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变化

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变化

一、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邵兵[1](2021)在《吡喹酮调节小鼠免疫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血吸虫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家畜健康,目前仍流行于中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知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人和家畜感染血吸虫的必要条件。吡喹酮(PZQ)是治疗人和家畜血吸虫病的临床首选化学药品。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证实PZQ可以调节宿主免疫。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水牛在感染前17天和18天服用PZQ可以使得体内虫体发育率(虫体数/感染尾蚴数)减少80%以上。本文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了PZQ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量效关系、保护期和起效时间,为如何应用PZQ预防人和家畜感染日本血吸虫提供参考。比较感染前预服PZQ的BALB/c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虫荷数、雌虫数和平均每克肝脏虫卵数(EPG),根据预防效果明确PZQ预防感染的有效剂量、保护期和起效时间。在测定有效剂量的两个独立试验中,感染前15天注射或口服不同剂量PZQ均可使小鼠虫荷数、雌虫数和肝脏EPG显着降低。有效剂量为2次口服(间隔24 h)或1次注射300 mg/kg,可使虫荷数、雌虫数和肝脏EPG减少稳定在50%以上。在服用有效剂量PZQ后的前两天预防效果最好,减虫率超过92%,然后维持显着减虫率直至21天。对来源于PZQ预处理组小鼠和空白对照组的小鼠虫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在PZQ预处理组中存活的虫体长度较短,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器官变小,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减少。细胞因子、NO、5-HT和血液学指标的检测表明,预服PZQ可引起宿主的生理变化,调节天然免疫。提高外周血血清中NO、IFN-γ和IL-2的水平,降低TGF-β的水平,这可能是PZQ预处理小鼠虫体数量减少和残存虫体发育不良的原因。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检测表明,感染前预服PZQ对获得性免疫无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监测给药后24-96 h小鼠血浆PZQ浓度,给药后72 h后血浆PZQ浓度低于检出限,说明PZQ对血吸虫的预防作用不是由于PZQ直接作用的结果。结论:预服PZQ可诱导宿主在服药后21天内对日本血吸虫感染产生部分预防作用。这种预防作用不是PZQ对血吸虫的直接作用,而是PZQ调节宿主生理变化特别是调节天然免疫的结果。这些发现可能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的人群(如渔民)和牲畜(牛、羊等)提供一种有效的预防技术,并为阐明PZQ治疗血吸虫病的机制和PZQ作为免疫调节剂以防止其他病原体感染提供新的见解。

林晗[2](2021)在《新型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新型微乳凝胶给药系统,用于左旋咪唑经皮给药。以控制药物剂量,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长期使用过程的皮肤刺激性。方法:本课题首先制备了左旋咪唑微乳以改善药物的经皮渗透能力,从而避免促渗剂的使用,减少皮肤刺激性。通过溶解度实验、微板相图滴定法结果得到微乳区,在微乳区内采用D-最优混料法,以平均粒径(0~100 nm)和透光率(95%)为微乳形成的指标,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到含乳化剂最少的最优处方。但微乳具有较低的黏度,不利于在皮肤表面滞留,因此将其进一步制成左旋咪唑微乳凝胶,以便于延长作用时间、准确控制给药剂量。为了解决传统水凝胶基质,因黏附性、机械强度和延展性不足而易于脱落的问题,合成了3-氨基苯硼酸修饰的海藻酸钠水凝胶基质,并依据制剂的质构性质和感官评价,制备并优化了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对优化后的左旋咪唑微乳和微乳凝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包括粒径、含量、p H、黏度、电导率、流变、投射电镜扫描等;并考察左旋咪唑微乳和微乳凝胶的稳定性和皮肤刺激性;比较二者的体外释放速率、经皮渗透通量,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渗透的深度。最后,建立了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绝对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和线性均符合要求的左旋咪唑LC-MS/MS分析方法。以市售的左旋咪唑搽剂为参比制剂,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和搽剂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优化后的左旋咪唑微乳处方为:MaisineTM35-1(7.5%,w/w),Cremopher(?)RH40(16.5%,w/w),TranscutolTM HP(16.5%,w/w),水(59.5%,w/w)。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为:制备温度为室温(25℃),搅拌平衡时间为10 min,左旋咪唑的加入顺序为直接加入法。优化后的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处方为:凝胶基质浓度为3%,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基质=1:5(w/w)。制备得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具有p H响应能力、良好的延展性及自愈合能力。优化后的左旋咪唑微乳粒径为(19.3±0.1)nm,多分散系数为(0.064±0.003),Zeta电位为(-3.84±0.05)m V,p H为(7.41±0.85),含量为(99.11±0.19)%,电导率为(14.51±0.25)m S/cm,黏度为(66.51±0.92)m Pa·s,透光率为(98.56±0.66)%,具有良好的制剂学性质。制备得到的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粒径为(62.1±2.5)nm;多分散系数为(0.254±0.045),p H值为(7.44±0.11)。黏度为(36.10±2.10)Pa·s,比左旋咪唑微乳的黏度提高了一千倍,改善了制剂的黏附性。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相比微乳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将其放置在4℃、常温(25℃)、40℃,相对湿度RH=(60±10)%环境下,粒径、p H值、多分散系数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且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性,制剂稳定性和安全性良好。相较于市售的搽剂,制备的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具有明显的促渗作用(增渗比为4.03),36 h经皮渗透量由(162.49±11.74)μg/cm2提升至(655.82±9.42)μg/cm2。由载尼罗红的微乳凝胶渗透实验结果可知,制剂的渗透通量和深度均明显提高。相较于搽剂,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达峰时间、平均体内滞留时间延长,且相对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192.33%)。结论:综上所述,制备的左旋咪唑微乳凝胶可有效控制剂量,延长作用时间,改善左旋咪唑的经皮渗透能力,提高了左旋咪唑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更具有潜力的左旋咪唑经皮给药制剂。

刘璐[3](2021)在《糖皮质激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物、联用药物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化学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越来越强,研究药物代谢产物与母体之间的共存问题,以及药物联合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糖皮质激素药物(GCs)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有低廉的价格优势。GCs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目前常用的抗炎药之一。通过研究GCs及其代谢产物与血清白蛋白(SA)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确定GCs及其代谢产物与SA的结合强度和结合力,以及代谢产物对母体与SA作用的影响。此外,共存药物与SA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也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合理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解醋酸可的松(CA)及其代谢产物氢化可的松(HS)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构象的影响,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CA/HS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CA和H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CA或HS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04×104L·mol-1和2.02×103L·mol-1,结合位点数为0.90和0.76。