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葛新越[1](2021)在《名曲《春江花月夜》音乐艺术发展传承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名曲,其发展与传承在音乐艺术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传统古典乐曲与现代乐曲,来探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发展传承。《春江花月夜》的审美艺术包含鲜明生动的音乐主题、美伦绝奂的审美意象、镌满诗意的真挚情感以及主观抽象的艺术手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春江花月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红霞[2](2021)在《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独特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月”意象的蕴涵十分丰富、出现的频率较高,故而选取“月”意象为切入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审美经验是人对客观对象美的主观反映,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月”意象进行研究。尝试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不足的问题,意欲提高学生感知诗词意象、品味诗词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审美能力。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月”意象感知教学。运用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联觉感知来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内容。在视觉感知方面,教师运用诗词中的图画与词语色彩来辅助教学;在听觉感知方面,教师主要通过朗读诗词,从旋律、速度、重音等方式去促进教学;在联觉感知方面,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月”意象感知教学,让学生达到对古诗词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二章阐述“月”意象情感教学。通过对古诗词文本的初步感知以体会古诗词中“月”寄寓的不同情感,教师从审美情感、直觉体验与认同体验进行古诗词情感教学,深入体悟诗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品味诗词的情感美。第三章阐述“月”意象想象教学。在深入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教师引导学生明析意象与意境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月”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的分类,通过激发想象、合理联想的方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月”意象赏析。第四章阐述“月”意象理解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文本注释来理解诗词。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词、巧妙提问、应用修辞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月”的审美价值与获得审美教育。第五章阐述“月”意象教学实践探究。选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春江花月夜》与《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进行“月”意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进而总结归纳出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古诗词教学发展的期望。
陈宗良[3](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问答系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客服、智能AI助手等领域,但是现存于市面上的智能问答系统对于中文古诗词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却很匮乏。近年来,随着坚持文化自信这一目标的提出,“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热门综艺的播放,人们对中文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的学习越来越热爱。传统方式下,人们学习中文古诗词时,遇到问题通常会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对未知问题进行检索,但是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大多是一些网页链接或者一段话,更有甚者检索出的网页答案是广告,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甄别正确信息。问答系统因其能够快速理解用户的意图,并且直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答案而越来越受到欢迎。传统的问答系统多是基于模板匹配或者基于深度学习生成式产生问题答案。面对日益增多的知识数据,基于模板匹配的问答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模板库,基于深度学习生成式的问答系统可能会产生语句不通顺或者与问题意图不符的答案。而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通过将知识以三元组的形式进行存储,为问答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来源的同时,能够为用户提供准确且简洁的结果,方便用户查询使用,吸引用户去学习未知的知识。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利用知识图谱来研究与实现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通过此系统,中文古诗词问题能够被精确地理解和映射到知识图谱上进行解答。首先需要通过爬虫技术将网络上存在的中文古诗词知识进行爬取,然后根据概念层设计将其存储在图数据库中。其次使用rasa问答系统框架对用户提出的中文古诗词问题进行理解与解答,最后将匹配的最佳答案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返回给用户。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构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模型。模型包括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模块、人机交互模块、问题理解模块和问题解答模块。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模块主要负责将非结构化中文古诗词数据按照概念层设计存储为三元组知识表达形式。人机交互模块负责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提出与中文古诗词相关的问题,问答系统则将查询到的问题答案传递给用户。问题理解模块主要负责解析用户提出的中文古诗词自然语言问题,提取出问题的实体以及意图。问题解答模块主要负责将问题转化成逻辑表达式,通过Cypher语句连接Neo4j图数据库进行结果查询,同时将匹配到的最优答案反馈给用户。