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利油田节能降耗效果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松[1](2021)在《高凝原油加剂后管道流动特性研究及能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油田开采逐渐进入中后期,原油中含蜡量越来越高,导致凝点与粘度也普遍增大。我国原油大多采用管道输送,并且一般需要加热后才能进行外输,随着原油凝点与粘度逐渐增大,所需出站温度与出站压力也越来越高,由此所造成的管输系统能耗费用十分巨大。降凝剂能够有效降低高凝原油凝点与粘度,从而降低输油管道热能与动力消耗,有效降低管输系统能耗费用。本文针对高凝原油管输系统能耗特点,建立管道输送能耗优化模型,对加剂后原油物性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对五种降凝剂进行筛选,结果证明SL-2#降凝剂对高凝原油降凝降粘效果最好。此外还对SL-2#降凝剂最优加剂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加剂浓度在100ppm-150ppm之间,加剂温度在55℃以上时SL-2#降凝剂能够发挥最大的降凝降粘作用。针对高凝原油加剂输送管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利用PIPESIM软件分析了影响管道温降与压降的敏感因素,给出了出站温度,环境温度,加剂浓度与输量的变化对管道温降及压降的影响程度。结合能耗优化模型,在综合考虑各项约束条件前提下,分析了低温环境下不同加剂浓度的运行费用,分析结果表明加剂后管输系统的运行费用得到大幅度降低,当加剂浓度为100ppm时运行费用最低较之前未加剂时费用降低25%以上。对加剂后管输系统能耗费用进行计算分析,基于Python语言开发出高凝原油输送管道能耗计算软件并开展现场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供的的加剂优化运行方案能够大幅度降低高凝原油管输系统的运行费用,节能降耗效果显着。
杨帆[2](2020)在《油井一体化提液降耗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采油提液系统是油田用能的重点单元,如何挖掘油田提液系统降低电耗的潜力,推广应用油井人工举升工艺新技术和节能降耗新技术,降低油气开采成本,已成为各油田开发企业重要的研究课题。介绍了油井一体化提液降耗技术,该技术以建立能耗模型,计算每口井当前能耗及预测同油藏条件、同产量下的最佳能耗,进而对油井生产参数、杆管泵、沉没度等进行优化匹配改造,优化油井提液举升工艺技术,实现机采系统节能降耗。介绍了该技术在某老油田水驱开发单元的应用情况及实施效果,以及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油水井一体化优化调整措施、优化配套地面设备措施和优化电热杆生产工艺措施等3项措施,能优化油井提液举升工艺,实现注采系统平衡,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整体优化节能,降低提液单耗,保持油井高效运行,具有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李永强,袁杰,王欣辉,王锦程,周宏斌[3](2019)在《油井高效生产实时智能分析评价优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抽油机井生产系统能耗评价方法不科学、油井工况分析方法不合理及实时智能诊断技术和优化设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建立了科学的能耗评价方法、油井工况分析方法、能耗实时监测诊断平台,进而形成了油井实时智能分析评价优化技术,并将该技术在胜利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以降耗率为核心的能耗评价方法能够科学地评价区块和单元的降耗潜力空间,指导油井开展节能降耗;应用示功图与电工图的整合诊断技术,可以实现油井数据的实时智能分析评价,指导油井生产优化调整。所得结果可为生产油井的智能分析和优化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吕飞[4](2019)在《抽油机井节点能耗计算模型与数值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如何实时分析抽油机井生产系统各节点能耗与效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提高抽油机井的运行效率和油田降低开采成本、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游梁式抽油机井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其生产系统各子节点的效率模型与能耗仿真模型,并建立了井筒能耗剖面图与能耗宏观控制图的评价体系;基于生产动态监测资料,建立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应用时序和组合差分法的预测输入功率的三种模型;基于抽油机井上下冲程能量传递特征与平衡影响,引入油井功率传输比,精简了理论计算时所需的繁琐参数,建立了基于历史数据挖掘的地面效率理论计算新模型;建立了管、杆、泵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油管、抽油杆在井下流体运动时能量损失特征,以UDF动网格刻画了流体流经阀球绕流微观作用,并分析了压差主流速度与剪切流速度叠加的间隙环空流场流动与能量损失的微观规律,以检验理论模型的宏观规律;基于Ansoft建立了225M-8电动机仿真模型,敏感性因素分析电动机的性能改善方向;基于Visual Basic与Matlab语言,研发了“抽油机井分节点能耗计算分析与评价”系统。以G管理单元23口油井为例计算分析,分节点能耗模型中光杆功率、地面输入功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38%、12.69%;新模型输入功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51%,模型计算精度较好,相对于传统经验模型、分节点能耗模型,其精准度分别提高1.62和3.18个百分点;其中3口井处于管理挖潜区,并给出了节能管理建议。