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产业核心技术 抢占战略制高点——半导体技术全球竞争及其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苏政办发[2021]6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日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蔡永香[2](2021)在《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文中指出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半导体产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基础支撑,同时也是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半导体材料是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电子材料,是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半导体材料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精细化工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吴玲,赵璐冰[3](2021)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与趋势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代半导体是全球半导体技术研究前沿和新的产业竞争焦点。综述了第三代半导体发展现状、中国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科技支持政策及当前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探索实践,包括推动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对接国家重大项目、推动国家级公共平台和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制定团体标准并推动相关检测平台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精准深度国际合作等。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5点建议:尽快启动国家2030重大项目,通过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合力,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夯实支撑产业链的公共研发与服务等基础平台;加速推动产业生态环境的完善;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需求端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构建科技资本网链,实现国家信用对研发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拉动。
侯婧怡[4](2020)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美国通过其在货币和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全面掌握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脉络。如今的美国,凭借着对全球经济的优先掌控权,将其在国内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成为了控制全球秩序的绝对权力。在这其中,出口管制政策一直是美国为了保持自身技术优势,防止其他国家通过贸易获取美国高科技产品的“惯用伎俩”。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政策已经发展成为了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经济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美国频繁对华机构及个人实施出口管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牢牢占领世界高科技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以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随着中美两国战略的冲突与合作而微调,但总体来说,美国长期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对华持续实施严格的管控体系。实践中,一方面是美国各大商会协会或利益集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断呼吁放松对华管制,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对华严格管控。在两方面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目前美国已经对华形成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对华出口管制体系。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为提高美国高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延续上一任总统对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改革的措施,最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法案。美国对现行出口管制法规的审查已经展开,且将与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的改革同步进行,两者都涉及到对“国家安全”的重新定义。该法案的主旨是通过建立一个新型管制机制应对新生科技带来的挑战,并提高技术转让门槛、防止美国失去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力。然而要正确预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趋势,必须从美国开始制定出口管制政策的源头进行回溯。本文将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美国制定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影响因素分为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从国内因素来看,影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有政治体制、国家内部行为体等;从国际因素来看,国际结构及其调整、国家间关系等均会对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追溯历史上美国不断调整对华出口管制力度的历史事实,深入分析美国对华每一阶段出口管制政策背后的国内、外因素的互动交流,以此丰富理论框架。同时,进一步重点分析美国现阶段对华技术遏制的大环境,及在此背景下制定出的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会详细的论述目前美国国内的形势及美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对这些因素的互动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分析得出美国制定政策时背后的深层因素。结合目前美国国内对华态势严峻,中美经贸摩擦频发的情况,分析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发展趋势。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结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从企业、政府和政策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消极影响的几条建议。
刘家良[5](2020)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中美贸易摩擦处于僵持阶段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油价、股市三重影响下,世界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保护主义、单边措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半导体产业一直是中国的关键产业,也在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较大的冲击。日本半导体产业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一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也成为了美国强力干扰的对象。中日两国的半导体产业都曾经和正在经历美国的干扰甚至打压,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以尽快实现半导体的强劲发展。半导体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政府的影响,日美两国的半导体贸易摩擦更是政府直接参与,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本文的核心理论,幼稚产业理论解释了后发国家保护半导体产业的必要性,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的保护不能持续。本文从微观着眼,兼顾日美两国的宏观情况,重点围绕半导体贸易摩擦进行全面的分析。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依旧保持稳定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电子产业,而电子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半导体。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半导体出口大国,这引来美国的反击。美国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优势,以国内制裁推动国际谈判,逼迫日本采取措施开放市场;日本试图像往常一样推诿拖拉,但由于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对半导体产业的争夺,最终导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一度衰落。日美半导体产业所发生的摩擦,对两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巨额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依托于泡沫经济之上,为半导体产业的萎缩埋下伏笔;美国不再坚持自由贸易的立场,转向国家干预,并且获得了在半导体产业内的长足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色彩加深,但是全球半导体技术取得了进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从日美摩擦中发展了本地的半导体产业。