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瘦素水平

2型糖尿病的瘦素水平

一、2型糖尿病中瘦素(Leptin)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婷[1](2021)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NGPTL6)、瘦素(Leptin)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初步分析ANGPTL6、Lepti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同时进行眼底检查的T2DM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不合并视网膜病变(Non-DR)组4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5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28例,随机选取同时间段于体检中心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NC)。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各项临床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ANGPTL6及Leptin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R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ANGPTL6及Leptin对PDR的临床预测及诊断价值。结果:1.与NC组、Non-DR组、NPDR组相比,PDR组ANGPTL6(F=20.11,P<0.05)、Leptin(F=24.66,P<0.05)显着升高;与NC组、Non-DR组相比,NPDR组ANGPTL6(F=20.11,P<0.05)、Leptin(F=24.66,P<0.05)显着升高。2.Pearson相关分析示:所有DR患者中,ANGPTL6与Leptin、年龄、BMI、FPG、Hb A1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6、0.420、0.358、0.480、0.382,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Leptin与ANGPTL6、年龄、BMI、HOMA-I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6、0.478、0.413、0.453,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GPTL6、Leptin、Hb A1c、SBP是T2DM合并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ANGPTL6的最佳临界值为16.48,诊断PDR的敏感性为82.14%,特异性为80%;曲线下面积为0.849,95%CI:0.759~0.938,P<0.0001。Leptin的最佳临界值为2.904,诊断PDR的敏感性为46.43%,特异性为97.06%,P=0.0009;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19~0.875,P=0.0009。二者联合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984,95%CI:0.823~0.966,P<0.0001。结论:1.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ANGPTL6、Leptin水平升高,PDR患者较NPDR患者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进一步升高。2.ANGPTL6、Leptin是DR的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能与DR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刘媛[2](2020)在《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相对安全的科学治疗手段,可以及时改善缺血缺氧等相关症状。已有研究表明缺氧可诱发胰岛素抵抗,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illitus,T2DM)已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且患病人数逐年递增。新近发现的脑肠肽nesfatin-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同时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目的:探究高压氧能否改善胰岛素抵抗,激活胰岛素依赖的Akt信号通路促进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以及骨骼肌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增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以及能否影响血浆nesfatin-1、leptin等因子的水平。方法: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喂养一周后,连续三天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并继续给予高脂饮食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以同周龄单纯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为对照,高脂饮食小鼠和2型糖尿病小鼠成模后分别分为常压常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HFD组、HFD+HBO组、T2DM组、T2DM+HBO组),高压氧治疗组每天给予1小时的2 ATA 100%氧气一周,观察其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摄食量的变化,通过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评估小鼠糖代谢状态。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下丘脑弓状核中NPY的表达量以及骨骼肌细胞GLUT4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棕色脂肪组织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骼肌Akt和AMPK磷酸化水平、棕色脂肪组织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assay,ELISA)相关因子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小鼠造模成功率约为70%,表现为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1)高压氧可以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小鼠:治疗组vs.模型组:(-1.16±2.57)mmol/L vs.(7.50±4.37)mmol/L,P<0.01),但总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0.80±0.62)g vs.(0.72±0.54)g,P>0.05),而高压氧治疗的单纯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总体重明显增加(单纯高脂喂养小鼠:治疗组vs.对照组:(2.56±1.11)g vs.(0.77±0.81)g,P<0.01),主要是由于白色脂肪(腹股沟脂肪、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占体重比在高压氧治疗组明显增高(4.13%±1.27%vs.5.77%±1.38%,P<0.05);(2)高压氧通过激活2型糖尿病小鼠下丘脑弓形核(arcuate nucleus,Arc)中NPY阳性神经元数量(466±131.52 vs.298±35.35,P<0.05),12小时累积食物摄入量明显增加((6.76±0.61)g vs.(5.02±1.19)g,P<0.05);(3)高压氧减轻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HOMA-IR:31.98±11.05 vs.45.33±12.81,P<0.05);(4)高压氧治疗增加了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的表达量和磷酸化Akt(p-Akt)的水平,从而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高压氧还刺激了2型糖尿病小鼠和单纯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肌肉中AMPK磷酸化(p-AMPK)水平的提高;(5)尽管高压氧对棕色脂肪重量比无明显影响(2型糖尿病小鼠:治疗组vs.模型组:0.23%±0.06%vs.0.23%±0.05%,P>0.05;单纯高脂饮食小鼠:治疗组vs.对照组:0.18%±0.05%vs.0.21%±0.03%,P>0.05),但棕色脂肪的形态学染色表明高压氧可促进2型糖尿病小鼠单位视野内棕色脂肪细胞的数量(883±157.02 vs.558.87±51.87,P<0.05)同时增加了UCP1的表达量,即高压氧可促进一定程度的能量代谢;(6)经高压氧治疗的2型糖尿病小鼠和单纯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血浆nesfatin-1(2型糖尿病小鼠:治疗组vs.模型组:(491.62±52.42)pg/m L vs.(614.29±85.28)pg/m L,P>0.05;单纯高脂饮食小鼠:治疗组vs.对照组:(691.82±102.98)pg/mL vs.(451.86±120.44)pg/m L,P>0.05)和leptin(2型糖尿病小鼠:治疗组vs.模型组:(1.83±0.13)ng/m L vs.(1.82±0.14)ng/mL,P>0.05;单纯高脂饮食小鼠:治疗组vs.对照组:(1.65±0.29)ng/mL vs.(1.78±0.10)ng/mL,P>0.05)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高压氧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骨骼肌GLUT4的表达从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同时高压氧还增加棕色脂肪中UCP1的表达增进能量代谢。本课题为高压氧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扩展了高压氧在代谢方面的应用。

