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导语如何设置悬念(论文文献综述)
武斌,武子琳[1](2021)在《软导语在新闻话语中的意义锚定、统摄秩序与建构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话语是新闻叙事产生的口语或文字作品。新闻话语按照其文本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它们的开头分别被赋予硬导语和软导语修辞。其中,软导语追求高度的文学品质,凸显新闻文化的旨趣。本文通过研究软导语建构的规律、现状、问题和对策,对新时代媒体人继承和发扬传统编辑室的优秀文化、努力建构优质软新闻话语的导语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刘亚鑫[2](2020)在《虚假新闻话语分析 ——以《新闻记者》公布2010-2019年样本为例》文中指出当前,虚假新闻仍是我国乃至世界新闻业中的顽疾,2016年牛津词典用“后真相”(Post-Truth)描述了“雄辩胜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情感主导选择”的新闻现象,尤其是乘上社交媒体的快车后,从2016年美国大选到英国脱欧公投,从2019年英国“集装箱”案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更是形成了病毒式的扩散。目前,在西方世界的虚假问题开始破坏其媒体的权威性并由此导致了社会不安,而我国的虚假新闻也开始从传统媒体蔓延到社交媒体。在这种背景下,很有必要对虚假新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采取了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收集了2010-2019《新闻记者》杂志遴选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作为研究文本。一方面,本文通过对年度十大虚假新闻的文本从内容层面和话语层面分析,发现我国虚假新闻的一些文本特征:在议题类型上,主要集中在民生事件和文体娱乐类软新闻,另外凡是重大社会事件都会出现虚假新闻的泛滥;在报道篇幅上,虚假新闻多注重短篇,一是因为文本越短越难被发现造假的信息,二是因为越短的消息越容易传播;话语修辞方面,虚假新闻擅于煽情,这点从新闻标题和文内词语的使用上可以发现,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和动词使用较多;写作手法上擅于设置悬念,通常夸大事实、利用恶趣味,甚至捏造与正文矛盾的信息;消息来源方面,我国虚假新闻消息来源单一,并且多为匿名消息来源,刻意不使用一些必要的消息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虚假新闻多倾向于使用网络消息来源。在新闻图式结构层面,通过研究发现,虚假新闻的标题明显较长,用具有偏向性的词语描写主要事件,而导语多为描写式导语,故事性盖过了概述性;在故事范畴,虚假新闻则呈现出更多与常规新闻无异的特征,尤其是对于主要事件的描述,既符合概述范畴中的主题,又有许多补充性细节,但是后果范畴相较来说则暴露出更多漏洞。新闻应该是新闻行业根据新闻事实的客观创作,一旦掺杂了任何主观目的,就有产生虚假新闻的可能,因此治理虚假新闻仍然需要从行业内部着手,规范新闻生产结构的同时,加强相应的核查和问责措施。
孙圣起[3](2020)在《《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研究(2013-2019)》文中认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之后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奠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地位。而在2020年我国能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标志。在这样的的大背景下,大众传播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各类媒体越来越重视扶贫相关的报道,发挥着传递信息、搭建平台、沟通交流、宣传教育和营造舆论氛围的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已达到99%以上,《焦点访谈》是具有26年历史的日播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其报道在乡村具备极强的社会影响力,节目内容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二级乃至多级传播,自“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后,《焦点访谈》共有252期栏目将镜头对该领域,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因此,本文以2013年11月至2019年12月31日《焦点访谈》的“精准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利用量化分析方法并结合臧国仁提出的高中低三层次理论和梵·迪克假设性新闻图式结构理论进行研究。从宏观呈现框架上,发现了《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的数量变化趋势、报道主题的主要侧重点、标题导语的类型与作用以及节目整体报道倾向的特点。从中观建构框架上,发现了节目的整体叙事结构与作用、新闻背景的设置、报道地域的分布及报道视角的特点。从微观话语框架上,发现了节目词汇出现频率的变化、修辞方式的使用特点与作用以及报道方式凸显的电视述评类节目优势和传播效果。综合而言,《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优势体现在:指引性强、彰显节目定位;多角度建构叙事框架;充分发挥电视述评类节目优势等几个方面。其新闻框架的问题主要有报道缺乏平衡性、舆论监督缺位、人物报道性别框架缺失及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过于模式化等几个方面。本研究认为,之后《焦点访谈》进行此领域报道时其新闻框架的建构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宣传与监督并重、讲好女性扶贫故事、多元化策划节目形态、提高受众参与度。
