 km以内、1020 km、20 km以外对生态修复区进行功能规划,10 km以内的区域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1020 km的区域以生态农业为主,20 km以外的区域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方式进行生态林草涵养。

李春娟[10](2017)在《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以重庆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区内山脉众多,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量与种类丰富。本文研究区域为重庆市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研究区大致范围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相符合。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重庆市政府为响应国家政策,计划关闭主城及周边的区县的废弃露天矿山,达到减少工业污染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修复采石场地区破损的生态环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与目的,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与资料,介绍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方法和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再通过对采石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采石场景观改造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对比,依据废采石场生态敏感性的分布情况与现有的生态环境状况与采石场周围的景观类型,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的生态敏感性总共分为五个等级,即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不敏感区面积为5.81km2,所占百分比为0.64%,这些区域的范围与建设用地所在地的范围吻合,生态环境不敏感。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坡度较小,是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环境受到来自于人类的因素较多。轻度敏感区面积为43.19km2,所占百分比为4.72%,主要分布在海拔低、坡度小,以建设用地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地表覆盖主要以旱地水田为主,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活动的主要区域。(2)中度敏感区面积为125.13km2,所占百分比为13.68%,主要分布在轻度敏感区与高度敏感区的过度地段,主要原因是此地区是旱地和水田到林地的过渡阶段,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且相对来说坡度较大,不适宜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活动,人为影响因素较少,生态环境良好。高度敏感面积为379.56km2,所占百分比为41.51%,极度敏感区面积为354.25km2,所占百分比为38.74%,高度敏感区与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坡度较大,地表覆盖以林地为主的地区,主要是由于该区对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素,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发展。(3)采石场生态景观改造前,主要优势景观为林地、草地,景观破碎度较高,平均斑块面积相对较小,斑块数多,景观斑块形状不规则,景观之间的连通性较差。采石场景观改造之后,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以林地、草地为主,景观斑块数量减少、景观面积增加,破碎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提高,阻隔减少。充分说明采石场的生态景观改造有利于改善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增加优势斑块的面积,减少景观之间的阻隔,加强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能量流通,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与可持续发展。(4)研究区内的采石场主要分布在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以及极度敏感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较为优良,生态敏感性高。在选择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模式时一定要遵照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与区域景观相关性原则。选择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生态修复模式,比如生态公园、园林艺术区、生态科普基地、矿山公园等。极度生态敏感区,要最大限度的恢复为林地,加快生态环境的演化速率,促使采石场内的生态环境与周边其他自然环境共同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与生态群落。

二、南山采石场关闭之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山采石场关闭之后(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九寨沟”炼成记(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提示
废弃矿坑像一连串“伤口”,触目惊心
最大限度地还原自然
废弃矿山有了第二次“生命”
后年力争完成全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2)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案例与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案例
    2.2 相关理论综述
3 济南市城市概况与场地现状
    3.1 城市概况
    3.2 上位规划
    3.3 场地现状
4 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
    4.1 设计理念
    4.2 设计依据
    4.3 山体的生态修复
    4.4 公园设计原则
    4.5 总体设计
    4.6 专项设计
    4.7 园区技术经济指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及主要实践情况

(3)EGS诱发地震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外EGS现场工程诱发地震现状
        1.2.2 EGS诱发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1.2.3 EGS诱发地震发震机理研究现状
        1.2.4 EGS诱发地震实验研究现状
        1.2.5 EGS诱发地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6 EGS诱发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7 EGS诱发地震减震方法研究现状
        1.2.8 目前EGS诱发地震研究遇到的主要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EGS开发诱发地震室内模型实验研究
    2.0 引言
    2.1 水力压裂实验
    2.2 水力压裂设备
    2.3 水力压裂实验
        2.3.1 实验步骤
        2.3.2 岩石样品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注入流速对压裂特征影响
        2.4.2 温度对压裂特征影响
        2.4.3 围压对压裂特征影响
        2.4.4 注入方式对压裂特征影响
    2.5 压裂后渗透率的估计
    2.6 压裂后储层改造体积的估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GS开发诱发地震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水力压裂过程及诱发裂缝模拟
        3.2.1 模型简介
        3.2.2 裂缝模拟控制方程
        3.2.3 模型验证
        3.2.4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3.3 声发射过程模拟
        3.3.1 模型简介及控制方程
        3.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GS开发诱发地震机制分析及危险性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研究
        4.2.1 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回归预测分析
        4.2.2 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回归公式理论基础
    4.3 诱发地震风险性评估
        4.3.1 概率模型选取
        4.3.2 震级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共和盆地EGS开发诱发地震预测评价
    5.1 引言
    5.2 研究区地震地质环境
        5.2.1 研究区构造地质背景
        5.2.2 研究区产生断层的构造运动
        5.2.3 研究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
    5.3 研究区野外调查结果
        5.3.1 研究区历史地震、断层与场地关系
