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趋势导向视野检查法与常规阈值视野检查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华[1](2021)在《基于视频分析和深度学习的奶牛爬跨行为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养殖科学管理水平。及时、准确地掌握奶牛发情信息,适时进行人工授精,对节约人工授精人力和冷冻精液成本,提高奶牛受孕率,缩短产犊间隔,最大程度地提高奶牛养殖场生产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接触式传感器的发情检测方法硬件功耗受限,且会使奶牛产生应激反应;而现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发情检测方法依赖阈值分割的结果,且奶牛发情行为有效特征难以提取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视频分析和深度学习的奶牛发情检测方法,重点研究了复杂养殖环境下奶牛监控视频预处理方法、运动奶牛目标检测算法、基于Alex Net的奶牛行为识别模型、基于改进YOLO_v3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方法,为通过机器视觉检测奶牛发情信息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复杂环境下奶牛日常行为视频预处理的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将多种方法组合,减少了奶牛视频中的背景干扰,提高了奶牛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为降低图像采集、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均匀噪声、脉冲噪声和高斯噪声,采用双边滤波的方法进行去噪;为减弱光照变换、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分段线性变换对低亮度的视频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采用Gamma变换(γ=0.5)对晴天正午时的视频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对雨雾天气下的视频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种方法可显着提高视频图像中奶牛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2)提出了基于背景减除的运动奶牛目标检测算法。基于供试奶牛视频采集时摄像机位置固定,视频拍摄场景固定,采集到的奶牛视频前后帧背景相差不大的特点,选择对视频进行动态背景建模并及时更新,以准确检测出场景中的运动奶牛目标。在对帧差法、平均背景模型法、高斯混合模型法GMM以及视觉背景提取算法Vi Be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背景模型初始化、自适应半径阈值、背景模型更新方法3个方面对经典Vi Be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改进Vi Be算法的运动奶牛目标检测方法。在同一奶牛视频测试集下进行改进Vi Be算法、经典Vi Be算法和混合高斯模型的运动奶牛目标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改进方法的平均查准率为82.66%,比经典Vi Be算法和混合高斯模型法分别提高了4.94%和2.58%,本文改进方法的平均查全率为86.80%,比经典Vi Be算法和混合高斯模型分别提高了4.93%和2.37%,在目标检测速度方面,本文改进方法的实时性指标为0.78(≤1认为满足实时性),经典Vi Be算法的实时性指标为0.91,高斯混合模型法的实时性指标1.30,本文改进方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地将运动奶牛目标从背景中检测出来。(3)构建了基于Alex Net的奶牛行为识别模型,对(2)中检测出的运动奶牛目标区域进行发情行为识别。对奶牛发情行为的识别,其本质是将奶牛行为视频帧图像分类为发情行为图像和非发情行为图像,为此,本文构建了基于Alex 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构建了奶牛发情行为识别分类器模型,并针对Alex Net网络结构庞大、参数数量多,训练时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对其进行了简化改进,模型训练后可精准分类奶牛爬跨等基本行为,分类的准确率为97.6%。用奶牛行为识别分类器模型结合(2)中的运动奶牛目标检测算法进行奶牛发情行为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检测的准确率为100%,召回率为88.24%,具有较高的奶牛发情检测准确率,但方法的识别速度有待提高。(4)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_v3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模型。针对现有的奶牛发情检测方法多采用先进行奶牛目标检测、再对检出的目标区域进行发情行为识别的两阶段方式,存在干扰因素多、检测速度慢、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奶牛发情行为的检测效率,结合奶牛视频数据特点,从锚点框尺寸集优化、特征提取网络改进以及边界框损失函数优化3个方面对YOLO_v3模型进行了改进,构建了一种端到端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方法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测试样本,本文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9.15%,召回率为97.62%,比YOLO_v3模型的准确率提高了2.63%,召回率提高了7.28%,与Faster RCNN模型相比,虽然识别准确率低了0.21%,但召回率提高了7.28%。本文模型识别速度为31 f/s,能够满足对奶牛发情行为识别的实时性需求。
宋钰[2](2020)在《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的可行性、准确性、稳定性。方法:收集可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的受试者218名,再用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进行视力检测,所有受试者均选择右眼进行统计分析。记录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震仪所测视力总体完成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完成百分比,统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有无差异。选取能够完成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法的受试者,用相关系数法统计两种方法测试结果间相关性以及各年龄、不同性别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将所测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视力的两次视力值进行重复测量分析,比较总体受试者、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两次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总体可测性为94.50%;≤10岁组可测性为94.94%,11~20岁组可测性为94.23%,21~40岁组可测性为94.64%,>40岁组可测性为93.55%;全体男性可测性为93.52%,全体女性可测性为95.45%。各年龄组间受试者可测性无统计学意义(P=1.0);各性别组间受试者可测性无统计学意义(P=0.531)。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与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视力结果负相关,总体相关系数R值为-0.98;≤10岁组相关系数R值为-0.98,11~20岁组相关系数R值为-0.98,21~40岁组相关系数R值为-0.98,>40岁组相关系数R值为-0.98;全体男性相关系数R值为-0.98,全体女性相关系数R值为-0.98。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的总体可重复性结果中值-1.86,±1.96σ=(57.30~-61.02);≤10岁组中值0.11,±1.96σ=(34.18~-33.97);11~20岁组中值-0.52,±1.96σ=(54.03~-55.07);21~40岁组中值-0.74,±1.96σ=(75.41~-76.88);>40岁组中值-11.29,±1.96σ=(65.08~-87.66)。男性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的可重复性结果中值-3.0,±1.96σ=(55.15~-61.15)。女性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的可重复性结果中值-0.77,±1.96σ=(59.27~-60.81)。结论: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有良好的可行性、准确性、稳定性,可用于视力检测。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忠超[4](2019)在《奶牛发情体征及行为智能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已经成为我国奶业生产的主体。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推进,对奶牛的养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依靠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奶牛养殖的科学管理水平。