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后注射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池俊霖,陈晓理[1](2013)在《125I粒子植入和放射性微球肿瘤内直接注射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肝癌已经在临床广泛采用并显示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射性微球肿瘤内直接注射是除经肝动脉放疗栓塞外肝癌内放射治疗的另一重要途径,其操作简便,可以有效地避免放疗栓塞中核素泄露带来的异位放射并发症。本文就肿瘤内125I粒子植入和放射性微球注射治疗肝癌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王凯,刘一之,蒋国民,赵进委,章斌,金咏海[2](2010)在《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与乙醇治疗荷VX2兔肝癌模型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45只荷VX2兔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向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A组,对照组)、无水乙醇1ml(B组)、37MBq188Re锡硫胶体0.1ml(C组)。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4、7天各处死5只瘤兔,测量肿瘤体积。结果 术后7天各组肿瘤体积:A组(4096.12±126.53)mm3、B组(2569.49±64.66)mm3、C组(2169.60±141.87)mm3,治疗组(B、C组)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内照射治疗VX2兔肝癌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欧晋[3](2010)在《纳米铁核素的性能及内照射治疗剂量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具有能同时对全身多个病变部位进行辐照,对控制肿瘤转移微小病灶有其独特的优势,一直是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铁核素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度磁靶向性和相对较短的半衰期等特点的放射性药物,满足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的要求。它具有独特的生理可容性和超顺磁性,在外加引导磁场作用下可以定向输送和局部富集,它既可以携带放疗药物又具有放射性,有希望集放疗与化疗于一身来治疗肿瘤。而且其物理属性符合临床上内照射治疗肿瘤的要求,衰变后子体无放射性,对人体不会造成污染。本文首先介绍了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肿瘤的研究背景,以及与内照射有关的基础理论;然后,介绍了纳米级四氧化三铁核素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结果为: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径达到纳米级别,外貌具有大小均匀,分散良好的特点;纳米级氧化铁具有超顺磁性,经入堆辐照后不会影响其顺磁性;纳米级氧化铁核素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与纳米铁相比,其放射性稍微弱于纳米铁,但是由于其更多应用于药物载体而被广泛研究。纳米氧化铁主要辐射能量贡献来自2569Fe,衰变方式为β?衰变,最大能量为1.565MeV,平均能量为0.371MeV,适用于靶向内照射治疗。其次,利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纳米铁核素在治疗肝癌中肝脏的吸收剂量。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为:将100Gy作为肝脏的平均耐受剂量,经过计算得出所需要用到的纳米铁核素质量仅为5. 786×10?4mg。第二种方法估算出的结果为:距离圆心处0.35cm的周边剂量为42.5A(Gy),而此时整个肿瘤的累积剂量为57A(Gy)。随后本文还在相同体积的肿瘤内应用以上两种估算方法,直观地比较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总剂量及各点剂量率分布的不同,得出结论为: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第一种方法临床给药简便,减少患者痛苦,而第二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考虑周边剂量的情况。论文的最后总结出纳米铁核素用于内照射治疗肝癌的优劣,并对未来工作给予展望。
罗贤文[4](2008)在《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制备及其在荷瘤动物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方法学研究目的建立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方法,并研究其稳定性和颗粒大小。方法1.标记药盒法:(1)改变加入硫胶体药盒(SC kit,供99mTc标记用)的188Re淋洗液体积,其余步骤按说明书,进行188Re标记硫胶体的预实验;(2)改变标记条件,在药盒内单独依序加入0~1mlNa2S2O3.5H2O(8mg/ml)和SnCl2.2H2O(20mg/ml)进行188Re标记实验。2.自制法:按照SC kit成分配制试剂,其他标记条件不变,单一依序改变以下实验条件:①改变Na2EDTA.2H2O(4.6mg/ml)体积从0ml至1.25ml;②改变Na2S2O3.5H2O(8mg/ml)体积从0~1.25ml;③改变SnCl2.2H2O(20mg/ml)体积从0~1ml;④加入淋洗液后以浓盐酸、氢氧化钠或磷酸盐缓冲液调节PH值;⑤改变反应时煮沸时间;⑥在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标记率。3.测定标记产物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胶体粒子直径大小。结果1.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最佳标记条件:(1)药盒法:SC kit中加入0.5mlSnCl2.2H2O(20mg/ml)、0.25mlNa2S2O3.5H2O(8mg/ml)。(2)自制法:整个反应体系中依序加入18.1mg明胶、0.5mlNa2EDTA.2H2O、0.5mlNa2S2O3.5H2O、0.5mlSnCl2.2H2O,并加入浓盐酸将煮沸前反应体系PH调至l.0,煮沸时间为20min。2.药盒法和自制法标记产物的的最高标记率分别为(99.79±0.31)%、(99.81±0.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记物在生理盐水中放置72h后放化纯仍为(93.23±0.64)%;胶体颗粒的直径范围分别为(10.83±6.60)μm(D10),(44.91±14.46)μm(D50),(235.29±126.61)μm(D90)。结论188Re标记锡硫胶体方法简便、标记率高,标记物稳定性良好,能产生较大颗粒的放射性胶体粒子。第二部分:188Re标记锡硫胶体在荷瘤动物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188Re标记锡硫胶体在荷瘤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探讨其用于实体肿瘤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按第一部分方法,制备高标记率,稳定有效的188Re-SnSC。两种途径观察药物分布:1经皮肝动脉灌注:荷VX2肝肿瘤兔模型在DSA下经皮肝动脉分别注入约0.5ml(74~185MBq) 188Re-SnSC(2组,n=3)和游离188ReO4-(1组,n=3);2直接瘤内注射:荷人胰腺癌裸鼠,瘤体中心部位分别直接瘤内注射0.05ml(0.05~0.1mCi) 188Re-SnSC(7组,n=4)和游离188ReO4-(5组,n=4)。以上两种肿瘤动物模型均在规定时间点采集SPECT图像,并处死动物取出肿瘤、肝脏、血液等组织称重并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计量(%ID/g)。结果1经皮肝动脉灌注组:注射188Re-SnSC和游离188ReO4-1h后,肿瘤组织%ID/g为(23.342±11.452)%和(0.713±0.479)%,肿瘤与肝脏的%ID/g之比分别为70.887±19.578、2.280±1.155;注射188Re-SnSC后24h,肿瘤组织%ID/g和肿瘤与肝脏的%ID/g之比分别为(8.176±6.836)%、17.419±13.957。