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

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

一、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论文文献综述)

常影[1](2019)在《香港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POSPD)设计导控研究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呈现出高容积率和高开发密度的特点,特别是在土地商业价值较高的街区,独立用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显现不足。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设计师有意或无意的在建设开发地块内设置出一些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人们逐渐发现这类空间可以承担起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成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在建设用地内能够24小时免费供公众使用的开放空间,可称之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鉴于其公众性,亦可称之为建筑公众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既可以位于室内也可以是室外露天空间,功能涵盖通行和休憩等各类活动。国外在这个部分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年代纽约的POPS(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政策,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影响全世界。香港实施的POSPD(Public Open Space in Private Development)政策借鉴了纽约经验,通过规划条例、合约管理、规范、监管环境、设计标准、公众参与等方面建构了完善的导控体系,成为实施建筑公众空间政策较为成功的亚洲城市之一。与内地相似的土地制度、文化背景和都市发展进度,使得香港在规划、建设和监管方面对内地建筑公众空间的设计和导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通过借鉴香港关于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POSPD)政策的经验,指出内地现阶段建筑公众空间的发展问题,即尽管建筑公众空间已显露其重要性,但多数城市只停留在规划标准上的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的导控体系。基于此种情况提出了搭建规划、实施和监管体系,以完善建筑公众空间设计、建设和管理导控体系的详细措施。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背景、意义、对象和内容,综述国内外关于建筑公众空间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现状,解读建筑公众空间的概念、特征和表现,为导控体系的搭建提供立题依据与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论文核心,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分析和借鉴香港POSPD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结合实地调研总结个案中设计、管理、运行机制中的控制要素,梳理出香港POSPD设计导控体系的逻辑框架,即分为前期认证、中期搭建、后期监管三个阶段,并着重探讨其体系发展和设计标准。第三部分是启示部分,包括第五章,通过对比香港和内地在规划管理上的异同来探讨建筑公众空间设计导控在国内落地实施的可行性,以“规划-建设-使用”三个层次来搭建建筑公众空间导控体系,对管理构建方式和执行流程等细节标准提出建议。

关红玲[2](2017)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报告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厘定影响创新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运用翔实数据,系统比较与分析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成绩与不足,最后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议。报告发现:第一,香港政府一改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态度,成为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二,香港具有一系列发展创新科技的优越条件:优质的高级生产要素——中学数学、科学与阅读全球排名前列,香港公立高校多个学系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渐浓厚的创业气氛。第三,香港创新科技发展面临四大障碍:一是本地市场规模太小;二是缺乏相关产业支撑;三是虽然政府大力支持,但在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四是良性互动创新网络并没形成。最后,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胡春婵[3](2019)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提升香港国家认同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二十余年,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然而香港回归后的发展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众所周知,回归以来,香港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如反二十三条立法、反国民教育、“非法占中”、香港议员“梁游”在就职仪式上的“辱国”事件等等都说明部分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依然薄弱。香港只有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依据《基本法》办事,不断提升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才能更加积极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来,找准香港未来的发展定位,持续繁荣与稳定,共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香港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状况,并通过梳理香港的近代史,探寻香港国家认同产生分歧的历史时间点和香港国家认同的历史变迁。其次,笔者通过实地访问香港受访者的方式,对香港国家认同的状况进行调查。