常海瑶[3](2020)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瘦素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定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NGPTL6)、瘦素(Leptin)水平,探讨ANGPTL6、Leptin与DK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DKD组47例(UAER≥30 mg/24 h),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50例(UAER<30 mg/24h),另选取58例同时间段该院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NC)。ELISA法检测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ANGPTL6、Leptin与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UAER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ANGPTL6对DKD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与NC组、T2DM组相比,DKD组ANGPTL6、Leptin水平显着升高(F=13.53 P<0.05;F=6.09 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示,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ANGPTL6与年龄、SBP、HOMA-IR、HbA1c、UAER、eGFR、Leptin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30,0.17,0.21,0.23,0.22,0.29,P<0.05),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Leptin与年龄、BMI、SBP、HOMA-IR、HbA1c、UAER、eGFR、ANGPTL6呈正相关(r值为0.31,0.23,0.25,0.29,0.21,0.25,0.16,0.29,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FBG水平升高(β=76.24,P<0.001)、ANGTPL6水平升高(β=66.15,P<0.001)、Leptin水平升高(β=8.76,P=0.02)是UAE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ANGPTL6对DKD的诊断价值,结果示曲线下面积0.788,敏感性为70.2%,特异性为78.3%。结论:1.ANGPTL6、Leptin水平升高与DKD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二者均为UAER的独立危险因素。2.ANGPTL6可能成为诊断DKD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宋爱群[4](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林森[5](2020)在《不同方式运动预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瘦素分泌和骨骼肌脂质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T2DM模型形成前施加不同方式的等量运动预干预即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施加运动干预,探究不同方式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后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瘦素分泌和骨骼肌leptin-AMPK-ACC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方法:8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5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NC),10只、糖尿病造模组(DM),10只、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干预组(MICT),18只、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组(HIIT),12只。NC组采用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干燥饲料喂养,DM、MICT、HIIT组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自由饮水进食;NC、DM组均笼中自由活动,MICT组和HIIT组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期间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跑台运动。运动干预8周末,各组隔夜禁食不禁水12h,NC组按照3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O.1m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DM、MICT、HIIT组按照3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2%的STZ溶液,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注射STZ第7天进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糖耐量。采用眼眶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含量;取大鼠腓肠肌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瘦素受体,AMPKα/P-AMPKα,ACC/P-ACC的含量,生化检测骨骼肌组织内TG和FFA;取大鼠附睾脂肪Real-time PCR法检测瘦素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内瘦素含量。研究结果:1.在运动第八周,正常对照组(NC)体重显着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的体重(P<0.05)。STZ注射后第一周,正常对照组(NC)体重显着高于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的体重(P<0.05);正常对照组(NC)大鼠体重显着高于MICT大鼠的体重(P<0.01);正常对照组(NC)显着体重高于HIIT组大鼠的体重(P<0.01);其他各时点各组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正常对照组(NC)大鼠血糖显着低于糖尿病对照组(DM)的血糖(P<0.01),正常对照组(NC)大鼠血糖显着低于中等强度组(MICT)的血糖(P<0.01),正常对照组(NC)大鼠血糖显着低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血糖(P<0.01)。3.正常对照组(NC)大鼠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腓肠肌重量(P<0.01),正常对照组(NC)大鼠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腓肠肌重量(P<0.01);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腓肠肌重量(P=0.057),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腓肠肌重量(P<0.01)。4.正常对照组(NC)组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显着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P<0.01),正常对照组(NC)组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显着高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糖尿病对照组(DM)组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显着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P<0.01),正常对照组(NC)组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显着高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5.