虽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从宏观上讲,要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本国的经济活力,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微观上讲,半导体产业要立足研发、加大投资,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在国际事务中,企业应主动开拓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政府在谈判中坚持底线,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对论文内容进行铺垫;第二章是理论和定义,阐述半导体产业的特点,界定“贸易摩擦”和“半导体贸易摩擦”,涉及的经济学理论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和囚徒困境理论;第三章首先介绍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四个原因,然后对两国的半导体产业及其贸易摩擦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以两次半导体协议的签署时间为节点,将贸易摩擦分为三个阶段;第四章总结美国在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概括来说,就是美国凭借其国际地位采取政治手段,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打压;第五章归纳日本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就是防守策略,通过让步缓解矛盾,通过迂回手段化逆境为顺境;第六章从日本、美国、世界三个角度分析此次摩擦所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既有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主观上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七章,将视角拉回到中国,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提炼出对中国的启示,概括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以及中美半导体摩擦过程,总结日本应对策略中在经济、政治上的经验与教训,根据这些经验与教训为中国提出建议。
姚科敏[6](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曾凡益[7](2019)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党的十九大部署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必须继续将创新作为引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信息技术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拥有自主创新体系,逐渐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同时,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先进制造业“排头兵”作用,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作用。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第一大支柱产业,是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对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发展转型不及时、不彻底,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等,给其高质量地发展带来了较大阻力。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的制约因素、推进机制、保障措施就十分必要。与此同时,研究全面深化服务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实现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向国家级创新型园区转变也成为应有之理。本文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产业功能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园区竞争力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点,在分析高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与趋势的基础上,剖析发现其存在产业附加值低,产业生态发展不均衡、创新动能不足、产与城融合程度偏低,制约资源要素高效聚集等突出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出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升方案。根据论文分析,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模式与传统产业集群明显不同,创新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核心,也是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支撑。而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作为创新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其发展战略必须围绕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从体制机制政策上进行调整和创新,希望本论文的思考与研究能对产业功能区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起到实质性帮助。
程文[8](2020)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技术进步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技术进步体现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进。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体现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某一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增强;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技术进步是技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技术进步体现的是劳动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物质结合关系的变革。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技术进步也可以在技术产品中得到体现,从质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例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并将在技术进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用以进一步指导技术进步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内的技术进步思想,是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其它科学及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观点、认知的总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异化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突出特点,以及鲜明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之提供重要启发;还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展现出的重视实验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的技术进步思想为之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深化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完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奠基;在新中国头27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的发展和深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表现为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自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技术进步事业,总结提炼出了丰富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进步的主体以及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指导中国技术进步的事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具体国情而发展演进、逐步完善,体现出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指引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前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为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告诉我们,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进步命运共同体,以保证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技术进步有利于增进全人类幸福的正确方向。
张臻,余菲[9](2019)在《深圳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提升条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是芯片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作为我国芯片产业的龙头城市,深圳近年来在"前有封锁,后有追兵"的不利竞争格局下,芯片专业人才竞争力大幅下降,成为制约自身芯片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在总结提升深圳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迫切性的基础上,运用SWOT工具全面分析了当前深圳芯片产业在人才竞争条件上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结合优势和机遇,针对劣势与威胁两类不利条件,从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存、人才共享四个维度提出9条对策建议,以期为突破深圳芯片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进而铸造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一定参考。