在奶牛养殖中,奶牛发情的及时准确鉴定可以使奶牛适时受孕,提高奶牛的受孕率,缩短产犊间隔,提升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传统奶牛发情检测主要依靠人工观察,费时费力,检出效率低,基于计步器的监测手段单一、准确率较低、奶牛的隐性发情难以监测、传统的机器视觉方法对奶牛发情识别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较差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提高奶牛发情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对基于物联网和云端的奶牛发情体征监测、奶牛阴道植入式电阻传感器及电阻值的无线远程监测、复杂环境下奶牛视频图像的增强,以及基于机器视觉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针对单一计步器监测奶牛发情存在移动性和实时性较差、准确率低及漏检、错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云端的奶牛发情体征监测方案。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和三轴加速度计采集奶牛体温和运动量,通过ZigBee网络、RS485总线和Modbus通信协议实现了奶牛发情体征的无线远距离传输,并开发了奶牛发情体征上位机实时监测系统,完成了奶牛体温和运动量的实时监测、存储和历史数据查询。基于HTTP协议实现了奶牛发情体征数据到云服务器平台的上传,设计了云服务器平台和微信公共平台的通信,实现了手机微信客户端对奶牛发情体征的实时远程监测。测试结果表明,体征采集终端温度测量误差在±0.2℃以内,ZigBee网络在奶牛养殖场100m范围内数据丢包率低于2.33%,上位机监控端到云端以及移动平台端数据传输稳定,无丢包现象发生。(2)针对单一运动量预测奶牛发情检出率低,提出了融合体温和活动量的奶牛发情预测模型。通过对奶牛体温和活动量发情体征参数的采集,分析了奶牛发情期和间情期的典型体征特征,提出了以情期显着窗口内的3个时间片单元运动量和体温作为发情判断的特征向量,建立了奶牛发情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奶牛发情预测模型对测试样本检测的准确率为89.47%,误判率为3.70%,能以较高的准确率检测出奶牛的发情。(3)针对活动量和非接触式视频分析方法难以实现奶牛隐性发情监测的问题,根据奶牛发情时阴道粘液生理特征的变化,提出基于奶牛阴道粘液电阻变化的奶牛发情监测方案。创新性设计了由黄铜电阻探头、8爪防滑装置构成的奶牛阴道植入式电阻传感器,实现了奶牛阴道电阻值的准确采集。开发了阴道电阻值ZigBee网络传输系统及上位机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奶牛阴道电阻的精确采集和远程实时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植入式电阻传感器节点可以±2%精度测定1Ω1kΩ范围的电阻,24h内电阻值最大波动为2Ω,而奶牛发情期与间情期阴道电阻变化在100Ω以上,传感器测量精度较高;在7.4V/6500mAh锂电池能量供应下可连续工作38d,在450m2奶牛养殖区内,ZigBee网络数据发送成功率在98.5%以上,能够精确、实时监测奶牛阴道电阻值的变化,可实现奶牛发情的及时鉴定。(4)针对基于视频分析的奶牛发情监测由于天气及光线等原因引起奶牛视频图像降质、导致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域分解的复杂环境下奶牛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双域滤波图像去噪,对输入图像进行低频图像和高频图像分解;其次,根据贝叶斯估计得到不同高频图像的小波阈值,利用改进的Garrote阈值函数进行小波去噪,并结合伽马变换对去噪的高频图像进行矫正,实现对高频图像的滤波和对比度调整;随后,通过暗通道先验算法对低频图像进行去雾,并结合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对去雾后整体偏暗的低频图像图像进行增强,进一步提高对比度和整体亮度;最后,将处理后的高频和低频图像进行重构,得到最终增强图像。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对复杂环境下奶牛图像有效去噪、增强整体和细节信息、改善图像视觉效果等,为基于机器视觉的奶牛发情行为自动识别提供良好的供试样本,从而实现奶牛发情的24h无接触实时监测。(5)针对现有奶牛发情人工检测费时费力、计步器接触式检测会使奶牛产生应激行为等问题,根据奶牛发情的外部爬跨行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方法,构建了32×32-20c-2s-50c-2s-200c-2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奶牛发情行为识别准确率为98.25%,漏检率为5.80%,误识别率为1.75%,平均单帧图像识别时间为0.257s,可实现奶牛爬跨发情行为的无接触、实时、高精度识别。
李平[5](2019)在《10-2视野联合黄斑部GCIPL检测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10-2视野(VF)联合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检测对早期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青光眼专科门诊及普通门诊就诊的患者42例共73只眼,健康志愿者10例共20只眼纳入本研究。按传统方法分为高眼压组(OH)18眼、疑似青光眼组(GS)18眼、早期青光眼组(EG)37眼和健康对照组20眼;按GSS2法分为S 0期30眼、S B期19眼、S 1-2期24眼和健康对照组20眼。所有纳入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并且利用Humphrey视野计完善24-2、10-2两种程序的视野检查及Cirrus HD-OCT扫描视盘和黄斑部,获得相关参数。然后根据聚类标准比较各组24-2和10-2视野异常的发生率;ROC曲线评价HD-OCT扫描视盘和黄斑参数早期诊断青光眼的能力;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视野相关指数与GCIPL和RNFL、ONH相应参数的相关性;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对10-2视野联合GCIPL检测与24-2视野联合RNFL、ONH参数的异常组合进行了比较。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来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聚类标准,高眼压组的15只眼中有3只眼24-2视野正常,但10-2视野异常(20.0%);疑似青光眼组的17只眼中有10只眼24-2视野正常,但10-2视野异常(58.8%);早期青光眼组的21只眼中有11只眼24-2视野正常,但10-2视野异常(52.4%);按GSS2分组得到相类似的结果。2、疑似青光眼组和早期青光眼组黄斑部GCIPL的AUC值高于视盘RNFL、ONH参数,GCIPL最小值在黄斑部GCIPL,视盘RNFL、ONH参数诊断能力最好,高眼压组无统计学意义;按GSS2分组,S 0期,S B期,S 1-2期三组均GCIPL最小值的诊断能力最佳。3、高眼压组,疑似青光眼组和早期青光眼组中,黄斑部GCIPL相关参数与10-2视野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按GSS2分组仅在S 1-2期显示黄斑部GCIPL参数与10-2视野参数有显着的相关性。4、93只眼中,10-2视野联合黄斑部GCIPL检测诊断的早期青光眼数(19只)显着高于24-2视野联合视盘RNFL、ONH相关参数(8只)。结论:24-2视野检查忽略的中央视野缺损很有可能被10-2视野检测到。黄斑部GCIPL厚度检测显示对早期青光眼有较高的诊断能力。联合10-2视野检查结果和黄斑部GCIPL相关参数可作为早期青光眼诊断的重要手段。这一发现可能对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赵轩[6](2019)在《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2)》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关注1897-1932年间中国电影批评的思潮起伏,研究时段是从中国电影批评最早发端一直延续到左翼影评集体亮相之前。在这一历史时期,西方文化的进入,促成了中国思想界急于融入世界潮流的社会功利倾向;在“文明等级论”的影响下,国人开始对中国既有之文化资源进行重估;而亡国灭种、救亡图存的现实焦虑,也不断激起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本文即着力观照上述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研究内容将涉及文化整合、民族意识、威权政治、社会功利多个视阈间的渗透与震荡。电影舶来中国之时,适逢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晚清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多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但各色思潮在老旧中国落地的过程几近必然地交织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蛮横与中国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懦弱,这令救亡图存成为此时最重要的社会议题。较之西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有两点不同,一是“救亡压倒启蒙”,使得思想界过度关注物质追求与权力宰制,显现出较强的社会功利色彩;二是“启蒙成了唯一的救亡”,使得国人在潜意识中认同了“文明等级论”等帝国主义的文化逻辑,简单地将东西文化比附于新旧文化,进而促成了极端的“西化”倾向。这为中国早期电影批评思潮渲染了精神底色。同时,基于救亡图存而不断显现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脉的无意识固守,也均参与到了上述思潮的流变过程。基于此,本文具体分成以下几个板块。