其结果发现香港民众对国家认同度逐渐提升,其国家意识有所增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严格遵循“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恪守《基本法》,兑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承诺,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制度、经济、法律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中央努力持续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这极大提升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度。但同时也存在香港民众提升国家认同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表现为对《基本法》不了解或是误解而产生的政改意见分歧,香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引发的民生问题,香港殖民教育的影响和回归后国民教育的缺位,以及“自由行”以来的陆港两地社会矛盾的冲突等问题都不利于增强香港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如何提升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度,是未来香港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首先基于香港良好的法治土壤和社会环境,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坚持依法治港,加强“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宣传教育;加快对《基本法》二十三条的立法,确定香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宪制责任;其次,保持香港传统优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助推香港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经济圈,改善民生问题;最后加强对香港年轻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教育,加强两地人文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来凝聚两地共识,最终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刘少湃[4](2018)在《沪港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预测 ——旅游引力模型的修正及应用》文中指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题公园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迪士尼集团独占鳌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旅游业表现强劲,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休假制度的完善,中国旅游需求侧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旅游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观光产品整体供应过剩,休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旅游消费大量外流。于是,大力发展主题公园已是满足国民日益增长休闲娱乐需要的客观诉求,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以香港迪士尼和上海迪士尼为典型案例,基于旅游人地关系的发生学逻辑,以迪士尼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历程(香港迪士尼开业→上海迪士尼项目落地→上海迪士尼开园)为主线,同时考量国内游客对迪士尼的意愿、偏好等情感因素变化,对旅游引力模型加以修正,借鉴香港迪士尼的内地客源市场数据,对修正旅游引力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用于预测在建中的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然后刻画开园后的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进而验证预测结果和模型修正的合理性。从个案到一般,从理论提出到理论应用再到理论检测,以揭示国际顶级主题公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完善主题公园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知识体系,拓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范式。香港迪士尼乐园是亚洲金融风暴导致香港旅游业出现衰退背景下的产物,被赋予提振香港经济的重任。纵观香港迪士尼的发展历程,2010-2013年是其上升发展期,内地市场在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客源市场构成中举足轻重,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因素。探索和揭示香港迪士尼乐园内地客源市场在区域、省际、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可为后续上海迪士尼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预测打下坚实基础。研究表明:(1)2010-2013年,香港迪士尼内地客源市场分布格局与演化过程存在空间尺度依赖关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演化趋势各异,具有整体向外扩散与局部组团集聚并存的特征。以东部海岸线、中部京广线为主轴线,由南至北向外扩散;地区客源市场围绕核心城市,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武汉等城市群形成集聚态势。(2)在全国尺度上,香港迪士尼内地客源市场空间格局演变呈现出波浪式扩展规律,市场覆盖率增加,地理集中度降低,距离对客流的摩擦、阻抗作用减弱,腹地范围扩大,中远程客源市场份额大幅度增长,不再过度集中于华南地区。在区域尺度上,香港迪士尼内地客源市场空间分异明显,东、中、西部差距较大,东部密度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密度最小,自东向西呈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格局,“胡焕庸线”两侧客源分布悬殊。在省级尺度上,香港迪士尼内地客源市场显现出空间均衡化趋势,由广东一家独大的极化阶段走向多个省区并起的扩散阶段。一级客源市场稳定为广东、北京、上海3个省市区;北京、上海、福建呈现高占有率、高增长态势;广东、浙江、江苏处于高占有率、低增长率状态。在城市尺度上,香港迪士尼内地客源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多核”分布格局,大中城市指向特征明显,北上广深成为一级客源市场;在省域范围内,城市客源市场空间分异明显,省会城市成为核心客源市场。客源市场预测是旅游科学决策的关键,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对尚未开业的旅游景区客源市场预测成为研究的难点。已有的旅游引力模型,将目的地的吸引力、客源地的出游力和两地之间的空间阻尼作为3个基本解释变量。遵循“要素选取—系统分析—模型构建—市场预测—模型验证”的研究思路,对已有旅游引力模型进行修正:(1)引入出游意愿,用百度指数进行测度,以明确旅游目的地偏好;(2)引入出游率,用旅游人口取代总人口,以界定客源规模基数。而且,修正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相关。