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比灵、谷维素防治偏头痛60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仪凡[1](2021)在《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瘀血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该治疗方案对偏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是否可以提高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要求的64例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试验组32例患者予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均治疗4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积分、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此评价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基本资料:去除剔除和脱落病例4例,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共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职业性质、头痛严重程度、头痛积分、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两组治疗后偏头痛各项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试验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80.00%,对照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56.67%。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两组偏头痛结局PRO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在头痛情况、躯体症状两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主症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痛如锥刺、面色晦暗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临床疗效:试验组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血瘀型偏头痛中医证候的总体疗效更佳。停药4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积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头痛情况、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瘀型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且试验组维持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和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情况和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较单纯口服中药更能缓解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发作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伴随症状,对偏头痛疾病的总体疗效更优。3.生活质量方面: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情况、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4.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在头痛、痛处固定,以及舌下脉络青紫、迂曲或怒张方面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更优。5.两种治疗方案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总体疗效较治疗4周后更优,并且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维持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6.总体来说,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2](2020)在《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Meta分析为依据,综述近10年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的临床研究进展。提示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形式多样且临床疗效显示良好,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为常见的中医疗法,而临床疗效评价不一。
刘凌岩[3](2020)在《温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山西中医药大学脑病科门诊符合月经性偏头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取穴:主穴:风池、太冲、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血海、子宫。局部取穴:百会、四神聪。各穴位得气后分别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将直径18mm、长度15mm的小艾段(优质艾绒)置于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子宫穴的针柄上,从下端点燃施灸,并于针与皮肤接触处置一硬纸片以防灰烬散落烫伤皮肤。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一天1次,一次5mg,口服,每晚睡前服。2组均在月经周期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持续7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若试验期间患者头痛剧烈难以忍受,可继续针刺治疗,必要时服用布洛芬片。评价2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并给予统计学分析。评价2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并于治疗后1月进行随访,进一步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温针灸疗法均可减轻头痛发作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并明显改善月经性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相比,温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疗效更显着,可明显减轻头痛发作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月经性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可有效改善月经性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的发生,温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疗效显着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可作为月经性偏头痛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江颖[4](2020)在《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90例偏头痛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普通针刺组及西药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人迎寸口脉诊针刺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西药组予口服氟桂利嗪胶囊,三组均