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作,悲歌——吴梅村《滇池》的写作缘由

无奈之作,悲歌——吴梅村《滇池》的写作缘由

一、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论文文献综述)

吴林[1](2017)在《吴伟业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伟业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诗歌、戏剧、词、散文各方面都有所成就,尤以“梅村体”跻身于古名家之间而毫无愧色。亲历明清鼎革而身仕两朝的人生经历让他愧悔自责,但是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内涵与深度。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来探讨吴伟业其人及其文学:第一章,吴伟业生平论。本章是对吴伟业一生行迹的勾勒,以高中榜眼、明廷为官、八年隐居、出仕清廷为最重要的节点,将吴伟业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读书、科举及归娶时期;从崇祯朝到弘光朝时期;“草间偷活”至北上仕清,时期;三年仕清及晚年岁月。本章旨在对吴伟业的生平行迹进行简要地纵向梳理。第二章,吴伟业交游考。吴伟业一生可考的交游对象有三百余人,根据交游对象的身份及与吴伟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群体:第一个部分是以张溥、李明睿、黄道周为代表的师长,以王泰际、钱位坤、吴其驯为代表的同年及沈受宏、严正矩、涂仲吉为代表的弟子;第二个部分是以陈之遴、郑钦谕为代表的姻亲,以吴青房为代表的宗亲及马允昌、浦为琛为代表的同乡;第三个部分是以陈子龙、吴继善、张南垣为代表的友人;第四个部分是戴明说、白登明等一般交往官员;第五部分由苍雪、继起等僧侣,白或如、王紫稼等艺人,以及歌妓楚云、倩扶等组成。这部分旨在通过对吴伟业的交游对象的梳理与考察,从横向来考察吴伟业的一生。第三章,吴伟业诗歌论。本章主要是对吴伟业诗歌创作实绩的总体观照。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是吴伟业诗歌发展概况,对吴伟业现存一千余首诗歌进行分体编年整理,制作诗歌分体编年简表,并对他的诗歌创作密度进行了分析。第二节是吴伟业诗歌题材分布,量化分析吴伟业各题材诗歌所占之比重,并对其中重要题材予以简要论述。第三节探讨吴伟业诗歌的诗史思维,分别从题材选择、写作态度与写作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节重点考察吴伟业的诗学观点,吴伟业无意于写作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诗学思想不成体系,这里重点讨论的是他对于明代中后期文学的褒扬与针砭。第四章,“梅村体”论。“梅村体”是吴伟业对中国古代诗歌史最重要的贡献,风格鲜明且自成一家,特于此专章论述。本章分为四节展开,第一节考察“梅村体”的发展阶段,将吴伟业的“梅村体”发展界定为三个阶段,结合“梅村体”在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寻绎其演进过程中的因承变创,探讨“梅村体”在不同阶段的特质;第二节是“梅村体”的叙事艺术,主要从内容与节奏的紧密契合、史传化的叙事手法和多样化的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节重点考察吴伟业的用典,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梅村体”用典密度与典源分布、“梅村体”用典技巧和对赵翼论“梅村体”用典失当诸例的辨析。第四节是“梅村体”的转韵技巧,吴伟业在七古转韵上作出了多样化的尝试。他的七古很早就开始使用四句转韵且平仄交替的程式,同时也采用多种样式的转韵形式作为补充。总体而言,由前期大量使用固定程式向后期的自由转韵发展,这是“梅村体”的转韵趋势之一。第五章,吴伟业的词、戏剧和文论略。本章共分三节,分别对吴伟业的词、戏剧与散文予以论述。吴伟业词与戏剧成就颇高,惜为诗名所掩。第一节是梅村词论,重点对吴伟业的词风转化以及题材分类予以论述。吴伟业现存词作仅百首有余,题材多样,其中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咏物、闺情与咏怀之作。第二节分析吴伟业的传奇《秣陵春》和杂剧《通天台》《临春阁》,他的戏剧主题与那个时代盛行的戏剧创作题材主旨接近,故国之思是最主要的内容。第三节重点关注吴伟业的文章创作。吴伟业文体多样且题材丰富,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行文之间有杂糅古文与骈文的痕迹,尽管后世对此褒贬不一,却也是他刻意为之的结果。其中论辨类文章明晰条畅,能发前人所未发,深足可观。附录部分有三,分别是吴伟业的年谱简表、吴伟业出仕清廷往返路线图以及其七古韵脚汇总及转韵示意图。

