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

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

一、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皓[1](2019)在《基于激光复合织构技术的关节轴承减摩增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现代机械装备中重要的零部件,关节轴承正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设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业等机械领域。作为一种球面滑动轴承,其特点包括:机械结构简单、抗冲击、耐磨损、承载能力强、自调心等。伴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关节轴承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关节轴承的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机械设备的重要关节,关节轴承工作球面的摩擦润滑性能直接关系着整个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在重载、高速、高温等苛刻工况下,传统的润滑减摩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关节轴承正常工作的要求。本文从改善关节轴承表面的摩擦学特性出发,将激光微织构技术、固/液/脂润滑技术以及自润滑技术相复合,系统地探究不同润滑介质中关节轴承的摩擦润滑及磨损特性。本文首先选取激光加工方式在轴承钢GCr15材料表面进行表面微织构造型工艺试验,重点考察激光单脉冲能量、激光脉冲重复次数、激光器频率等参数对轴承钢表面凹坑形状、尺寸(深度、直径等)的作用机理,并总结出微造型加工参数与微织构凹坑形貌的对应关系,再优选较佳的微造型加工参数为后期的摩擦试验做准备。其次,开展固体润滑条件下聚四氟乙烯(PTFE)自润滑衬垫与微织构试样表面的摩擦性能试验,研究不同表面处理、不同固体润滑剂、不同微织构密度以及不同微织构深度对试样表面摩擦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对不同工况(载荷、往复运动频率)条件下试样表面摩擦性能进行探索分析。最后,以润滑脂作为润滑介质,对比不同表面处理状况下自润滑衬垫与微织构表面的摩擦特性,接着分别在油/脂润滑介质中,研究不同微织构密度参数下试样表面的摩擦润滑性能,并通过改变试验工况来研究试样表面摩擦特性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激光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Nd:YAG激光器,在单脉冲模式下,轴承钢表面微织构圆形凹坑的直径参数主要受激光单脉冲能量影响,单脉冲能量越大凹坑的直径越大;脉冲重复次数对微织构深度的影响显着,重复次数越多织构深度越深;随着激光频率的增加,微织构形貌参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固体润滑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一的润滑技术,聚四氟乙烯(PTFE)自润滑技术、微织构技术和固体润滑技术的组合可以有效提高轴承钢试样表面的润滑性能;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效果好于微米级润滑剂;微织构密度变大,试样表面的摩擦系数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织构密度时润滑效果最好;织构深度增加,摩擦系数先下降后增大,深度在9μm时摩擦性能最好;随着往复运动频率的加大,试样表面摩擦系数出现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随着载荷的提高,试样表面摩擦系数逐渐下降。润滑油/润滑脂摩擦试验表明:聚四氟乙烯自润滑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降低试样表面的摩擦系数。在油/脂润滑条件下,试样的摩擦系数均随织构密度的变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中等织构密度有利于润滑效果的发挥;且在油/脂润滑介质中,摩擦系数都随载荷加大出现下降趋势;通过增加往复运动频率,油润滑试样表面的摩擦系数增大,脂润滑试样表面的摩擦系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对比不同表面处理的试样发现,润滑脂介质中聚四氟乙烯自润滑技术结合微织构技术可以最大幅度改善摩擦副的摩擦性能。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廖乘胜[3](2017)在《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宫颈癌正面临严峻的防治形势,对其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在中国,使用液基细胞学技术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是筛查宫颈癌行之有效的方案,但目前这两种分析方法需在不同的涂片上进行,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及失误率高等缺陷,因此急需研究一种能完美融合两种技术的方法,实现高效精准地筛查。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现有产品,结合市场需求,对细胞学筛查方法中标本制片、标本染色和标本诊断这三个既独立又连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染色和显微光谱成像分析的细胞学筛查方法。该方法仅需一次取材制备一张涂片,将两种染色方法作用于同一细胞,既可进行DNA定量分析诊断,也可进行细胞形态分析做TBS分类诊断,且两种诊断方法对同一细胞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方便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具有高效、准确快速的特点。(2)针对制片要求及市场需求分别研制了两种基于不同原理的制片机。