        5.3.2 野外调查研究区附件断层
        5.3.3 野外断层调查结论
    5.4 诱发地震模拟
        5.4.1 储层诱发地震模型建立
        5.4.2 不同储层参数条件下诱发地震模拟结果
        5.4.3 不同工程参数条件下诱发地震模拟结果
    5.5 诱发地震危险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气象
        2.1.2 水文
        2.1.3 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5 工程地质条件
        2.5.1 工程地质分区
        2.5.2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区
        2.5.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土地利用现状
    2.8 人类工程活动及非矿业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分布情况
    3.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3.3.1 矿山地质灾害
        3.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3.3 含水层破坏
        3.3.4 土地资源破坏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述
        4.3.1 分区原则依据
        4.3.2 分类评价
        4.3.3 综合分区质量评价
    4.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与成效
    5.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成效
    5.2 地貌景观修复及矿山复绿措施及成效
    5.3 含水层保护及监测成效
    5.4 土地复垦措施及成效
    5.5 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6.1 分区原则
    6.2 分区方法
    6.3 分区评述
    6.4 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2.5 工程地质
        2.2.6 环境地质
第3章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特征
    3.1 废弃矿山分布特征
    3.2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2.1 地质灾害
        3.2.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2.3 土地资源破坏
第4章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GIS系统的应用
    4.3 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模块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4.3.3 统计指数模型的原理及结果
        4.3.4 地质环境背景评价结果
    4.4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模块
        4.4.1 评价指标的划分
        4.4.2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4.4.3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4.5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5.1 层次分析法模型
        4.5.2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确定
        4.5.3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单个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
    5.1 遥感技术的应用
    5.2 评价区域划分
    5.3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方法
        5.3.1 评价流程
        5.3.2 废弃矿山面积优化
        5.3.3 评价方法
    5.4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结果
    5.5 重点矿山评价案例
        5.5.1 联发石场
        5.5.2 潭头二石场
    5.6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对策
        5.6.1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6.2 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
        5.6.3 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措施
        5.6.4 政策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态修复的内涵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2.1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2.2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1.3.1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1.3.2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样地调查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植被指标的计算
        2.3.3 数据及图像处理
    2.4 技术路线图
    2.5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2.5.2 评价方法
        2.5.2.1 主成分分析
        2.5.2.2 层次分析法
        2.5.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3 研究区概况
    3.1 北京市自然概况
    3.2 本研究典型废弃矿山概况
    3.3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目标分析
    3.4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3.4.1 旅游景观再造模式
        3.4.1.1 矿山公园类型
        3.4.1.2 旅游开发区类型
        3.4.2 农林渔禽模式
        3.4.2.1 农业及林果业类型
        3.4.2.2 鱼塘景观类型
        3.4.3 植被复绿模式
        3.4.3.1 近自然修复类型
        3.4.3.2 工程绿化技术修复类型
        3.4.3.3 其他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评价及模式评选和优化
    4.1 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植被恢复评价
        4.1.1 数据处理
        4.1.2 主成分特征分析
        4.1.3 综合评价排序
    4.2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2.1.1 评价体系层次结构的确定
        4.2.1.2 专家打分法确定层次结构模型
        4.2.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
        4.2.2.1 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的确定
        4.2.2.2 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隶属度
        4.2.2.3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与植被恢复效果关系
    4.3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评选与优化
        4.3.1 生态修复模式的评选
        4.3.2 生态修复模式的优化
        4.3.2.1 旅游景观再造模式
        4.3.2.2 农林渔禽模式
        4.3.2.3 植被复绿模式
        4.3.2.4 模式成效“较差”矿山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附录B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附录C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附录D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附录E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附录F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附录G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7)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牙克石市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要素及影响分析
    2.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1.1 矿产资源开发对动植物种群的影响
        2.1.2 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