由此将引力模型的适用范围从大中尺度的旅游地(国家、省区、城市)扩展到小尺度的旅游景区,解决了模型的无约束问题,并规避了中介机会的干扰。基于2009-2013年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内地客源市场数据、全国各省市区以及重点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预测在建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表明:(1)迪士尼乐园的强大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空间阻尼的影响,进而导致内地游客对迪士尼乐园的旅游需求整体上缺乏弹性。(2)根据预测结果,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分布格局,受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作用,具有明显的近域指向特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驱动,具有明显的东部指向和大中城市指向特征,长三角地区占71.45%的份额,东部地区占82.40%的份额,39个重点城市占41.44%的份额。(3)经过交互验证,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推算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吻合程度更高,预测效果更好。受数据样本的局限,现有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尺度基本上停留在省区层面,而没有深入到城市层面,因此,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有待精细化。上海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全球化、中国文化自信和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物,在开园一周年之际便实现盈利,接待游客规模达到上千万人次,因而备受关注。通过挖掘网络文本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数据,运用区域分异指标体系,借助GIS工具,以城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建立“全国—区域—城市群—省际—城市”空间等级分析框架,对上海迪士尼乐园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格局进行多尺度分解、精确化表达。研究表明:(1)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呈现“整体分散,局部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客源市场在国家级城市群形成集聚,省区内客源市场向核心城市集中。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东部指向、城市群指向、近域指向和大中城市指向特征:东部沿海12个省区共占75.57%的份额;八大国家级城市群共占77.35%的份额;长三角城市群几乎占据一半的份额;39个重点城市共占71.18%的份额。(2)全国尺度上,上海迪士尼客源市场覆盖率大,空间分异现象明显,空间使用曲线复杂;区域尺度上,自东向西呈由高到低梯度分布格局,遵循“胡焕庸定律”,南北方客源市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省级尺度上,空间等级分布特征明显,与重游市场空间结构高度吻合,上海、江苏、浙江、北京为一级市场;城市尺度上,在全国视域下呈现出“一极多核”分布格局,在省域范围内呈现以“单核”为主、“双核”为辅的分布格局。(3)经过实际验证,将出游意愿和出游率引入旅游引力模型中,具有合理性;以省级为尺度与以市级为尺度的区域分异指标体系相比,存在一定的误差,以城市为空间尺度是揭示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尺度,有助于实现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的精细化。

倪阳[5](2018)在《面向中国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类型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会展建筑经历的是一个从外发到内生的发展过程。针对会展建筑越发举足轻重的城市角色及其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以类型学方法为主、跨学科多思想综合的研究法,将近现代各时期的会展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梳理和类型提取,以得出其演变脉络。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展望未来,根据会展业在新时期的特征,进行分析推演和类型转译,提出了适合国情的会展建筑的新概念设计模型,以求理论联系实际,为会展建筑未来的设计提供建设性策略。开篇第一章的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范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等,并提出了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本文的方法论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城市方面思想和以类型学为主的城市建筑学思想。对跨学科、多观点的各家思想进行分析研讨,构建了适合本课题研究的框架体系。而后以类型学方法论中基本的两个步骤——类型提取和类型转译来总领后文的研究。鉴于中国会展建筑是一个从外引到内生的发展历程,故本论文于第三章简析了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城市与会展的发展概况,为之后章节的国内城市与会展类型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大背景。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我国各时期的会展建筑案例分析和类型梳理部分。按城市发展各历史阶段的时间顺序,从第四章开始,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集市(集市并非现代意义的会展,但在会展类活动模式的层面看,可以认为与现代会展具有一定的类型学起源意义,因而被提及)的发展概况,并特别强调了其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为后文对近现代中国会展与城市关系的梳理起到了溯源和支撑的作用。之后,本文依照时间顺序,逐一论述了中国近代早期(清末民初1900-1949)的国货展览会、中期(1950-1979)的以中苏友好大厦为主线的会展建筑、晚期(1980-1999)进行探索与尝试的若干会展建筑,及其相应各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第五章则着重论述了从2000年至今,中国城市与会展发展提升时期的情况。这个时期的会展建筑案例资料相对丰富,类型也逐渐成熟,是研究的重点。在对各时期案例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区位选址和总体布局等层面分析了城市发展与会展建筑的相互影响,并针对各时期会展特征对会展建筑进行了类型梳理。第六章是类型提取的部分。在前面两章对各时期会展案例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会展建筑选址上的规律和经验,然后以类型学理论对各时期的会展建筑进行了类型提取,并对各类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是类型转译部分。首先通过分析前文所提取出的会展建筑类型,尝试总结出其面向城市发展的演变脉络;而后藉此展望未来的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会展建筑的新概念设计模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的设计项目案例来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