2直接瘤内注射组:瘤内注射188Re-SnSC后0.5h、1h、4h、24h,肿瘤组织的%ID/g分别为(89.53±18.76)%、(104.31±36.72)%、(105.76±39.30)%、(86.22±18.47)%,注射188Re-SnSC后7d,肿瘤组织的%ID/g为(0.323±0.072)%;瘤内注射游离188ReO4-后0.5h、1h、4h、24h,肿瘤组织的%ID/g分别为(17.72±2.46)%、(10.53±3.57)%、(6.24±2.59)%、(0.026±0.003)%。结论188Re标记锡硫胶体动脉和瘤内注射后主要聚集在肿瘤组织,滞留时间长,有望用于实体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第三部分:188Re标记锡硫胶体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目的观察188Re标记锡硫胶体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1按第一部分方法,制备高标记率,稳定有效的188Re-SnSC,标记完成后室温下放置30min冷却后备用。2每孔体积200μl,1×104个胰腺癌细胞单个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188Re-SnSC组按不加药物、0.01、0.025、0.05 mCi分为4列,188ReO4-组按不加药物、0.01、0.05mCi分为三列,每列8个复孔,每天一块培养板,共7块板。MTT法测每列各孔的光吸收值(A),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在1~5天内188Re-SnSC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放射性药物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0.05mCi 188Re-SnSC组加药后1、3、5、7天抑制率分别为(33.70±3.74)%、(89.80±1.21)%、(97.43±0.59)%、(92.20±1.18)%,最大抑制率可达(98.09±0.58)%。结论在细胞实验中,188Re-SnSC和188ReO4-均对胰腺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
王凯[5](2008)在《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治疗荷VX2兔肝癌模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1.CT定位下经皮穿刺建立VX2兔肝癌模型,种植后14天,经CT扫描选择肿瘤最大直径为1.0cm左右的荷瘤兔54只进入实验,分为生物分布组和治疗组。2.生物分布组共9只荷瘤兔,CT定位下分别于瘤中心单点注射1毫居188Re锡硫胶体0.1ml,注射后1、24、48小时行SPECT检查后各处死3只瘤兔,取肿瘤及各器官称重,测放射性百分注射剂量率(%ID),并计算肿瘤放射吸收剂量及T/NT比值。3.治疗组共45只荷瘤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5只:A组(对照组):行瘤中心单点注射生理盐水0.1ml;B组:行瘤中心单点注射无水酒精1ml;C组:行瘤中心单点注射放射性活度为1毫居的188Re锡硫胶体0.1ml。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4、7天各处死5只动物,测量肿瘤大小并行病理学检查。所有荷瘤兔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4、7天抽血检测ALT、UREA值。结果1.治疗后一般情况:治疗组荷瘤兔在治疗后出现嗜睡、少动、食欲下降等现象,少数有精神烦躁,均在3~4d后恢复到治疗前状态。动物死亡情况:生物分布组有3只动物死亡,治疗组(B组、C组)共有2只动物死亡,动物死亡时间集中在治疗后24小时以内。2.188Re锡硫胶体的生物分布情况: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后1小时行SPECT扫描显示放射性核素在肿瘤部位高度浓聚,术后48小时肿瘤部位核素浓聚仍较明显;而周围正常肝组织及全身脏器内未见明显放射性核素聚集。1、24、48小时T/NT比值分别为88.22±11.57、32.87±9.13、31.65±10.11;其相应时间点肿瘤放射性百分注射剂量率分别为(90.96±8.134)%、(83.74±10.20)%和(80.26±11.53)%;肿瘤放射吸收剂量(Gy)88.12 Gy±12.21。3.ALT、UREA检测情况:B、C组ALT在术后1、4天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且B、C组ALT均在术后第1天最高,4天时明显下降,7天时已恢复术前水平。B、C组间ALT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URE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体积变化:术后对照组肿瘤体积明显增大;B、C组肿瘤体积虽有增大,但增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缓慢。术后1天各组肿瘤体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术后4天B、C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421);治疗后7天B、C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细胞凋亡检测:B、C组病灶坏死区周边的肿瘤细胞凋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以治疗后1天最为明显,后逐渐减少,7天后虽明显减少但仍高于术前水平。C组在治疗后4天后凋亡数仍处于较高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C组凋亡指数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2.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与无水酒精相比具有更强大的抗肿瘤效果。3.188Re标记的锡硫胶体标记率高,稳定性好,T/NT及瘤内滞留率高,是比较理想的内照射治疗药物。
金泳海[6](2008)在《188Re标记药物血管内给药对兔VX2肝肿瘤模型的治疗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建立及CT、DSA表现目的利用CT定位经皮穿刺直接推送瘤块法建立兔VX2移植性肝肿瘤模型,并研究VX2移植性肝肿瘤的CT、DSA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1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CT定位下经皮穿刺肝脏后推送VX2瘤块法制作肝肿瘤模型,计算兔种植3周后死亡率、成瘤率,分析VX2移植性肝肿瘤的CT、DSA影像表现,选取CT证实的成瘤兔5只,观察其肝脏大体及光镜下瘤组织形态特征。结果兔种植后3周内死亡21只,死亡率16.7%(21/136),肝脏肿瘤生长102只,成瘤率75.0% ( 102/136)。CT、DSA显示VX2肝肿瘤具有丰富的肝动脉血供。5只成瘤兔都得到病理学证实。结论CT定位下经皮穿刺直接推送瘤块法是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的一种新方法;该模型肿瘤具有丰富的肝动脉血供,适合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188Re标记碘化油、聚合人白蛋白、锡硫胶体的制备目的探讨188Re-碘化油、聚合人白蛋白(MAA)、锡硫胶体(SnSC)的标记方法。方法①在温度为75120℃和不同实验条件下,直接标记法制备188Re-碘化油,观测188Re-碘化油标记率在室温和37℃人血浆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②市售MAA药盒(临床用于99Tcm标记)中加入SnC12·2H2O后进行188Re标记聚合人白蛋白实验,测定不同时间点标记产物的标记率;③改变加入硫胶体药盒(SC kit)SnC12·2H2O和Na2S2O3·5H2O用量后进行188Re标记SC(Sn)实验,测定不同时间标记物的标记率及其体外稳定性。结果①直接法制备188Re-碘化油,在120℃的最佳标记条件下,标记物标记率可达(99.11±0.22)%;标记物在室温和37℃人血浆中放置72h,标记率可保持在(90.91±1.93)%和(92.82±1.22)%。②MAA药盒在加入500μL SnCl2(20mg/mL)混匀后,188Re-MAA的标记率为(99.64±0.09)%,72h以后,血清中188Re-MAA的标记率为(92.53±1.20)%。③SC kit在加SnC12·2H2O (20mg/ml) 0.5ml,Na2S2O3(8mg/ml) 0.25ml的条件下,188Re标记锡硫胶体标记率可达(98.39±2.66)% ,室温下在锡硫胶体悬液:生理盐水=1:10的溶液中放置72h标记率为(93.23±0.64)%。结论188Re-碘化油、聚合人白蛋白、锡硫胶体的标记方法简便,标记率高,体外稳定性好。