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与首次治疗结束2小时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变化情况、三个疗程治疗结束的有效率、三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有效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首次治疗:三组患者首次治疗后2小时的头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下降值较普通针刺组与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个疗程治疗结束: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7%)与普通针刺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0.0%)对比普通针刺组(76.7%)、西药组(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常规取穴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偏头痛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即时疗效,但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头痛的即时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和口服西药。近期疗效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疗效相当,优于西药治疗。短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高畅[5](2020)在《颞三针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探讨经验效穴“颞三针”配合相关腧穴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中的即时、短期的治疗效果,阐明两种疗法相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为本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为此疗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颞三针加刺络放血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各为40例。其中,治疗组颞三针取平刺法,进针深度为0.8-1寸:可为滞针手法(连续单向捻转3至4周),也可为快速捻转法,使病人整个颞部可见麻胀沉重感为宜。余下的两组少阳经穴位交替行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针刺时用左手拇指按压在针刺部位的下端,局部皮肤从而可完全暴露,确定好腧穴的位置,用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此部位皮下2-3mm,紧接着马上退针,用手对皮肤周边行挤压处理,令少量血液自然流出即可。对照组则施以常规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一个疗程共5次,总疗程为2个。待完成全部治疗,通过分析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症状积分、VAS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率,评估最终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首次治疗半小时后头痛VAS评分皆明显降低,且对比未治疗时结果显示P<0.01,即表现出显着差异;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首次治疗30min后的疗效评分,能够发现相较对照组,治疗组表现出优势,且P<0.01,即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在治疗后的头痛症状积分上,相较对照组,治疗组表现出优势,且P<0.01,即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这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偏头痛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总体疗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部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颞三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具有良好的即时镇痛效果,可有效改善脑部供血状况,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临床研究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图0幅;表9个;参106篇。
刘大鹏[6](2020)在《基于fMRI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中枢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发病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效率及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一定的优势,可预防偏头痛的复发及慢性化进程、减少偏头痛发作天数、降低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等,因此被推荐为治疗偏头痛的重要非药物治疗方式之一。尽管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优势,但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难以提高,这说明患者之间存在疗效差异,对于针刺治疗偏头痛而言,产生不同疗效差异的个体原因尚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个体疗效差异,或许能从另一方面揭示针刺镇痛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达到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靶向性治疗。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我们发现偏头痛患者存在疼痛调节相关脑区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而针刺治疗可以调节相关脑区的异常功能。同时亦有研究支持偏头痛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并在脑功能上有所体现。目的:通过比较针刺治疗后不同疗效的患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探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中枢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以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靶向性治疗。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招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60例,进行为期4周的相同的针刺治疗,每周3次,共计12次,同时采集患者基线期和治疗结束后的脑rs-fMRI数据和临床数据(包括头痛天数、VAS评分、HIT-6、BAI、BDI-Ⅱ、MMSE、MoCA、PSQI)。治疗结束后以头痛天数减少50%为评价指标,将患者分为有效组、无效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全脑功能连接(FC)的差异以及临床数据的差异,并将脑rs-fMRI数据与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临床数据分析显示:①有效组与无效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便无显着差异;②两组受试者基线期的偏头痛天数、HIT-6、VAS评分、BDI-Ⅱ、BAI、MMSE、MoCA、PSQI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③在经过4周相同治疗后,有效组受试者的头痛天数、HIT-6、PSQI评分明显低于无效组。