绪论——系统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前期研究成果,以及1897-1932年间中国电影批评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早期电影批评中的传统回响。在梳理早期电影批评的思想史语境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早期电影批评对传统文艺观念的承继与变奏,具体着眼于“影戏话”等早期批评文本所显现出的传统诗话“缘情遣兴”之思维,以及潜隐于现代性震撼体验之后的“文以载道”的批评观。第二章——早期电影批评对西方文化的“镜鉴”。主要关注早期电影批评中论证影戏源流中土的“西学中源”意识、影戏说的“中体西用”意识,以及卢梦殊主编《银星》杂志鼓吹之“新英雄主义”影剧观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改造。第三章——早期电影批评中的民族意识。着力于梳理“国片复兴”运动、“民族主义电影”运动、辱华电影抗议事件中所渗透之力避欧化、国民性批判以及民族国家(nation)作为“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大众传媒达成民族认同的过程。第四章——早期电影批评中的社会功利思维。关注早期电影评论中对电影的娱乐属性与教化属性的交锋,涉及商业娱乐电影、教育电影运动以及电检制度创设伊始电影评论围绕上述话题所做的讨论,对于类型叙事、电影宣教以及国民党文艺政策做思潮上的厘清。结语——总结全文。指出本文始终观照文化整合、民族意识、权威政治、社会功利多个视阈间的渗透与震荡,对影人批评、学人批评、报人批评和大众批评等各种批评模式的话语取向做出归纳,对商业话语、政治话语、精英话语以及市民话语在多个问题上的表述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区分,以期勾勒一段历史思潮的真实面貌。在上述板块的讨论中,仰仗于当前大量民国期刊电子数据库的广泛建立,本文借助更为快捷和相对完备的史料搜集,重新考证了“影戏源流中土”理念的滥觞、电影“第八艺术论”的译介过程、《银星》杂志“新英雄主义”影剧观的理论渊源、《电影月刊》“民族主义电影运动”的外部政治环境,清华“丄社事件”的前后因由。同时,本文从思潮史的角度审视早期“影戏话”对传统“诗话”思维的承继,“国片复兴运动”对晚清以降“实业救国”理念的延续,以及“高台教化”文艺理念在“电影教育运动”中的显影与变奏。进而,本文以新史料的挖掘与新视角的选取体现了创新意识,并希望借助上述问题的厘清对中国早期电影批评思潮研究做出有益的尝试。
李芹,王大博,韩静,丁建峰[7](2017)在《原发性青光眼标准白-白视野和脉冲视野检查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原发性青光眼标准白-白视野和脉冲视野检查的视野指数及测试时间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有视野缺损的原发性青光眼病人36例44只眼,分别随机进行标准白-白视野检查以及脉冲视野检查,两次检查间隔30min,比较两种视野检查的平均缺损(MD)值、丢失方差平方根(sLV)值及测试时间的差异。结果脉冲视野检查的MD值、sLV值低于标准白-白视野检查,测试时间明显短于标准白-白视野检查,差异有显着性(t=13.58516.245,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视野检查中,脉冲视野检查指数和标准白-白视野检查指数存在显着差异,且脉冲视野的测试时间较短。
李芹[8](2017)在《脉冲视野的短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OCTOPUS 600全自动电脑视野计观察脉冲视野的短期波动情况以及白内障、年龄因素对脉冲视野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和白内障组。正常组参与者是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分院的职工、研究生及志愿者组成,共48例(48只眼),参与时间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所有入选的正常组参与者均于一周内的不同一天,分别进行一次脉冲视野测试,共三次,用时三天时间,分析这三次脉冲视野测试结果的平均敏感度(MS)、平均缺损(MD)及测试时间(t)有无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年龄因素,将正常组参与者分为三个年龄组:(<30岁)组、(30-40岁)组、(>40岁)组,观察年龄因素对第一次脉冲视野测试结果的平均敏感度(MS)、平均缺损(MD)及测试时间(t)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白内障组的入选者是由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分院眼科就诊的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组成,共26例(32只眼),所有入选的白内障患者分别于白内障术前和术后第12天进行一次脉冲视野测试,分析白内障手术前后两次脉冲视野测试结果的平均敏感度(MS)、平均缺损(MD)及测试时间(t)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正常组中三次脉冲视野测试的MS值、MD值未见明显变化,P(MS)=0.706,P(MD)=0.733,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三次脉冲视野检查的测试时间是缩短的,P(测试时间)=0.008,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一次脉冲视野测试中,年龄因素与脉冲视野测试的MS值、MD值和测试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关系,P(MS)=0.072,P(MD)=0.165,p(测试时间)=0.626,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白内障患者组中,白内障术后的MS值较术前显着提高,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白内障术后的MD值较术前显着降低,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白内障术后脉冲视野的测试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所有入选者的脉冲视野测试结果中,MD值随着MS值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正常组中脉冲视野的短期波动不明显,随着脉冲视野测试次数的增加,测试时间可能会缩短,白内障因素对脉冲视野的测试结果影响较显着,而年龄因素对脉冲视野的测试结果无明显影响。
王爱琴[9](2016)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失语症是因大脑病变导致的后天语言功能受损,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和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疗效肯定,针刺治疗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疗效显着,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神经语言学量表是诊断和评价失语症的有效手段,为探索脑卒中后失语的损伤、恢复机制和疗效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故本研究以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为干预手段,以神经语言学量表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评价工具,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化,客观评价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疗效机制,探索基于fMRI下的疗效评价研究模式。目的:采用脑功能网络研究方法,观察以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PSA)组和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组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改变,并结合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The 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Examination,BDAE)、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测(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评分,探索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脑损伤机制及语言功能改善的脑网络恢复机制,及基于fMRI下的疗效评价研究模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配对平行对照研究,PSA组是以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即针刺治疗+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内科基础治疗,所有纳入病例均予以治疗30天,并分别在入组当天、治疗30天2个时点进行头颅静息态fMRI和神经语言学量表的评价。HC组选取与PSA组纳入病例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方面相匹配的健康被试入组,HC组均予以头颅静息态fMRI评价,第一个时点,将PSA组与HC组进行核磁数据对比,分析PSA组与HC组相比脑功能网络的改变,并与语言学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探索PSA的脑功能网络的损伤机制;第二个时点,观察PSA组疗后与疗前的脑功能网络变化,并将其变化与语言学量表的得分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索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脑机制。