热力学参数显示CA/HS与BSA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竞争实验结果表明,CA/HS结合在BSA位点Ⅰ的疏水腔中。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CA/HS诱导了BSA构象发生改变。代谢物HS的存在没有改变CA对BSA的猝灭类型,但减弱了CA对BSA的结合力,并增加了结合距离,这可能是由于CA与HS之间竞争结合BSA。研究了醋酸泼尼松(PA)其代谢产物泼尼松龙(PS)在二元体系和三元体系中与BSA的结合机制。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来表征PA/PS在单独和共存条件下与BS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以及对BSA二级结构的影响。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PA和PS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与BSA相结合,在298 K温度下,PA和PS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27×104L·mol-1和8.01×104L·mol-1,每个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数目分别为1.02(PA)和1.19(PS)。红外光谱实验表明,PA/PS的存在诱导了BSA构象发生改变,导致α-螺旋含量从49.75%(游离BSA)降至40.64%/41.52%。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PA/PS对BSA的构象及氨基酸微环境均产生影响。位点竞争实验表明,PA/PS结合在BSA亚结构域的位点Ⅱ。当代谢物PS存在时,PA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增大,α-螺旋含量降低,说明PS导致PA与BSA结合能力增大,使其药效增强。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左旋咪唑(LMS)和地塞米松(DEX)二种药物联用对BSA构想的影响。结果表明,DEX/LMS与BSA之间的荧光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二者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相同,结合力类型相似。比较LMS和DEX两种药物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可知,DEX对BSA的猝灭常数更大,与BSA的结合能力更强,距离更近。但当LMS存在时,DEX-BSA的结合常数减小,结合距离增大,DEX和LMS结合BSA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位点Ⅱ)。同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DEX进一步诱导了B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变化。LMS存在并没有改变DEX-BSA的构象和微环境。

胡佳莉[4](2020)在《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及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改善黄精制品的色泽和口感,提高黄精的食用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红曲菌对黄精进行固态发酵,筛选红曲发酵黄精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发酵黄精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质量控制,并比较发酵法与酒制法所得黄精的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的差异,探讨发酵加工黄精的意义,为发酵法应用于黄精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红曲发酵黄精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1)红曲发酵黄精工艺的优化:以黄精为底物,接种红曲菌进行固态发酵,采用HPLC法测定发酵产物洛伐他汀的含量,并以此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发酵培养基各组分的最佳含量;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工艺参数对发酵的影响。(2)黄精发酵过程的数字化质量控制:采用电子感官技术(色彩色差计)测定红曲黄精的色度值,分析比较不同发酵时间样品色度值的差异;采用比色法测定多糖和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和桔霉素含量;采用SPSS 20.0和SIMCA 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酵过程中色泽与有效成分的关系。(3)红曲黄精免疫调节作用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灌胃14天,测定小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TNF-α、IL-4的含量,采用QPCR法检测脾脏中TLR4、MyD88、TRAF-6、NF-κ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中TLR4、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4)红曲黄精降血脂作用研究:通过喂食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同时进行灌胃给药,8周后,采用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TC、TG、HDL-C、LDL-C的含量,并与传统炮制品酒黄精进行比较。结果:(1)红曲发酵黄精最佳培养基组分为:果糖6%、大豆粉12%、KCl 0.1%、KH2PO4 0.4%、Mg SO4 0.2%。红曲发酵黄精最佳工艺参数为:500 mL广口锥形瓶,装料量25 g,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60%,接种量15%,补水量6%,30℃培养,在发酵第7天降温至25℃,发酵周期15天。(2)黄精发酵过程的数字化质量控制: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之间的色度值L*、b*和E*ab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发酵后多糖与皂苷含量均升高,随发酵时间延长,多糖含量逐步升高至第9 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终产品(d15)的多糖含量为46.21 mg/g,与生黄精(d0)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皂苷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中间略有波动,终产品(d15)的皂苷含量为8.64 mg/g,与生黄精(d0)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洛伐他汀含量在第15 d达到峰值(15.39μg/g),此后急剧下降。发酵产物中桔霉素的含量均未超过50μg/kg,符合轻工行业标准。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发酵不同阶段的判别模型,将样品按发酵时间分为0~3 d、3~7 d、7~11 d、11~18 d四类。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糖含量与明度值L*和总色值E*ab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皂苷、洛伐他汀的含量与红绿色值a*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含量预测模型,在54.1%的程度上可以通过a*和L*预测皂苷含量,在61.9%的程度上可以通过a*预测洛伐他汀含量。(3)红曲黄精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Ig G、TNF-α、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MRP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gG、TNF-α、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MRP高剂量组小鼠脾脏中TLR4、MyD88、TRAF-6和NF-κB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LR4、MyD88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红曲黄精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通路之一。(4)红曲黄精降血脂作用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的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MRP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论:黄精经红曲菌固态发酵后,色泽和口感得到改善,提高了黄精的食品和应用价值,可丰富黄精产品形式。红曲黄精能增强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改善小鼠血脂水平,引入电子感官技术(色差计)可为发酵过程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监测和预测,提供一个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有利于中药“辩状论质”科学内涵的阐释。