④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HIT-6、BAI均有显着下降,MMSE有显着提升;且有效组受试者VAS评分及HIT-6的变化较无效组更显着。⑤针刺治疗后,有效组受试者的头痛天数、BDI-Ⅱ、PSQI明显降低,MoCA明显升高,而这些变化在无效组受试者中并不显着。rs-fMRI数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与无效组受试者相比,有效组受试者左侧PAG与左侧小脑前叶(IX)的功能连接明显较弱,右侧PAG与右侧小脑后叶(CrusI)、右侧额上/中回、左侧额上/中回的功能连接明显较强。偏相关分析显示,经Bonferroni校正后,基线期脑rs-fMRI数据与临床数据无显着性相关。②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PAG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右侧PAG与右侧额上/中回、右侧旁扣带回(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左侧旁扣带回(内侧额上回/辅助运动区)3个脑区的功能连接的差值具有显着性差异。偏相关分析显示,经Bonferroni校正后,右侧PAG与右侧额上/中回、右侧旁扣带回/前扣带回、左侧旁扣带回的功能连接的差值与偏头痛天数的差值呈显着正相关。结论: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受试者针刺治疗后头痛天数、头痛程度明显降低,情绪、认知、睡眠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同针刺疗效的患者不仅在头痛天数的响应方面具有差异,在其余临床指标的响应方面也有差异,且头痛天数减少≥50%的患者整体临床改善更好。针刺治疗对不同疗效的患者脑功能的调节不同,这些不同可能存在于对疼痛下行抑制系统的调节存在差异、对偏头痛预期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助感的调节作用不同。在针刺预后方面,单纯的人口学指标及临床量表评分对于区分不同针刺疗效患者的灵敏度不高,即无法通过简单的患者信息及临床量表评分敏锐地预测本组选穴治疗偏头痛的预后;不同针刺疗效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就存在脑功能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说明无效组受试者的疼痛下行抑制系统受损更加明显,有效组受试者在疼痛抑制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两者对疼痛感觉及疼痛认知的调节功能不同。
郭锐洺[7](2019)在《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循证医学的分析方式,本研究依照CONSORT声明-STRICTA清单的要求对目前已发表的国内外符合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随机临床研究执行检索和筛选后进行系统评价。随后从纳入文献中归穴位规律和穴位归经,提议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穴位组合。最后再运用统计学方法(Meta分析)进行深层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结果把针刺疗法推荐给不同的偏头痛患者人群,同时提高新加坡国内的中医师临床服务素质。方法:本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数据来源主要通过电子检索。检索方式将依据Cochrane系统所制定的标准进行。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英文数据库为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检索方法:“针刺疗法”或含“针刺治疗”或含“针刺法”或含“针法”或含“针刺”;得出结果后再从结果中检索“头痛”或含“偏头痛”或含“偏头风”或含“偏正头痛”或含“偏正头风”或含“头偏痛”或含“偏头风痛”或含“头半寒痛”或含“脑风”;得出结果。英文数据库检索方法如下:("acupuncture"[MeSH Terms]OR"acupuncture"[All Fields]OR "acupuncture therapy"[MeSH Terms]OR("acupuncture"[All Fields]AND "therapy"[All Fields])OR "acupuncture therapy"[All Fields])OR needling[All Fields]AND("migraine disorders"[MeSH Terms]OR("migraine"[All Fields]AND "disorders"[All Fields])OR"migraine disorders"[All Fields]OR "migraine"[All Fields]);得出结果。手工检索方面则在临床报告和综述中追寻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而进行查阅。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属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必须为随机分配。文中包含提示性术语如“随机对照”、“随机分配”、“随机”等,盲法的使用不受限制。2.研究对象:临床上被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无论任何偏头痛分型即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诊断根据ICHD-1、ICHD-2、ICHD-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或《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中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国籍不受限制。3.干预措施:治疗组必须属于单纯采用针刺疗法、以针刺疗法为主要治疗方式或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疗法。4.对照干预措施:对照组所接受的干预措施包括中药、西药、针刺疗法、假针刺疗法或其它疗法,但不能为无对照干预措施。5.结局指标:主要指标为偏头痛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次要指标为治疗后偏头痛的长期和短期疗效、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持续时间、血清物质浓度的改变、TCD检验的改变和不良反应例数。6.能获得全文或准确数据。排除标准:1.非随机对照试验或无对照组的病例观察临床研究。2.自身交叉对照研究。3.动物实验或细胞组织研究。4.综述、Meta分析、评论、探讨、临床经验等非临床研究。5.疾病组和非疾病组的对比研究。6.重复发表或重复检出的文献。7.非中、英文文献。8.无法追溯到试验数据的研究。9.尚在进行中或数据不完整的临床研究。10.干预措施非单纯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数据提取:电子数据库提取的文献由Endnote x7软件进行录入和管理。筛选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研究年份、随机方法、盲法使用、偏头痛分型、研究对象人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人数、两组之间均衡性的比较、干预措施、疗效指标、选用穴位、两组的有效病例、两组的无效病例、统计学处理方法、作者结论。所提取的资料由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和管理。所有Meta分析图表由RevMan5.3制作。文献筛选:第一阶段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最初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手工筛选。首先阅读标题、摘要、关键词,随后排除非随机对照试验、重复发表或相同文献、数据模糊和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第二阶段则在阅读文献全文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更进一步筛选最终可被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两名评价者在筛选文献过程中存在差异时则由第三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判断。文献质量评价: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最终结论和被纳入的文献质量有密切关系。倘若所纳入的文献质量未经过严格的质量评价,Meta分析所显示的结果和随后的讨论将失去准确率,降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临床指导价值。