结果:(1)经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30天后,PSA组患者的BDAE、WAB量表中信息量、流畅度、听理解、命名各个亚项得分及AQ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DAE、AQ值、命名差异显着(p<0.01)。复述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患者的复述能力均较前改善。(2)PSA组治疗前与HC组相比,功能连接强度减弱的脑区有:左侧额顶网络的左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顶网络中的右侧顶下小叶;突显网络中的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前默认网络中的左侧角回;后默认网络中的右侧额上回、左侧顶上小叶、右侧楔前叶、右侧额下回。PSA组治疗前与HC组相比,功能连接降低的脑区的平均功能连接值与PSA治疗前的行为学量表得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左侧额顶网络中的左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度强度与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复述能力得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趋势(r=0.627,p=0.052);前默认网络中,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强度与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听理解能力得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趋势(r=0.590,p=0.072)。(3)PSA疗后与PSA疗前相比,在右侧额顶网络中左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后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右侧缘上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降低;在前默认网络中,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降低,治疗前原功能连接度降低的脑区未显示明显改变。在左侧额顶网络、后默认网络和突显网络中,脑功能连接未显示明显的改变。PSA疗后与PSA疗前相比,功能连接变化的脑区的平均功能连接值与PSA治疗前后的行为学量表的得分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前默认网络中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强度的降低与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流畅度得分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趋势(r=-0.615,p=0.058)。在右侧额顶网络中,PSA疗后功能连接度增强的脑区的平均功能连接值与PSA治疗前后的行为学量表得分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右侧缘上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度降低与失语患者AQ值、复述得分和命名得分的变化呈正相关趋势(r=0.678,p=0.031;r=0.631,p=0.050;r=0.558,p=0.094)。结论:(1)针刺治疗+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内科基础治疗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能够改善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2)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的损伤是多个脑功能网络共同损伤造成的。(3)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的改善与右额顶网络、默认网络以及左额顶网络的变化密切相关。(4)脑功能影像学评价与语言学量表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客观的反映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机制。
宁娟[10](2015)在《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检查技术应用及鉴定标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以及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结合临床眼科医学和法医学,对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现状、医学检查技术应用以及相关鉴定标准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各种医学检查技术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对应用于眼外伤损伤程度及伤残鉴定的技术标准进行了论证分析,得出鉴定标准尚需完善部分条款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1)对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目前,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总体质量较低,存在司法鉴定人的主观因素、鉴定机构以及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的客观因素。司法鉴定是鉴定人基于客观事实所进行的逻辑推理和判断,与鉴定人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个人认知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相关,因此司法鉴定虽是科学实证活动但又具有主观性,鉴定人的主观因素对鉴定结论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包括鉴定人采用的鉴定方法,所选择的医学检查仪器以及个人学识和经验都会导致不同鉴定意见的形成。目前,我国从事眼外伤鉴定的司法鉴定人过于依赖从医疗机构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法医学鉴定。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眼科医学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鉴定人未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缺乏眼科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眼外伤鉴定技术层面无法占据主动地位,通常是被动接纳临床资料和信息,无法加以分析评判作为鉴定依据。做为司法鉴定人执业活动的场所,司法鉴定机构存在的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由于目前我国司法鉴定机构多元化的设立格局,鉴定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追逐利益最大化,存在为赚取鉴定费而迎合代理人或当事人要求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相比较人体其他部位的活体法医学鉴定,眼外伤鉴定更需医学检查仪器和设备来获得眼部损伤的证据,眼球位于人体颜面部,通过一些专业检查设备可对损伤眼球组织进行直接的观察,各种医学检查技术在眼外伤鉴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从事眼外伤法医学检案的鉴定机构普遍缺乏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相关实验室的建立,在鉴定人主观因素和司法鉴定机构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长期处于不能高质量开展的局面。同时,司法鉴定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层面应对司法鉴定具有科学合理的规范。应细化法医临床类鉴定人的资质要求,进行眼外伤检案的鉴定人应具备临床眼科医学学习以及相关专业培训经历,对鉴定人执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应有具体的审查和要求。对于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质量的提高,鉴定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起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共同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质量才会得到实质性提高。(2)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医学检查技术在眼外伤检案中处于重要地位。应用于眼科的医学检查设备种类繁多,但并非全部适用于人身损害的法医学鉴定。本文从法医学实践应用为视角,对眼外伤相关检查技术进行探讨,对眼部医学检查技术的法医学价值进行论证。在不同的视力检查方法中,普通箱式对数视力表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眼科门诊及病房对病人视力的评估,但这种视力检查方法主要依靠的是被检查者的配合,在法医学检案中不能单独作为评定视力损害的依据。视力表投影仪可自动、快速和准确地投射出各种形式的视标和单个视标,对于鉴别伪盲和伪低视力具有应用价值。电脑验光仪和检影验光属于客观视力检查法,不需要被检查者指认视标进行视力检查。