孙瑞倩[4](2020)在《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尤其在经济建设领域和科技领域等,为记录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风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播了一部大型财经人物报道专题片即《财经人物周刊》,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便是以该节目为话语分析案例,选取了自2018年1月8日节目开播到2019年10月14日播放结束,共87期节目作为语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大幕下分析财经人物媒体呈现的镜像特征、意义及其影响。本文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个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依据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再结合梵·迪克的新闻图示结构理论以及学者曾庆香的新闻叙事学理论对节目展开具体的话语分析。在对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中关于财经人物报道的主题选择、领域分布、话语时长进行宏观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再对话语的新闻图示结构、修辞策略、词汇选择和使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鉴于是电视财经人物报道节目,本文还从视听视角和叙事视角对话语建构模式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财经人物周刊》在报道中呈现两大特色:一是节目于话语中强化精神引领作用,通过呈现财经故事,塑造精神偶像;通过建构“大国重器”形象,传递主流价值观;通过挖掘历史矛盾,记录时代精神;二是在报道中记者“隐退”,达到了以人为本,丰满展现采访对象、以退为进,增强节目纪实性、以虚为实,牢牢掌控话语权的效果。结合传播语境和话语语境发现节目在话语建构中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主流媒体需要彰显舆论引导功能,二是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三是满足高知受众群信息接收偏好。最后,论文就《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呈现的不足加以总结,并提出论者的反思,认为提高财经人物报道的传播价值和力度要从“一汲取”、“两转化”、“三贴近”策略入手,即要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财经智慧;注重专业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牢牢坚守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期为其他媒体的同类报道提供有益借鉴,提高财经人物报道的表达力和传播力,引起社会各界对财经人物群体更多关注和重视,帮助受众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吴桐[5](2020)在《大型马拉松赛事周期中新闻报道文本研究 ——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文中提出兰州国际马拉松从2011年创立开始就备受瞩目。在长达8年的历史进程中,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品牌,被业界评为最难“PB”的金标赛事。2019年,国际田联路跑会议首次落户中国就选择了兰州,也使得同一时段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备受国际瞩目。本文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的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语言、形象、结构、意义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究。同时在文本意义研究方面,从编码和解码的角度分别对文本试图传达的深层意义和影响受众解读效果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的新闻文本语言主要呈现出准确化、文学化、娱乐化等特点;结构主要采用了倒金字塔式、散文式、并列式等组合方式;形象塑造上主要以城市形象为主。在对意义的解读过程中发现,文本主要是从“重塑城市形象,推广马拉松品牌”、“挖掘人物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两个意义层面进行编码,同时“传播媒体”、“受众需求”以及“体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受众在解读文本意义时出现偏差。
王子超,周荣庭[6](2019)在《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手法探析——从《湘报》谈起》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探求系统性地提升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方法为目的,以文献研究法为方法论,以《湘报》为研究对象,以新闻结构要素为框架,从标题、导语、主体与结语四个方面对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法加以剖析,提炼出了悬念设置、修辞优化等手法,以期对当前科技新闻业务实践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王芳[7](2019)在《微信新闻套语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信新闻套语是指在微信新闻中重复出现的组块模式。这一组块模式不仅包括有词语标记的结构、抽象的句型和句式,还包括多模态的话语组构方式。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从微信新闻套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成因、表达功能、失范现象及对策等方面对微信新闻套语展开全面研究。首先,从微信新闻的结构特点上将微信新闻套语分为标题套语和行文套语两部分。标题套语主要包括以特定词语为标记的套语、句式套语、话语模式套语三种形式。行文套语主要分为导语套语、正文套语、结尾套语三个部分,每部分有特定的套语格式。其次,在对套语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微信新闻套语的特点及成因展开研究。