韩晓庆[2](2010)在《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文中研究表明政治上的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腐朽、极其黑暗的一个时期,但经济上的明末清初则是中国历史上孕育勃勃生机、显现近代光华的时代。用于交换生产的小作坊产生,产品交换以及市场形成并稳定,商业经济形态显现,商品经济萌生。经济形态的变化以及新经济形态的产生,除了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活外,更深远的是在思想意识方面,催生了国人近代意识的觉醒和实用思潮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并强化了国人、特别是文人对自我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国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进一步突显。生历于这一历史期间的文人,有其人生不幸之一面,要么遭适乱世、流离失所、衣食难安,要么空有才华、出仕无门、抱憾终身,要么改朝换代、面临易主与名节的考验;生在这一时期的人们,也有其精神思想较之于其他时代更为解放的一面,思维更加宽广、思想更加多元,对自我存在和生命价值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明末清初,“易代”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迫使作为知识分子阶层,曾是明朝臣子的士大夫们不得不进行新的社会角色转换。然而,在这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基于价值取向的荣辱选择,使得明末清初士大夫的荣辱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尤为凸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文人的言行出处呈现出一种时代性,其生命观及价值伦理选择呈现出一种遗民文化与贰臣文化相互交织的价值体认与追求。无论个人气质、诗文才华,还是人生经历,吴梅村都是其中极其典型的人物之一。无论何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叙述明清诗歌时,都必然要提到吴梅村。然而屈节仕清,是其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和文学创作。目前,研究吴梅村诗文的着述已不鲜见,而对其出仕清朝的一段经历论述相对单一,或单纯强调清政府的征诏责令、或单纯归咎于诗人自身的性格原因,都有些流于表面化,尤其是基于晚明的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以及基于此际文人生命意识觉醒和价值伦理追求视角的研究,尚有欠缺。本文以明末清初的社会和文化现状为背景,从分析吴梅村的性格特征及其所持价值伦理观念入手,进而揭示其基本政治心态及成因,并以其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诉求为根源,讨论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进而对其思想情感、政治态度复杂变化的深层次心理基础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仕清的复杂性和诗人独特的生命观、价值伦理选择的合理性作出阐发,以求更客观地把握吴梅村其人其诗。第一章,廓清吴梅村的基本性格取向,分析吴梅村的性格特征和价值伦理观念。第二章,梳理吴梅村的政治心态,对其心态进行定位并进行论证。第三章,在分析吴梅村政治心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仕清矛盾的深层次心理根源。第四章,在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吴梅村仕清后的自我否定、自我解说和自我救赎进行考察。第五章,分析吴梅村价值伦理及其生命观念的意义,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本我意识和生命价值觉醒作出肯定与赞扬,同时从更深广的普世角度对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和历史责任问题进行思考。

