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同济医学院荣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我校同济医学院荣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一、我校同济医学院又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吴文珊,肖瑶,付四清,周新宇[2](2020)在《新形势下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几项措施——以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2012-2018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等数据进行分析,在国家出台研究生的推免、招生及录取等方面多项新政策的形势下,分析了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出几点措施,供兄弟院校基础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参考。

梁胜翔[3](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杨克敌,王爱国,刘烈刚,张钧岳,吴志刚[4](2015)在《寓教于研 着力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是对当今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和爱岗爱国教育、良好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行科研导师制等途径,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训,效果显着。

李炜[5](2014)在《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成因及内控机制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体制结构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等特点。与此同时,高校与市场的经济接触越来越紧密,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高校的侵蚀力和渗透力增强,高校管理监督机制滞后性问题凸显,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在人、财、物方面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导致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而这些问题都源于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不完善。如何立足于高校自身,遏制腐败势头,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中央高度重视的一大焦点。本研究以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部控制为切入点,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管理学、经济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先进理论,对天津市高等学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对高校廉政风险进行了界定,探究了天津市高校面临的主要廉政风险以及其成因,提出了高校廉政风险分布框架,从而为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科学梳理了影响高校廉政风险形成的具体因素,从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权力行使风险三个方面构建了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本研究根据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的重要性排序:制度机制风险排在第一位,权力行使风险排在第二位,思想道德风险排在第三位。因此,有必要对制度机制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再有,本研究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对高校廉政风险内部控制和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包含内控组织、内控制度、内控措施和内控平台四个层面的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整体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利用高校网络覆盖面大、信息化管理成熟度高的优势,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搭建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信息化平台的思路。最后,为保证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顺利进行,本研究针对计划组织阶段、监控实施阶段和考核反馈阶段等具体实施环节,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对策建议。

刘小华[6](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周来新[7](2012)在《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了解决基础和临床“两张皮”的困境,提高生物医学科技投资效益,促进向生物医学研究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原始目的回归,“转化医学”的概念被提出。但转化医学作为生物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和科技管理的新理念,涉及整个医学科研管理体系的变革,目前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有关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研究很少开展且多集中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应用障碍的横断面研究,尚未见到基于转化医学整个发展体系的科研组织模式的系统研究。研究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征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对推动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个人深入访谈、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充分了解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因素,解析转化医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科研组织创新的内在要求,比较分析现有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总结组织管理经验和策略,现场研究调查科研人员对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认识和意见,创建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构想,为推动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总结分析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科研组织管理现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归纳国内外对于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管理模式、协同创新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并阐述研究方法,提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因素研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系统借鉴。总结分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实践因素,提出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新要求,为研究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第三章是转化医学内涵本质及其对管理创新影响的研究。对转化医学概念进行了深化和拓展,认为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在“健康问题-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人群健康-卫生政策”(T1-T2-T3-T4)之间,建立“连续、双向、开放和循环”的研究促进过程。提出要从4T模式来认识转化医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转化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要求,明确了转化医学科研管理模式构建应重点关注的内容。第四章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现状的案例研究。通过中外11个转化医学中心的案例研究,展示国内外转化医学现实运行模式的特征,指出美国已建成“新型医学研究合作的孵化中心”,中国主要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模式”,且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提出建设转化医学中心是推进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有益载体,明确转化医学发展的理念引导、建设途径、政策机制、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提供现实参考。第五章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构建的问卷调查研究。从转化医学的理念、组成要素、管理机制等方面对15个单位360名科技人员问卷调查,重点阐述转化医学的理念普及范围、发展体系主要内容、机制创新和改革重点,并以这三个方面要素为主体内容提出了构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设想方案,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提供基本框架和要素。第六章是模式构建。明确提出系统化、开放性、质量效益、可行性和指导性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依据转化医学发展内涵确定用综合法构建其组织管理模式;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机制”来认识和理解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框架。综合分析前面几部分研究结果,构建了“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并提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构想方案,为转化医学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思维范式和方法参考。并在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的建议。第七章是全文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和讨论,展望转化医学的发展,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课题从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本质出发,立足于转化医学提出和发展的特定需求,以整体和系统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课题设计和思考,研究了基于转化医学整个发展体系的科研组织管理要素,对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的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创新提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构想,为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也为丰富和完善转化医学的发展理论作出一定贡献。