微信新闻套语除了程式化特性以外,还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经济性、互动性、主观性等五大突出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与语用环境、语言自身发展、新闻文体特征、社会心理、广泛的复制传播有关。另外,本文还结合入场理论以及评价表达理论对微信新闻套语的表达功能进行考察。经考察发现:在认知入场方面,微信新闻套语不仅可以充当入场元素,帮助意指对象完成入场,而且在构建认知场景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评价表达方面,微信新闻套语通过自言或借言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引导读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评价,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最后,本文从语言规范性及伦理规范性角度对微信新闻套语的失范现象进行考察并提出对策。在语言规范性方面,微信新闻套语存在词语、句式以及多模态话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伦理规范性方面,存在用词污染带来的语言暴力现象以及用词规范但是内容失范现象。针对以上失范现象,本文提出在使用微信新闻套语时应筛选合适的网络词、筛选合适的语境并恪守新闻伦理道德等对策。
蓝宁[8](2014)在《如何加强县级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导语作为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是观众了解整篇电视新闻的一个窗口。因此记者在写导语时,要把需要告诉观众的新闻点及观众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东西写在其中,让导语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住观众的眼球。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最出色的导语。本文从新闻导语写作现状分析入手,谈谈县级电视台如何创新、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阙林福[9](2014)在《电视新闻导语的改进分析》文中提出笔者发现许多新闻稿件的导语落于俗套,过于格式化,缺乏新意,不但不能让人引人入胜,还让人觉得十分罗嗦,有时还不但没有达到导语应有的作用,还让人不知所云。
董菲菲,吕游[10](2013)在《浅谈悬念在当前纸媒体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形式和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悬念在当前纸媒体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形式和方法为在新闻标题中设置悬念、在新闻导语或开头中设置悬念、在文中或结尾设置悬念、题材本身为悬念式报道。
二、新闻导语如何设置悬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导语如何设置悬念(论文提纲范文)
(1)软导语在新闻话语中的意义锚定、统摄秩序与建构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1.意义锚定:软导语与硬导语的差异 |
1.1 时间特性 |
1.2 报道题材 |
1.3 写作形式 |
1.4 话语类型 |
1.5 传播效果 |
2.软导语的统摄秩序:写作的原理 |
2.1 软导语的话语修辞 |
2.2 软导语的张弛之道 |
2.3 软导语的文化属性 |
3.软导语建构的进路:写作技法 |
3.1 培育思维创新能力 |
3.2 恪守新闻真实原则 |
3.3 紧扣主题铺陈适度 |
3.4 强化素养下笔有神 |
4.结语 |
(2)虚假新闻话语分析 ——以《新闻记者》公布2010-2019年样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
1、研究背景 |
2、选题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1、虚假新闻 |
2、话语分析 |
(三)虚假新闻概念界定和分类 |
1、虚假新闻概念界定 |
2、虚假新闻的分类 |
(四)研究方法 |
1、内容分析法 |
2、话语分析法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概述 |
(二)研究样本采集 |
(三)问题描述 |
(四)类目构建 |
1、宏观层面 |
2、新闻格局 |
3、修辞层面 |
4、类目框架 |
第二章 我国虚假新闻格局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1、目标媒体 |
2、样本描述 |
3、首发媒体:网帖新闻化 |
4、报道篇幅:中短篇为主 |
5、主题分类 |
(二)新闻格局研究 |
1、概述范畴 |
2、故事范畴 |
第三章 我国虚假新闻修辞分析 |
(一)虚假新闻的修辞 |
1、事实修辞 |
2、情感修辞 |
3、细节修辞 |
4、悬念修辞 |
(二)虚假新闻的消息来源 |
第四章 我国虚假新闻话语特征总结和讨论 |
(一)虚假新闻宏观特征总结 |
1、偏向于软新闻的生产 |
2、网络媒体后来居上 |
(二)虚假新闻的新闻格局特征总结 |
1、新闻情节中真假掺杂 |
2、新闻格局中普遍缺失新闻要素 |
(三)虚假新闻的修辞特征总结 |
1、采用避重就轻的修辞手法 |
2、过度渲染刻板印象 |
(四)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虚假新闻防治 |
1、规范新闻文本生产 |
2、完善行业内部核查制度 |
结论 |
附录 :2010-2019年《新闻记者》公布的虚假新闻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研究(201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与重大成就 |
二、自身对精准扶贫的关注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框架理论 |
二、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解决办法 |
一、研究难点 |
二、解决办法 |
第一章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宏观呈现框架 |
第一节 数量——稳步增长后逐渐稳定 |
一、整体趋势:先增长后趋于稳定 |
