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

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

一、浅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郑素静[1](2021)在《保险在我国跨境电商风险防范机制中的必要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由于跨境交易的虚拟性,对买卖双方来说,风险也纷至沓来。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被逐步应用于跨境电商领域。本文通过对目前跨境电商保险主要产品的分析,指出我国跨境电商保险面临的困境,对如何完善我国跨境电商保险体系、使其在我国跨境电商的风险防范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策略建议。

范瑜[2](2021)在《太平财险S分公司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杨华[3](2021)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带动,互联网保险作为对传统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互联网技术及保险科技的赋能下,已逐渐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互联网保险相较于传统保险,具有效率性、便利性、经济性、交互性及创新性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保险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深刻认识到发展互联网保险势在必行,保险机构均在积极加速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与发展。但从历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最高仍未突破10%,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需求、偏好和感受,通过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保险向纵深发展,这已成为当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本研究围绕“消费者怎么能更好的接受互联网保险”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去揭示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盒”。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逐步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互联网保险情境下,除了原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存在新的未知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接受?(2)是否存在新的中介变量,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存在影响?(3)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在对互联网保险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保险接受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中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理论框架。(2)探讨关键因素定义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在UTAUT模型基础上,构建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3)针对研究变量明确测量方法,开发调查问卷,展开大规模调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4)实证检验互联网保险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验证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揭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作用机制。(5)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启示。经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发现及结论:(1)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均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努力期望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的影响不显着。促成因素、信任和行为意图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2)感知风险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于互联网保险研究情境,拓展了UTAUT模型在消费者视角下的技术接受研究,分析和揭示了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关键组成因素,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黑盒”。(2)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并引入互联网保险情境下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风险,拓展了UTAUT模型的影响因素。(3)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引入感知风险作为新的中介,通过实证检验了其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拓展了UTAUT模型的中介作用关系。(4)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进一步对UTAUT模型做了有益拓展。

王永仓[4](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周婷婷[5](2020)在《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保险业务风险控制 ——以众安保险为例》文中提出保险业“触网”多年以来,凭借电子商务成本低、信息透明、促需求、高效率等特性,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快速增长,保险渗透率得以进一步提升。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的销售收入在保费大规模增长中占据主力,其流量红利为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然而,笔者在长年的财产保险理赔实务工作中发现:第三方网络平台销售的保险,其事故理赔率、客户投诉率、服务成本率居高;此外,保险公司面临严峻的监管压力,可能背负任何因三方网络平台违规销售引发争议而导致的行政处罚、经济处罚。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依然面临传统保险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对比分析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专业中介的风险差别,及三方平台在保险业务流程中的风险,从保险理赔视角研究平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提出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建议。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采用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理赔实务相联系、文献资料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追寻大众广为诟病的互联网保险纠纷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运用真实案例和实证分析佐证风险原因,总结给出互联网保险公司治理风险、规避风险的策略。全文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介绍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时期第三方网络平台风险控制研究的意义,互联网保险发展情况、第三方保险网络平台的发展、国内外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研究等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宏观简述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和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的现况。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第三方网络平台在保险公司中的角色定位,微观描述互联网财险公司的营销渠道、发展进程和问题。第三章着重分析第三方网络平台的风险。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专业中介机构同为保险中介,首先了解二者有何差异、风险表现是否类似,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三方网络平台风险。其次,上述风险总是会贯穿于保险业务流程中具体展现。以保险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形象地揭示第三方网络平台保险业务在各流程中的风险。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重点。第四章在第三章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印证平台风险。以众安保险为例,收集意外险、旅行险等多个财产险种的理赔数据,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事前风险和事后风险两个维度,从理赔视角测度第三方网络平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第五章主要回答解决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风险控制方案。结合前文分析,给出保险人如何通过激励约束机制降低平台机会主义行为的建议。并提出建立外部约束机制,以风险为导向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信用体系和加强市场准入机制等多方位风险控制建议。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是对全文的回顾总结,指出文章的不足与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第三方网络保险平台属于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证实第三方平台的客户骗赔动机更强、骗赔成本更低,三方网络平台渠道承保的业务骗赔概率更高;另一方面,平台出于自身利益产生了机会主义行为,以低价广泛推广保险的方式集中转嫁大量同质、高频风险给保险公司,最终加大损失发生的概率或扩大损失。使用最小二乘法模型验证销售渠道是否影响信息不对称,得出渠道因素对索赔额的影响均显着为正,平台渠道更容易产生更高的索赔额和更频繁的索赔,承保地域未得出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第三方网络平台为研究对象,从保险公司视角重点分析平台的不同特性与之风险,从理赔端回溯平台在保险业务的销售流程、承保等各个环节中具体风险表现,以期借鉴历史经验和数据,提高平台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实现财险公司良性运转,解决市场资源错配现象。

