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砖混结构楼房顶层墙体裂缝的预防和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吕柠宇[1](2019)在《多层砖混房屋预制板落碰倒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烧结普通砖为竖向承重结构、预制混凝土板为水平楼盖的多层砖混结构在我国有较长的使用历程,长期外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使这种可较好承担竖向荷载但在水平荷载特别是地震作用下易于发生损伤甚至倒塌的结构面临着安全风险。不同外部扰动下可能导致顶部的预制混凝土板局部掉落造成多层砖混结构从顶至底楼盖连续坍塌。因此,以典型的楼盖落碰坍塌工程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转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受力特征的预制混凝土板落碰倒塌分析,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对于保障这类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分析了影响屋面预制板掉落的主要因素。一是发现高含水的膨胀珍珠岩保温层导致的附加面层荷载远大于设计要求,且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屋面预制板混凝土经历的长期体积变形效应导致屋面预制板刚度下降,预制板挠度的增大和板端挠曲变形也使得楼板的支承长度减小。二是屋面预制板间未浇筑可提高整体性的现浇混凝土面层,且屋盖预制板板端上方不存在可约束其转动的砖砌体墙。三是由于荷载的长期效应、季节温差、使用期间曾发生的地震、强风等扰动作用使得支承屋面预制板的内外纵墙存在一定的面外变形,外部环境的侵蚀作用使得相关墙体材料性能劣化,承载能力降低。多种原因累积效应,使得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与周边支承墙体的支承条件变差,并最终掉落。其次,发现落碰的预制板向下连续砸穿至一层,周边支承梁产生了明显的跨中横向贯通裂缝和梁端支座附近的剪切斜裂缝,周围柱和墙体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该区域承重结构已基本破坏。结合材料强度实测,分析了四层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极限承载能力均不足以抵抗上层掉落楼板的冲击荷载。而对于以下各层楼板而言,随着冲击质量和高度的提高,下层楼板也难以承担逐层增大的冲击作用,最终导致了该区域发生连续落碰倒塌。最后,提出了坍塌区域拆除重建其余区域增强整体性的加固处理措施。对不满足安全性要求的现浇混凝土板采用后置钢筋混凝土面层补强加固、对于预制楼盖区域后置钢筋混凝土面层;对于砖砌体墙采用后置钢筋混凝土面层组成组合墙的方法加固,且楼屋盖和墙体采取可靠的连接措施。满足了该工程继续安全服役的要求。
任志林,王飞,白立新,胡平,尹东兵[2](2016)在《从汶川地震重庆地区房屋受损看乡镇房屋抗震设防》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汶川地震中重庆市部分城镇地区房屋受损情况调查资料,探讨了低设防要求地区乡镇房屋抗震薄弱环节。与以往对高烈度地区房屋严重受损的结构性缺陷研究不同,在发生概率更高的中小地震作用下,低烈度地区房屋受损更能反映乡镇自建房或低设防房屋的抗震薄弱环节。分析了灾区目前村镇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重庆地区推进村镇房屋抗震设防工作的建议。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落实新一代区划图设防要求、有效地避免乡镇地区小震大灾提供科学依据。
宋朕[3](2012)在《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现场勘察调研和数值模拟手段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中的典型砖混建筑---白鹿中学后楼(5.12大地震最牛教学楼)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能力表现,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原型结构的对比模型,分析了该教学楼的结构特点和特殊构造及其对整体抗震能力的影响。全文共讨论分析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总结分析了汶川地震中的砖混建筑破坏模式和破坏规律,详细介绍了白鹿中学前、后楼的震害情况并对两楼的抗震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概括和对比。2、介绍了惯性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获取建筑物动力参数的方法和依据,并对白鹿中学后楼的建筑结构参数和自振频率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以作为数值模拟的基础和依据。3、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该教学楼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详细分析了该教学楼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和加速度等参数的响应规律以及损伤和破坏状况。4、通过各对比工况和原型结构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在砂浆强度转换情况以及构造措施变化情况下的教学楼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状况。5、得出了两点能有效提高开间较大、横墙较少的教学楼及医院类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和构造措施,并进行了验证。
贾冠华[4](2011)在《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震害调查发现,在所有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中农村自建房屋的破坏占有很大的比例。自建多层砌体房屋是农村常见的房屋结构类型,其承重构件多为粘土砖或者多孔砖砌筑成的墙体,屋盖为椽檩体系木屋盖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屋盖。但是由于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通常没有正规的设计和施工,建筑材料选择随意,质量难以保证,使得该类型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所以,开展农村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技术研究对于提高其抗震性能以及提高农村民房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在不同烈度区选择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数量化词语的震害描述,得到了地震作用下仅考虑结构振动破坏时该类型房屋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特征。