毛艳华,荣健欣,钟世川[6](2016)在《“一带一路”与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有效发挥香港的离岸服务角色和专业服务业优势,为香港的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旅游经济等主要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有利于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向高增值环节转型,为香港当前的第三次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但是,要把"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真正转变成为香港第三次经济转型的新动力,香港社会各界还需要达成广泛共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做好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设计,搭建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功能平台,深化粤港澳合作,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陈会珠,孟广文,高玉萍,杨爽,邵擎峰[7](2015)在《香港自由港模式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在总结并回顾香港由转口贸易型自由港、加工贸易型自由港向综合型自由港和跨区域综合型自由港的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区位市场、运行机制、政策框架、要素投入等内部动因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其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香港自由港发展演化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发展的几点启示:1)依据其发展阶段与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2)选择区位条件有利的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3)自由贸易港或贸易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相对独立的行政单元;4)自由贸易港(区)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自由的经济制度和仿真的国际化经营环境。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8](2014)在《沪港通投资手册》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沪港通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对于国内一般投资者而言,此前的目光主要集中在A股上市公司,而对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则相对陌生,这是我们编制这本《沪港通投资手册》的初衷,即方便国内投资者查阅和了解本轮沪港通所开放的港股投资标的。

周运源[9](2013)在《新时期香港服务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近年来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联系香港主要服务业发展的状况,回顾分析了其持续发展的主要特点、内容以及新时期香港可持续发展中进一步拓展服务业相关的内外环境,对今后香港服务业主要领域的运作提出继续发展货运代理服务业,银行、证券服务业,会计、保险服务业,旅游、会展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等对策。

毛艳华,肖延兵[10](2013)在《CEPA十年来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评析》文中指出CEPA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的第一个全面自由贸易协议,实施十年来在推动内地与香港双边服务贸易合作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在详细分析对CEPA有关开放服务贸易进程与具体承诺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性描述、巴拉萨模型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内地和香港的双边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进行评价,认为CEPA发挥了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双边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并获得了服务贸易开放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针对CEPA实施过程中对双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如预期显着、现代服务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偏低以及服务提供者以传统服务领域为主等问题,提出了CEPA框架下加快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POSPD)设计导控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不佳
        1.1.2 城市公共空间开发面临困境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公众空间相关概念
        1.3.2 设计导控相关研究
        1.3.3 香港POSPD相关理论研究
        1.3.4 建筑公众空间相关实践动态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关键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公众空间设计导控实践的发展
    2.1 国内外城市土地私人化发展特征
        2.1.1 美国土地的私人发展特征
        2.1.2 国内公有土地的私人开发特征
    2.2 国内外对建筑公众空间设计导控的实践
        2.2.1 美国的POPS导控实践
        2.2.2 日本的POPS导控实践
        2.2.3 新加坡的POPS导控实践
        2.2.4 台湾的POPS导控实践
        2.2.5 香港的POSPD导控实践
        2.2.6 内地建筑公众空间导控实践
    2.3 国内外建筑公众空间导控经验
        2.3.1 建筑公众空间导控过程
        2.3.2 建筑公众空间操作机制
        2.3.3 建筑公众空间设计标准
        2.3.4 建筑公众空间管理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港POSPD设计导控体系研究