糖尿病对照组(DM)血浆瘦素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NC)血浆瘦素水平,中等强度组(MICT)血浆瘦素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NC)血浆瘦素水平,高强度间歇组(HIIT)血浆瘦素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NC)血浆瘦素水平。6.正常对照组(NC)大鼠附睾脂肪leptin-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附睾脂肪leptin-RNA相对表达水平(P<0.01)。正常对照组(NC)大鼠附睾脂肪leptin-RNA相对表达水平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附睾脂肪leptin-RNA相对表达水平对比(P=0.051)。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附睾脂肪leptin-RNA相对表达水平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附睾脂肪leptin-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比(P=0.053)。7.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附睾脂肪中Lep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极显着低于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附睾脂肪Lep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1)。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附睾脂肪中Lep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附睾脂肪Lep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8.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组织内瘦素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NC)大鼠肌肉组织内瘦素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04);其他各组之间大鼠肌肉组织内瘦素的相对表达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9.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肌肉组织瘦素受体的相对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NC)大鼠肌肉组织瘦素受体的相对含量(P<0.05);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组织瘦素受体的相对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NC)大鼠肌肉组织瘦素受体的相对含量(P<0.05)。其余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瘦素受体的相对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10.正常对照组(NC)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P=0.066)。高强度间歇组(HIIT)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糖尿病对照组(DM)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P<0.05)。高强度间歇组(HIIT)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P<0.01)。其余各组之间大鼠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没有存在显着性差异。各组大鼠肌肉组织内P-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肌肉组织内P-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组织内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P<0.05)。11.正常对照组(NC)大鼠肌肉组织内P-AC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肌肉组织内P-AC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P=0.08)。而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组织内P-AC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肌肉组织内P-AC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P=0.051)。其他各组大鼠肌肉组织内ACC、P-AC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12.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内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NC)大鼠肌肉内甘油三酯(TG)含量(P<0.01),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内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高于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肌肉内甘油三酯(TG)含量(P<0.01),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内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高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肌肉内甘油三酯(TG)含量(P<0.01)。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NC)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P<0.01),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着高于糖尿病对照组(DM)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P<0.05),中等强度组(MICT)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着高于高强度间歇组(HIIT)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P<0.05)。研究结论:HIIT可以通过抑制脂肪组织瘦素基因转录,进而降低脂肪组织内瘦素的合成进而调控机体瘦素含量。在2型糖尿病初期骨骼肌开始出现显着性萎缩,在造模过程中施加高强间歇运动干预可以提升肌肉质量,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2型糖尿病初期就出现一定程度的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骨骼肌Leptin-AMPK-ACC信号通路并未受影响,而在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过程中,施加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激活骨骼肌leptin-AMPK-ACC信号转导通路,改善瘦素抵抗和糖脂代谢异常,促进骨骼肌脂质代谢。在2型糖尿病初期骨骼肌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HHT和MICT运动均可以成骨骼肌内FFA和TG积聚,不过并非脂质的异位沉积而是一种运动适应,且MICT沉积效果高于HIIT。

岳峰[6](2020)在《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对小鼠瘦素的调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肥胖患者的急剧增多,与之相关的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患者不断增加,这也使得肥胖成为覆盖全球的重大健康难题。研究表明,肥胖的产生与肥胖基因(ob)编码的瘦素蛋白(leptin)水平的失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瘦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控制食物摄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鉴于此研究,开始探索利用瘦素治疗肥胖的可能性,然而瘦素抵抗现象的存在使得瘦素在临床治疗中并没有效果,只对少部分基因突变的缺乏瘦素的肥胖个体有效果。而新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注射中性瘦素抗体能够与血液中的循环瘦素发生免疫反应,瘦素抗体与血液中的循环瘦素结合,中和抵消血液中的瘦素进而恢复瘦素的敏感性,使得正常肥胖患者体内的瘦素可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酿酒酵母能够刺激树突状细胞(DCs)发生免疫反应,之后围绕着树突状细胞以及酵母互作开发的免疫疗法逐渐取得世人的关注。