(2)给出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由于网络上存在着不同结构的中文古诗词知识,而且大量的知识存在于非结构化的数据中,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存储。根据待爬取的古诗词网站特性,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中文古诗词知识。并根据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概念层设计将其以三元组的形式进行存储,同时还需要对不同数据源的知识进行知识融合,从而实现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3)给出中文古诗词问题理解与解答方法。对于用户提出的中文古诗词问题,使用Rasa NLU模块对其进行问题理解,解析出问题中包含的中文古诗词实体以及意图。然后使用Rasa Core根据Rasa NLU理解出的问题意图和实体类别构建对应的图数据库查询语句连接知识图谱进行问题解答,同时将用户对话历史记录使用MongoDB进行存储,在后续分析用户问题时可以更好的联系上下文历史信息来提高对问题意图解析的准确率,最后将解答出的结果返回给用户。(4)实现与测试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根据系统的整体流程以及功能结构对各个模块进行编码实现,同时建立一个关于中文古诗词的问答集作为测试数据对问答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其次将构建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与传统的搜索引擎在中文古诗词问答方面进行对比测试,然后与商用中文问答系统苹果Siri在中文古诗词问答领域做测试,最后将本文实现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部署到腾讯云服务器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中文古诗词问答服务。为了验证本文构建的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的有效性,我们通过线上采集中文古诗词相关的问题对问答系统进行运行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458个中文古诗词相关问题,本文构建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能够正确回答92%以上的问题。同时与传统的搜索引擎以及商用的中文问答系统在中文古诗词问答方面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在多轮对话,上下文联系方面能够做出更有效以及更准确的回答,准确率可达98%以上。能够有效的解决市面上关于中文古诗词领域问答系统匮乏的这一局面,同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询中文古诗词相关的问题,提高用户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成本。
邱宏光[4](2019)在《《春江花月夜》结构和视角的对称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段落结构和抒情视角,历来众说纷纭,存在诸多疑点。该诗由五个段落形成对称结构,视角与段落同步变化。一、五两段采用诗人视角进行起收开合,二、四两段分别采用游子、思妇作为代言的视点、焦点,第三段发挥从游子过渡到思妇的枢纽功能。结构对称和视角变化符合作品表达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主题的需要。结构、视角和主题的对称也体现于意象意境、语言风格方面,从而呈现出清刚与柔美相结合的特殊风貌。
齐家秀[5](2018)在《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遭受的冷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从创作起便遭受冷遇,直到明末才打破这一局面。本文以程千帆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为线索,从传播困难、意象错用、借鉴隋炀帝、受宫体诗拖累等方面分析其遭受冷遇的原因,并得到一些研究经验。
陈世佳[6](2018)在《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风格特征及主要演唱版本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春江花月夜》在我国古典乐曲中具有重要的音乐美学价值。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不仅彰显了我国优秀乐曲文化的价值内涵,也为现代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上世纪初期,国内的作曲家便基于我国丰富的诗词文学作品创作了大量同样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的音乐作品。这一趋势的出现也推动了很多的歌者从一开始的潜心研究西方歌曲的演唱技艺,到更多地瞩目于本土文化的挖掘、提升本土音乐诠释的技艺。作曲家徐景新先生基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改编创作了同名声乐曲,这一作品的诞生对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作品之中,他的精致复杂的编排将诗词的文字之美与意境之美伴随着乐器的演奏充分地显露出来,将春江流水宛如画卷般在听者面前展开。该作品有不同层次的可挖掘之处,值得我们细品钻研。基于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风格特征及其演唱版本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春江花月夜》曲目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是《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结构及演唱技巧;第三部分是《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征;第四部分是《春江花月夜》演唱版本简析。力图通过这四个方面的阐述旨为发掘该曲的音乐艺术价值提供一些参考。
胡海瑛[7](2018)在《论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之艺术特色》文中研究说明有着东风神韵之称的民族管弦器乐《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音乐作品。作曲家徐景新以中国古典音乐为主体,融入西方音乐元素,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对音乐进行再度创作,改编而成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这无疑是一个古韵新唱、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作品不仅深受声乐爱好者的喜爱,更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拓宽了新视野。本文以这首声乐随想曲为本体,从作品的改编选材、创作体裁、钢琴伴奏、人声运用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从而获得中西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的认知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启迪。