以X注采站32口井实时四化数据为例对油井输入功率预测分析,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应用时序和组合差分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53%、4.58%、4.70%,结果表明,预测模型方法可行。研究成果能够为油田智能化建设、实时能耗分析和节能降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杨藤[5](2019)在《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是服务于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油田产能建设过程中地面工程建设的核心部分。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技术探索,目前各大油田针对不同原油的物性参数、油田不同区块的生产参数及地面生产条件等,均形成了不同的原油集输工艺,很好的满足了油田开发需求。目前,各油田开发生产正处于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时期,对于常规的油田集输工艺,通过优化管网、改良设备等技术革新,不断降低地面集输系统的能耗,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常规油田地面集输工艺。但针对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的产能建设,如何优选出一套既能满足老油区开发需求,又能充分节能降耗的地面集输工艺,对于油田稳定运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下降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针对低产出、高成本的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合理优化系统工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成为该类型油藏开发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滨425区块为研究对象,以油田集输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为依据,根据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特殊的生产运行参数及原油物性参数,对比分析了各种集输工艺的优缺点,并创新应用了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方式来解决低渗透、低液量断块油田管输问题;现场建立了环枝结合掺水集输管网模型,并利用实验分析数据及模拟计算软件,确定了原油的反相点,并分别从管网掺水量及掺水温度两方面,对新建集输系统能耗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系统最优掺水量与掺水温度,合理布置掺水加热点,使低渗透、低液量油田成功实现了管道集输生产,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系统能耗。
常云飞[6](2018)在《基于齿槽谐波法的潜油电机转速辨识与节能研究》文中指出潜油电泵是一种重要的机械采油设备,对潜油电泵机组的工况参数监测在油田生产及节能降耗方面意义重大。传统的电泵机组工况监测方法不能实时、精细地反映井下工况,不能分析潜油电机的效率与潜油电泵的效率。转速是反映潜油电泵机组工况和故障的重要参数,利用潜油电机的齿槽谐波可以得到转速,进一步分析从而实现电泵机组的工况诊断。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潜油电机的转速辨识及据此制定节能方案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介绍了异步电动机的齿槽谐波法转速辨识原理与分析齿槽谐波频率所用的正交平均线性调频Z变换(Orthometric Average Chirp Z-Transform,OACZT)算法,并针对OACZT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位重组实现的ROACZT(Reorganized OACZT)算法,其计算量仅为OACZT的50%。(2)当异步电动机转速接近于理想空载转速时,电网谐波严重影响齿槽谐波的分析从而导致转速辨识误差非常大甚至辨识失败。针对该问题,利用谐波消去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网谐波对齿槽谐波的影响,解决了电机空载或轻载时的测速问题。(3)研究了电网频率波动时的齿槽谐波转速与转矩分析结果的偏差,提出了基于转差率的频率归一化方法,修正了分析结果的偏差,为电泵机组工况参数的辨识与工况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4)提出了基于齿槽谐波测速的潜油电机功率优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电机效率,从而为油田合理配置潜油电泵机组提供了理论依据。(5)针对暂不作业的低效电泵井,研究了降压节能效果,并提出了以吨油成本为优化目标的潜油电泵井节能方法,在实验井进行了降压节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电机损耗最小并不意味着吨油成本最低,以吨油成本为优化目标来评价节能效果更符合油田生产要求。(6)在DSP平台上实现了基于齿槽谐波测速的核心算法,为电泵井工况监测的现场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兰兰,刘洪柯,刘凯,安学先[7](2018)在《油田潜油电泵井能效倍增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潜油电泵井为油田提液增效的主要手段,但能耗高成为制约其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没有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单纯凭借工艺人员的经验,降低能耗空间有限,收效甚微。为降低电泵井单井能耗,实现潜油电泵绿色低碳生产,开展电泵井能效倍增项目,以电泵生产情况为基础,利用模型数据,建立区块模型,从评价条件、评价标准和评价类型三方面对单井进行能耗潜力评价,利用创新的工艺技术编写优化改造方案,跟踪评价效果,预计年CO2减排量1 399 t。