从最初的蛋白表达系统到表面展示系统,再到之后的DNA/m RNA/sh RNA等核酸系统,该系统的免疫效果逐步优化增强。本研究将ob基因与重组酵母系统相结合,开发一种针对瘦素调控的ob基因重组酵母,并利用活体实验验证了在不同饮食条件(高脂组、正常组)该ob基因重组酵母效果。本文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两种不同的ob基因重组酵母:JMB84-CMV-OVA-ob、JMB84-CMV-ob。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等技术,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真核表达质粒,以及细胞水平上验证载体JMB84-CMV-OVA-ob-T2A-GFP-poly A表达盒的成功表达;之后以JMY31酵母菌为基础,构建了两种不同ob基因重组酵母。2.构建了ob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进行ob基因的原核诱导表达,并将ob基因原核表达的重组瘦素蛋白纯化作为后续抗体检测实验的抗原。3.在活体水平上对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进行性能评价。本研究通过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高脂诱导、正常饮食),利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实验方法对不同实验组的瘦素抗体进行验证,筛选出效果较好的重组酵母;此外,通过实验检测发现,该重组酵母系统能够降低血液中的循环瘦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动物的采食量并减少体重的增加。尤其是对于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饲喂该重组酵母系统后能够有效地降低肝脏组织脂肪病变中的脂滴的大小。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两种针对瘦素调控的重组酵母菌株:JMB84-CMV-OVA-ob和JMB84-CMV-ob。随后利用重组酵母系统实现了对机体瘦素抵抗进行调节,并对两种不同的重组酵母系统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评估,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重组酵母系统JMB84-CMV-OVA-ob,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瘦素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动物的采食量、减少体重的获得以及有效地降低肝脏组织脂肪病变中的脂滴的大小,这也为未来利用瘦素抵抗原理治疗肥胖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鸿炎[7](2019)在《PPARs激动剂HS-602的受体选择性和体内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作为核受体家族成员,广泛存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之中,与许多生物活性相关。它包括PPARα、PPARδ和PPARγ三个亚型。激活不同的亚型可以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如降脂药菲诺贝特为PPARα激动剂,降脂药GW501516为PPARδ激动剂,降糖药盐酸罗格列酮为PPARγ激动剂,降糖药莫格他唑为PPARα/γ双重激动剂。基于PPARs不同亚型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又密切相关,因此,开发一款对不同亚型均有适度激活作用的PPARs激动剂类药物,不但能减少单重或双重激动剂所带来的毒副反应,且具有药效的协同效应,具有强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而目前尚未有PPARs三重激动剂类药物上市,相应的细胞学和体内药效学评价体系也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等缺点。本论文旨在构建和完善PPARs三重激动剂类降糖药的受体选择性和体内药效学评价平台,分析海正药业自主研发的创新化合物HS-602激活PPARs不同亚型的半数有效浓度、相对效能百分比,同时在多种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药效动力学分析。合成 PPARαLBD-Ga14DB、PPARδLBD-Ga14DB、PPARγLBD-Gal4DB 基因并构建表达质粒和报告基因质粒。将PPARα、PPARδ、PPARγ质粒体系分别转染至293E细胞,均与不同浓度梯度的激动剂样品孵育24h。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待测样品的荧光素酶反应,计算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绘制拟合曲线,获得激活PPARs亚型的EC50和Max%。选择阳性对照样品,根据其临床使用剂量推导动物实验所需剂量,设计组别、动物数,选择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及血浆胰岛素等多个评价指标,完成DIO小鼠和db/db小鼠体内的降血糖活性测试;选择另一种普遍使用的2型糖尿病模型-ZDF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2型糖尿病相关指标,以及血脂、肝脏脂肪等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全面分析和比较化合物HS-602的体内药效。体外受体激活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HS-602对PPARα的激活效能为阳性对照GW7647的15%,对PPARδ的激活效能为阳性对照GW501516的77%,对PPARγ的激活效能为阳性对照Piog的46%。疾病模型小鼠的体内药效显示,HS-602的降血糖活性略优于阳性对照Rosig,明显优于阳性对照Piog,且HS-602-3组的降糖幅度和Piog-30组相当,降低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亦明显优于同等剂量的Rosig和Piog;ZDF大鼠的药效进一步显示HS-602在改善2型糖尿病症状、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等方面效果显着,且优于阳性对照Piog。本文建立了 PPARs不同亚型受体亲和力和激活效能的检测方法,全面评估化合物对不同受体亚型的激活作用;通过化合物HS-602在DIO小鼠、db/db小鼠和ZDF大鼠体内的重复和深入研究,完成2型糖尿病药物的体内药效学评价平台的建设;开创性地建立了 PPARs三重激动剂类降糖药的受体选择性和体内药效学研究平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靶点降糖药的前期开发提供全面、可靠的分析和评价手段。

汪洋[8](2018)在《纳西族居民血清CRP和Leptin水平与4种慢性病关联指标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获得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纳西族居民的健康基础数据,了解该民族居民的基本情况和慢性病患病状况,掌握其血清CRP、Leptin水平,深入探讨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纳西族居民血清CRP、Leptin水平差异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为少数民族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获取纳西族居民的的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习惯、膳食摄入、营养状况、患病史等基本情况;通过医学体检和实验室检测获取纳西族居民的基本健康数据和血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Leptin水平。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为卡方分析(趋势卡方)、秩和检验、秩相关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西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1%;糖尿病患病率为1.5%;肥胖率为17.8%,超重率为29.6%,腹型肥胖患病率为56.0%;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65.3%。2.纳西族居民血清CRP水平为0.73(0.28,1.65)μg/mL,男性高于女性;Leptin水平为4.20(1.75,8.14)ng/mL,女性高于男性。3.纳西族居民中高血压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人,Leptin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年龄分层后,结果有所变化。CRP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r = 0.212/0.187),Leptin与收缩压、舒张压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结果有所变化。纳西族居民中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CRP和Leptin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Leptin水平与血糖浓度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仍不存在相关性。