有望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第三部分188Re标记药物血管内给药及其兔VX2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目的研究188Re标记药物经肝动脉给药后在兔VX2肝肿瘤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VX2肝肿瘤模型兔64只,采用经肝动脉途径灌注药物,按注入药物分成5组:碘化油组(A组)、游离188Re组(B组)、188Re-碘化油组(C组)、188Re-白蛋白组(D组)、188Re-锡硫胶体组(E组)。给药后1h、24h B组、C组、D组和E组行SPECT检查,并在规定时间点将兔处死,获取脑、心、肺、肝、脾、肾、肠、肌肉、血液和肿瘤10个组织或器官样本,称重并测定放射性,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和肿瘤与肝、肾、肌肉、血液、肺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各组每只VX2兔给药前和给药后1h、24h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35只VX2兔接受血管内给药并完成了实验。除B组外,C组(n=6)、D组(n=9)、E组(n=8)VX2兔在给药后1h、24h SPECT显像可见肿瘤内放射性核素浓聚。188Re在VX2兔体内的分布以肿瘤最高,其次为肝、肾,在肺、血、脾分布较低,在肠、心,脑、肌肉中的分布最低,并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肿瘤中的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其它组织。比较各组的T/NT(肿瘤/肝、肿瘤/肾、肿瘤/肺、肿瘤/血液、肿瘤/肌肉)放射性比值,B、C、D、E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时间点间,C组肿瘤/肝比值无显着性差异(p >0.05),D、E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给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在第24h升至最高,B组升高幅度较小,A、C、D、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A、C、D、E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皆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组给药前后血清尿素(UREA)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经导管肝动脉途径给药,188Re-碘化油、188Re-白蛋白、188Re-锡硫胶体均能在VX2兔肿瘤内积聚,且具有较好的滞留性。它们有可能成为内照射治疗肝癌的新药。
李刚[7](2008)在《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介入治疗肝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粘附性能好等特性,容易透过血管壁进入靶组织间隙,增加药物与肿瘤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由于比表面积越大,溶解性能越好,纳米粒作药物载体能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花费。纳米粒载体因体积超微小,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通过控制药物与靶基因的持续缓慢释放可有效延长作用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并可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减少给药剂量,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并提高药物及基因的稳定性,形成较高的局部浓度。实验表明,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外加磁场作用下,60%以上分布于动物肝脏,且肝癌明显受到抑制,动物生存期延长。但是外加磁场的强度、定位难于把握,有一定应用局限性,如何选择一种精准的输送方法一直是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课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内外科治疗之外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其中以肝动脉选择性栓塞化疗为主的介入技术已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然而,介入治疗的疗效也远非理想,如何改进方法,提高患者生存期乃介入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白蛋白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与抗癌药物阿霉素结合,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通过的介入输送技术,将纳米药物直接注入肝癌供血动脉内治疗肝癌,希望通过纳米生物技术与介入治疗技术直接结合,提高肝癌治疗的疗效。研究内容包括:①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研究;②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③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④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介入治疗肝癌。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制备及性质的研究,获得了达到静脉用药标准的阿霉素白蛋白载药纳米粒,其平均粒径201±26mm,载药量53.62±5.34ug/mg,包封率96.61±3.73%,平均回收率为99.55%±1.62%,而且体外释放实验证明阿霉素载药纳米粒具有明显缓释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显示,此纳米粒载体无毒性,无抑菌性,不引起溶血,无热原理性,对皮肤无刺激性,肌肉长期植入试验中动物伤口愈合好,组织反应小,证明材料有良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证实,在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中,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下降的斜率比阿霉素的大;白蛋白阿霉素钠米粒血药浓度较长时间维持在一个较稳定水平0.0778±0.0015mg/l,而阿霉素的血药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此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的清除率是阿霉素的0.5369倍,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阿霉素的1.3679倍。在研究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生物相容性及药代动力学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应用介入技术下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肝癌大白兔移植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游离阿霉素组(B组)与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组(C组)肿瘤增长显着减缓(P<0.01),但B组、C组之间比较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A组)平均生存期为27天,B组平均生存期38天,C组为54天。统计学分析表明,B组和C组与A相比,生存期显着延长(P<0.01);而C组生存期最长,显着长于B组(P<0.01)。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是安全无毒,无热原性,有良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而且具有明显缓释性,符合纳米粒载体抗癌药物的要求,应用介入技术可将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准确释放在靶组织内,提高了治疗肝癌的疗效。本研究作为技术平台的基础,还可应用于其他基因药物和其他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