王璋[3](2009)在《吴伟业戏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伟业作为明末清初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家、诗人,在清初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几乎涉猎了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既有杂剧、传奇,又有诗词、散文,也有史学着作,是一位学养深厚、影响广泛的文学家。吴伟业早年随父辗转就读于各家书塾,学友广泛且受塾中长者影响颇多,这对其后来的科举仕途、政治际遇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年少得志、备受恩宠后又经历宦海沉浮、明清交替,尤其是被后世所诟病的“仕清”经历,更增加了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其戏剧、诗歌等众多文学创作活动都受到了这种经历和情感的影响。由于亲身经历了戏剧创作由明入清的演变过程,因此其戏剧创作既继承了明人杂剧之长,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将“诗史”理论大胆运用于戏剧创作中,成为清初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戏曲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吴伟业戏曲存世三种,分别为杂剧《临春阁》、《通天台》和传奇《秣陵春》,均以反映亡国主题和遗民情感为主要内容,借敷演故事抒发故国之思、寄托身世悲慨,均属承担了“诗史”功能的历史剧。其戏曲作品重视人物塑造,其人物形象情感充沛、个性鲜明,既关注了传统人物形象的审美标准,又注重塑造人物的独特之处;在文辞运用上延续了明杂剧铺陈骈俪的风格,镂金错采却又契合形象、饱含情感,既擅典雅华丽,也能于直白中见韵味,既擅用典诗词,又善借景抒情,悲戚伤情,诗风浓郁,在展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驾驭能力;在曲律运用上,巧妙吸收南曲元素,格律和谐;在结构设置上,套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弱化情节冲突,灵活安排剧情,着重突出人物情感表达;在脚色安排上,大胆突破了北曲杂剧的脚色限定,吸收了较多南曲传奇的因素;注重反映现实和“诗史”叙事,在写作格式、语言风格、情致韵味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范。虽然吴伟业戏剧作品的综合艺术水平尚不能列入一流,但作为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剧作名家,其戏剧创作审时度势、顺应了戏曲发展的历史潮流,对前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创新,对清代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长生殿》、《桃花扇》等剧的创作,就吸取了其宝贵经验,虽然其作品案头倾向较为浓厚,舞台演出性较差,但偶尔也能发现其舞台搬演记录,如《秣陵春》就曾被冒襄的家庭戏班所搬演。?在戏曲理论方面,虽然没有发现吴伟业有何戏曲理论专着,但其坚持诗歌戏曲同源同质理论,并在戏剧创作中将“诗史”思维渗透于其中,自觉完成了“诗史”理论的实践。?在史学记述方面,吴伟业着有《绥寇纪略》、《复社纪事》等。尤其是《绥寇纪略》,记录了明末农民起义和当时的朝廷政治大事,不仅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及其明崇祯朝灭亡能起到很大的辅证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吴伟业当时的立场态度及其诗歌戏曲作品创作的背景。关于《鹿樵纪闻》,其着作权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在广泛了解各家观点并查阅文献资料考证后姑且认为其并非伟业所作。总的来说,吴伟业身跨明清,历仕两朝,其人生经历复杂而又具悲剧色彩,其文学作品悲人悯世而又才情过人,作为明末清初着名的剧作家、诗人和文章大家,他的戏曲及其它文学创作在清初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于慧[4](2006)在《近六年清诗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清诗①研究在进入新世纪的六年中呈蓬勃发展态势。本文从文献考订、作家作品、诗学理论和研究述评等四方面对2000—2005年的清诗研究成果广泛搜罗并梳理归纳,以备有关研究者参阅。

高琪[5](2005)在《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仓,是一座在我国文化史上和航运史上有着比较重要地位的城市。元明以后,太仓地区的港口航运业的蓬勃兴起,迅速发展,既确定了太仓在我国航运业上的重要地位,也为此后太仓文化、文学的崛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清初太仓诗坛的兴盛与此之间有相当的关系。当然,直接影响清初太仓文人生活道路、诗歌创作的因素还在于明末清初江南及太仓地区陷落于清人的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 清代以来的吴伟业诗歌的研究者、评论者大多将吴伟业创作的全部七言古诗等同于七言歌行,认为他的七言古诗仅师法于王骆的“初唐体”、元白的“长庆体”,其美学风格基本归为阴柔一路。本文通过分析袁枚对吴伟业七言古诗的众多评语,研读吴伟业一生所创作的绝大多数七言古诗,并进一步予以分析评述,从而提出了对吴伟业七言古诗创作美学风格的看法,即认为吴伟业的七言古诗是师法各家、具有多种风格的。他既有“阴柔”美学风格一类的作品,也有“阳刚”美学风格一类的作品。“阴柔”风格一类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梅村体”诗歌,是吴伟业诗歌创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分。但吴伟业另一类“阳刚”风格的作品数量更大,创作时间更长,成就也很高,不应被忽视。 清初的太仓诗坛颇为兴盛,出现了一批围绕在吴伟业周围的年轻诗人。清初娄东诗派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仓十子”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追求与他们共同尊奉的老师吴伟业是非常相似的。当然,在共性之外,他们每人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在十子生平考订、作品集状况和前人的对他们所作的有关评论和评价方面做了一定的叙述说明,为以后的研究做了准备。