对于膜式液基细胞制片机,为解决市场现有产品结构复杂,机械臂利用率低,细胞采集效率低等缺点,设计了极坐标机械臂及新的工作方案,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同时设计新型动密封操作头和压力控制系统,改善了细胞采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制片机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制片满意率高;对于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机,将市面上普遍采用的标本转移机功能合并到制片机中,实现了移液和制片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并将成本较高且浪费较严重的一次性注射器改为成本低廉的移液管,降低了耗材使用成本,针对转移标本效率低下和易混乱等问题,设计了一个龙门桁架式三维机械臂和可折叠离心管转移架,并在单片机基础上探索出了一套优化的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了机械臂高效的直线插补和加减速运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圆弧插补同时也改善了吸头堵塞的情况。实际测试机械臂定位精度和加减速曲线拟合方面都具有很高精度。(3)针对复合染色需求,开发研制了自动染色机。为克服现有染色机价格高、体积大、抗腐蚀性能差等缺点,选择轮转式结构方案作为基础,开发了复用式染缸盖及主从机械臂协作方案,空间利用率大幅提高;从材料和结构设计上对高挥发性和渗透性的强酸进行有效防护,杜绝了腐蚀现象;设计了染色规程分割运行算法,实现了多任务多种染色同时进行,工作效率提升。测试结果表明,染色的定位精度、重复精度、控温效果及实际染色效果等均可满足医院实际使用需求和课题需求,设计的染色机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抗腐蚀性能优良等优势。(4)建立了一套多波段光源的显微光谱成像系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现了对混叠多光谱图像的剥离,完成了对DNA的定量和细胞形态同步分析。设计了几组能发出离散单色光的LED组合光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仪器的稳定性;使用了分辨率和帧采集速度更高的CMOS图像传感器来获取光谱图像,提高了图像精度和信噪比;图像传输和处理方式上,用DDR缓存图像并采用标准PCIe总线接口传输数据,提升了图像传输速度,满足了实时性要求;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混叠的多光谱图像中剥离出福尔根染料的真实吸光度用于DNA定量分析,同时合成符合医生诊断习惯和要求的彩色图像。测试结果表明,选用多波段光源组成多光谱显微成像系统是可行的,只要选择合适波段的LED,无论在光学结构还是成像方法上都可以轻松实现,具有成本低、实现简单、可扩展性好的特点。最后将整个流程连贯运行,用本文研制的制片机、染色机和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处理和分析小鼠肝脏和宫颈阳性标本,以校准过的光密度测试设备测量数据作为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标本制备装置能制出满意的细胞涂片并能成功进行复合染色,采用显微光谱成像分析系统计算的DNA准确度高,本方法在筛选癌细胞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韩晓良[4](2015)在《胶印新设备和新技术速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是"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这一年出现的创新技术应该受到全行业的关注。国产胶印设备不断提升技术通过印工协统计资料分析,20072011年,10家单张纸胶印机制造重点企业最高年销售总额曾达到24.78亿元,2013年完成销售总额11.86亿元,仅是最高年销售总额的48%,萎缩了将近一半。2014年13季度这10家单张纸胶印机制造重点企业仅完成销售总额7.48亿元,刚到2013年

田欣[5](2013)在《国内外印刷设备收纸单元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收纸单元是印刷机的最后一个单元,其主要作用是把印刷品从压印滚筒上接过来,利用传送装置把印刷品送到收纸台上完成印刷。目前在高速印刷机上普遍采用取纸装置、减速装置、防蹭脏装置、放纸装置对印刷品进行收取。在对印刷品的收取过程中,以上4点的布局设计至关重要。为了配合现代高速印刷机印刷单元的速度,收纸单元的速度也正在提高,所以要保证收纸装置的稳定性。而收纸链条导轨直接决定收纸的稳定性,其他三部分作为收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纸张的控制也不容忽视。本文重点内容如下:1、对现代高速印刷机收纸单元原理进行分析及实际情况比较,找到最适合生产工人操作的工作模式。2、对印刷机原链条导轨布局进行分析,应用MATLAB软件编程仿真出链条运动曲线,找出导轨存在的问题,进行导轨设计改进,应用MATLAB软件编程仿真出收纸链条运动曲线,与改进前链条运动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改进后导轨的优越性。3、通过对吸气制动装置对纸张作用的受力分析,实现吸气辊和风扇的联动调节,以此来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4、通过对喷粉装置的分析比较,将喷粉区域网格化,实现局部粉量的控制。同时,提出增加编码器,来对印刷品实时监控,来实现定点粉量控制。5、通过对收纸台自动下降过程的动力分析,将该段过程进行5次方程优化,改变原有冲击状态,实现平稳下落收纸。本文创新点是:1、提出定点喷粉控制,最大程度上减少喷粉量。2、用柔性冲击代替刚性冲击,降低收纸台下降的噪声。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6](2012)在《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参展纺织器材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参展的厂商达多家(按产品类别统计,部分厂商重复计算),参展情况见表1。表1纺织器材参展厂商一览表