本研究将依据由全球专业学者和临床学家共同制定的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研究分析,根据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清单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评估偏倚风险:本研究将依据Cochrane所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偏倚风险工具以7大项目进行评估:1.制造随机方法的方式。2.分配隐藏。3.是否对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使用盲法。4.是否对结果测量人员使用盲法。5.结果数据的完整性。6.结果数据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导。7.其他偏倚可能性。用穴规律和穴位归经:将最终纳入文献中所用到的穴位列出后进行多重变量分析,通过热图显示最常用的穴位,同时分析穴位归经,从中制定出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建议选穴组合。发表偏倚检验:通过Revman5.3软件对被纳入的文献导出漏斗图以检测发表偏倚,分析后作出解释。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异质性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得出结论,探讨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异质性检验:纳入文献之间可因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法、不同的结局指标等因素出现异质性。在出现高度异质性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以探寻异质性的来源,并对此作出解释,使到Meta分析的结果稳定。亚组分析:本研究将纳入文献按不同的对照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并对文献之间的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作出解释,探讨针刺疗法的强项。成果:经过筛选后被纳入的文献共有23篇。CONSORT声明-STRICTA清单的评价发现目前发表的文献中在报导随机方式的产生、盲法的方案、分配隐藏、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治疗师资历方面较弱。偏倚风险工具也显示了多数的纳入文献因偏倚风险不清而属于B级文献。穴位规律分析后得出建议穴位组合为主穴:风池、太阳、太冲、率谷、百会;配穴:痰浊上扰证加丰隆;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加太冲;气血亏虚证加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络证加膈俞。穴位组合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结果上,除了对临床学者有指导意义,还可提高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被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中存在着少量的发表偏倚。样本量较大的临床研究被发表的几率相对较高,而样本量小的临床研究发表数不多。漏斗图的非对称性说明了在纳入文献当中也出现了报导偏倚。样本量小的临床研究结局数据尤其偏向治疗组,甚至超过了95%CI。另外,由于纳入文献中较大部分未说明盲法和分配隐藏,故对结局数据可造成偏倚,在漏斗图上显示成非对称的分布。总Meta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疗法的临床有效率比对照干预措施高,但I2=65%,纳入文献之间有中度异质性。虽然数据支持了针刺疗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偏头痛,但为了得到可信度更高的数据支持,随后根据不同的对照疗法和次要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总结针刺疗法对照药物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可较为确定的表明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时效果优于氟桂利嗪、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和卡马西平,和舒马曲坦的临床有效率接近。有2篇临床研究选择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了行针手法或特殊的非常规经验穴。由于试验设计接近,文献之间不存在异质性。结局数据说明在普通针刺方法上配合中医针灸学中的行针手法或经外奇穴可明显的提高临床有效率。从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亚组分析中可见治疗师在临床上的针刺准确性可影响临床有效率。假针刺疗法中所用到的非经非穴之处,虽然位置接近治疗组中选用的穴位,但仍无法得到相同的临床有效率。这说明了穴位在人体中的特异性,也同时提醒临床治疗师在给予针刺疗法时必须注重针刺的准确性。从长期疗效和短期疗效而言,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和其所对照的治疗方法比较时有明显的优势。从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和偏头痛持续时间而言,虽然数据支持针刺疗法的效果,但基于结局指标的测量方法不统一,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针刺疗法可能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浓度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验观察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改变,针刺疗法有可能解除颅内血管痉挛,降低血流速度而缓解偏头痛,但证据缺乏统计学意义。针刺疗法的不良反应数和其他对照干预措施相比下明显较少。最后根据GRADE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等级,治疗师可对目前正在服用麦角胺咖啡因或尼莫地平的偏头痛患者强力推荐针刺疗法;对目前正在服用舒马曲坦的偏头痛患者建议使用针刺疗法为一种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对目前正在服用氟桂利嗪或卡马西平的偏头痛患者,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虽然不完全支持针刺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但同样可推荐为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案。结论:本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疗效。综合纳入文献的治疗方案后发现,通过主要针刺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能改善偏头痛的症状,临床有效率比西药有效。这或许和针刺能改变偏头痛患者的血清ET浓度和血清NO浓度有关,值得未来的临床研究关注。最后,目前发表的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中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提升试验设计方法和报导质量,方能更好的判断其结果的真实性。