但电脑验光仪对于所测球镜屈光值有偏高的趋势,视力检查结果不够精确,睫状肌麻痹后进行电脑验光可提高视力值的精确度。检影验光是一种客观视力检查方法,主要是依靠检查者的检影验光技术,检查者通过发射镜反射入被检眼瞳孔内的光线映光的动向、形态、速度和亮度,对被检查者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查,所得视力值较为客观和准确。但对检查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应用于眼外伤司法鉴定受限于检影验光专业人才的缺乏。视觉电生理检查能够提供视神经和视网膜损伤的客观证据,是鉴别伪盲和伪低视力公认的客观检查手段,在实际检案中,一些鉴定人甚至将视觉电生理检查做为视力受损的绝对依据。本文对此种医学检查技术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有限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依据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作为鉴定依据时应注意事项。可将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通过两种检查手段所获得的诊断信息,比单独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排除伪盲和伪低视力更加客观可靠。相对性瞳孔传入阻滞(RAPD)是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另一个重要的检查方法,通常不被法医学鉴定人熟知和应用。此检查方法的原理是,视网膜损伤、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会使光刺激信号传入受到阻碍,不能正常传至瞳孔运动中枢,导致瞳孔对光反应的速度降低、幅度下降或继发散大,使得患眼瞳孔收缩障碍而健眼正常或双眼瞳孔障碍程度表现不对等。在检查过程中,当光照射患眼后,双侧瞳孔散大不能回缩至正常状态,而再次光照健眼,健眼瞳孔回缩至正常。RAPD可应用于法医学鉴定的价值在于,当视神经和视网膜受到严重损伤时会出现RAPD,但因眼部慢性疾病如黄斑病变或屈光介质混浊时则不会出现RAPD。外伤后出现的视觉功能障碍包括中心视力损害和周边视野缺损,在视觉功能评价中,视野缺损与视力损害同等重要,可使伤者丧失辨认周围环境、物体方位及物体移动的能力,严重影响伤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视野小于10°者,即使中心视力正常也属于盲。本文论述了视野检查技术的最新进展和视野检查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适用于眼外伤司法鉴定视野检查的见解,以及司法鉴定人在分析视野检查结果时的注意事项。OCTOPUS 101视野计中的GKP模块,可提供法医学鉴定所需要的90°动态全视野检查,可获得用于视野缺损计算所需的等视线图。此视野计中的检查程序还包括BG程序,为德国使用的司法视功能鉴定程序。以及FG程序,为德国驾驶执照检查程序。笔者认为在诸多的计算机全自动视野计中,OCTOPUS 101自动视野计中的检查程序更适用于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组织结构损伤的直观形态学表现,为眼外伤司法鉴定提供客观的证据。本文对医学影像学检查在眼外伤鉴定中的法医学价值进行了探讨,为司法鉴定人在进行眼外伤检案选择影像学检查提供指导。眼部B型超声对于外伤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视盘水肿和视神经萎缩独具价值,并可根据不同的形态学表现对新鲜性损伤或陈旧性损伤进行鉴别。B型超声可诊断后巩膜葡萄肿(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可帮助鉴别损伤和疾病的关系,提供被鉴定人伤前即存在屈光不正的客观证据。超声生物显微镜对于眼外伤常见的睫状体脱离和分离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唯一能在活体状态下了解后房和睫状体的医学检查技术,可明确是否存在睫状体房角漏,为眼部组织结构损伤和继发性损害如白内障、黄斑变性以及眼球萎缩等提供技术依据和支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应用于眼部检查的一种较新技术,OCT对于视网膜挫伤检查具有独特价值,可呈现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色素上皮层层间损伤图像,对视网膜挫伤导致的神经感觉层脱离、外伤性黄斑裂孔、视网膜内出血、神经感觉层变薄以及神经感觉层的层间水肿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计算机体层成像(CT)是临床眼外伤急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诊断眶骨骨折和眼内异物存留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晶状体损伤、前房积血、眼外肌损伤以及视神经挫伤等都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不使用放射线无辐射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高分辨MRI能够提供从脑干至眼外肌的颅神经通路的重要影像学信息,对于评价视神经撕裂、视神经鞘膜血肿、局部缺血性改变、视交叉、神经束、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的病理改变独具价值。应用于眼科的医学检查仪器设备更新较快,最能够体现科学技术发展得到应用的学科领域。高效、安全、非侵入性、分辨率高以及从宏观趋向微观是眼科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趋势。临床种类繁多的医学检查设备和技术,应用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亦存在不足,从事眼外伤鉴定的司法鉴定人应能够针对不同的检查目的,选择性或联合应用,综合分析评判。(3)在眼损伤程度司法鉴定中,结合临床医学理论和法医学应用对眼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进行了论证,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的眼外伤条款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对机械性眼外伤的分类以及术语进行了探讨,建议与国际以及国内临床眼科医学的分类标准和术语进行衔接和统一。机械性眼外伤占据眼外伤鉴定案件的重要比例。目前我国不同版本的眼科学教材对机械性眼外伤的分类及术语规定均与国际接轨,采用的是1996年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大学F.Kuhu等研究者所创立的伯明翰眼外伤术语(BETT)。此眼外伤术语历时三年对19个国家的眼外伤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意见征询以及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机械性眼外伤分类及术语进行了统一规范。BETT基于眼球壁的完整性将机械性眼外伤分为闭合性眼球伤和开放性眼球伤两大类。眼球壁是区分这两大类损伤的关键,尽管眼球壁在解剖学上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纤维膜,中间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但此分类法仅仅将最外层的纤维膜加上前部角膜定义为眼球壁,将眼球壁严格限制为巩膜和角膜,以此定义下的眼球壁的完整性来区分闭合性眼球伤和开放性眼球伤,以整体眼球作为参照物,当眼球壁有全层伤口时为开放性眼球伤,眼球壁没有全层损伤时则为闭合性眼球伤。对于机械性眼外伤进行科学的分类,临床是为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预后,对眼外伤进行特征性评价可更好的预测眼损伤的视力结果,而法医学鉴定则是为了准确评判损伤程度。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法医学领域对于机械性眼外伤分类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如《临床法医学》教材中,机械性眼损伤包括擦伤,挫伤,穿孔伤,异物伤,其他伤。其中挫伤包括了单纯挫伤和挫伤破裂,穿孔伤包括了贯通伤和穿通伤(角膜、巩膜和角巩膜穿通伤),在其他类中包括了眶骨骨折、枪弹、爆炸伤等。与BETT对机械性眼外伤的分类标准对比,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过于繁杂,语义模糊,如挫伤包括了单纯挫伤和挫伤破裂,何为挫伤破裂,破裂伤的致伤原因是钝性打击物所致,挫伤破裂的概念过于狭隘而无必要。再如穿孔伤包括了贯通伤和穿通伤,而穿孔伤与穿通伤的概念应是等同的。穿孔伤是眼球壁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损伤,通常由锐器致伤物引起。在临床眼科教材中未见穿孔伤的表述,而是统一称为穿通伤,穿孔伤与穿通伤只是汉语中或英文翻译的不同表达,应属于同义词。笔者认为“穿通伤”的损伤描述更为贴切与准确。贯通伤则为同一个物体在眼球上造成的两个损伤口,而眶骨骨折、枪弹、爆炸伤本身就分属于挫伤、穿通伤、贯通伤以及眼异物伤之内,并无单独列出的必要。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5.4.4a条款及《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中使用了穿通伤的概念,第5.4.4a条款规定:“眼球穿通伤或者眼球破裂伤”可在损伤当时直接鉴定为轻伤二级,认为眼球穿通伤或破裂伤均造成眼球开放。此条款的规定及释义与BETT分类系统中所阐述的概念相同,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对上述条款的解释为:“眼球壁非全层损伤,如角膜浅层裂伤、球结膜裂伤等,不属于本条款规定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对损伤概念的定义仍是模糊和不全面的,作为新修订后实施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条款释义,该书中未对闭合性眼球伤和开放性眼球伤进行阐明,未对眼球壁进行明确界定,在组织解剖学上未对眼球壁的非全层裂伤进行定义。