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室盗窃案的特征及防范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1](2021)在《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佰超[2](2021)在《大数据在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办中运用问题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郭雅琦[3](2021)在《基于要素分析的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特征挖掘》文中提出在社会繁荣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智慧警务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犯罪进行精准化打击和防控已经成为公安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犯罪空间热点能够表征犯罪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模式与聚集规律,挖掘犯罪空间热点的特征及成因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提前预防、精准打击犯罪。目前关于犯罪空间热点已开展有大量研究,但大多关注于热点的识别、发现及其成因的解释和分析,缺少对热点内部空间尺度下犯罪活动的特征构成及其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不能解释热点内部的犯罪模式。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个基于语义的方法,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从犯罪人行为分析角度结合环境结构来挖掘热点的特征,并解释其成因。由此,以案件要素和环境要素作为基本变量,通过构建要素的标签体系,提出基于要素分析的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特征挖掘方法,以挖掘出热点的一些内在特征。本文以北京市2014年入室盗窃案件为例,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实验,包括:(1)通过对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的特征标签量化,从语义的角度对北京市的犯罪热点进行了挖掘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五个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的环境结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犯罪人的吸引程度相当,只是具体吸引要素不同,犯罪人行为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是由犯罪人行为所导致的,表明有的热点的形成可能源于犯罪人在区域内重复作案。(2)基于犯罪活动的时空临近重复原理,分析了热点内的案件构成,比较了热点内犯罪人受经验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犯罪时空临近重复效应是北京市五个入室盗窃热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且犯罪人受经验因素影响表现较为明显的热点为犯罪人系列作案的可能性较大,受环境因素影响表现较为明显的热点为多个犯罪人到同一区域集中作案的可能性较大。从结果上来看,本文设计的方法能够对犯罪热点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得到更为精细化的热点特征,对警务部门开展针对性的犯罪打击和防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犯罪防控、犯罪情报分析提供参考。
王纪锋[4](2021)在《刑事诉讼中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刑事诉讼领域,随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先后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地位得以确立,加之民用监控、商用监控以及公用安防监控系统的大力建设,在证明案件事实方面,视频监控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难以被其他传统类型证据所取代。然而与视频监控数据相关的收集程序研究相对滞后,存在“立法滞后于实践,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收集程序不规范,导致视频监控数据丧失证据资格的案例不胜枚举。本文在刑事诉讼法视域下,以视频监控数据为研究对象,以立法规范和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为基础,探索视频监控数据作为刑事证据,在收集程序中的法律制度之完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比较国内外关于视频监控数据收集制度的立法概况。第二,分析我国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现存之问题。第三,提出我国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完善的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视频监控数据内涵的阐释以及与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比较,厘清其在我国刑事证据种类中如何合理分类,为完善收集程序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在证据运用、监督管理、取证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考察域外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总结可为我国借鉴的立法和实践经验。第四部分针对收集程序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则、监督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沈兵,胡啸峰,吴建松[5](2021)在《社区治安高危人员异常轨迹识别与预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社区治安高危人员异常轨迹难以实时感知、精确识别、及时预警的问题,对社区治安高危人员动态轨迹进行标定,并建立动态轨迹序列化模型,通过序列化模型构建动态行为链;根据静态身份属性与动态轨迹时空特征信息,建立异常轨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动态轨迹标定可实现对GPS轨迹数据高效、准确标定;异常轨迹分析模型可实现异常轨迹识别与预警。研究结果适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管控,可为社区治安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吴世超,李文明[6](2021)在《攀爬入室类盗窃案件分析及其侦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攀爬入室类盗窃案件的高发,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作为一种常见的入室类盗窃案件,攀爬入室盗窃有着其独特的人员特点和作案规律。对该类案件高发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提高防范意识、防范体系建设、重点人员管控、提高现场勘查质量、综合利用视频监控等几个方面给出针对此类案件的侦防对策。