    3.1 香港的土地开发制度
        3.1.1 土地租赁制度
        3.1.2 土地租赁制度与建筑公众空间的关系
    3.2 香港POSPD的发展历程
        3.2.1 保守时期:1841年-1962年的殖民政策
        3.2.2 早期探索:1962年-1997年的规划干预
        3.2.3 萌芽时期:1997年-2008年的探索过渡
        3.2.4 建立时期:2008年-2011年的体系建立
        3.2.5 可持续发展时期:2011年至今的逐步走向成熟
    3.3 香港POSPD的设计导控体系
        3.3.1 规划体系
        3.3.2 管理机构
        3.3.3 运作手段
        3.3.4 申请程序
        3.3.5 监管环境
        3.3.6 信息公布
    3.4 POSPD导控条例及文件
        3.4.1 香港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3.4.2 建筑物(规划)条例
        3.4.3 PNAP 233
        3.4.4 设计管理指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港POSPD案例研究
    4.1 POSPD案例调研
        4.1.1 空间数量统计
        4.1.2 空间类型归纳
        4.1.3 空间现状质量
        4.1.4 典型案例挑选原则
    4.2 POSPD典型案例研究
        4.2.1 铜锣湾时代广场
        4.2.2 汇丰银行总部
        4.2.3 新纪元广场
        4.2.4 嘉亨湾
        4.2.5 港湾豪庭
        4.2.6 启德海滨长廊
    4.3 香港POSPD设计导控经验总结
        4.3.1 积极经验
        4.3.2 不足之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香港POSPD经验对内地的启示
    5.1 宏观层面——提出可持续规划政策
        5.1.1 规划体系落地
        5.1.2 完善法律法规
    5.2 中观层面——制定流程和标准
        5.2.1 建立空间认定方法
        5.2.2 搭建申请和审批程序
        5.2.3 优化奖励和惩处办法
        5.2.4 细化空间设计标准
    5.3 微观层面——完善监管环境
        5.3.1 确认责任和监管环境
        5.3.2 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与评价体系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一国两制”框架下提升香港国家认同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一国两制”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认同概念界定
        2.1.2 香港国家认同概念界定
    2.2 “一国两制”理论阐述
        2.2.1 香港百年沧桑史回溯
        2.2.2 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创造
        2.2.3 江泽民和胡锦涛“一国两制”理论实践
        2.2.4 习近平深入推进“一国两制”理论实践
第三章 香港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香港国家认同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3.1.1 香港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归纳
        3.1.2 香港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2 回归后香港国家认同状况的调研结果
        3.2.1 香港受访者对国家认同的积极回应
        3.2.2 香港受访者对国家认同的消极态度
    3.3 促进香港国家认同提升的积极因素分析
        3.3.1 中央始终坚定恪守《基本法》
        3.3.2 中央始终坚定维护香港繁荣与稳定
    3.4 阻碍香港国家认同提升的消极因素分析
        3.4.1 香港经济结构矛盾
        3.4.2 香港政改困局
        3.4.3 港英殖民教育影响
        3.4.4 回归后香港国民教育困境
        3.4.5 陆港两地“自由行”政策影响
第四章 “一国两制”框架下提升香港国家认同的路径思考
    4.1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和坚持依法治港
        4.1.1 加强“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宣传教育
        4.1.2 加快《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
    4.2 注重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
        4.2.1 保持传统优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4.2.2 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经济圈
    4.3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
        4.3.1 增加中国历史教育
        4.3.2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4 深化陆港两地融合
        4.4.1 积极促进陆港两地青年交流
        4.4.2 陆港两地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自由行”
    4.5 达成共识,共同建设中国梦
        4.5.1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大战略
        4.5.2 凝聚香港共识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访谈提纲

(4)沪港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预测 ——旅游引力模型的修正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实践
        1.1.2 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实践
        1.1.3 推动主题公园发展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主题公园研究进展
        2.1.1 选址与空间布局
        2.1.2 游客行为规律与分布特征
        2.1.3 区域影响与辐射效应
        2.1.4 迪士尼乐园专题
    2.2 客源市场结构研究进展
        2.2.1 空间特征刻画
        2.2.2 影响因素分析
        2.2.3 主要方法运用
    2.3 旅游需求预测研究进展
        2.3.1 预测方法应用
        2.3.2 预测方法比较
        2.3.3 沪港迪士尼游客规模预测
    2.4 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
        2.4.1 研究评述