靳亚峰[5](2020)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检测作为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于药物质量控制、药剂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环境监测以及食品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众多的药物检测方法中,电化学传感器法因操作简便、响应快、易于实现在线分析等优势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电化学传感器来说,开发新型、高效的电极修饰材料是改善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的关键。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含丰富的不饱和活性位点很适合用作电极修饰材料,但大部分MOFs的导电性都很差,不具有氧化还原活性,MOFs基电极的制备方式也不完善,故这些缺点大大限制了 MOFs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为提高大部分MOFs的导电性和氧化还原活性,改善MOFs基电极的制备方式,我们将电化学技术与MOFs材料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衍生化法或电极修饰法将导电性良好的乙炔黑(AB)、金纳米颗粒(Au NPs)、3-噻吩丙二酸(3-TPA)与MOFs或者碳化的MOFs复合构筑新型的、性能优异的MOFs衍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另一方面通过混合金属-阴极还原电合成法来构筑新型的、性能优良的MOFs电化学传感器。根据电极在修饰过程中是否使用粘结剂,所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可分为有粘结剂型和无粘结剂型两类。此外,研究内容还包括考察目标药物分子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作用机理、优化测定条件、评价电极的选择性、重现性与稳定性以及建立实际样品的测定方法等几个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ZIF-8-AB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检测芦丁。通过物理混合法将导电性良好的AB与水热法制备的ZIF-8复合,借助壳聚糖粘结剂,利用滴涂法构筑ZIF-8-AB/GCE电极。物理表征证明ZIF-8与AB得到了均匀的复合,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图谱证明该电极对芦丁有优异的电催化作用,原因应归结于ZIF-8与AB的共同作用,在最佳的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1~10 μM,检出限为0.004 μM,实现了芦丁药片中的芦丁的高灵敏测定。2.核壳式ZIF-8@ZIF-67衍生的Co-N掺杂的碳纳米管中空多面体(Co-NCNHP)复合Au NPs伏安法检测对乙酰基氨基酚。以ZIF-8为种子,制备了核壳式的ZIF-8@ZIF-67,通过溶剂热-裂解法将其衍生化为Co-NCNHP,对比研究了三种碳化的MOFs(碳化的ZIF-8、碳化的ZIF-67和Co-NCNHP)的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活性;借助壳聚糖粘结剂,利用滴涂法与电沉积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了 Au NPs/Co-NCNHP/GCE电极用于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o-NCNHP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较好,原因是由于其高的比表面以及富含Co、N元素和碳纳米管。所构筑的Au NPs/Co-NCNHP/GCE对对乙酰氨基酚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行为,线性范围为0.1~40μM、40~250μM,检出限为0.05 μM,能够成功地用于药片和加标尿液中对乙酰氨基酚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测定。3.电聚合法制备Co-NCNHP/3-TPA/GCE电极检测甲硝唑。为规避粘结剂对电极修饰材料的影响,利用两步电聚合法制备无粘结剂的Co-NCNHP/3-TPA/GCE电极。物理表征证明3-TPA和Co-NCNHP已经均匀的聚合到玻碳电极表面,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图谱表明Co-NCNHP/3-TPA的电化学活性最佳,对甲硝唑的还原有优异的促进作用。电极拥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对甲硝唑测定的线性范围宽至0.1~20 μM、20~800 μM,检出限低达0.024 μM,能够实现对加标湖水和尿液中甲硝唑的高效测定。4.原位电沉积多孔、无粘结剂的Co掺杂的Ni-MOF(Co/Ni-MOF)膜电化学检测左氧氟沙星。为进一步简化电极制备过程,通过混合金属-阴极还原电沉积法原位构筑了多孔、无粘结剂Co/Ni-MOF/GCE电极。物理表征证明所制备的MOFs为Co2+替代部分Ni2+的Ni-MOF膜,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图谱证明Co/Ni-MOF对左氧氟沙星的氧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原因应是Co与Ni的复合提高了导电性。特别是该电极拥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对左氧氟沙星的线性范围为0.1~500 μM,检出限为0.022 μM,成功地实现滴眼液和加标牛奶中左氧氟沙星的高效测定。综上,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四种MOFs和MOFs衍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分别对药物分子芦丁、对乙酰基氨基酚、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能够用于实际样品中目标药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测定。特别地,所制备的无粘结剂电化学传感器还获得了较高的长期稳定性。该论文为以上药物分子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为MOFs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孙淑彦[6](2020)在《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研制及其对口腔溃疡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处方筛选,制备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以冰醋酸灼烧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对制备的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进行药效学的研究。并将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考察其对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保留“复方硫酸新霉素口腔溃疡涂膜”有效成分的基础上,以温敏凝胶为载体,制备成常温为液体,给药后在口腔温度条件下,迅速转变为半固体非化学交联的温敏凝胶。采用流变学分析技术,考察凝胶基质的流变学性质,并筛选出最优的温敏凝胶处方。以浓度50%的冰醋酸溶液烧灼大鼠下唇内侧黏膜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口腔溃疡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频次给药组、中频次给药组、低频次给药组,分别进行不同的给药处理,观察大鼠口腔溃疡的愈合情况,测量溃疡面的面积,分析溃疡组织的病理切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和空白凝胶进行治疗。通过溃疡面积的变化以及疼痛程度的变化,统计分析两组的效果差异。结果:本研究通过改变剂型和给药方式,成功制备了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克服了复方硫酸新霉素口腔溃疡涂膜在临床应用的不足。在常温条件下,制剂呈液体状态,通过喷洒形式局部给药后,在口腔温度的作用下于溃疡面迅速形成半固体凝胶,具有给药方便、在溃疡表面作用时间长、缓慢释药等特点。对造模后的大鼠进行不同处理后发现,给药第2天,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中、低频次给药组大鼠口腔溃疡面积分别为(21.52±0.98)mm2、(20.49±1.12)mm2、(12.27±0.78)mm2、(9.99±0.62)mm2、(11.86±0.54)mm2、(15.57±0.65)mm2;给药第3天,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中、低频次给药组大鼠口腔溃疡面积分别为(17.72±0.94)mm2、(16.72±0.93)mm2、(9.45±0.49)mm2、(6.12±0.82)mm2、(7.57±0.92)mm2、(10.96±0.4)mm2;给药第4天,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中、低频次给药组大鼠口腔溃疡面积分别为(14.07±0.69)mm2、(13.73±0.68)mm2、(7.67±0.47)mm2、(2.01±0.6)mm2、(3.81±0.77)mm2、(9.20±0.35)mm2。结果表明,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各频次给药组的溃疡面积均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给药4天后,各给药组溃疡面愈合好,溃疡面光滑,炎症反应轻。病理切片显示:对照组、高频次给药组和中频次给药组大鼠上皮组织完整,愈合良好,少量炎症细胞浸润。46例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两组患者的溃疡面积以及疼痛指数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患者口腔溃疡的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制备的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对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本研究开展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研制,处方组成合理,制备方法可行,对冰醋酸诱导的创伤性口腔溃疡有促进愈合的作用,且临床效果明确,对设计和开发新型口腔溃疡局部给药制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翟虹[7](2020)在《木贼蜂房汤内服外用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风热蕴结型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木贼蜂房汤内服外用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风热蕴结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风热蕴结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口服甘露聚糖肽胶囊、外涂阿达帕林凝胶的基础上,治疗组联合木贼蜂房汤口服并外敷,对照组木贼蜂房汤仅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皮损数目、大小、颜色消退程度及有无同形反应等方面的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及无效率。结果:在治疗后患者的涉及部位、皮损数目、大小、痊愈率及总有效率的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联合阿达帕林凝胶的基础上,木贼蜂房汤内服外用比仅口服治疗扁平疣更加有效。