曾勇[7](2021)在《入室盗窃系列案件侦查机制创新研究——以B市H区入室盗窃现场勘查为例》文中认为基于B市H区入室盗窃案件发案及勘查现状,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现场勘查对打击入室盗窃犯罪起到的正相关作用,并基于H区入室盗窃案件个案侦查难点分析犯罪人反侦查意识增强、侦查客观环境复杂和侦查工作进展不畅三方面原因。梳理入室盗窃系列案件侦查创新机制理论,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以现场勘查为切入点的规模化侦查打击机制和源头打击工作站机制。通过细致全面勘查、精准灵活提痕,扩大区域串并、提升系列精度,深度挖掘数据、多维探索切入,协调综合指挥、适选打击机制四个方面完善侦查创新机制,并以此扩大其适用范围。
方斌[8](2020)在《刑事审讯中的证据运用:从获取供述走向收集信息》文中提出在刑事审讯中,以收集信息为目的的证据策略运用,是一个由证据评估、获取自由陈述、穷尽证据解释、分层出示证据、用证对质并要求解释等五个步骤组成的严密的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以回溯推理原理为指导,以换位思考为视角,以改变犯罪嫌疑人的反审讯策略为核心,旨在实现收集信息、保障人权和遵守法制之间的平衡。
毛建国[9](2020)在《绿色警务理念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的路径探究——以丽水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以来,丽水市公安局提出"绿色警务、护航‘两山’,红色铁军、挺进长安"工作主题,着力构建以绿色警务理念为引领的现代警务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丽水特点的新时代公安工作现代化之路。基于绿色警务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把握绿色警务理念的核心要义和主要特征,以绿色警务理念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其理性思考主要有:推进警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集约合成的指挥作战体系;推进以信息化主导的警力生成方式变革,构建智能高效的警务运行机制;推动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警务前置,构建阳光透明的公安法治环境;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和谐共生的警务平安共同体;推动警力无增长改善,实现公安队伍活力潜力的内涵式发展。其丽水实践可概括为:建强智慧警务新生态;建强合成作战新体系;建强人才支撑新平台;提升"五大任务"新高度。
杨博涵[10](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作为大数据技术的产儿,是在对社会各类信息、社交行为、犯罪模型等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最终做出预测性分析和自主布置防控措施的机制,其打破传统犯罪预警机制人才匮乏、被动低效的框架,在预测犯罪热点、分析网络舆情、稳定社会治安等多方面蕴含巨大潜能。但与此同时,公民个人隐私泄露和不相匹配的法律法规等因素,让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面临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的双重考量。如要在重重挑战下发挥其最大效用价值,则必须夯实大数据犯罪预警思想基础、打破结构化数据壁垒以及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二、入室盗窃案的特征及防范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室盗窃案的特征及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要素分析的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特征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犯罪空间热点的描述性挖掘分析研究现状 |
1.2.2 犯罪空间热点的空间解释研究现状 |
1.2.3 犯罪空间热点的语义分析研究现状 |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安排 |
2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要素标签化的划分准则及可视化方法 |
2.1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要素标签化的划分准则 |
2.1.1 案件要素特征标签 |
2.1.2 环境要素特征标签 |
2.2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特征标签匹配 |
2.2.1 案件地址解析 |
2.2.2 空间热点识别 |
2.2.3 特征标签匹配 |
2.3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案件特征可视化 |
2.4 小结 |
3 顾及多维要素的北京市入室盗窃空间热点语义挖掘 |
3.1 分析原理与数据 |
3.1.1 分析原理 |
3.1.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3.2 分析流程及方法 |
3.3 分析结果 |
3.3.1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识别 |
3.3.2 环境语义特征分析 |
3.3.3 案件语义特征分析 |
3.4 小结 |
4 基于时空临近重复效应的北京市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特征及成因分析 |
4.1 分析原理 |
4.2 分析流程及方法 |
4.2.1 时空临近重复特征计算 |
4.2.2 时间重复与时空临近重复案件链定义模型 |
4.2.3 同案件链案件的特征一致性分析 |
4.2.4 案件特征的关联规则挖掘 |
