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机银行可曾一路走好(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何尤之[2](2017)在《我们该留下些什么》文中认为在当今世界,老年人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视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矛盾似乎越发尖锐和突出起来。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敬老爱幼的好传统,也可以说这种传统的继承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如此重大的话题,不可能不反映到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来,这篇小说恰是抓住这个敏
方淳[3](2014)在《花斑》文中指出1这人一上了岁数,更年期一到,光景就是不一样。何美兰在镜子前匆匆抹完脸,往手里沾点嫩肤霜,准备搽上额头的时候,眼睛一扫,看到自己左脸颊上有那么深深的一块斑溃。她拿了毛巾擦,擦来擦去都擦不掉,这才确信自己的眼睛都花了,看不见脸上长花斑了。话说人到中年,可总有操不完的心。眼看着总算将儿子毛毛送进了大学,老公却不能省事。何美兰想着就叹出一声气,收拾好盘盏,拎
刘艾玲[4](2012)在《消费者感知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市场上新产品替换旧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品生命周期慢慢缩短的趋势,企业必须坚持开发新产品,做到日新月异。成功开发新产品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美国着名杂志《研究与管理》在1980年指出,大多数企业主要靠开发出的新产品来赢得销售额和赚取利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旧产品被新产品替换的频率越来越快。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保证新产品的成功上市。因此,研究消费者因素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手机市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消费者感知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首先回顾新产品扩散理论、感知风险理论、科技技术接受理论的相关文献,总结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感知因素;其次,本文构建了消费者感知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再次,初步设计问卷并进行预测试,之后大量发放正式问卷并收集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对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和消费者价格偏好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显着作用;最后,根据数据结果得出本文研究结论,为企业提出加快新产品市场扩散的营销建议。
晶晶[5](2011)在《手机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渐成熟,手机银行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走过了近11年的历程。尽管国内的手机用户规模比较庞大,但是手机银行业务却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使用该项业务的用户并不多,国内的手机银行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在银行客户中的认知度和普及率仍旧不高。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聚焦移动商务服务中的手机银行服务,对用户采用手机银行的态度和行为意愿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手机银行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然后以科技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感知费用、个体创新性、使用态度、使用意愿7个因素在内的研究假设模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20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构方程分析等多种统计处理,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用户实际使用的手机银行服务的内容,主要为查询账户信息和缴纳费用的服务;(2)感知有用性和个体创新性是影响受访者对手机银行使用态度的最显着因素;(3)感知费用对手机银行的使用态度及意愿没有显着影响;(4)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产生间接影响;(5)感知风险性对手机银行使用意愿有显着负影响,并且在感知手机银行特性里是对使用意愿起最大作用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议相关行业从业者未来在推行手机银行的服务中,应尽量朝着简单方便易用以及安全的方向发展。此外,对于创新性人群,进行重点营销。由于时间以及资源的限制,后续研究者可以尝试用其它行为理论模式,对手机银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史文翔[6](2009)在《消费者采用移动银行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银行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走过了近7年的历程,尽管国内的手机用户数量在2008年6月底达到6.01亿户的庞大规模,但是移动银行和支付业务却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使用该项业务的用户并不算多,国内的移动银行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银行客户中的认知度和普及率仍旧不高。本研究针对这样的背景,聚焦移动商务服务中的移动银行服务,希望对消费者采用移动银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移动银行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可试用性、资费标准、对移动银行的态度、实际使用移动银行7个因素在内的研究假设模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15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处理,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消费者实际使用的移动银行服务的内容,主要为查询账户信息和代缴费服务;(2)易用性及资费标准是影响受访者对移动银行的态度的最显着因素;(3)可试用性并不是影响消费者采用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4)受访者对移动银行的态度与实际使用移动商务之间具有正向的关系。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议相关行业从业者未来在推行移动银行的服务中,应该尽量朝向简单方便易用以及合理的资费标准的方向发展。