同时,本文总结了农村自建砖砌体房屋的墙体、楼板屋盖、附属结构三个主要部分在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另外,墙体作为砌体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和机理成为震害调查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研究了墙体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特征的前提下,总结出了墙体的破坏程度对房屋破坏形态的影响。并针对墙体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剪—压复合应力状态的特点,分析了三种墙体裂缝类型和剪切破坏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甘肃省多个地区的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的调查,本文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地震时较容易发生震害的成因。这些成因主要包括房屋建设场地的选择的不合理、房屋地基处理不正确、房屋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墙体引起的震害和房屋不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等五个方面。此外,本文还详细给出了减轻上述成因引起震害的对策和方法。本文给出了三种经济、简易并适合于农村自建房屋使用的抗震技术。其中“隐形构造柱,,和“捆绑法”适用于烈度较低地区,而砂垫层摩擦滑移基础隔震适用于高烈度地区使用。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用了“隐形构造柱”抗震技术的单片墙进行了非线性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砌体墙体的抗震性能。另外,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验证了采用砂垫层基础隔震技术的三层砖砌体房屋的隔震效果。计算表明,结构采用隔震层后自振周期增长,能够有效衰减地震动,起到了隔震效果,提高了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
钟颖[5](2010)在《多层砖混房屋顶层墙体裂缝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逐年增多,住户对房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新建住宅作为优良工程验收不久就产生了裂缝,这一方面引发了开发商和住户的纠纷,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建筑市场的信誉,因而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顶层墙体裂缝的形态及产生机理,给出了防治裂缝的一些有效措施。
陈光[6](2010)在《楼房顶层墙体裂缝产生原因浅析》文中认为一、楼房顶层墙体裂缝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楼房顶层墙体出现斜向和横向裂缝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些裂缝的出现,不但影响住房的美观,而且对居民的起居生活和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已经买了
席琛[7](2009)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多层砖混结构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种建筑形式。然而,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延性差,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较差,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破坏率都较高。地震震害资料分析表明,凡在高烈度区保存下来的砖混结构房屋,除场地土地基、砖房的结构布局和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外,其建筑和结构的构造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论文主要进行以下的分析和研究工作:(1)从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结构特性出发,提出两种抗震方法,即被动防震法和主动防震法,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2.)总结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典型震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是针对结构构件的节点构造、杆件截面设计以及各构件相互间的连接给出的具体的抗震构造做法,可供施工技术人员参考。(3)传统的抗震设计仅仅是强调增强建筑结构本身的强度和韧性,论文通过主动防震法,再次提出基础隔震技术是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最有效的抗震措施,具体介绍了两类国内常用且研究较为成熟的基础隔震技术及其构造做法,并总结出两种适合于村镇地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基础隔震方案。
梁惠[8](2009)在《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分析及工程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砌体结构因其施工方便、就地取材等优势,在我国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许多砌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严重影响了结构的正常使用。因此,进一步研究砖混结构产生裂缝的机理,提出控制墙体裂缝的有效措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系统分析了砖混结构房屋裂缝的成因、特点及处理墙体裂缝的具体措施。重点阐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等原因引起的砖混结构房屋裂缝的形态和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合理的抗裂措施。结合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对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砖混结构房屋出现裂缝的原因、裂缝的特点,并提出处理墙体裂缝的具体措施。为砖混结构房屋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袁中夏,谭明,马占虎[9](2008)在《汶川大地震四川省青川县砖混结构村镇房屋震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破坏,尤其村镇房屋的破坏最为严重。