程爱萍[8](2008)在《铼[188Re]依替膦酸盐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癌症早期诊断学和治疗学的研究进展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癌症晚期的患者日益增多。骨痛是癌症晚期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骨转移疼痛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本课题对放射性药物铼[188Re]标记的1-羟基-1,1-二膦酸钠乙烷(1-hydroxy-1,1-ethylidene disodium phosphonate,HEDP,依替膦酸盐)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人体耐受性、临床药理学、内辐射吸收剂量、止痛效果和生活质量影响、以及对周围人群和环境的辐射安全性、体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等作了系列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包括制订给药方案、给药后注意事项、辐射防护等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对188Re-HEDP的耐受性研究目的: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应用188Re-HEDP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31例患者(前列腺癌10例,乳腺癌9例,肺癌3例,肝癌5例,直肠癌2例,食道癌1例,肾癌1例)知情同意后接受了肘静脉单次注射给药,药物分为四个递增的剂量组20MBq/kg(6例)、30MBq/kg(6例)、40MBq/kg(9例)、50MBq/kg(10例)。低剂量组安全性分析结束并显示安全后,才开始下一剂量组试验。如果病例出现由于用药引起的不可耐受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Ⅲ或Ⅳ级骨髓毒性,即终止剂量递增,并认为前一组剂量为最大可接受剂量。观察指标包括给药前及给药后8w内每例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后1h、6h、12h、24h、48h、72h、1w、2w、3w、4w、6w、8w)、血细胞计数(用药后1w、2w、3w、4w、6w、8w)、心电图、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ALP,用药后4w、8w)、骨闪烁现象,以及不良反应等。统计分析主要针对PP人群(Per-Protocol population,符合方案集)。结果:31例患者中有27例属于PP人群,20MBq/kg(5例)、30MBq/kg(5例)、40MBq/kg(8例)、50MBq/kg(9例)。在受试剂量范围内,没有观察到188Re-HEDP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的不良影响。20MBq/kg组的5例患者中只有1例白细胞出现WHOⅠ级毒性。30MBq/kg组5例患者中2例患者白细胞出现WHOⅠ级毒性,其中1例合并血小板Ⅲ级毒性,但给药后8w该例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恢复正常。40MBq/kg组8例患者中2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出现毒性,分别为Ⅰ级和Ⅱ级毒性,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同级减低。50MBq/kg组9例患者中3例患者白细胞出现WHOⅡ级毒性。血小板均数给药后4w达最低水平,白细胞均数6w后达最低水平(两者与基线值比较均p<0.05),8w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数均恢复到基线水平,而血红蛋白在给药后8w最低(与基线值比较p<0.05)。符合方案分析集中的27例病例中有2例出现骨闪烁现象,发生率7%。结论:188Re-HEDP 20MBq/kg、30MBq/kg、40MBq/kg、50MBq/kg四个剂量组,对肿瘤骨转移患者均无明显毒副作用,骨髓抑制是温和的、短暂的。同时也观察到随着用药剂量增加188Re-HEDP对骨髓的抑制具有增加趋势。第二部分188Re-HEDP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188Re-HEDP在肿瘤骨转移患者体内的分布和排泄,判断不同剂量(20MBq/kg、30MBq/kg、40MBq/kg、50MBq/kg)的188Re-HEDP在肿瘤骨转移患者体内是否呈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几室模型,明确动力学参数。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知情同意后分入递增的四个剂量组,每组10例,尽量以“弹丸”式肘静脉单次注射给药,给药的同时用SPECT仪采集胸前区(尽量包括心、肺、肝、脾、肾)动态影像30min(帧/15s,设置能峰155KeV,窗宽±10%)。给药后1h、2h、4h、5h、12h、24h、36h、48h、60h、72h分别采集前后位、后前位全身影像(扫描速度185cm/21m)及胸前区15s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的每一帧采集时间一致)并在以上各时间点收集尿液测量放射性(1h图像采集完毕后才允许第一次排空小便,以后各时间点采集时先排空小便才开始采集图像)。利用ROI技术在系列动态及静态影像的左心室区测得经本底校正的放射性作为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用Pkanalyst软件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利用不同剂量组的AUC值与剂量的关系判断不同剂量组在机体内是否呈线性关系。1h全身前后位、后前位计数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注射剂量(ID)的100%,据此方法估算上述各时间点全身和各器官的放射性,并将数据转换为注入剂量的百分率(%ID)。测量给药后各时间点尿液中的放射性,计算各时间点尿液累积放射性。绘制尿液累积放射性%ID-时间曲线。统计分析主要针对PP人群。结果:20MBq/kg、30MBq/kg、40MBq/kg组中分别各有8例、50MBq/kg组有9例符合PP人群,其中前列腺癌3例,乳腺癌10例,肺癌7例,肝癌9例,其他4例。20MBq/kg~50MBq/kg范围内,188Re-HEDP在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呈线性关系(R2=0.9376)。其药代动力学符合血管给药两室模型。四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值中位数分别为3.32E+05、3.97E+05、7.83E+05、8.58E+05;α值中位数分别为0.06、0.05、0.04、0.06;β值中位数分别为1.16E-03、1.16E-03、1.03E-03、1.15E-03;A值中位数分别为3591.21、4858.23、5642.48、4167.05;B值中位数分别为293.97、352.95、614.41、1063.82;T1/2(α)值中位数分别为12.55、12.83、15.41、12.02;T1/2(β)值中位数分别为595.47、596.50、673.09、600.93(min)。骨组织是摄取188Re-HEDP的主要组织,给药后4h放射性摄取高达注射剂量的40%,其他组织未见明显摄取188Re-HEDP。188Re-HEDP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给药后24h排出注射剂量的66.79%,其中74%在给药后5h内排出。结论:20MBq/kg~50MBq/kg范围内,188Re-HEDP在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呈线性关系,符合血管给药两室模型。188Re-HEDP血药浓度消除相半衰期平均为10h。188Re-HEDP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骨组织是摄取188Re-HEDP的主要组织。第三部分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内辐射吸收剂量估算目的:估算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内辐射吸收剂量。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9例(男6例,女3例,前列腺癌1例,乳腺癌4例,肺癌2例,肝癌1例,喉癌1例)患者知情同意后,肘静脉单次注射给药,给药量50MBq/kg。给药后1h、2h、4h、5h、12h、24h、36h、48h、60h、72h用SPECT仪分别采集前后位、后前位全身影像(扫描速度185cm/21m,设置能峰155KeV,窗宽±10%)。1h图像采集完毕后才允许第一次排空小便,以后各时间点采集时先排空小便才开始采集图像。