施祖毓[6](2003)在《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文中提出本文钩稽了吴梅村写作《滇池铙吹》时的生态与心态,揭示出这一组《滇池铙吹》乃是他精神 肉体身家性命全钳制于顺康之际五大案之中的无奈之作、违心之歌,骨子里还是明亡不甘还是仇清反清,同时 也纠正了一些因对吴梅村身心遭际缺乏应有了解而滋生的妄评与谬说。

二、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1)吴伟业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吴伟业生平论
    第一节 读书、科举及归娶时期
    第二节 从崇祯朝到弘光朝时期
    第三节 “草间偷活”至北上仕清时期
    第四节 三年仕清及晚年岁月
第二章 吴伟业交游考
    第一节 师长、同年及弟子
    第二节 姻亲、宗亲与同乡
    第三节 友人
    第四节 官员
    第五节 僧侣、艺人与歌妓等
第三章 吴伟业诗歌论
    第一节 吴伟业诗歌创作概貌
    第二节 吴伟业诗歌题材分布
    第三节 吴伟业创作“诗史思维”
        一、题材选择:明清之际的重大史事
        二、写作态度:以诗存史,务求实录
        三、写作手法:史传手法,以人物为中心
    第四节 吴伟业的诗学观点
        一、诗道与诗法
        二、对明代中后期文学的褒扬与针砭
        三、“诗与史通”的观点
第四章 “梅村体”论
    第一节 “梅村体”发展阶段论
        一、蕴蓄期:始习声律至弘光朝覆亡(1631——1645)
        二、鼎盛期:自弘光覆亡至应召出仕清廷期间(1645——1656)
        三、异变期:“梅村体”风格与技巧的多维度变化(1657至去世)
    第二节 “梅村体”的叙事艺术
        一、“移步换形”——叙事内容与叙事节奏的紧密契合
        二、“以人系事”——叙事人物阶层广泛类型丰富
        三、“风华为胜”——叙事技法灵活多样穿插运用
    第三节 “梅村体”用典论
        一、用典密度与典源分布
        二、“梅村体”用典的技巧
        三、“梅村体”用典得失的再审视
    第四节 “梅村体”转韵论
        一、多样化的转韵程式
        二、“韵转”与“意转”之间的离合关系
第五章 吴伟业词、戏剧与文论略
    第一节 吴伟业的词
        一、由侧艳秾丽到失意悲慨的词风变化
        二、以咏物、言怀与闺情为主的词作内容
    第二节 吴伟业的杂剧与传奇
        一、杂剧《临春阁》与《通天台》
        二、传奇《秣陵春》
    第三节 吴伟业的散文
        一、丰富多样的文体类型
        二、深密条畅的论辨文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吴伟业年谱简表
    附录2: 吴伟业仕清往返路线图
    附录3: 吴伟业七古韵脚与转韵示意图(102首)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
    第一节 性格特征
        一、优柔软弱
        二、怀才自怜
    第二节 价值伦理
        一、经世致用的儒者抱负
        二、恬淡田园的隐逸志趣
        三、平安富稳的利益诉求
        四、事亲尽节的忠孝伦常
        五、生前身后的名节之虑
        六、本我觉醒的生命意识
第二章 吴梅村的政治心态
    第一节 心态定位
    第二节 夷族统治下的民族认同危机
    第三节 高压政策下的民众反抗情绪
    第四节 价值实现舞台倾覆的愤懑之情
第三章 吴梅村仕清原因考察
    第一节 社会环境分析
        一、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二、清初辞"旧"迎"新"现象频现
    第二节 生命意识影响
        一、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思潮
        二、回归自我的珍视生命意识
    第三节 用世之心未泯
    第四节 清廷征召使然
        一、征召的不可逆性
        二、吴梅村的拒绝无力
第四章 仕清后的自赎之路
    第一节 自我否定
    第二节 自我解说
    第三节 自我救赎
第五章 吴梅村的价值伦理及其生命意识的意义
    第一节 演绎了封建制度下本我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觉醒
    第二节 开启了人们对知识分子价值定位与历史责任的思考
结语
附录:吴梅村研究资料论着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吴伟业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生平、交游与着述
    2.1 生平与交游
    2.2 着述概述
3 吴伟业戏曲创作及其主题倾向
    3.1 剧情梗概及其本事
        3.1.1 《临春阁》
        3.1.2 《通天台》
        3.1.3 《秣陵春》
    3.2 吴伟业剧作的主题取向
        3.2.1 情感寄托适时之需
        3.2.2 强烈参政的内心诉求
        3.2.3 顺应新朝的隐晦表达
4 吴伟业剧作的艺术成就
    4.1 情感充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2 曲辞典雅 诗意浓郁
    4.3 突破体制 南北合套
    4.4 以史载剧 虚实相济
    4.5 诗化叙事 长于抒情
    4.6 修辞巧用 技法纯熟
    4.7 诗戏相辅 线索明晰
5 吴伟业戏曲创作的地位与影响
    5.1 吴伟业戏曲的搬演情况
    5.2 吴伟业曲作的地位与影响
6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4)近六年清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整理、考证、注释以及作家生平考述
    1. 文献考订、注释
    2. 关于作家生平考述
二、作家作品研究
    1. 大家研究
    2. 其他诗人研究
    3. 时段、流派、群体、地域诗歌及清诗史的研究
    4. 文学的文化研究
三、清代诗论研究
    1. 关于清代“四大诗说”
    2. 其他诗论
    3. 关于“清代诗歌阐释学”
四、“清诗研究”评述
    1.关于“清诗研究”的总体评述
    2.个体作家研究述评
    3.当代学人及其着述的评介