赵雅琴[8](2016)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论1978年以来昆剧的复兴》文中指出本文以1978年以来的昆剧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复兴之路,分析其复兴之由,总结成就,指出不足,探究面向未来的昆剧保护之策。新时期昆剧的复兴之路,以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2000年3月31日在昆山和苏州举行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因全社会深感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目光被外界吸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商品经济开始发力,快餐文化迅猛发展。电视机进入普通家庭,电视剧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互联网兴起,新的娱乐样式层出不穷,处于颓势既久的昆剧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昆剧观众大批流失,票房严重滑落,为数本来就很少的专业昆剧院团运转困难,创作与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创作与演出活动疲弱,昆剧进一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后期,最重大的事件是2001年5月昆剧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大大提升了昆剧的地位,我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包括昆剧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致力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昆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国家层面的“昆剧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植工程”得以立项、实施,创作与演出及交流活动远比过去活跃,除了六大专业昆剧院团之外,分布在全国多地的数十个昆剧剧社(曲社)也成为昆剧传承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等知名人士筹措民间资金,联合两岸三地的力量,打造影响广泛的昆剧“青春版”,昆剧的生存境遇有了明显改善,国际影响扩大,对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吸附力增强。《中国昆剧大辞典》《昆剧演出史稿》、“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等大批重要成果出版,主流媒体对昆剧的推介远比前期有力,昆剧复兴的舆论环境大为改善。但艺术精神的蜕变、保守体制的惯性、传统文脉的断裂、现代传媒的冲击形成的危机仍未解除。昆剧的复兴之因有二。其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腾飞,国力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为增强,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步提高,昆剧复兴不仅有了良好的政治、文化语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二,昆剧进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大大提升了昆剧的地位,提振了国人复兴昆剧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扶植昆剧,昆剧专业院团的活力增强,包含台湾同胞在内的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昆剧复兴,昆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依赖政府投入生存的窘境。昆剧复兴取得了较高成就。从剧目建设来看,为应对新时期的危机与挑战,昆剧界人士努力适应现代剧场、多媒体和新观众的需要,复排了大量的传统经典剧目(大多经过不同程度的改编),如《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琵琶记》《续琵琶》《金钗记》《白兔记》《牡丹亭》《南柯记》《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桃花扇》《长生殿》等,这对昆剧的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昆剧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等都必须通过经典剧目的传承来实现,观众的培养也主要依靠传统经典剧目的经常性演出。大批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大体贯彻“整旧如旧”或“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原则,注意保持昆剧的本质特征,承担了昆剧传承与保护的历史重任。此外,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新剧目也有不少,如《一片桃花红》《公孙子都》《百花公主》《西施》《乔小青》《十面埋伏》《景阳钟》等,其中,《公孙子都》《景阳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昆剧的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路。还有不少新编古代戏,如《班昭》《李清照》《范蠡与西施》《大将军韩信》《孟姜女》《董小宛》《红楼梦》《春江花月夜》等,其中,《班昭》《李清照》《红楼梦》的影响较大,无论在昆剧文学和昆剧舞台呈现上,都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还有新编现代戏,如《陶然情》《爱无疆》《旧京绝唱》《伤逝》等以及跨文化改编昆剧《图雅雷玛》等。对昆剧现代戏和跨文化改编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这些剧目力图拓宽昆剧的题材,提升其表现能力,力图在锻造昆剧的现代品格上做出自己的努力,但其影响力有限。无论是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古代戏还是新编现代戏,其艺术风格与舞台呈现都有新的变化。那么,新时代昆剧是否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否继续传递我们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味?昆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哪些不足?昆剧是应该回归古典,还是也要面向现代?如何评价昆剧复兴过程中对“雅”的坚守与对“俗”追求的两种不同取向?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新时期昆剧在振弊起衰方面是取得了明显成就的,昆剧生态己有较大改善,昆剧的影响力在日益提升,在回归传统与追求现代性上不少剧目都做出了多种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有的剧目在进行现代化探索时步子迈得过大,导致了昆剧本质特征的弱化甚至丢失。不少编剧不熟悉昆剧文本创作规范——曲牌联套格律,撰写唱词时虽然也使用了曲牌,但真正能做到合律依腔的却非常少。昆剧演员中真正能把前辈的精妙技艺学到手并能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的也并不多。与昆剧的辉煌期相比,剧目思想性、文学性以及舞台呈现水平的下降是新时期昆剧难以否认的缺失。在笔者看来,昆剧复兴的正途或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传承——珍视乃至敬畏传统,追求现代性虽然也必不可少,但必须坚持以“传统为体”的原则,审慎为之,不能损伤昆剧的本体特征。