1h全身前后位、后前位计数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注射剂量(ID)的100%,据此方法估算上述各时间点全身和各器官的放射性,并将数据转换为注入剂量的百分率(%ID)。将以上各时间点全身及各主要器官的放射性滞留百分率(ID%)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成相应的留存时间,应用MIRDOSE3.0软件,估算全身及各主要器官的内辐射吸收剂量,并与同类或类似文献结果比较。结果:在全身及各脏器组织中,膀胱壁辐射吸收剂量最高,达(8.2E-01±1.3E-01)mGy/MBq。其次是骨质(7.1E-01±3.5E-01)mGy/MBq,再次为骨髓(6.2E-01±3.2E-01)mGy/MBq。肾脏的辐射吸收剂量为(2.5E-01±1.1E-01)mGy/MBq。低于以上一级水平的有全身(7.0E-02±4.0E-02)mGy/MBq、睾丸(3.4E-02±1.8E-02)mGy/MBq、卵巢(2.7E-02±1.8E-02)mGy/MBq。其它脏器则更低于以上数值,肝(2.4E-02±1.8E-02)mGy/MBq、肺(2.3E-02±1.2E-02)mGy/MBq、脾(2.2E-02±1.2E-02)mGy/MBq。体重60 kg的患者,188Re-HEDP临床用量20MBq/kg/人·次、30MBq/kg/人·次、40MBq/kg/人·次、和50MBq/kg/人·次时骨髓的内辐射吸收剂量估算分别为0.74Gy、1.12Gy、1.49Gy、1.86Gy。不同剂量组一次给药后,睾丸、卵巢内辐射吸收剂量最高值分别为0.09Gy、0.06Gy,均低于引起不育症的剂量(睾丸:0.15Gy,卵巢:2.5Gy)。结论:靶脏器骨质的内辐射吸收剂量高于骨髓、生殖腺等辐射敏感脏器的吸收剂量。骨髓、生殖腺等的内辐射吸收剂量与同类文献相似。第四部分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止痛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初探目的:评价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止痛效果,初步探索188Re-HEDP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31例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前列腺癌10例,乳腺癌9例,肺癌3例,肝癌5例,直肠癌2例,食道癌1例,肾癌1例)知情同意后接受了肘静脉单次注射给药,药物剂量分组:20MBq/kg(6例)、30MBq/kg(6例)、40MBq/kg(9例)、50MBq/kg(10例)。分别于给药后1 d、2 d、3d及给药后1w、2w、3w、4w、6w、8w记录患者的疼痛得分及上述各周的体力得分、睡眠和情绪等变化,并与治疗前基线得分作配对t检验。将疗效分为无效、好转、显效、疼痛完全解除四个等级,对全部病例、不同剂量组、以及不同肿瘤类型骨转移疼痛的止痛效果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88Re-HEDP治疗后当天疼痛评分由基线的8.11下降为7.74,4w下降到最低值4.89,之后开始上升,8w达到6.67,治疗后8w内的平均疼痛评分值与基线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基线体力得分为74.81,治疗后1w开始改善为78.89,8w为最高82.31。治疗后8w内的平均体力评分值与基线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疼痛得分下降和体力得分升高患者的睡眠和情绪有所改善。疼痛得分没有改变的患者睡眠和情绪没有改善。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总的缓解率为74.08%,其中完全解除率7.41%、显效率25.93%、好转率40.74%;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和肝癌骨转移痛的缓解率分别为89.89%、75.50%、66.67%、66.67%;递增的四个剂量组总的缓解率分别为40.00%、60.00%、87.50%和89.89%。平均缓解持续时间6.85w,平均起效时间为4.05d。结论:188Re-HEDP治疗可改善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的疼痛状况及生活质量,疼痛缓解率74.08%。第五部分188Re-HEDP治疗对周围人群及环境的辐射安全性评价目的:评价188Re-HEDP治疗对周围人群,包括医务人员和陪侍家属,以及对环境的辐射危害。方法:药物用量分四个剂量组(20MBq/kg、30MBq/kg、40MBq/kg、50MBq/kg),每组5个病例。利用X-γ辐射仪、直接读取数字式辐射个人报警仪及ICRP建议书推荐公式监测和估算医务人员在不同治疗用量情况下、不同操作状况下接受的剂量当量率和剂量当量。不同操作状况包括没着铅衣、没铅玻璃屏蔽的状况,没着铅衣有铅玻璃屏蔽的状况,既着铅衣又有铅玻璃屏蔽的状况。测量时探头与辐射源的距离相当于医务人员前胸部与辐射源的距离。利用X-γ辐射仪检测不同剂量组188Re-HEDP治疗后1h、2h、4h、5h、12h、24h、36h、48h、60h、72h在距离患者0m、0.5m、1m、1.5m、2m、2.5m、3m处的剂量当量率。根据ICRP建议书推荐公式估算陪侍人员在3天内陪侍不同剂量组患者时接受的剂量当量。并将上述检测及估算结果与标准限制值进行比较。结果:每治疗1例188Re-HEDP用量分别为20MBq/kg、30MBq/kg、40MBq/kg、50MBq/kg的患者,医务人员在没着铅衣、无铅玻璃屏蔽的状况下操作时所接受的外辐射剂量当量分别为1.68±0.57μSv、2.22±0.83μSv、2.92±1.16μSv、3.82±1.51μSv;没着铅衣、但有铅玻璃屏蔽的状况下分别为0.75±0.32μSv、0.96±0.43μSv、1.38±0.56μSv、1.70±1.14μSv;既着铅衣又有铅玻璃屏蔽的状况下分别为0.50±0.26μSv、0.62±0.31μSv、0.84±0.50μSv、1.35±0.50μSv。距患者1m处辐射剂量当量率低于公众标准限制值2.5μSv/h的时间分别为给药后4h、5h、12h、24h,具体剂量当量率分别为2.31μSv/h、2.35μSv/h、2.06μSv/h、1.95μSv/h。随时间和距离的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当量率迅速下降。陪侍人员在3天内每陪侍1例不同剂量组患者所受照射的辐射剂量当量分别为58.51μSv、89.34μSv、106.88μSv、158.62μSv。结论: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给患者用药,即在着铅衣、有铅玻璃屏蔽的状况下操作可屏蔽掉一半以上的辐射量;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和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的医务人员一年内即使治疗37,037例患者,陪侍人员陪侍31例患者也不会超过放射性工作人员50mSv/年、陪侍人员5mSv的剂量限制值。为了减少对公众(周围环境)的辐射危害,我们推荐188Re-HEDP治疗后的患者应辐射隔离一天。第六部分188Re-HEDP对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88Re-HEDP近距离作用于SD大鼠成骨细胞后,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颅盖骨剪碎至1mm×1mm骨片加入消化液,分离接种成骨细胞,长至汇合后传代。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鉴定成骨细胞。取体外培养的第五代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活度188Re-HEDP(0.00、1.85、9.61、48.00、240.50、462.50、832.50、1110.00 kBq/ml),继续培养3天收集各组细胞用γ放射免疫计数器检测细胞的γ计数值,了解成骨细胞摄取188Re-HEDP的能力。MTT法检测不同活度188Re-HEDP作用后,成骨细胞生长增殖的变化。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明确成骨细胞受不同活度188Re-HEDP作用后分化功能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活度188Re-HEDP(0.00、1110.00、5550.00、33300.00、44400.00 kBq/ml)作用后的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结果:成骨细胞摄取188Re-HEDP的活度范围较广,剂量范围0~1110 kBq/ml未观察到摄取平台期。在0~1110 kBq/ml范围内,MTT法检测显示不同活度加药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不加药组)明显增强,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加药组细胞的ALP活性也明显强于对照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受188Re-HEDP刺激后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旺盛、分化能力增强。188Re-HEDP作用后处于S期的成骨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各加药组与对照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188Re-HEDP浓度<33,300kBq/ml时,加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188Re-HEDP浓度≥33300.00kBq/ml时,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并且随188Re-HEDP活度的增加凋亡率也增加。结论:188Re-HEDP可能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使S期的细胞百分率增高。超过33,300kBq/ml时188Re-HEDP可引起成骨细胞凋亡,并与剂量呈正相关。