本文基于对四川省青川县部分乡镇村镇房屋震害的实地调查,对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从地形、地基基础和结构三方面进行了震害总结,分析了典型震害的成因,指出了目前村镇房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村镇民房的地震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亚敏[10](2007)在《关于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砖砌体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几千年来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造价低廉,成为我国传统的主导墙体材料。砖混结构是砖砌体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混合建造的结构,由于其造价低、取材方便、性能良好而广泛用于中小城市七层以下的住宅、公寓和公共建筑。砖混结构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这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等,也给居住者在感官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控制墙体裂缝的产生已成为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接着对温度应力和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行了理论分析,着重对温度应力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同时本文对温度应力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的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科研现状和工程设计、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另外,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砖混结构房屋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对容易引起墙体裂缝的部位的基础宽度进行分析了计算,提出了该部位基础宽度设计的见解和方法。对于墙下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基础宽度的调整计算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常用调整方法的计算数据的分析对比后认为,PKPM软件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基础下基底面积和实际需要基底面积相差较大,且基底均匀性较差;直接算法针对PKPM软件提供的墙体线荷载进行计算时,方法简单明了,而且最后计算得到的基底面积和基底实际需要面积接近,基底均匀性好,因此本文建议在采用PKPM软件提供的墙体线荷载进行基础宽度设计时,采用直接算法对基础宽度进行调整计算;另外对于联系基础的宽度设计问题,本文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计算之后,针对不同的情况,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多层砖混结构楼房顶层墙体裂缝的预防和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砖混结构楼房顶层墙体裂缝的预防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砖混房屋预制板落碰倒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砌体结构空心预制板掉落情况 |
1.2.2 针对空心预制板掉落的加固设计 |
1.2.3 砌体加固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落碰倒塌现象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落碰倒塌概况 |
2.3.1 预制板的破坏 |
2.3.2 其他构件的破坏 |
2.3.3 落碰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落碰倒塌分析 |
3.1 引言 |
3.2 构件材料性能 |
3.2.1 预制板 |
3.2.2 现浇板 |
3.2.3 砖砌体墙 |
3.3 预制板落碰理论分析 |
3.3.1 五层顶(屋盖)预制板掉落分析 |
3.3.2 四层及四层以下楼板抗冲击计算分析 |
3.4 落碰倒塌原因 |
3.4.1 屋面预制板掉落原因 |
3.4.2 四层及四层以下楼板破坏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固设计及施工措施 |
4.1 引言 |
4.2 加固设计方案 |
4.2.1 加固设计思路 |
4.2.2 加固设计要求 |
4.2.3 主要加固内容 |
4.2.4 新增结构构件 |
4.3 主体加固设计 |
4.3.1 混凝土板墙 |
4.3.2 新增混凝土梁柱 |
4.3.3 非承重墙拉结 |
4.4 施工措施 |
4.4.1 混凝土板墙 |
4.4.2 新建混凝土梁柱 |
4.4.3 结构植筋 |
4.4.4 砌体裂缝处理 |
4.4.5 其他构造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从汶川地震重庆地区房屋受损看乡镇房屋抗震设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庆地区设防要求变化 |
2 调查点概况 |
3 建筑工程震害调查情况及破坏原因分析 |
3. 1 民居 |
3. 1. 1 乡镇民居 |
3. 1. 2 自然村民居 |
3. 2 学校建筑物 |
4 结论和建议 |
4. 1 结论 |
4. 2 问题 |
4. 3 建议 |
(3)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砌体结构理论研究现状和分析方法 |
1.2.1 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2 砌体结构分析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的震害总结 |
2.1 引言 |
2.2 砖混结构的震害总结与破坏机理 |
2.2.1 墙体破坏 |
2.2.2 圈梁--构造柱体系 |
2.2.3 连接构造问题引起的震害 |
2.2.4 倒塌破坏 |
2.3 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破坏的典型案例分析 |
2.3.1 白鹿中学前楼震害分析 |
2.3.2 白鹿中学后楼震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鹿中学后楼现场勘察与动力测试 |
3.1 引言 |
3.2 白鹿中学后楼基本情况 |
3.3 建筑物动力参数获取方法 |
3.3.1 测试原理及依据 |
3.3.2 传感器原理介绍 |
3.3.3 白鹿中学自振频率现场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鹿中学后楼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教学楼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4.2.1 砌体墙建模方法 |
4.2.2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建模方法 |