韩晓良[7](2011)在《胶印机驶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文中研究指明胶印作为主流的印刷方式,在数字印刷日趋火热并开始向批量印刷市场进军的当下,仍然不断创新,应用各种数字技术,以使其科技含量继续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印刷质量不断精细,并在提高自动化、数字化、标准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可以说,拥抱数字化使胶印这种传统的印刷方式再度焕发了青春。

李锦平[8](2010)在《无轴传动技术在单张纸胶印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单张纸胶印机是一种非常精密的设备,代表着印刷设备的技术精度和技术水平。为了保证输纸装置和印刷机组之间、印刷机组和印刷机组之间的同步性,进一步缩短印刷准备时间,提高印刷生产效率,提升印刷产品质量,对设备的传动方式、传动精度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轴传动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可以解决高精度印刷同步性的一种新的传动方式。研究无轴传动技术在单张纸胶印机上的应用,掌握、采用无轴传动技术实现印刷纸张在各印刷机组之间精确可靠传递的关键技术,比如,无轴输纸装置、印版滚筒单独驱动、传墨辊单独驱动、水辊单独驱动等技术,可有效的提高印刷输纸的精确度,节省调整时间,提高印刷品种转换时的工作效率,提高印刷品的质量,为无轴传动技术进一步在单张纸胶印机上全面运用提供参考,为旧胶印设备传动系统的改造及无轴传动胶印机的设计提供一个可行的控制和设计方案。本文从国内外无轴传动技术在凹印机、柔印机、轮转胶印机上的应用,特别是在单张纸胶印机上的应用中,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单张纸胶印机应用无轴传动技术的研究方案。本文详细分析无轴传动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无轴传动更为安全稳定、传动精度高、传动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修、转换调整更为容易的原因,研究分析了单张纸胶印机无轴传动技术性能特点、控制原理、所需的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等主要技术难点,就无轴传动中的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电子齿轮、电子凸轮、编码器和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通过单张纸胶印机的具体应用实例,得出了无轴传动技术在胶印设备应用领域中控制系统各硬件单元的功能要求,电子齿轮、电子凸轮、编码器的作用和实现形式和无轴传动系统总线结构设计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文章提出了在单张纸胶印机上各部件中应用无轴传动技术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传统机械轴传动单张纸胶印机上水、墨控制以及输纸装置单独控制的改造方案,并对改造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阐述,对无轴传动在单张纸胶印机上的应用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设想,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工作确定了目标和方向。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控制系统的互换性,解决方案采用符合国际传动通信标准的德国力乐士公司无轴传动系统,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先研究水斗辊和墨斗辊由单独控制的伺服电机驱动,研究输纸装置由单独控制的伺服电机驱动,然后研究单张纸胶印机各印刷单元由单独控制的伺服电机驱动,最后研究各独立伺服电机之间的同步控制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无轴传动;在研究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企业具体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匡导球[9](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韩晓良[10](2007)在《国产多色胶印机未来市场探路》文中研究说明 国产胶印设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品种规格丰富、功能先进的设备供应体系,不但满足国内印刷市场的需要,而且实现一定批量的出口。其中,有的设备品种已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胶印厂商成为世界高端制造企业的机组采购供应商。

二、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复合织构技术的关节轴承减摩增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面织构技术研究现状
        1.2.2 微织构表面润滑性能研究现状
        1.2.3 关节轴承润滑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轴承钢表面激光织构工艺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备
        2.1.1 激光加工设备
        2.1.2 形貌测量设备
        2.1.3 其它试验设备
    2.2 试样材料
    2.3 试样前处理方案
    2.4 工艺试验结果分析
        2.4.1 激光单脉冲能量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2.4.2 激光脉冲重复次数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2.4.3 激光脉冲重复频率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四氟乙烯衬垫微织构表面固体润滑摩擦性能研究
    3.1 试验设备及材料
        3.1.1 摩擦试验机