        2.4.2 研究展望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情感地理学
        3.1.2 核心-边缘理论
        3.1.3 “时空压缩”理论
        3.1.4 旅游偏好理论
    3.2 研究方法
        3.2.1 引力模型
        3.2.2 空间分异方法
        3.2.3 网络数据挖掘
第4章 2010-2013年香港迪士尼内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识别
    4.1 案例区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总体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
        4.3.1 市场覆盖率增大
        4.3.2 地理集中度降低
        4.3.3 空间使用曲线复杂
        4.3.4 客源市场重心外移
    4.4 区域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
    4.5 省级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
        4.5.1 省级客源市场等级变化
        4.5.2 省级客源市场竞争态势
    4.6 城市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
        4.6.1 城市客源市场等级变化
        4.6.2 全国视角下城市客源市场分布
        4.6.3 省域视角下城市客源市场分布
    4.7 内地客源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4.7.1 内地客源市场的实践价值
        4.7.2 内地客源市场的理论价值
第5章 在建中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预测
    5.1 案例区概况
    5.2 旅游引力模型的修正
        5.2.1 李山等旅游引力模型
        5.2.2 旅游引力模型的修正
        5.2.3 预测模型的构建
    5.3 预测模型的变量确定
        5.3.1 客源地旅游人口
        5.3.2 客源地对上海迪士尼的出游意愿
        5.3.3 客源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5.3.4 客源地与上海的距离
    5.4 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
        5.4.1 收入水平参数
        5.4.2 空间阻尼系数
    5.5 预测结果与模型验证
        5.5.1 预测结果
        5.5.2 模型验证
第6章 开园后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6.1 案例区概况
    6.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1 数据来源
        6.2.2 数据处理
    6.3 总体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
        6.3.1 市场覆盖率较大
        6.3.2 空间分异现象明显
        6.3.3 空间使用曲线复杂
        6.3.4 客源重心居中偏东
    6.4 区域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6.5 城市群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6.6 省级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6.7 城市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6.7.1 全国视角下城市客源市场分布
        6.7.2 省域视角下城市客源市场分布
    6.8 重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6.9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预测验证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2.1 学术理论创新
        7.2.2 研究方法创新
    7.3 后续研究展望
        7.3.1 上海迪士尼重游市场空间结构演化格局
        7.3.2 上海迪士尼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7.3.3 园区扩建与门票提价对客源市场的影响
        7.3.4 中美贸易争端对上海迪士尼的影响
        7.3.5 沪港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竞争
参考文献
表名索引
图名索引
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与致谢

(5)面向中国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类型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与现状问题
        1.1.1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1.1.2 推动会展建筑发展的因素
        1.1.3 会展业及会展建筑的现状问题
        1.1.4 当今新一轮会展建设正全面展开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和范围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 关于城市发展问题
        (2) 关于类型学等各派思想问题
        (3) 关于会展建筑问题
        (4) 于城市与会展建筑的关系问题
        1.2.3 研究案例的选取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契合度分析与研究意义
        1.4.1 类型学理论与研究的契合度分析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综述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发展理论及类型学理论的构建
    2.1 城市发展
        2.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2 类似性城市思想
        2.1.3 城市触媒理论
    2.2 建筑类型
        2.2.1 类型学理论概述
        2.2.2 类型提取
        2.2.3 类型转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会展建筑的发展概述
    3.1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
        3.1.1 世界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简要
        3.1.2 世界会展业发展对会展建筑发展的促进
    3.2 世界会展建筑的发展脉络
        3.2.1 早期的发展状况
        3.2.2 二战后的状况
        3.2.3 欧洲以外的会展中心
    3.3 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会展建筑的发展与类型梳理