这些不足会使眼外伤术语产生歧义,导致鉴定人对鉴定标准的不同理解,为眼外伤司法鉴定争议埋下伏笔。《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自201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我国司法鉴定领域的人身损害伤情级别鉴定起到了积极进步的意义。本文在对眼外伤鉴定标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眼外伤相关标准的设置和规定,仍存在条款规定不严谨、上下伤情规定不平衡以及语义含糊等缺陷,部分条款规定值得进一步商榷及完善。以下举例说明。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将眼睑中度外翻规定为“睑结膜和睑板结膜外翻”,此规定混淆了医学术语。在组织学上睑结膜是紧密贴附在睑板上的透明薄膜,在临床医学中并无“睑板结膜”的概念,在标准中规定的“睑结膜”和“睑板结膜”都是同一部位的薄膜组织,将同一组织规定成两个独立的医学概念缺乏依据并不规范,与眼科医学中的组织解剖概念不相符合。轻伤二级中的“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条款规定存在语义含糊。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可以被解读为瞳孔的全部覆盖,也可以是非全部覆盖。依据重伤二级中“一侧上睑下垂完全覆盖瞳孔”和轻伤一级中“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超过1/2”的规定,笔者建议将轻伤二级中的“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修改为“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上缘”,则更为科学和严谨。在轻伤二级中设置了一侧眼睑闭合不全的条款,当出现双侧眼睑闭合不全时该如何评判伤情,未给出标准。笔者建议在轻伤一级中增加“双侧眼睑闭合不全”的条款规定。外伤导致的瞳孔变形或瞳孔散大条款被设置在轻伤二级中,“瞳孔扩约肌损伤致瞳孔显着变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径0.6cm以上)”。此条款规定,笔者认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外伤性瞳孔变形的原因并非单独为瞳孔括约肌损伤所致,虹膜组织的神经纤维受损、虹膜机械性撕裂以及虹膜根部离断都可导致瞳孔变形,只将瞳孔括约肌损伤作为瞳孔变形的限定条件显然并不妥当;二是“瞳孔显着变形”的规定,“显着”同旧版损伤程度系列标准中广受批评的“完全”、“部分”、“大部”、“明显”、“严重”等词语都属于不确定性限定词,容易产生歧义与争议,不同的鉴定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应当运用在鉴定标准中。笔者建议将轻伤二级中“瞳孔扩约肌损伤致瞳孔显着变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径0.6cm以上)”修改为“瞳孔变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径0.6cm以上)”,删除条款中对瞳孔变形损伤原因的规定以及不确定性限定词的表述,则更为合理与严谨。除了上述所探讨的鉴定标准,笔者还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的眼睑缺失和缺损、眼睑外翻、眼睑内翻、泪器损伤、眶骨骨折、视器视力损伤以及容貌毁损中与眼部损伤相关条款设置和规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4)《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主要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赔偿、相关民事诉讼以及保险理赔等,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情况人身损害的残疾级别的鉴定。此标准体系将伤残等级从Ⅰ级到Ⅹ进行划分,最轻为Ⅹ级最重为Ⅰ级,在每一个伤残级别中按照从上至下的解剖结构进行分类体系的划分: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头面部损伤,脊柱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盆部损伤,会阴部损伤,肢体损伤,全身体表损伤。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标准体系划分在眼外伤条款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是,如颅脑损伤可能会导致视觉功能障碍,头面部损伤也可能会导致视觉功能障碍,会出现条款设置的片面与重复。例如,在Ⅱ级伤残中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致“双眼盲目5级”的条款规定,与同位于Ⅱ级伤残头面部损伤致“双眼盲目5级”的条款规定存在重复,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又如在Ⅹ级伤残中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致,“斜视、复视、视错觉、眼球震颤等视觉功能障碍”的条款规定,颅脑损伤导致的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可致斜视、复视的发生,外伤直接导致的眼外肌损伤亦可致斜视和复视的发生,仅仅将上述损伤结果规定在颅脑损伤中是片面的。此外,在Ⅹ级伤残“视错觉”的条款规定,存在概念上的错误。视错觉是指当人眼观察目标物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干扰或自身心理因素的支配所形成的错误的感知和判断。视错觉是一种生理现象而非病理改变,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如不同颜色会带给我们视错觉,白色的物体给人以扩张感觉显得较大,蓝色物体则有收缩感觉显得较小,同时目标物的不同形状、线条会呈现出面积大小、方向不一致、平行线弯曲等视错觉,与视物者的经验或目标物的不当参照相关。视错觉并非是一种眼部损伤结果,与临床眼科学中的“视物变形”分属两种概念。当视网膜黄斑部变性、水肿以及视神经损伤可出现视物变形,用Amsler方格进行测试性诊断,注视者可将方格某处的线条视为不规则或弯曲、方格变形或缺失。“视错觉”不属于视觉器官的损害后果,建议将此条款规定删除或修改为“视物变形”。鉴定标准中的附录部分一般是用来阐述、解释条款的划分依据,指导鉴定标准应用,是正文标准部分的有效补充,是鉴定标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对于鉴定人正确理解、适用标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此部标准的附录部分没有眼外伤条款设置的技术依据和相关规定,如盲及低视力损害的具体范围,是否为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盲及低视力分级进行视力损害条款的设置,未将视野缺损计算方法放入附录内容,缺乏技术操作指导。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国家标准,如果在附录中没有正文条款的进一步辅助说明和技术指导要件,整个类别的标准体系都是不完整的,在实际应用中会导致鉴定人的操作困难,引发鉴定争议。除上述问题之外,本文的研究工作还包括对此标准体系中的眼球缺失伴视力障碍、眼睑重度下垂或严重畸形、泪小管损伤遗留溢泪以及视力损伤系列条款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提出尚需完善之处及建议。(5)《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按照发布的年限标准代号分别为:GB/T 16180-1996、GB/T 16180-2006、GB/T 16180-2014,其中GB/T16180-2014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为此标准修订的最新版本。此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遭受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及人身损害赔偿而设立。除了适用于劳动者人身损害残疾程度鉴定,在实践中也应用于其它类型的人身损害残疾程度鉴定,是目前司法鉴定领域中法医学鉴定人应用最多的标准之一。本文对劳动能力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区别以及司法鉴定机构能否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进行了论述,对劳动能力鉴定与普通人身伤害赔偿体系进行了比较,以这三个版本中的眼外伤鉴定标准为内容,对眼外伤鉴定标准的两次修订思路进行梳理及对比分析,对其中的视力受损、外伤性青光眼、眼睑缺损、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等眼外伤条款规定进行研究和探讨,对该鉴定标准体系中与眼外伤相关的鉴定条款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尚需改善之处。
二、趋势导向视野检查法与常规阈值视野检查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趋势导向视野检查法与常规阈值视野检查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视频分析和深度学习的奶牛爬跨行为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奶牛发情鉴定方法 |
1.2.2 基于活动量的奶牛发情检测方法的研究 |
1.2.3 基于体温和声音的奶牛发情检测方法的研究 |
1.2.4 基于机器视觉的奶牛发情检测方法的研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奶牛视频采集及预处理 |
2.1 奶牛发情与爬跨行为的关系 |
2.2 奶牛行为视频采集 |
2.2.1 奶牛行为视频采集平台 |
2.2.2 试验测试平台 |
2.2.3 视频样本组织 |
2.3 奶牛视频预处理 |
2.3.1 视频图像降噪 |