刘叶[8](2010)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文中指出这是一项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应对变化的环境而进行路径变革的案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华中科技大学应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特有策略以及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是此种反应方式,进而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大学应对学术资本主义的主要反应方式。这不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对中国大学特有发展方式的理解,而且为同类高校走出困境提供决策参考以及引领同类大学的发展。研究通过持续的面对面访谈、实地考察以及史料的整理与收集获得丰富的资料。研究借助于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访谈所获口述资料、校史、校报、档案资料、科技产业年鉴、会议文件、个人传记、教育统计年鉴等内部资料成功建立案例研究的理论假设和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校史描述与分析,研究证实了华中科技大学确为通过创业管理路径的选择建设一流大学的反应策略成功应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新要求。继而通过理论归纳与构建,顺利建立源自于该案例的管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沃里克大学为例佐证了该理论模型,继而推广之,延伸到一系列大学的解释范畴。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案例研究以及双案例检验,本研究获得了一些有别于已有研究的新发现。首先,欧美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在新时期的变革经验告诉我们,变革是应对变化的唯一选择。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本来就是一部管理变革史。从管理学的视角透视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史,清楚发现,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面对社会转型及时变革的结果。就是因为在不同的转型期,华中科技大学及时通过传统管理向创新管理的变迁、进而由创新管理向创业管理的转型,使得华中科技大学由组创起步迅速走向学术积累,继而迅速迈入跨越发展期。其次,变革路径的选择依赖于传统文化与历史传统。唯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望与超越方可适应性生存与发展。传统文化将会是变革路径抉择的永久制衡力量。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在新的时期勇敢迎接挑战,视问题为机遇,通过以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创业价值和创业文化这五个核心要素协同下的创业管理变革实现了创业转型。这所创业型大学的建立是一种通过管理变革的路径实现的,在其致力于转型的过程中,紧紧以抓住创业机会为核心,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秘笈;以创造性整合创业资源为基础,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把握发展机遇的前提;始终根据开发机会为导向动态性组建创业团队,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实现卓越的组织保证;始终以创业价值为主导,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内驱力;始终以形成创业文化为目的,因为这是华中科技大学保持卓越的精神共契。总体上,华中科技大学的转型折射出中国大学管理思维与行动方式由“有多少钱做多少事”的传统管理方式向“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创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的变革道路说明从创业管理变革的路径来建立创业型大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况且,双案例复制的结果也证实了高校创业管理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邓柳丽[9](2010)在《福建医科大学2000-2009年科研项目绩效分析》文中提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目前高等学校为人们所公认的三大职能,而科学研究在其中起着转化和纽带作用,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服力社会的能力,而评价一个单位一定时期内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评价该单位这段时期获得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级别的高低,取得科技成果的数量多少、级别的高低等等。为合理评价我校的科研水平,找出我校科研的优势和特色,发现科研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对福建医科大学2000-2009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纵向课题及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10年来科研项目成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我校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数和资助经费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具有承担高级别项目的能力,获奖成果的别级逐渐提高,论文发表数和专利数逐年增多等,但也发现我校科研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科研项目小、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经费不足,项目来源渠道较为单一、高层次的项目少,获得国家科技奖少,各学院附属医院发展不平衡,科研方向分散、特色不鲜明等。因此,为加强我校科研工作并提高的学术水平,本文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提高认识,转变教师科研观念;二是组建校中心实验室,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三是创建科研团队,树立领军人物,提高科研竞争力;四是注意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五是充分挖掘海外校友资源,为我校科研服务;六是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管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七是注意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杜建[10](2010)在《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医学逐步向知识医学和循证医学发展,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主力军,对其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已成为全球执业医师的金标准。但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本研究旨在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研制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基于标准的、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实现对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客观、正确、全面、可靠的综合评价,为实现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教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科学知识可视化、归类分析和共词分析等文献情报分析法建立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初拟测试题项;通过专家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法进一步发展测试题项,应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题项的权重系数,并形成标准化分值;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专家评判、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效应尺度统计量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测评体系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反应度的检验。结果(1)建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理论框架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4个测量维度。其中,信息意识包含了领域意识、前沿意识、线索意识和循证意识4个指标;信息知识主要包括医学生对循证实践相关术语、医学信息相关术语、医学信息检索知识、参考文献标注规范等陈述性知识的了解;信息能力主要由信息需求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创新与利用能力、循证实践能力6个指标构成;信息伦理与道德主要包括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认识以及合理使用行为。(2)通过专家咨询法评价测试题项的内容效度(题项的准确性、清晰度和适用性)。专家的积极系数为0.875,权威程度亦较高,且评议结果比较趋同(Kendall协同系数W=0.126,p=0.000<0.05)。内容效度分析后,对整个测试体系在数量上进行了删减,并对部分题项的内容作了更科学的处理。(3)通过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各测试题项的权重系数,并应用测评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删除了5个鉴别度较低且难度极高(或极低)的题项。(4)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测评体系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共提取4个公因子,能够与之前建立的测评理论框架中确定的4个维度相一致,结构效度良好。(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与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卫管专业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p=.000<.05, p=.018<.05),区分效度良好。(6)测评体系整体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706,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为0.780,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为0.776,整体信度较高。(7)效应尺度统计量(ES)分析结果表明,《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干预前后,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有显着性改善,整体的ES值为2.29,反应度较高。最终形成的测试题项能够用于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测量。结论(1)“标准化”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测试题项的发展是基于国内外权威的高等教育领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以及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与信息素养能力相关的指标要求,即测评工具的“基础”是“标准化”的;二是体现在科学的研究设计与系统的检验路径,即测评工具的“过程”是“标准化”的。(2)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项的建立应注重客观性和适用性的原则。(3)将测试题项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相结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题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4)通过对专家咨询这一经典定性研究方法的定量评价,使得本研究更加科学、严谨。(5)建立了国内首个医学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为增强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6)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测试题项的全面性和特异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专家咨询的学科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及实际测评的样本量及其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增加等。