4.2.3 构件间连接的模拟方法 |
4.3 单元选择及单元特性 |
4.3.1 ABAQUS 单元类型及特性 |
4.3.2 实体单元和壳单元的类型选择 |
4.4 本构关系和地震波选取 |
4.4.1 材料参数的设定 |
4.4.2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选择 |
4.4.3 砌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
4.4.4 模型模态分析结果展示和对比 |
4.4.5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4.5 白鹿中学后楼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 |
4.5.1 原型结构 0.1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2 原型结构 0.2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3 原型结构 0.4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4 原型结构 0.8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5 原型各计算工况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规律对比分析 |
4.5.6 原型各计算工况拉裂破坏云图及破坏状态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鹿中学后楼各对比工况动力分析 |
5.1 对比工况的设立 |
5.2 砂浆强度因素变化工况的分析 |
5.2.1 模型二的计算结果分析 |
5.2.2 模型三的计算结果分析 |
5.2.3 模型一、二、三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3 构造柱因素变化工况的分析 |
5.3.1 模型四的模态分析展示 |
5.3.2 模型四位移响应分析 |
5.3.3 模型四损伤状况及关键部位损伤因子变化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农居抗震的必要性 |
1.1.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
1.1.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的地震安全问题 |
1.2 农居抗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农居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农居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 |
2.1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理论依据及意义 |
2.1.1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理论依据 |
2.1.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的意义 |
2.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 |
2.2.1 汶川地震及农村居民住房震害概况 |
2.2.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分析方法 |
2.2.3 研究区域选取 |
2.2.4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分析 |
2.2.5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砖砌体房屋各部位震害特征 |
2.3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墙体破坏特征 |
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震害成因 |
3.1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主要地震安全问题 |
3.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成因分析 |
3.2.1 场地选择不当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2 房屋地基和基础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3 自建房屋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4 自建多层砌体墙体引起的震害的原因 |
3.2.5 自建多层砌体不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6 房屋楼板屋盖缺少连接措施或连接措施较差引起震害的原因 |
3.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震害机理分析 |
3.3.1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墙体不同类型裂缝震害机理 |
3.3.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地震作用墙体破坏机理 |
4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简易抗震技术 |
4.1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技术的发展 |
4.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常规抗震技术 |
4.2.1 砖垛、扶壁 |
4.2.2 "隐形构造柱"及"捆绑法"抗震技术 |
4.3 农村自建砌体房屋摩擦滑移隔震技术的应用 |
4.3.1 摩擦滑移隔震研究概况 |
4.3.2 适用于农村自建房屋的简易摩擦滑移隔震技术 |
4.3.3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及摩擦力模型 |
5 采用隐形构造柱砌体墙抗震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1 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建模及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
5.1.1 砌体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 |
5.1.2 砌体结构有限元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 |
5.2 采用隐形构造柱砌体墙体有限元模型 |
5.2.1 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模型基本信息 |
5.2.2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5.2.3 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有限元模型 |
5.3 采取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抗震性能分析 |