刘美珊[6](2020)在《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新兴市场或称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走出去”战略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进入新兴市场。本报告是笔者针对《新兴市场大趋势》(Rajiv Biswas 2018)第五至八章的汉译而作,希望该书的翻译可以增进国内读者对新兴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了解,可以为我国制定对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价值。该书属于经济金融类着作,体现了较强的客观性、信息性,属于严谨理性、富有逻辑的论述文体。因此,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次翻译实践主要遵循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可读性。目前,在对经济文本汉译时,大多数译者更多地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表达,而对原文本中逻辑关系分析推理的研究和运用则较少。原文大部分逻辑主要通过显性逻辑词表现出来,但是也有很多逻辑不会通过显性逻辑关联词表现出来。这些隐含的逻辑关系,往往超出了语言学的翻译,需要借助于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才能分清楚,所以使得原文很难忠实又通顺地用汉语再现。因此,通过对译文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重点探讨原文本中隐性逻辑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笔者发现原文本中的隐性逻辑关系主要隐藏在动词化结构,定语从句以及短语(with引导的介词短语和分词短语)之中,于是提出了四种相应的翻译方法:改变主位和述位,明晰化,词性转换法和增译法,以期译文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语言更加流畅自然,从而避免因逻辑混乱或模糊而带来的表意不清、误译和翻译腔问题。

李爽[7](2020)在《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农产品物流资源碎片化严重,农产品物流运输效率较低;第二,农产品物流运输环节管控不足,农产品损耗率较高;第三,农产品物流运输管理粗放化,农产品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但是,当前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却无法有效解决目前的困境,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迫在眉睫。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将共享经济的思维与物流相结合,为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提供了思路。基于共享经济与信息平台带来的发展机遇,本文对农产品共享物流这一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填补农产品共享物流领域的理论空白,为农产品共享物流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明确了农产品共享物流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作原理。其次,提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的理论机理。随后,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进行价值创造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再次,为本文涉及到的新变量设计了信效度均符合要求的量表。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本文提出的11个假设全部获得了支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管理、激励约束和监控管理是平台进行价值创造的关键活动。信息管理包含了信息整合、智能匹配和流程管理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司机提供订单匹配、路径优化、方案设计的服务,帮助司机寻找契合订单,完成物流服务。激励约束包含了评价、激励和约束三方面内容,可以对司机开展评价并对司机进行相应的奖惩,以规范其物流行为。监控管理是平台对司机的行为与路径进行全流程监控的活动,旨在约束司机的不规范行为。(2)信息管理通过实现资源供需匹配和提升物流敏捷性促进了物流绩效的提高。平台能够利用其信息整合和数据处理能力帮助司机找到契合的订单,提升了物流资源供需匹配的准确性。此外,信息管理还能帮助司机获悉环境变化并提供调整方案,实现了物流敏捷性的提升。物流资源供需匹配和物流敏捷性的提升,对于提高车货匹配效率,降低成本十分重要,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绩效。(3)激励约束通过提升了物流规范化程度促进了物流绩效的提高。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会根据司机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惩罚措施。通过对司机施加不同的强化措施,能够激励司机重复规范化的行为,减少不规范行为。而物流规范化程度的提升,对于保证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可靠性,提升物流绩效十分重要。(4)监控管理通过提升了物流规范化程度促进了物流绩效的提高。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通过对司机与车辆实施监控管理,能够降低货主与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得司机采取不规范行为的成本和难度都有所增加,从而促进了物流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并且进一步提升了物流绩效。(5)农产品共享物流是契合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创新模式。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采取了信息管理、激励约束以及监控管理三类价值创造活动。其中,信息管理活动实现了物流资源供需匹配和物流敏捷性的提升,从而提升了物流绩效。此外,激励约束和监控管理活动都有助于提高物流规范化程度,进而实现物流绩效的提升。可见,农产品共享物流能够实现农产品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能够解决当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困境,契合农产品物流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获得了以下四点创新:(1)揭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创造价值的三大关键活动。本文揭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创造价值的三大关键活动,即信息管理、激励约束与监控管理,弥补了当前的学术界对于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认知不足。本文的研究结论,揭开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深入研究的一角,为日后学术界开展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及其价值创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进行价值创造的三大中介机制。本文对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的中介机制进行了深入挖掘,揭示了三大机制,即物流资源供需匹配、物流敏捷性与物流规范化。本文的研究结论,揭开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机理的研究黑箱,加深了学术界对于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的理解,对于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进行了丰富与拓展。(3)构建并实证检验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模型。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和相关理论构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理论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成功揭示了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进行价值创造的理论机理,填补了农产品共享物流领域的价值创造研究的空白点,丰富了农产品共享物流的理论研究。(4)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为涉及到的新变量开发了信效度俱佳的量表。本文遵循Churchill(1979)提出的量表编制方法,为文中涉及到的新变量,即“信息管理”、“物流资源供需匹配”、“激励约束”、“监控管理”、“物流规范化”,开发了信效度俱佳的量表。本文的量表开发工作,能够为农产品共享物流的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测量工具,有助于后续的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相关研究的开展。本文作图9幅,作表45个,参考文献268篇。

