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

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

一、应用白细胞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涵[1](2020)在《产科自体血液回收羊水的洗涤和过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产后出血(PPH)是目前全世界孕产妇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大多数产科出血是可以通过急救技术避免相关性死亡的[1]。及时的输血治疗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然而全球同种异体血来源紧张,输入同种异体血液不良反应较多。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实施自体血液回输的案例,临床研究和回顾性分析均未见严重的相关并发症的报道[2,3]。但是,产妇出血中往往混有羊水,血液成分复杂,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存有羊水栓塞和胎儿红细胞引起母体免疫反应的顾虑。本试验旨在探讨血液回收机联合白细胞滤器对回收血液中羊水有形成分和其他有害成分的清除效果,为推广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实施自体血液回输提供数据和资料。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6月1日到2019年7月30日的4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血液标本,应用血液回收机回收剖宫产术中出血,肝素抗凝,经不同处理后分成对照组、过滤组、洗涤组和过滤+洗涤组。对照组(A):每一例血样洗涤前直接留取标本。过滤组(B):不洗涤,经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留取标本。洗涤组(C):加倍洗液量洗涤,形成血液标本。过滤+洗涤组(D):是将洗涤后的血液,经过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装入容器。分别检测四组回收血液标本红细胞压积(HCT)、甲胎蛋白以及鳞状上皮细胞、胎脂、毳毛、胎粪等羊水有形成分和胎儿成分。结果:使用SPSS软件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1)甲胎蛋白与对照组比较,过滤后样本的甲胎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洗涤组与过滤+洗涤组甲胎蛋白含量减少(P<0.05)。与过滤组比较,洗涤后的样本甲胎蛋白含量降低(P<0.05)。洗涤组与过滤+洗涤组甲胎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CT与对照组比较,过滤和洗涤后样本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过滤组比较,洗涤后样本HCT值升高(P<0.05),洗涤+过滤后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洗涤组比较,洗涤+过滤后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状上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过滤和洗涤后样本的鳞状上皮细胞减少(P<0.05)。与过滤组比较,洗涤后样本鳞状上皮细胞较多(P<0.05),过滤+洗涤组鳞状上皮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洗涤组比较,洗涤+过滤组鳞状上皮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毳毛、胎脂和胎粪高倍镜下,对照组可见毳毛、胎脂和胎粪,洗涤组可见毳毛和胎脂。过滤组、过滤+洗涤组可见胎脂成分,未见毛发和胎粪成分。综上所述,可以得出:1、血液回收系统双倍洗涤液不能够完全清除毳毛、胎脂等有形成分,部分清除甲胎蛋白,不能完全清除炎症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2、白细胞滤器,可以完全清除毳毛等有形成分,炎症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但不能清除甲胎蛋白和胎脂;3、血液回收系统联合白细胞滤器,可以完全清除炎症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和胎儿有形成分,部分清除甲胎蛋白和胎脂。

马满姣[2](2020)在《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及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血液管理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背景及目的:尽管术中自体血回输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但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患者仍不能完全避免输注异体红细胞。本研究旨在了解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评价其合理性,以及了解此类患者不合理输注异体红细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临床资料。估算手术结束时将自体红细胞回输完毕后的理论血红蛋白,将理论血红蛋白大于100g/L还接受异体红细胞输注的情况定义为不合理输血。比较不合理输血患者与其他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并对此类不合理输血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487名患者在术中使用了自体血回输。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为31.4%(467/1487),异体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为26.0%(341/1313)。接受不合理红细胞输注的患者较合理输注者年龄更小(t=4.656,P<0.001),体重更轻(t=3.910,P<0.001),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更低(t=2.822,P=0.005),但是有更高的自体血回输量(U=-10.926,P<0.001)和更高的估计失血量/估计血容量的比值(U=-17.067,P<0.001),而不论是否存在术前贫血(U=-1.396,P=0.163)。导致此类不合理输注异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OR=1.975,P=0.005)和估计失血量/估计血容量(OR=5.392,P<0.001)。结论: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患者存在不合理输注异体红细胞的现象;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和估计失血量/估计血容量是导致此类患者不合理输注异体红细胞的原因。在输血前需要测定血红蛋白水平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医生需要更新血液保护和合理用血的认识,以改善患者的医疗质量。第二部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血液管理的回顾性分析背景及目的:有证据显示联合使用多种血液保护技术可以降低围术期异体输血率。比较近6年来接受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血液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对术中出血量及围术期异体输血情况的影响,及其接受异体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013年组和2019年组的临床指标及围术期血液保护方法,比较氨甲环酸组和非氨甲环酸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围术期异体输血情况,比较输血组和非输血组的临床指标,并用逻辑回归分析该类患者接受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013年组(n=37例)和2019年组(n=40例)两组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氨甲环酸的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3年组未使用氨甲环酸,2019年组大部分患者(77.5%)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率增加(21.6%→37.5%)。两组在估计失血量/估计血容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2019年组围术期输血情况以及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水平较2013年组有下降趋势。氨甲环酸组(n=31例)和非氨甲环酸组(n=37例)两组的基本情况、估计出血量和围术期异体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和EBL/EBV是预测该组患者术中输注异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6年来,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出血量无明显变化,医生正在尝试联合使用不同的血液保护方法,逐渐接受更低的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值,但未充分考虑自体血回输节俭异体输血的作用。