新时期的昆剧传播呈现了新的特点,笔者从多个角度论述昆剧借力媒体的必要性及在传播过程中的得失利弊。与此同时,还为昆剧在多媒体跨界交融中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丰富节目层次,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昆剧艺术的普及。在分众化传播的语境下,运用期待视野培养、“使用-满足”模式等原理,进行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进行规范化的昆剧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完成保护与传承昆剧的使命,是昆剧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昆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之策。提出了建立整体性活态传承格局的构想:通过改进昆剧艺术的政策环境、立法保护、市场培育,激发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民间力量、市场主体、政府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与传承昆剧艺术的共识与行动。
吴春华[9](2015)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研究》文中提出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诸多的诗人和广为传诵的诗篇。而在这众多的诗歌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脱颖而出,以“一诗压盛唐”,成为巅峰之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体、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论争、艺术方面的成就进行了阐述。并且,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苏轼、李煜、张九龄、杜甫的借助月亮抒发情怀的诗歌展开了比较阅读。同时,从《春江花月夜》的教学现状、教学建议等角度论证了《春江花月夜》语文教学关注下的阅读反应。
罗立章[10](2014)在《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音乐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春江花月夜》是诗,也是画,更是经典的乐曲,它是中国乐曲的佳作。它把中国传统的古典民族乐器运用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亦真亦幻的春江花月夜优美的物景。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是按照与之相同的民族管弦乐改编的。不管是作品的结构、演唱的方法和创作的体裁等层次上都
二、《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名曲《春江花月夜》音乐艺术发展传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名曲《春江花月夜》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
2 名曲《春江花月夜》之音乐美 |
2.1 琵琶古曲之《春江花月夜》 |
2.2 现代音乐之《春江花月夜》 |
3 名曲《春江花月夜》之审美艺术 |
3.1 鲜明生动的音乐主题 |
3.1.1 情感真挚 |
3.1.2 哲理深刻 |
3.2 美伦绝奂的审美意象 |
3.2.1 虚实结合 |
3.2.2 唯美空明 |
3.3 镌满诗意的真挚情感 |
3.4 主观抽象的艺术手法 |
4 名曲《春江花月夜》的传承与影响 |
5 结语 |
(2)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月”意象感知教学 |
第一节 视觉感知 |
一、以画观诗 |
二、以色入诗 |
第二节 听觉感知 |
一、以声促学 |
二、以读辅教 |
第三节 联觉感知 |
第二章 “月”意象情感教学 |
第一节 审美情感 |
一、审美情感 |
二、“月”的情感表达 |
第二节 体验教学 |
一、直觉体验 |
二、认同体验 |
第三章 “月”意象想象教学 |
第一节 意象与意境 |
一、意象与意境 |
二、“月”与其他意象组合 |
第二节 想象教学 |
一、激发想象 |
二、合理联想 |
第四章 “月”意象理解教学 |
第一节 文本理解 |
一、知人论世 |
二、文本注释 |
三、辨析题材 |
第二节 思维启发 |
一、品读关键词 |
二、巧妙设问 |
三、应用修辞 |
第三节 审美教育 |
一、“月”意象的审美价值 |
二、审美教育 |
第五章 “月”意象教学设计与实践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图谱 |
2.2 网络爬虫 |
2.3 问答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模型 |
3.1 问题分析 |
3.2 系统总体架构 |
3.3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模型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构建和问题理解与解答 |
4.1 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 |
4.2 中文古诗词问题理解方法 |
4.3 中文古诗词问题解答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实现与运行测试 |
5.1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开发环境 |
5.2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实现 |
5.3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运行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6)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风格特征及主要演唱版本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的缘由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春江花月夜》曲目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曲目的发展渊源 |
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发展的历史演进 |
第二章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舞美价值凸显,充分体现了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价值 |
第二节 声乐价值浑厚,充分彰显了歌唱艺术的音乐内涵 |
第三节 演唱技法到位,独特的戏曲唱腔赋予了该曲的音乐价值 |
第三章 《春江花月夜》演唱版本简析 |
第一节 吴碧霞《春江花月夜》演唱版本简析 |
第二节 常思思《春江花月夜》演唱版本简析 |
第四章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结构及演唱技巧 |
第一节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结构 |
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的演唱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论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之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第一章 博观约取·以故为新——《春江花月夜》的演变及创作背景 |