高原[8](2020)在《烟台市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简称“农村电商”)取得了快速发展。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地位与战略性意义日益凸显。特别是传统大型企业向农业进军和各大互联网企业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战略布局后,农村电商系统不断进行内部完善和外部扩张。这使农村电商在形式、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但是新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种互联网业态的爆发式增长,也使其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尤其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文以农村电商发展大环境下的烟台市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烟台市农村电商生态系统的宏观发展如何与金融的微观支持政策相结合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政策体系支持农村电商的作用机制。对烟台地区的农村电商和金融支持体系进行了调研,并例举了富硒农业孙福红等三例不同类型农村电商的金融需求困境,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和面对面访谈等方法,了解到目前烟台地区农村电商存在受传统交易模式制约、物流体系不完善和专业专门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充足和完善的金融支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烟台市金融支持政策同样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有效衔接农村电商发展的金融需求。具体包括:财政补贴不足、传统信贷模式困境、融资产品创新滞后、社会资本的动员力量不足、缺乏配套措施等问题。烟台市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商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转变减税政策为直接财政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项信贷产品、拓宽金融供给渠道;利用大数据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支付结算等配套体系建设等。

李宁波[9](2020)在《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的保险经纪行业正处在“互联网+”和保险行业合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新形势下的关键期。保险经纪行业作为我国目前朝阳行业中的一颗新星,是商业保险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整个商业保险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发展速度比较快。中国保险经纪行业仍然面临着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内部的影响因素如行业自身发展的不均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保险业去中介化的盛行、业务服务渠道发展不平衡、契合投保人真正实际业务需求的保险产品的供应能力不足等。中国保险经纪行业还普遍存在市场定位缺乏准确性、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群体对于保险经纪的基本认识和专业性存在偏见、具备保险经纪专业技术水准的保险经纪人才缺乏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偏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选择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阶段电商业务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关于保险及保险经纪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保险经纪相关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对本文进行全面概述。第二部分阐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主要包括保险经纪和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分析的几种方法。第三部分则以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为例,通过用分析工具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尝试找出现阶段掣肘W保险经纪电商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一部分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从中提炼出能够供同业采纳的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促进我国保险经纪行业更好的发展。

张哲清[10](2020)在《互联网保险对GS保险公司的影响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消费模式的日趋成熟,互联网与金融的概念加速融合,互联网保险以其广阔的发展背景,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行业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下,互联网保险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传统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互联网科技公司均加入互联网保险的市场热潮中。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定价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依赖第三方渠道,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保险业务流程过简、客户投诉多等问题。本文以GS保险公司为例,通过查阅文献数据,发放调查问卷,与行业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其他公司对比,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互联网保险对GS保险公司互联网业务发展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剖析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通过创新产品设计、丰富定价因子、优化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渠道合作、运用保险科技、调整组织结构等方式,来促进GS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浅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保险在我国跨境电商风险防范机制中的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伴随跨境电商衍生的主要保险险种及主要保险产品
二、跨境电商保险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险种结构单一,险别创新不足
    (二)保险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三)经营者担忧保费支出削弱商品市场竞争力
    (四)消费者保险意识尚待树立
三、完善跨境电商保险体系的策略建议
    (一)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安全高效的跨境电商保险生态环境
    (二)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大数据实现保险产品与市场的高度衔接
    (三)倡导政策对跨境电商保险的扶持措施多样化
        1. 跨境电商出口投保补贴。
        2. 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投保人投保。
        3. 设立跨境电商保险专项基金。
    (四)运用监管制度进行保险市场约束的同时保障保险的创新
    (五)融合多种新型线上宣传媒介以加大跨境电商保险的推广力度