要春光[3](2019)在《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011.01.01至2015.12.31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脊柱转移瘤手术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70例,通过医院随访系统逐一对70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13例患者失访(包括拒访2例,无法联系到患者及家属11例),最终5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按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量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4U,B组患者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4U,采用Kaplan-Meier法中Log Rank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对原发肿瘤类型、脏器转移情况、骨转移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期的单因素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是中位生存期。结果: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36例(63.2%),B组患者为21例(36.8%)。Log Rank检验显示,A组患者与B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3,P<0.05)。A、B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个月和10个月,A组患者存活时间更长。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量、原发肿瘤类型、脏器转移情况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相关。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原发肿瘤类型、脏器转移情况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邹俊[4](2017)在《比格犬去白细胞血液的体外保存及输血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伴侣动物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宠物犬是最常见的伴侣动物之一。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输血对犬的一些致命性传染病(如犬瘟、细小),急性失血,以及贫血性疾病等都有良好疗效。在欧美一些国家,动物血库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体系,而我国尚未有规范的动物血库。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的动物血库在小动物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动物血库建设,使用白细胞滤器对比格犬全血进行滤除白细胞操作,并与未滤除白细胞的全血组对比,研究滤除白细胞对其体外保存及输血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研究了比格犬去白细胞血液的体外保存效果,对血液进行滤除白细胞操作后,分别在第1天、第7天、第14天以及第28天测定其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5’-triphosphate,ATP)的含量,并与全血做对比,评估滤除白细胞对血液保存的影响。此后,为进一步研究去白细胞血液的输血效果,本实验选用24只比格犬进行输血实验,分别在输血前0.5h,输血后0.5h、1h、2h、4h、8h、24h测量其体温、心跳和呼吸并采集血液。实验过程中观察犬只有无呕吐寒战等异常表现,结合体温、心跳、呼吸的数据判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以血清中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检测值评估输血对犬脏器的负担情况,从而研究去白细胞血液的输血效果。体外保存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血浆K+和FHb浓度上升,Cl-浓度下降,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第1天时,去白细胞组FHb含量显着高于全血组;而到了第28天,全血组FHb含量要显着高于去白细胞组。输血试验结果显示,去白细胞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全血组,但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对比各组各个时间点IBIL、ALT以及CK的浓度变化,未发现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与全血输注相比,去白细胞输血后红细胞在机体内的溶血情况以及对心、肝等脏器的负担没有明显差异。综上,去白细胞血液与全血相比,更适合作为库存血长期保存;且输注到机体后可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小动物临床上推广。