杨梦灵[8](2020)在《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Tregs分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 s ulcer,RAU),以溃疡疼痛、周期性、自限性、复发性为临床特点,发病率极高,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临床无法根治,是口腔黏膜难治性疾病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紊乱有着密切联系。Tregs和TH17为具有相同分化路径确具备不同功能的两种免疫细胞,其分化比例不平衡是诱导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重要因素,激活TGF-β1和高表达TEAD1可以介导HI PPO信号途径促使Naive CD4+T细胞向CD4+CD25+Foxp3+Tregs细胞分化。王汉明教授课题组前期发现,愈口宁汤剂可以促进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患者溃疡愈合、增加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及TGF-β1的含量。因此,我们猜测,愈口宁可能通过调控TGF-β1/TEAD1/FOXP3信号通路促进CD4+CD25+Foxp3+Tregs细胞分化,进一步调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免疫状态,促进溃疡愈合。本文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SD大鼠为模型,挖掘愈口宁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深层机制,明确该方部分作用靶点,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Tregs分化机制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就诊,临床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的3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实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溃疡数目、溃疡面积、溃疡疼痛、烧灼感、充血程度、溃疡持续时间、口干口渴及二便改善程度。2.运用免疫法诱导溃疡产生,使用模具激怒及高脂辛辣饮食造出心脾积热证型大鼠共40只,造模成功后留取图片。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左旋咪唑,清热解毒拆方及愈口宁灌胃,持续1周。1周后处死大鼠,留取溃疡黏膜行HE染色,留取腹主动脉血标本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大鼠血液内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3.SD大鼠RAU(心脾积热证)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连续1周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左旋咪唑,清热解毒拆方及愈口宁。1周后处死大鼠,剥离溃疡组织,提取组织蛋白,检测TGF-β1、TEAD1、TAZ表达量。研究结果:1.经过4周的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溃疡面积减小有效率是87%、溃疡疼痛减轻有效率是90%、充血程度缓解有效率是97%、烧灼感减轻有效率是93%、溃疡数目减少有效率是87%、溃疡持续时间缩短有效率是100%、口干口渴症状缓解有效率是93%,大便改善有效率是100%、小便改善有效率是100%。2.(1)经免疫诱导法造模后,SD大鼠口内右下颊侧出现溃疡面。溃疡基底凹陷,溃疡面不规则,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周围黏膜组织稍充血,大鼠口内唾液量丰富。(2)经生理盐水处理1周后,HE组织切片显示上皮缺损、不连续,固有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左旋咪唑组示上皮连续,固有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较生理盐水组相比,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上皮完整连续,固有层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3)左旋咪唑组与生理盐水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清热解毒拆方组与愈口宁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较生理盐水组增加,其中,愈口宁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P<0.05),但清热解毒拆方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左旋咪唑组、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GF-β1含量明显上升;左旋咪唑组TEAD1含量下降,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EAD1上升;左旋咪唑组、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AZ含量下降,其中,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AZ含量较左旋咪唑组低。研究结论:1.愈口宁作为临床验方,不仅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且明显缓解患者便秘、尿赤等兼症,近期疗效显着,发挥中草药独特优势。2.(1)愈口宁、拆方清热解毒中药及左旋咪唑均可促进溃疡上皮增生,恢复上皮连续,减轻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情况。(2)愈口宁能够明显促进RAU大鼠血液中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3.愈口宁及拆方清热解毒组可明显促进TGF-β1、TEAD1蛋白表达,抑制TAZ蛋白含量,提示愈口宁及其清热解毒拆方可能通过调控TGF-β1,激活HIPPO信号通路。愈口宁促使CD4+CD25+Foxp3+Tregs细胞生成可能是通过刺激HIPPO信号通路所致。

段可欣[9](2020)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防制剂的制备与杀虫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禽畜类养殖大国,且畜禽消化道线虫种类多、分布广,因而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阻碍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类疾病,通常以使用化学驱虫药物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寄生虫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据资料报道,利用寄生性线虫的天敌-捕食线虫性真菌对寄生虫进行生物防治是非常有潜力替代或减少化学药物的一种防治手段,其中以捕食线虫性真菌研究最多。在众多捕食性真菌中,Duddingtonia flagrans是目前最具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之一。但利用捕食性真菌进行生物防治对动物有何影响?再就是结合中国的生产实际,将捕食性真菌与驱虫药联合应用可能更加有效,但什么样的剂型合适?相关报道比较缺乏,并影响了该菌的临床应用,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首先,在大量制备D.flagrans孢子悬液的基础上,给实验兔投喂5倍剂量和10倍剂量的D.flagrans,然后分别于实验的第0、5和10天同一时间采血,以检测其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每日定时观察和记录实验兔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实验结束后,分别取实验兔心、肝、脾、肺、肾、淋巴结、大脑、小脑及各段肠管等组织,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和病理变化,最后制成切片再于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各组实验兔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均正常,其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数据也均在正常范围内;组织切片观察也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这些均表明该菌对动物机体并不会造成可见病理变化。然后,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制备了D.flagrans孢子冻干粉-伊维菌素联合片剂及D.flagrans孢子冻干粉-丙硫咪唑联合胶囊剂两种制剂。随后于2019年8月在青海省某藏羊养殖场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flagrans联合伊维菌素制剂或联合丙硫咪唑制剂的虫卵减少率和粪便幼虫减少率最高均可达100%,均优于单独使用药物组;单独投喂D.flagrans孢子冻干粉组幼虫减少率可达89.8%。这些表明,捕食性真菌D.flagrans冻干粉确实可有效减少粪便中的幼虫数量;当与驱虫药联合应用时,在有效驱除动物体内寄生虫的同时,还能显着减少环境中由排出的虫卵发育而来的幼虫的数量,减轻了因驱虫对草场的污染,并避免了再感染。以上研究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应用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动物是安全的,为今后进一步进行真菌-驱虫药生防制剂的研发供了基础数据,也有助于推动捕食性真菌的临床应用。