(3)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互联网保险
        2.1.1 互联网保险内涵
        2.1.2 保险科技研究
        2.1.3 互联网保险研究
    2.2 技术接受理论
        2.2.1 技术接受理论发展
        2.2.2 个体接受与组织接受理论
        2.2.3 个体经典理论模型
    2.3 互联网保险与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2.4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接受扎根研究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3.1.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 扎根理论资料收集
        3.2.1 研究对象选取
        3.2.2 研究资料收集
    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3.3.1 开放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框架构建与关键因素分析
        3.4.1 理论框架提出
        3.4.2 关键因素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构建
    4.2 核心变量定义
        4.2.1 绩效期望
        4.2.2 努力期望
        4.2.3 社会影响
        4.2.4 促成因素
        4.2.5 消费者创新性
        4.2.6 信任
        4.2.7 感知风险
        4.2.8 行为意图
        4.2.9 使用行为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1 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
        4.3.2 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
        4.3.3 基于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的链式中介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研究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思路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框架结构
        5.1.4 问卷偏差控制
    5.2 变量的测量
        5.2.1 绩效期望的测量
        5.2.2 努力期望的测量
        5.2.3 社会影响的测量
        5.2.4 促成因素的测量
        5.2.5 消费者创新性的测量
        5.2.6 信任的测量
        5.2.7 感知风险的测量
        5.2.8 行为意图的测量
        5.2.9 使用行为的测量
    5.3 预调研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 数据收集
        5.4.1 问卷发放原则
        5.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型验证与数据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6.5 中介效应检验
    6.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理论贡献
    7.3 管理实践的启示
        7.3.1 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
        7.3.2 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
        7.3.3 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
        7.3.4 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原始资料
附录三 调查问卷初稿
附录四 调查问卷正式稿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存在的局限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金融中介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2.5 简要评述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4 简要评述
    2.4 网络经济理论
        2.4.1 网络商品理论
        2.4.2 双边市场理论
        2.4.3 长尾理论
        2.4.4 简要评述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数字金融
        3.1.2 农民收入增长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3.2.1 农户创业
        3.2.2 经济增长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4.1.1 网络支付
        4.1.2 网络融资
        4.1.3 财富管理
        4.1.4 网络保险
        4.1.5 互联网征信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
        5.2.3 估计策略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5.3.3 区域差异分析
        5.3.4 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6.2.1 模型与变量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
        7.2.3 统计分析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7.4.2 拓展性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8.1 引言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选择
        8.2.3 数据来源
        8.2.4 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8.4 作用机制分析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保险业务风险控制 ——以众安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互联网保险研究
        二、互联网第三方网络平台研究
        三、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渠道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财产保险发展近况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互联网财险公司市场现况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财险公司的营销渠道和发展进程
        一、保险公司官方自营
        二、专业中介机构
        三、第三方网络平台
第三章 第三方网络平台风险分析
    第一节 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专业中介机构的比较分析
        一、二者差异
        二、专业中介机构风险
        三、第三方网络平台风险
    第二节 第三方平台保险业务各流程风险点
        一、信息搜寻和投保阶段
        二、核保及保全阶段
        三、理赔阶段
    第三节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第三方平台的风险测度——以众安保险为例
    第一节 众安保险公司简介
        一、公司概况
        二、业务情况简介
        三、赔付支出情况
    第二节 道德风险的测度
        一、骗赔型道德风险
        二、心理风险
    第三节 第三方平台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激发投保逆向选择
        二、销售渠道的信息不对称性实证分析
第五章 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风险控制方法
    第一节 降低平台机会主义行为
        一、加强信息披露真实性
        二、落实投保问询机制、留存用户操作轨迹
        三、设定有效合理的长期激励机制
        四、开设保费共管账户
    第二节 优化第三方平台业务
        一、应用大数据分析控制业务风险
        二、注重产品迭代和创新
        三、输出保险人才
    第三节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
        一、建立风险导向的监管政策和立法体系
        二、构建健全的信用体系