赵洪伟[8](2016)在《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作为油田的能耗大户,做好成本控制和绿色发展既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当然,目前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完善阶段,各项能耗指标虽然历年都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行业标准,与同类先进企业相比更是差距较大。从胜利油田供暖的实际出发,以燃煤供热方式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较高的主要表现,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度挖掘问题原因,找寻问题解决办法。结合胜利油田现状,论文从职工队伍成本控制意识薄弱、集中供暖运行管理中存在调节管理缺失、胜利油田建筑供暖能耗偏高、基层干部员工技术技能素养偏低以及燃煤集中供暖的材料管理粗放等诸多问题入手,讲述了胜利油田热力企业的煤、水、电、材料等成本偏高的原因。同时按照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为原则,通过探讨完善标准体系,提高热力企业运行效率;加强原有老旧建筑的改造,减少能源浪费等举措,以此改善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现存的弊端。通过增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技能素质;加强管理人员教育,提高其节能减排意识;加强舆论导向,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这些举措的一一落实,也将更有利于发挥胜利油田热力企业的人才优势,更有利于在热用户中形成全民注重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在燃煤集中供暖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建立实施“两线一表三率”,加强宏观控制;抓好煤质控制,保障节能源头优势;加强燃烧运行控制,取得最佳燃烧性能;做好巡检,降低失水控制,减少无谓浪费;加大技改力度,更新高耗低效设备;实施热能计量实现科学供热,这些方法的有效落实,会让胜利油田热力企业的成本控制更加有的放矢,从而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田源,赵士振,梅辽颖,刘仕成[9](2016)在《打造节能管理体系让能效倍增》文中研究指明实现绿色低碳,必须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日前,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与低碳工作促进会、2015年度能效"领跑者"发布会上,中国石化众多企业获得殊荣。胜利油田、青岛炼化等15家单位被评为"十二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先进单位;在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评选活动中,青岛炼化获得5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企业第一名,广州石化获得5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企业第二名;镇海炼化获得乙烯生产企业第一名,茂名石化获得乙烯生产企业第二名。这些荣誉是
酆春博[10](2016)在《油田节能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能耗不断增加的问题,围绕油田中的机械采油、集输、热力和电力等主要能耗系统进行论述。介绍了各个系统中所采用的节能降耗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利用情况与优缺点,论述了各项技术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提高生产效益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展望了未来油田节能降耗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胜利油田节能降耗效果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胜利油田节能降耗效果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高凝原油加剂后管道流动特性研究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高凝原油输送过程中能耗大 |
1.1.2 高凝原油管道运行参数的优化 |
1.2 降凝剂综述 |
1.2.1 降凝剂的基本类型 |
1.2.2 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分析 |
1.3 高凝原油管道优化研究 |
1.3.1 国内外原油管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原油管道优化研究现状 |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低温输送能耗优化模型 |
2.1 基本假设 |
2.2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系统能耗分析 |
2.2.1 高凝原油加剂管输系统的热能消耗 |
2.2.2 高凝原油加剂管输系统的压能消耗 |
2.2.3 高凝原油加剂管输系统的药剂费用消耗 |
2.3 优化变量 |
2.4 约束条件 |
2.4.1 水力约束 |
2.4.2 热力约束 |
2.4.3 降凝剂浓度约束 |
2.5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优化数学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凝原油降凝剂优选及加剂条件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油样 |
3.1.2 .实验药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1.4 加剂原油制备 |
3.2 降凝剂降凝效果实验研究 |