韩天龙[10](2019)在《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是寄生于宿主消化道的线形动物门(Nematoda)多种线虫的统称,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和直肠等消化道内;可对宿主造成广泛的损害,包括:夺取营养、吸食血液、破坏黏膜组织、物理压迫、阻塞管道、释放毒素、导致过敏反应、引发炎症、诱发免疫缺陷及引入其它病原体等。消化道线虫病是世界上主要的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广泛传播,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威胁。绵羊消化道线虫病主要由无尾感器纲(Aphasmida)毛尾目(Trichurata)线虫,及有尾感器纲(Phasmidea)杆形目(Rhabditata)和圆线目(Strongylata)线虫感染所致;其种类多、分布广,多为混合感染。草原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尤为严重,以土源性线虫感染为主,可致绵羊饲草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增加,体重增加缓慢,发育受阻,生长周期延长,繁殖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着绵羊产业健康发展。应用化学药物进行定期驱虫,仍然是绵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化学驱虫药的长期和频繁使用,尤其是给药种类、途径、剂量和时间的不规范,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驱虫药抗药性(Anthelmintic resistance,AR)的产生已经成为困扰养羊业的全球性问题。新型抗消化道线虫药物的开发以及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已迫在眉睫。蒙东地区绵羊存栏量近年来均保持在6000万只左右,占内蒙古绵羊存栏总量的70%以上,其拥有可利用草原面积约3800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绵羊产业呈现良好且稳定的发展势头。为了掌握蒙东地区草原放牧条件下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情况,明确消化道线虫对常见化学药物的抗药情况,探索新的生物防治途径。本研究以具有绵羊产业发展优势的蒙东地区5个盟市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0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旗县作为试验调查点,以放牧绵羊为调查对象。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了绵羊新鲜粪便样本中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收集,采用麦克马斯特氏法(McMaster’s method)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检测计数,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测定;对照《绵羊寄生蠕虫虫卵图谱》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种属鉴别,并参照我国现行农业行业标准NY/T1465-2007《牛羊胃肠道线虫检查技术》进行了感染优势线虫第三期幼虫(Third-stage larvae,L3)孵化试验,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优势种类的鉴定;剖解了绵羊消化道线虫寄生部位,进行了消化道线虫成虫的检测,并对寄生部位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完成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的抗药性;从蒙东地区土壤中进行了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开展了捕食线虫真菌制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驱虫效果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最高感染率达到了100%,最低感染率达45%,平均感染率达79.2%;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的个体最高感染强度达32400 EPG,调查点内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6192.5 EPG,最低平均感染强度为494.1 EPG,蒙东地区平均感染强度为1813.2 EPG。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种类复杂多样,感染较为严重,检测到了30种以上不同形态的消化道线虫虫卵;主要感染的线虫有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血矛属线虫(Haemonchus spp.)、奥斯特属线虫(Ostertagia spp.)、细颈属线虫(Nematodirus spp.)、类圆属线虫(Strongyloides spp.)等,其中以血矛线虫属和毛圆线虫属感染最多。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在不同地域、品种、性别、年龄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性。消化道线虫对绵羊寄生部位可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引起绵羊皱胃黏膜和小肠黏膜水肿、充血、出血、溃疡、糜烂、增厚、萎缩、缺损、脱落等多种机械性损伤和炎性反应,显微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着抗药性,尤其是对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已经十分严重,阿苯达唑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ED50值高达5.670μg/mL;抗药线虫包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和类圆线虫等,其中最主要的抗药线虫为血矛线虫。从蒙东地区的土壤里分离到了2株具有捕食线虫特性的真菌,经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鉴定为隐球菌属(Papiliotrema flavescens)和根霉菌属(Rhizopus oryzae)菌株;这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临床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孢子制剂均对绵羊消化道线虫具有一定的驱虫效果,可有效减少绵羊粪便中消化道线虫虫卵数,这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感染严重,捕食线虫真菌资源丰富;本研究为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感染现状提供了最新调查数据,为其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二、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吡喹酮调节小鼠免疫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日本血吸虫概述
        1.1.1 日本血吸虫
        1.1.2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1.2 日本血吸虫病及其流行情况
    1.3 吡喹酮概述
        1.3.1 吡喹酮
        1.3.2 吡喹酮作用机制
        1.3.3 吡喹酮免疫调节作用
        1.3.4 血吸虫病的药物预防
        1.3.5 天然免疫与病原感染研究
        1.3.6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PZQ预防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量效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生物材料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药物准备
        2.3.2 试验安排
        2.3.3 虫体收集及长度测量
        2.3.4 肝脏虫卵计数
        2.3.5 血清中5-HT、IL-2、TGF-β、TNF-β和 IFN-γ含量差异分析
        2.3.6 血清中NO含量分析
        2.3.7 统计学分析
    2.4 试验结果
        2.4.1 虫体数情况
        2.4.2 虫体形态学观察
        2.4.3 血清中5-HT、NO及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PZQ预防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有效保护期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安排
        3.3.2 可溶性成虫抗原(SWA)的制备
        3.3.3 ELISA法测水牛血清中各抗体水平
        3.3.4 血常规测定
        3.3.5 其他试验方法