        2.1.3 矿产资源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2.1.4 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2.1.5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重金属污染
    2.2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2.2.1 植物群落恢复的重要性
        2.2.2 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性
        2.2.3 景观恢复的重要性
        2.2.4 水体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2.2.5 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2.2.6 土壤基质恢复的重要性
        2.2.7 减少重金属等有毒废弃物的重要性
    2.3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效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景观规划经验分析
    3.1 国外案例
        3.1.1 经验一——重塑自然之美
        3.1.2 经验二——保护文化遗产
        3.1.3 经验三——促进功能蜕变
    3.2 国内案例
        3.2.1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3.2.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3 国内外案例比较
    3.4 矿区废弃地景观规划的原则
        3.4.1 基本原则
        3.4.2 景观改造的基本目标
        3.4.3 实施程序
        3.4.4 功能定位
    3.5 基本策略
        3.5.1 水体的处理
        3.5.2 地貌的处理
        3.5.3 土壤的处理
        3.5.4 植被的处理
        3.5.5 遗留结构物的处理
        3.5.6 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
        3.5.7 土壤基质改良技术
        3.5.8 植被恢复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规划的实证研究
    4.1 项目基础条件调查
        4.1.1 地形地貌
        4.1.2 气候条件
        4.1.3 植被条件
        4.1.4 水体资源
        4.1.5 土地资源和土地使用
        4.1.6 基础设施
    4.2 项目背景
        4.2.1 牙克石市境内矿山地质环境与资源开发现状
        4.2.2 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4.2.3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生态风险消减对策
    4.3 项目区景观规划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4 项目区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建议
        4.4.1 规划目标
        4.4.2 规划原则
        4.4.3 规划建议
    4.5 规划方案
        4.5.1 近期工作内容
        4.5.2 技术方法及工程量
        4.5.3 目标和任务
        4.5.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复垦质量要求
        4.5.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工程
        4.5.6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4.5.7 管护措施
        4.5.8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年度实施计划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重庆市采石场生态修复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3 采石场生态修复分区
    3.1 近距离生态修复区
    3.2 中距离生态修复区
    3.3 远距离生态修复区
4 结语

(10)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以重庆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采石场造成的影响研究
    2.2 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2.2.1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
        2.2.2 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2.3 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2.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2.3.2 矿区(采石场)生态敏感性评价
        2.3.3 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
        2.3.4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2.4 景观格局评价研究
        2.4.1 景观格局研究
        2.4.2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3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采石场数据来源
        3.2.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景观评价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单因子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确定
        3.3.2 单因子敏感性计算与综合生态敏感性因子计算
        3.3.3 景观格局评价方法
        3.3.4 生态修复模式选择
    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4 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二类指标数据计算方法
        4.1.3 指标权重确定
    4.2 单因子敏感性分析
        4.2.1 单因子敏感性分级标准
        4.2.2 单因子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
        4.3.1 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单因子权重
        4.3.2 综合生态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5 景观格局分析
    5.1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5.1.1 景观格局
        5.1.2 采石场景观改造依据
    5.2 采石场景观评价
        5.2.2 评价方法
        5.2.3 采石场景观改造评价
6 采石场生态修
    6.1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采石场态生态修复的关系
        6.1.1 采石场生态环境现状
        6.1.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关系
    6.2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选择
        6.2.1 生态修复原则
        6.2.2 生态修复技术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7.3.1 论文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南山采石场关闭之后(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九寨沟”炼成记[N]. 吴刚. 重庆日报, 2021
  • [2]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王曦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EGS诱发地震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D]. 程钰翔. 吉林大学, 2021
  • [4]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恢复治理研究[D]. 尚佳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D]. 窦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6]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D]. 张春燕.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8]牙克石市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规划研究[D]. 贾玲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重庆市采石场生态修复新思路[J]. 李春娟,陈国建,李春利,李娟娟,廖良宇,韦杰,张超,肖卓勇. 中国水土保持, 2017(06)
  • [10]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以重庆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为例[D]. 李春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南山采石场关闭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