    4.1 展览模式的原型—集市在中国城市历史中的发展梳理
        4.1.1 中国古代市场的历史演变
        4.1.2 中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4.2 中国近代早期会展的雏形(1900—1949)
        4.2.1 近代早期中国会展业发展概述
        4.2.2 近代早期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演变
        4.2.3 近代早期中国会展建筑的类型
    4.3 中国近代中期会展的探索(1950—1979)
        4.3.1 近代中期的历史背景和会展业发展概述
        4.3.2 近代中期重要城市的会展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4.3.3 近代中期会展建筑案例
        4.3.4 近代中期会展类型梳理
    4.4 中国近代晚期会展的发展(1980-1999前后)
        4.4.1 近代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会展业发展概述
        4.4.2 近代晚期重要城市的会展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4.4.3 近代晚期会展建筑案例
        4.4.4 近代晚期会展类型梳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会展建筑的发展与类型梳理
    5.1 提升时期的历史背景
    5.2 提升时期的会展业发展概述
    5.3 我国提升时期各城市与会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5.3.1 北京的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5.3.2 上海的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5.3.3 广州的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5.3.4 深圳与会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5.3.5 其他城市与会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5.3.6 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对比
    5.4 提升时期会展建筑案例与类型梳理
        5.4.1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京国展)
        5.4.2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沪国览)
        5.4.3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展馆(广展中心)
        5.4.4 深圳会展中心(深展中心)
        5.4.5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5.4.6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展中心)
        5.4.7 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新馆(曲江会展)
        5.4.8 亚洲国际博览中心(港亚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会展建筑类型提取
    6.1 背景概述
        6.1.1 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6.1.2 会展建筑类型的脉络梳理(按历史阶段分)
    6.2 会展建筑类型提取
        6.2.1 分散式
        6.2.2 嵌套式
        6.2.3 串联式
        6.2.4 并联式(梳式布局)
        6.2.5 复合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会展建筑类型转译
    7.1 综述
        7.1.1 当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概述
        7.1.2 当下会展业发展趋势
        7.1.3 当下城市发展趋势
    7.2 当下会展建筑存在的问题
        7.2.1 宏观层面城市规划与城市触媒
        7.2.2 微观层面会展建筑设计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7.3 关于会展建筑的改进方向的探讨
        7.3.1 开放性
        7.3.2 多元性
        7.3.3 拓展性
    7.4 类型转译——会展建筑的新概念模型
        7.4.1 街区式
        7.4.2 综合体式
    7.5 会展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7.5.1 城市共享化的综合会展建筑——佛山(潭州)会展中心竞赛方案
        7.5.2 开放式的多功能化会展建筑—保利世贸中心
        7.5.3 保利海棠会展中心
    7.6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1) 会展建筑的选址应重视会展业的触媒效应
        (2) 应加强会展与城市互动关系的研究
        (3) 在建设会展场馆时应注重对会展建筑类型的分析和选取
        (4) 会展建筑规模应兼顾经济发展和周边可持续发展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1) 以时间轴为序对中国近现代会展建筑历史进行梳理
        (2) 以类型学理论对会展建筑进行分类研究
        (3) 从与城市互动的角度对会展建筑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4) 提出未来会展建筑的新概念模型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1) 选取案例的局限性
        (2) 会展业分类的局限性
        (3) 资料文献的局限性
    四、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6)“一带一路”与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的特征与路向
    (一) 21世纪以来香港经济服务化现象日趋明显
    (二) 主要行业向高增值环节转型升级
    (三) 主要经济功能向离岸服务角色演变
二、“一带一路”为香港第三次经济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香港金融服务的潜在促进作用
    (二)“一带一路”对香港贸易服务的潜在促进作用
    (三)“一带一路”对香港专业服务的潜在促进作用
    (四)“一带一路”对香港旅游业的潜在促进作用
三、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设计
    (一) 搭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功能平台
        1. 打造“一带一路”集资融资平台
        2. 打造“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促进平台
        3. 打造“一带一路”高端专业服务平台
        4. 打造“一带一路”多元旅游平台