    3.4 试验结果
        3.4.1 虫体数情况
        3.4.2 血清中5-HT、NO及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3.4.3 血清中抗体水平测定结果
        3.4.4 血常规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PZQ预防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起效时间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主要仪器、试剂及试剂配制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安排
        4.3.2 试验方法
        4.3.3 其他试验方法
    4.4 试验结果
        4.4.1 虫体数情况
        4.4.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新型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左旋咪唑微乳和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优化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左旋咪唑高效液相方法学的建立及验证
        2.2 左旋咪唑微乳的制备及优化
        2.3 苯硼酸修饰的海藻酸钠凝胶基质的合成及表征
        2.4 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优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左旋咪唑高效液相方法学的建立及验证
        3.2 左旋咪唑微乳的制备及优化
        3.3 苯硼酸修饰的海藻酸钠凝胶基质的合成及表征
        3.4 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优化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左旋咪唑微乳和微乳凝胶的质量控制及体外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左旋咪唑微乳的质量评价
        2.2 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质量评价
        2.3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稳定性考察
        2.4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体外释放实验
        2.5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体外渗透考察
        2.6 载尼罗红的微乳凝胶荧光渗透深度考察
        2.7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皮肤刺激性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左旋咪唑微乳的质量评价
        3.2 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质量评价
        3.3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稳定性考察
        3.4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体外释放实验
        3.5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体外渗透考察
        3.6 载尼罗红的微乳凝胶荧光渗透深度考察
        3.7 左旋咪唑微乳及微乳凝胶的皮肤刺激性实验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血浆中左旋咪唑LC-MS/MS分析方法学验证
        2.2 左旋咪唑微乳凝胶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血浆中左旋咪唑LC-MS/MS分析方法学验证
        3.2 左旋咪唑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乳凝胶经皮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糖皮质激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物、联用药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皮质激素概述
        1.1.0 糖皮质激素机理及分类
        1.1.1 糖皮质激素的结构
        1.1.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1.2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3 研究方法
        1.3.1 荧光光谱法
        1.3.2 同步荧光光谱法
        1.3.3 三维荧光光谱法
        1.3.4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1.3.5 等温滴定量热法
        1.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3.7 红外光谱法
        1.3.8 圆二色光谱法
        1.3.9 共振散射荧光光谱法
        1.3.10 高效亲和色谱法
        1.3.11 核磁共振光谱法
        1.3.12 毛细管电泳法
        1.3.13 平衡透析法
        1.3.14 超速离心法
        1.3.15 分子对接模拟法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醋酸可的松及其代谢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A/HS与 BSA作用的荧光光谱
        2.3.2 CA/HS对 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2.3.3 CA/HS与 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2.3.4 CA/HS与 BSA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
        2.3.5 CA/HS与 BSA作用的结合距离
        2.3.6 CA/HS对 BSA构象的影响
        2.3.7 HS对 CA与 BSA作用的影响
        2.3.8 CA/HS与 BSA作用的结合位点
    2.4 本章小结
3 醋酸泼尼松及其代谢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PS与 BSA作用的荧光光谱
        3.3.2 PA/PS对 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3.3.3 PA/PS与 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3.3.4 PA/PS与 BSA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
        3.3.5 PA/PS与 BSA作用的结合距离
        3.3.6 PA/PS对 BSA构象的影响
        3.3.7 PS对 PA与 BSA作用的影响
        3.3.8 PS对 PA与 BSA作用的结合位点
    3.4 本章小结
4 地塞米松及左旋咪唑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EX/LMS与 BSA作用的荧光光谱
        4.3.2 DEX/LMS对 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4.3.3 DEX/LMS与 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4.3.4 DEX/LMS与 BSA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
        4.3.5 DEX/LMS与 BSA作用的结合距离
        4.3.6 DEX/LMS对 BSA构象的影响
        4.3.7 DEX/LMS 与 BSA 作用的共振散射荧光光谱
        4.3.8 LMS 对 DEX 与 BSA 作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及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黄精研究概述
        1.2.1 黄精资源分布及特点
        1.2.2 黄精的化学成分
        1.2.3 黄精的药理活性
        1.2.4 黄精产品开发现状
    1.3 红曲研究概述
        1.3.1 红曲菌及其代谢产物
        1.3.2 红曲固态发酵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红曲发酵黄精工艺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与药材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红曲黄精中洛伐他汀的含量测定
        2.2.2 红曲黄精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3 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洛伐他汀含量测定结果
        2.3.2 红曲黄精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2.3.3 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黄精的质量控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红曲黄精的感官评价
        3.2.3 红曲黄精色度值的测定
        3.2.4 红曲黄精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2.5 红曲黄精中桔霉素的测定
        3.2.6 有效成分含量与色度值的多元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曲黄精感官评价结果