5.3.1 分析工况 |
5.3.2 墙体水平位移计算分析 |
5.3.3 墙体应力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采用砂垫层基础隔震技术砌体房屋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6.1 有限元动力时程计算及模态计算方法概述 |
6.1.1 瞬态动力时程计算方法 |
6.1.2 结构模态计算方法 |
6.2 非隔震砌体房屋和隔震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 |
6.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2.2 结构有限元模型 |
6.3 结构模态分析 |
6.4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6.4.1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6.4.2 分析工况 |
6.4.3 砂垫隔震层及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
6.4.4 普通房屋与砂垫层隔震房屋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多层砖混房屋顶层墙体裂缝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裂缝最易产生的部位和形态特征 |
1.1 顶层纵墙两端1~3开间的窗洞口四角处 |
1.2 建筑物纵向两端顶层1~3开间的内纵墙 |
1.3 屋盖与纵墙交接处 |
2 裂缝产生的原因 |
2.1 屋盖与墙体间不平衡的温度变化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
2.2 结构自身徐变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
2.3 荷载和抗力的不平衡作用是裂缝产生的又一原因 |
2.4 沉降不均及沉降缝、变形缝设置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
2.5 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是影响裂缝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
3 防治方法 |
3.1 减小温度变化因素影响 |
3.2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施工进度 |
3.3 采取措施提高墙体的抗裂变强度 |
3.4 合理安排工艺、工序, 消除内外墙体干缩变形差量 |
(6)楼房顶层墙体裂缝产生原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楼房顶层墙体裂缝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
二、楼房顶层墙体裂缝的部位和特点 |
1. 南、北外纵墙的裂缝 |
2. 内纵墙裂缝 |
3. 内、外横墙墙体裂缝 |
4. 女儿墙裂缝 |
三、楼房顶层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 |
1. 楼盖板受热膨胀变形 |
2. 圈梁和构造柱受热线胀 |
3. 墙面受阳光辐射 |
4. 主传导热能的部位和强弱 |
5. 温差增大 |
6. 楼层下降, 墙体荷载加大 |
7. 气温升高 |
(7)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分析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论文的框架 |
1.4 我国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研究工作的进展 |
第2章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分析 |
2.1 墙体的破坏 |
2.2 墙角的破坏 |
2.3 楼梯间的破坏 |
2.4 纵横墙连接处的破坏 |
2.5 楼盖与屋盖的破坏 |
2.6 房屋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
2.6.1 附属构件的破坏 |
2.6.2 装饰性构件的破坏 |
2.7 小结 |
第3章 改善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 |
3.1 砖砌墙体 |
3.1.1 适当提高砂浆强度 |
3.1.2 合理用砖 |
3.1.3 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
3.1.4 墙体开缝耗能技术 |
3.1.5 增设圈梁 |
3.1.6 加设构造柱 |
3.1.7 "隐性构造柱"和"捆绑法" |
3.2 钢筋混凝土构件 |
3.2.1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
3.2.2 钢筋混凝土圈梁 |
第4章 增强房屋的整体性 |
4.1 设置完整的圈梁—构造柱体系 |
4.1.1 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要求 |
4.1.2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 |
4.2 加强构造柱与基础、墙体、楼(屋)盖板等构件的连接 |
4.2.1 构造柱与基础的连接 |
4.2.2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 |
4.2.3 构造柱与梁或楼(屋)盖板的连接 |
4.3 加强墙体(圈梁)与楼(屋)盖板的连接 |
4.4 加强楼板间的连接 |
4.5 加强墙体间的连接 |
4.5.1 内、外墙的连接 |
4.5.2 外墙转角 |
4.6 加强楼梯间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7 加强附属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7.1 女儿墙 |
4.7.2 阳台、雨篷 |
4.7.3 挑檐 |
4.7.4 小烟囱 |
4.8 加强装饰性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8.1 悬挂式天花板 |
4.8.2 挂贴饰面 |
第5章 基础隔震 |
5.1 基础隔震理念 |
5.1.1 基础隔震原理 |
5.1.2 基础隔震技术应用现状 |
5.1.3 砖混结构是应用隔震技术的理想结构形式 |
5.1.4 隔震与非隔震建筑的经济比较 |
5.2 两种基础隔震技术介绍 |
5.2.1 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 |
5.2.2 摩擦滑移隔震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空斗墙、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
6.1 空斗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
6.1.1 空斗墙的结构特点 |
6.1.2 多层空斗墙房屋中空斗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
6.2 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
6.2.1 复合夹心墙的构成 |
6.2.2 空腔保温材料 |
6.2.3 内、外叶墙的拉结 |
6.2.4 圈梁 |