李淑萍[8](2019)在《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本研究,观察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比较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上运用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头痛宁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三粒口服;试验组30例,予天麻头痛方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以上两组均以1周为1疗程,治疗4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西医方面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包括量表评分标准和记分法评分,根据其疼痛分级、症状、体征的改变等综合判断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中医方面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包括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头痛疼痛程度评分、记分法评分方面,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疼痛程度评分、记分法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整个观察期无不良反应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辜红炜[9](2019)在《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黄石玺教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观察毫火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观察偏头痛患者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各30例,采用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研究周期共18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2周,随访期12周。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两个疗程。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为治疗后1周头痛程度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基线的变化值,首次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的变化值;次要指标包括头痛积分、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六项测试(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即刻镇痛作用: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0.5h、1h、2h头痛VAS评分的变化,偏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型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即刻镇痛效果明确。头痛症状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VAS评分和头痛积分的变化,两组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的减轻患者头痛程度,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发作时间及缓解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HIT-6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较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评价:偏头痛组的总有效率为96.6%,紧张型头痛组为100%。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评价:两组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6.67%,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安全性较高。结论:毫火针温针灸联合疗法对改善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均有效,并且具有安全、快速起效、镇痛作用持久的临床效果。验证了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杜佳蓉[10](2019)在《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Menstrual migraine without aura,MM)的两种亚型:单纯月经性偏头痛(Pure Menstrual Migraine,PMM)和月经相关性偏头痛(Menstrually Related Migraine,MR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技术(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和基于局部一致性(Re Ho)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方法,探讨PMM与MRM患者大脑结构和局部功能活动的差异,观察针刺治疗对PMM与MRM患者中枢响应模式影响的差异,以阐释针刺对两种不同分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的中枢机制,为分析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两种亚型的临床疗效差异原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44例,将44例受试者根据ICHD-3中PMM、MRM的诊断标准,进行亚型分组,其中PMM组15例,MRM组29例,两组均取双侧风池、率谷、内关、三阴交、太冲穴进行针刺。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27±6次。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评价和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扫描,完成以下分析:1.对比针刺前后PMM与MRM患者临床效应指标的差异。2.采用VBM分析PMM与MRM全脑的形态学差异,采用ALFF与Re Ho两种分析方法评价静息状态下PMM与MRM患者大脑局部功能活动的差异,探讨MM不同亚型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特异性差异。3.对比针刺干预前后PMM与MRM的大脑中枢响应特征,并将针刺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指标与影像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针刺对PMM与MRM的特异性中枢调节特征,阐释针刺治疗PMM和MRM的中枢机制。结果1.针刺治疗PMM与MRM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PMM组与MRM组在人口学资料、月经期头痛次数、月经期头痛时间、月经期头痛VAS得分、月经期头痛强度、HIT-6评分、SAS、SDS、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组内比较:PMM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AS,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和S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M组治疗前后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HIT-6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治疗前后在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月经期头痛时间、月经期头痛VAS评分、HIT-6评分、非经期头痛发作次数、非经期头痛VAS、非经期头痛强度、SDS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的组间比较:针刺治疗后,PMM组与MRM组在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月经期头痛VAS评分、HIT-6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月经期头痛强度和SDS方面,MRM组与P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显着优于PMM组。2.PMM与MRM患者脑结构差异研究结果VBM结果:本次研究未发现PMM组与MRM组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差异。