        3.3.2 红曲黄精色度值测定结果
        3.3.3 红曲黄精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3.3.4 红曲黄精中桔霉素测定结果
        3.3.5 有效成分含量与色度值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曲黄精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药物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药物制备及给药剂量
        4.2.2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4.2.3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测定
        4.2.4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4.2.5 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4.2.6 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4.2.7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红曲黄精对胸腺和脾指数的影响
        4.3.2 红曲黄精对血清中Ig G、TNF-α、IL-4 含量的影响
        4.3.3 红曲黄精对脾脏TLR4、My D88、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
        4.3.4 红曲黄精对脾脏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曲黄精降血脂的作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药物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药物制备及给药剂量
        5.2.2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5.2.3 血脂水平的测定
        5.2.4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物检测
        1.1.1 药物检测的意义
        1.1.2 药物检测的方法
    1.2 电化学传感器
        1.2.1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2.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1.2.3 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
    1.3 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
        1.3.1 金属有机框架概述
        1.3.2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概述
        1.3.3 单纯金属有机框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3.4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ZIF-8-乙炔黑纳米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高灵敏检测芦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ZIF-8的制备
        2.2.3 ZIF-8-AB/GCE的制备
        2.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2.2.5 样品前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2.3.2 芦丁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作用机理
        2.3.3 条件优化
        2.3.4 芦丁的测定
        2.3.5 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2.3.6 实际样品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壳式ZIF-8@ZIF-67衍生的Co-N掺杂的碳纳米管中空多面体复合金纳米颗粒伏安法检测对乙酰基氨基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材料的制备
        3.2.3 Co-NCNHP/GCE的制备
        3.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3.2.5 样品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3.3.2 电化学表征
        3.3.3 对乙酰基氨基酚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作用机理
        3.3.4 条件优化
        3.3.5 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
        3.3.6 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3.3.7 实际样品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聚合制备Co-N掺杂的碳纳米管中空多面体/3-噻吩丙二酸/玻碳电极检测甲硝唑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Co-NCNHP的制备
        4.2.3 Co-NCNHP/3-TPA/GCE电极的制备
        4.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4.2.5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4.3.2 电化学表征
        4.3.3 甲硝唑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作用机理
        4.3.4 条件优化
        4.3.5 甲硝唑的测定
        4.3.6 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4.3.7 实际样品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位电沉积多孔、无粘结剂的Co掺杂的Ni-MOF膜电化学检测左氧氟沙星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Co/Ni-MOF/GCE的制备
        5.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5.2.4 样品前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5.3.2 电化学表征
        5.3.3 左氧氟沙星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作用机理
        5.3.4 条件优化
        5.3.5 左氧氟沙星的测定
        5.3.6 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5.3.7 实际样品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6)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研制及其对口腔溃疡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处方前研究
    一、仪器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药品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建立醋酸地塞米松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
        (二)原辅料安全性评价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制备及考察
    一、仪器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药品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制备方法
        (二)处方筛选
        (三)温敏凝胶处方验证及性质考察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体内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药品与试剂
        (三)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大鼠口腔溃疡模型的建立
        (二)大鼠分组及给药
        (三)溃疡面大体观察
        (四)溃疡面积的测定
        (五)组织病理学变化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一)治疗方法
        (二)疗效评价
        (三)操作步骤
        (四)统计学方法
        (五)实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木贼蜂房汤内服外用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风热蕴结型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资料
        (一) 资料来源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扁平疣诊断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
        (二) 疗程
        (三)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标准
        五、统计方法