        三、调整市场准入机制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一、本文不足之处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1.4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5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Literature Review
        2.1.2 Prepar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Online Resources
        2.1.3 Preparation of Parallel Texts
        2.1.4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2.1.5 Preparation of Glossary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2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mplicit Logic Connection and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3.2 Expression Forms of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4.CASE STUDY
    4.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Verbalization
    4.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Attributive Clauses
    4.3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hrases
        4.3.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repositional Phrases
        4.3.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articiple Phrases
5.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7)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共享物流
        2.1.2 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
    2.2 理论基础
        2.2.1 组织信息处理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强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物流创新
        2.3.2 共享经济
        2.3.3 共享物流
        2.3.4 商业模式
        2.3.5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案例分析的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
    3.1 扎根理论
    3.2 研究设计
        3.2.1 访谈与资料收集
        3.2.2 资料编码分析
    3.3 农产品共享物流商业模式分析
        3.3.1 多案例分析
        3.3.2 商业模式分析结果
    3.4 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分析
        3.4.1 多案例分析
        3.4.2 价值创造的理论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价值创造的假设提出及理论模型构建
    4.1 相关变量界定
        4.1.1 信息管理
        4.1.2 激励约束
        4.1.3 监控管理
        4.1.4 物流资源供需匹配
        4.1.5 物流敏捷性
        4.1.6 物流规范化
        4.1.7 物流绩效
    4.2 研究假设提出
        4.2.1 信息管理与物流资源供需匹配
        4.2.2 物流资源供需匹配的中介效应
        4.2.3 信息管理与物流敏捷性
        4.2.4 物流敏捷性的中介效应
        4.2.5 激励约束与物流规范化
        4.2.6 监控管理与物流规范化
        4.2.7 物流规范化的中介效应
    4.3 理论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测量工具与预测试
    5.1 测量工具
        5.1.1 题项开发
        5.1.2 初始量表形成
    5.2 预测试
        5.2.1 问卷设计
        5.2.2 量表验证与修正
        5.2.3 正式量表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6.1 正式调研
        6.1.1 数据收集
        6.1.2 测量变量
        6.1.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2 测量模型检验
        6.2.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6.2.3 信效度分析
    6.3 描述性统计
    6.4 假设检验结果
        6.4.1 主效应检验
        6.4.2 中介效应检验
        6.4.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4.4 研究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方案及提纲
附录B 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研究——司机感知价值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烟台市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对文献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创新点
        四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理论概述
        一 农村电子商务定义
        二 农村电子商务的内容
        三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农村金融市场论
        二 金融支持与农村电商的关系
        三 金融支持农村电商作用机理
    第三节 金融支持农村电商的内涵
        一 政府支持政策方面
        二 金融机构主体方面
第三章 烟台市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政府推进“互联网+”的农村电商
        一 宏观集群化发展模式
        二 微观电商主体模式
    第二节 烟台市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缺口大
        二 传统交易模式的限制
        三 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建设滞后
        四 专业专门人才严重缺乏
第四章 烟台市金融支持农村电商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金融支持的宏观供给: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分析
        一 主要做法
        二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第二节 金融支持的政府政策:减税与担保
        一 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
        二 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
        三 开展“鲁担惠农贷”业务模式
    第三节 金融支持的微观需求:三类不同农村电商的案例
        一 富硒农业带头人孙福红:抵押模式单一
        二 返乡创业者田春影:经营流水无法体现
        三 电商公司费日园:对公贷款申请困难
第五章 烟台市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政策
        一 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政策尚不完善
        二 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不完善
    第二节 现有金融支持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需求
        一 传统信贷模式困境
        二 信贷产品缺少创新,没有电商专项产品
    第三节 其他社会资本支持力度不足
        一 民间资本积极性不高
        二 互联网金融支持力度小
        三 风投资本匮乏
第六章 省外金融支持农村电商的典型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浙江银行业支持农村电商实例
        一 增加农村电商信贷支持