        3.1.2 检测设备选择
        3.1.3 试验摩擦副的选择
        3.1.4 固体润滑介质的选择
        3.1.5 自润滑衬垫粘结工艺
    3.2 固体润滑剂填充前准备
        3.2.1 填充试样选择
        3.2.2 润滑剂填充设备选取
    3.3 固体润滑剂填充工艺试验
        3.3.1 固体润滑剂的填充
        3.3.2 固体润滑剂填充效果分析
    3.4 固体润滑介质中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摩擦特性
    3.5 固体润滑介质中微织构密度与摩擦性能的关系
        3.5.1 织构密度及形貌设计
        3.5.2 摩擦试验方案
        3.5.3 试验过程
        3.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固体润滑介质中微织构深度对摩擦特性的影响
        3.6.1 试验准备
        3.6.2 微织构深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7 不同工况参数对轴承钢试样摩擦性能的影响
        3.7.1 不同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7.2 不同往复运动频率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8 固体润滑剂颗粒尺寸对织构化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
    3.9 摩擦性能试验及磨损机理分析
        3.9.1 摩擦磨损试验方案
        3.9.2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及分析
    3.10 润滑机理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四氟乙烯衬垫微织构表面油/脂润滑性能研究
    4.1 润滑油/脂的选取
        4.1.1 润滑油的选取
        4.1.2 润滑脂的选取
    4.2 润滑油介质中微织构摩擦性能与织构密度的关系
        4.2.1 试验过程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油润滑介质中工况参数对试样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
        4.3.1 载荷变化对试样表面摩擦系数的影响
        4.3.2 不同往复运动频率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4 脂润滑介质下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4.5 脂润滑介质下微织构面积占有率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4.5.1 试验方法
        4.5.2 结果分析
    4.6 脂润滑介质下工况参数对微织构摩擦性能的影响
        4.6.1 载荷对试样表面摩擦系数的影响
        4.6.2 不同往复运动频率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相关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发明专利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3)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宫颈癌筛查的方法与策略
        1.2.1 宫颈癌筛查方法介绍
        1.2.2 宫颈癌的筛查策略
    1.3 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液基细胞制备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自动染色机发展与研究现状
        1.3.3 DNA定量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4 多光谱成像DNA定量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与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
        1.4.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复合染色和显微光谱成像的细胞学筛查方法
    2.1 细胞学基础
        2.1.1 细胞周期
        2.1.2 细胞染色
    2.2 DNA定量分析方法
    2.3 TBS分类诊断方法
    2.4 基于复合染色的高度联合筛查方法
    2.5 复合染色和显微光谱成像筛查方法的实现原理和过程
        2.5.1 吸光度剥离原理
        2.5.2 吸光度剥离矩阵模型的建立
        2.5.3 新方法对现有技术和设备提出的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基细胞制片技术研究
    3.1 液基细胞制片技术的原理介绍
        3.1.1 微孔膜过滤制片原理与结构
        3.1.2 密度梯度离心制片原理
    3.2 膜式液基细胞制片系统关键技术
        3.2.1 极坐标机械臂
        3.2.2 动密封操作头
        3.2.3 压力控制系统
    3.3 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机关键技术
        3.3.1 制片流程的优化
        3.3.2 机械结构的优化
        3.3.3 取样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
    3.4 测试验证实验
        3.4.1 膜式液基细胞制片机测试实验
        3.4.2 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机实验研究
        3.4.3 两种液基细胞制片方法的比较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胞涂片染色技术研究