此外,可试用性在新服务的推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时间以及资源的限制,后续研究者可以尝试用其他行为理论模式,对移动银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唐小强[7](2009)在《手机银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社会,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需要随时随地沟通信息,我国近6.5亿的手机用户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国移动通信迅猛发展的源动力!同样,忙碌的现代人在个人理财方面,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银行营业厅排队办理相关业务,更需要“足不出户,自主理财”的现代金融服务,这为手机银行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前提。据权威研究机构的调查及预测表明:未来几年银行传统分支机构数量将大幅减少,自动柜员机(ATM)数量将低幅增长,电话银行服务也将放缓增长速度,最具生命力及前途的两种新兴服务方式将是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是继网上银行出现之后,因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而新出现的一种银行服务渠道,是网络银行服务的延伸。在具有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基础上,手机银行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的独特性,使它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当下“手机银行”己经在美国、日本、欧洲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成为比较流行的个人支付结算工具。与国外手机银行的发展相比,我国手机银行起步晚,自2000年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才陆续推出手机银行业务,但直到2004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到2008年末已发展手机银行客户近1400万户,相对我国手机用户群来说还很少。中国工商银行审时度势,于2008年7月正式投产推出工商银行新一代手机银行,为其抢占中国手机银行支付结算市场,努力发展成为市场领导者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手机银行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揭示手机银行市场发展的背景、特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适合中国手机银行市场的商业运营模式,最后立足于中国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思路,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开办手机银行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和发展难题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工商银行在手机银行风险管理和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伊佳[8](2002)在《手机银行可曾一路走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年年初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深圳公司与招商银行联手在深圳率先推出手机银行的业务开始,数家银行陆续推出了该项服务。时至今日已有将近两年的时间,那么现在手机银行的发展状况如何?用户对其认可程度怎样?它是否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移动商务模式呢?也许您能从下面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二、手机银行可曾一路走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银行可曾一路走好(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消费者感知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 |
2.1 新产品市场扩散理论 |
2.1.1 新产品市场扩散概念 |
2.1.2 新产品市场扩散基本理论 |
2.1.3 消费者因素对新产品市场扩散的相关研究 |
2.1.3.1 新产品的消费者分类 |
2.1.3.2 消费者因素对新产品扩散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 感知风险理论 |
2.2.1 顾客感知风险概念 |
2.2.2 感知风险的维度 |
2.2.3 影响感知风险的因素 |
2.3 技术接受模型介绍 |
第3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构思与模型架构 |
3.2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4章 前测与问卷形成 |
4.1 前测概述 |
4.2 变量测量 |
4.3 信度分析 |
4.4 效度分析 |
4.4.1 感知有用性效度分析 |
4.4.2 感知易用性效度分析 |
4.4.3 感知风险效度分析 |
4.4.4 消费者价格偏好效度分析 |
4.4.5 消费者购买态度效度分析 |
4.4.6 消费者购买意愿效度分析 |
4.5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第5章 数据分析 |
5.1 研究对象 |
5.2 描述性分析 |
5.2.1 购买经验结构分析 |
5.2.2 性别结构分析 |
5.2.3 年龄结构分析 |
5.2.4 文化程度结构分析 |
5.2.5 收入水平结构分析 |
5.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1 信度检验 |
5.3.2 效度检验 |
5.3.3 相关性分析 |
5.3.4 回归分析 |
5.4 对假设检验的讨论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
6.1 研究总结 |
6.2 营销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手机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手机银行的概念 |
1.1.2 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 |
1.1.3 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 |
1.1.4 手机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科技接受行为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2.1.1 理性行为理论简介 |
2.1.2 计划行为理论简介 |
2.1.3 科技接受模型介绍 |
2.2 创新扩散理论综述 |
2.2.1 创新扩散理论 |
2.2.2 个体创新性 |
2.3 感知风险理论 |
2.3.1 感知风险的概念 |
2.3.2 感知风险的维度 |
2.3.3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
2.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构思和模型的架构 |
3.2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