(5)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娄东诗派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太仓历史文化概述
    第二节: 清人夺取太仓的前前后后
第二章: 吴伟业的诗歌创作——以七言古诗为中心,兼及“梅村体”
    第一节: 吴伟业的生平和着作概况
    第二节: 吴伟业的诗歌创作
        一、前人关于吴伟业诗歌创作风格的评论
        二、吴伟业七言古诗创作的五个阶段及主要风格
        第一阶段: 崇祯朝的进取有为时期(1631-1639)
        第二阶段: 崇祯朝的退隐时期(1640-1645)
        第三阶段: 顺治朝的遗民隐守时期(1645-1650)
        第四阶段: 顺治朝的出仕前后时期(1650-1656)
        第五阶段: 顺治朝后期和康熙朝前期的归里隐居时期(1657-1671)
        三、吴伟业七言古诗美学风格及“梅村体”
第三章: 娄东诗派初探
    第一节: 娄东诗派概述
        一、“娄东诗派”的涵义
        二、清初太仓诗坛的兴盛及其原因
        三、“太仓十子”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特色概述
    第二节: 娄东十子概述
        一、周肇与黄与坚
        (一) 周肇及其《东冈集》
        (二) 黄与坚及其《忍庵集》
        二、太原四兄弟
        (一) 王揆及其《芝廛集》
        (二) 王撰及其《三余集》、《揖山集》
        (三) 王拚及其《健庵集》、《巢松集》
        (四) 王摅及其《步檐集》、《芦中集》
        三、琅琊二兄弟
        (一) 王昊及其《硕园集》
        (二) 王矅升及其《东皋集》
        四、许旭和顾湄
        (一) 许旭及其《秋水集
        (二) 顾湄及其《水乡集》
        五、结语
附录一: 吴梅村研究资料论着目录
附录二: 《清人别集总目》中的“太仓十子”条目
附录三: 太仓文学家诗文集提要
附录四: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太仓部分(1602-1710)
附录五: 《娄东诗派·例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号像鱼钩,高高地悬着
二、《昙阳观访文学博介石兼读苍雪师旧迹有感》写于何时
三、五大案钳制下的无奈之作
四、国亡不甘的宣泄

四、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论文参考文献)

  • [1]吴伟业文学研究[D]. 吴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D]. 韩晓庆. 苏州大学, 2010(01)
  • [3]吴伟业戏剧研究[D]. 王璋. 山西师范大学, 2009(03)
  • [4]近六年清诗研究综述[J]. 于慧. 苏州大学学报, 2006(04)
  • [5]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D]. 高琪. 苏州大学, 2005(05)
  • [6]无奈之作 悼明哀歌——吴梅村《滇池铙吹》写作缘由钩沉[J]. 施祖毓.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无奈之作,悲歌——吴梅村《滇池》的写作缘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