赵婉雨[10](2019)在《聚焦产业关键技术,把握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及光电应用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GaN和SiC器件市场规模达30.8亿元。目前,在应用结构方面,GaN基LED占比高达70.0%,射频通信和功率器件领域合计占比不足30%;SiC器件市场上,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占比超过50%,光伏逆变器占比约为23.8%,其他应用包括不间断电源、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轨道交通等。2017年国内投资热情高涨,投产GaN材料和SiC材料相关的项目共6个,涉及金额超过84亿元,占当年总投资金额的12%。
二、把握产业核心技术 抢占战略制高点——半导体技术全球竞争及其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产业核心技术 抢占战略制高点——半导体技术全球竞争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第3代半导体战略布局 |
2.1 国外战略布局 |
2.2 我国战略布局 |
2.2.1 国家层面 |
2.2.2 地方层面 |
3 第3代半导体技术及产业现状 |
3.1 Si C技术及产业现状 |
3.2 Ga N技术及产业现状 |
4 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特点 |
4.1 材料仍是制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
4.2 第3代半导体器件制备有望与Si半导体工艺融合 |
4.3 Si C器件IDM模式为主,Ga N器件出现精细分工 |
4.4 国际半导体企业加紧第3代半导体布局 |
4.5 核心技术对中国实行技术禁运 |
5 我国第3代半导体产业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
5.1 发展瓶颈 |
5.1.1 第3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
5.1.2 核心专用装备依赖进口 |
5.1.3 企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5.2 发展机遇 |
5.2.1 具有国际最大的第3代半导体应用市场 |
5.2.2 产品尚处于市场导入期,有望弯道超车 |
5.3 发展建议 |
5.3.1 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 |
5.3.2 落实第3代半导体产业政策,加速产业集聚 |
5.3.3 创新利益设计机制,构建全流程价值链 |
(3)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与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国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进展 |
1.2 中国各级政策出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
1.3 技术成果显着,市场应用开启 |
2 风险及问题 |
2.1 潜在风险 |
2.2 主要问题 |
3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探索实践 |
3.1 从产业需求出发,推动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对接国家重大项目 |
3.2 推动国家级公共平台和产业创新生态建设,支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
3.3 围绕产业亟需,制定团体标准并推动相关检测平台建设 |
3.4 通过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3.5 精准对接国际资源,搭建产学研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平台 |
4 发展建议 |
4.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
4.2 夯实支撑产业链的公共研发与服务等基础平台 |
4.3 加速推动产业生态环境的完善 |
4.4 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需求端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
4.5 构建科技资本网链,实现国家信用对研发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拉动 |
5 结论 |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U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理论框架 |
一、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历史沿革 |
二、理论模型 |
第二章 美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发展及原因分析 |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概况 |
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历史发展 |
三、美对华出口管制的现状 |
第三章 影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国内因素 |
一、美国国内对华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
二、对华出口管制法律依据和监管框架成熟 |
三、加大对华执法力度 |
第四章 影响对华出口管制的国际因素 |
一、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复杂 |
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歧视性态度短期难以改变 |
三、多边机制缺乏管控有效性 |
四、全球化视角下技术难以控制 |
第五章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走向预测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走向预测 |
二、中国的应对之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 |
1.2.2 国外相关文献 |
第2章 贸易摩擦及相关理论 |
2.1 贸易摩擦的相关概念 |
2.1.1 贸易摩擦的概念 |
2.1.2 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概念及其特点 |
2.2 相关理论 |
2.2.1 幼稚产业保护论 |
2.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2.3 囚徒困境理论 |
第3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与演变过程 |
3.1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 |
3.1.1 产业发展模式不相同 |
3.1.2 市场开放度不一致 |
3.1.3 进出口数量不平衡 |
3.1.4 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维护 |
3.2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演变过程 |
3.2.1 签署《日美半导体协议》之前的日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
3.2.2 两次日美半导体协议之间的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3.2.3 《新日美半导体协议》签署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发展 |
第4章 美国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 |
4.1 制造国际压力逼迫日本在经济领域的让步 |
4.1.1 通过外交谈判签署协议 |
4.1.2 依据美国法律开展各项调查 |
4.1.3 通过政治手段干预日本企业的发展 |
4.2 国内通过相关议案赋予政府部门干预权限 |
4.2.1 对原有法律体系扩充 |
4.2.2 国会讨论或通过关于日美贸易问题的相关议案 |
第5章 日本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 |
5.1 提高日本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 |
5.1.1 调整关税体系 |
5.1.2 对现有市场结构进行改革 |
5.1.3 签订个别市场分类协议 |
5.2 通过价格管制间接实现“全面”的自主限制出口 |
5.3 通过扩大对外投资“迂回”缓解贸易摩擦 |
5.3.1 通过对美国的投资缓解贸易摩擦 |
5.3.2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避贸易摩擦 |
第6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 |
6.1 对日本的影响 |
6.1.1 短期影响 |
6.1.2 长期影响 |
6.2 对美国的影响 |
6.2.1 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明显改善 |
6.2.2 美国企业不得不大力研发新技术以保证技术优势 |
6.2.3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4 美国获得了日本直接投资的一部分 |
6.3 对世界的影响 |
6.3.1 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
6.3.2 促进了全球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进步 |
6.3.3 半导体产业从日本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7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中美贸易摩擦在半导体产业上的表现 |
7.1.1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
7.1.2 中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7.2 日本应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上的经验与教训 |
7.2.1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经验 |
7.2.2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教训 |
7.3 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7.3.1 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多元化 |
7.3.2 加强自主研发力度以掌握核心技术 |
7.3.3 面对贸易摩擦要积极应对 |
7.3.4 有效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
2.1.1 科技的含义 |
2.1.2 科技观的含义 |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创新性 |
3.2.2 人民性 |
3.2.3 时代性 |
3.2.4 前瞻性 |
3.2.5 开放性 |
3.2.6 保障性 |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观 |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
4.3 科技战略观 |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4.4 科技人才观 |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