3.2.1 感知手机银行特性 |
3.2.2 个体创新性 |
3.2.3 使用态度与使用意愿 |
3.2.4 研究假设总结 |
第4章 问卷形成与数据收集 |
4.1 模型中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4.1.1 感知有用性的测量 |
4.1.2 感知易用性的测量 |
4.1.3 感知风险性的测量 |
4.1.4 感知费用的测量 |
4.1.5 个体创新性的测量 |
4.1.6 使用态度的测量 |
4.1.7 使用意愿的测量 |
4.2 问卷的前测及最终问卷的形成 |
4.2.1 前测概述 |
4.2.2 信度分析 |
4.2.3 效度分析 |
4.2.4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4.3 问卷大规模发放与数据收集 |
4.3.1 样本对象与规模界定 |
4.3.2 问卷大规模发放方式 |
4.3.3 数据收集概况 |
4.4 分析方法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信度分析 |
4.4.3 效度分析 |
4.4.4 结构方程分析 |
第5章 数据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研究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研究模型拟合评估及修正 |
5.4 研究结论 |
5.4.1 假设检验结果 |
5.4.2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5.4.3 研究结论分析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
6.1 研究总结 |
6.2 营销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手机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6)消费者采用移动银行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架构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移动银行 |
2.1.1 移动银行的概念 |
2.1.2 移动银行提供的服务功能 |
2.2 移动银行在移动商务研究中的界定 |
2.3 移动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2.4 移动银行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架构 |
3.1 科技接受理论 |
3.1.1 理性行动理论简介 |
3.1.2 计划行为理论简介 |
3.1.3 科技接受模型介绍 |
3.2 创新扩散理论 |
3.2.1 创新与采用的定义 |
3.2.2 创新特性 |
3.3 感知风险 |
3.3.1 感知风险的定义 |
3.3.2 感知风险的分类 |
3.4 研究架构 |
3.5 研究假设 |
3.6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3.6.1 因变量定义及操作性定义 |
3.6.2 自变量定义及操作性定义 |
第4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1 样本基本资料分析 |
4.2 数据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2.3 均值分析 |
4.3 相关分析 |
4.4 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5章 移动银行用户接受行为的讨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5.2 相关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手机银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我国手机银行产生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传统商业银行面临新挑战 |
第二节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 |
第二章 手机银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手机银行的概念及业务分类 |
一、手机银行的概念及产生 |
二、手机银行的特点 |
三、手机银行发展历程 |
四、目前主流手机银行能够实现的业务种类 |
第二节 手机银行的实现方式及技术比较 |
一、手机银行的实现方式 |
二、各种手机银行实现技术之比较 |
三、典型的手机银行业务流程 |
第三章 手机银行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国外手机银行的发展概况 |
一、日本 |
二、韩国 |
三、欧美 |
第二节 手机银行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
一、国内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
二、国内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手机银行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
第一节 手机银行的产业链价值分析 |
一、产业链的定义 |
二、手机银行的产业链结构 |
三、国内手机银行支付产业价值链结构分析及特点 |
第二节 产业链成员间关系分析 |
第三节 产业链成员现阶段的表现 |
第五章 手机银行商业运营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手机银行支付商业运营模式综述 |
第二节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运营模式 |
第三节 以银行为主体的商业运营模式 |
第四节 以第三方手机银行支付服务商为主体的商业运营模式.. |
第五节 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商业运营模式 |
第六节 各种商业运营模式的比较及适合我国的商业模式 |
第六章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优劣势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第三节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及安全策略 |
一、手机银行风险与分析 |
二、手机银行的安全策略 |
第四节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发展策略 |
一、发展中应正视的主要问题 |
二、发展策略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手机银行可曾一路走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我们该留下些什么[J]. 何尤之. 中国铁路文艺, 2017(01)
- [3]花斑[J]. 方淳. 西湖, 2014(02)
- [4]消费者感知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刘艾玲. 东北大学, 2012(09)
- [5]手机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晶晶. 东北大学, 2011(05)
- [6]消费者采用移动银行的行为研究[D]. 史文翔. 太原科技大学, 2009(06)
- [7]手机银行发展策略研究[D]. 唐小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8]手机银行可曾一路走好[J]. 伊佳. 电子商务世界,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