李映华[5](2008)在《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已得到全世界的肯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等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去白细胞输血的作用机制、白细胞滤器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了诸多的进展,本文拟就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韩玮[6](2008)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合理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去白细胞滤器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我国尚无规范的管理办法,且白细胞过滤出现滥用倾向,使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作用和效果受到较大影响,这是当前输血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主要创新之处,就是较系统地研究当前国内主要血液成分制品去白细胞过滤的应用方案与策略,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内容:针对新鲜冰冻血浆(FFP)去白存在滥用的问题,探讨血浆制品去白细胞过滤是否必要,评估国产血浆滤器过滤效果。针对血小板制品种类较多,其过滤适用范围不详的状况,观察过滤对血小板制品的影响,遴选适于过滤的血小板制品。针对去白红细胞制品临床试验困难较大,临床研究显着不足的问题,花费2年时间,累计进行了246例临床试验,观察临床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并结合相关实验研究,论证悬浮红细胞保存前过滤对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变形能力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推广血站型滤器的重要意义。方法:优化FFP制备条件:通过调整血浆分离时间和剩余血浆量,试验九种血浆制备条件,从中筛选可有效降低血浆白细胞残留量的制备方法;调查四个采供血机构FFP白细胞残留量;使用五种国产血浆滤器对FFP进行过滤,观察白细胞去除效果和对血浆质量的影响。对四种常用血小板制品(机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和相应的两种冰冻血小板)的过滤效果进行研究,观察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等多项血小板功能指标,遴选出适于进行白细胞过滤的血小板制品。根据保存前是否过滤将悬浮红细胞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在保存前和保存期内每周留取样本,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和TNF-α的水平及红细胞变形指数(EI);2年间累计选取有3次以上输血史患者246例,一次性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U,患者按所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滤前保存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0d、≤7d、≤14d、≤21d和≥21d,观察各组FNHTR发生率。结果:延长血浆分离时间和增加血浆残留量可有效地降低血浆白细胞残留量,达到去白标准(<1×106/U);四个采供血机构FFP白细胞残留量<1×106/U;国产血浆滤器对血浆质量无显着影响,但去白细胞效率较低、血浆损失率较高。机采血小板回收率为86.81%,可以达到血小板回收标准(80%),但手工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仅为73%左右,距血小板回收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两种冰冻血小板制品的血小板回收率处于极低水平,其血小板损失量达60%~70%左右;过滤前两种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白细胞残留均达107水平,其中手工浓缩血小板残留白细胞较高(P<0.01);过滤后机采血小板达到去白细胞标准(白细胞残留为105/U水平),而手工血小板未达到去白细胞标准(10U残留白细胞达4.8×106);过滤对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手工浓缩血小板功能显着低于机采血小板。两组悬浮红细胞仅发现极少量的IL-1β存在;对照组IL-2、IL-6、IL-8、TNF-α在血液中的水平逐渐增高,显示4种细胞因子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在血液中不断积累;过滤组IL-6、IL-8和TNF-α在保存中均维持在原有的较低水平,不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滤除白细胞对保存中IL-2产生能力无显着影响;在保存后期过滤组EI显着高于对照组;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结果显示,FNHTR发生率与过滤前保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而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地预防FNHTR的发生。结论:在规范血浆制备规程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FFP输注前不必进行过滤,血浆置换等特殊临床治疗可考虑做血浆过滤;而某些国产血浆滤器的过滤效果有待提高,血浆损失率有待降低。冰冻保存的血小板制品其血小板损失过大,不适于进行去白细胞过滤;目前手工浓缩血小板质量低于机采血小板质量,其制备工艺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同时其滤后血小板回收率和白细胞残留量尚未达到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品标准,应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去白细胞滤器;机采血小板质量较好,国产滤器可以达到去白细胞标准,是当前适于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在悬浮红细胞保存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效应;由于这些细胞因子与FNHTR的发生直接相关,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通过减少或阻抑保存中细胞因子的积累而降低FNHTR的发生率;临床试验证实,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地预防FNHTR的发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支持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悬浮红细胞应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我国应大力推广血站型滤器。

刘相富,林东军,刘文达,刘贵连,覃雪玲[7](2008)在《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附50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需要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0例,所输血液先使用白细胞滤器滤过,对照组50例,所输血液不用白细胞滤器滤过。观察2组的输血反应,并分析实验组所输血液成分在应用白细胞滤器前后的变化。结果:白细胞的滤过率为(98.5±1.1)%,血小板的滤过率为(77.6±2.7)%,红细胞的回收率为(93.5±2.3)%,滤过前后反映红细胞功能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容积分布宽度无明显改变(P(0.05),滤过后甘油三酯和LDL-C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20%,实验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细胞滤器能高效回收红细胞,对红细胞的数量、功能无明显影响,能有效滤除白细胞、血小板和血脂,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临床输血的风险。