3.PMM与MRM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特征的对比结果(1)ALFF结果:静息态下,PMM组与MRM组相比,MRM组在左侧脑岛、右侧丘脑、额上回、枕中回、舌回的ALFF值明显高于PMM组;fMRI数据结果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脑岛的ALFF值与MRM组的月经期头痛时间呈显着负相关(r=-0.417,P=0.025);右侧枕中回的ALFF值与MRM组HIT-6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374,P=0.046)。(2)Re Ho结果:静息态下,PMM组与MRM组相比,MRM组在左侧脑岛、左侧舌回处的Re Ho值显着高于PMM组,在左侧额中回、额上回处,MRM组Re Ho值显着低于PMM组;fMRI数据结果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脑岛的Re Ho值与PMM组的HIT-6(r=0.739,P=0.015)、SDS评分(r=0.694,P=0.026)呈显着的正相关;左侧额上回的Re Ho值与PMM组月经期头痛次数呈显着的正相关(r=0.693,P=0.026)。4.针刺对PMM与MRM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1)ALFF结果:(1)MR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内侧回、左侧楔前叶、顶下小叶ALFF值显着升高,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上回、颞下回、右侧脑岛ALFF值显着降低;(2)PM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舌回ALFF值显着升高。(2)Re Ho结果:(1)MR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左侧楔前叶、额中回、额上回Re Ho值显着升高,右侧颞上回Re Ho值显着降低;(2)PM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小脑扁桃体、额中回、额下回Re Ho值显着降低。(3)相关性分析结果:(1)MRM组右侧楔前叶Re Ho值的升高与非经期头痛次数的改善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0.416,P<0.05);(2)PMM组右侧舌回ALFF值的升高与HIT-6评分的改善呈现显着负相关(r=-0.614,P<0.05)。结论1.PMM组与MRM组大脑灰质体积无显着差异。额叶-岛叶-枕叶是MRM与PMM脑功能差异显着的重点脑区。推测上述脑区功能活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MRM临床表现区别于PMM的潜在病理机制。2.针刺可以不同程度改善PMM与MRM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及情绪状态,MRM组针刺临床疗效显着优于PMM组。3.楔前叶-额叶皮层可能是针刺治疗MRM的重点脑区。舌回可能是针刺治疗PMM的重点脑区。针刺后PMM与MRM产生不同脑区ALFF及Re Ho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疾病不同导致中枢响应模式也有所不同。
二、西比灵、谷维素防治偏头痛60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比灵、谷维素防治偏头痛60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
2. 偏头痛的诱因及病因 |
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4.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偏头痛的中医概况 |
1. 偏头痛的病名探源 |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概述 |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
5. 血瘀型偏头痛的探讨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1.1 整体设计 |
1.2 样本含量 |
1.3 随机分组方法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 |
2.1 受试者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注意事项 |
2.6 临床观察 |
2.7 疗效判定时间 |
2.8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 |
3.2 疗效观察结果 |
3.3 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 |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探讨 |
4.2 加减血府逐瘀汤的选方依据 |
4.3 耳穴压丸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
4.4 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优势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偏头痛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药方剂 |
2.1 天麻钩藤饮 |
2.2 散偏汤 |
2.3 川芎茶调散 |
2.4 通窍活血汤 |
2.5 血府逐瘀汤 |
2.6 补阳还五汤 |
3 中成药 |
3.1 都梁软胶囊 |
3.2 天舒胶囊 |
3.3 头痛宁胶囊 |
3.4 养血清脑颗粒 |
3.5 通心络胶囊 |
3.6 血塞通 |
3.7 正天丸 |
3.8 丹珍头痛胶囊 |
4 针 灸 |
4.1 单纯穴位针刺 |
4.2 少阳经穴透刺 |
4.3 电针 |
4.4 刺络放血 |
5 推 拿 |
6 小 结 |
(3)温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1.1.1 概述 |
1.1.2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1.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概况 |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1.2.1 古代文献于偏头痛病名的记载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中药治疗偏头痛 |
1.2.4 针灸治疗偏头痛 |
2 临床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治疗器材准备 |
2.2.3 治疗方法 |
2.2.4 不良反应处理 |
2.3 试验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统计结果及分析 |
2.6.1 不良反应 |
2.6.2 一般资料分析 |
2.6.3 首次治疗2h后VAS评分分析 |
2.6.4 疗程结束时疗效分析 |
2.6.5 疗程结束后3个月疗效分析 |
2.7 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理论依据 |
3.1.1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概述 |
3.1.2 人迎寸口脉释义 |
3.1.3 人迎脉、寸口脉的定位 |
3.1.4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
3.1.5 人迎寸口脉诊操作要点 |
3.1.6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优势 |
3.2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理论依据 |
3.2.1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概述 |
3.2.2 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
3.3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意义 |
4 本研究创新点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颞三针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
1.2 治疗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3.1 偏头痛症状积分 |
1.3.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1.3.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1.4 疗效判定 |
1.5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
1.5.1 统计学处理 |