任晓慧[9](2007)在《RNA复制子对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及动物促生长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FV)RNA复制子和微球(MP)介导基因转移技术,以期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首先构建了GHRH和HBsAg-SS单基因以及GHRH-HBsAg-SS双基因RNA复制子真核表达载体,在细胞和小鼠肌肉中成功地表达了目的蛋白,且表达的HBsAg-SS具有反应原性。制备的MP-DNA复合物提高了目的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免疫水平;也证实了复制子载体对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达水平比普通载体高3倍,诱发抗体水平的升高也显着优于普通载体。微球介导的GHRH和HBsAg-SS基因直接转移,对小鼠和育肥猪均表现出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初步探讨了非遗传性获得的促生长机制,证实利用这项技术在大型哺乳动物产生两代间的,非遗传性生物效应的可能性。给妊娠母鼠和母猪进行GHRH和HBsAg-SS基因直接转移,后代表现出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同时也证实了GHRH与HBsAg-SS双基因共表达对动物的促生长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为寻求高效的基因表达系统,实现对GH的双向调节,开发新一代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长效促生长制剂打下了基础。
李贞[10](2007)在《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肝癌动物模型,观察瘤内注射不同剂量MAA对32P胶体全身扩散的阻滞效果以及瘤内注射较大剂量32P胶体对移植瘤的治疗效果,为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60只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细胞癌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可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2.把60只荷肿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进行药物注射,第1组只注射32P胶体1.85MBq;第2组先注入1×104颗粒的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第3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第4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3.在完成注射后第30分钟、24小时、48小时、8天和16天时,从各组中随机取出3只小鼠,测定第3、4组小鼠肿瘤的直径,用摘眼球法取血,处死小鼠后对第4组小鼠进行全身显像,并取出各组小鼠的肿瘤、心、肝、脾、肾、肺和一段脊椎骨,称重,测定肿瘤、100μl血液及各器官的放射性。4.对第4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32P自肿瘤向血液中的扩散主要发生在用药后的早期阶段,MAA可以阻止32P的扩散,增加其瘤内滞留率。2.MAA的阻滞作用与注入的MAA颗粒数量成正相关,而与32P胶体的注入量则成负相关关系。3.32P胶体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对于直径约1cm的肝肿瘤,注入1.85MBq的32P胶体不能抑制肿瘤的生长,18.5MBq 32P胶体可使肿瘤缩小20%,对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作用。4.第3组小鼠组织学表现为大部分肿瘤细胞生长良好,内有局灶性肿瘤细胞坏死,第4组小鼠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性坏死。结论直接向瘤内注入一定数量的MAA,再注入所需剂量的32P胶体,是治疗晚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第二部分: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瘤体内注射MAA和32P胶体内照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结果1.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AFP水平下降:组织学示治疗区肿瘤组织完全或部分坏死、纤维化。2.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1%,其中CR15.6%,PR62.5%,SD18.8%,PD3.1%。8例治疗后行二期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1.9%、40.6%,中位生存期16个月。3.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无显着变化。结论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MAA和胶体32P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证广。第三部分: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荷肝癌小鼠模型,重点研究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的瘤内滞留和体内分布的药代动力学,并观察瘤内注射大剂量153Sm-树脂微球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试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cm的种植瘤。2.选择66只成瘤大小均匀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48只,为体内分布研究组,每只小鼠经皮穿刺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18.5MBq/0.1ml;第2、3组各6只为治疗组,分别瘤内注入153Sm-树脂微球370MBq/0.1ml及555MBq/0.15ml;第4组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3.在注射后第30min、1.5h、2h、4h、8h、24h、2d、3d、4d、6d、8d、10d共12个时间点,从第1组中随机取出4只小鼠,处死,获得血液、肿瘤、心、肝、脾、肾、肺、骨骼、肌肉9种测量样本,称重,测量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各器官/组织的%ID、cpm/g和%ID/g。第2、3、4组于注射药物后的第4、8、12、16和20天,分别测量其肿瘤的长径和宽径,计算肿瘤缩小率,并麻醉小鼠进行全身显像。4.第2、8和20天处死2、3、4组小鼠各两只,取肿瘤制作病理切片,并计数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结果1.153Sm-树脂微球瘤内注射后主要滞留在肿瘤组织内,30min的滞留率为94.34%,第8天时滞留在肿瘤内的放射性仍高达62.2%。2.少量153Sm可以自瘤内注射部位弥散入血,这主要发生在药物注射后的早期阶段,后期扩散速度和数量都明显降低。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身放射性分布以肺脏为最高,但其量甚微,最高放射性计数仅占注射量的1.62%,且清除速度较快,不会对肺脏造成损害。其它组织器官的微弱放射性可能主要来自脱标游离的153Sm。3.