2.3.2 视频图像增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背景减除的运动奶牛目标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常见的背景建模方法 |
3.2.1 帧差法 |
3.2.2 平均背景模型 |
3.2.3 混合高斯模型 |
3.2.4 视觉背景提取算法 |
3.2.5 背景建模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运动奶牛目标检测方法 |
3.3.1 基于改进ViBe算法的运动奶牛目标检测方法 |
3.3.2 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的非奶牛目标去除方法 |
3.4 运动奶牛目标检测试验 |
3.4.1 数据集与评价指标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lexNet模型的奶牛行为识别方法 |
4.1 引言 |
4.2 奶牛发情行为自动识别流程 |
4.3 基于AlexNet的奶牛行为识别分类器模型 |
4.3.1 AlexNet网络模型 |
4.3.2 奶牛行为识别分类器模型的构建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奶牛行为分类器模型训练 |
4.4.2 奶牛行为分类器模型测试 |
4.4.3 奶牛发情行为识别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YOLO_v3模型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方法 |
5.1 引言 |
5.2 供试样本集构建 |
5.3 YOLO_v3 识别模型的构建与改进 |
5.3.1 YOLO_v3 网络模型 |
5.3.2 YOLO_v3 模型的改进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试验平台 |
5.4.2 基于改进YOLO_v3 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模型训练 |
5.4.3 最优模型的确定 |
5.4.4 识别结果分析 |
5.4.5 模型性能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 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同算法目标检测结果对比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复印件 |
(2)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检查仪器 |
1.2 硬件配置 |
2 方法 |
2.1 检查对象 |
2.2 知情同意 |
2.3 方法 |
2.4 分组及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所测视力通过率 |
2 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与标准对数视力表相关性 |
3 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所测视力可重复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奶牛发情体征及行为智能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奶牛发情体征 |
1.2.2 奶牛发情监测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物联网和云端的奶牛发情体征监测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奶牛体征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2.2 体征监测系统结构与功能 |
2.3 奶牛体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2.3.1 发情体征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
2.3.2 ZigBee无线模块 |
2.3.3 体温采集模块 |
2.3.4 运动量采集模块 |
2.3.5 采集节点电源模块 |
2.3.6 发情体征接收终端设计 |
2.3.7 STM32 控制器 |
2.3.8 RS485 现场总线 |
2.4 系统软件设计 |
2.4.1 下位机体征采集软件设计 |
2.4.2 上位机发情体征监测软件设计 |
2.4.3 微信开放平台设计 |
2.5 系统测试与奶牛发情预测 |
2.5.1 温度测量准确性试验 |
2.5.2 网络丢包率测试 |
2.5.3 远程上位机和移动平台测试 |
2.5.4 手机微信客户端测试 |
2.5.5 融合体温和运动量的奶牛发情预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奶牛阴道植入式电阻传感器与无线监测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奶牛阴道电阻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奶牛阴道电阻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3.1 阴道植入式电阻传感器设计 |
3.3.2 终端节点设计 |
3.3.3 无线传输网络设计 |
3.3.4 终端节点和协调器封装实现 |
3.3.5 终端节点奶牛尾部固定及应激分析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系统工作流程 |
3.4.2 上位机监测软件设计 |
3.4.3 发情预警系统设计 |
3.5 试验与结果分析 |
3.5.1 电阻测量准确性试验 |
3.5.2 电阻测量稳定性试验 |
3.5.3 系统可靠性试验 |
3.5.4 终端节点能量可用性试验 |
3.5.5 奶牛阴道电阻监测奶牛发情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域分解的复杂环境下奶牛监测图像增强算法 |
4.1 引言 |
4.2 图像增强概述 |
4.3 奶牛视频图像采集 |
4.3.1 奶牛养殖场摄像机布局 |
4.3.2 网络摄像机选取 |
4.3.3 奶牛监测视频采集 |
4.3.4 自然环境下奶牛监测视频图像分析 |
4.4 双域分解的图像增强算法 |
4.4.1 双域滤波模型 |
4.4.2 高频图像降噪与增强模型 |
4.4.3 低频图像去雾与增强模型 |
4.4.4 本文算法实现过程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试验测试平台及参数选取 |
4.5.2 试验数据分类 |
4.5.3 主客观评价与分析 |
4.5.4 综合测试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奶牛发情行为识别研究 |
5.1 引言 |
5.2 供试数据 |
5.2.1 视频样本获取 |
5.2.2 视频处理系统设计 |
5.2.3 样本数据集构建 |
5.3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5.3.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
5.3.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5.3.3 卷积神经网络优点 |
5.4 奶牛发情识别CNN模型构建 |
5.5 奶牛发情行为识别结果及分析 |
5.5.1 试验测试平台 |
5.5.2 网络模型试验设计 |
5.5.3 特征图分析 |
5.5.4 识别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6种算法图像增强效果对比图 |
附录B 图像增强客观质量性能评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10-2视野联合黄斑部GCIPL检测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标准 |
2.2 分组标准 |
2.3 检查方法 |
2.3.1 视野检查 |
2.3.2 OCT扫描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2.5 主要仪器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1.1 参与者基本资料 |
3.1.2 典型病例 |
3.2 10-2与24-2视野 |
3.3 GCIPL,RNFL和ONH参数诊断能力 |
3.4 GCIPL,RNFL和ONH参数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 |
3.5 联合24-2视野和RNFL,ONH参数与联合10-2视野和黄斑区GCIPL参数的诊断能力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启蒙与电影的传入 |
二、1932年之前中国电影批评的特征 |
三、范式和视角 |
第一章 早期电影批评中的传统回响 |
第一节 近现代思潮迭起中的早期电影批评 |
一、现代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 |
二、对“人”的关注:个体性与群体性 |
三、对制度的探讨:政治与功利色彩 |
第二节 “缘情遣兴”在早期影评中的在场 |
一、从传统“诗话”到“影戏话” |
二、“考证故实”:光影叙事的冲动 |
三、“随性闲谈”:日常生活的在场 |
第三节 “民智教化”在早期影评中的延续 |
一、惊叹:观影的奇观体验 |
二、电影作为现代性的物化表征 |
三、“启发民智、教化民众”理念的血脉相续 |
第二章 早期电影批评对西方文化的镜鉴 |
第一节 西学中源:“影戏源流中土”的偏执论证 |
一、“影戏源流中土”的文本表述 |
二、“西学中源”说的历史衍变 |
三、“影戏源流中土”的文化心理机制 |
第二节 中体西用:“影戏论”的体用之道 |
一、电影的艺术“家数” |
二、“影戏论”的技巧批评实践 |
三、“影戏论”的文化底色 |
第三节 群己之辩:“新英雄主义”影剧观的在地化历程 |
一、“新英雄主义”溯源:从罗曼·罗兰到《银星》 |
二、“新英雄主义”之新:革命与领袖 |
三、“新英雄主义”的功用:平民、阶级与群己观 |
第三章 早期电影批评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
第一节 “国片复兴运动”与作为公共事业的电影 |
一、“复兴国片”与实业救国 |
二、“到民间去”:语焉不详的平民化 |
三、步入公共领域的电影与儒商精神 |