纳西族居民中不同BMI组之间CRP和Leptin的水平肥胖>超重>正常>消瘦。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结果几乎不变。CRP和Leptin水平腹型肥胖患者高于正常人、身体脂肪率肥胖患者高于正常人。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结果有所变化。CRP 和 Leptin 水平与 BMI(r= 0.328/0.619)、身体脂肪率(r = 0.199/0.620)以及腰围大小(r = 0.363/0.514)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按性别分层后,各组相关性不变;按年龄分层后,结果有所变化。纳西族居民中血脂异常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CRP和Leptin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结果不变。CRP和Leptin与TC、TG、HDL、LDL水平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4.高龄、高BMI值以及高血糖浓度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患高血压的可能低于男性。腰围偏大、高LDL浓度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高BMI值、高LDL、CRP、Leptin水平是腹型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高龄、高CRP和Leptin水平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肥胖的可能性低于男性。碳水化合物摄入多、血糖浓度高是高TC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高BMI值是高TC血症发生的保护因素。高龄是高TG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纳西族居民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不容乐观,应及早加以宣传教育,改善现状。2.CRP和Leptin可能不是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发生的相关因素。3.CRP和Leptin可能是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血清水平与BMI、身体脂肪率以及腰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4.CRP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其血清水平与血压存在正相关关系。

王莉萍[9](2017)在《脂肪因子Chemerin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Chemerin的水平,分析Chemerin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05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等;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血压等,计算体重指数(BMI);血清学指标检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必要时行眼底造影检查;感觉阈值测定,必要时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Chemerin水平。结果:1)5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388例伴发微血管并发症,占76.83%。其中肾病215例(42.6%),视网膜病变172例(34.1%),周围神经病变171例(33.9%)。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血浆Chemerin水平显着升高(1 19±38.59 ng/ml vs 97.90± 36.69 ng/ml,P<0.01),同时伴有糖尿病病程长,高HbA1c、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Scr及hs-CRP等(P<0.05)。2)根据血浆Chemerin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低水平组(≤80 ng/ml),中等水平组(80-120 ng/ml)和高水平组(≥120 ng/ml)。结果显示高 Chemerin水平组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和中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患病率也明高于低水平组(糖尿病肾病:59.4%,34.1%vs 24.2%,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9.2%,26.6%vs 17.4%,P=0.034),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0.0%,32.5%vs 36.9%,P>0.05)。将脂肪因子Chemerin与糖尿病患者临床代谢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hemerin水平与糖尿病病程、BMI、收缩压(SBP)、HbA1c、TC、TG、LDL-C、hs-CRP、Scr、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显着正相关。当校正年龄、性别、BMI、血糖、血脂及炎症因子等混杂因素后,Chemerin仍与糖尿病病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及Scr呈独立相关。3)Chemerin与糖尿病肾病:根据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将单纯合并肾病的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30-299 mg/24h,n=71)和大量白蛋白尿组(≥ 300 mg/24h,n=30)。结果表明,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为131.74±53.79 ng/ml,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113.52± 35.29 ng/ml)和单纯糖尿病对照组(97.90±36.69 ng/ml),提示高Chemerin水平不仅与糖尿病肾病发生相关,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亦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emerin、糖尿病病程、HbA1c、TG、hs-CRP等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Chemeri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眼底病变的程度将单纯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n=56)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n=18)。结果表明NPDR和PDR组血浆Chemerin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对照组(120.5±28.22,112.33±34.22 vs 97.90±36.69 ng/ml,P<0.01),而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高Chemerin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相关,与严重程度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emerin、糖尿病病程、HbAlc、TC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Chemerin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与单纯糖尿病患者血浆 Chemerin 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103.55±21.89 vs 97.90± 36.6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性别及HbA1c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hemerin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可能是预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贇[10](2015)在《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相互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状况,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探索2型糖尿病和慢性牙周炎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121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其中男性88人,女性33人,年龄56±11.1岁)和123名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9人,女性44人,年龄54±8.2岁)。