肿瘤缩小率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瘤内注射370MBq和555MBq 153Sm-树脂微球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555MBq组的治疗效果好于370MBq组。一次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的治疗作用在第8天时最好,以后则逐渐减弱。4.在瘤内注射370MBq和555MBq 153Sm-树脂微球的20天内,荷瘤鼠外周血象未受明显影响。结论153Sm-树脂微球是一种理想的新型介入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肿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后注射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后注射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125I粒子植入和放射性微球肿瘤内直接注射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瘤内直接植入/直接注射放射性核素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 |
2125I粒子和放射性核素微球的临床应用 |
3 疗效 |
3.1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 |
3.2放射性微球直接注射治疗肝癌 |
4 安全性评估 |
5 问题与展望 |
(3)纳米铁核素的性能及内照射治疗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放射性核素治疗 |
1.3 肿瘤的靶向治疗 |
1.4 核素选择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照射剂量学基础 |
2.1 内照射治疗中的物理学基础 |
2.2 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三章 纳米铁核素和靶向系统 |
3.1 放射性核素 |
3.2 纳米级氧化铁核素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
3.3 靶向系统 |
第四章 纳米铁核素内照射吸收剂量研究 |
4.1 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和生物衰变常数的相互关系 |
4.2 内辐射β 吸收剂量的计算基础 |
4.3 纳米铁核素靶向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估算 |
4.4 瘤内注射法治疗肝癌时吸收剂量的估算 |
4.5 两种治疗方法其剂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与课题 |
致谢 |
(4)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制备及其在荷瘤动物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188)RE 标记锡硫胶体的方法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188)RE 标记锡硫胶体在荷瘤动物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188)RE 标记锡硫胶体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写词释表 |
致谢 |
(5)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188Re标记药物血管内给药对兔VX2肝肿瘤模型的治疗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建立及CT、DSA 表现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88)Re-碘化油、聚合人白蛋白、锡硫胶体的制备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188)Re 标记药物血管内给药及其兔VX2 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1:~(188)Re 标记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 |
综述2:肝细胞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课题及科研获奖情况 |
致谢 |
(7)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介入治疗肝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注解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介入治疗肝癌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1 纳米粒的类型 |
2.制备 |
3.药代动力学 |
4.促进药物吸收 |
5.控释 |
6.改变给药途径 |
7.靶向 |
8.突破生物屏障 |
9.前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肿瘤(肝癌)介入治疗的进展 |
1.介入治疗应用于实体瘤的免疫导向治疗 |
2.探讨肿瘤的根治性微创治疗 |
3.经皮瘤内局部注射化疗 |
4.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 |
5.冷冻治疗 |
6.射频消融治疗 |
7.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选择性门静脉化疗栓塞 |
8.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
9.高强度聚焦超声 |
10.肝癌的综合治疗 |
11.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8)铼[188Re]依替膦酸盐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肿瘤骨转移患者对~(188)Re-HEDP的耐受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88)Re-HEDP药代动力学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内辐射吸收剂量估算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188)Re-HEDP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止痛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初探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188)Re-HEDP治疗对周围人群及环境的辐射安全性评价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188)Re-HEDP对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核素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 |
综述2 ~(188)Re标记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
致谢 |
附表 |
缩略语索引 |
试剂配制 |
附录 |
(9)RNA复制子对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及动物促生长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甲病毒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
1 甲病毒简介 |
2 甲病毒复制子载体发展历程 |
3 甲病毒复制子结构以及递送方式 |
4 甲病毒复制子载体种类 |
5 甲病毒复制子载体应用 |
6 甲病毒复制子载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
第二章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
1 GHRH、SS 与GH/IGF-I 生长轴的关系 |
2 GHRH 概述 |
3 SS 概述 |
4 GHRH 和SS 共同协调控制GH 的分泌模式 |