第二节 抗议“辱华电影”与众声喧哗间的多方话语角力 |
一、国族形象:自我表述的冲动 |
二、文化渗透:表述中国的冲动 |
三、话语共谋:多方角力的公共事件 |
第三节 “民族主义电影运动”与“国民性”改造 |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电影月刊》 |
二、改造“国民性”的一次尝试 |
三、“民族主义电影运动”的当下性省思 |
第四章 早期电影批评中的社会功利思维 |
第一节 电影娱乐思潮:正当娱乐、类型意识与叙事机制 |
一、正当娱乐:从清华“丄社事件”说起 |
二、类型意识:商业导向与话语征用 |
三、叙事机制:滑稽穿插与教化字幕 |
第二节 电影教育思潮:直观教育、社会教育与寓教于乐 |
一、直观教育:作为教学方式的电影 |
二、社会教育:电影的普及传播 |
三、寓教于乐:文化统制的话语策略 |
第三节 电影检查思潮:必要、权属与主体定位 |
一、电影检查之必要:社会教化、行业准入与民族主义情绪 |
二、电影检查的权属机制:行政权力、统一电检与派系纷争 |
三、电影检查的主体定位:体恤商艰、艺术眼光与意识管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原发性青光眼标准白-白视野和脉冲视野检查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2.1 脉冲视野检查方法 |
1.2.2 标准白-白视野检查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脉冲视野的短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 |
3 检查方法 |
4 Goldmann压平式眼压的测量步骤 |
5 脉冲视野的检查步骤 |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步骤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正常组和白内障组手术前后的眼压及CCT结果 |
2 正常组三次脉冲视野的测试结果比较 |
3 正常组中不同年龄组的脉冲视野测试结果比较 |
4 白内障组手术前后脉冲视野的测试结果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现状分析 |
1. 脑卒中后失语的中医药治疗 |
2. 脑卒中后失语的现代医学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形神合一”理论下的脑卒中后失语评价 |
1. 中医“神”理论下脑卒中后失语的评价 |
2. 中医“形”理论下脑卒中后失语的评价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基于fMRI失语症脑功能网络研究 |
1. 基于fMRI失语症发生恢复机制的现代认识 |
2. 基于fMRI失语症脑功能网络的现代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剔出与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量表评价 |
2.4 核磁数据采集 |
2.5 研究质量控制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PSA患者的神经语言学量表分析 |
3.3 功能磁共振分析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中医内涵 |
5.2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The 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 |
附录2 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检查技术应用及鉴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司法鉴定概述 |
一、司法鉴定的属性与功能 |
二、司法鉴定的学科体系及地位 |
第二节 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现状分析 |
一、司法鉴定人主观因素对鉴定质量的影响 |
二、司法鉴定机构客观因素对鉴定质量的影响 |
第三节 我国眼外伤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人身伤害鉴定标准的多体系 |
二、鉴定标准的使用缺乏规制 |
三、眼外伤鉴定标准仍需完善 |
第二章 眼外伤司法鉴定视觉功能障碍检查 |
第一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视力检查手段应用 |
一、主觉视力检查和客观视力检查 |
二、排除伪盲和伪低视力检查技术应用 |
三、视觉电生理检查排除伪盲和伪低视力的价值 |
第二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视野检查技术应用 |
一、视野检查概述 |
二、适用于法医学检案的视野检查技术 |
三、法医学检案视野检查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影像学应用 |
第一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超声检查 |
一、眼外伤B型超声的法医学价值 |
二、眼外伤超声生物显微镜的法医学价值 |
三、B型超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法医学应用区别 |
第二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新技术 |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视网膜挫伤的价值 |
第三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计算机体层成像 |
一、计算机体层成像对眶骨骨折的价值 |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对眼内异物存留的价值 |
第四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磁共振成像 |
一、磁共振成像的法医学价值 |
二、磁共振与计算机体层成像法医学应用区别 |
第四章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眼外伤鉴定标准 |
第一节 眼外伤分类及术语在损伤程度鉴定的应用 |
一、伯明翰眼外伤术语的法医学价值 |
二、国际与国内眼外伤分类标准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损伤程度眼外伤鉴定标准的不足和完善 |
一、眼附属器损伤影响容貌的条款设置 |
二、容貌毁损条款设置中的眼睑损伤 |
三、视器视力损伤的条款设置 |
四、结语 |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眼外伤鉴定标准 |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鉴定概述 |
一、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鉴定程序 |
二、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鉴定属性 |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眼外伤鉴定标准的不足和完善 |
一、评定与鉴定相关术语规定 |
二、标准体系划分存在的问题 |
三、眼外伤鉴定标准的条款设置 |
四、结语 |
第六章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眼外伤鉴定标准 |
第一节 劳动能力鉴定概述 |
一、劳动能力鉴定的定义 |
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
第二节 劳动能力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区别 |
一、鉴定的法律属性和科学技术性 |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两级终局制度 |
三、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性质 |
四、劳动能力鉴定与普通人身伤害赔偿体系 |
第三节 劳动能力眼外伤鉴定标准修订思路及完善 |
一、GB/T 16180-2006眼外伤鉴定标准 |
二、GB/T 16180-2014眼外伤鉴定标准 |
三、结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趋势导向视野检查法与常规阈值视野检查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视频分析和深度学习的奶牛爬跨行为检测方法研究[D]. 王少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计算机相关视动性眼球震颤分析仪检测视力的初步探讨[D]. 宋钰. 青岛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奶牛发情体征及行为智能检测技术研究[D]. 刘忠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5]10-2视野联合黄斑部GCIPL检测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 李平. 南昌大学, 2019(01)
- [6]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2)[D]. 赵轩. 上海大学, 2019(02)
- [7]原发性青光眼标准白-白视野和脉冲视野检查对比[J]. 李芹,王大博,韩静,丁建峰.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7(04)
- [8]脉冲视野的短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芹. 青岛大学, 2017(02)
- [9]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 王爱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检查技术应用及鉴定标准研究[D]. 宁娟.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