二、月份报道数量呈微笑曲线 |
第二节 主题——重点突出脱贫经验 |
一、“脱贫经验”——精准扶贫报道的重点所在 |
二、“舆论监督”——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
三、“人物报道”——树立学习榜样 |
四、“政策解读”——多重方式精确解读 |
第三节 标题和导语 |
一、标题——总括式、悬念式和评论式 |
二、导语——直接式、细节式和背景式 |
第四节 倾向——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占比呈减少趋势 |
第二章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中观建构框架 |
第一节 精准扶贫报道中的整体叙事结构 |
一、主要事件和背景——聚焦人物、故事和细节 |
二、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
第二节 地域——重点关注集中连片特困区 |
第三节 视角——民间视角占据绝大部分 |
第三章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微观话语框架 |
第一节 词汇分析 |
第二节 修辞分析 |
一、标题——变换句式,巧用修辞手法 |
二、节目内容——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
第三节 报道方式 |
一、画外音解说 |
二、同期声 |
三、背景音乐 |
四、图表、字幕 |
第四章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总结 |
第一节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优势分析 |
一、指引性强,彰显节目定位 |
二、多角度建构叙事框架 |
三、报道方式发挥电视节目优势 |
第二节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不足分析 |
一、报道缺乏平衡性 |
二、舆论监督缺位 |
三、人物报道性别框架缺失 |
四、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过于模式化 |
第三节 《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的建议 |
一、宣传监督并重 |
二、讲好女性脱贫故事 |
三、多元化策划节目形态 |
四、提高受众参与度 |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4)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话语与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二、电视节目话语分析文献综述 |
三、财经人物报道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宏观话语分析 |
第一节 报道主题选择 |
第二节 报道领域分布 |
第三节 报道话语时长 |
第二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微观话语分析 |
第一节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新闻图示结构 |
一、《财经人物周刊》新闻图示结构 |
二、新闻图示之概述 |
三、新闻图示之故事情景 |
四、新闻图示之故事评价 |
第二节 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
一、事实修辞—增强可信度 |
二、设置悬念—增强趣味性 |
三、细节修辞—增强可视性 |
四、重复报道—深化议程 |
第三节 词汇的选择与使用 |
第三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建构 |
第一节 视听话语建构 |
一、主持人形象与演播室设置 |
二、多场景呈现建构人物形象 |
三、“声音”对新闻话语的建构 |
第二节 叙事话语建构 |
一、多维度叙事视角分析 |
二、话语角色叙事特点分析 |
第四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特色 |
第一节 节目话语强化精神引领作用 |
一、呈现创业故事,塑造精神“偶像” |
二、建构“大国重器”形象,传递主流价值观 |
三、挖掘历史矛盾,记录时代精神 |
第二节 记者采写巧妙凸显报道对象 |
一、以退为进,极大地增强纪实性 |
二、以人为本,丰满地展现采访对象 |
三、以虚为实,牢牢掌控话语权 |
第五章 影响《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建构的因素 |
第一节 主流媒体需要彰显舆论引导功能 |
第二节 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 |
第三节 满足高知受众群的信息接收偏好 |
第六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不足和反思 |
第一节 多重缺位:关于节目话语建构的不足 |
第二节 转化、贴近、汲取:关于节目话语建构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87 期节目样本统计表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大型马拉松赛事周期中新闻报道文本研究 ——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文本及新闻文本的概述 |
(二)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现状研究 |
(三)我国城市马拉松报道研究 |
四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选取 |
(三)样本月份分布 |
(四)样本体裁分布 |
(五)样本主题分布 |
五 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描述统计法 |
第一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语言特征研究 |
1.1 准确化 |
1.1.1 简练化 |
1.1.2 数据化 |
1.2 文学化 |
1.2.1 故事化 |
1.2.2 文艺化 |
1.3 娱乐化 |
1.3.1 口语化 |
1.3.2 时尚化 |
1.3.3 悬念化 |
第二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结构研究 |
2.1 内部结构研究 |
2.1.1 标题研究 |
2.1.2 导语研究 |
2.2 结构方式研究 |