4.3 分析结果 |
4.3.1 案件的时间重复及时空临近重复特征分析 |
4.3.2 案件链的构建和提取 |
4.3.3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内案件的特征分析 |
4.4 基于时空临近重复效应的入室盗窃空间热点成因分析 |
4.5 入室盗窃空间热点案件特征的关联规则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刑事诉讼中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概述 |
1.1 视频监控数据的内涵 |
1.2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规范化之必要性 |
1.2.1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规范化理论之必要性 |
1.2.2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规范化现实之必要性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我国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现存之问题 |
2.1 证据运用方面的问题 |
2.1.1 重视频监控线索而轻视频监控证据的收集 |
2.1.2 视频监控数据的“孤证”困境 |
2.1.3 视频监控数据存储和销毁时限规定不一 |
2.1.4 收集、处理视频监控数据缺乏隐私保护手段 |
2.2 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 |
2.2.1 监控安装主体缺乏法律规制 |
2.2.2 私人监控范围向公共区域的延伸缺乏规制 |
2.3 取证主体方面的问题 |
2.3.1 收集、取证主体资格不当 |
2.3.2 侦查人员的取证能力有所欠缺 |
2.3.3 司法人员受传统思维之累导致证据误用 |
3 域外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考察 |
3.1 美国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 |
3.2 欧盟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 |
3.3 英国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 |
3.4 日本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 |
3.5 澳大利亚视频监控立法及数据收集制度 |
3.6 域外立法对我国刑事诉讼中视频监控数据收集制度完善之启示 |
4 我国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规则之完善 |
4.1 视频监控数据取证的基本原则之完善 |
4.1.1 程序合法性原则 |
4.1.2 收集及时性原则 |
4.1.3 主体限定性原则 |
4.1.4 范围限定性原则 |
4.2 监督管理机制之完善 |
4.2.1 明确视频监控管理者的责任 |
4.2.2 规定监控视频所有权归属 |
4.2.3 明确视频监控监管主体 |
4.3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规则之完善 |
4.3.1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的科学化要求 |
4.3.2 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的规范化要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社区治安高危人员异常轨迹识别与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1.1 动态轨迹标定 |
1)高危人员主动上传轨迹场景下的轨迹标定。 |
2)高危人员被动式轨迹获取场景下轨迹标定。 |
1.2 动态轨迹序列化建模 |
1.3 异常轨迹识别与预警 |
1.3.1 特征变量选择 |
1.3.2 特征变量风险权重设置 |
1)入访场所对高危人员吸引力权重 |
2)入访时间的风险权重 |
3)其他变量风险权重 |
1.3.3 建立异常轨迹分析模型 |
1.4 实例研究方案 |
2 实例分析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7)入室盗窃系列案件侦查机制创新研究——以B市H区入室盗窃现场勘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B市H区入室盗窃案件发案及勘查现状 |
(一) H区入室盗窃发案情况分析 |
1.近年来H区入室盗窃发案数据。 |
2.发案数据变化趋势分析。 |
(二) H区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勘查工作情况分析 |
1. H区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勘查工作情况。 |
2.勘查工作数据分析。 |
二、入室盗窃个案侦查难点分析 |
(一)犯罪人反侦查意识增强 |
1.法制节目广泛宣传。 |
2.犯罪人员经验总结。 |
3.快速流窜模式成熟。 |
(二)侦查客观环境复杂 |
1.发案不易察觉。 |
2.现场破坏严重。 |
3.反侦察手段多。 |
(三)侦查工作进展不畅 |
1.视频侦查工作受限。 |
2.勘查手段作用不佳。 |
三、入室盗窃系列案件侦查机制的创新探索 |
(一)将个案串并成系列案件整体打击 |
1.入室盗窃手段的分类及特点。 |
2.利用个案痕迹串并成系列案件实现整体打击。 |
(二)发案路径及打击机制分析 |
1.入室盗窃系列案件发案路径的特点。 |
2.打击机制。 |
(三)现场勘查作为切入点 |
(四)规模化侦查打击机制 |
1.基本案情。 |
2.侦破过程。 |
3.破案成果。 |
(五)源头打击工作站机制 |
1.基本情况。 |
2.侦破过程。 |
3.破案成果。 |
四、完善侦查手段和方式,扩大创新机制的适用范围 |
(一)细致全面勘查,精准灵活提痕 |
(二)扩大区域串并,提升系列精度 |
(三)深度挖掘数据,多维探索切入 |
1.痕迹数据的挖掘。 |
2.侦查数据的挖掘。 |
(四)协调综合指挥,适选打击机制 |
五、结语 |
(8)刑事审讯中的证据运用:从获取供述走向收集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型案例及其引发的问题 |
(一)宾馆盗窃案:幽灵抗辩 |
(二)女士失踪案:归罪可能性信息 |
(三)问题:侦查人员在审讯中出示证据的困境 |
二、比较视域中的证据运用图景:美国VS英国 |
(一)雷德模式下的证据运用:获取供述+前期出示模式 |
(二)PEACE模式下的证据运用:收集信息+后期出示模式 |
三、我国刑事审讯中证据运用的路径选择 |
(一)比较与启示:获取供述或收集信息? |
(二)现状与问题:我国刑事审讯中证据运用的现实图景 |
(三)借鉴与路径:从获取供述转向收集信息 |
1. 必要性 |
2. 可行性 |
四、信息收集范式下证据运用的理论框架 |
(一)证据检验 |
(二)犯罪嫌疑人的反审讯策略 |
(三)提问中的侦查信息感知 |
(四)侦查信息感知、反审讯策略以及犯罪嫌疑人语言回答三者的关系 |
五、信息收集范式下证据运用的战术体系 |