检查这些患者的牙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患者的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1.2型糖尿病组的慢性牙周炎患病率、吸烟、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家族史、规律锻炼等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的差异。2.2型糖尿病组牙周病变程度比对照组严重。3.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血糖的升高牙周炎患病率明显增高。4.根据是否患有慢性牙周炎把2型糖尿病组的病人分为两组,2型糖尿病伴有牙周炎组108人,单纯糖尿病无牙周炎组13人。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组的血清TG、TC、LDL、Hb Alc水平比单纯2型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0.05)。5.Pearson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组的PD与HbAlc、TG水平密切相关。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牙周炎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关系密切;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随着牙周炎症指标加重更易合并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同时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加剧了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它们之间有着双向的联系。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治疗干预的研究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后,体内代谢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牙周炎症状况、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龈沟液和血液中leptin、visfatin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后3、6和12个月的牙周测量值(SBI、PD和AL)明显低于对照组。2.牙周基础治疗后3、6和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测量值均无显着性差异。3.牙周基础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治疗组Hb A1c数值显着低于对照组。4.牙周基础治疗后3、6、12个月,治疗组龈沟液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5.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血清leptin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间点龈沟液leptin水平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治疗后12个月两组血清、龈沟液leptin水平均未见明显差异。6.牙周基础治疗后3、6和12个月两组的血清和龈沟液visfatin水平存在显着差异。7.Pearson分析发现血清visfatin水平与SBI、PD呈显着的正相关;龈沟液visfatin水平与SBI、PD显着的正相关;血清leptin水平与SBI、PD正相关,龈沟液leptin水平与SBI、PD负相关;龈沟液TNF-α与PD、AL呈显着正相关;血清、龈沟液visfatin水平与Hb A1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症。2.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HbA1c水平,其血糖控制的效果可维持到1年,对于伴有慢性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可能是降低血糖的有效手段之一。3.牙周基础治疗对血脂代谢水平的影响不显着,此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4.牙周基础治疗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内的TNF-α水平,对血清TNF-α水平影响较小。5.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和血清内leptin水平只有短效的作用。6.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显着降低龈沟液、血清visfatin浓度的水平,治疗产生的效果可持续到12个月。

二、2型糖尿病中瘦素(Leptin)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中瘦素(Leptin)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间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见表1)
    2.2 各组间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比较(见表2)
    2.3 DR组ANGPTL6、Leptin与其它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2.4 DR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4)
    2.5 血清ANGPTL6和Leptin水平对PDR的诊断价值(见图1)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及耗材
        1.4 试剂配制
    2 实验项目及方法
        2.1 实验项目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构建
        2.2.2 高压氧治疗
        2.2.3 尾静脉测血糖
        2.2.4 口服糖耐量试验
        2.2.5 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
        2.2.6 摄食、体重监测
        2.2.7 动物标本获取
        2.2.8 免疫荧光技术
        2.2.9 棕色脂肪组织HE染色技术
        2.2.10 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
        2.2.11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胰岛素、nesfatin-1、leptin水平
    3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2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
    2 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
    3 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小鼠摄食以及下丘脑弓状核NPY表达的影响
    4 高压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5 高压氧对骨骼肌胰岛素信号通路依赖的GLUT4表达以及能量代谢相关AMPK蛋白的影响
    6 高压氧对棕色脂肪组织重量形态以及UCP1表达水平的影响
    7 高压氧对血浆nesfatin-1、leptin因子水平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瘦素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间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ANGPTL6、Leptin水平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UAER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4 ANGPTL6对DKD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讨论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4.干预方法的选择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不同方式运动预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瘦素分泌和骨骼肌脂质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瘦素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生物学效应
    1.2 AMPK-ACC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的生物学效应
    1.3 运动与糖尿病相关的生物学效应
    1.4 运动Leptin-AMPK-ACC信号通路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分组及饲养
    2.3 训练方案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
    2.6 实验造模
        2.6.1 给药途径和剂量