邓永福,杨明清[8](2007)在《去白细胞输血最新进展》文中指出

张凌,刘珺,周菁[9](2004)在《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陈勇,王新建,何进安[10](2004)在《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白细胞滤器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影响 ,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应用白细胞滤器将白细胞滤除 ,对比应用白细胞滤器前后发生输血反应的概率。结果 应用前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平均为 2 3%。应用后为 2 .7% ,应用后明显降低 (P <0 .0 0 1)。结论 白细胞滤器对降低临床输血的风险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应用白细胞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白细胞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科自体血液回收羊水的洗涤和过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过程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仪器和用品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实验分组
        1.3.3 操作步骤
        1.3.4 标本送检
        1.3.5 标本检测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
    2.2 HCT的检测结果
    2.3 鳞状上皮细胞的检测结果
    2.4 胎粪、胎脂和毳毛的检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及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血液管理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部分: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血液管理的回顾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中自体血回输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比格犬去白细胞血液的体外保存及输血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与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犬血液保存概述
    1.3 输血疗法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4 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1.4.1 去白细胞输血的优势
        1.4.2 去除白细胞的方法
        1.4.3 影响去白细胞血液质量的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2.1 试剂与试剂盒
        2.2.2 仪器
    2.3 去白细胞血液体外保存效果的检测
        2.3.1 血液采集与处理
        2.3.2 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滤除效率的测定
        2.3.3 血浆K~+的测定
        2.3.4 血浆Na~+的测定
        2.3.5 血浆Cl~-的测定
        2.3.6 血浆FHb的测定
        2.3.7 全血ATP含量的测定
        2.3.8 总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2.4 去白细胞血液的输血效果研究
        2.4.1 犬DEA1.1 血型鉴定
        2.4.2 血液的采集和保存
        2.4.3 犬急性失血模型的建立
        2.4.4 输血与样品采集
        2.4.5 输血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去白细胞血液的体外保存结果
        3.1.1 白细胞滤器的滤除效果评价
        3.1.2 血浆K~+的变化
        3.1.3 血浆Na~+的变化
        3.1.4 血浆Cl~-的变化
        3.1.5 血浆FHb含量的变化
        3.1.6 全血ATP含量的变化
    3.2 去白细胞血液的输血效果研究
        3.2.1 血型鉴定结果
        3.2.2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数统计
        3.2.3 输血后 24h内IBIL的变化
        3.2.4 输血后 24h内ALT的变化
        3.2.5 输血后 24h内CK的变化
4 讨论
    4.1 血液保存
    4.2 输血对脏器的影响
5 全文总结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合理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对新鲜冰冻血浆滤除白细胞意义的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降低残留白细胞的FFP 制备方法研究
        1.3 四个采供血机构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残留量调查
        1.4 国产血浆滤器对FFP 的作用研究
        1.5 各项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
        1.5.1 血浆残留白细胞计数
        1.5.2 分离血浆量(血浆容积)
        1.5.3 血浆残留白细胞量计算公式
        1.5.4 血浆白细胞去除率计算公式
        1.5.5 血浆回收率计算公式
        1.5.6 免疫球蛋白含量
        1.5.7 25 项生化指标
        1.5.8 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浆分离不同速度及剩余量中白细胞残留量比较
        2.2 四个采供血机构FFP 白细胞残留量
        2.3 FFP 过滤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3 讨论
        3.1 FFP 进行白细胞滤除是否必要
        3.2 国产血浆滤器对FFP 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四种血小板制品滤除白细胞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四种血小板制品的制备
        1.2.1 献血者选择
        1.2.2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
        1.2.3 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备
        1.2.4 血小板液态保存
        1.2.5 冰冻血小板制备
        1.3 血小板过滤
        1.4 指标检测
        1.5 检测方法
        1.5.1 MPV、PDW、PLT
        1.5.2 LAC、LDH
        1.5.3 pH
        1.5.4 血小板聚集率
        1.5.5 低渗休克反应回复率
        1.5.6 CD62p 表达率
        1.5.7 血小板含量及回收率
        1.5.8 残留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去除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四种血小板制品过滤前、后血小板含量及血小板回收率
        2.2 机采血小板及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前、后白细胞残留量及白细胞去除率
        2.3 机采血小板及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指标检测
    3 讨论
        3.1 血小板制品的血小板回收率及白细胞残留量
        3.2 过滤对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预防FNHTR 及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保存前过滤对悬浮红细胞细胞因子水平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1.2.1 悬浮红细胞制备及分组
        1.2.2 白细胞过滤
        1.2.3 样本留取
        1.2.4 检测指标
        1.2.5 检测方法
        1.2.5.1 细胞因子
        1.2.5.2 红细胞变形指数(EI)
        1.2.6 统计方法
        1.3 过滤前保存时间对预防FNHTR 的影响
        1.3.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3.2 FNHTR 诊断
        1.3.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过滤组和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在保存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2.2 过滤组和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EI 值的变化
        2.3 过滤前不同保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临床FNHTR 发生率
    3 讨论
        3.1 保存前过滤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3.2 保存前过滤对EI 的作用
        3.3 保存前过滤对预防FNHTR 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录1 25 项生化指标名称、英文缩写及单位
    附录2 FFP 过滤前、后25 项生化指标的变化
    附录3 两组悬浮红细胞各项指标在保存过程中变化趋势图
综述 去白细胞输血与血站型滤器研究进展
    1 血液滤除白细胞的机理和滤材选择
    2 去白细胞输血滤器的发展概况
        2.1 第一代去白细胞滤器
        2.2 第二代去白细胞滤器
        2.3 第三代去白细胞滤器
        2.4 第四代去白细胞滤器
    3 白细胞去除效果评价
        3.1 血液制品去除白细胞的标准
        3.2 从血液制剂中去除白细胞应满足的条件
        3.3 血液制品中残留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4 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因素
    5 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
        5.1 降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的发生率
        5.2 降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率
        5.3 防止部分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
        5.4 清除输血传播的细菌污染
        5.5 预防HLA 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5.6 预防输血传播的原生动物感染
        5.7 减少与输血相关的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TRIM)
        5.8 预防受血者体内的病毒(如HIV,CMV)被激活
    6 血站型去白细胞滤器与血库型滤器的比较
    7 去白细胞输血及血站型滤器的应用前景
        7.1 100%实行白细胞过滤去除正成为新的国际输血标准
        7.2 推广血站型去白细胞滤器(血液储存前过滤)已为发达国家所公认
        7.3 血站型去白细胞滤器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附5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 法
        2.2.1 血液滤过方法
        2.2.2 血液指标检测方法
        2.2.3 输血反应的观察
        2.2.4 白细胞滤器性能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 果
    3.1 实验组血液滤过前后血液各指标变化
    3.2 2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 论