3.2.1 加剂种类及浓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
3.2.2 加剂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
3.3 降凝剂降粘效果实验研究 |
3.3.1 加剂类型对降凝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
3.3.2 加剂浓度对降凝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
3.4 加剂原油粘温方程的建立 |
3.4.1 粘温方程的确定 |
3.4.2 粘温方程参数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 |
4.1 高凝原油基本物性参数 |
4.1.1 高凝原油相对密度 |
4.1.2 高凝原油比热容 |
4.1.3 高凝原油凝点 |
4.1.4 高凝原油粘度 |
4.2 高凝原油管道加剂优化运行参数分析 |
4.2.1 埋地管道径向传热特性分析 |
4.2.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2.1.2 非稳态热力管道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
4.2.1.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4.2.1.4 模拟结果分析 |
4.2.2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沿程温降分析 |
4.2.2.1 总传热系数 |
4.2.2.2 运行参数对管道沿程温降影响 |
4.2.4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沿程压降分析 |
4.2.4.1 输油管道沿程流态分析 |
4.2.2.2 运行参数对管道沿程压降影响 |
4.3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输送系统能耗费用分析 |
4.3.1 加热炉能耗分析 |
4.3.1.1 热负荷 |
4.3.1.2 加热炉热效率 |
4.3.1.3 燃料消耗量 |
4.3.2 输油泵能耗分析 |
4.3.2.1 输油泵耗电量计算 |
4.3.2.2 输油泵特性方程拟合 |
4.3.2.3 输油泵扬程 |
4.3.3 降凝剂加剂量计算 |
4.3.4 加剂管输系统综合费用分析 |
4.3.4.1 不同加剂条件下的综合能耗费用 |
4.3.4.2 低温环境下加剂管输综合能耗费用 |
4.4 本章小结 |
5 高凝原油管输系统加剂运行优化计算软件 |
5.1 软件概述 |
5.1.1 软件配置 |
5.1.1.1 软件要求 |
5.1.1.2 硬件要求 |
5.1.2 软件结构 |
5.1.3 软件功能 |
5.2 软件工作界面 |
5.2.1 软件主界面 |
5.2.2 数据输入界面 |
5.2.3 计算结果显示 |
5.3 本章小结 |
6 高凝原油输送管线加剂运行实验测试 |
6.1 丁义线运行概况简介 |
6.2 现场管路实验方案设计 |
6.2.1 实验对象及所需实验装置 |
6.2.2 实验前注意事项 |
6.2.3 实验步骤 |
6.2.4 实验不足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1 实验数据采集 |
6.3.2 实验数据分析 |
6.4 降凝剂对原油破乳影响实验 |
6.4.1 实验目的 |
6.4.2 实验步骤 |
6.4.3 实验数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油井一体化提液降耗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井一体化提液降耗技术 |
2 一体化提液降耗技术的应用 |
3 实施效果 |
4 综合效益评价 |
4.1 项目投入 |
4.2 产出效益 |
5 结束语 |
(3)油井高效生产实时智能分析评价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井实时智能分析评价优化技术 |
1.1 技术思路 |
1.2 以降耗率为核心的能耗评价方法 |
1.3 多因素约束条件下的工况分析方法 |
1.4 示功图与电功图整合的油井诊断方法 |
1.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示功图井下工况诊断模型 |
1.4.2 电功图地面设备工况诊断模型 |
2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3 结论 |
(4)抽油机井节点能耗计算模型与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机井能效分析研究 |
1.2.2 数值仿真在抽油机井中的应用 |
1.2.3 数据挖掘在油田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分节点效率和能耗计算模型研究 |
2.1 游梁式抽油机运动学仿真与分析 |
2.2 抽油机井杆柱与液柱耦合的动力学仿真模型 |
2.3 抽油泵工作状态仿真模型研究 |
2.4 生产系统子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1 电机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2 皮带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3 减速箱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4 四连杆机构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5 盘根盒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6 抽油泵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7 抽油杆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4.8 管柱节点能耗模型研究 |
2.5 生产系统能耗评价分析 |
2.5.1 宏观能耗控制图 |
2.5.2 井筒能耗分析剖面图 |
2.5.3 实际应用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产动态监测资料的抽油机井能耗预测模型研究 |
3.1 抽油机井能耗影响主控影响因素分析 |
3.1.1 能耗影响因素域研究 |
3.1.2 灰色关联基础理论 |