        二 配套多样化金融服务
        三 搭建平台拓宽电商销售渠道
    第二节 江苏银行业支持农村电商实例
        一 支持培育多元化电商主体
        二 支持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景
        三 支持做优做强电商特色产业
        四 创新产品、服务和担保方式
    第三节 省外典型案例的启示
第七章 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发挥政府主动支持作用
        一 政府税收、财政等政策转变方式
        二 政府主动引流资金
        三 政府加强电商规划
    第二节 创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产品
        一 开发新的信贷品种
        二 加快银保合作等模式创新
        三 拓宽金融供给渠道
    第三节 加强农村电商配套体系建设
        一 加强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二 通过电商平台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三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设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保险经纪基本概念
        2.1.2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2.1.3 保险电子商务
    2.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2.1 PEST分析法
        2.2.2 五力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现状
        3.1.1 W保险经纪公司介绍
        3.1.2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现状
    3.2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渠道费用居高不下导致盈利水平不足
        3.2.2 缺乏线下服务体系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3.2.3 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非常容易被复制
        3.2.4 难以建立竞争壁垒
        3.2.5 投资方对发展方向及前景心存疑虑
第四章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原因分析
        4.1.1 政策环境原因分析
        4.1.2 经济环境原因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原因分析
        4.1.4 技术环境原因分析
    4.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竞争原因分析
        4.2.1 新进入者分析
        4.2.2 既有竞争对手分析
        4.2.3 替代品分析
        4.2.4 投保人和索赔人的议价能力
        4.2.5 保险资金供应者和行业协会的互动和监督
    4.3 基于SWOT的企业内外部竞争原因分析
        4.3.1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
        4.3.2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面临的内部劣势和外部挑战
第五章 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
    5.1 加强合作与宣传拓展电商业务市场渠道
    5.2 构建完善的线下客服体系增加用户体验
    5.3 开拓专属业务领域提高产品及业务模式创新性
    5.4 依托专属业务占领市场扩大竞争优势
    5.5 重视战略实施增强投资方信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互联网保险对GS保险公司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2.1 互联网保险理论基础
        2.1.1 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2.1.2 互联网保险的特点
        2.1.3 互联网金融的思想理论
        2.1.4 互联网保险的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
        2.2.1 关于互联网改变传统保险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GS公司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3.1 GS保险公司介绍
        3.1.1 组织架构
        3.1.2 寿险业务分析
        3.1.3 财险业务分析
        3.1.4 养老险业务分析
        3.1.5 电子商务业务分析
    3.2 GS公司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
        3.2.1 探索期(2003-2014)
        3.2.2 发展期(2015-至今)
    3.3 GS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现状
        3.3.1 GS公司互联网保险的产品结构
        3.3.2 GS公司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渠道及各渠道业务发展情况
    3.4 GS公司互联网保险现状的问卷调查
        3.4.1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设计思路
        3.4.2 问卷回收情况
        3.4.3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3.4.4 GS公司互联网保险现状的问卷总结
第4章 互联网保险对GS公司的影响及分析
    4.1 互联网保险对GS公司的有利影响
        4.1.1 规模保费增长
        4.1.2 销售限制放开
        4.1.3 获得流量客户
    4.2 互联网保险对GS公司的不利影响
        4.2.1 对产品设计的不利影响分析
        4.2.2 对销售渠道的不利影响分析
        4.2.3 对运营流程的不利影响分析
        4.2.4 对人力资源的不利影响分析
    4.3 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分析
        4.3.1 外部原因
        4.3.2 内部原因
第5章 促进GS公司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创新产品设计,实现精准定价
    5.2 深化渠道合作,融合线上线下
    5.3 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服务体系
    5.4 运用保险科技,防范经营风险
    5.5 调整组织结构,优化队伍质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GS公司互联网保险的问卷调查
致谢

四、浅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保险在我国跨境电商风险防范机制中的必要性研究[J]. 郑素静. 对外经贸实务, 2021(08)
  • [2]太平财险S分公司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D]. 范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D]. 杨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5]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保险业务风险控制 ——以众安保险为例[D]. 周婷婷.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2)
  • [6]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D]. 刘美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农产品共享物流平台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 李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烟台市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高原. 烟台大学, 2020(02)
  • [9]W保险经纪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李宁波. 南昌大学, 2020(01)
  • [10]互联网保险对GS保险公司的影响及对策建议[D]. 张哲清.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谈电子商务风险与保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