第一节 《春江花月夜》的演变 |
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
第二章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春江花月夜》创作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中西化的创作体裁 |
第二节 西洋化的曲式结构 |
第三节 多样化的旋律和声 |
第四节 民族化的钢琴伴奏 |
第三章 兼容并蓄·古韵新唱——《春江花月夜》演唱技巧分析 |
第一节 萧声“移植” |
第二节 花腔“炫技” |
第三节 唯美“古韵” |
第四章 行“古”而鼎“新”——有感于民族声乐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歌谱) |
致谢 |
(8)传统与现代之间 ——论1978年以来昆剧的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回生之路:新时期昆剧的生存境遇 |
第一节 入选“非遗”之前的边缘化困境(1978-2001) |
一、扶持乏力 |
二、人才断代 |
三、市场萧条 |
四、创作停滞 |
五、观众流失 |
第二节 入选“非遗”之后的“闹热”现象(2001-2015) |
一、政策扶持 |
二、人才培养 |
三、经典剧目传承 |
四、市场回暖 |
五、节会的举办 |
六、观众结构的变化 |
第三节 昆剧的深层危机 |
一、艺术精神的蜕变 |
二、保守体制的惯性 |
三、传统文脉的断裂 |
四、现代传媒的冲击 |
小结 |
第二章 传承之辩:新时期昆剧的剧目建设 |
第一节 传统剧目的改编演出 |
一、剧目概览 |
二、个案分析 |
三、成就与问题 |
第二节 新编古代戏的创作演出 |
一、剧目概览 |
二、个案分析 |
三、成就与问题 |
第三节 新编现代戏的创作演出 |
一、剧目概览 |
二、个案分析 |
三、成就与问题 |
第四节 昆剧创作面临的时代课题 |
一、大众化课题 |
二、全球化课题 |
三、现代性课题 |
小结 |
第三章 雅俗之间:新时期昆剧的精神意趣 |
第一节 雅化特质的坚持 |
一、文辞之雅 |
二、格调之雅 |
第二节 通俗品格的追求 |
一、谐谑之趣 |
二、通俗之美 |
第三节 关于昆剧雅化精神的思考 |
一、尚雅传统 |
二、近俗之失 |
三、雅俗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传播之道:传播学视野下的新时代昆剧 |
第一节 新时期昆剧的传播语境 |
一、本土化语境与昆剧“博物馆”化的尴尬 |
二、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与昆剧生存空间的挤压 |
三、新媒体时代重构昆剧传播生态 |
第二节 新时代昆剧的跨媒体传播 |
一、新媒体时代的昆剧传播 |
二、昆剧电视 |
三、昆剧电影 |
四、昆剧动画 |
五、昆剧的互联网传播 |
第三节 昆剧传播的经典个案——白氏的青春版昆剧 |
一、传播主体 |
二、传播内容 |
三、传播对象 |
四、传播策略 |
小结 |
第五章 复兴之策:新时期昆剧传承保护的制度建设 |
第一节 各国保护文化遗产的经验 |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种模式 |
二、各国经验对昆剧保护的启示 |
第二节 改进昆剧扶持政策的思路 |
一、保护传承行动需上升为国家战略 |
二、扶持政策需向传承保护倾斜 |
三、传承人命名政策需要做出调整 |
四、弹性政策需调整为硬性规定 |
五、昆剧发展资金的投入方式需要改进 |
第三节 推进昆剧保护立法的设想 |
一、推进昆剧立法保护 |
二、完善激励机制 |
三、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
四、立法保障昆剧艺术传承人的权利 |
第四节 培育和发展昆剧市场的路径 |
一、市场定位的明确 |
二、市场主体的塑造 |
三、产业集群的构建 |
第五节 构建整体性活态传承格局的思考 |
一、昆剧传承的数字化 |
二、构建昆剧文化生态 |
三、整合昆剧传承力量 |
结语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文化自觉 |
一、文化自觉意味着自省 |
二、文化自觉意味着自觉行动 |
附录 全国QQ群昆曲社团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一、工具类、戏剧志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作者简介及研究现状 |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 《春江花月夜》的阅读反应 |
第一章 《春江花月夜》的多元解读 |
第一节 《春江花月夜》的诗体论争 |
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论争 |
第三节 有关《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情感论争 |
第二章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
第一节 《春江花月夜》的多重结构 |
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手法 |
第三节 《春江花月夜》的修辞应用 |
第三章 《春江花月夜》的比较阅读 |
第一节 杜甫《月夜》与《春江花月夜》的比较阅读 |
第二节 苏轼《水调歌头》与《春江花月夜》的比较阅读 |
第三节 李煜《相见欢》与《春江花月夜》的比较阅读 |
第四节 张九龄《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的比较阅读 |
第四章 《春江花月夜》语文教学关注下的阅读反应 |
第一节 《春江花月夜》的教学现状 |
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建议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音乐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典民族化的选材 |
二、中西合化的创作体裁 |
三、人声器乐化的运用 |
四、钢琴的伴奏使其形象更民族化 |
结语 |
四、《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名曲《春江花月夜》音乐艺术发展传承探析[J]. 葛新越.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20)
- [2]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D]. 杨红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宗良. 西南大学, 2020(01)
- [4]《春江花月夜》结构和视角的对称性[J]. 邱宏光. 名作欣赏, 2019(21)
- [5]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遭受的冷遇[J]. 齐家秀. 明日风尚, 2018(19)
- [6]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风格特征及主要演唱版本的对比分析[D]. 陈世佳. 厦门大学, 2018(02)
- [7]论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之艺术特色[D]. 胡海瑛. 苏州大学, 2018(04)
- [8]传统与现代之间 ——论1978年以来昆剧的复兴[D]. 赵雅琴. 武汉大学, 2016(06)
- [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研究[D]. 吴春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10]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音乐特色研究[J]. 罗立章. 芒种,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