1.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3 安全性评价 |
1.6 讨论 |
1.6.1 偏头痛流行病学研究 |
1.6.2 偏头痛发病机制 |
1.6.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
1.6.4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1.6.5 颞三针的临床应用 |
1.6.6 刺络放血疗法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
1.6.7 针刺镇痛机理的分析 |
1.6.8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1.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 |
2.1 毫针刺法 |
2.2 电针疗法 |
2.3 头针疗法 |
2.4 穴位注射法 |
2.5 耳针疗法 |
2.6 穴位埋线疗法 |
2.7 特色针法及推拿疗法 |
2.8 针药联合 |
2.9 综述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偏头痛疗效评分表 |
附录 B 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fMRI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中枢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偏头痛的中医认识及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
1. 偏头痛概述 |
2.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2.1 偏头痛的中医病名及内涵 |
2.2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1 偏头痛的外感致病机理 |
2.2.2 偏头痛的内伤致病机理 |
2.2.2.1 瘀血致病 |
2.2.2.2 痰湿致病 |
2.2.2.3 脏腑功能失调 |
2.2.2.4 气血不足、正气亏虚 |
2.2.2.5 伏邪理论 |
3.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取穴规律 |
3.1 循经取穴 |
3.2 局部取穴、远端配穴 |
3.3 辨证取穴 |
4.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特殊针法 |
4.1 透刺治疗 |
4.2 放血治疗 |
4.3 电针治疗 |
4.4 耳穴治疗 |
4.5 火针治疗 |
4.6 头针治疗 |
4.7 其他疗法 |
5. 针刺治疗偏头痛现代文献研究 |
5.1 针刺对脑部血流量的调节 |
5.2 针刺对血管活性因子的调节 |
5.3 针刺对内源性镇痛物质的调节 |
5.4 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节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偏头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方法及进展 |
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
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2.1 ALFF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2.2 ReHo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2.3 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及研究进展 |
2.4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2.5 小世界网络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试验研究 |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2.6 剔除及脱落处理 |
2.3 针刺治疗 |
2.3.1 针刺取穴 |
2.3.2 针具选择 |
2.3.3 针刺操作 |
2.3.4 针刺频率 |
2.4 试验数据采集 |
2.4.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 |
2.4.1.1 核磁扫描设备 |
2.4.1.2 扫描准备 |
2.4.1.3 扫描参数 |
2.4.1.4 质量控制 |
2.4.2 临床数据采集 |
2.4.2.1 基线期 |
2.4.2.2 针刺治疗期间 |
2.4.2.3 针刺治疗结束后 |
2.5 分组 |
2.6 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 |
2.6.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6.1.1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工具 |
2.6.1.2 数据预处理 |
2.6.1.3 数据分析 |
2.6.2 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
2.6.2.1 基本信息比较 |
2.6.2.2 治疗前后临床数据比较 |
2.6.2.3 治疗前后临床数据的差值比较 |
2.6.3 rs-fMRI数据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临床数据分析 |
3.2.1 治疗前后临床数据的差异 |
3.2.2 治疗前后临床数据的差值比较 |
3.2.3 小结 |
3.3 rs-fMRI数据分析 |
3.3.1 基线期PAG与全脑功能连接(FC)的差异 |
3.3.2 治疗前后PAG与全脑功能连接(FC)的差值的比较 |
3.4 相关性分析 |
3.4.1 基线期rs-fMRI数据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3.4.2 治疗前后zPAG-FC差值与临床数据的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取穴分析 |
4.2 偏头痛疗效评价的选定是本研究的基础 |
4.3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偏头痛的关系 |
4.4 不同针刺疗效的患者存在脑功能差异 |
4.5 不足与局限性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 偏头痛定义及症状 |
1.2 偏头痛发病阶段 |
1.3 偏头痛的分类 |
1.4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
1.5 偏头痛的发生机制 |
1.6 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于偏头痛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对偏头痛病机的认识 |
2.2 偏头痛的中医治则 |
2.3 偏头痛的中医证型与代表方药 |
2.4 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5 推拿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6 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7 艾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8 耳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9 食疗法防治偏头痛的研究 |
第二章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数据提取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过程 |
3.2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 |
4 纳入文献的穴位规律分析 |
4.1 纳入文献的主穴规律 |
4.2 纳入文献的主穴规律小结 |
4.3 纳入文献的配穴规律 |
5 纳入文献的疗效Meta分析 |
5.1 所有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 |
5.2 敏感性分析 |
5.3 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检测 |
5.4 亚组分析 |
5.5 推荐等级 |
6 讨论 |
6.1 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讨论 |
6.2 穴位规律和建议穴位组方 |