    4.1 染色机防腐蚀解决措施
        4.1.1 主从机械臂协作方案
        4.1.2 防腐蚀解决措施
    4.2 多任务染色规程
        4.2.1 染色规程运行规则
        4.2.2 分割运行算法
        4.2.3 多任务染色程序
    4.3 实验效果分析
        4.3.1 染色机样机
        4.3.2 定位精度测试
        4.3.3 控温效果测试
        4.3.4 染色效果测试
        4.3.5 自动染色机复合染色分步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显微多光谱成像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多光谱成像方案
    5.2 显微多光谱成像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5.3 显微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5.3.1 显微镜
        5.3.2 自动平台
        5.3.3 光源系统
        5.3.4 数据采集系统
    5.4 实验效果分析
        5.4.1 光源带宽测试实验
        5.4.2 光源同轴性测试实验
        5.4.3 图像剥离与合成实验
        5.4.4 图像剥离应用效果测试
        5.4.5 多光谱DNA定量分析准确度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归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成果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国内外印刷设备收纸单元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概述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收纸单元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收纸单元工作原理分析
    2.1 概述
    2.2 印张取纸装置的工作原理
    2.3 印张减速装置工作原理
    2.4 印张防增脏装置工作原理
    2.5 放纸装置工作原理
    2.6 小结
第三章 收纸单元各关键部件的比较分析
    3.1 概述
    3.2 取纸装置的比较分析
    3.3 减速装置的比较分析
    3.4 防蹭脏装置的比较分析
    3.5 放纸装置的比较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收纸单元各关键部件的运动与动力分析
    4.1 概述
    4.2 取纸装置的运动与动力分析
    4.3 减速装置的运动与动力分析
    4.4 防蹭脏装置的运动与动力分析
    4.5 放纸装置的运动与动力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的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无轴传动技术在单张纸胶印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轴传动技术概述
    1.2 无轴传动在国内外印刷设备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第2章 无轴传动技术
    2.1 同步驱动原理
    2.2 无轴传动技术性能特点
        2.2.1 无轴传动技术
        2.2.2 无轴传动技术的优点
        2.2.3 无轴传动技术的缺点
    2.3 无轴传动关键技术
        2.3.1 电子齿轮、电子凸轮的应用
        2.3.2 无轴传动程序设计
        2.3.3 无轴传动总线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轴传动技术的应用研究
    3.1 单张纸胶印机的工作原理
    3.2 润版液和纸张之间的同步传输
    3.3 印刷油墨和纸张之间的同步传输
    3.4 输纸装置和各印刷单元的同步传动
    3.5 印版滚筒单独驱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造传统单张纸胶印机的技术方案
    4.1 无轴传动系统硬件选型
    4.2 无轴传动技术解决方案
        4.2.1 单张纸胶印机的系统结构
        4.2.2 技术改造目的
        4.2.3 系统配置
        4.2.4 系统功能
        4.2.5 无轴传动中的软件程序设计
        4.2.6 实施效果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复合织构技术的关节轴承减摩增寿技术研究[D]. 王皓. 江苏大学, 2019(02)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D]. 廖乘胜. 武汉大学, 2017(01)
  • [4]胶印新设备和新技术速递[J]. 韩晓良. 印刷技术, 2015(07)
  • [5]国内外印刷设备收纸单元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D]. 田欣. 北京印刷学院, 2013(06)
  • [6]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A].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7]胶印机驶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J]. 韩晓良. 印刷技术, 2011(13)
  • [8]无轴传动技术在单张纸胶印机上的应用研究[D]. 李锦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9]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10]国产多色胶印机未来市场探路[J]. 韩晓良. 印刷技术, 2007(30)

标签:;  ;  ;  ;  ;  

定量润滑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