5 GHRH 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6 SS 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7 GHRH 和SS 基因转移的新方法:PLGA-MP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GHRH、SS 及GHRH-SS RNA 复制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GHRH 基因RNA 复制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 HBSAG-SS 基因RNA 复制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GHRH-HBSAG-SS 双基因RNA 复制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GHRH、SS 及GHRH-SS RNA 复制子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总RNA 的提取 |
2.2 转染细胞的RT-PCR |
2.3 TRICINE-SDS-PAGE 和SDS-PAGE 结果 |
2.4 表达产物的DOT-ELISA(检测表达的SS 和GHRH) |
2.5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检测表达的HBSAG、SS、 |
2.6 细胞原位免疫荧光结果 |
2.7 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细胞表达的HBSAG |
2.8 放免法检测转染细胞表达的GHRH 和SS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RNA 复制子载体与普通载体表达水平比较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PIRES-LACZ 载体的构建 |
2.2 LACZ 基因在293 和BHK-21 细胞中表达 |
2.3 LACZ 基因小鼠肌肉中的表达水平 |
2.4 GHRH 基因在293 和BHK-21 细胞中的表达 |
2.5 GHRH 基因在小鼠肌肉中的表达 |
2.6 HBSAG-SS 基因在293 和BHK-21 细胞的表达 |
2.7 HBSAG-SS 基因在小鼠肌肉中的表达 |
3 讨论 |
3.1 RNA 复制子载体与普通载体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
3.2 甲病毒RNA 复制子载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
4 小结 |
第四章 微球介导GHRH、SS 和GHRH-SS RNA 复制子表达载体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及对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PLGA-MP 的制备以及性质考察 |
2.2 微球介导GHRH、HBSAG 和SS 基因在小鼠肌肉内的表达 |
2.3 微球介导GHRH 和SS 及双基因的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肌肉组织的表达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
2.4 微球介导 HBsAg 和 SS 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基因免疫小鼠试验 |
2.5 微球介导GHRH 和SS 及双基因的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妊娠母鼠肌肉组织的表达对子代小鼠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3.1 PLGA-MP-DNA 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
3.2 影响PLGA-MP 质量的因素 |
3.3 PLGA-MP 的安全性 |
3.4 PLGA-MP-DNA 对基因表达和免疫效果的影响 |
3.5 RNA 复制子对SS 融合基因的免疫效果和促生长作用的影响.. |
3.6 微球介导GHRH 和SS 基因的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肌肉组织的表达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
3.7 GHRH 和SS 基因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妊娠母鼠肌肉组织的表达对子代小鼠生长的影响 |
3.8 GHRH 和HBSAG-SS 双基因共表达对小鼠促生长的协同作用 |
4 小结 |
第五章 微球介导GHRH、SS 和GHRH-SS RNA 复制子表达载体在猪体内的表达及对生长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微球介导HBSAG-SS基因RNA复制子表达质粒在肌肉组织的表达对育肥猪生长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
2.2 微球介导GHRH 和HBSAG-SS 基因以及双基因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妊娠母猪肌肉组织的表达对后代仔猪生长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SS 基因主动免疫的效果及其对育肥猪生长的影响 |
3.2 微球介导GHRH 和HBSAG-SS 基因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妊娠母猪肌肉组织的表达对后代仔猪生长的影响 |
3.3 微球介导GHRH 和HBSAG-SS 基因RNA 复制子表达质粒在肌肉组织的表达对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
3.4 微球介导GHRH-HBSAG-SS双基因RNA复制子表达质粒在肌肉组织的共表达对猪生长和免疫的协同作用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CURRICULUM VITAE |
(10)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照射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 |
1.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ncer by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MAA and colloidal ~(32)p |
2.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ncer by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153)Sm-RMS |
四、肿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后注射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125I粒子植入和放射性微球肿瘤内直接注射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J]. 池俊霖,陈晓理.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3(06)
- [2]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 王凯,刘一之,蒋国民,赵进委,章斌,金咏海.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11)
- [3]纳米铁核素的性能及内照射治疗剂量研究[D]. 欧晋. 南华大学, 2010(05)
- [4]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制备及其在荷瘤动物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D]. 罗贤文. 苏州大学, 2008(11)
- [5]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实验研究[D]. 王凯. 苏州大学, 2008(11)
- [6]188Re标记药物血管内给药对兔VX2肝肿瘤模型的治疗前研究[D]. 金泳海. 苏州大学, 2008(03)
- [7]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介入治疗肝癌实验研究[D]. 李刚. 中南大学, 2008(12)
- [8]铼[188Re]依替膦酸盐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 程爱萍. 复旦大学, 2008(03)
- [9]RNA复制子对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及动物促生长方法的探讨[D]. 任晓慧. 吉林大学, 2007(03)
- [10]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D]. 李贞. 山东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