    (二) 深化粤港澳合作,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 以自贸试验区为合作平台探索粤港澳合作机制创新
        2.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7)香港自由港模式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港自由港发展历程回顾
    1.1 第一阶段——转口贸易型自由港阶段
    1.2 第二阶段——加工贸易型自由港阶段
    1.3 第三阶段——综合型自由港
    1.4 第四阶段——跨区域综合型自由港
2 香港自由港发展模式演化及动力分析
    2.1 香港自由港发展模式演化
    2.2 香港自由港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3 香港自由港发展演变的启示
    1)依据发展阶段与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2)选择有利的区位。
    3)能保持政治相对稳定和独立的行政单元。
    4)提供仿真的经济全球化环境。

(8)沪港通投资手册(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纯港股
红筹股
中资民营股

(10)CEPA十年来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CEPA有关开放服务贸易的进程与具体承诺
    1.CEPA中服务领域的划分使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服务部门分类法(GNS/W/120)。
    2.CEPA的具体承诺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服务市场准入的优惠措施方面,优惠的形式包括允许独资经营、减少持股限制、降低股本要求、扩大业务种类、降低地域限制等。
    3.CEPA框架下内地向香港扩大开放服务贸易的进程从两个方面展开。
    4.根据香港服务业的优势领域,CEPA主体文件还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两地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支持内地金融企业在香港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5.补充协议九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CEPA所涵盖的二级服务部门达到48个,共涉及338项开放措施。
三、开放效应的统计性描述
    (一)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态势
    (二)双边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现状
    (三)双边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变化状况
四、开放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双边服务贸易开放的静态效应分析
        1. 巴拉萨模型
        2. 样本和数据来源
        3. 实证检验结果
    (二)双边服务贸易开放的动态效应分析
        1. CEPA增强了两地服务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力。
        2. CEPA实施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发展。
        3. CEPA有利于内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五、双边服务贸易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六、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1.从CEPA十个阶段服务贸易开放进程和具体承诺可以看出,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CEPA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分阶段逐步扩大服务业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合作体制的政策安排体系。
    2.本文对官方数据的统计性描述分析结果表明,CEPA实施十年深化了内地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服务贸易开放度获得了稳步提高;CEPA促进了香港服务贸易的出口,明显提升了香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CEPA也促进了内地与香港双边服务贸易发展。
    3.就CEPA对双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如预期显着这一问题,建议如下。
    4.针对CEPA实施过程中双边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部门为主,以及现代服务部门对内地投资偏少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支持服务业开放的广东“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为完善CEPA措施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探索经验。

四、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POSPD)设计导控研究与启示[D]. 常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 关红玲. 当代港澳研究, 2017(02)
  • [3]“一国两制”框架下提升香港国家认同的路径研究[D]. 胡春婵.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沪港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预测 ——旅游引力模型的修正及应用[D]. 刘少湃.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5]面向中国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类型演变研究[D]. 倪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一带一路”与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J]. 毛艳华,荣健欣,钟世川. 港澳研究, 2016(03)
  • [7]香港自由港模式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及启示[J]. 陈会珠,孟广文,高玉萍,杨爽,邵擎峰. 热带地理, 2015(01)
  • [8]沪港通投资手册[J].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 股市动态分析, 2014(41)
  • [9]新时期香港服务业发展的未来走向[J]. 周运源. 当代港澳研究, 2013(04)
  • [10]CEPA十年来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评析[J]. 毛艳华,肖延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标签:;  ;  ;  ;  ;  

展览为香港带来78亿港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