二、我校同济医学院又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同济医学院又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2)新形势下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几项措施——以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
二、我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我校的本科生由于高考招生时思想比较单纯,意识形态也比较统一,学习基础较为相近。
    2. 导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3.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刚刚实施,需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完善。
    4. 研究生实验教学专项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5. 留学生招生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三、提高我院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措施
    1. 增强我院自身的学科综合实力。
    2. 打破导师招生终身制。
    3. 积极申办我院的本科专业。
    4. 强化学院和导师在招生宣传当中的主体意识。
    5. 逐步完善医学实验技术本科专业(医学科学实验班)培养体系。
    6. 提升招生管理服务水平。
    7. 增加课程建设经费拨款。
    8.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9. 加强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1 0. 加大留学生招生政策宣传力度。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寓教于研 着力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思想教育与爱国爱岗教育相结合,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增强创新意识与培养科研能力相结合, 着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实行科研导师制,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

(5)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成因及内控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廉政风险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高校廉政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1.1 风险管理
        2.1.2 内部控制
        2.1.3 质量管理
    2.2 高校廉政风险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2.2.1 制度反腐
        2.2.2 科技反腐
        2.2.3 高校反腐
    2.3 境外高校廉政风险控制的经验借鉴
        2.3.1 香港高校管治与内部控制
        2.3.2 美国高校管治与内部控制
        2.3.3 英国高校的管治与内部控制
        2.3.4 日本高校管治与内部控制
        2.3.5 新加坡高校管治与内部控制
        2.3.6 境外经验对我国高校廉政建设的启示
    2.4 小结
第三章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的突出表现及成因分析
    3.1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的分布范围
        3.1.1 学校决策方面
        3.1.2 运行管理方面
    3.2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重点领域判断
        3.2.1 通过问卷调查的判断
        3.2.2 通过信访和案件数据库取样的判断
    3.3 高校廉政风险分类及其成因分析
        3.3.1 思想道德风险
        3.3.2 制度机制风险
        3.3.3 权力行使风险
    3.4 小结
第四章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1 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4.2 评价指标框架
        4.2.1 评价指标的构成
        4.2.2 评价指标内涵
    4.3 评价方法的确定
    4.4 基于因子分析的风险评价模型
        4.4.1 因子分析模型
        4.4.2 信度分析
        4.4.3 因子分析
    4.5 统计结果分析
    4.6 评价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
    5.1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5.1.1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
        5.1.2 天津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5.2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构建的基本要求
        5.2.1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5.2.2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构建的工作原则
        5.2.3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构建的目标要求
        5.2.4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整体理论分析框架
    5.3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组织
        5.3.1 宏观层面的内控组织
        5.3.2 微观层面的内控组织
    5.4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制度
        5.4.1 完善实体性制度
        5.4.2 优化程序性制度
    5.5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措施
        5.5.1 廉政风险分析
        5.5.2 廉政风险预警
        5.5.3 廉政风险防范
        5.5.4 廉政风险应对
        5.5.5 廉政风险沟通
    5.6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平台
        5.6.1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平台简介
        5.6.2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平台模板
    5.7 小结
第六章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计划组织阶段
        6.1.1 健全组织机构
        6.1.2 明确目标职责
        6.1.3 排查廉政风险
        6.1.4 确定内控方案
    6.2 监控实施阶段
        6.2.1 前期预防
        6.2.2 中期监控
        6.2.3 后期处置
    6.3 考核反馈阶段
        6.3.1 建立考核体系
        6.3.2 科学评价考核效果
        6.3.3 多渠道反馈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天津市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发生程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天津市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制度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2.1 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因素研究
    2.2 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的实践因素研究
    2.3 当代生物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改革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化医学的内涵及其对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3.4 转化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内外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案例研究
    4.1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4.2 研究结果
    4.3 中美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对比研究
    4.4 国内外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对比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调查研究
    5.1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5.2 问卷调查结果
    5.3 定性研究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
    6.1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原则
    6.2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方法
    6.3 “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
    6.4 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构想
    6.5 对中国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的建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8)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编 缘起与经过:一项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案例研究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为什么采用案例研究法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1.3 假设的提出
        1.4 调查的过程
        1.5 研究证据的分析策略和技术
        1.6 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综述
        1.8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编 探索与发现: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史
    2 高校管理转型:从创新管理到创业管理
        2.1 创新与创新管理
        2.2 创业与创业管理
        2.3 战略与战略管理
        2.4 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的关系
        2.5 高校管理模式变革及其动因
        2.6 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
    3 理性审视: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管理变革
        3.1 传统管理:组创起步期(1953-1977)
        3.2 创新管理:学术积累期(1978-1993)
        3.3 创业管理:跨越发展期(1993-2004)
第三编 创业管理:华中科技大学转型的路径选择
    4 创业机会: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秘笈
        4.1 何谓"创业机会"
        4.2 巧抓机会:华中科技大学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动前提
    5 创业资源:华中科技大学把握发展机遇的前提
        5.1 何谓创业资源
        5.2 丰富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实现卓越的物质保障
    6 创业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实现卓越的组织保证
        6.1 何谓创业团队
        6.2 卓越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创业成功的组织保障
    7 创业价值:华中科技大学追求卓越的内驱力
        7.1 何谓创业价值
        7.2 学术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创业的根本动力
    8 创业文化:华中科技大学保持卓越的精神共契
        8.1 何谓创业文化
        8.2 创业文化的形成:华中科技大学创业转型的标志
第四编 目标与归宿: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型构建
    9 模型构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管理路径
        9.1 高校创业管理理论框架的形成
        9.2 高校创业管理理论模型的建立及诠释
        9.3 理论解释力的拓展:来自沃里克大学的检验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的课题