(一)证据的分析与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先调查后讯问 |
(二)获取自由陈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信息 |
(三)穷尽证据的替代性解释:收集验证替代性侦查假设的信息 |
(四)分层出示证据:收集与证据主题相关的信息 |
(五)利用证据对质并要求解释:收集案件关键阶段的信息 |
结论 |
(9)绿色警务理念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的路径探究——以丽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警务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
(一)绿色警务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 |
(二)践行绿色警务理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
1.思想僵化。 |
2.体制固化。 |
3.基础弱化。 |
二、绿色警务理念的核心要义和主要特征 |
(一)绿色警务理念的核心要义 |
(二)绿色警务理念的主要特征 |
1.集约融合。 |
2.高效精准。 |
3.协调持续。 |
三、绿色警务理念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
(一)推进警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集约合成的指挥作战体系 |
1.建立实战牵引的警务运行体系。 |
2.建立情报主导的决策指挥机制。 |
3.建成资源集成的合成作战机制。 |
(二)推进以信息化主导的警力生成方式变革,构建智能高效的警务运行机制 |
1.架好云平台,汇好数据池。 |
2.搭好应用层,构筑分析链。 |
3.拓展移动端,织好感知网。 |
(三)推动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警务前置,构建阳光透明的公安法治环境 |
1.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纠纷。 |
2.构建社会综治联动实现非警务活动分流。 |
3.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执法公信力提升。 |
(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和谐共生的警务平安共同体 |
1.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群防群治。 |
2.发动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治理。 |
3.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民服务。 |
(五)推动警力无增长改善,实现公安队伍活力潜力的内涵式发展 |
1.政治建警提升凝聚力,实现队伍革命化。 |
2.人才强警挖掘潜在力,实现队伍专业化。 |
3.从严治警强化执行力,实现队伍职业化。 |
四、绿色警务理念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的丽水实践 |
(一)建强智慧警务新生态 |
(二)建强合成作战新体系 |
(三)建强人才支撑新平台 |
(四)提升“五大任务”新高度 |
(10)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概述 |
二、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内容 |
(一)人工智能犯罪预测 |
(二)人工智能犯罪警报 |
三、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的构建 |
(一)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的实践 |
1. 线上线下实时把控社区安全。 |
2. 内外兼修保障国家、社会安全。 |
3. 多管齐下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
(二)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发展面临的挑战 |
1. 人工智能环境下信息安全难保障。 |
2. 专业人才匮乏,数据异构难统一。 |
3. 扭曲价值导向,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
4. 法律规制落后,自由发挥度过大。 |
(三)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发展的对策 |
1. 除旧迎新,夯实大数据犯罪预警思想基础。 |
2. 外引内培,奠定基层人力基础。 |
3. 打破数据壁垒,升级配套固件。 |
4. 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责任主体。 |
四、结论与启示 |
四、入室盗窃案的特征及防范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研究[D]. 黄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大数据在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办中运用问题研究 ——以Z市为例[D]. 徐佰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要素分析的入室盗窃空间热点特征挖掘[D]. 郭雅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4]刑事诉讼中视频监控数据收集程序问题研究[D]. 王纪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5]社区治安高危人员异常轨迹识别与预警方法研究[J]. 沈兵,胡啸峰,吴建松.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1(04)
- [6]攀爬入室类盗窃案件分析及其侦防对策研究[J]. 吴世超,李文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1(02)
- [7]入室盗窃系列案件侦查机制创新研究——以B市H区入室盗窃现场勘查为例[J]. 曾勇.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1(01)
- [8]刑事审讯中的证据运用:从获取供述走向收集信息[J]. 方斌. 证据科学, 2020(06)
- [9]绿色警务理念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的路径探究——以丽水市为例[J]. 毛建国.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05)
- [10]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犯罪预警机制研究[J]. 杨博涵.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