2.2.1 倒金字塔式结构 |
2.2.2 散文式结构 |
2.2.3 并列式结构 |
第三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形象研究 |
3.1 城市形象的塑造 |
3.2 集体形象的塑造 |
3.3 个人形象的塑造 |
3.4 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四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意义研究 |
4.1 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的意义解读 |
4.1.1 重塑城市形象,推广马拉松品牌 |
4.1.2 挖掘人物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
4.2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的受众解读 |
4.2.1 传播媒体因素的影响 |
4.2.2 受众需求因素的影响 |
4.2.3 体育环境氛围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手法探析——从《湘报》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辨析 |
2《湘报》科技新闻的趣味性 |
2.1 标题中的趣味性 |
2.2 导语中的趣味性 |
2.3 主体中的趣味性 |
2.4 结语中的趣味性 |
3《湘报》中科技新闻趣味性的借鉴意义 |
4 结语 |
(7)微信新闻套语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理由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0.1.1 选题理由 |
0.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0.2 研究现状 |
0.2.1 关于微信新闻的研究 |
0.2.2 关于套语的研究 |
0.3 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
0.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0.4.1 语料来源 |
0.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微信新闻套语的表现形式 |
1.1 标题套语 |
1.1.1 以特定词语为标记的套语 |
1.1.2 句式套语 |
1.1.3 话语模式套语 |
1.2 行文套语 |
1.2.1 导语套语 |
1.2.2 正文套语 |
1.2.3 结尾套语 |
1.3 小结 |
第二章 微信新闻套语的特点及成因 |
2.1 微信新闻套语的特点 |
2.1.1 灵活性 |
2.1.2 趣味性 |
2.1.3 经济性 |
2.1.4 互动性 |
2.1.5 主观性 |
2.2 微信新闻套语形成的原因 |
2.2.1 语用环境角度 |
2.2.2 语言自身发展变化角度 |
2.2.3 新闻文体性质角度 |
2.2.4 社会心理角度 |
2.2.5 模因论角度 |
2.3 小结 |
第三章 微信新闻套语的表达功能 |
3.1 认知入场功能 |
3.1.1 充当入场元素 |
3.1.2 构建认知场景 |
3.2 评价表达功能 |
3.2.1 情感系统 |
3.2.2 判断系统 |
3.3 小结 |
第四章 微信新闻套语失范现象及对策 |
4.1 微信新闻套语的失范现象 |
4.1.1 语言失范 |
4.1.2 伦理失范 |
4.2 微信新闻套语的使用对策 |
4.2.1 筛选合适的网络流行语 |
4.2.2 筛选合适的语境 |
4.2.3 恪守新闻伦理道德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如何加强县级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比式的导语写法 |
二、悬念式的导语写法 |
三、镜头式的导语写法 |
四、散文式的导语写法 |
五、故事化的导语写法 |
六、动态化的导语写法 |
结语 |
(9)电视新闻导语的改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叙述式:将一条新闻的最精彩、最吸引人、最有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 |
2 评论式:对一个事件三言两语、一针见血地进行点评, 表达编者的意见 |
3 结论 |
四、新闻导语如何设置悬念(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导语在新闻话语中的意义锚定、统摄秩序与建构进路[J]. 武斌,武子琳.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1(02)
- [2]虚假新闻话语分析 ——以《新闻记者》公布2010-2019年样本为例[D]. 刘亚鑫. 长安大学, 2020(06)
- [3]《焦点访谈》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研究(2013-2019)[D]. 孙圣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4]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D]. 孙瑞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5]大型马拉松赛事周期中新闻报道文本研究 ——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D]. 吴桐. 兰州大学, 2020(01)
- [6]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手法探析——从《湘报》谈起[J]. 王子超,周荣庭. 科普研究, 2019(04)
- [7]微信新闻套语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D]. 王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如何加强县级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J]. 蓝宁. 新闻传播, 2014(08)
- [9]电视新闻导语的改进分析[J]. 阙林福. 科技传播, 2014(08)
- [10]浅谈悬念在当前纸媒体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形式和手法[J]. 董菲菲,吕游. 山西青年,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