        2.6.2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判断标准
        2.6.3 实验取材和样本处理
    2.7 指标测定
        2.7.1 体重与血糖
        2.7.2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tolerance test,IPGTT)
        2.7.3 ELISA检测血浆瘦素
        2.7.4 realtimeqPCR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中leptin-mRNA
        2.7.5 免疫印迹法检测肌肉组织中瘦素,瘦素受体,AMPKα,P-AMPKα,ACC,P-ACC及附睾脂肪组织中的瘦素
        2.7.6 生化检测骨骼肌组织内TG和FFA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3.2 各组大鼠血糖变化
    3.3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
    3.4 各组大鼠腓肠肌重量
    3.5 各组大鼠双侧附睾脂肪重量
    3.6 各组大鼠血浆瘦素水平
    3.7 各组大鼠附睾脂肪中leptin-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lep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
    3.8 各组大鼠肌肉组织内瘦素、瘦素受体的相对表达水平
    3.9 各组大鼠肌肉组织内AMPK/P-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3.10 各组大鼠肌肉组织内ACC/P-AC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3.11 各组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含量
4 讨论与分析
    4.1 各组大鼠体重及糖耐量的变化
    4.2 在高脂膳食结合STZ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过程中施加不同方式运动对其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leptin分泌的影响
        4.2.1 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瘦素表达的变化
        4.2.2 血浆瘦素水平变化
    4.3 肌肉组织中leptin-AMPK-ACC信号通路的表达
        4.3.1 各组大鼠肌肉重量和附睾脂肪重量的变化
        4.3.2 骨骼肌中瘦素含量和瘦素受体的表达
        4.3.3 骨骼肌中AMPK-ACC通路的影响
        4.3.4 骨骼肌组织内各组大鼠肌肉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
5 总结
参考文献
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对小鼠瘦素的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肥胖基因与瘦素
        1.1.1 肥胖基因
        1.1.2 瘦素
    1.2 leptin与瘦素受体(Lep R)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2.1 leptin的基本结构
        1.2.2 瘦素受体(LepR)的基本结构
        1.2.3 leptin的功能
    1.3 瘦素抵抗及选择性瘦素抵抗及其机制
        1.3.1 瘦素抵抗及其机制
        1.3.2 选择性瘦素及其抵抗机制
    1.4 瘦素抵抗的治疗靶标
    1.5 口服疫苗技术
        1.5.1 口服疫苗技术原理
        1.5.2 口服疫苗技术优缺点
    1.6 酵母与免疫的研究
    1.7 重组酿酒酵母介导的免疫
        1.7.1 重组酵母介导的口服蛋白疫苗
        1.7.2 重组酵母介导的口服DNA/RNA疫苗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ob基因重组酵母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及质粒
        2.1.2 试剂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引物
        2.1.5 试剂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ob基因的扩增及JMB84-CMV-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JMB84-CMV-OVA-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JMB84-CMV-OVA-ob-T2A-GFP-poly 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细胞表达
        2.2.4 ob基因重组酵母的鉴定及制备
        2.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重组leptin蛋白的纯化
    2.3 试验结果
        2.3.1 ob基因的扩增及JMB84-CMV-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2 JMB84-CMV-OVA-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3 JMB84-CMV-OVA-ob-T2A-GFP-poly 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细胞表达
        2.3.4 ob基因重组酵母的鉴定及制备
        2.3.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重组leptin蛋白的纯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ob基因重组酵母的活体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重组酵母
        3.1.2 实验动物
        3.1.3 试剂
        3.1.4 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动物的免疫程序
        3.2.3 实验动物体重及采食量分析
        3.2.4 实验动物血液以及组织样品采集
        3.2.5 血液中leptin抗体鉴定以及抗体效价比较
        3.2.6 血液中leptin含量测定
        3.2.7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3.2.8 肝脏组织学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正常组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的验证
        3.3.2 高脂组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的验证
        3.3.3 高脂-正常组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的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PPARs激动剂HS-602的受体选择性和体内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
    1.2 2型糖尿病药物分类
    1.3 PPARs的简介和分型
    1.4 PPARα的分布和功能简介
    1.5 PPARδ的分布和功能简介
    1.6 PPARγ的分布和功能简介
    1.7 PPAR双重激动剂研究概况
    1.8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化合物HS-602对PPARs各亚型激活作用的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待测样品
        2.2.2 试剂、试剂盒及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质粒的合成和构建
        2.3.2 受体亲和力和效能检测
    2.4 结果及讨论
        2.4.1 HS-602对PPARα的激活作用
        2.4.2 HS-602对PPARδ的激活作用
        2.4.3 HS-602对PPARγ的激活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化合物HS-602在DIO小鼠体内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待测样品
        3.2.3 试剂及试剂盒
        3.2.4 动物饲料
        3.2.5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DIO小鼠模型构建
        3.3.2 药液配制
        3.3.3 实验分组及给药
    3.4 试验方法、结果及讨论
        3.4.1 HS-602对DIO小鼠体重(BW)水平的影响
        3.4.2 HS-602对DIO小鼠空腹血糖(FBG)水平的影响
        3.4.3 HS-602对DIO小鼠口服糖耐量(OGTT)水平的影响
        3.4.4 HS-602对DIO小鼠血浆胰岛素(Insulin)水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合物HS-602在db/db小鼠体内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待测样品