(8)去白细胞输血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去白细胞输血发展史
2 去白细胞血液制备方法
3 白细胞过滤方式
    3.1 血液储存后过滤
    3.2 血液储存前过滤
    3.3 去白细胞血液种类
4 白细胞滤器过滤白细胞原理
5 去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5.1 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5.2 减少输血性传染病的发生
    5.3 预防潜伏病毒的活化
    5.4 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
    5.5 预防TA-GVHD
    5.6 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TRIM)
    5.7 预防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5.8 防止朊病毒感染
    5.9 滤除脂血中的脂类成分

(9)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
二、去白细胞输血临床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1.文献按年度的分布:
    2.研究方向的变化趋势:
三、对去白细胞输血作用机制的研究
四、去除白细胞的方法与器械

四、应用白细胞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科自体血液回收羊水的洗涤和过滤效果研究[D]. 王雪涵.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2]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及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血液管理的回顾性分析[D]. 马满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围术期输注异体血红细胞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D]. 要春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比格犬去白细胞血液的体外保存及输血效果研究[D]. 邹俊.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李映华. 内蒙古中医药, 2008(21)
  • [6]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合理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D]. 韩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7]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附50例报告[J]. 刘相富,林东军,刘文达,刘贵连,覃雪玲. 新医学, 2008(05)
  • [8]去白细胞输血最新进展[J]. 邓永福,杨明清.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 [9]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J]. 张凌,刘珺,周菁. 北京医学, 2004(03)
  • [10]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体会[J]. 陈勇,王新建,何进安.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