3.1.3 多元二次逐步回归算法确定主控因素 |
3.1.4 主控影响因素 |
3.2 抽油机井能耗综合预测模型研究 |
3.2.1 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能耗预测模型 |
3.2.2 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时间序列的能耗预测模型 |
3.2.3 基于ARMAX-BP差分的组合预测模型 |
3.2.4 应用分析 |
3.3 基于功率利用率及功率传输比的地面效率计算新模型 |
3.3.1 基于历史数据推算的地面效率计算新模型 |
3.3.2 模型求解与检验 |
3.3.3 模型应用与意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分节点瞬态仿真分析 |
4.1 数值仿真软件优选 |
4.2 不同尺寸的油管管流能耗数值仿真研究 |
4.2.1 油管管流模型仿真与验证 |
4.2.2 不同影响参数的油管管流能耗敏感性分析 |
4.3 不同尺寸的抽油杆数值仿真研究 |
4.3.1 杆管环空无接箍模型仿真与验证 |
4.3.2 不同影响因素的杆管环空能耗损失的敏感性分析 |
4.4 管式抽油泵数值仿真研究 |
4.4.1 泵阀运动规律仿真分析 |
4.4.2 柱塞泵筒间隙流场仿真分析 |
4.4.3 不同影响因素的间隙能耗损失的敏感性分析 |
4.5 异步电动机数值仿真研究 |
4.5.1 电动机有限元仿真与验证 |
4.5.2 不同结构参数的电动机性能敏感性分析 |
4.5.3 电动机性能瞬态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开发与应用 |
5.1 编程语言选择 |
5.2 软件框架设计 |
5.3 软件主要功能 |
5.4 软件主要模块 |
5.4.1 JSON数据接口访问 |
5.4.2 基础数据管理 |
5.4.3 能耗实时预测分析 |
5.4.4 单井生产系统分节点能耗计算评价分析 |
5.4.5 结果输出与查询 |
5.4.6 退出 |
5.5 案例应用与能耗管理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胜利油田滨425 低渗透区块生产工艺现状 |
2.1 滨425 区块开发现状 |
2.2 滨425 区块地面工程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渗透、低液量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探索 |
3.1 环状掺水集输管网形式介绍 |
3.2 枝状掺水集输管网形式介绍 |
3.3 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管网的建立 |
3.4 三种不同集输工艺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方案在滨425 区块应用可行性分析 |
4.1 基础参数实验分析 |
4.2 滨425 区块原油粘温性质实验 |
4.3 滨425 区块原油原油反相特性实验 |
4.4 滨425 区块原油原油沉降脱水实验 |
4.5 集输工艺的选取与集输管线的布置 |
4.6 掺水量及掺水温度的确定 |
4.7 水力热力计算 |
4.8 方案经济性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滨425 区块掺水改造方案 |
5.1 方案思路 |
5.2 单井计量 |
5.3 滨425 区块集油掺水管网 |
5.4 滨425 原油集中处理站分水系统 |
5.5 系统投产后运行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齿槽谐波法的潜油电机转速辨识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异步电动机转速估计的研究现状 |
1.2.2 潜油电泵井工况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潜油电机节能降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潜油电泵井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齿槽谐波法的转速辨识方法 |
2.1 齿槽谐波法转速辨识原理 |
2.1.1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1.2 齿槽谐波法测速原理 |
2.2 位重组OACZT算法 |
2.2.1 CZT算法与OACZT算法 |
2.2.2 ROACZT算法 |
2.2.3 ROACZT的应用 |
2.3 接近理想空载转速时的齿槽谐波辨识 |
2.3.1 接近理想空载转速时的测速问题分析 |
2.3.2 谐波消去法 |
2.3.3 谐波消去法辨识齿槽谐波误差分析 |
2.4 齿槽谐波法转速辨识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频率归一化的转速修正方法 |
3.1 基于消除电网频率波动影响的齿槽谐波法转速辨识 |
3.1.1 电网频率波动对齿槽谐波的影响分析 |
3.1.2 影响齿槽谐波法转速计算的因素 |
3.1.3 基于转差率的频率归一化负载修正方法 |
3.1.4 频率归一化负载修正方法效果分析 |
3.2 电泵井实测数据分析 |
3.2.1 传统电流卡片分析方法的不足 |
3.2.2 实测数据的转速分析 |
3.2.3 电泵井工况分析步骤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潜油电机的节能增效方法研究 |
4.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与能耗分析 |
4.1.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 |
4.1.2 潜油电机的“大马拉小车”现象 |
4.2 基于齿槽谐波测速的潜油电机功率优化方法 |
4.2.1 潜油电机功率优化原理 |
4.2.2 潜油电机功率优化实验方案 |
4.2.3 优化效果的仿真分析 |
4.3 以吨油成本为优化目标的电泵井降压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
4.3.1 潜油电机降压节能原理 |
4.3.2 降压对电机各种损耗的影响 |
4.3.3 降压对电机效率与功率因数的影响 |
4.3.4 降压对泵流量与吨油成本优化的影响 |
4.3.5 潜油电机降压约束条件分析 |
4.3.6 吨油成本节能实验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DSP的潜油电泵机组转速辨识算法实现 |