        4.2.3 试剂及试剂盒
        4.2.4 动物饲料
        4.2.5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饲养
        4.3.2 药液配制
        4.3.3 实验分组及给药
        4.3.4 糖尿病相关指标检测
    4.4 试验方法、结果及讨论
        4.4.1 HS-602对db/db小鼠体重(BW)水平的影响
        4.4.2 HS-602对db/db小鼠空腹血糖(FBG)水平的影响
        4.4.3 HS-602对db/db小鼠口服糖耐量(OGTT)水平的影响
        4.4.4 HS-602对db/db小鼠血浆胰岛素(Insulin)水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合物HS-602在ZDF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5.2.2 待测样品及配置方法
        5.2.3 试剂及试剂盒
        5.2.4 动物饲料
        5.2.5 实验仪器
    5.3 ZDF大鼠模型构建、分组、给药及指标检测
        5.3.1 模型构建
        5.3.2 实验分组及给药
        5.3.3 糖尿病及相关指标检测
    5.4 试验方法、结果及讨论
        5.4.1 HS-602对ZDF大鼠空腹血糖(FBG)水平的影响
        5.4.2 HS-602对ZDF大鼠血浆果糖胺(GS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
        5.4.3 HS-602对ZDF大鼠胰岛素耐量试验(ITT)的影响
        5.4.4 HS-602对ZDF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水平的影响
        5.4.5 HS-602对ZDF大鼠的血浆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
        5.4.6 HS-602对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试验)
        5.4.7 HS-602对ZDF大鼠血浆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
        5.4.8 HS-602对ZDF大鼠血浆TG、TC、FFA、HDL-C及LDL-C水平的影响
        5.4.9 HS-602对ZDF大鼠肝脏组织脂质含量的影响
        5.4.10 HS-602对ZDF大鼠肝脏糖原(glycogen)含量的影响
        5.4.11 HS-602对ZDF大鼠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影响
        5.4.12 HS-602对ZDF大鼠血浆尿酸(UA)水平的影响
        5.4.13 HS-602对ZDF大鼠血浆β-羟丁酸(HBA)水平的影响
        5.4.14 HS-602对ZDF大鼠体重、摄食量及饮水量水平的影响
        5.4.15 HS-602对ZDF大鼠脂肪重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页

(8)纳西族居民血清CRP和Leptin水平与4种慢性病关联指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国内外慢性病现状
    1.2 云南省慢性病现状
    1.3 纳西族慢性病现状
    1.4 C反应蛋白与慢性病研究进展
    1.5 瘦素与慢性病研究进展
    1.6 前期研究成果
    1.7 研究意义
    1.8 研究目标
    1.9 研究内容
    1.10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的计算和抽样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学
3 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
    3.2 纳西族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现状
        3.2.1 高血压
        3.2.2 糖尿病
        3.2.3 肥胖
        3.2.4 血脂异常
    3.3 纳西族居民血清CRP、Leptin水平
    3.4 纳西族居民血清CRP和Leptin水平与慢性病及其相关指标的关联
        3.4.1 高血压
        3.4.2 糖尿病
        3.4.3 肥胖
        3.4.4 血脂异常
    3.5 四种慢性病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5.1 高血压
        3.5.2 糖尿病
        3.5.3 肥胖
        3.5.4 血脂异常
4 讨论
    4.1 纳西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
    4.2 纳西族居民血清CRP和Leptin水平
    4.3 纳西族居民血清CRP和Leptin水平和慢性病的关系
    4.4 各慢性病的多因素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脂肪因子Chemerin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材料及方法
    一、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统计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细胞因子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相互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1.2 临床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牙周检查的比较
        2.3 2型糖尿病组内牙周炎患病率比较
        2.4 2型糖尿病组中伴有牙周炎组和无牙周炎组血清学检查的比较
        2.5 2 型糖尿病组血清学指标与牙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2.6 2 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7 2 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治疗干预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基本资料比较
        2.2 两组临床牙周指数在治疗期间的变化
        2.3 脂代谢水平在治疗期间的变化
        2.4 血糖代谢水平在治疗期间的变化
        2.5 脂肪因子水平在治疗期间的变化
        2.6 脂肪因子水平与牙周指数的相关分析
        2.7 脂肪因子水平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牙周基础治疗对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数的影响
        3.2 牙周基础治疗对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3.3 牙周基础治疗对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3.4 牙周基础治疗对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型糖尿病中瘦素(Leptin)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ANGPTL6、Lep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D]. 胡伟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D]. 刘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瘦素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关系[D]. 常海瑶.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不同方式运动预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瘦素分泌和骨骼肌脂质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D]. 林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对小鼠瘦素的调节研究[D]. 岳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PPARs激动剂HS-602的受体选择性和体内药效学研究[D]. 李鸿炎. 浙江大学, 2019(03)
  • [8]纳西族居民血清CRP和Leptin水平与4种慢性病关联指标的关系研究[D]. 汪洋.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9]脂肪因子Chemerin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D]. 王莉萍. 南京大学, 2017(08)
  • [10]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相互关系的临床研究[D]. 吴贇.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2型糖尿病的瘦素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