第7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分析及工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成因与防治 |
2.1 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墙体开裂 |
2.1.1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成因及特点 |
2.1.2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的防治措施 |
2.2 墙体温度裂缝 |
2.2.1 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 |
2.2.2 温度裂缝的特点 |
2.2.3 温度裂缝出现的位置及其形态 |
2.2.4 影响温度裂缝的因素 |
2.2.5 防治温度裂缝措施 |
2.3 其他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 |
2.3.1 材料干缩引起的裂缝 |
2.3.2 设计差错、施工等引起的裂缝 |
2.4 墙面裂缝的处理方法 |
2.4.1 密封法 |
2.4.2 抹浆、喷浆法 |
3 实际砖混结构工程墙体裂缝分析 |
3.1 工程实例一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墙体裂缝分布及特点 |
3.1.3 裂缝成因分析 |
3.1.4 承载力校核 |
3.1.5 裂缝处理措施 |
3.2 工程实例二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墙体裂缝分布及特点 |
3.2.3 裂缝成因分析 |
3.2.4 裂缝处理措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汶川大地震四川省青川县砖混结构村镇房屋震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汶川大地震在青川的震害概况 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分析 |
2.1 地形引起的震害 |
2.2 地基基础引起的震害 |
2.3 结构破坏 |
2.3.1 底层的地震破坏分析 |
2.3.2 上部的地震破坏分析 |
2.3.3 其他形式的结构破坏分析 |
(1) 圈梁和构造柱。 |
(2) “强梁弱柱/墙”。 |
(3) 墙体施工的问题。 3 结论 |
(10)关于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现状调查 |
1.1.1 砖混结构的优缺点 |
1.1.2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现状 |
1.2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
1.3.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理论研究 |
2.1 温度应力引起的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 |
2.1.1 温度应力的形成 |
2.1.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温度应力的定量分析 |
2.1.3 温度应力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影响 |
2.1.4 温度裂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2.2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 |
2.2.1 对地基变形的定性分析 |
2.2.2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原因分析 |
2.2.3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砖混结构房屋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
3.1 砖混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及设计准则 |
3.1.1 基础荷载组合的选取 |
3.1.2 砖混结构房屋常用基础形式一——墙下条形砖基础 |
3.1.3 砖混结构房屋常用基础形式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
3.2 基础设计时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
3.2.1 墙下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的基础设计 |
3.2.2 砖混结构房屋局部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
3.3 对基础设计中部分容易忽视的问题的举例分析 |
3.3.1 联系基础宽度的设计问题 |
3.3.2 梁下基础宽度的设计问题 |
3.3.3 墙下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基础的设计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4.1 本文的结论 |
4.2 本文的不足和对今后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多层砖混结构楼房顶层墙体裂缝的预防和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砖混房屋预制板落碰倒塌分析[D]. 吕柠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从汶川地震重庆地区房屋受损看乡镇房屋抗震设防[J]. 任志林,王飞,白立新,胡平,尹东兵. 高原地震, 2016(01)
- [3]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D]. 宋朕.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
- [4]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D]. 贾冠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5]多层砖混房屋顶层墙体裂缝防治[J]. 钟颖. 民营科技, 2010(08)
- [6]楼房顶层墙体裂缝产生原因浅析[J]. 陈光. 职业, 2010(21)
- [7]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D]. 席琛. 南昌大学, 2009(S1)
- [8]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分析及工程对策[D]. 梁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2)
- [9]汶川大地震四川省青川县砖混结构村镇房屋震害分析[J]. 袁中夏,谭明,马占虎. 西北地震学报, 2008(04)
- [10]关于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问题的探讨[D]. 李亚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隔震论文; 墙体裂缝论文;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论文; 抗震构造措施论文; 地震基本烈度论文;