5.1 基于DSP实现的电泵井工况监测方案设计 |
5.2 DSP平台ROACZT算法实现 |
5.2.1 核心CZT算法实现流程 |
5.2.2 性能仿真实验测试 |
5.3 DSP平台工况监测的转速辨识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油田潜油电泵井能效倍增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潜油电泵能效倍增管理模式 |
2.1 筛选优化原则, 建立降低单井耗电的实施标准 |
2.2 明确技术路线, 实现降低单井能耗技术支撑 |
2.3 制定优化方案, 全面实施降低单井能耗方案 |
3 潜油电泵能效倍增管理实施效果 |
4 结论 |
(8)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成本控制概述 |
2.1 企业成本 |
2.2 企业成本控制 |
2.3 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类型 |
2.3.1 绝对成本控制 |
2.3.2 相对成本控制 |
2.3.3 全面成本控制 |
2.4 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
2.4.1 定额法 |
2.4.2 即时化法 |
2.4.3 标准成本法 |
第3章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现状 |
3.1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概况 |
3.2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1 制热环节的设备耗能 |
3.2.2 输送环节的热损水损 |
3.2.3 热能转换的散热耗水 |
3.2.4 用热环节的耗水现象 |
3.2.5 管理粗放带来的成本增加 |
3.3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的主要做法 |
3.3.1 建立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 |
3.3.2 完善成本控制的技术条件 |
3.3.3 加强成本控制的经营考核 |
第4章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供热管网复杂老化造成水的损耗严重 |
4.1.2 旧有设计原因增加用电控制难度 |
4.1.3 建筑耗能及锅炉热损增加煤炭成本 |
4.1.4 节约意识淡薄导致材料成本居高不下 |
4.1.5 体制机制不畅产生的成本增加 |
4.2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企业职工队伍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
4.2.2 集中供暖运行管理中的调节难度大 |
4.2.3 胜利油田建筑供暖能耗高 |
4.2.4 基层干部员工技术技能素养偏低 |
4.2.5 燃煤集中供暖的材料成本管理粗放 |
第5章 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的措施 |
5.1 增强企业成本控制的自觉意识 |
5.1.1 加强舆论导向,提高全民节本降耗意识 |
5.1.2 转变发展机制,培育热力企业成本文化 |
5.2 构建规范高效的供暖管理程序 |
5.2.1 实施两线一表三率,加强宏观控制 |
5.2.2 抓好煤质控制,保障节能源头优势 |
5.2.3 加强燃烧运行控制,取得最佳燃烧性能 |
5.2.4 做好巡检,降低失水控制 |
5.3 提高中心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 |
5.3.1 完善建筑供暖规范,提高热力企业运行效率 |
5.3.2 深化节能建筑管理,加强对原有老旧建筑的改造 |
5.4 提高中心员工成本控制能力 |
5.4.1 增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技能素质 |
5.4.2 加强管理人员教育,树立成本控制观念 |
5.4.3 实施精细管理,提升基层材料利用水平 |
5.5 推进中心技术改造和升级 |
5.5.1 加大技改力度,更新高耗低效设备 |
5.5.2 实施热能计量,实现科学供热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打造节能管理体系让能效倍增(论文提纲范文)
完善能源管理机制 |
严格考核促执行 |
理念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
从细节做起见实效 |
四、胜利油田节能降耗效果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凝原油加剂后管道流动特性研究及能耗分析[D]. 李洪松.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油井一体化提液降耗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 杨帆. 石油石化节能, 2020(09)
- [3]油井高效生产实时智能分析评价优化技术[J]. 李永强,袁杰,王欣辉,王锦程,周宏斌. 石油机械, 2019(07)
- [4]抽油机井节点能耗计算模型与数值仿真研究[D]. 吕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D]. 杨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基于齿槽谐波法的潜油电机转速辨识与节能研究[D]. 常云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油田潜油电泵井能效倍增管理模式的构建[J]. 刘兰兰,刘洪柯,刘凯,安学先.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18(01)
- [8]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 赵洪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打造节能管理体系让能效倍增[J]. 田源,赵士振,梅辽颖,刘仕成. 中国石化, 2016(10)
- [10]油田节能技术研究综述[J]. 酆春博. 当代化工,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