6.3 发表偏倚和Meta分析讨论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与实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1.4 病例分组 |
1.5 治疗方案 |
1.6 观察内容 |
1.7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2 治疗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级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记分法评分比较 |
2.4 两组整体疗效比较 |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6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3 中西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3.1 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西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治疗现状 |
3.4 应用天麻头痛方的理论基础 |
3.5 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临床病例观察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成就 |
(9)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及流行病学 |
2 危险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及分型 |
5 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诊断依据 |
4 辨证分型 |
5 中医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
1 黄石玺教授治疗头痛的主要思想与理论依据 |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1 火针的发展和毫火针疗法的选择 |
2.2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 |
3 取穴原则 |
4 方法体悟 |
4.1 器材的选择 |
4.2 具体操作 |
4.3 注意事项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 |
1.6 伦理学原则 |
1.7 统计分析 |
2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分布 |
3.2 基线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 结果分析 |
2 讨论 |
3 结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1.1.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是困扰女性的临床常见疾病 |
1.2.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程度不同,其详细病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1.3.针刺治疗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研究尚属空白状态 |
1.4.利用fMRI探究针刺治疗对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响应的差异,具有可行性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受试者的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流程图 |
2.2. 研究设备及耗材 |
2.3 伦理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周期 |
2.6. 观察指标 |
2.7. 静息态fMRI扫描 |
2.8. 安全性观察 |
2.9. 数据统计分析和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结果 |
3.2. 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
3.3. PMM与 MRM患者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的对比分析 |
3.4. 针刺对PMM、MRM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4.小结 |
5.合并用药情况 |
6.不良事件报告 |
讨论 |
1.古代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
1.1. 中医对经行头痛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治疗经行头痛的研究现状 |
2.现代医学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认识 |
2.1. 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定义和分类 |
2.2. 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研究现状 |
2.3. 现代医学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 |
3.结构磁共振成像是了解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改变的重要手段 |
4.FMRI技术是探讨针刺中枢机理的重要手段 |
4.1. fMRI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于针刺临床机理研究的技术优势 |
4.2. 将ReHo与 ALFF分析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多视角观察针刺治疗的中枢响应模式 |
4.3. 运用fMRI探究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
4.4.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效应指标的关联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
5.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
5.1. 本试验的用穴依据 |
5.2.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
6.研究结果分析 |
6.1. 针刺治疗PMM与 MRM的临床疗效分析 |
6.2. 基于VBM观察患者脑结构的异常表现 |
6.3. MRM与 PMM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对比 |
6.4. 针刺治疗对MRM与 PMM脑功能影响的机制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相关量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西比灵、谷维素防治偏头痛60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仪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7)
- [3]温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刘凌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江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颞三针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D]. 高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fMRI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中枢机制[D]. 刘大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郭锐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观察[D]. 李淑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D]. 辜红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D]. 杜佳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