4.5 科技伦理观 |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2.3 技术路线 |
1.2.4 创新点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产业功能区相关理论研究 |
2.1.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演变相关理论研究 |
2.1.2 产业功能区创新与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2.1.3 创新型园区相关理论研究 |
2.2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相关理论研究 |
2.2.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研究 |
2.2.3 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2.3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园区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2.3.1 产业园区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3.2 产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理论研究 |
2.3.3 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3.1.1 产业功能区基本情况 |
3.1.2 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现状 |
3.1.3 产业功能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2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分析 |
3.2.1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分析 |
3.2.2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分析 |
3.2.3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
3.2.4 产业集群创新效益分析 |
3.2.5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优化方案设计 |
4.1 发展战略优化方案设计的指导原则 |
4.1.1 坚持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产业集群演变 |
4.1.2 坚持打造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 |
4.1.3 坚持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 |
4.1.4 坚持产业功能区与创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
4.2 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 |
4.3 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
4.3.1 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提升 |
4.3.2 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搭建 |
4.3.3 产业功能区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融合发展 |
4.3.4 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与产业功能区竞争力协同提升 |
5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基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全面深化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 |
5.1.1 推进产融结合发展 |
5.1.2 提升开放合作层级 |
5.1.3 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
5.2 基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高地 |
5.2.1 构建与产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相匹配的创新生态系统 |
5.2.2 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 |
5.2.3 打造电子科大协同创新平台 |
5.3 基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
5.3.1 政策保障 |
5.3.2 资金保障 |
5.3.3 土地等基础设施保障 |
5.3.4 监测保障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三、技术进步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二)技术进步的涵义 |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进步思想 |
(二)列宁的技术进步思想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启示 |
(一)中国历史传统中技术进步经验的启示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超越意识的启示 |
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借鉴 |
(一)重视实验以及发明创造 |
(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发展高科技 |
(三)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历史发展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萌生(1921-1949) |
(一)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
(二)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
(三)尊重优待科技人才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形成(1949-1978) |
(一)“向科学进军”,注重科技规划 |
(二)倡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
(三)提出“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技术进步方针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89)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果 |
(三)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
(四)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
四、扩大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深化发展(1989-2012) |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二)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创新发展(2012-2019) |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进 |
(一)技术进步的功能 |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
(三)技术进步的主体 |
(四)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
(二)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 |
(二)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启示 |
(一)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 |
(二)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技术进步事业的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深圳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提升条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圳提升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的紧迫性 |
1. 芯片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属性的本质要求 |
2. 深圳芯片产业巩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
3.我国实现新一轮产业革命赶超的客观要求 |
二、深圳芯片产业人才竞争条件的SWOT分析 |
1. 人才竞争优势分析 |
2. 人才竞争劣势分析 |
3. 人才竞争机遇分析 |
4. 人才竞争威胁分析 |
三、深圳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1. 加速产教融合, 提升本土芯片产业人才的有效供给 |
2. 坚持内外并引, 借力扩充芯片产业人才资源 |
3. 聚力筑巢留凤, 重点解决芯片产业人才民生痛点 |
4. 创新人才思路, 推进大湾区芯片产业人才共享共用 |
(10)聚焦产业关键技术,把握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多项因素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 |
第三代半导体市场持续加温 |
技术发展步入快车道, 核心技术尚需尽快突破 |
四、把握产业核心技术 抢占战略制高点——半导体技术全球竞争及其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J]. 蔡永香. 新材料产业, 2021(05)
- [3]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与趋势展望[J]. 吴玲,赵璐冰. 科技导报, 2021(14)
-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D]. 侯婧怡. 南京大学, 2020(05)
- [5]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D]. 刘家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 曾凡益.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6)
- [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D]. 程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深圳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提升条件与对策研究[J]. 张臻,余菲. 特区经济, 2019(06)
- [10]聚焦产业关键技术,把握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分析报告[J]. 赵婉雨.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