(9)福建医科大学2000-2009年科研项目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与分析指标
2 结果分析
    2.1 科研项目情况
    2.2 科研成果分析
    2.3 年度立项课题数与获奖成果数的比较
    2.4 各学院、附属医院申报能力指数
3 科研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3.1 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3.2 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4 科研工作不足的成因与发展对策
    4.1 科研工作不足的成因
    4.2 科研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信息素养的概念演化与主流研究领域
        2.1.1 概念演化
        2.1.2 主流研究领域
    2.2 信息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
        2.2.1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
        2.2.2 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价实践现状
3 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的设计
    3.1 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理论框架的构建
        3.1.1 概念定义:界定测量维度
        3.1.2 操作定义:发展测量指标
    3.2 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试题项的拟定
        3.2.1 测试题项初步建立
        3.2.2 测试题项的进一步发展
        3.2.3 第一次修改后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项
4 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的实现
    4.1 内容效度检验
        4.1.1 专家咨询
        4.1.2 内容效度
        4.1.3 第二次修改后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项
    4.2 项目分析
        4.2.1 测试样本的选取
        4.2.2 题项标准化分值的确定
        4.2.3 Likert 量表5 点选项、多选题备选答案标准化分值的确定
        4.2.4 项目分析结果
        4.2.5 第三次修改后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项
    4.3 结构效度检验
    4.4 区分效度检验
    4.5 信度检验
    4.6 反应度检验
    4.7 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最终版)
        4.7.1 标准化测试题项
        4.7.2 标准化分值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测试题项的建立
        5.1.2 题项权重的建立
        5.1.3 测评工具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检验
        5.1.4 定性研究方法的定量评价
    5.2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5.2.1 建立了国内首个医学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
        5.2.2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5.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继续研究的建议
        5.3.1 测试题项的全面性和特异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5.3.2 专家咨询的学科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5.3.3 实际测评的样本量及其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增加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及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 2 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课题专家咨询评议表

四、我校同济医学院又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新形势下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几项措施——以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J]. 吴文珊,肖瑶,付四清,周新宇. 大学教育, 2020(07)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寓教于研 着力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J]. 杨克敌,王爱国,刘烈刚,张钧岳,吴志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15(42)
  • [5]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成因及内控机制构建研究[D]. 李炜.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6]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 周来新.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8]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 刘叶.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9]福建医科大学2000-2009年科研项目绩效分析[D]. 邓柳丽.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2)
  • [10]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的研究与实践[D]. 杜建.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我校同济医学院荣获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