治疗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一)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二)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三)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的比较
    二、各体征评分差值的比较
        (一) 皮损数量在治疗前后评分差的比较
        (二) 皮损大小在治疗前后评分差的比较
        (三) 皮损颜色在治疗前后评分差的比较
        (四) 同形反应变化比较
        (五) 皮损涉及部位在治疗前后评分差的比较
        (六) 综合疗效的比较
        (七)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青年扁平疣的中医研究
        (一) 病名溯源
        (二) 病因病机
        (三) 辨证分型
    二、青年扁平疣的西医研究进展
    三、木贼蜂房汤方解及药理分析
        (一) 方中木贼与蜂房共为君药
        (二) 牛蒡子、败酱草、板蓝根、马齿苋共为臣药
        (三) 醋香附、紫草、薏苡仁、柴胡、菊花共为佐药
        (四) 甘草引药入经为使药
    四、阿达帕林凝胶的药理作用
    五、基础用药
    六、疗效分析
    七、本试验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扁平疣的临床治疗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Tregs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愈口宁对心脾积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监测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
        1.3 病例筛选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内容及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治疗4周后总体有效率
        3.2 治疗4周后各症状有效率
    4.结论
实验二 愈口宁及其清热解毒拆方对心脾积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附图1 SD大鼠造模成功后口腔溃疡图片
        2.2 附图2 RAU模型大鼠经过灌胃后病理图
        2.3 Tregs细胞含量变化
    3.结论
实验三 愈口宁及其清热解毒拆方通过调控TGFβ1 激活HIPPO信号转导通路促进Tregs细胞分化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2.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讨论
    1.复发性口腔溃疡免疫学研究进展
    2.愈口宁概述
        2.1 愈口宁方解
        2.2 愈口宁研究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临床疗效评价监测登记卡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9)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防制剂的制备与杀虫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家畜线虫病概况
    1.2 常用驱虫药及存在问题
        1.2.1 伊维菌素
        1.2.2 阿苯哒唑
        1.2.3 寄生虫耐药性
        1.2.4 兽药残留问题
    1.3 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的研究现状
        1.3.1 捕食线虫性真菌概述
        1.3.2 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的培养和保存
        1.3.3 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临床应用模式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的动物安全性实验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设备及器具
        2.1.3 材料及试剂
        2.1.4 实验动物
        2.1.5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真菌的培养
        2.2.2 真菌冻干孢子粉制备
        2.2.3 D.flagrans对实验兔的安全性实验
    2.3 结果
        2.3.1 D.flagrans孢子冻干粉制备结果
        2.3.2 实验兔基础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2.3.3 实验兔血常规检查结果
        2.3.4 实验兔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2.3.5 实验兔组织器官大体观察
        2.3.6 实验兔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3 研究二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制剂的制备
    3.1 材料
        3.1.1 菌种及药物
        3.1.2 设备及材料
        3.1.3 实验辅料
    3.2 方法
        3.2.1 真菌-伊维菌素片剂的制备
        3.2.2 真菌-丙硫咪唑胶囊的制备
    3.3 结果
        3.3.1 真菌-伊维菌素片剂制备结果
        3.3.2 真菌-丙硫咪唑胶囊制备结果
    3.4 讨论和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研究三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制剂的杀虫试验
    4.1 材料
        4.1.1 菌种及药物
        4.1.2 设备及耗材
        4.1.3 试验动物
    4.2 方法
        4.2.1 试验分组
        4.2.2 药物投喂剂量及方式
        4.2.3 粪样处理
        4.2.4 结果判定
    4.3 结果
        4.3.1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伊维菌素片剂临床试验结果
        4.3.2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丙硫咪唑胶囊临床试验结果
        4.3.3 伊维菌素原粉与丙硫咪唑原粉效果对比
        4.3.4 真菌-伊维菌素联合片剂与真菌-丙硫咪唑联合胶囊效果对比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分析
        1.1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2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疾病威胁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研究进展
        2.1 消化道线虫感染危害
        2.2 抗消化道线虫药物及应用现状
    第3章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1 噬线虫真菌研究进展
        3.2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寄生部位的病理损伤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抗药性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噬线虫真菌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的应用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吡喹酮调节小鼠免疫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D]. 邵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新型左旋咪唑微乳凝胶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 林晗.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糖皮质激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物、联用药物的影响[D]. 刘璐. 渤海大学, 2021(09)
  • [4]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及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研究[D]. 胡佳莉.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D]. 靳亚峰. 延边大学, 2020(05)
  • [6]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研制及其对口腔溃疡疗效的研究[D]. 孙淑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木贼蜂房汤内服外用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风热蕴结型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D]. 翟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Tregs分化的研究[D]. 杨梦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防制剂的制备与杀虫作用研究[D]. 段可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10]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D]. 韩天龙.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左旋咪唑临床应用及剂型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